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三国,刺客信条最新消息放出?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这两张图是育碧画师 John Bigorgne 在去年年末于 ArtStation 发布的刺客信条题材艺术作品。结合这几天新出的信息,这件事变得很有意思。
下面是个人对原画的一些小小看法。
第一张图关于故事发生地信息并不多,但这人物衣服神似shao jun,虽然我感觉其实是个男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张图
看中间的城楼,有种加高版明清城楼的感觉。
有人说到了日本天守,然而大多天守是这样婶儿的。
和原图中最明显的区别
我们再看一下士兵这部分
这好像真不是足轻……
还有,别说中国没有指物似的旗子
再来看看这个塔
下面这个是日本塔
二者出檐的大小真心不是一个量级的。
就如上比较来看,应该不是日本,育碧有专门的建筑美术部,这点区别应该是能分得清的。以此来看,原画画风偏向于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龙的存在呢?
《左传》里对龙的记述有很多,不仅有龙的描述,还有豢龙氏、御龙氏的职业。比如“魏献子问龙(魏献子问于蔡墨)”这种,大致是这么说的:
据传颛顼[zhuān xū]的己姓后裔飂[liù]叔安,生了个娃叫董父。这个娃娃对龙很有兴趣和研究精神,还养了一堆龙……emmm……于是帝舜就任命他为豢龙氏(职业),专职养龙(《驯龙记》即视感)。因为这个缘故,此后就一直有养龙这个职业了。 然而到了夏朝时,就孔甲统治的时期,天帝又给了几条龙,各有雌雄,可夏朝没“豢龙氏”这职业怎么办?有个叫刘累的,自告奋勇决定养龙,然而……他把龙给养死了。 要是光养死了也没啥,问题是他还把这个龙炖了给孔甲吃,孔甲吃完一咂么味,味道居然很不错!于是发话说:“刘累啊,你以后就叫御龙氏吧。”又过了没多久,孔甲又惦记吃龙了……刘累一听这事儿我干不了,要是龙自己死了,那我敢动手。这活的杀了……感情天帝怪罪时,拿雷劈的不是你对吧?拉倒吧。于是二话没说他就逃了……(见典故《孔甲养龙》)。从描述看,龙应该是种确实存在的生物。可不妨再看看历代出土文物中的“龙”,如图:
图中可见的龙,距今最远可知的是约为公元前8000多年(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等专家参与考察),然而这龙(图二)为何如此眼熟?来来来,我再发图一张:
喙嘴鳄(Rhamphosuchus),别称鸟嘴鳄,鳄目食鱼鳄科切喙鳄亚科喙嘴鳄属,1840年发现于印度。之所以提到这种鳄鱼,是因为它有旁亲后嗣还存于今日(不过也快灭绝了),比如马来长吻鳄,如图:
我们知道龙有很多种,所以鳄鱼也应有很多种。于是我便再发张图:
不仅图中的鳄鱼种类多样,有鸟嘴鳄、加伏特鳄(gharial),普鲁斯鳄(Purussaurus),帝鳄(Sarcosuchus)、莫拉氏鳄(Mourasuchus),恐鳄(deinosuchus),湾鳄(Crocodylus porosus)、淡水鳄(Crocodylus johnsoni)、凿齿鳄(leptosuchus),更可让你直观感受人类(Human)的一丢丢……
最后再如地理问题。大禹治水我们是都知道的,若以此前大河网报道的“3900年前黄河流域那场史前大洪水是否存在?”为前提,大禹之后有姒启,到第十六任(又言十四任)就是孔甲,讲道理这时间真的好短暂。如果当时的水文情况可以让这些史前巨鳄有子嗣延续。那衍变至今的龙形象,在最初只是一些令古人畏惧、让孔甲嘴馋的大鳄鱼罢了。
只是希望提问者能明确龙文化与单纯龙形象的差异。龙文化代表了中国人的王霸思想、天人合一精神,以及和谐共生、兼容并重、仁勇爱世等理念。单纯用实物去推测便很不合适,借此追溯“龙文化”的发展也显得舍本逐末了。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区别是什么?
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
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
(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
(3)按釉料化学成分,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
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考古材料获知,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釉面,以釉色简单区分概括之,主要有以下几类:
1、青釉瓷器(图1)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所致。
但青瓷中还因含铁量的不同和还原气氛的差异,色调呈现青黄色或黄褐色。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至东汉时开始成熟。
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的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瓷窑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
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青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如冰似玉来形容。
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至唐代越窑青瓷大兴,以“千峰翠色”的釉色擅场一时,其色泽最佳者被称为“秘色”瓷。
隋唐之际各种釉色的瓷器相继出现,至宋代更是名瓷迭出,但青瓷并未因此而没落,还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品种。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窑均属于青釉瓷器。
宋代官窑、哥窑青瓷,为显出庄重凝厚、古拙质朴的美感,特意在胎体中加入适量的含有氧化铁的紫金土,以形成“紫口铁足”,其釉面自然生成的开片纹饰更是饶有趣味。
北方民窑中的耀州青瓷,在继承越窑青瓷刻划技法的基础上,也独辟蹊径,不仅刀锋更为犀利流畅且所刻图案“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宋代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韵,在胎体上多次施釉,终于烧成了青翠欲滴、与翡翠相媲美的“梅子青”色,代表了中国陶瓷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的兴起,瓷器以青釉为主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一个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彩瓷新纪元。
2.白釉瓷器(图2)白釉瓷器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胎、釉的选择及配方均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其审美“尚白”便成为此时强大的时尚,反映在瓷器生产上,便是时代需要白瓷。
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
据考古资料表明,北朝白瓷有确切纪年的只有河南安阳洪河屯村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这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白瓷。由于刚刚脱离青瓷体系,此时的白瓷胎呈浅黄褐色,釉呈乳白色泛青黄色,积釉处为湖青色,釉层薄而滋润。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釉中铁的含量很少,但还有一定含量,故而釉色白中泛黄泛青。在经历了北朝晚期初创、隋代的发展以后,白釉瓷器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烧制中心,是唐代“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白瓷的成熟,不仅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瓷器品种,是陶瓷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更为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白瓷的烧制以定窑为代表。宋代定窑白瓷烧制采用当地富含氧化铝的瓷土做胎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良好的筛选,制成的器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坚硬。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基础之上,糅合南方越窑青瓷的釉色风格、北方定窑的造型和装饰创烧出了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少数釉色受地下潮湿环境的影响偏糙米黄色,开细纹片。历代对青白瓷都有很高的评价,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看,其采撷金银器秀美活泼的造型特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净高雅、晶莹明澈,确有玉的质感。青白瓷从北宋初期开始烧制,在经历釉层由薄至厚、装饰从无纹到刻花浮雕盛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又创烧出卵白釉这一新的白釉品种,它与同时期的青花一样,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标志。元代卵白釉瓷的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使得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保证了质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早期器物颜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泽趋于纯正。明清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大兴,历代官窑烧制的白瓷都很精美,各色彩瓷的逐渐增多也使得白瓷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瓷器品种而流行了。3.黑釉瓷器(图3)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并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着色氧化物的陶瓷器,釉面呈赤褐色、暗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受流釉影响,釉薄处泛黄。至唐代,黑釉瓷窑主要集中于北方,如陕西铜川耀州窑除主要烧制青瓷外,也烧制少量高质量的黑釉产品;河南鲁山郏县的黑釉蓝斑器很著名;河南巩县窑,除烧青瓷、白瓷和三彩之外,还生产黑釉瓷制品;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的浑源窑,安徽的萧县白土镇窑等等都有大量的黑釉瓷产品。而南方诸省广为流行的是褐釉器,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施酱褐釉,呈现的釉色多为酱褐或赤褐色,深黑如漆者较少见,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时期褐釉器只是在烧制青瓷的瓷窑中兼烧的。宋代名窑辈出,黑釉器也大放异彩,代表窑系有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吉州窑黑釉瓷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等,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窑则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和曜变天目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和曜变天目盏的主要产地。元代至晚清,还有很多民间窑口在大量烧制黑釉器。黑釉瓷器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制日用器皿,一般在以生产其它瓷器为主的窑场兼烧,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景德镇窑厂曾出土过一件刻“大明永乐二十一年”款黑釉香炉,为民间祭器。4.红釉瓷器(图4)红釉器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器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早在宋代,钧窑器已出现铜红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匀的高温红釉,均匀的红釉器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至明代永宣时期发展成熟。由于这类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又名“祭红”或“霁红”,清代又有“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实际上都是指高温铜红而言。低温红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其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又名“铁红”。由于矾红比铜红烧制容易,明嘉靖时便用以替代工艺失传多年的高温铜红釉。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矾红。”矾红虽不及铜红艳丽,但呈色稳定。至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以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乾隆以后各朝有一种满地红露白的矾红釉瓷,称为“盖雪红”,非常精美。另一种为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这是一种以含金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烧成后为粉红色。这种釉是康熙晚期由国外传入,雍正时烧制的最为精美,乾隆早期呈色娇嫩,晚期不够精细。嘉庆时已几乎绝迹。胭脂红釉料不仅用于单色釉瓷,还装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为红釉的名贵品种。5.蓝釉瓷器(图5)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6.黄釉瓷器(图6)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黄色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低温黄釉伴随着汉代铅釉的出现而出现,后来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现。唐代烧制低温黄釉瓷器的窑口主要有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郑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但早期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泽较差,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至明清时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已较唐代制品有了显著提高,将低温黄釉器的制作推向了一个鼎盛时期,并成为宫廷御用色。此时低温黄釉器的黄釉多施于光素无纹的白釉器表上,仅有少数万历时期黄釉直接施于瓷胎上,随着时代发展呈色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上趋于明黄色。明代黄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时的产品评价最高,特别是弘治黄釉,颜色纯正,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犹如涂抹的鸡油,恬淡娇嫩,清澈明亮,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以后各朝均生产了大量的低温黄釉产品。高温黄釉是一种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而呈现黄色,代表品种是茶叶末釉。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最初似因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清代御窑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者俗称“鳝鱼黄”,釉色偏绿者俗称“蟹壳青”;乾隆时制品釉色有深浅之差,黄色中散布黑色小星点,釉面平净。清宫旧藏茶叶末釉器旧称为“厂官釉”。7.孔雀绿釉瓷器(图7)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因其助溶剂中加用硝(一种硝酸盐的矿物质),所以釉色十分鲜嫩,青翠欲滴,犹如孔雀羽毛般艳丽。孔雀绿釉自宋代磁州窑创烧,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明代孔雀绿釉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分析,永宣时期至正德年间均有烧制,与元代相比制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制品由于胎和化妆土皆为生烧,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胎釉结合不紧密,产生剥釉现象,严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剥落。而明代官窑制品是在烧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绿釉,然后再入窑二次烧成,釉与釉之间易结合,因而极少有剥釉现象产生。到了清康熙时期孔雀绿釉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呈色、造型还是刻划装饰工艺都更为精致。 8.茄皮紫釉瓷器(图8)茄皮紫釉是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呈色有深有浅,深者为熟透的紫茄皮色,浅者为未成熟的浅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施低温紫釉二次烧制而成。这样烧制成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紧密,时间长后易出现剥釉现象。从传世品看,明代弘治、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有制作,多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康熙时期更为盛行,其造型多样,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呈色较为稳定,器物表面多刻划有精细的纹饰,带有官窑款识。乾隆朝以后烧造有大量的暗刻龙纹茄皮紫釉的宫廷生活用器,多为盘、碗之类。通过以上简述各朝瓷釉品种,不难看出我国历朝历代制瓷业的高超技术,同时也体现出瓷釉给人们所带来的华丽艳美。但是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别新老瓷器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鉴别。 一、釉面的光感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过对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断是目测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经过烧制以后,通过目测能感觉出釉的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图9)。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线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呈现出一种玉质感。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除了特殊情况下因为受到非自然的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远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大致和树木生长的“年轮”是相同的意思。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像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确显示并且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感变化,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现代仿品为了能使得釉面柔和、不刺目,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通常都使用某些方法对釉面做旧去光。据景德镇瓷窑师傅介绍,釉面做旧的许多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抛光打磨法,分手工抛光和机械抛光两种。手工抛打是用绸布或牛皮蘸取磨膏,在新仿器釉面抛打,然后用汽油和乙醇分别清洗抛光部位,必要时可再上点石蜡或川蜡,并用绸布反复进行抛打,抛打出的光泽比较柔润。另外还可以用打磨机进行抛光,机械抛光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抛光质量,抛出来的光有较好的釉质感觉。打磨后的器物通过用放大镜观察釉面,会发现釉面上有无数细如牛毛的磨痕,仔细观察磨痕会发现磨痕大多是一团团或一片片很有规律的纹路。而古瓷器表面原有的旧磨痕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陶瓷则无这一现象。另一种方法是用化学试剂浸泡,因为瓷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酸盐,通过用醋酸、氢氟酸、硝酸、草酸等能与硅酸盐起反应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蚀,使釉面黯淡,出现混浊感,从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复擦釉面,也能达到效果。此种手法弊病在于酸对釉面腐蚀过于强烈,使釉色失透,光泽过于黯淡,甚至呈乳浊状,与那种岁月积累自然形成的光感有天壤之别,在放大镜下观察可发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坑。还有将几种溶液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后再用茶叶水、草木灰水浸泡等。这样不仅能消去“火光”,还能作出各种各样的污渍,让人误以为是长期使用所至。假海捞 仿宋官窑贯耳瓶假海捞 仿元青花人物梅瓶当今文物市场上有一种新仿海捞瓷。此类器物通体失亮,仿佛是经过海水浸蚀后的状况。但实际上也是将新仿器用化学试剂浸泡后的效果,通过放大镜观察,器物釉面依然有被化学试剂腐蚀后的痕迹(图10)。近几年来又发现有造假者将仿古瓷——尤其是元青花仿品——器内外壁布满了小蛤蜊、小海螺的皮,仿佛是真从海里捞取的一般(图11)。但据知情者介绍,此类器物是在浅海处下网,将器物放入网中沉入海底,等过一段时间捞出后小蛤蜊、小海螺、沙虫等就布满仿古瓷的器身了。也有用胶将海虫的表壳或贝壳之类粘贴于器表,值得注意。仿元青花三顾茅庐人物大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仿古瓷器的做旧也逐步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听某些同行们介绍,当今一些比较高级的仿古瓷器在入窑烧制前就在釉内加入某些化学元素,使得烧成后的瓷器釉面无论光亮与否或是不同时代釉下青花的呈色都可呈现(图12),但观赏起来仍无法体现出时代的温润如玉之感(图13)。如何能准确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看、多比较。
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笔具。西晋时的《博物志》中讲道:“蔡伦造纸,蒙恬制笔。”所以一般传统观念认为,毛笔是秦朝大将蒙恬发明的。但实际上,毛笔的发明要比这个早得多。
从史前陶器上的几何彩色纹样和仰韶文化彩陶上,可以发现使用毛笔的痕迹。分析彩陶中的长线条痕迹,可以看出笔头中含水量极丰,使线条虽长,却饱满滋润,粗细自如。这些效果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是无法表现的,只有用蓄水多、柔软而有弹性裹束起来的毛笔才能做到。
仰韶文化彩陶从写在商周时期的陶、石、铜器及甲骨上的朱书与墨书文字也可以看出,那时已经有了毛笔的普遍使用。
毛笔不易保存,能够留传至今的古笔凤毛麟角。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代的毛笔。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考古学家称之为“战国笔”,又因长沙古属楚国而得名“楚笔”。这支笔长21.1厘米,笔杆为圆形实竹,笔尖为兔豪。“楚笔”是把笔杆的一端分成几片,将笔毛夹在中间,然后用丝线缠绕,再在外面涂上一层漆。
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的毛笔1975年,湖北睡虎地秦墓又出土了三支秦笔。“秦笔”在“楚笔”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笔”是把笔杆一端镂成腔状,把实心笔毫纳入腔内,用与笔管等长的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可见,秦笔的制作己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的毛笔较之楚笔与秦笔,在笔杆长度和直径上都有一定的增加。从1972年在甘肃省的汉墓出土的毛笔看,笔的笔毫已不再局限于兔毛,还开始选用鹿毛、羊毛和狼毛等原料混合制笔,可称早期的“兼毫”。
汉代狼毫笔三国时期,人们对毛笔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的制笔著述《笔经》将制笔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隋唐盛世,毛笔的制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全国制笔中心——宣州。
宋代,制笔技艺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样式的毛笔——散卓笔。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无心”——没有笔柱,用单一种类的毫毛制作的较软的长锋笔,笔头中没有较硬的笔柱,所以用的毫毛通常也是以优质羊毫为主。
散卓笔明清时期,制笔工艺不但讲求实用,同时也较注重包装装潢,是中国毛笔业的鼎盛时期。紫檀木、花梨木、象牙等贵重材料被较多地运用于笔管的制作,从质料到装饰都有所创新。在毫料选择上形成了以山羊毫所制的软毫笔和以兔毛为毫料的硬毫笔两大品类,奠定了毛笔制作的基本格局。全国又分为不同的笔派,其中以宣、湖两大笔派著称,宣笔以安徽宣州(今宣城)而得名,又名“徽笔”。湖笔则是今浙江湖州、嘉兴一带得名,湖笔的原料为当地特产的白山羊毛,其毛长色白,粗细匀称,柔润适中。
清代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你能讲一讲有关凤凰的故事吗?
1.梧桐栖凤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
2.得凤之象传说中凤凰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我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齐·谢兆《永明乐十首》:“彩凤鸣朝阳,元鹤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载为全皇。”
3.凤求凰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文君。卓文君在宴会厅窗外偷窥,见司马相如容貌英俊,才华洋溢,当夜随其私奔。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4.凤还巢《凤还巢》里"错中错"兵部侍郎程浦告老还乡,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丑陋;妾生女雪娥,美丽聪慧。程浦喜爱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将雪娥嫁与他,夫人却要先嫁亲生女雪雁。程寿诞 之日,穆居易前来拜寿,被留宿书馆。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书馆,穆居易见其貌丑,行为不端,误以为受骗,连夜 愤然出走。程浦被朝廷起用,离家赴任。皇族朱焕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机冒穆居易名来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计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程浦平定贼寇,接雪娥到军中,穆居易从军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记前事,坚决拒婚,但元帅与监军强制主婚。洞房中,穆见雪娥貌美,惊喜异常,连连赔罪, 误会消除,花好月圆。 该剧是一出喜剧,由于误会和"错中错"生发出一系 列妙趣横生的情节。在情节结构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书房"一场,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纠缠穆居易,穆便认定雪娥是个丑女子, 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笔。"洞房"一场,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却执拗地认为她是丑女子,不肯人洞房,厌恶而烦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则不知原因,疑神疑鬼。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不谐调使产生了喜剧性,引起观众的笑声,笑声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砖砸 脚"。等到"包袱"一抖露,帐帘揭开,误会消除,意外 的发现使情节突转,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赔礼,也引来观众的哄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剧性悬念才能紧紧抓住观众。 《凤还剿》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最早由梅兰芳编演。
5.凤鸣铿锵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6.百鸟朝凤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便率兵讨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韩诗外传》)。
7.凤鸣岐山《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
8.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 《广雅》:“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飞翔五百年后,负香木飞入太阳神庙中,于神坛上自焚,翌日雏生,已着毛羽,第三日羽翼已丰满,辞庙主而飞去。《淮南子》天文训云:“火气之精者为日”凤凰为火精,是则凤凰此鸟,在古时为日之征象,原即所谓“金鸟”。在诗《女神》指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9.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10.凤凰来仪 有凤来仪 凤凰飞来起舞,仪态优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
11.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后以“吹箫引凤”来喻示着箫管乐律方面的极致。 凤凰有个传说:浴火重生。相传在五百年前,有一种神鸟,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复活,美艳非常不再死,是以,称为不死鸟,也就是凤凰。关于凤凰还有一说,说凤凰是死神的使者,负责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坏人入地。在部分迷信地区还流传着“凤凰勾魂”的传说
12. 百鸟之王 凤凰是神鸟,百鸟之王,古人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以后,凤凰合称;再以后,龙凤相配,凤便成了宫廷后妃的代称。根据神话传递,凤是在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以后,它也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身、燕子的下巴、鸡嘴。(见《淮南子·览冥》)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见《诗·大雅·卷阿》)它自歌自舞,见到它意味天下太平。为群鸟之首,追随者以万计。凤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鸟每七、八月到这里来吊念它,过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吊念山".(见《水经注异闻录·鸟吊》)凤是百鸟风采的结合与升华,它的原形不外是阳鸟、鹰、孔雀和鸡四大类。 中国北方民族对禽中之王——鹰很崇拜。 凤的定型化和规范化,是在辽、金、元以后,使我们原以鸡、雀为基本形态的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那一对强劲的翅膀,鹰姿突出。我们在艺术品上常见的凤,实际是清代以后的形象,集雉尾、鸡身、鸡冠、鹰目、鹰爪、鹰颈、孔雀翎、鸳鸯羽等于一身。它的基调不似龙那么恒久、稳定。
13 凤止阿房. 先说民谣两句:“一雌一雄,双飞入紫宫” “凤皇凤皇,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 再说个倾国滴美男子: 前秦当初几乎统一了北方,吞并前燕后,燕国主无奈下只有把亲生儿女清河公主和王子慕容冲做为礼物入宫。 二人同时被纳,宠冠后庭,王子落难成娈童。话说当时,凤皇年仅十二岁。 所以才有有民谣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三年后,慕容冲渐长大,因王猛劝说,苻坚才婉痛让遣出宫任平阳太守。 直至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慕容冲、姚苌等在阿房城揭兵而起攻之,他挥刀雪耻,势如破竹一举在阿房城继位,称威皇帝。 然后说他和凤凰的关联: 巧的是阿房处处都是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皇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食竹填腹。 更有说,凤凰栖梧,焚之涅磐. 三载的耻辱换来的是,血洗长安.所以,阿房的遍地绿萌,引来的是火凤. 且,慕容冲的小字,名曰:凤皇. “凤皇”即是“凤凰”的通假写法。 最后,如果你有兴趣,说说他的结局: 凤皇即化修罗玉面,白衣胜雪,剑指长安. 尤物惑人生死不忘,苻坚也付出了同等的待价,这位曾怀抱最美娈童的皇帝,被困长安城内,米尽粮绝,死后匆匆葬与长角冢。于是,铁马金戈,踏平昔日受辱地,长安内外,千里烟尘绝. 血雨腥风步平路,单骑立于长安前,彼时,这个被称五胡十六男第一美男子的人,用成河的鲜血,芸芸众生的性命,证明自己的血性.于是, 长安城荒了,前秦覆灭了,大燕国复了,但对慕容冲而言,何处觅归路. 见说道,自古美人似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帝王将相若为美人,命运则更为凄婉.凤皇称帝不久,因众将思乡望归而起争执,为副将所杀. 事实上,于他来说,哪里还能是家乡呢.生灵涂炭,遮不住难堪往事,挡不世人嘲讽。 生在帝王家,数载为娈童,雪耻登帝位,命亡在天涯. 这个容貌姣姣的少年,外表极阴至柔,心却如钢似铁,且,不负众望的狡猾狠毒. 前人,来者,纵然面生桃花妖娆色,亦然是美不过凤凰.
这个藏品是真是伪?
龙泉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在南宋时期是最为精细的。有仿制南宋官窑青瓷工艺,如紫口铁足、釉面开片、金丝铁线等特征。还有自身的特色,如粉青与梅子青釉。其胎质细腻,釉色青翠娇艳,充满生机。
龙泉青瓷的鱼纹装饰令人耳目一新,有模印鱼纹、露胎鱼纹、刻划鱼纹、雕塑鱼纹等。模印鱼纹是最常见的,将鱼形先在模具中做好,然后在素胎上完成堆贴、上釉等工序,成品后鱼纹呈现在釉下。
模印鱼纹有凹凸两种,多数为凸起的阳纹鱼,少数为下凹的阴纹鱼,凹印双鱼虽然鳞纹不太清晰,但韵味犹存,加上翠绿釉的衬托,更显别致。
露胎鱼纹是模印鱼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上釉时避开鱼纹,经高温烧制后会呈现火石红色。露胎纹饰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中多见,成为当时一大特色。
露胎的火石红色与清脆的绿釉相配,独特新颖;刻划鱼纹是在胎体上刻划好纹样,然后上釉,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装饰方法。
雕塑鱼纹采用堆捏的方法,经过设计、塑形、刻花、上釉等多道工序完成,雕塑是一门艺术,他的技法比其它几种装饰更具挑战性,因每件作品的成型都需要花费心思进行设计,技术含量比较高。
雕塑鱼纹采用堆捏的方法,经过设计、塑形、刻花、上釉等多道工序完成,雕塑是一门艺术,他的技法比其它几种装饰更具挑战性,因每件作品的成型都需要花费心思进行设计,技术含量比较高。
题主提供这个是仿制品,胎质粗糙,没有柴窑烧制痕迹,气窑烧出来的新东西。
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