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枭雄,被群殴的时候有反抗的机会吗?
群殴会引发“战逃心理反应”,只要你敢战斗,就有机会反抗,这时候,人数在你的眼里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威胁,你就盯着一个打。喜欢群殴的人,都是乌合之众,只要你能打到其中一个,其他的人就怂了。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关系不错。但那时候他已经走上了歪路,跟社会上的小年轻混在一起去了,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在人家那里搓麻将,我们放学回家了,他跟社会小混混出去喝酒了。
我有几次劝他,好好读书,别在外面闹。他不听,他说他不想读书了,还想拉我入伙,我就不想说什么了。他身边的几个小混混,可能觉得我不是他们的同类,对我很是不舒服,有几次想打我但没动手。
直到有一天,我那个同学越陷越深,有一天我们晚上碰到了,他和几个小混混在立交桥下的夜宵摊上吃宵夜,我路过。碰到了,肯定就要寒暄几句,作为同学,关系还不错,劝浪子回头也算是尽了同学之谊。
结果,当时跟他一起的三个小混混,怎么就对我不舒服了。一个瘦高个流里流气地跟我骂骂咧咧的,还用手指着我。时间久远,已经不记得他骂我什么了。我没理他,就跟同学道别。我不想打架,他们人多,我怕吃亏,另外我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斗的人。
结果我刚走几步路,忽然,他们中的一个人从旁边飞跑过来,一拳打在我脸上。我反应过来,回头一看,好家伙,这几个小混混拿着板凳就冲我来了,我同学在旁边站着。我当时还来不及考虑怎么应对,本能迫使我直面他们的攻击,因为逃也逃不掉了。
我个子比他们都要大一些,体型上有优势,而且我学过散打和拳击,力量型训练也一直有。但那是我第一次面对群殴,心里没谱,如果是一两个人,我还不担心。当时,一个人拿着板凳就砸向我,我伸左手招架,不知道怎么的,手臂直接卡在板凳里面,我猛一使劲,板凳给我掰垮了,但是手臂上的肉却掉了一小块,我一看自己流血了,起先的惊恐变成了愤怒。
我对着小个子就是一个窝心脚,直接把他踢在地上。然后,其他的小混混也围了过来,有个小个子在夜宵摊上准备抓菜刀,旁边的老板看的准确,先手一步将菜刀收走了,这就相当于他们和我都是徒手对徒手,我也就没那么慌张了。
我看准当时打我脸的那个小混混,冲上去,一只手拽着他的脖子,一只拳头对着他的脸就是一顿凶猛的招呼。但是这时候,令我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我同学被那些小混混教唆着加入了战局,我同学对我出手的时候,我还只是招架,但我还有时间考虑一些问题,我在想要不要连同学也一起捶在地上。
当时的场面很混乱,围观的人都站得远远的,虽然是晚上,但那个地方是宵夜的场所,人来人往特别热闹。我其实觉得挺丢人的,我身上是血,脸上也是,鼻子里还在流血,我穿的是白衬衣,几乎上面都是血,但人其实没吃什么亏,皮外伤。
在简单的肢体接触之后,我对这几个小混混的战斗能力已经有个大概的了解了,说实话,我没放他们在眼里,但是,如果他们摸到了刀具,或者其他武器,我也不敢硬碰。我看着我这个同学基本废了之后,果断地采取了策略。
当他们再次对我围攻的时候,我就盯着一个往死里打,一边打一边跑,一边跑一边打,基本上,我身上挨得拳头多,但力道不足,因为人在不断的移动,对方也没有武器,我在体型和力量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对方也吃了很多亏。
一波人打得正欢,忽然听到警车的鸣叫。这几个小混混比我还慌,兵分几路跑了没影,被我抓住的那个小混混也想跑,那怎么可能跑得了?我就算是死,也要拉一个垫背。警车来了之后,把我们带到了局子里,问我咋回事,我就如实跟他们说了。最后,我什么事也没有,而那几个小混混,全部落网了,他们还犯了其他的事情,当然这是我听说的。
事后,我觉得这几个小混混特别没种,有种敢群殴,却没种敢面对警察。乌合之众在一起,人多胆子大,人少就怂了。不过我可以理解,小混混往往都是以群体自居的,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诱惑,也很容易抵制。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我那个同学,真的是十分愚蠢,他就是那种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的人,为了获得群体认同,他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说到底,他可能就特别喜欢那种乌合之众的生活。
如今他的生活非常安逸,还在监狱里,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曹操说的什么话是表示莫欺少年穷的?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对我们的敦敦教诲,这番话,足矣名垂青史,教诲万世中华子孙!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所谓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地球在诞生至今的40多亿年历史中已先后经历了三大冰期: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最短的大冰期持续时间都在几百万年以上。每次大冰期出现都会伴随物种的灭绝。除了大冰期之外还有小冰期:小冰期持续的时间一般一百至几百年。很显然这比持续几百万年的大冰期在时间上短得多,不过小冰期会发生得比较频繁。
自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我国已先后经历过四次小冰期。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资料显示:历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故总是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史书在记载王朝兴亡时多着眼于王朝政治形势的变迁,然而实际上很多王朝的兴衰沉浮背后其实都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几乎都与小冰期或多或少有一定关系。
中国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小冰期是在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第三次是从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是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这其中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的第一次小冰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所以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还难以说清这次小冰期与商周之间的政治更迭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二次小冰期时代的异常气候使东汉末年成为了天灾频繁的时代。
恰逢当时东汉王朝已在长期的外戚、宦官争权夺利过程中被削弱,所以这时已缺乏足够动员能力的朝廷在救灾上表现得效率低下。河北巨鹿人张角趁机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发动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直接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各路地方割据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群雄并起,而东汉朝廷实际上已沦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时代之后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三十余年的短暂统一就在五胡乱华的冲击下走向了崩溃。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陈这405年间除了西晋曾维持过三十余年的短暂统一之外大多数时间华夏大地都处于分裂动荡状态。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经历一次空前的大灭绝:公元311年前刘曜攻入长安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就一度锐减到只剩以前的1-2%。
中华文明的进程存在一条从北方黄河流域不断向南方长江流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的统治中心均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长江以南的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整个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极为缓慢的,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
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之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隋末唐初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只是基本接近于北方,如果真要比起来还是北方略占优势。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的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安史之乱以后江南的扬州、四川的成都发展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工商业大都会,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就表现得更为强势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朝廷的赋税收入主要来自江南,历次科举考试中榜者也以江南士人最多。其实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几乎就是在历史上几次小冰期的影响下完成的。正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小冰期间接引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再次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冷迹象,这一气候变化因素成为了影响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博弈的”上帝之手“。众所周知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现在我们很多人一提起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然而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其实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而秦汉时期的长城比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要往北推进很多。东汉末年的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
这也就是说在当时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以定居农耕作为生活模式的汉人聚居之地。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开始逐渐南移,于是明代的长城就压缩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位置上:基本上北京就已处于农牧分界线附近了,而在秦汉时期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北京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地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就定都于北京,而燕国的疆域向北最远一直延伸到了辽东地区。
为什么唐代以后游牧民族开始强势崛起?为什么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再失败?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更有力量。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小冰期出现在明朝中期至清朝中后期,因此这次小冰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明末清初恰好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峰值。小冰期的典型特点就是气温降低,但其带来的次生灾害才是最可怕的。
事实上明朝的灭亡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小冰期带来的次生灾害有关。在我们的地理课本中记载着淮河、秦岭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一般来说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冬季气温不会低于零度,而水通常是在零度左右才会凝结成冰。这也就是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在冬季通常是不会结冰的。然而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长江曾在明清小冰期结冰长达一个月,洞庭湖在当时更是结冰厚达一尺。
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人不妨回忆一下在自己有生之年可曾见过长江结冰?既然连长江这条南方大河都能结冰长达一个月,那么也就不难想象在当年那种冷到刺骨的状态下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多艰苦。据《江南通志》记载:明孝宗在位期间有两年冬天发生的寒潮导致湖南的祁阳江水冻结、浙东余姚江水冻结。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四年(1506年)的冬季广东潮州积雪厚达一尺。
下雪在今天的广东本身就是一件罕见的事,然而当年广东潮州的积雪竟能厚达一尺。据清朝叶梦珠《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一直以来都是上贡给朝廷的。当地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种植柑橘并以此为生。然而在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里橘树常被冻死,因此导致大量果农不敢再种橘树。这次明清小冰期除了除了因天气严寒导致大量百姓冻死冻伤之外更恐怖的是由于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次生灾害。
“小冰期”引起了大旱灾的时常发生:现在一般推测明末的气候特征应该是比较寒冷干燥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崇祯皇帝登基后华北地区遭遇了持续四年的大旱。当时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了断流现象。那些年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下降了11%至47%,整个华北地区在那些年里几乎就是颗粒无收。
气候的剧烈变化不仅导致旱灾发生频率极高,而且肆虐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极长。当时河南的地方志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陕西的地方志中则记载道:“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持续的旱灾往往又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蝗灾。
蝗虫产卵的土壤最佳含水量是10%至20%,而且土壤结实、植被稀松时更有利于蝗虫繁殖。因此当旱灾频发之时蝗灾往往也随之而来。《明史》之中“蝗”字出现多达129处。据《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统计:明朝先后发生蝗灾共计达967次,而整个明朝也不过276年,这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便要爆发三次蝗灾。若是集中到正处于小冰期峰值的明朝末年就频率更高了。
在崇祯年间的十年大旱期间蝗灾的景象更为恐怖: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就在百姓们即将收获的季节里庄稼却被蝗虫一扫而空。当时的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徐光启就曾说过:“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灾”。在这种形势下粮食价格一涨再涨,而且有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
有些地区渐渐开始出现百姓易子而食的惨剧,而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选择揭竿而起。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就爆发了十三次大规模起义。这些起义所涉及的人数多达三十余万。除了揭竿而起之外老百姓剩下的活路可能就只有逃亡了。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老百姓找不着吃的,那么他们就只有到处逃亡,看看其他地方能不能找到吃的。
还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明朝与蒙古大体上就以如今的长城一线作为持续博弈交锋的战线。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明末这一特定时期不提,那么实际上整个有明一代两百余年最大的外患不是女真而是蒙古。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双方边境就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状态。现在灾民们既然在自己老家找不到吃的,那么自然就有一部分华北地区的灾民涌入到与蒙古交界的地带讨生活。
这些逃荒的难民在草原上将牧场开垦成农田,这就破坏了牧场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间受到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率随之大幅增加。据当地的地方志记载:崇祯六年山西兴县爆发鼠疫。当时的人不知道细菌学、病毒学,他们只是看到有人患病身亡。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死的,恐慌的人群为躲避瘟疫开始逃亡,而这恰恰导致了瘟疫的进一步扩散。
难民们面对着瘟疫与饥荒的双重折磨:他们一路走来遇到的几乎全是灾民,他们找不到任何吃的。灾民们在饥饿的折磨下开始饥不择食:他们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为食,甚至直接捉住老鼠将其当成食物吃掉。这样做的结果毫无疑问只会使鼠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个年代一则人们对这种病不了解,二则当时明王朝本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西北的李自成起义军和关外的后金虎视眈眈,朝廷内部党争持续不断。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在面对饥荒和瘟疫时反应相当迟缓。到了崇祯十四年鼠疫已蔓延到了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此后瘟疫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在瘟疫蔓延的十一年间当地的地方志记载道“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崇祯十六年鼠疫蔓延到北京:这年4月北京城每天死亡的人数已达到了上万人。据统计这场鼠疫导致20多万北京人死亡,而当时北京城一共也就只有80到100万人口。
当时北京城的驻军中也有几乎一半染病身亡,而京城驻军的3万匹战马中在扛过瘟疫后还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不足一千匹,这直接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仅仅一年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这时等待李自成的北京城已是一座被鼠疫肆虐的“死城”。感染了鼠疫的人先是在胳膊下面和大腿之间长出一个很硬的大包,然后就开始吐血,吃什么药都没有用,一直到身亡。
与此同时地方上的情况也丝毫不比京城乐观。根据当时的地方志记载称“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一家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感染了鼠疫,那么这家人基本上就会全部死去,甚至连一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各地到处都被死尸堆满,而这些无人处理的尸体又成为了新的传染源。甚至有找不到食物果腹的饥民开始吃这些尸体,毫无疑问这些行为都加剧了疫情的蔓延。当时的医生用传统的伤寒法医治鼠疫却始终难以见效,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江苏吴县的吴有性研究出刺血法给病人治病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后来吴有性根据自己治疗鼠疫的经验撰写了《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明末小冰期诱发的旱灾、蝗灾、鼠疫在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的同时也摧毁了明朝的统治基础,不过小冰河期并没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画上句号。事实上这次小冰河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中期,而且小冰河期的极端气候所影响的也不只是中国:1815~1816年整个北半球的气温普遍下降。当时欧洲出现了所谓“无夏之年”:一时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导致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
1823年极端气候又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引发了癸未水灾。当时直隶、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湖南九省三百多个县受灾严重。这一年的长江三角洲从阴历二月起就开始普降暴雨。从那时起直到这一年的九月份大雨只在六月和八月略有间歇。曾有学者统计癸未水灾造成的损失和救灾费用加起来高达2400万两白银。这大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刘德华的电影哪几部值得看看?
刘德华是娱乐圈艺人的典范,影视歌全能型人才,同时在圈内有着好口碑好人缘,而且还有一颗善心和爱心。一直以来都有人诟病华哥的演技,可是没有演技的话,两届金马影帝和三届金像奖影帝又是怎么来的呢?入行以来,华哥塑造过数不清的经典角色,今天盘点一下华哥最好的十部作品!
1、《无间道》:豆瓣9.0分
香港电影警匪片的巅峰之作,建议大家可以看无间道(正序版),这是将三部按照时间先后重新剪辑的,对于我们理解整个故事有很大帮助。本片抛弃了以往警匪片中的江湖义气和恩怨情仇,更多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我们去感受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来展现所谓的善和恶。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最后想做一个好人,可是他的过去注定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挣扎,正是无间道中所谓表现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2、《阿飞正传》豆瓣:8.5分
王家卫成名之作,不过把老板邓光荣气到了医院,不仅预算超支,而且票房也惨不忍睹。刘德华饰演的超仔看似在旭仔和苏丽珍之间,其实更像一个旁观者,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表现最出彩的无疑是张国荣,将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诠释的淋漓尽致,不过生活中的哥哥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这就和星爷有点像,荧幕中的周星驰是喜剧之王,私下里却是一个害羞的大男孩!
3、《暗战》:豆瓣8.4分
不仅是刘德华封帝之作,同时也是他的颜值巅峰。当年的银河映像擅长拍摄双雄类型的影片,《暗花》《真心英雄》以及《暗战》等等,刘德华和刘青云一匪一警相互过招,斗智斗勇,不断的交锋中可谓是英雄惺惺相惜。杜琪峰导演在影片中将感情戏份处理的非常淡,不过那场公车之恋却是大圣认为最美好最浪漫的邂逅。
4、《投奔怒海》:豆瓣8.4分
许鞍华执导,林子祥、刘德华主演,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作。刘德华饰演美军翻译,一直要做的事情就是逃离越南,千辛万苦上船之后却被打死。比起戏中故事,其实戏外故事更加精彩,当年刘德华的角色是周润发的,周润发怕失去台湾地区市场推荐了刘德华,由此开启了他的电影之路。另一边刘德华还结识了歌坛前辈林子祥,正是在他的鼓励下华哥开始唱歌。《投奔怒海》对刘德华来说可谓意义非凡,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机遇。
5、《异域》:豆瓣8.3分
朱延平被誉为台湾版王晶,拍摄商业片也是一把好手,不过朱延平也不是纯娱乐至上,曾经也拍出《异域》这样牛逼的影片。更多的展现了一群回不了家的士兵做困兽之斗的那种煎熬,有兴趣的影迷可以了解一下。值得一提的是,罗大佑的配乐也是本片成功的一大因素。同时3年后朱延平又拍了第二部。
6、《桃姐》:豆瓣8.3分
刘德华除了是演员之外,还投资拍摄了不少影片,像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陈果的香港三部曲以及这部许鞍华的《桃姐》等等。这是刘德华和叶德娴第十次合作,戏外更是母子关系。许鞍华放弃了煽情,而是用冷静、克制的态度来表达,通过细节来传达一些情感。刘德华和叶德娴表演无可挑剔,同时强大的客串阵容也是一大看点,徐克、洪金宝、秦沛等人都在其中。
7、《金鸡》:豆瓣8.3分
通过一个妓女(吴君如饰)来展现整个故事,她无论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并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去过的更好。刘德华在片中定位是影视明星华仔,按摩的时候结识了吴君如,在她生意萧条的时候给予了一些建议。其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发挥金鸡精神,做一个开心人,对未来永远心存希望!
8、《天若有情》:豆瓣8.0分
提到最催人泪下的港片的话,《天若有情》总是位列榜单。一个富家女和一个小混混两人是真心相爱,可是结局却不能在一起,不正是古惑仔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嘛。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华哥骑着摩托车载着穿婚纱的吴倩莲,后来也被许多港片借鉴。
9、《麦兜菠萝油王子》:豆瓣8.0分
其实刘德华在片中就念了一封信,麦兜爸爸麦炳其他的声音来自李颖贤。不过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也正是那封信,开头就是玉莲,我走了,之后让麦太忘了他这个负心的人,重新找一个爱她的人,因为他要去寻找曾经失去的王国,因为他就是菠萝油王子。整个系列的麦兜看下来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人生道理,值得一看!
10、《赌神》:豆瓣7.9分
王晶的《赌神》在香港赌片中意义重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巅峰之作。刘德华饰演的小刀原本是一个小混混,无意中结识了赌神高进,得以成为后来的赌侠。本片更多的还是周润发的魅力,王晶将他全面挖掘,既可以搞笑又可以正经,发哥的演技无与伦比。后来的王晶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经典之作,也只会用《澳门风云》系列圈圈钱而已。
当然了,这里大圣仅仅按照豆瓣评分排名,对于电影的好差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价。就华哥而言,连成龙大哥都忍不住亲他,难道你不喜欢吗?
你在大街上遇到这身打扮的林青霞?
林青霞,
华语影坛神一样的存在!
当她卸下所有的荣耀和光环,素面朝天地隐身于市井之中,她不再是台湾琼瑶时代清纯软萌、古灵精怪、楚楚可怜的软妹。
也不再是香港武侠时代睥睨天下、英姿飒爽、特立独行的枭雄,她和我们一样,成了一个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静静地开在红尘中的一朵小花。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事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
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
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
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每次听到这首歌,心中都会莫名的疼痛,或许是因为滚滚红尘中的分分合合,或许是因为爱恨情仇里的痴痴傻傻,或许什么都不因为……
无论是爱着还是恨着,这世界总有让我们无法释怀的人和事……
街头相遇,或许我们都认不出来她就是林青霞。也看不到她内心的坦然和从容,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她轻松自在的步伐,也看到了曾经辉煌灿烂时,铭刻在她脸上的美丽性感以及无与伦比的高贵和优雅!
先不说她从艺时种种艰辛,也不说她引退之后,从绚烂的舞台退至寂寂无声的幕后,外界的种种传闻,但生活里的风浪一定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她眼角的鱼尾纹,证明她风韵犹存同时也证明所有的美丽过往都成了曾经。
岁月催人老,林青霞是老了,但是在两岸三地几代人心中,她就是永远的东方不败!
致敬永远的女神!
历史上有哪些栽在女人手上的枭雄?
现在社会常听到拜金渣女坑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的北大校长也遭遇渣女,被坑得连皮带骨都不剩,一代著名教育家就此陨落,让人唏嘘。
1886年1月20日,生于浙江余姚蒋村,有一男子梦见一只熊进入家中,而此时正遇妻子生产,诞下一名男孩,取名蒋梦熊,后改名为蒋梦麟。 蒋梦麟长大到私塾读书,展现了其学霸品质。1904年就考取了秀才,1908年赴美留学,26岁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下了两个博士学位,妥妥是高材生。 回国后,凭着自己的学历,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 1928年,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在做了三次北大代理校长后,于1930年又被蒋介石正式聘用为北大校长。这样的身份背景,足以证明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 而且他对爱情、婚恋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曾把男女关系归纳为三种:1、狗皮膏药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也疼,传统婚姻大多如此。2、橡皮膏药式:贴和撕都很方便,现代普通婚姻。3、氢气球式:随便就分开的婚姻,难以把握。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婚恋专家、理论知识渊博的学者,但在实践生活中,真正遇到女人问题时,却栽了大跟头,可以说是坑了他半辈子。 蒋梦麟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孙玉书属于包办婚姻,就在蒋梦麟去出国留学那年结的婚。旧传统的包办婚姻,农村妇子与留学知识分子,明显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又因两地分长期居,两人之间也没太多感情可言。 蒋梦麟有个好友高仁山,也曾去美国留学,同样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又在北大教育系任系主任,和蒋梦麟可谓是校友兼同事,彼此感情自然很好。可惜高仁山后来不幸被张作霜杀害,留下了遗孀陶曾谷。 好友不在了,蒋梦麟出于朋友之间的义气,主动承担起了照顾陶曾谷的生活起居。一开始出于同情,蒋梦麟对陶曾谷呵护有加,嘘寒问暖,处处关照。在他出任教育部长期间,还把陶曾谷任命为自己的秘书。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不由自由对彼此心生爱慕,到了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地步,可那时蒋梦麟还未与妻子孙玉书离婚。 为了和陶曾谷长相厮守,蒋梦麟还是决定和孙玉书离婚,糟糠之妻也要下堂。蒋梦麟对于必须要和陶曾谷结婚的理由是:“完全是为了尽朋友之间的义务!”果然是朋友妻,不客气啊。 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众人的反对,当时蒋梦麟与胡适也是好友,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得知此事后,坚持反对。觉得蒋梦麟此举有违道德,她还跑去劝孙玉书坚持不要答应离婚,别便宜了这个负心汉。 孙玉书出身农村,没太多知识与文化,性格偏柔弱,丈夫既然这样选择了,她也只好委曲求全,成全了蒋梦麟,与之协议离婚。 这一结果把江冬秀气得不行,坚决不给老公胡适去参加蒋梦麟的二婚婚礼,胡适不得不翻窗逃出去,才得已参加好友婚礼。 婚后一段时间,蒋梦麟与陶曾谷感情还算不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就出来了。陶曾谷管蒋梦麟管太死,什么事都要过问,接人待物非常霸道,喜欢挑人毛病,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最终引起北大师生的一致抗议,反对他继任北大校长。 但毕竟结婚了,还是得维持着,直到1958年陶曾谷逝世这段婚姻画上了句号。可是仅事隔2年,蒋梦麟遇到了自己这一生的恶梦,徐贤乐,也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徐贤乐是江苏无锡人,和前任丈夫仅结婚7个月就因为金钱问题,离婚收场。她与蒋梦麟认识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但相貌依然靓丽,风韵犹存,牢牢吸引了蒋梦麟的目光。 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圈子并不大,蒋梦麟的朋友们很多都知道徐贤乐是个爱财如命的拜金女,害怕他误入歧途,纷纷劝他远离徐贤乐,别被祸害了。可是蒋梦麟却执意要娶徐贤乐。此事连当初跳窗也要参加蒋梦麟婚礼的胡适也强烈反对,哪怕住在医院,也写信给蒋梦麟说:“她(徐贤乐)在这十七八年里对待许多男朋友的手法:在谈婚姻之前,先要大款子,先要求全部财产管理权”,结婚后则闹得男家“一文不名,六亲不上门”。 意思就是十多年来,徐贤乐有过很多男人,对他们的要求都是要有钱,结婚后要掌握所有财政大权,最后统统闹得男方家里没有一分钱,亲戚都不敢上门。 可那时的蒋梦麟已经徐贤乐迷的晕头转向,哪还听得进去好友们的劝解。其实他们两人还在恋爱的时候,徐贤乐就开口要过20万,蒋梦麟给了8万,6万买了订婚戒指,2万买了衣物。因为没给足20万,徐贤乐还心生不满。 如果蒋梦麟清醒点通过这事就应该能看清徐贤乐的本性,毕竟那时他也已经75岁了,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是见多识广,早该看透人心了。但最终蒋梦麟一边和胡适说自己会取消婚礼,一边瞒着胡适偷偷举行了婚礼。等胡适知道的时候,早已经生米煮成熟饭,回天无力了。而这就是蒋梦麟人生恶梦的开始。1962年,即婚后第二年年底,蒋梦麟因伤到脚住院,徐贤乐不仅不心疼自己老公住院,而是私下趁蒋梦麟不在家,偷偷把蒋梦麟名下所有的钱、股票、土地、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待蒋梦麟出院回家,徐贤乐早已不知去向。
之后蒋梦麟还是找到徐贤乐提出分居,每月给徐贤乐3000元生活费,遭到拒绝。不得已之下,蒋梦麟只能向台北地方法院以不堪忍受妻子虐待之名起诉离婚,成为当时台湾轰动的离婚官司。
直到1964年,经法院调解,蒋梦麟同意支付50万的赡养费给徐贤乐,才最终达成协议离婚。离婚后,蒋梦麟一直处在又气又懊悔的心态中,后悔当初不听好友的劝告,心情郁结,仅半年时间就因肝癌病逝,享年78岁。
反观拜金女徐贤乐则一直活到了2006年,享年98岁。
蒋梦麟,按理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看透别人的婚姻与爱情,却迷失在了自己的婚姻之中,也忘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结发情谊,与其说是徐贤乐毁了他,不如说是自己选择了这条路。
事业有成的教育家,值得我们敬佩,但情路确实是让人为之遗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