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崛起城门,陈友谅的后人被朱元璋迁到朝鲜后?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人,元末群雄之一,农民起义军领袖,元末时曾建立大汉政权。虽然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时败亡,但在推翻元朝残暴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为“失败了的英雄”,历史功劳不可磨灭。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死于流箭,他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善,在鄱阳湖之战中被俘虏,关于他的下场没有过多记载。
陈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次子。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后来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灭亡。当时朱元璋劝慰陈理说不要害怕。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这时候的陈理多大呢?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他能懂什么,无非都是那些陈友谅的旧部下唆使他继续和朱元璋对抗。
朱元璋不仅善待陈友谅的儿子,也很善待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他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候,大哥被封为归仁伯,二哥被封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家人和后代可谓不薄。
陈理住在南京时经常口出怨言,被人告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说:“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归德侯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大夏政权明玉珍的儿子)一起迁居高丽,并赏赐给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同时,朱元璋令承恩侯陈普才迁居滁阳(今滁州)。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到底还是不忍心杀陈理,于是就把他给打发到了高丽国去吃泡菜去了。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我觉得可能还因为他觉得陈理这个人难成气候,要是朱元璋觉得他很聪明,将来可能威胁自己,那可能狠一狠心就给杀掉了。
但因为陈理并不具备这种聪慧,朱元璋也就觉得他不足为患,所以也就不杀他了,这样一来,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名不是?
陈理和明升到达高丽后受到高丽王的接见,被封为陈王。 “乙丑,陈理、明升等男妇共二十七人入京,理升诣阙。王出御报平厅,理升拜于阶上,王坐受之。礼讫坐于使臣之下, 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虽为王爵,但生活上却过得非常艰苦。高丽恭愍王和后来的国王李芳远曾先后赏赐给他一些田地,一名婢女和米、酒、布等生活物品。
永乐六年(1408年),陈理病逝,享年58岁,育有一子陈明善。此后,陈氏一族在半岛定居。相传现在韩国的部分陈姓人氏即是陈理的后代。
总而言之,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后人虽说不上优厚,但也没有刻意加害。迁居别处是有意让他们自生自灭,这对于一向嫉恶如仇的朱元璋来说算得上是宽大为怀了。毕竟,诸多开国功臣都死在朱元璋屠刀之下,陈友谅的后人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至于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儿,被俘后再无记载和踪迹可寻,极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杀掉了。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
提起洪承畴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极具争议又极具话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被后世认为是充满矛盾的悲情角色。
洪承畴的身份非常尴尬,他既是明朝的军事统帅,又是清朝的统一功臣。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
洪承畴(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他是进士出身但却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是袁崇焕之后的又一名明朝儒将,历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降清后,又历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积极促成“满汉合治”并稳定和巩固了清初的政局,过世后获得“文襄”的谥号。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南安英都,祖上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曾祖至父亲都是传统的读书人。可惜,由于没有高中过进士,洪家的生计一代不如一代,已经彻底的败落。
洪承畴幼年时期就表现得异常聪慧,勤奋好学,曾经在村里的私塾上过学。不过,随着弟弟们的相继出生,父母再也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只好在11岁时就被迫辍学停课。
每天清早,洪承畴开始走街串巷去卖豆干,闲暇时还会去“水沟学馆”偷偷听课。作为学馆的先生,洪启胤开始关注这个求学上进的孩子,评价他“家驹千里,国石万钧”,之后更是同意他入学跟读并且不收取分文学费。
万历四十四年时,洪承畴勉强凑齐盘缠赴京参加会试,果然不负众望连捷登科,取得丙辰科殿试二甲十四名的成绩并赐进士出身。从此,他终于得以入仕为官,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当时,万历皇帝已经长年罢工不出,朝廷内部早就派系林立,关外的后金不断崛起,关内的流民遍布各地,矿税之祸连绵不绝……。而朝廷却在党争中长期停摆,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等相互攻讦不断。
万历四十八年,长期霍霍大明王朝的朱翊钧终于驾崩了。战战兢兢的太子朱常洛终于登基继位,史称“明光宗”。时日不长,很快又因为移宫案、红丸案等事件搞得朝局更加波诡云谲,使得东林党彻底掌握了朝政的大权。
由于接连拥立了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这两代君王登基,东林党的权势已经是如日中天。为了形成制衡之势,木匠皇帝朱由校开始扶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导致双方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崇祯皇帝即位后,先是利用东林党清除掉阉党,后又重新扶持阉党以制衡东林党。而且,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完全不同于前几任的朱皇帝,他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而且又管不好。
殊不知,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破败不堪,大殿的四梁八柱都在晃动。如果进行小修小补的话,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一段时间,而如果用力过猛立时就会倒塌。
在崇祯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都遍地开花,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杨鹤的建议下,朝廷推行“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之策,那就是一边围剿,一边招抚。
受此影响,许多农民起义军纷纷进行诈降,基本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降,等休整好了再继续造反。结果,朝廷终于发现这些起义人数是越剿越多,国家大半的军队都在疲于平定各处匪患,彻底耗尽了国库。
到了崇祯二年,王左挂和苗美率农民起义军进攻陕西韩城,三边总督杨鹤手中已经无兵可派。情急之下,他只有起用陕西布政使参政洪承畴领兵出战,算是死马当活马医吧。没想到,入仕十多年都平庸无奇的洪承畴居然可以力挽狂澜,成功解救了韩城之围。
韩城战役算是明军取得的一场胜利,自然被杨鹤和崇祯都大肆宣扬,洪承畴也越来越得到重用。几年下来,他先后击败了王左桂、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逐渐成了明朝抗击农民军的中流砥柱。
虽然得到了三边总督杨鹤的提携,但洪承畴并不赞同“边剿边抚”的策略。于是,他斗胆上书崇祯帝,要求朝廷改变这种宽松的剿匪方式,主张以狠辣的手段严厉剿杀所有的匪患,一旦流民参与作乱,无论投降与否都一律斩杀。
洪承畴表现出这种忠君铮臣的姿态,这种铁血报国的姿态,迅速赢得了崇祯皇帝的信赖。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被崇祯罢职,而洪承畴则成功晋升为三边总督,全权负责平定匪患。
洪承畴上任后,立即就推翻了之前“边剿边抚”的策略,开始血腥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在他的铁血政策下,直接剿杀了十几万的流民,被人称为“洪疯子”,有效遏制住了混乱局面。
而就在明廷举国之力镇压农民起义之时,关外的皇太极也没有闲着,他趁机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具备了正面与明朝硬杠的实力。1636年,他在沈阳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帝国,积极为入主中原统一中国而做准备。
此后,皇太极频频出兵袭扰驻守在宁锦一线的明军,希望诱其出战利用骑兵所长予以歼灭。甚至于,他还数次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从喜峰口等处进入关内侵扰河北、山东和山西等地。不过,这些军事行动大都停留于战术层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战略效果。
袁崇焕在经营辽西时,曾经对锦州进行过重点的扩建和加固,使其成为了明军在关外可以固守的军事重镇。从而,此地也成为了皇太极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面对严峻的关外局势,眼见关内情况稍微缓和,崇祯帝就迫不及待地将洪承畴作为王牌打出,调他担任了兵部尚书兼任蓟辽总督,希望能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对清劣势。搁到现在,他的职务就是国防部长兼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司令,可见崇祯对他的信任已经无以复加。
对于这次任命,洪承畴表现得信心满满,就像之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那样慷慨赴任了。
面对新上任的洪督师,皇太极也没有客气,很快就根据清军擅长骑兵而不擅攻城的特点,开始对锦州城围而不攻。甚至于,还分别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轮流驻军和屯田,迫使明军弃城投降或者突围。
洪承畴自然看出了皇太极的险恶用心,他将自己的帅帐从山海关移驻于宁广,亲自进行调度和指挥以稳定军心。之后,又派遣吴三桂、刘肇基等人前出驻扎于松山、杏山之间,与驻守锦州的祖大寿形成了掎角之势。
眼见洪承畴一不投降,二不突围,皇太极只好命令多铎和阿济格等人增援多尔衮,合兵一处后猛攻锦州城。事实上,清军并没有攻城的胜算,他们只是为了“围点打援”,只是为了引诱洪承畴前来救援。
生性谨慎和多疑的洪承畴担心有诈,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进行救援。只不过,在崇祯皇帝接二连三的旨意下,他还是动摇了,只得亲率明军主力赶到松山集结,希望内外夹击清军完成救援锦州的任务。
果不其然,明军的主力部队很快被皇太极亲自包围于松山。起初,洪承畴毫不畏惧,觉得自己能打硬仗也善打硬仗,可以寻机歼敌,最不济也能轻松突围。可是,皇太极就像对待锦州城一样,对松山也是围而不打,顺道还把他的粮道给断了。
这下洪承畴可慌了,多次带兵突围都无法脱身,坚持了大半年都无济于事。而且,清军采取了步步为营的办法,逐步缩小包围圈,明军别说粮食了,就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据《清史稿》记载:
转饷路绝,阖城食尽。
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终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多名将领殉国。松山既被攻破,锦州也必定不能保,守将祖大寿在万般无奈下出城投降。
被俘后,洪承畴表现得非常有气节,尽管腹中空虚依然绝食数日,无论皇太极如何劝降都不为所动,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松山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回到北京,整个朝廷一片哗然,甚至有人开始宣扬迁都避战。当误以为洪承畴已经以身殉国后,崇祯显得异常激动,据《明史》记载:
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为了鼓舞士气,为了稳定朝局,崇祯决定借此大做文章,提出“开十二坛”隆重祭奠洪承畴。
那么,何谓开十二坛?众所周知,北京的天坛历来就是皇帝祭拜的地方。依照封建的礼制,开九坛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礼仪,而崇祯却要为洪承畴开十二坛祭拜,这是旷古未有的荣耀。
明廷先在天坛为洪承畴修建了一座庙,庙内隆重设置了十二个祭坛。崇祯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开始一坛一坛的祭拜,当进行到第九坛时,前方突然传回紧急军情——“洪承畴投降了”!
崇祯皇帝当时就懵圈了,现场的气氛也颇尴尬,人家都投降了,这边还十二坛祭拜?草草收场后,明廷只好把十二个祭坛拆了,还把新修的庙改成了观音庙,直到建国后“破四旧”时才拆除掉。
那么,曾抱定必死决心的洪承畴为何会选择降清呢?
关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野史的传闻却很多。
有人说,洪承畴虽然是一条硬汉子,但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太极安排自己的宠妃孝庄前去色诱他。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几乎为零,没有哪个帝王会允许别人染指自己的女人。
还有人说,皇太极请来了范文程出面劝降。作为最早投降满清的汉臣,更作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裔,他苦口婆心劝说洪承畴“汉祚将尽,清室将兴”,终于说服对方幡然悔悟。
也有人说,皇太极数次派人劝降不成,认为进士出身的洪承畴只是在等待一个台阶而已。于是,他本人只好亲自出面进行劝降,算是给足了对方颜面,终于成功将其收入麾下。
无论过程如何,洪承畴降清都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皇太极只是对他礼遇有加,还将其纳入了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中,可并没有立即委以重任,只是作为自己的私人幕僚献言献策罢了。
清军入关以后,到了顺治皇帝才开始逐渐对洪承畴予以重用,而他也继续着自己的铁血本性,对于坚决抵抗的汉人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屠刀之下,像金正希、黄道周和陈子龙等著名的反清人士纷纷被杀,甚至还包括了他原来的许多学生。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积极推荐了一大批的汉臣加入到反明的阵营中,用实际行动铲除明朝的残余势力。比如,王辅臣等人就是经他推荐才成为了反明的急先锋。
由于手段严苛残忍,洪承畴遭到了所有汉人的一致声讨。他在清军入关后于北京过的第一个春节,洪府门前就被人贴了一副横批为“无耻忘八”的对联:
忠义孝悌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
不过,就在洪承畴血腥镇压和无情杀戮的同时,也为尽快恢复社会生产和经济秩序努力谏言。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了实现政权的平稳,他多次上疏请求清廷能够减免税赋。
对于洪承畴的表现,清廷一直都看在眼里,也多次许诺会加官进爵,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满清上层在入关之前就表示:
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可是,洪承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晚年时更是被弃之不用,只是象征性地赏了一个“三等轻骑都尉”的头衔。而同一时期,清廷对其他的汉人降臣却格外的优渥,其中好多人都曾是洪承畴的手下。比如,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都被封王守藩,而沈志祥、李国翰等人也被封公封侯。
1665年,洪承畴带着无限的委屈和伤感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两年后,康熙皇帝才为他发下御制的碑文,其中并未见到溢美褒奖之词,甚至还有贬抑和羞辱之意:
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登基,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登基。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洪承畴已经成为过往的历史时,乾隆皇帝却在编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时亲自加入了洪承畴的名字。其中,对于他的评价如下: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而与此同时,当年被洪承畴杀害的张苍水、王之仁和陈子龙等反清义士却都被乾隆皇帝赦免,还无比荣耀地迁入了忠烈祠享受后世的祭拜。如果地下有知,真不知道洪承畴会作何感想?
洪承畴的确为满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过汗马功劳,更对统一中原居功至伟。但是,他作为一名汉人却背叛自己的民族,甚至为了满族政权而屠杀自己的民族,实在是违背了起码的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难怪,会遭到许多人的鄙视和仇视,沦落到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文史不假
民国时期盘踞在河北永年的巨匪铁蘑头许铁英?
民国期间的华北区域匪患疮痍,权势相对大的有雁北巨匪乔日成,冀中暴徒徐二黑,或是即是底下要讲的永年县铁磨头。
许铁英许铁英( 1914-1947),绰号“铁磨头”,永年县许庄人,是永年县的土匪、汉奸、顽固反共分子。
他出身破落地主,因父亲许炳瑞和哥哥许国琪吸烟土,将产业败光,许钟琪成了无人管的地痞绿头巾,长大后干起了盐商人,因地界太乱,他拉帮结伙,出门带刀,练就了一身贼胆,摸清了十里八乡后,白昼贩盐踩点,夜晚偷窃掳掠,1935年冬天在掳掠时打死一位老头被警员通缉,跑到他娘舅家隐匿,其娘舅是个兵痞子,家里有枪支,因而两人一算计,正式首先匪贼生计。
1936年开始其土匪生涯。1937年成为小股匪伙头目,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自1940年以后,铁匪逐步控制了永年县洺河以南几十个村庄,鱼肉百姓,破坏抗战,恶名昭著。
民国期间中华地面匪患疯狂,有番邦公论戏称为“中华匪国”。
民国时期盘踞在河北永年的巨匪“铁蘑头”许铁英,当年到底有多坏?你怎么看?许铁英在永年当土匪当了有十年之多,一直到1947年才彻底被灭掉,这股土匪的势力,在全盛时期,手下足有三千人,控制着永年、广府以及周边十几个村镇。
一、起家
七七事变后,河北永年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大的农村实际上出于无政府状态。1938年3月至10月,我军、国军、日伪分别在永年县设立了县长,从此一县三管,永年地区极其混乱。
许铁英趁着这几年的时间发展他的势力,那时候他不断地改变门庭,收编土匪、会队、伪军等,从1937年的无名匪卒,到1941年秋天,在永年境内,他的势力竟然能够与抗日武装力量、日伪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
二、绑票
铁匪是从绑票起家的,也在绑票中出了恶名。据说1938年的某一天,铁匪在野外遇见一个卖小鸡的老乡,直接就杀人越货。为少许钱财,就这样把人杀掉,足见铁匪在24岁时就已经嗜杀成性。
在砸抢、绑架时铁匪杀人就更多了。仅以1941年一年之中,铁匪到邯郸、沙河、鸡泽等地,大规模绑票就有5次,共抓人112名,抢牲畜136头。而这112人里面,有十数个由于交不起赎金,被铁匪以各种手段杀害。
三、撕票
根据不完全统计,铁匪在公开投降日寇之前,就先后绑票369人,抢耕畜500余头,衣物、钱财不计其数。有钱赎回的肉票还好说,那些没钱赎回的肉票,就非常的难过了。他们对无钱赎回的肉票,进行残酷迫害,手段十分残忍。
打、冻、饿、挖眼割耳送给家属,或枪杀、活埋、投井等致以死命。当时很多人被绑后,家里实在无钱赎回,就会被铁匪活活饿死,家属想要把尸体抬回去埋掉,还要出500元的赎尸费。
四、摊派
许铁英在为匪期间,为祸乡里,鱼肉百姓。他早期的时候喜欢暗地绑票,等到势力壮大后,就直接向各个地区的群众摊派(规定缴纳钱财的数量),而且不管当地生活如何,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
比如说要粮,除麦、秋两季必交外,平时要也得给;要款,随用随收,不论次数和多少;要费,被子费、烧柴费、枪支子弹费等等,名目繁多;要捐,牲口捐、水车捐等不计其数。这些巨额的抢夺,使当地群众民不聊生。
五、奸淫
铁匪的部下流氓成性,禽兽不如,经常到村子里糟踏妇女。铁匪的三弟三黑子是个大流氓,经常赤身裸体乱闯民宅,奸污妇女。三黑子每到一村,妇女避之唯恐不及,经常有妇女被他拦住糟踏。
一次他到某村抓了60名男青年,逼他们说出家里姐妹妻嫂姓名,再指名抓来任他奸污,违抗者就拷打折磨,甚至让喝尿、吃屎。有一个有200户人家的村庄,除逃避到外村的妇女外,全村妇女均被铁匪部下强奸,无一幸免。
六、甘做汉奸
在许铁英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他奉行的就是“有奶便是娘,谁强靠哪边”的准则,因此早与日本人有了勾结。到了1941年秋,汉奸樊良才为他牵线搭桥,许铁英正式投靠日本人当起了汉奸,被编入日军工藤部队铁血团,许任团长。
借着日本人的势头,许铁英很快“招兵”数千人,还收编了几支伪军,声势更大,对当地的荼毒也更加酷烈。中途他曾经反日,被日军“扫荡”全歼后又回去当土匪了。1944年,汤恩伯收编了他的队伍,此后许铁英便一直在国军和日军之间摇摆。
日本投降后,许被委任为河北保安二纵司令,军衔少将,镇压当地居民、爱国人士和共产党人,制造了多达几十起血案。1945年10月,解放军把重点目标放在邯郸战役,许铁英抓住这个时机掘开滏阳河大堤,淹没了19个村庄和数千亩耕地。掘堤放水之后,在永年城旁边形成了一个长宽各近十华里的大水泊,这样的地形导致永年易守难攻,整整两年后才终于解放。
结语:
许铁英的一生,就是典型的乱世土皇帝轨迹。当时华北地区匪患猖獗,势力最大、为祸最烈的除了雁北巨匪乔日成、冀中大盗徐二黑之外,就是“铁磨头”许铁英了。他残暴弑杀、唯利是图,甘做鹰犬也甘当汉奸,直到最后被解放军剿灭并击毙在成安县品庄村,作恶多端的一生才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便是“铁磨头”许铁英的一生及结局,许匪最终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完全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就是可惜了那些惨死在他手下的百姓。
龙之崛起哪个版本好玩?
龙之崛起山谷版本好玩。因为有大量专家注册了这个版本。
曹家还有夺回政权的机会吗?
高平陵之变后,尽管司马懿已把持朝政,但司马家的统治并不稳固。
在复杂的力量格局中,鹿死谁手还有悬念。
不过,这些悬念,被司马懿父子轻松化解。
错综复杂的形势高平陵之变刚结束时,魏国的权力格局错综复杂。
高平陵之战,司马懿是联合蒋济、高柔等实力老臣的力量,一起击败曹爽的。
司马懿需要以高柔行大将军事,控制曹爽军队,以王观行中领军,控制曹羲军队,否则,司马懿可能连中军也控制不了!
这些老臣与司马懿一样,都受到曹爽的压制,自然愿意配合司马懿推翻曹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帮助司马家代魏。
而在朝堂之上,其余各派的力量也很强大,尤其是王凌、张缉,他们都具备很强的能力、资源,随时可能成为司马家独擅朝政的反对者。
另一方面,当时外军的权力格局也一样非常复杂。
淮南军区:王凌曾久任此地,影响颇大;诸葛诞与王凌、司马懿都是姻亲,态度暧昧;文钦、毋丘俭,则与曹爽、夏侯玄关系紧密。
雍凉军区:征西大将军夏侯玄是曹爽主要助手;实力派人物郭淮,虽与司马懿关系紧密,但同时又是王凌的妹夫。
都说司马懿是士族代表,不过,如果你不能压制其他大士族,凭什么由你来“代表士族利益”?
同时,永远不要忘记皇权!
天子曹芳已经17岁了,已经基本成年,一旦他亲政,司马家辅政的基础将遭到颠覆性打击。
而司马懿已经70岁了,一旦司马懿去世,司马家新老交接,形势也将非常复杂。
一旦出现差错,司马家倒台,曹家重新控制局面,并非没有可能。
安定人心,争取时间。在局面混乱时,如果司马懿不能稳定人心,很容易成为各派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为此,司马懿采取了一连串安抚人心的动作。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处决了曹爽及其主要党羽,但是,对于曹爽集团的次要人员,如鲁芝等人,则宽大处理,极力拉拢,许多人后来还成了晋的新贵。
同时,司马懿拒绝接受不恰当的“荣誉”,以避免刺激朝廷各派。
政变次月,曹芳加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而不受;十二月,曹芳又加司马懿九锡,司马懿再次辞而不受!
如此,司马懿始终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得以集中力量,打击主要竞争对手。
迅雷不及掩耳夏侯玄虽然都督雍凉已经5年,比当年司马懿都督雍凉的时间还久,但他不擅军事,始终没有建立威望,所以,毫无反抗之力,只好乖乖入京。
司马懿既夺夏侯玄兵权,消除隐患,又通过明升暗降,暂时安定人心。
随后,司马懿集中力量,对付主要威胁:王凌。
王凌,是王允的的侄儿,家世背景还略胜司马懿,与各派关系盘根错节。同时,他久镇淮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司马懿早已经注意到王凌的威胁,曾询问蒋济:王凌这个人怎么样?
蒋济答: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
果然,王凌开始了他的“大志”:另立朝廷!
具体计划是:1、以伐吴为名,骗取调集扬州兵马的虎符;2、与兖州刺史联合,在许昌另立曹彪为帝。
不过,其侄令狐愚已死,新任兖州刺史黄华迅速向司马懿告发。
虽然王凌没有虎符,无法调集大军,但他毕竟在淮南根基深厚,在朝廷各派关系盘根错节,更兼淮南邻近东吴,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混乱。
司马懿再次迅雷不及掩耳,快刀斩乱麻,仅仅9天,就秘密进军到百尺。
迅雷不及掩耳,王凌既没有兵符调集大军,又来不及施展个人影响力,只好投降。
如此,司马家最大的竞争对手王凌被瞬间扳倒了!
司马懿取胜后,再次展现出其精准的拿捏手段:他并未立刻染指淮南军事,仍然把淮南军权留在毋丘俭、文钦等人手中,避免同时树敌太多。
平定政变,完全控制朝堂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司马昭接班,但朝廷的许多重要职位,仍然没有被司马家控制,拥曹派仍然有机会联合起来,进行抗争。
早已成年却未亲政的曹芳出手了。主要参与人物是:李丰、张缉、夏侯玄。
李丰,当时是中书令,掌机密。其父就曾长期担任卫尉,他自己也曾长期担任黄门令、侍中等宫内要职,在宫中侍卫中颇有基础。
张缉,是张皇后的父亲,本人擅长谋划,被司马懿认为才智胜过诸葛恪。
夏侯玄,虽然已被高高挂起,但素有海内名望。
他们的具体部署是:朝拜贵人时,中军各营都在门外把手。李丰联络黄门监等人,就近除掉司马师。然后,以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为车骑将军,一举夺权。
计划好是好,问题是遇到了司马师。
当年,司马家阴养三千死士,世人都不知,正是司马师主持的。
搞这种地下工作,谁搞得过司马师?
李丰等人的计划被司马师侦知,迅速消灭!
李丰、张缉、夏侯玄被族诛,态度暧昧的中领军许允被流放。
逃过一劫的司马师为防不测,以郭太后的名义,废除了曹芳,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
如此,司马家基本上消除了中央的威胁,完全控制了中央。
牢牢压制天子此后,曹家为了夺回权力,又进行了两次努力。
第一次,发生在司马师刚去世时。
司马师在平定文钦、毋丘俭之乱后,骤然去世。
为了确保平稳过渡,司马师强忍疼痛,硬撑到司马昭赶到,把大将军印给了司马昭,才死去。
曹髦决心趁司马昭初接班的混乱,下手!
曹髦下诏,淮南平叛还有许多要收尾,需司马昭留在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朝。
司马师在时,司马昭多留守洛阳,他在军中威信尚不足够,不具备以自己威望公然抗旨的威望;但是,如果司马昭老老实实就范,则军权尽失!
钟会献策:让傅嘏上书,傅嘏、司马昭一起率军北移到洛水之南。
如此,司马昭既未抗旨,又继续保持对朝廷的控制。
曹髦这次夺权失败。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了。
曹髦亲自率领身边侍卫讨伐司马昭,败得没有悬念。
这份悲情说明:曹家已经完全没有机会了。
小心翼翼、不留机会司马家靠政变上台,自然晓得不能给政变任何机会!
司马昭亲征诸葛诞之乱,把天子、太后带在身边。
灭蜀后,司马昭出镇长安,预防钟会叛乱,他仍然把曹魏宗亲全部集中起来控制!
司马昭一面保持对朝廷的控制,一面加强对外军的控制。
司马昭去世前,各地都督重任,已经悉数由司马家担任!
晋代魏,已没有任何阻挡力量了。
自高平陵之变到魏禅让,16年间,司马家进行了3次领导人更替。
而曹芳、曹髦,都绝不是无能庸君,王凌、张缉等人,都是一时俊杰,各地的世家大族,各拥实力。
以形势而言,曹家不是没有机会。
不过,司马家始终稳如泰山。
这不仅是因为司马家在权力上的敏感,更在于司马家的政策:一面施惠民政策,收拢人心;一面优容士族,始终确保其士族领袖的地位。
因此,司马家拥有坚固的社会基础,稳如泰山!
遗憾的是,司马家篡位后,迅速腐化堕落,自相残杀,开启了一段最为混乱、黑暗的历史!
赫连勃勃为什么出名?
因建立大夏国而出名。
历史记载如下:
夏国是匈奴人刘勃勃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大家听刘勃勃这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只要说起他后来的名字,可能对十六国一点不熟悉的人都会认识。刘勃勃后来在建立了他国家的都城统万城后,改姓叫赫连,他就是十六国十分有名的——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是匈奴老大刘卫辰的儿子。公元376年,前秦出兵灭掉了代国,让匈奴铁弗部老大刘卫辰和代国将领刘库仁分管草原地区。刘库仁是代国的将领,所以把拓跋什翼犍仅剩的孙子拓跋珪收养起来,想着有朝一日重建代国。
公元386年,在淝水之战后的三年,中原大乱,鲜卑族重新兴起,而同样作为鲜卑族人民的拓跋部落也跟着起来。拓跋珪作为代国老大的后代,就被拥立为代王。次年,拓跋珪改代国为魏国,这就是后来南北朝的北魏。
拓跋珪建国之后,就是和匈奴刘卫辰铁弗部展开激战。公元391年,北魏和刘卫辰在铁岐山(今天内蒙古包头)展开了决定性一战,刘卫辰被杀。拓跋珪将刘卫辰的家族子孙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刘卫辰的后代,全部抛尸黄河。而刘卫辰的三儿子刘勃勃却在这次屠杀中幸存了下来。
刘勃勃死里逃生逃到了叱干部,结果叱干部的老大就想着把他抓了献给拓跋珪,但叱干部老大的儿子叱干阿利就劝阻说:刘勃勃已经家破人亡到这样的地步了,还继续迫害于他,实在是说不过去了,就算现在我们不帮他,也应该放他一条生路,而不是把他献给北魏,这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但可惜叱干老大依旧不听,还是把刘勃勃关了。叱干阿利看到自己的父亲如此狠心,就偷偷在晚上帮助刘勃勃出逃,两人一起选择了私奔,投靠后秦去了。
刚到后秦的刘勃勃和叱干阿利没有工作经验和学历文凭,只能去应征入伍做了小卒子。平日里两人就踢踢正步走过场,日子过得十分平淡。但命运总是会眷恋那些有能力的人。一天,后秦的边防将军没奕于闲来无事视察手下,在走到刘勃勃身边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这位小卒子,觉得他非同一般不是常人,于是马上对他升官加职,接着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刘勃勃通过没奕于的提拔,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做了没奕于女婿的刘勃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就是他可以经常作为使者去觐见后秦老大姚兴。刘勃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于是在觐见姚兴时总是侃侃而谈发表言论,对于姚兴的询问也是对答如流。姚兴很喜欢这位有能力的刘勃勃,就在公元406年把刘勃勃升职做了将军,后来还给了刘勃勃三万部下,镇守边防。
刘勃勃从一个小卒子一下子做到了边防大将,他的复仇北魏的心就更加激发起来了。而偏偏这时姚兴和北魏修好,刘勃勃就勃然大怒(叫勃勃当然要这样),于是就想着背叛后秦自己单干。但他发现自己现在的实力十分有限,要想单飞,还需要一定的力量支持。
此时的刘勃勃就展露出了自己阴险的一面了,就是——对自己的岳父下手。
公元407年,刘勃勃把本来送给姚兴的八千匹战马收为己有后,假装邀请他的岳父一手提拔他的没奕于来自己领地举行宴会。没奕于看自己的女婿这么有心,当然就屁颠屁颠得赶过来赴宴了。刘勃勃趁着没奕于没有防备的时候,让手下把没奕于抓起,接着狠心地将自己的恩人岳父杀害,把没奕于的部下全部纳为己有。
吸收了岳父的兵力后,刘勃勃就正式宣布单飞了,他自称大单于天王。因为刘勃勃自认为自己是末代匈奴王,而匈奴人又自称是当年夏人的后代,所以刘勃勃就把国号定做了夏(又叫胡夏,刘勃勃自己呆的这一带就是今天的宁夏)。
建国之后的刘勃勃并没有马上选择建立自己的都城耽于享乐,而是像游牧民族一样到处抢掠发展实力。这一时期的刘勃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击自己起家的国家后秦上(可以看出这刘勃勃内心是怎样的阴险和忘恩负义),后秦被刘勃勃骚扰的许多城市在白天里都不敢开城门,国家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
刘勃勃在四处骚扰打击后秦的时候,还想着联合南凉,给后秦致命的打击,于是刘勃勃就向南凉求婚,想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联合,结果却遭到了南凉的拒绝。刘勃勃对此十分恼怒(求婚被拒很丢人),于是下令进攻南凉。
南凉当时的老大是秃发傉檀,国力已经不像当年,所以遭遇大败,死伤惨重。后来在阳武(今宁夏阳武)一战,南凉几乎全军覆没,秃发傉檀仅带着几位亲信逃脱。刘勃勃大胜之后下令把死掉的士兵尸体堆砌起来,用土和冰掩埋,垒起一座小山,起名叫骷髅台。
南凉被打残之后,刘勃勃再次转过头来对付后秦。姚兴这时也彻底被激怒了,决定御驾亲征和刘勃勃决一死战。
刘勃勃见后秦这次大军出击,于是带着自己的骑兵队伍四处周旋,牵扯着姚兴的大部队,让姚兴不断疲于奔命。刘勃勃通过骑兵的机动性,不断骚扰和打击姚兴的部队,最后找准时机发起总攻,双方展开十分残忍的肉搏战。最后姚兴靠着自己亲自督战才得以且战且退保住性命。但这一战也让这位战斗力十足的姚兴彻底吓怕了,此后他再也没敢出长安城一步。
刘勃勃对后秦连战连捷,于是就在公元413年,选择在今天陕西靖边县一带修筑城池,命令自己的亲信好友叱干阿利为包工头,建夏国都城。
叱干阿利为了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都城,征伐了数十万民工,用米汤和羊血煮成的泥土修筑而成,同时还用铁椎进行试探,凡是铁椎可以刺进城墙一寸深的,就把筑城的工匠杀死,并且拆除这段城墙,把杀死的工匠尸骨垒到里面重新建墙(这就不评论了)。就这样用了五年时间,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坚固无比的城池。刘勃勃十分开心,亲自命名此城叫统万城,寓意一统天下,君临万邦。还把城池的城门分别命名叫朝宋门,招魏门,服凉门和平朔门,想着把位于他四方的国家都灭掉(这是有多久没刷牙啊,口气这么大)。
建都之后的刘勃勃自认为功德无量,想着自己匈奴人姓刘这个跟随母姓的历史不光彩(汉朝把公主嫁给匈奴王族,后代匈奴以刘为姓,属于跟随母姓),于是就自创姓氏赫连,刘勃勃也正式改名叫为赫连勃勃。而赫连勃勃这个名字将在历史上留下凶残暴虐的一笔,为匈奴族的最后辉煌掀起巨大的风浪。
赫连勃勃充满不屑的态度想着一统天下,所以他就大肆制造武器盔甲。他再次让叱干阿利作为工程总监,制造士兵武器。叱干阿利充分发挥了自己凶残恶心的一面,下令让新做好的兵器去刺盔甲,凡是兵器刺不穿盔甲的,就把制造兵器的工匠杀掉,凡是兵器刺穿盔甲的,就把制造盔甲的工匠杀掉。在这样的血腥恐怖下,叱干阿利制造出了精致无比的武器盔甲。
公元416年,后秦的姚兴逝世,赫连勃勃积极备战,准备拿下后秦的长安。而就在这时,东晋的刘裕也率军进攻后秦,于是赫连勃勃正式出兵,对后秦趁火打劫。
公元417年,赫连勃勃趁着刘裕消灭后秦准备返回的时候,拿下了长安城。并且还在公元418年正式称帝,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称帝之后的赫连勃勃变得更为凶残,平日里有事没事就拿着弓箭上城墙,看见不顺眼的路人就射死。如果手下大臣胆敢不恭敬,就挖眼撕裂嘴巴,对于劝谏的更是割掉舌头杀害。整个夏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公元425年,残忍无比的赫连勃勃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设想的一统天下连第一步都没有实现就结束了。赫连勃勃死后,他的儿子赫连昌上位继承了位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