蛇戒,你相信命运吗?
命运,说起来也是很神奇。信它的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信它的人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也都有各自的事实依据,那么,到底是谁说的对呢?
达文认为,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对。对命运,我们既要信,也不要信。
这时候,你也许会疑惑。达文你说的这句话,有点儿奇怪啊!信命这件事儿,要么是对,要么还不对,为啥你说“也对,也不对”呢?你这不是和稀泥吗?
这并不是和稀泥,信不信命,是一个选择,一个关乎人生命运的重大选择。面对这种选择,达文不会和稀泥,而是告诉你一种,能让你用全新的视角看世界的思维方式。那么,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呢?
先别急,咱们先听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人生在世,只有“认命”和“抗命”两种选择吗?BBC有一部叫作《塞伦盖蒂》的纪录片,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东非大草原上,动物们的故事。其中一集,有一段关于猎豹和狮子的镜头,彻底震撼到了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镜头中,一个猎豹妈妈带着三只小猎豹外出打猎,谁曾想,它们阴差阳错地闯入了一个狮群的领地。
狮子的领地意识很强,雄狮看见有豹入侵到了自己的领地,马上冲过去。眼看,猎豹母子们就要命悬一线,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十分令人意外。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狮子和猎豹这两种猛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毕竟,彼此都不在对方的食物链上。但是,面对当前这种情况,雄狮并不介意顺手干掉几只猎豹的幼崽,因为,在狩猎这件事上,双方多少还是存在竞争关系,狩猎对象是一样的,将来这几个小豹子长大后跟自己抢食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前的局面是,猎豹妈妈加上三个幼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雄狮的对手,硬碰硬只能全军覆没。当然,它可以自己跑掉,因为,没什么动物比它跑得更快。但是,她跑了,三个幼崽就或不成了。
这是命运造化,面对这样的绝境,如果你是母豹,你会怎么选择?“命里无时莫强求”,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自己逃跑?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选择与狮子死磕,跟命运抗争到底?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多数人,要么是选择认命,要么是选择与命运抗争。
认命的人,在逃走后如果能坦然地接受并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也还好。最怕的是,他们选择“认命”后,不接受也不想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在事后患得患失,总结出一个“老天不公”或者“自己命不好”的真理,从此,用它解释自己人生中一切的不如意。
与命运抗争,不认命的人呢?他们大多数都会被命运摔得很惨。就像这纪录片中的母豹,让她与雄狮硬碰硬,是必死无疑。
这时候,你就会问了:达文,你刚才说“对命运,既要信,也不要信”,难道,在人命运的选择上,还有一条“中间道路”?
没错,你还真猜对了。纪录片中的母豹,就是选择了这样一条“中间道路”:
我们再回到纪录片,猎豹妈妈在生死关头,她既没有逃跑,也没有主动出击,去反抗命运。而是站在幼崽前面,护住自己的孩子,朝着冲过来的狮子摆出进攻姿态,发出低吼,露出獠牙。
猎豹妈妈能战胜一头雄狮吗?肯定不能。
它知道自己赢不了狮子吗?它应该知道。
狮子知道猎豹妈妈赢不了自己吗?应该也知道。那猎豹妈妈在做什么?
猎豹妈妈明知自己不是雄狮的对手,却还不逃走,不是因为她觉得母爱的力量能够让自己打赢狮子;也不只是因为她太爱自己的幼崽,昏了头脑,要不她早就一跃而上跟狮子拼命了。这是她经过了一番理性思考,做出的选择。
母豹的这个选择,可能从我们第三方视角看,不好理解,但是,要从狮子的立场来分析就好理解了。
如果你是那头雄狮,面对这么一头要发疯的猎豹妈妈,你会怎么选择?
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天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打架。因为,即使打赢了,好处并不大,猎豹也不是狮子的食物。更何况,猎豹毕竟也是大型猫科动物,干掉它自己也不会不付出代价,肯定会受点伤,万一伤到眼睛腿脚这些要害部位的话,麻烦就大了,得不偿失。所以,当母豹决定做出拼命的架势时,跟它死磕并不符合狮子的利益。
所以,母豹发了疯似的要跟狮子拼命的时候,它其实并没有发疯,真的想去拼命,而是因为算准了狮子的利益所在。
果然,看到母豹拉开准备拼命的架势后,雄狮停止了前进,原地伏下来舔毛。意思是,就当我啥都没看见。这时,母豹也很识相,迅速地带着幼崽逃走了。
这就是母豹的智慧之处,在令人绝望的困境中,没有选择认命(自己逃走),也没有不自量力地去反抗命运(主动出击),而是运用理性,在两个极端的中间开辟出一条道路。
母豹在狮子选择退却后,并没有以为是狮子怕了它了,所以它迅速离开。如果母豹不走会怎样?那他就是把狮子逼上绝路了,狮子只好出手干掉它。
因此,母豹一定很清楚,之所以自己能在与狮子的对峙中全身而退,并不是因为它比狮子更强,而是因为它给了强者一个选择,而符合强者利益的选择,对母豹自己也有利。
相反,如果母豹一时气血上涌,要反抗命运主动出击与狮子死磕,亦或者,在狮子选择放弃进攻后母豹还不逃走的话,狮子也就没得选择,大家只好两败俱伤。这对狮子确实没好处,但对猎豹更没好处:狮子受伤,猎豹会死。
主动出击,却亮出我会拼命的态度,给狮子创造收手的必要性;见好就收,及时退走,给狮子创造不动手的理由。就这样,母豹通过在进退之间的两个极端之间来回的摆动,给狮子创造出了选择。在生死攸关、电光石火之间,母豹和雄狮成功地避免了一次灾难。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一个前提——双方得势均力敌。双方相对均势的情况下,好勇斗狠是对的,但是,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光靠勇是无法取胜的,再勇的卵也击不穿石头。
实力相差太多的情况下,弱者要想以弱胜强,除了勇气,更需要的是智慧,像母豹那样,在“认命”和“抗命”两种选择之间,取中的智慧。世界并不是强者通吃,如果弱者留给强者以选择,就有可能在狭路之中全身而退,对于弱者而言,全身而退岂不就是一种胜利?
那么,在“认命”和“抗命”两种选择之间取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其实,大家都听说过,这就是“中庸”。
一说到“中庸”,大家都对其抱有一个贬义色彩的印象。其实,这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中庸”的意思。
你会说,“中庸”不就是说“凡事不要太极端吗”?
你把“中庸”想得太简单了,那不是中庸,而是平庸。
还以前面的纪录片为例,母豹最后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首先,它也得去拼命,但她并不是光靠勇气,主动拼命,而是拉开拼命的架势,被动地拼命,将自己拼命与否,让狮子去选择。它一家活下来,是因为它既无视力量对比去拼命,又尊重力量对比退回来,洞察到博弈双方在两个极端上的回报方程式的瞬间变动,在极端之间自如转换,而不是简单取中,这就叫极高明而道中庸。
其实,自古以来,什么是中,什么是庸,连儒家大学者们的解释都不一样。汉代大儒郑玄说,中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合起来就是用中。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呢?《中庸》篇里讲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郑玄的解释大约是指,人本性的释放合乎规律,即中庸。不过,宋代大儒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那中庸的意思就是保持不偏也不变,永远正确。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又说,“不偏为中,平常为庸”。这个比较接近普通人的理解:凡事不要太极端。
到了明代,王阳明又说,中指的是天理。儒家的最高智慧,儒家自己却没给出一个标准版本,全凭个人理解。其实,这也怪不得儒家,很多真理都只能意会。这就像是老子说的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因为,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我们将事物进行简单化抽象后,用以表示其意义的符号。相比于真实的事物本身,符号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比如,苹果,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圆圆的水果。但是,苹果和苹果之间又是有很多的差异的,在符号的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会造成符号的含义越丰富,其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结果。所以,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真理就不准确了。
那么,你或许会问,既然“中庸”这个道路谁都说不明白,我们还研究它作甚?又听你说了这些,不是胡扯吗?
别急,虽然,“中庸”不能言说,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关于这一点,或许,孟子对中庸的解释更为合理: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中庸不是要你执着于中间道路,你执着于走中间道路,以为由此接近真理,但执着于中间道路而不知变通,跟执着于极端又有什么分别。执一也好,执中也好,都是执。
孟子所言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间道路和稀泥,而是不怕走极端,又不是一走极端就非永远走极端不可,能攻得出去,又能撤回来,从一个极端还能翻转到另一个极端,在极端之间自由往还。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该动就动,该止就止,这才叫中庸;动如乌龟不是中庸,该动它不好好动,那就是爬得慢而已。
当然,孟子这对中庸的正解,中庸本无正解,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去感受。
那么,“中庸”的思想,跟我们认不认命有啥关系呢?咱们中国人所言的命,其实就是自身的环境因素,和我们对自己一辈子走向,划定的两条线——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通常走不出这两条线。
比如说,在古代社会,一个普通的农民,通常再怎么努力地折腾,也很难成为王侯将相。对这个农民来说,一辈子是农民,这是命;在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成为亿万富翁,这也是命。因为,我们能够抵达的成就,其上限已经被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规定好了。
因此,我们说的认命,其实是告诫我们,对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的命运真的早就被定好了吗?我们就不能改命了吗?
当然可以改了,因为划定命运的那两条线,其实是动态的,我们可以拓宽这两条线的边界。要不怎么会有人能够成功地“逆天改命”呢?
如何拓宽那命运之线的边界呢?
有的人说,靠运气。生命中遇到贵人,有贵人的帮助,自己就能拓宽自己的命运之线。
那么,问题来了,无缘无故,贵人凭什么帮助你呢?贵人愿意帮忙,你自身必须得有闪亮之处。妄想着什么都不做,天上就能掉馅饼,那可真是痴人说梦。
其实,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除了他的自身所处的环境,更多的是在于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做事情的方法。
很多人,立志成为创业明星,不干出一番伟业誓不罢休,最后,屡撞南墙,头破血流。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只有创办一番事业才能算是成功吗?难道我们普通人,努力地将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不是个人的成功吗,不是改变个人的命运吗?
一个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的人被车撞死。其实,横死街头就是他的命。因为,他一辈子就是这样看问题,做事的。他看问题的角度,不是先考虑自己这样做合不合适,是否安全,而是认为,我不遵守交通规则怎么着?你不敢撞我。
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做事情的方法,决定人的命运。用“中庸”的思维,我“认命”与否,只能说是我某时的一个状态。当自知实力悬殊,无能为力时,那我会暂时选择“认命”。但此时“认命”,并不代表我一辈子就“认命”了。恰恰相反,此时此刻我的“认命”,正是我要“改命”的开始。
那么,我们如何“改命”?
“改命”的方法,两个字——“破圈”。一个人能取得的成就,大概率上就是你经常接触那五个人的平均值。换句话说,你自身的圈子,决定了你的命运。
这一点,你一定深有体会。一个人沦为混子,身旁一定聚集了几个“狐朋狗友”。一个人,身边都是学霸,只要他不是自暴自弃之人,想继续在这个圈子里,他一定会逼迫自己奋发图强。
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中,我们身处各种圈子之中。圈子像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我们沉浸在圈子之中的时候,也在不经意间筑起了一道“傻瓜的围墙”:我们只跟围墙内,与自己相同的人来往,将其他圈子的人拒之门外。
圈子内,人是同质化的,人的经验和信息,也是同质化的,人们就被困在了圈子里。
一聊起创业,A说,开个面馆;B说,开个汽修店;C说,这得多少钱啊?第二天,大家又都回到了工地去搬砖。同样一起搬砖的还有D,但是,D在没有活儿的时候,不像他人一样,不是聚众大牌,就是喝酒空想,而是去夜校提升自己。在夜校中,D结识了一个装修公司老板,在闲聊中,D得知老板正在为订单多,而施工队人员不足发愁。D见机毛遂自荐,说自己有施工队,能够解决装修公司老板的燃眉之急。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
而后,D马上找到掌握各种装修技能的其他老乡,组成施工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老板的任务。就这样,D取得了装修公司老板的信任,他组建的施工队接到的活儿越来越多,工人们再也不用自己去人力市场上揽日工了,D也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手下有一定规模施工队的包工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你看,D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没有将自己困在装修工人的圈子中,而是主动破圈去“夜校”,才连接了新的圈子,改变命运,开启新的人生。
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实际应用就难了。我们习惯了千篇一律的生活后,一边闭塞自己的圈子,一边停滞对新知识的摄入,总感叹自己的命也就这样了。
这是典型的倒果为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认识了“中庸”之道后,当你选择“认命”的时候,是否要提醒自己一下:我的命运,真的就只是这样了吗?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法海收伏了蜘蛛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法海的转变。
法海和蜘蛛精的对话中,法海仅仅休息三十多年就得道,白蛇说他已经是佛我合一的地步,应该几乎是成佛了。
不过法海没有能够彻底舍去犯人的情欲,所以暂时还不能成佛,需要继续修行。
但此时法海的法力已经很强,普通妖精都不是他对手,哪怕是千年蛇妖。
也许就是法海修行的时间不长,他开始只是固执的坚持原则,不加以区分。
大家看过外国电影《心灵传输者》。心灵传输者中,世界上偶尔会出现所谓的传输者,也就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瞬间穿梭到世界任何角落。
然而,早在上千年前,就出现一个叫做“游侠”的组织,专门追杀心灵传输者。
男主角只是一个高中生,离家出走以后通过传输偷了银行一些钱,借此维持生活。
他其实没有做过大的坏事,但游侠仍然要杀死他。
游侠追杀心灵传输者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已经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他们拥有可怕的能力在未来很可能会做大坏事,危害人类。
法海的心态也是相同的,他认为人神鬼妖是不同的。
一旦修炼成为妖精,就会具有强大的法力,未来十有八九会祸害人间,不如尽早除掉。
所以,他遇到修炼200多年的蜘蛛精,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抓住且打回原形,镇到亭子里面慢慢死掉。
虽然蜘蛛精辩解他已经接受佛法,皈依佛门,但法海并不听解释。
结果,法海发现废掉蜘蛛精的法力以后,他的佛珠灵气没有消失,由此说明蜘蛛精确实已经通过修行进入佛门,很可能未来修成正果。
法海的行为,等于滥杀无辜了。
所以法海将蜘蛛精从亭子低下放出,饶了他一命,可以他已经失去法力,又变成一只蜘蛛了。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经历,在遇到白蛇和青蛇做好事为产子农妇挡雨,法海才放过了她们。
不然,白蛇、青蛇当时就完了。
另外,在发现白蛇和青蛇偷盗灵芝草,本来应该将殿后的青蛇除掉。
然而青蛇辩解是为了救人,法海也就放了她一马。
带邵的成语?
成语是中文语言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有一个常用的成语就是“守株待兔”。1. 带邵的成语是“守株待兔”。2. 成语“守株待兔”是指比喻不务正业,幻想不劳而获的做法。据《说文解字》记载,鲁国有一位农夫,他的邻居收获了一只野兔,于是他就将自家的菜地里的树根挖掘出来种到邻居家的野兔经常出没的穴口边上,并且每天守在树旁边等待野兔被卡住,最终等到野兔被卡住捕捉到手了。3. 成语“守株待兔”的含义,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付出实际行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应挂着“等幸运降落”、“轻松获取”的心态去等待成功的到来。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
趣谈打油诗,不能忘记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其《咏雪》:“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通俗易懂、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打油诗是一种俚俗诗体。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通俗性,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第一、开山鼻祖张打油的趣闻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
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高官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 的使锹。
高官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高官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 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高官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
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历史上搞笑、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
(1)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一时得意忘形,高兴之余写诗打趣:《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另外,诗人苏东坡的《静坐》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 四十。
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
(苏)红罗帐中一琵琶, 想去弹它理由差;
(媳)公公想弹是情义,肥水未淌外 人家。
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
(2)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开门七件事》
唐寅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3)明代县令徐九经.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4)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5)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鸦片之害.遂在25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6)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7)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
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
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
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8)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9)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66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10)还有一则趣事,是毛泽东主席为乔冠华写打油诗。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欢欢喜喜詹金斯。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造反派要打倒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打倒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造反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毛泽东同志也知道此事。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11)冯玉祥驻扎徐州时,下令禁伐林木,贴告示如下: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首打油诗:一碗清酒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
(13)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14)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见路边坟墓旁翁仲(坟前石人),不识,问随行翰林学士,孰料此公亦拿不准,说是“仲翁”,皇帝明白以后,作诗一首对误答皇帝问话的翰林做了这样的处置: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
(15)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 去罢!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16)如宋代诗人陆诗伯的《咏雪》: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17)诗人高敖曹的《杂 诗》:坟冢地瘤肿,星宿天围棋。
开门屋张口,卷席床剥皮。
(18)清人钱咏《履园 丛话》载,浙人陈斗泉收到朋友赠送的金华火腿一块,因存放日久,煮不烂、咬不动、吃不 成,但又不得不表示感谢。故作打油诗云: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 煮一桶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 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
(19)北京寿安山南坡的卧佛寺,有尊长 5米、重量50余吨的铜质卧佛。道光年间, 陕甘总督杨玉春游览到此,见到这卧佛,有所感,即吟诗四句: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像你样,江山谁人保?
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
(20)从前有个叫郑广的海寇,被朝廷招安后因同僚不甚礼遇,于是当众作诗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
(21)极为有趣的打油诗不能不提。一首是明代解缙写的《解嘲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
(22)这也是一首极其有趣的打油诗,是新嫁娘写的《逐客诗》: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
(23)广西三江县长宴请本县一位进士,席间众人只是向进士敬酒,受冷落的老师出于气愤,就对众人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讽 刺: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
敝 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24)古代官府公文往往使用“该”字 , 有时流于冗滥 ,或所指不明,或官腔十足 ,于是有人 作诗讽刺:一纸公文九个该,一该该出是非来;
尔后 该员该注意,不该该处不该该 。
(25)在我国古代,数字入诗屡见不鲜。一些文思敏捷 的诗人,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诗中.读来别 有一番情趣。如纪晓岚的一首咏舟诗 :一蓑一笠一 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上一下一来往 ,一人独钓 一 江秋。
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
(26)讽刺昏官的一首诗 :老爷坐大堂 ,衙役站两旁 。
为官清似水,——米汤!
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
(27)倒是晚唐诗人崔护的书僮兴儿的一首“打油 诗”,很有点儿味道。去年,崔护在城外途经一座农 家小院,因为悦恋一位美女,叫书僮兴儿三次上前讨 水喝,以耽延时间。今年再来,不见了那位美女,十 分失落,遂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
去年今日此 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 三碗水。
(28)元代文化“沙漠化”,杂剧和南戏中 的许多诗词曲白之外,大量无名氏的散曲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打油诗。《[正宫]塞鸿秋·村夫饮》: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
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
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
打得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29)清代乾隆也有一首类 似的打油诗,题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 片六七片,
八片九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30)传说朱元璋 打败陈友谅之后,来到一座庙前要进去,看门僧问他姓名,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在墙上题诗一首:杀尽江 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妄自哓哓问姓名。
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历史,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
(31)才子解缙也会拍马。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久钓不获,很扫 兴;解缙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却懂礼节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 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
(32)明代流传下来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者涵盖了官民工商僧俗 人等。徐文长的一首祝寿诗,如今许多人依然耳熟 能详: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 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33)从前.有个考生,在考场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采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33)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被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这事被老人看到后,他感伤无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今日我儿来饿我,明日他儿饿我儿。
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
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凭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结论: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社会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社会政治、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
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吸烟有好处吗?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吸烟亦是如此,说到害处,香烟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说到好处,除非是老烟民才能体会吸烟带来的好处,我二大爷不止一次的告诉我,正是因为吸烟,他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二大爷从十八岁就开始抽烟,五十岁的时候,他在生产队劳动,那个年代的人不像现在人这么讲究,有时候在山里劳作累了,就会找一处阴凉的地方,把破掛子铺在地上,就可以睡觉了。
有一年的夏天,二大爷正在树下睡觉,梦中他感觉有个冰凉的东西从他身上爬过,他吓得从梦中醒来,醒来一看,一条大蛇在他的身边左右徘徊,虽然如此,可大蛇就是不敢太靠近二大爷,二大爷也不敢乱乱动,如果转身逃跑的话,蛇就会从后面追赶过来。就这样二大爷和蛇对峙了起来,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和二大爷一起劳作的一个村民过来喊二大爷干活,村民看到二大爷死死地盯着眼前的大蛇,急忙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远远的抛向了大蛇,大蛇一看二大爷来了帮手,就忙逃走了。
事后二大爷感慨万分,如果自己不吸烟,那一次可能就没命了,因为蛇最讨厌烟的味道,特别是抽旱烟的烟袋锅里的烟油子,这种东西可以说是蛇的克星,所以农村老人常说,抽烟十年不怕蛇,说的就是这个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请分享你家乡的一道美食?
好吃得不得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