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最强帝王,到底谁才是正统?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谁才是正统呢?这个问题不难解答。尽管蜀汉是汉室宗亲、大汉皇叔、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建立的,但若论正统还得是曹魏。
为什么呢?因为魏国不仅占据着整个北方,而且魏文帝曹丕还接受了东汉王朝的正牌天子——汉献帝刘协的“禅让”。
尽管刘协并不是心甘情愿让位,但曹丕通过迫使刘协禅位的方式,还是完成了以魏国取代东汉王朝的合法手续。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曹魏承袭汉朔,后来司马炎又承袭魏朔的发展趋势看,北方政权的交替基本上还算是有序进行的。
自古以来,凡是据有中原的政权大多都具有天然的正统性。相对而言,偏安江南的政权却大多沦落为割据政权。
具体到魏、蜀、吴三家,也只有魏国通过禅让的方法取代了东汉王朝。
而蜀汉政权虽属刘氏一脉,但因其偏安性质也很难被视为继承东汉正统的王朝。
至于拥有荆、扬、交三州的孙吴政权,因其既非汉室宗亲创建,又缺少与东汉政权的延续性。所以,当然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割据政权啦!
让我们看看从东汉到曹魏再到西晋政权交替的历史延革吧!
东汉(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魏(魏国灭蜀汉)☞西晋(西晋代魏吞吴统一天下)。
因此,继承了东汉正统的是曹魏,而继承了曹魏正统的又是西晋。
这三个政权属于有序交替,都是以“禅让”的方式完成政权更迭的,并没有出现过统治中断的情况。
相对而言蜀、吴两国,自然就没法与曹魏争夺正统位置了。
尽管这个结果或许对刘室宗亲建立的蜀汉政权不太公平,但却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至于西晋王朝瓦解后,中原沦入了异族统治者之手,这时候的正统位置却变成了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
这是东晋十六国的特例,是特殊时朝的特殊产物。
尽管司马家族丟掉了中原,但从文化传承方面讲,唯有东晋王朝能够上溯并继承西晋☞曹魏☞东汉政权。
三国时蜀国的国土面积究竟有多大?
提到汉末三国时期,想必大家都清楚,魏蜀吴三国,曹操的魏国疆域最广大,实力也最强;东吴居中,比曹魏差,但又比西蜀好一点。无论是管辖的疆域,还是军事、经济实力,西蜀都是最差的。
一,曹魏曹魏的疆域,在曹操生前时就得到了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范围是: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魏国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东汉荆州北部)、扬州。曹魏的国土面积大约有400万平方公里。
关于魏国的人口,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北方的经济破坏得最为严重,人口自然也锐减不少。史学界普遍认为,到魏国建立时,北方各州郡的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因此,在曹操兴起之初,就不得不大量采用屯田制。根据东汉的数据,北方人口当时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那差不多也有4000万人。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初期,应该只有400多万人,还没有吴国人口多。后来随着社会的稳定,到了曹魏末年,人口应该突破了1500万。
二,东吴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公元226年,又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东吴在行政区划上设43个郡,313个县。据史学家统计,孙吴在公元280年灭亡时,还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及328个县。面积145万平方公里。
吴国占据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在东汉末年遭遇的战乱也比较少。东汉时,扬州人口就达到了430万,荆州人口为620万,交州也有200多万。东汉末年,刘表经营荆州,就有10万军队。当时,北方有大量流民涌入南方,因此,尽管吴国管辖范围也有战争,但吴国的人口也不会减少。按照不增不减原则,当时吴国的人口,理应在1000万人以上。
蜀汉的面积,在三国中是最小的。蜀国的面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的总和,可能还包括一部分现在的越南北部。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共有22个郡,至于州,起初只有两个荆州、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杀,西蜀失去了荆州。
至此,西蜀就只剩下一个益州。益州分为三大部分:汉中、巴、蜀。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国土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三国志》记载,蜀汉有28万户,人口94万;东吴有53万户,总人口230万。《通典》记载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但后世史学界一致认为《三国志》所记载三国的人口,应该是他们刚刚立国时的数字,那时刚刚经过战乱,人口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不管你怎么统计,西蜀国都是三国中最弱的。
明白了吧?这或许就是诸葛亮生前在西蜀国力本来很差的时候,仍然还是不遗余力地坚持身体力行北伐中原的原因了。因为他太清楚西蜀的尴尬境地了,他必须在他有生之年给西蜀尽量争取到更多的地盘,这才能不辜负先主刘备对他的期望和托孤重担。这也正是诸葛亮之所以千百年来让后人敬重的最主要原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时,诸葛亮也很清楚一个事实,这就是,他可以这么做,但他这么做如果没有效果的话,他也不希望后继者继续采用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故此,才会把权力交给了认为西蜀应该休养生息、集聚力量以后再想办法恢复中原的蒋琬、费祎等人。为了西蜀国,诸葛亮在用他自己的生命豪赌。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的继任者,为了西蜀国的长治久安,他不怕身败名裂,愿意试一下战的效果,也愿意让后继者吸取他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国演义上有执金吾这个武官?
汉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对于个人而言,标志着爱情和事业双丰收,惹来很多人的艳羡。这里的吾不念常见的wú,而是读yù,是抵御和防卫的意思。执金吾当然就是手持兵器的卫士。
西汉初年,驻守长安的禁军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人数有一万余人,由卫尉统领,负责皇宫的安全,北军有数万之众,由中尉统领,主管长安的治安巡逻、安全警卫。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避免中尉一家独大,将京畿地区分为三辅,各置长官,中尉改称执金吾。
执金吾的待遇是中二千石,相当于中央卫戍部队的最高长官,属于高级军事干部。执金吾不但要维护帝都的安全,还要制造、贮存和管理兵器,下设监狱,有拘押不法分子的权力。执金吾每月巡察帝都三次,对水患火灾也要积极预防和及时控制。皇帝出巡时,执金吾有时留守帝都,有时随行护卫。
图1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小伙伴们对执金吾的了解,全赖刘秀的那句名言,很多人将其作为励志警句。这句话出自《后汉书 · 皇后纪 ·光烈阴皇后》,其实,后人误读了刘秀的本意。原文是这样的:“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并不是在意执金吾的官职大小,而是羡慕他出场的气场强大。
执金吾的派头到底有大呢?据《后汉书》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执金吾出巡时,跟随着二百名骑兵,五百二十名持戟卫士,威风八面,气势逼人。这种前呼后拥的感觉,着实让人感慨。
由于执金吾既接近政治核心,又掌握兵权,具有特殊的地位。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必定是皇帝器重的亲信。有了老大撑腰,执金吾不止是帝都宅男,还是持戟勇士。历史上,很多人任执金吾后,继续带兵杀敌,建功立业。
图2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东汉名将耿秉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耿秉,字伯初,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功臣耿弇的侄子。在耿秉强壮的体魄下,有一个精通诗书的头脑和杀敌立功的雄心。建初元年(公元76年),耿秉平定车师,北击匈奴,屡立战功,受到汉章帝的器重,任命他为执金吾。
永元元年(89年)六月,窦宪、耿秉各率四千精骑,与归顺汉朝的南匈奴、胡、羌等民族,组成联合部队,共同群殴北匈奴。窦宪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脉)爆发激战。北匈奴不支败走,汉军策马追击。
在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诺尔湖),双方再次遭遇,北匈奴折损一万三千人,名王也杀于阵中,生俘败军不计其数,牛马超过百万,北匈奴先后有八十一个部落,二十余万人降汉。窦宪、耿秉北征三千余里,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刻碑记功。九月,耿秉因功封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图3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外有军阀割据,内有宦官乱政,腐败不堪,民不聊生,这并不影响朝廷官僚制度的正常运行。此时担任执金吾是袁逢,或许他并不出名,可他的两个儿子十分出名,一个是袁绍,另一个是袁术。袁家四世三公,声名显赫,门生遍地,以袁逢的声望担任执金吾,实至名归。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丁原继任执金吾。他出身贫赛,文化不足,勇武有余,善于骑射。历任并州刺史、骑都尉,屯兵河内郡。丁原手下有吕布、张辽、张扬、高顺这般猛将,是东汉末年早期实力派军阀之一。
丁原的主要对手是骞硕。这位宦官四处征召勇士,扩充军队,图谋不轨。丁原暗中防备,一方面命张辽、张扬在洛阳卧底,另一方面和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十常侍。不久后,宦官诛杀何进,引发“十常侍之乱”。
不曾想,前后拒狼,后门进虎。诛灭宦官后,董卓率领西凉兵,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丁原瞧不上这位土味军阀,在废帝问题上掐架互撕,两人矛盾丛生。董卓暗下盘外招,收买了吕布,借刀杀人,丁原死于非命,他的军队也被董卓吞并。
图4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刘协立伏寿为皇后,国丈伏完升任执金吾。此时,曹操对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限制汉献帝的皇权,野心勃勃,一呼百应。执金吾失去了原有的实际意义,更像是荣誉官职。
建安四年(199年),北方的形势逐渐明朗,只有袁曹两家能掰一下手腕。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盘踞宛城的张绣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张绣投靠袁绍,能对曹操造成夹击之势,使曹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依附曹操,使得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对付袁绍,一时间张绣成了“香饽饽”。
张绣手下将卒骁勇善战,却智谋不足,唯有倚重“毒士”贾诩。面对袁曹两家的拉拢,贾诩当众痛骂袁绍来使,随后向张绣分析形势,讲明利弊,鼓励张绣投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大喜,见到贾诩后,拉着他的说:“能将我的信义散发天下,只有你啊!”曹操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成为曹魏势力中重要的智囊之一。
图5 贾诩(147年-223年)
在《三国演义》中,臧霸是吕布麾下八健将之一,属于可有可无的三流角色。在正史中,他却南征北战,武德充沛。在官渡之战中,臧霸镇守青州,从侧翼牵制了袁绍的兵力。袁氏集团覆没后,臧霸的予头指向了江东,从此成为孙权的噩梦。公元222年(黄初三年),深得曹丕信赖的臧霸,接棒执金吾,待遇优厚。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结束了群雄纷争的乱世,建立了隋朝。他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原有执金吾的职责一分为两,分立左右侯卫大将军,统率禁旅,巡卫帝都。唐承隋制,仍设左右侯卫大将军。高宗时,改名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图6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文帝在位时,酒泉人赵才因功累进,升为右侯卫大将军,其子赵道兴受到高宗李治的赏识,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成为统领唐朝禁军的一把手。赵道兴退休后,第三代赵晈继任金吾卫大将军。《旧唐书》称赞祖孙三人“三代执金,不亦美乎”。
担任执金吾的人还有很多,比如任宏、尹赏、杜周、寇恂、贾复、阴识等人。透过执金吾的变迁,就能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当国家强盛时,执金吾是维护政治核心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国家没落时,执金吾沦为政治交易的工具。马甲依旧,物是人非。
文:计白当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州牧和刺史分别是什么级别的官?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州牧只短暂的存在过,在新莽时期它的品秩为两千石,而至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才不得不又重设州牧,而开始由九卿出任,此后州牧普遍设置,割据军阀都以州牧自任。刺史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六百石,这是没有变化的。
一、州刺史设置的背景
秦代的基层政区是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则称道,县以上设郡,为纯粹的郡县二级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加上内史共是37个郡级政区。后来郡数有所增加,一方面是开胡、越之地,扩大疆域,设置新郡;另一方面是将内地一些郡一分为二,因此秦一代总郡数增至49郡(包括内史)。秦县数目没有文献记载,推测总数在1000之内,平均起来,每郡约统20来县,这样的层级和管理幅度都是比较合理的。
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秦郡划小,或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譬如把秦内史分成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部分;二是分割削减王国领域,譬如文帝用众建诸侯的手段把齐国一分为七,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武帝又利用推恩法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三是汉武帝以后开广三边,扩大疆域,增设20来个新郡。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还算适宜。
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来个郡,幅度却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14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所辖,其他郡国则分属13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1人。
按六条规定(六条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弄,嘉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荷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悖估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右,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令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以致汉宣帝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者,非良二千石乎”的感叹。
二、州刺史到州牧的变迁
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多交口称赞西汉的吏治,认为此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处理比较得当,但是这种体制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来也有它的缺陷。
在地方多事之秋,由于郡境过小,以一都之权力和能力无法进行治理,譬如发生跨郡的农民起义,郡太守即束手无策。因此在郡以上再设置一级政区的需要,一直隐然存在。
西汉的13个刺史部,有11个部是以《禹贡》和《周礼》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通称十三州。西汉末年,州刺史曾两度改称州牧,这是借用《尚书·尧典》十二州牧的旧名,以示尊崇,品秩也升至二千石。但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一时的需要,所以出现两度反复:从州收又回到刺史,再回到州牧。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进共奏:“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请罢刺史,置州牧。施行不过三年,到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御史大大朱博又奏,“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复请罢州牧,置刺史(见《汉书·朱博传》。
数年后,王莽篡汉,又改刺史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又更行刺史制度。五十年中两反两复, 反映了中央政府决策的举棋不定。而一到东汉初年局势安定之后,复改州牧为刺史,降秩为六百石,回到初始的状态。
由此可见,坚持二级制显然是中央统治者的愿望。东汉大部分时间,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的形式存在。
“刺”是监察,“牧”是牧民性质截然不同, 虽然郡国之上确有设置高层政区的需要,但中央政府实不情愿这一局面形成 ,所以才一再出现反复。
最后还是集权的措施占上风,但在反反复复的过程 中,刺史的地方官化却越来越显著。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刺史每年只须派计吏晋京汇报工作,不必亲自前往述职;二是刺史在地方上已有明确治所,不似过去行部以后即回中央。东汉中叶以后,刺史的职权更加扩大:首先是监察范围由青绶、黑绶扩大到黄绶,换句话说,二百石以上的地方官员全归其所刺;其次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第三是拥有领兵清除寇患的军权。
量变引起质变,百余年中刺史已经一步步地向地方官靠拢,所以到黄巾起义时,刘焉等人以九卿而出任州牧在郡国之上形成新的一层地方行政机 构,州部从面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
中平五年(118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的建议,派他以太常出任益州牧,黄琬以太仆出任豫州牧,刘虞以宗正出任幽州牧。此后,州牧普遍设置,割据军阀也都以州牧自任,如袁绍的冀州牧、刘表的荆州牧、曹操的兖州牧等等。这样一来,州就自然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制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三、刺史到州牧的历史影响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各地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东汉王朝最终在军阀混战中覆亡,历史返进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时代。
本来汉代郡太守的地位很高,入朝即可为九卿,而刺史至少要当上九年才能升任太守或相。太守不但可自由主持地方政事,支配地方财政,兼治地方军政,而且可以自辟幕僚,有相当大的行政自主权。
但郡一级政区却不会因此而形成割据,原因很简单:幅员太小。幅员小则人口少,财力薄,力孤势单,无有能为。反之,州的区划很大,平均领有七八郡之地,有足够称霸一方的物质基础。东汉末年,袁绍的宾客逢纪就对说;“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后汉书袁绍传》)所以州一旦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就易于造成分裂。
中央集权统治者对此早有预见,因而尽量不让州成为一级政区。但矛盾恰在于,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时候,又迫切需要有范围较大的政区,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东汉王朝为免于被黄巾起义所推翻,不得不把监察区改为行政区,但此举却又招来割据的局面,亦即所谓“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刘)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制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汉之殄灭,祸原于此”(《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
东汉最终不免在大行政区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被颠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为什么有些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
职场上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能力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以至于,管理学发展了100多年,也还没能有一个广泛的共识:究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做好一个高层大领导。
所以,“有些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可能是我们对“能力最强”这件事本身就有一些误解。
而消除这个误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对公司里的晋升和发展有更加客观正确的认知,更在于,它能纠正我们的观念,指引自己走在一条关于升职加薪的正确道路上。
大多数职场人眼里看到的“能力最强”,往往只是单项能力回想一下,在公司里,我们通常会认为哪些领导和同事能力比较强呢?
可能是业务部门的那些topsales,因为其他很多销售甚至都不能完成公司每个月定下来的基础业绩,他们却能在一众销售人员中业绩保持领先,且能够保持很久,我们会认为能够把大多数人都觉得特别难的销售工作做好,这个人能力特别强;
可能是一个搞定了来公司大吵大闹、情绪激动并提出无理要求客户的客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害怕也应付不来这种局面,但专门处理客诉的客服就是有办法能够让这样的客户最终满意地离开,公司也没有受到额外的损失,我们会由衷地佩服这样的同事;
还可能是一位基层领导,如果你恰好有机会在他身边工作一两个小时,你会发现他平均每10分钟都会面临一个新问题:可能是下属来请示一件事、也可能是需要签个字,又或者是回复老板一个问题、被预约参加一场会议,等等。
但即便如此,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作能稳步推进,对下属的工作进度,也能按时跟踪,重要事项一个也不会因为忙乱而忘记或没有处理好。我们也会觉得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很酷,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
但是,这所有的能力,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是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就是做好这个岗位最核心的唯一一条KPI指标:
销售人员就只管销售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客服人员就负责搞定难缠的投诉客户,而基层管理者就负责将自己小团队里所有的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但要做好一名掌管好几个部门、一条产品线、一个事业部甚至整个公司的高管,要求的是在很多重要的目标上平衡协调、还要保证公司向前发展的能力,绝不是某一个单项能力强就能做好的。
大领导最需要的能力,普通职场人可能感知不到我们前面举的几个例子,还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普通职场人能感知到的能力,往往是我们自己能够理解、能够看到的能力,比如,销售能力、搞定情绪激动的客户的能力,以及处理繁琐工作任务的能力。
前面也已经说过,这些并不是大领导最需要的。
大领导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时,往往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自己脑海里,以及他们办公室像鬼画符 、谁也看不懂的白板上。当有必要传递给下面所有人时,也只是用大白话翻译了需要下属们做的那一部分,而自己心里的整盘棋,不会轻易透露给别人。
即便是透露给别人,也只有跟他见识、气度和思维深度在差不多层次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而大领导平时见到普通员工,即便不认识,也能够通过我们的各种表现猜出我们是他员工,这种时候,大领导乐得对我们表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亲切友好地回应我们的热情招呼,更友善一点的,可能还能寒暄几句。
如此以来,在普通员工印象里,这样的大领导除了永远看起来都友好和善以外,并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那只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就算有机会看到,可能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单项能力强的职场人,往往不能从当领导中获得最大成就感,因此不适合当管理者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普通职场人所能看到、理解和感知的个人能力,往往是单项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单项专业能力,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也绝不简单,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般都能够从这项能力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几乎每一家公司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某一个自己业绩做得特别好的销售,一段时间后,公司给他升职,开始带销售团队。做了大半年后,他依然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眼看着下属在自己一步步指导下都跟客户无法顺畅沟通,一着急就自己亲自帮他搞定。结果几个月下来,自己比以前更累,小组业绩却都排到倒数了,这对于一个做惯了第一名的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如果这个时候去问他们,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管理太难了太累了,还是更愿意回去做销售。事实上,很多人也真的这样做了。
从自己亲自搞定一件复杂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的人,与从领导、影响他人搞定一件复杂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的人,本质上是两类非常不同的人。前者更适合走专业路线,后者更适合走管理路线。
我们看到的那些“能力最强”的人,大多数都属于前者,当把他们放到中基层管理岗位时,因为不适合,一般也不会做得太好,自然就没有机会晋升到更高层了。
这可能也是“有些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的原因之一。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实用干货,关注我,一起成长为更具选择权的职场人。
三国大时代4自己当君王在那能找到最强的兵?
加特殊势力,招特殊兵种
加入汉朝,可在篷莱招复国武士,汉献帝在许昌皇宫
加入董卓,可在朔方招羌弓骑兵,董卓在云中一个房里
加入司马懿,可在云中招苍狼兵,司马懿在宛城一个房里
加入张角,可招黄巾兵,在张掖
加入马克斯,可招罗马兵,马克斯在陇西
加入孟获,可招象骑兵,在兴古
加入义军,可招武士,王越在建安
加入黑旗军,可招黑旗兵,黑阎王在长白山
自立为王,就是独力团,可在南越招独立努兵,占领城池技术100招(龙骑兵,龙枪兵,龙努兵)一座城一种
刚出来武当山招侠士,在庐山招弓兵
自立后城市兵种暂时知道
龙枪:上庸、零陵 、
龙弩:庐陵、长沙、武陵 、
龙骑:成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