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勋章空降兵,挖土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挖土党”这个名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将之当成是什么“土夫子”、“摸金校尉”之类的盗墓贼,但实际上军圈儿里的“挖土党”指的是“战争遗迹猎人”(war-relic hunters),这是一帮以各种目的发掘二战遗迹的人。
上图.遗迹里挖出的刺刀、莫洛托夫鸡尾酒、RGD-33手榴弹
大部分的挖土党都是比较忠实的军迷或历史爱好者,其中也有不少学科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将发掘第二次世界大战遗迹当成了研究项目。
二战已经距离现代新生一代太过遥远,再过不了多久二战的残骸就会成为百年遗迹了,而在此之前,通过“挖土党”行为,是可以提早在时间把二战遗迹进一步破坏之前,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采掘出来并加以保护,给后人一个更清晰的历史视觉。
比如上图的那门大炮,它是在纳尔瓦河沼泽中挖出来的大宝贝,2018年一个叫“Otsing”的挖土党组织发现了它,这是一门1927年式76.2mm的团属火炮,属于1943年式76mm炮装备前,苏联红军最重要的野战炮之一。
那门它是如何进入纳尔瓦河沼泽的呢?人们根据它带出了一段血腥的二战往事,1944年,一队苏联红军从纳尔瓦河南岸出发,试图通过Narva-Tallinn的道路包抄河左岸的德军,但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双方发生了血腥的战斗,所有人都留在了那里。
这些战争细节对战史的丰富相当有用,如果你不去发现它们,便只能让这些历史跌落尘埃,然后再也找不到了。它们就如同武汉中山舰博物馆里的中山舰一样,如果你把它仍在江里不去打捞,那么一段历史就这样被忘却了。
也有不少人是出于更高尚的目的进行发掘,他们希望能重新收拾那些被人遗忘的战场,然后将留在那里不能归家的战士遗骸送回去。因为他们的发掘,目前已经发现了无数被留在战场上的遗体。
比如苏联女飞行员丽迪雅·弗拉基米罗芙娜·利特维亚克(Lydia Vladimitovna Litvyak),这位21岁的姑娘在战争爆发后加入了空军,与德军英勇作战并成为人类第一个斩获战绩的女性飞行员。自1942年起,她出击168次,击落敌机12架(11架战机,1个校射气球),合作击毁3架,成为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的双料王牌。
但1943年8月1日出击对一些强击机护航后,丽迪雅的战机再也没有回来,有人声称她与两架BF109缠斗,然后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中文网的上翻译都喜欢称她为白百何(white Lily 白色莉莉),但她被用的最多的称呼是“White Ros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
由于再也没有找到丽迪雅,且有人传说她被俘或投敌了,因此这位女飞行员成为一宗悬案,被列为失踪人员处理,虽然她得到了一大堆勋章,但她的战友都不相信她失踪了,拒绝帮忙认领勋章。
1979年时,几个男孩在田野上闲逛,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土洞,然后发现了一些残骸和降落伞,经过“挖土党”的发掘和比对后,人们才认出这就是当年消失的丽迪雅·弗拉基米罗芙娜·利特维亚克。于是历史的悬案真相大白,人们终于能在36年后为这位苏联英雄修筑纪念碑了。
另一个760混合航空团失踪飞行员鲍里斯·拉扎列夫也是如此,但他被发现的更晚。1943年2月21日,卡累利安前线驾驶英制“飓风”战斗机的拉扎列夫中士,在空战中被德国飞行员奥伯·费尔德韦贝尔·鲁道夫·穆勒击落,拉扎列夫的飞机被看到扎进了林间。
1998年时,一支“挖土党”根据些微的战时档案,找到了拉扎列夫坠毁的地方,他们在沼泽地里发掘出了飞机残骸和一支托卡列夫手枪,这只手枪被认定为拉扎列夫的配枪,它保存的相当好,连锈都没生。
之后人们想办法从淤泥中拖出了机身残骸,当年牺牲的飞行员赫然出现在眼前,他的身躯躺在机舱里,因为机舱内的汽油和机油,遗体被保护的相当好,但脚部齐腕失去,脸被仪表盘打烂。
根据事后的法医调查,拉扎列夫身中数弹,他在空战中被德国飞机的机枪射到数处要害,应该是在飞机上就已经严重受伤。他保持着一个双手紧握带子的动作,应该是准备在绝望中开舱跳伞,但最终没能成功,坠地时脚踝被斩断。
此外人们还找到了拉扎列夫的德国伞兵刀、身份证件、共青团员证、徽章、部分弹药和钱币、德国硬币,以及两封模糊不清的信件。当时的细节是,TT手枪被放在裤袋里,还有把自制小刀,上面写着“战争第二年的朋友,鲍里斯”。
顺带人们也由此调查出了德军飞行员鲁道夫·穆勒的下落,这个德军王牌在4月份被苏军击落,然后被搜捕到并关进了战俘营,但他之后越狱失败,被苏军处决了。
进行这次发掘的是来自圣彼得堡的挖土党小组“高度”(Height),他们帮助牺牲的英雄魂归故里,拉扎列夫的遗体被送往Chupa村的军事纪念公墓进行荣誉安葬,遗憾的是他的亲友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不少“挖土党”被称为“文物猎人”(Relic hunters),他们进行的发掘完全就是出于发财性质的,也有不少人是半公益半收益的维持自己的挖土活动,毕竟当一个挖土党可是相当消耗金钱的,而且许多战争的遗留物并不存在多少遗骸残躯,相反它们都是能赚钱的好东西。
众所周知,二战的一些军事文物在今天是相当值钱的,从一把小刀,到各种徽章、装备、遗物都拥有不等的价值,拥有不小的销售市场。比如M35头盔,原版M35很有市场,如上图那个破破烂烂的都要225美元,合1547元人民币。它估计也是乌克兰挖土党从哪个坑坑里刨出来的。
还有如上图那样的匈牙利刺刀,它的售价更高,为425美元,合人民币2923元。你说这样的东西怎么不让挖土党兴奋呢?
一个刨出来的德军破烂搪瓷杯,就因为是战争遗物的关系,能卖到34美元,这样的东西出现率很高。
而且这些头盔、茶杯、刺刀之类的小东西还算不了什么,真正贵重的是那些品相完好的武器,比如一支鲁格P08手枪,如果品相够好,它的收藏价可以拍到3000-6W美元的程度。哪怕是更渣一点的沃尔特P38也有1000美元左右的价格。
其它轻武器如步枪、机枪、冲锋枪等,也都具备不等的收藏价格,或者它们的配件也能作为商品售出,许多私人枪械收藏家以及博物馆很青睐这些挖土党的东西,甚至他们还能偶尔刨出一些稀罕玩意儿,比如战争档案、图片资料、战地文件等,也都可以作为军史资料出售。
上图是我找到的一家挖土党售卖东西的网站,他们大量的销售各种小徽章,头盔、杂物,连汉斯的狗牌都不放过,下面那个被掰过的SS狗牌居然卖到900美元。
最重要的是,它们不难找,军队是个集体,所以有些战争遗迹一扒拉就能扒拉出一片,掏出一堆德盔这简直不叫事儿,超低成本进货渠道。
不过比起小玩意儿,挖土党们更乐意干出一些大东西,比如那些珍贵的重装备,坦克、飞机、突击炮、摩托车等等,不少装备已经因为二战结束的历史而被大批量的废弃和回炉,能找到细节鲜明的原装备实在是件幸事,哪怕它已经在沼泽里泡了大半个世纪。
比如上图那个被吊出来的渣渣,它可不是废铁,它是辆基本完好的sdkfz250半履带车,被发现于白俄罗斯的森林湖泊里,这是德军最出名的装备,装甲掷弹兵们的“家”。
别看它已经被泡烂,全世界可找不到多少sdkfz250了,只要翻修一下,光作为展品出售都能大赚一笔。
除了“挖土”,现在还有更厉害的“打捞党”,这帮人放弃了拿着金属探测器扒拉沼泽和丛林的搞法,改为在那些战斗高发地区进行水中打捞,水下可以发现的东西一点也不比地上少。
这不,一架战机被捞出来了,黑漆漆的机身布满了水草,看机头和风扇似乎是一架伊尔-2强击机,传说中的飞行坦克。
虽然只剩下一部分残骸,但这也是足以证明战争的宝贝了,它将被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葺,然后放到博物馆里,就1943年发生在刻赤海峡战斗而展出。
只要命够好,大海里捞出个长江750……呃,宝马R75也不算啥,如今这世道,高仿车都大把的卖,更别提这原版了,换几个关键部件,高手一样能修复到压马路的水准。
那么就到这里了,还小看挖土党么?这地下埋的都是情怀,是信念,也是财富和文化。
世界征服者3怎么把征服世界全解锁了?
世界征服者3全奇迹解锁攻略:
轴心第一关闪电战米尔城堡群
轴心第五关北非战役大灯塔
轴心第十关北美战役自由女神像
同盟第一关卫国战争克里姆林宫
同盟第五关库尔斯克会战勃兰登堡门
同盟第十关目标东京姬路城
华约第二关印度洋战争太空计划1—卫星
华约第六关红色帝国圣索菲亚
北约第二关地中海战争离子研究中心/离子炮
北约第六关光荣时刻佩特拉古城
征服1939,65回合内完成,大清真寺大金字塔 库斯科古城 救世基督像
征服1943,65回合内完成,婆罗浮屠大歌剧院万里长城 贾玛清真寺
征服1950,65回合内完成,埃菲尔铁塔 阿尔罕布拉宫
征服1960,80回合内完成,太空计划2—航天飞机
长沙会战 罗马斗兽场
诺曼底战役泰姬陵
第三次印巴战争 摩艾石像
敦刻尔克战役 空中花园
莫斯科战役大本钟
苏德战争 奇琴伊察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布达拉宫
斯大林格勒战役 紫禁城
阿富汗战争新天鹅堡
大西洋海战魁北克古城
中途岛海战冬宫
导弹危机 兵马俑
海狮作战 格兰达洛
菲律宾战役海底城市
硫磺岛战役吴哥窟
太空科技2-7分别解锁太空计划3-8
世界征服者3全奇迹解锁技巧方法:
1,下面那堆带名字的都指的是任务而非战役,就是你需要派将领挂机的那种;
2,征服部分其实不准,我1960剧本用不同姿势通关,解锁的是不同的奇迹,上文中的航天计划仅仅是第一个;
3,空降兵lv2你的伞兵会变成机步,而伞降机步配合远程导弹可以让你40回合就结束任何大国的1960剧本刷奇迹和资源。因此你需要空军lv5和导弹lv6。机步空降城市或者最接近城市的地方,然后用18格的导弹丢过去。
4,最有价值的奇迹永远是给勋章的。
5,晚上挂机的时候还可以开着已经奠定优势的auto作战。
法国坦克比德国先进?
是不是吊打我们还是用实际具体战例来说明一下吧。(备注:本文较长,国内尚无相关中文资料,首发。感谢提供法语翻译的朋友)
谈到坦克战,大家很容易想到普罗霍夫斯卡或者布罗迪之战。实际上二战之初,法国和德国就已经爆发了近1200辆坦克的大规模较量。在现代人看来轻松写意的法国战役其实也很激烈,只是相比俄罗斯雪原的尸山血海还是稍有不足。
这场战役说明了重要一点——
如果决策失误,那所有人的努力和鲜血都将白费。
附二战大规模坦克战简介(数据来源各国不同,仅供参考):寒尼之战:1940年,法国对德国,约568对618辆(含突击炮,装甲车),平局。布罗迪之战:1941年,苏联对德国,约2800对800辆(含突击炮),德国胜利。普罗霍夫斯卡之战:1943年,苏联对德国,约600对300辆(含突击炮),平局。史上第一次坦克大决战——寒尼之战。(1940年5月,入侵法国的德国第4装甲师指挥官,摄于二号坦克上)
大战拉开序幕——轮到法国人了。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不久,波兰已经倒在了苏德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欧洲战火现在烧到了法兰西大门口。凡尔赛和约播下的种子以更加扭曲凶暴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人紧张准备着防御,尽管修筑马其诺防线占去了大量资源,但他们仍有余力建立起强大的装甲部队。盟军高层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血的经验,预计德国大概率仍会采用史里芬计划的思路。即取道比利时从北部攻入法国,随之扑向巴黎,包抄整个法军后方,达到一举歼灭法军主力的目的。
(一战让盟军印象深刻的史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相当凶险,它意味着直接绕开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6周左右就可以使法军陷于总体失败。盟军总部深深了解比利时的22个师即使加上碉堡要塞也无法长久阻止德国人。为此,法军立即调动强力部队前往,准备帮助这个中立小国顶住德国的闪电战攻势。一旦德军陷入比利时境内的拉锯战,那么一战的情形就会重演,盟军只需坐等变数就可以轻松获胜。
(法军侦察部队的“边挂三轮”)
法国人做好了准备,他们选出支援比利时的是精锐之师第一集团军。这支劲旅还拥有被称为“骑兵军”的部队。当然,这名不副实,骑兵军其实已经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不仅装备性能突出的索玛和哈其开斯坦克,还有潘哈德侦察车和众多运输牵引车辆。在整个欧洲都是让人眼馋的王牌。
(美国兵器博物馆现存的S35索玛中型坦克,性能优良,制造成本很高)
5月初,德军迅猛的攻击从天而降,西欧战事开始。空地立体闪电战可不是说说而已,比利时人引以为傲的大型碉堡群很快被德国伞兵攻顶突袭所摧毁,以为天堑的关键桥梁也遭夺取。
法军指挥官热内·普鲁克斯(René Prioux)少将经验丰富,闻讯后当即着手调动部队。他亲率骑兵军第2,第3轻装师赶赴比利时北部的寒尼——让布卢地区( Hannut——Gembloux ),以应对德军装甲部队突破。就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德国人在此处集结了埃里希·霍普纳 (Erich Hoepner)麾下两个装甲师多达600余辆坦克,(此时的德国装甲师采用大编制,坦克较后期更多)其势志在必得。
(纪录片实拍,1940年5月,前进中的德军二号三号坦克集群)
法国战术目标:对于法国人,特别是以甘末林为首的一战老将们来说,此战务必求稳。介于投入了大部分精锐部队。能旗开得胜固然最好,但只要能顶住德军初期的猛烈攻势,抵消闪电战的突然性就是胜利。到时希特勒既不能绕过马其诺防线,也无法正面突破,陷入僵持战况将成定局,而法国自身可以不断从英国和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断获取支援。
这样的情势对法国来说再好不过,只需用较少牺牲就能拖垮德国,让1918年德国遍地内乱的惨状重现。再次坐稳欧洲大陆的头把交椅。
德国战术目标:过早显露战略战术目标对拥有强大智囊团的德国参谋本部来说,当然不是失误。不过用B集团军600辆宝贵的坦克来执行这项任务确实算下了巨大本钱,他们知道进入比利时的法军绝非鱼腩。但只有全力猛攻比利时北部的寒尼/让布卢一线,才能为南面的A集团军古德里安他们制造机会。
此时,希特勒和曼斯坦因正各自紧紧注视着比利时地图上红红蓝蓝的旗帜,对那个修改了无数次的计划谁都没有百分百把握。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法德两军实力对比——强者对强者:法军参战装甲部队实力(约568辆):作为最早使用坦克的国家之一,法国对坦克发展向来非常重视,技术也走在前列。一战后曾经保有近4000辆战车之多。雷诺FT17更是一代经典名车,远销世界各国,见证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战乱。连我国著名军阀张作霖也多有采购,在对吴佩孚的战斗中颇有表现。后来还被国民政府缴获一些,参加了抗日战争。
二战伊始,法国主要装备B1bis重型坦克,S35索玛中型坦克,H35哈其开斯轻型坦克以及雷诺AMR35轻型坦克。数种坦克硬件指标突出,部分型号已处在性能升级改造之中。
法军此时加上旧式的雷诺FT17共有5800多辆坦克。
其设计思路按照步兵坦克和骑兵坦克区分,S35索玛和H35哈其开斯便是骑兵坦克的代表,用作机动和突破作战。总体来说体现为强调装甲防御性,火力较强,机动性较低。既能单独承担攻击任务,也能作步兵进攻时的可靠支援,还能成为防线里的坚盾。
进入寒尼地区是法国骑兵军的第2,第3轻装师。虽然听着是轻型装甲师,但实际上既有中型坦克也有轻型坦克。这是法军中的精华,一直被作为主力部队培养,优先供应最新装备和优质人员。尽管被替换了一部分部队(第1轻装师被派往荷兰),战斗力依然很强。
(实拍,5月,法军轻装师赶赴前线的S35索玛中型坦克行军纵队)
共568辆坦克和装甲车,包含:
176辆索玛S35中型坦克,(47毫米主炮,穿甲力较强)
238辆哈其开斯H35轻型坦克,(50辆新型号H39装备37毫米L35主炮,穿甲力较强。其余为37毫米L21,穿甲力较弱)
66辆雷诺AMR35轻型坦克,(13.2毫米机枪,穿甲力较弱)
88辆潘哈德178型高速轮式装甲车(25毫米主炮,穿甲力较强,杀伤力弱)。
指挥官热内·普鲁克斯(René Prioux)经历过整个一战,在各个职位上都有不短经历,他风格沉稳老练,因此被赋予阻挡德军装甲部队的重任。
(普鲁克斯将军)
德军参战装甲部队实力(约618辆):由于被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人一直只有偷偷摸摸做贼似的发展坦克技术。以“大拖拉机,小拖拉机”的奇特名义,在遥远俄罗斯喀山和同样受限的苏联人一起刻苦研发。
虽然起点低,条件差,擅长工业的德国人还是在不长时间内搞出了轻型中型坦克在内的多个型号。一号坦克曾出现在西班牙内战之中,被苏联T26欺压了一番。这种轻型战车还作为中德合作项目的内容被引进中华民国,只可惜全部损失在抗日战争初期。其中编号312的一号坦克在南京保卫战里竭尽所能,于受伤的情况下击毙击伤了数十个入城日军,留下了难得的一笔。
(南京保卫战里被日军俘获的德制一号坦克,314号车)
二战开始后,德军在波兰战役虽然积累了坦克战经验,但也消耗了不少车辆。导致对法作战开始时,许多装甲师只能用较陈旧的一二号坦克补充空缺。坦克战专用的主力三号坦克,以及反步兵反阵地的四号坦克数量相对不足。
西线德军共有2700辆坦克和突击炮。
这时德国坦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火力,装甲,速度三要素平衡。以最大综合效能达成闪电战的快速协同战术要求。
负责攻入比利时的是B集团军的16装甲军下属第3,第4装甲师。分别建立于1935年,1938年,坦克乘员和指挥官实战经验丰富,实力不容小视。
(实拍,5月,进入比利时的德军四号坦克初期型,75毫米L24主炮可发射高爆弹和被帽穿甲弹)
共618辆坦克和突击炮,包含:
252辆一号轻型坦克,(两挺7.92毫米机枪,无反坦克能力)
234辆二号轻型坦克(大部分为旧型号,未加厚装甲。20毫米炮穿甲力较弱),
82辆三号中型坦克,(大多为37毫米主炮,少数为50毫米,穿甲力较强)
50辆四号中型坦克,(75毫米L24主炮,穿甲力较强)
三号突击炮数量不明(A型,少于30辆,75毫米L24主炮)。
指挥官埃里希·霍普纳 (Erich Hoepner)也是一战老兵,并且在普鲁士军事学院受过专业培训。他是早期坦克战理论的支持者,战术思想开明,但卷入政治太多,曾极力反对重占莱茵兰。
(霍普纳将军)
最后一刻宁静。本来法国装甲部队应该更早抵达阵地,但考虑到比利时坚持中立的态度,只能在德国发动袭击之后才能行动。普鲁克斯将军还得到情报官带来的不利消息,按理说会更着急的比利时人对协防一事态度消极,合作意愿不大。原计划为稳固防线设置的反坦克障碍物根本没有被认真部署,连简易的反坦克壕沟也只挖了一小段,这意味着法国人就是到了比利时,也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防守。
(每个重达1300公斤的反坦克障碍物Cointet,以发明者法国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因为带有钢制滚轮,可以被移动到需要位置阻止坦克通行。但1940年因为缺少部队和反坦克炮来防守,导致完全失去作用。倒是1944年被用在了奥马哈海滩上防御美国人。)
现在德军已经展开攻势,法国人连忙匆匆开拔。谁知坏消息又再次扩大。那些比利时铁路工人突然搞出一个大罢工,在大战来临的关键时刻拖延了法军车辆的部署运输速度。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普鲁克斯将军当时的心情,这不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么?
5月11日,折腾了半天的法军装甲部队总算抵达寒尼地区(Hannut)。普鲁克斯将军立即开始部署,第3轻装师(3e DLM)在左翼,位于盖特河(Petite Gette)与寒尼镇之间,将面临当面德军主要的攻击。第2轻装师(2e DLM)在右翼,位于梅艾涅河(Méhaigne)南面,与友军相互呼应。
(寒尼Hannut到让布卢Gembloux一带态势图,1940年5月)
这两条河其实都只是最多两三米深的溪流,分布着许多浅滩可以供车辆通行,起不到阻隔敌人机动部队的作用。寒尼地区本身是有着稀疏树木的高地,密集道路网连接着大型农场,总体来说是一块适合坦克通行的地方。
(寒尼镇地区地形,现代照片和几十年前差异不大)
因为第3轻装师防守地仅有一半战线被设置过反坦克障碍,而且普鲁克斯将军把装甲部队在开阔地分散部署,这意味着法国人将从广阔的正面来直接对抗德军坦克。
相比不那么熟悉的空军,法国人对他们的炮兵还是非常信赖的。几乎所有法军的团和营都被分配了7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支援。这头一天,就在法国人忙忙碌碌紧张的部署中过去了。
(红点为寒尼镇,可见在欧洲地图上的位置)
5月12日清晨,空气中已经能嗅到德国装甲部队散发的汽油和烟尘味。霍普纳将军带着他的第3,4装甲师到达了。德军因为争分夺秒赶时间,把步兵和炮兵拉在了后面,现在是主要看装甲部队表现的时候了。
“坦克,前进!”——钢铁大碰撞的第一天。按照永远积极进攻的信条,德军坦克迅速集中向法军防线发动进攻。第4装甲师的三号二号坦克充当矛头冲在最前面,他们率先向法军开炮。爆炸声中,德军坦克发现眼前只有稀稀拉拉25辆法军战车,这是法国靠前防线的一个营。由于猝不及防,部分孤立的法军坦克遭到迅速包围,7辆战车被四面袭来的火力击毁。德军全无损失。
(实拍,集群前进的德军二号三号坦克)
战斗既然开始,盟军的轰炸机群也积极出动。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了38架轰炸机,和法军飞机一起对德军进攻部队展开两次大规模轰炸。但它们在投弹前就被德军27战斗机联队拦截,德军以4架BF109战斗机的代价,击落了英军22架轰炸机,法军8架攻击机。虽然损失不小,但盟军飞机依然坚持出动,结果这次又撞在德军充分配置的防空炮火网里,多达25架飞机被击坠。
5月12日下午,盟军总部突然决定将空军的优先权转移到南部色当地区,普鲁克斯将军大为失望。现在他的骑兵坦克部队完全失去了空中掩护,只剩下非常有限的空中侦察了。不过他毕竟是沙场宿将,不能靠别人那就靠自己吧。各处部队得到了检查和补充。在将两个营的重装备步兵和炮兵派到东面较远的休伊(Huy)镇以后,右翼第2轻装师的防御更成体系了。
下午时分,一群姗姗来迟的德国摩托化步兵在装甲车伴随下向法军左翼做了试探进攻。这里连接着英国和比利时的轻装甲部队防线,德国人显然希望在盟军各部连接处打入一个楔子,或者找到薄弱的空挡软肋。法军反应很快,一个坦克中队加上侦察组当即前往。英国友军也没闲着,及时派出援军。交火中德国人见对方严阵以待,自己无机可乘,便主动退去。
比起两翼的小打小闹,双方关注焦点都是阵线中央寒尼镇和周边地区的得失。
冲在最前面的德军第4装甲师直指寒尼,结果他们在外围就遇到法军坦克的激烈抵抗。法军坦克不仅在临时掩体后方射击,还多次组织规模不等的反冲击,让德军根本无法进入镇内。但德国装甲部队并不打算撤退,他们见正面强攻不利,又企图包抄镇子。
(5月12日全天战况,战斗围绕比利时寒尼镇周边展开)
50辆德国一号二号轻型坦克发挥机动性优势,快速绕到寒尼后方的克里恩(Crehen)。结果这里正是法军防守要点,21辆驻守的哈其开斯轻型战车和德国坦克近距离展开搏杀。稍远处,法军配属炮兵对友军进行着不断的火力支援,右翼第2轻装师靠近的战车也赶来作远距离射击。
双方缠斗非常剧烈,这些轻型坦克于近距离相互连续开火。德国一号二号坦克的主炮火力很难击穿法国哈其开斯战车正面(34-40毫米装甲),他们便在法国阵线周围快速移动,寻找着从侧后打击的机会。法国人发现,一些德国三号四号中型坦克也已经赶到,这些坦克十分狡猾,选择了有利掩护的位置停下,用电台协调友军,趁法国战车追打四处乱窜的一号二号坦克时再准确射击。不少哈其开斯战车因此被击毁,连此处的法军坦克指挥官也牺牲在炮火下。但法国人没有逃跑,这些圆滚滚小个子的哈其开斯战车继续守在阵地里坚持射击。
(开战前的法军H35哈其开斯轻型坦克)
当德国坦克群起围攻克里恩法军时,一群有着流线型外观的大块头出现了,这是法军赶来解围的索玛S35。该型战车得到过“30年代最佳中型战车”的称号,装备性能优良的47毫米主炮,正面和侧面装甲都达到了40毫米以上,速度也接近德国三号坦克。除了生产不易,其火力防护性能完全压制同期苏联的T26和德国的三号。
这群S35战车痛击了德国坦克,勇敢冲破包围圈,把受困的多辆哈其开斯战车救了出来。尽管S35装甲仅次于B1重型坦克的结实,但在数量众多德国坦克的夹击之下,仍旧付出了不少损失。
(被从侧面击毁的S35索玛坦克)
下午四点半,德国第3装甲师加入战斗,空中侦察更明确了态势。德军制定好计划,组织了一个以装甲部队为先导,一个步兵营紧随,两个炮兵团支援的临时战斗群。他们向着寒尼后方猛扑,直攻蒂纳(Thisnes)镇。德军无视法国人从侧面克里恩的反击,直接冲上了蒂纳的街道。法军见状,调动了105毫米等重炮集中轰击德国坦克群。在劈头盖脸的炮火覆盖下,德国人被炸的灰头土脸,坦克不得不停了下来。
(实拍,5月寒尼让布卢之战时,正在步坦协同的德军)
不等德军落脚稳当,法军再次出动索玛S35对进入蒂纳镇的德军坦克展开反击。混战中,两军战车搅作一处,前后碰撞。德军损失不小,坦克团的指挥坦克也被S35打爆。适逢天色渐暗,尚没有夜视设备的双方战车不约而同选择了撤退,留下一大堆熊熊燃烧的残骸。
(实拍,装备37毫米主炮的德军三号坦克早期型)
晚间,德国步兵成了主角,他们没有休息,对法国战线继续着白天坦克兵没能完成的工作。闪亮的弹道在夜空中密集划过,一处处枪口焰像燃放的鞭炮,持续了整晚。
经过考虑之后,普鲁克斯将军下令法军放弃寒尼镇。他并不十分担心,这只是一次仅仅几公里的战术后撤。法军现在于寒尼南面蒂纳(Thisnes),梅尔多普(Merdorp),让德杭(Jandrain)区域的防御依旧强固,第2,3轻装师以第一天交战证明了法国坦克兵的实力,依旧控制着绝大多数原有阵地。德军虽然进驻寒尼,但只是由步兵取得了法国防线一小处突破,霍普纳未能实现快速击破法军的短期目标。
第一天激烈战事结束的时候,法国人德国人向各自总部发出了极其相似的战报:“尽管......我军肯定会取得胜利。”
全方位恶斗——第二天。5月13日,战场之外,法国第一集团军其他部队被德军拖住,无法加入寒尼之战。加之霍普纳已经探明了法军实力,他准备用两个装甲师全力发动攻势,放手一搏。
德军进驻寒尼之后,让布卢压力陡增。上午晚些时候,德军的摩托车和装甲车在法国防线上四处游走,寻找着弱点。随即,德国J87俯冲轰炸机袭击了法军阵地,机关炮和炸弹在法国坦克中间交相炸裂,防卫者被削弱了。
(寒尼战役整体态势图,可见各重要城镇,以帮助理解)
很快,地面战斗在清晨打响。德国步兵伴随着装甲车开始攻打法军外围。法国轻型战车组成的防御阵线不断射出炮弹,击倒了不少德军。尽管他们打退了好几次进攻,但一部分德军步兵还是攻入了法军阵地。为了避免被分割,法军主动选择退往下一道防线。德军步兵忙着占领阵地,对法军从容后退还没来得及反应,连牵制攻击也未做出。
由于位置靠前的法军第3轻装师面临德军主要压力,稍稍靠后的第2轻装师便向克里恩派出了30辆S35,以图帮助同伴巩固防御。但这批战车刚抵达克里恩附近,就遭到德军埋伏的PAK35/36反坦克炮和坦克的齐射打击。很多战车还没发现敌人就起火燃烧,白白损失掉了。
(近处被击毁的S35和远处被毁的H35)
下午三点,一架法国侦察机在克里恩东南发现了大量集结的德军部队。不管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法军右翼的第2轻装师必须要面对这种越来越近的威胁,无法再多给友军派出增援了。实际上,这是德军总部派出的步兵和装甲车部队,为了切断法军右翼和休伊(Huy)的联系。此举相当于“用步兵捆住了法军坦克部队(右翼)的手脚”。
几个城镇里法军正面的防线由一个个步兵和战车驻守的要点构成,由于普鲁克斯将军习惯于军事院校里条条款款,他没能注意到分散防守带来的严重问题。在来得及集中部队之时,将军并没有行动。德军则利用这项集中攻击法军的单个要点,许多法军机械化步兵在优势敌人围攻下被消灭,没有发挥机动性优势的机会。失去步兵掩护的法国战车部队,将面临更困难的作战局面。
早在13日中午,霍普纳将军就调集了第3,4装甲师大约560辆坦克,向法军左翼和中央阵线展开大规模进攻。众多德军坦克呈战斗队形突入各个村镇,和法军战车展开激战。双方恶斗了一个半小时,相对分散的法军力不能支,纷纷退往西面盖特河沿岸。
德军正乘胜向南追赶,突然被奥而普(Orp-Le-Grand)的法军战车从侧面打击。几个要点的法军从两个方向猛轰德军,直到德军再次集结才打退了法军战车的反攻。
奥而普(Orp-Le-Grand)镇位于寒尼西北,法军仍然固守这里,双方都默契的集中了坦克部队,准备一教高下。很快,100多辆德国坦克呈大编队阵型向法军扑来。数十辆法国战车以熟练的小组战术对抗。
(画家笔下的寒尼之战)
两军坦克的优缺点在此时暴露无遗。德国坦克因为都装备了可靠的电台,可以随时保持通讯。他们往往采用复杂机动和配合攻击的方式来弥补单车性能不足的弱点。法国战车皮糙肉厚,像S35索玛制造精良,正面可以抗住多辆德国坦克的攻击,有记录表明许多S35战车被击中20到40次以后依旧没受到任何实质性伤害。4倍瞄准镜搭配47毫米L32主炮能够在800米安全距离击毁所有种类的德国坦克。但他们相互联系还多依靠落后的旗语来实现,效率低下不说,还非常危险。并且S35和H35几种战车采用单人炮塔,导致车长一人既要指挥作战,又要负责转动炮塔,还得瞄准开火,实在是不堪重负。实战中,法国战车瞄准射击速度都较对手慢,不过他们往往有充足的时间来射击,因为德国坦克必须抵近到两三百米之内的侧后,才能有效击穿索玛战车。像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因为穿甲能力不足,只能冒险穿插在法军阵线里。一有机会他们就分别用机枪和20机关炮狂扫法国战车,尽管明知不能击穿,但用这招可以干扰法国坦克手的瞄准和开火。以等待三号四号坦克,甚至著名的88毫米防空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
奥尔普的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多,德军坦克打的非常辛苦,几十发37毫米穿甲弹也未必能击毁一辆法军的S35。因此他们只能反复呼叫反坦克炮和空军斯图卡支援。不仅如此,德军侧翼和后方还受到“优越”的法军战车攻击。
(别慌,88炮拉来了~~~)
双方撑到四点,几乎都耗尽了弹药,数量占优的德国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奥尔普镇。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休整,而是立即要求补充37和75毫米炮弹。
北部地区,法国将领选择让第3轻装师部分撤退时,手下三个中队的哈其开斯轻型坦克却毅然发动了反击,把德军装甲部队又赶回到盖特河边。双方各自损失了6辆左右坦克。对于其他德国部队向南推进的企图,法军又一次主动出击,36辆S35索玛战车拦截了从奥尔普南下让德杭(Jandrain)的德军装甲部队,把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军装甲部队毕竟经验丰富,在稳住阵脚以后,这30多辆德国坦克各自寻找掩体,用以抵消掉自身装甲的不足,和法军对射,打退了实力相当的法国人。
(实拍,比利时原野上的S35索玛中型坦克编队)
稍后,德军第3,4装甲师又一次集合大量坦克,猛攻让德杭(Jandrain)。德法坦克在城外爆发了激烈坦克战。超过30辆S35索玛战车被德军重重包围,完全陷于孤立劣势的精锐法军拼死抵抗。这些战车受到四面八方火力的侵袭,坦克兵仍旧在剧烈震荡摇晃的车体里装弹开火。德国坦克交替掩护射击,靠的越来越近,法国战车再坚固的装甲此刻也无能为力了。让德杭失陷之时,22辆S35被密集炮火击毁,5辆遭到捕获,400多名法军被俘虏。
(实拍,被俘虏的法军战士正在被搜身)
让德杭以南的梅尔多普(Merdorp)接下来成为战场,没等攻坚战开始,两军炮兵率先开始了相互轰击。法军把战车布置在成为废墟的城镇里,做了良好的掩护,并且巧妙地改变着射击位,让负责攻打的第4装甲师德军坦克难以击中目标。吃亏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只得避开这块硬骨头,选择从左翼绕过该镇。但此举相当于把刚攻进去的步兵给放了鸽子。果然,法国战车用火炮和机枪狠狠教训了缺乏掩护的德国步兵,把他们打跑了。
德国坦克在镇外转了一圈才发现情况不对,赶紧回头攻击法军。起初法国战车凭借装甲和火力保持着优势,但德国人很快采用重点攻击战术,集中坦克突破法军关键点,形势被扭转了。法国人还没打算束手就擒,一小群勇敢的法国步兵从进攻德军后方展开了突袭。由于德军坦克有步兵伴随,导致这次渗透未能成功。
(法国战役,德军三号坦克和步兵)
第二天漫长的战斗结束了。法军一共失去了54辆坦克,德军虽然报称损失“轻微”,但也有很多坦克瘫痪在战场上。只是因为占领了寒尼周边部分城镇,得以有时间把受损坦克重新修复。这次德国工程师发挥了传统的高效,大大减少了永久损失坦克的数量。
面对德军集中攻击,法国各小部队组织了多次反击,好几次都达成突破,但因为缺乏协调支援往往归于失败。相比之下,法国普鲁克斯将军等高级指挥官始终保持兵力分散,对各自为战的基层官兵没能给予积极支持。
(法军习惯于成点型防御,容易遭到优势兵力突袭。图为德军二号坦克和步兵在行军,路旁为法军俘虏)
再次决战——第三天。5月14日,失去寒尼周边地区后,法军退往西面的佩尔韦(Perwez)继续组织防御。德军坦克随即尾随而至。霍普纳将军下令对佩尔韦实施中心突破,但因为德国步兵还没来得及跟上,单独作战的坦克群被法国人挡住了。
(实拍,正通过高草丛的德军二号坦克)
佩尔韦地区风景如画树木繁茂,这片乡村的地形对坦克行动有所制约,法军便依托有利地形设置了防线。并且第一集团军重新分配了坦克营,把这些战车部署到步兵后方支援。然而,分散防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法军部队拉成一条线,力量并未集中。在德国步兵赶到以后,形势变得复杂。双方在密林里树丛中交火,噼里啪啦流弹四处乱飞,树干不断被炮火炸断,轰轰倒地。法军战车尽其所能,还是在德军第4装甲师娴熟的步坦协同面前受到夹攻。加上德军不断投入部队,数量优势的他们把法军击败了。
(法军H35编队,可看到中间的坦克带有信号旗)
法军右翼的第2轻装师没有放弃,用凶猛火力回应德军第3装甲师的进攻。双方又一次爆发激烈的坦克战,平原上满是不断堆积浓烟滚滚的车辆,殉爆弹药经常把沉重的坦克炮塔炸上好几米空中,破片飞溅,残肢四布。德国坦克仍旧在战场上勇猛穿插冲击,相互用无线电配合锁定目标。法国战车兵则冒着被枪弹打中的危险掀开舱盖,挥舞着彩色旗帜。扬起的灰尘和烟雾当中,依稀能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法国战士还在打出标准战术手势,并且嘶吼着让不远处的队友保持队形。
法国人尽了全力,他们几乎投入了第2轻装师能开动的全部车辆。把德国装甲部队数百辆坦克死死钉在这里。夜幕降临时,战场上从钢铁残骸破口里喷涌出的火焰把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昼。双方伤亡惨重,疲惫至极,各自缓缓退去,只留下尸体和废铁诉说着这次惨烈的搏杀。
(实拍,德军士兵前往检查被摧毁的S35和H35)
(战役结束后的德国坦克兵)
伤亡(平局):
法军——121辆坦克被摧毁,损坏或者遗弃。(121辆全损)失去主要阵地。
德军——160辆坦克被摧毁,损坏。(49辆全损,111辆修复)未能完全突破。
(上图:接近让布卢地区,被法军炮火打回零件状态的四号坦克。下图:被摧毁的第4装甲师一号战车B型)佯攻?!法国完了!法国战车英勇的自我牺牲给第一集团军争取了足够时间,他们已经在让布卢地区构筑起坚固工事,随之粉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攻势。法国人用鲜血在比利时赢得了胜利。
然而,当法国第一集团军和德国B集团军主力在比利时北部拼得头破血流之时,惊人消息传来——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所在的A集团军通过了被称为“天险”的阿登森林!南线重镇色当失守!前方就是巴黎......
德国佬先假动作虚晃,紧接着一记重拳打在法国人下腹,天旋地转,一切都完了。
(一张图看懂法国为何失败)
战事得失分析:法国方面:
尽管最终骑兵军的士兵们为了掩护敦刻尔克的战友们撤退,而大部被俘虏。但他们展现了自己一如既往的顽强战斗精神。法国下级士兵可以说是优秀的士兵。他们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主动出击,坚决反击敌人。战术上小部队配合十分默契,加之战车优点突出,和同等力量的德军作战不落下风。
不过全球经济危机过后法军总体素质下降是不争事实,部分军队训练不足,士气低落。战地指挥官多拘泥于战术教条,没能集中力量用一个拳头打击敌人。而是坐待形势变化,沿用一战的旧式攻防经验,失去了翻盘机会。
但战略层面上,法军指挥高层出现严重误判,对德军的主攻方向都没摸清。盲目将主力坦克部队投入第一波消耗战,在战局变化后缺乏强力部队救场,以至于全盘皆输。
(被俘的法军步兵)
德国方面:
重新武装过后的德国装甲部队经过波兰战役,已经取得了实战经验。加上各级指挥官重视新战术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空地结合,步坦协同,纵深突击的“闪电战”模式。由曼斯坦因等新锐指挥人员参与制定的入侵法国计划可以说虚实结合,奇正相依。北部B集团军卖力佯攻吸引盟军注意,南部A集团军冒险突破阿登天堑,完全骗过了盟军指挥部。
战术层面上,德军步兵坦克空军结合紧密,但各型号坦克性能不足的缺陷已经暴露。不得不依靠一线作战士兵的大胆和经验来弥补,导致损失不小。这点在后来的东线俄罗斯战场继续发酵,逐渐改变了德军坦克设计和作战的思路。
(法国大街上的四号坦克)
(谢谢观赏长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
The Battle of the Belgian Plain, 12–14 May 1940: The First Great Tank Battle
The Blitzkrieg Legend: The 1940 Campaign in the West
Gembloux 1940, Echec à la 4e Panzer
Mai - Juin 1940 : les combattants de l'honneur
诺曼底登陆为什么能成功?
诺曼底的登陆成功,一定要提到一个名字——胡安·普约尔·加尔西。
加尔西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人,其貌不扬还秃头,呆头呆脑,爱幻想,是个宅男。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会过得普通又幸福。然而在1936年,纳粹德国挑唆西班牙发动内战,加尔西的父亲去世,母亲和妹妹入狱遇害,这个24岁的宅男愤怒到了极点,他流浪到英国,边打工边寻找报复纳粹德国的机会。
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盟军英国因情报失误,多次遭受重创,人手很紧张。1940年,英国破例面向社会招聘特工。加尔西看到报纸上的招聘信息,知道自己终于等到了报复德国的机会。
1940年4月,他跑到英国情报五处报名,然而,他很快被赶了出来。因为他的英语和德语均说得磕磕绊绊,驾驶、速写、译码、格斗、射击等技能啥啥都不会。
他屡败屡报,脸皮很厚,7月份再去报名,失败;10月份又去报名,失败;1941年2月还去报名,失败;1941年4月是他第五次报名,“阴魂不散”的他被面试军官大骂一通,将他扔出了军情五处的大门。
加尔西总结自己的缺点所在:秃头、手脚笨,在英国军官眼里就是呆蠢。他决定换个思路,英国人不要爷,那爷就去仇人那里。
于是他出门转弯,买了套西班牙官员的行头,穿戴整齐的出现在德国驻英大使馆的门口。在德国特工面前,他表演了猛跺脚、右臂抬高45°的纳粹礼,成功将自己描述成是一名纳粹的狂热粉丝,并说要将自费潜伏在英国的成果汇报给德国。
德国特工来了兴趣,越聊的深入越觉得捡到了宝,这个秃头男子竟然能在一年之内就将英国军情五处调查了个底朝天,不仅能说出一大批英国军官的名字,连英国特工发报机型号和走廊的灯泡颜色都知道。其实加尔西知道这些信息并不难,毕竟有五次去军情处报名的经历,军官之间打招呼用的军衔和名字,他都记在心里。另外,发报机型号是在考核技能时记下来的,只不过他的技能成绩很差。至于走廊灯泡的颜色,那是他被人拖出来时仰面看到的……
但他很会编故事,他将自己的经历改编成深入潜伏,情节曲折,处处惊险。这些故事很快赢得了德国人的好感与信任,双方相见恨晚。德国人提出要培训他,将来派他去英国当间谍。就这样,加尔西成功进入了德国最大的间谍机构——军事情报局。
加尔西依旧秃头、手脚笨,但是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培训结束后,德国人为他量身打造了新的身份和文件,将他派去英国。加尔西很给力,不断给德国人发来情报,经核实,他提供的情报真实可信,有的描述和德国空军冒死突袭拍到的照片一样。德国人太兴奋了,大叹加尔西是个人才。
加尔西继续发情报,告诉德国人情报的获取和他努力发展的下线有关,这些下线的身份各异,有小军官,有学者,有转业军人等等,目前达了27人,已经形成了针对英国的情报网,可惜自己的活动经费用光了。
德国人亢奋了:这小子太能干了,27个下线一定得好吃好喝的养着,工资我们出!
再看英国人这边,恐慌不断啊!修了两个月的高登尔基地还没成形,就被德军的空军炸成了坑;布防严密的斯卡帕湾被德军轻易突破了;刚探得德军在大西洋有潜艇,前去偷袭却扑了个空……
英国人强烈的感觉到,一定是被敌人的间谍监控了!去查!一定要查出间谍是谁!
英国最顶级的多名特工出发了,一路寻找一路排查,最后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民房里,他们见到了加尔西。
出身于英国军情五年的特工认出了加尔西,一脸的惊讶,没想到,曾经被扔出去的秃头小子,竟然会成为让英国吃尽苦头的人。
加尔西见到了熟人很开心,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还大方分享自己获得情报的方式。原来他从位于慕尼黑的军事情报局出来,根本没有去英国,而是在邻近的斯图加特租房住了下来。
大多数的时间,他都在屋子里写写画画,靠着三大道具构想出了很多“情报”,这三大道具分别是:每日报纸、一本英国旅游指南、一份英国地图。
他每天都关注着报纸上公布的火车时刻表,如果火车时刻表显示某路段的火车近期很繁忙,他立即去打听沿途是否有移民,如果真的有大批移民,就证明这个区域在修工事,经过观察,不难发现有一些火车是专门运输军火物资的。当然,有必要的时候,他会去当地的图书馆去查一资料,就用手头仅有的文字资源,就能分析出一条质量上乘的“情报”。
于是,他的情报会像写小说一样精彩,比如说:经过我和下线同志的努力,我们发现这个区域有士兵戒备,周边有新的电线杆,修建的碉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事外面有用于伪装的树木。
加尔西还透露:他所谓的“27个下线”根本不存在,全是编造出来的,从头到尾, 都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
英国特工震惊了,加尔西丰富的想象力实在强悍,仅靠蛛丝马迹就能脑补出一部大戏,最重要的是他的脑补跟现实如此接近。天啊!他不仅是优秀的间谍,更是旷世奇才啊!这样的人杀掉太可惜!不能杀,要策反!
于是英方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加尔西“成功"策反。加尔西的内心在狂笑,昨天你们对爷爱搭不理,今天爷让你们亲自来请。他用友好的态度接受了英国对他的邀请,得到了官方间谍代号“嘉宝”。
在英国的示意下,加尔西成为盟军专门给德国做假情报的高级间谍,对于没什么意义的情报,他会第一时间发出去。当然针对关键的信息,他会慢半拍再发。这样,德军花时间确认了情报的真实后,只能怪自己错过了时机。
德军依然坚信,只要维护好加尔西的情报网,还会有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涌过来的,包括加尔西在内的28个人的工资,皆准时发放,短短3年,就给了他几百万的经费。
1943年,德国决定专门为加尔西“团队”建立直达无线电台,并撤销增派其他间谍去英国的打算。也就是说德国的情报谁也不指望了,就押宝在加尔西“团队”。
英国人高兴极了,让德军彻底掉进情报骗局,这种梦寐以求的事情加尔西做到了!英国人被加尔西的编造能力折服,称他是“最伟大的演员”。
1944年1月,英美两国计划实施诺曼底登陆行动。
德国安排给加尔西的任务是:据获悉,盟军正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欧洲登录行动,要密切关注。
英国安排给加尔西的任务是:不能让德军有所察觉,用诱敌战术将德军主要兵力牵制住。
同时接受双方重托,加尔西成为可以操控二战战局的核心人物。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间。
加尔西不负众望,与根本不存在的27个手下,5个月的时间内就向德军提供了500多条重要情报,平均一天4条,将德军哄得团团转。
在加尔西传递的情报中,他将登陆的地点改成了加莱,而纳粹德国的领导人希特勒对“自己人”深信不疑,在加莱安排了最精锐的军队。直到6月份,盟军实施登录的前一天,加尔西才发出紧急情报,声称盟军要在诺曼底登陆。
而负责接收情况的德国军官偏偏忘记接收这条情报,想起来的时候登陆行动已经开始了,德军在战场上败的惨烈,却只能怪自己疏忽。其实,即使德国及时接收了信息,也改变不了战局。
加尔西把握着二战的态势,更掌握着这部“大戏”的节奏,他对德军大发脾气:我不接受道歉,你们的失职玷污了我们的心血!
愧疚感让德军对加尔西以及他的“团队”更加信任,虽然败了,但希特勒对他的工作十分认可,还在1944年7月特批授予他纳粹铁十字勋章。而诺曼底的成功登陆,加尔西已经获得了英国国王亲自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
同时获得同盟国和轴心国最高荣誉勋章,加尔西在历史上独一份,可谓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此时的加尔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明白名气太大了不是好事,是时候安排下一出戏了——诈死。
不久,德国在《泰晤士报》发现加尔西被抓了,并承认是德国纳粹派出的间谍。加尔西被处死的消息让纳粹余党十分心痛,寄给加尔西团队34万美元,鼓励团队人员:一个加尔西倒下了,但你们不要灰心,继续努力。
就这样,加尔西用诈死彻底斩断了与德国的联系,临了还多领了“奖金”。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选择了消失。这回,连英国人都找不到他了。他的神秘消失成了二战最大的谜团。
直到后来,人们从加尔西生前的日记才知道了他的真正结局:为了安全,他深藏功与名,先后去了美国、古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游历,最后在委内瑞拉隐居。他的钱全都捐给了英国情报机构,平时开一个小超市维生,领居和家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经历。
加尔西在委内瑞拉度过了平静的44年,临死前才告诉儿子真相。在诺曼底登陆胜利71周年的前夕,加尔西的儿子将日记公开,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有一句话:“如果不是身在战争年代,我一定是一个出色的编剧”。
二战时的虎式坦克到底有多强大?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虎式坦克的重量并不逊于当今的任何一款主战坦克,毕竟如今主战坦克的重量也都在55吨上下徘徊,也只有少数主战坦克的重量达到了60吨以上,像挑战者系列,M1A2系列。
所以,当今大部分的主战坦克重量都在55吨左右,这与虎式主战坦克的重量也差不多。
在二战时期,活跃在战场一线的“虎式”主战坦克,给盟军装甲部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据统计,“虎式”主战坦克一共摧毁了盟军的9000多辆主战坦克,自己仅损失1000多辆,战损比竟然高达1:9。
可见,在IS-2重型主战坦克出现之前,“虎式”主战坦克在战场上可谓是横扫一切,美英苏三国的M-4,瓦伦丁,T-34,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依靠庞大的数量包围“虎式”主战坦克,来打一个围歼战了。
“虎式”主战坦克的性能“虎式”主战坦克的自重达到了56吨,尽管使用了功率为700马力的迈巴赫12缸发动机,但是超过50吨的重量使得它的单位功率只有12.8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38千米/小时。
较大的自重,不仅仅导致“虎式”主战坦克的行驶速度较慢,还导致其越野性能较差,在苏德战场的复杂地形上作战时往往极易陷入被动,从而被较多的T-34主战坦克给包了饺子。
毕竟拥有56吨的重量,其装甲防护能力还是很强的。“虎式”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02毫米,炮盾厚度超过135毫米,侧面装甲也达到了82毫米,装甲所用的材料是冷轧锻造的镍铬合金钢,冷轧钢强度高,致密度比铸造钢高约6%,是当时最好的装甲钢。
虽然这样的装甲水平在今天和没有一样,但是在二战时期是真的强。几乎所有的坦克主炮,反坦克火炮那都击不穿“虎式”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虎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御不仅仅非常强,火力也是一绝,它安装了一门88毫米主炮,该火炮的最大射程超过2000米,在发射钨芯穿甲弹的时候,初速可以达到930米/秒,在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0°倾斜角的11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虎式”主战的炮塔左侧安装了一台TZF9瞄准镜,该瞄准镜的有两个镜筒,放大倍率2.5倍,视场角25°,大概就是从瞄准镜中看到1000米距离上视野,宽度是444米。
综合来看,“虎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御,火力打击,观瞄设备都极为先进。在二战期间,综合实力的确是首屈一指的。
既然“虎式”主战坦克的综合性能比较先进,那么在战场上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有影响的例子。
“虎式”主战坦克的实际作战例子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上
第一:
在1942年9月份,德军502重装甲营首次参与了列宁格勒的战役,表现还是十分优异的,在后续的战斗中更是屡立战功。
在1943年7月份,隶属于502重装甲营的2辆虎式坦克,遭遇到了6辆苏联陆军T-34主战坦克的伏击,可以说是一对三的悬殊战斗。但是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短短几分钟内6辆T-34主战坦克被全部摧毁,其中的一辆“虎式”主战坦克接连被T-34发射的6枚炮弹命中,但车内的成员无一伤亡。
第二:
时间来到1944年1月,还是502重装甲营的4辆“虎式”主战坦克,它们奉命拦截一支苏联坦克部队。在这场战斗中,然而苏联陆军装备的80多辆T-34坦克始终无法突破4辆“虎式”主战坦克构建的防线,反而被摧毁52辆坦克。德国方面大肆宣传了这场堪称奇迹的战斗,虎式坦克强大的战斗力再次让苏联人感到震惊。
可以说,在苏联IS2重型主战坦克出现之前,苏联陆军装甲部队拿“虎式”主战坦克根本就毫无办法,只能采用车海战术,用数量更多的T-34去围殴“虎式”主战坦克。
在西线的英美德战场上
“虎式”主战坦克在东线战场上威风凛凛,在西线战场上也不差,美英陆军也没有多少可以威胁到“虎式”主战坦克的装备。
在1945年1月份,一辆“虎式“主战坦克拖住了美军第三装甲师一个小时,而该师共有9个装甲营和3个装甲步兵营,下辖612辆各型主战坦克。
在这次战斗中,“虎式”主战坦克一共摧毁17辆美军谢尔曼坦克和8辆美军潘兴坦克,最终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需要撤退才被摧毁。
由此可见,“虎式”主战坦克究竟有多么强大,这样的战例在二战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而在德军装甲部队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米歇尔魏特曼”,它指挥着“虎式”主战坦克,一共摧毁了130多辆盟军的坦克和130多门火炮,可真是骄人的战绩。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发生在在1944年6月13日的波卡基村坦克战,“米歇尔魏特曼”指挥着6辆“虎式”和1辆4号主战坦克,竟然摧毁了英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一个营和两个连。他自己还倚仗“虎式”主战坦克强大的防御能力,单车走独闯波卡基村,最后安全地返回。
以上的几个例子,与“虎式”主战坦克强大的综合性能是分不开的。
“虎式”主战坦克的性能强归强,但是贵也是真的贵,再加上技术复杂,导致产量不高。在二战结束时,“虎式”主战坦克仅仅生产了1300多辆,相比于上万辆的M4和T-34实在是太少了。而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依然是三号,四号主战坦克,相对于“虎式”主战坦克而言,三号,四号对比美英苏三国的主战坦克就没有多大的优势了。
有什么二战趣闻?
最近我迷上这种澳洲饼干
好吃又管饱 而且还便宜
后来查了下这种饼干的名字
ANZAC Biscuit
中文就是:澳新军团饼
澳大利亚新西兰军团?
这饼干关乎军团什么事呢?
调查后发现,
原来这种饼干的前身
是一战时澳新军团的干粮
易储存 且保存时间长
等等?
澳新军团在世界大战时做过什么大事吗?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一探究竟!
细查之下,发现这支袋鼠羊驼联合军
因为年少轻狂被深深坑过
还和日本银发生了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
由于澳洲与英国有着分不清的血缘关系,
而且基于万年跟班的人设。
一战时的1914年,
英国对德宣战后澳洲就积极的加入到大战中。
1915年初第一师第十一营官兵在开罗城外的大金字塔前拍摄的合影,密集恐惧症患者略过。
那个时候全国的适龄年轻人热情高涨,
都踊跃报名参军,募兵站几乎天天爆满,
报名的队伍甚至都排到了大街上。
毕竟他们的都是英国人的后代,
为了自己国王和帝国,
那些报名的澳洲年轻人觉得
自己应该责无旁贷地做出贡献。
此外,还可以借机去海外开阔眼界。
保卫Mother land 成为当时的进军口号!
就这样,
第一批参军的两万人兴高采烈地舍家撇业,
加入了澳大利亚远征军。
而等待他们的,则是血与火的考验。
这支澳大利亚—新西兰军团,
即澳新军团,英文缩写为ANZAC。
澳新军团官兵的特点就是
都戴着别致的宽边军帽。
这批小鲜肉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友军的广大关注。
但是结果呢?
澳新军团在一战中经历了前所未料的伤痛。
先被英国人坑着当先锋(炮灰)
跟着一群大哥去揍土耳其
结果导航失误登错地方
导致最后挂了8千多人 。
讽刺的是,
这一天现在还成了澳洲的公共假日。
ANZAC Day(4月25号)
接着陷入一战漩涡不断发兵支援 。
当时整个澳大利亚就400多万人。
其中有33万多人被派去海外参战,
死了6万多人,伤了13万多人 。
伤亡比例高达65%,可谓异常惨重!
现在在澳洲各个小村镇里头
都能看到不少澳新军团纪念雕塑。
所谓乱世出英雄 ,
一个小胡子墨尔本人在一战期间
以出色的步兵战术帮助协约国拿下几场胜利。
他更是公认的20世纪澳洲最伟大的几个人之一。
他的名字就叫
约翰·莫纳什 (John Monash)
对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
澳洲八大之一的莫纳什的大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过……
他本人其实毕业于墨尔本大学,
这就有点尴尬了。
所有在澳洲的人肯定都见过他的照片,
因为他长这样(下图)。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反正我喜欢。
每当看到他的这副画像,
总能激起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一战之后,
澳洲政府开始安置退伍复员军人,
整个战后安置费用高达2亿3800万磅。
而且联邦和州政府还兴办了
一些基础设施工程用以
为复原军人提供就业机会,
比如维多利亚州著名的大洋路
就是这类工程中的一个。
原本德国占领的新几内亚
在一战后也成为了澳洲管辖的地盘。
就是这个地盘,
成为二战时的日本军的噩梦地之一。
在这里,澳洲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巴布亚新几内亚岛,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面,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的岛屿,面积几乎相当于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面积总和。
日本海军军令部曾经有过一个占领澳大利亚北部的计划,后来出于“隔断美澳”的进攻和防守方针,计划控制新几内亚岛。占领了这个地方就能对北澳大利亚施加压力。此后便有了日本人不愿回忆的新几内亚战役。
在战役爆发前,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在东南亚一开始是所向披靡,穿越马来半岛攻下新加坡,俘虏了不少盟军士兵,其中就有被派往东南亚协同英军作战的一万多澳大利亚士兵,然后这些士兵大多数都被日军所俘虏,最终绝大多数都被屠杀。
资料图:澳洲士兵被日军残杀
日军根本没把澳大利亚当回事,
先轰炸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
并发兵新几内亚,
准备拿那里当跳板,
企图隔断美澳,继而攻占澳洲。
日本空袭达尔文是历史上外国军队对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袭击,也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这给澳大利亚人民带来了心理上的打击。
数周之后,
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敌对情绪
开始蔓延……
我在这安静的放羊喝酒,
你居然敢来怼我?
澳洲人怒了,
号召年轻力壮的aussie入伍,
祖国需要你们
我们要和日本人干一场!
中东战场的部分澳洲军队也在回防,
澳洲瞬间暴兵。
澳洲年轻人的威力,我们是很了解的。
怒火中烧的澳洲年轻人
领着美国入的装备就往岛上蹦。
开始各种放炮,各种炸!
以残暴、凶狠著称的日本军,
深不知自己即将
经历了一场生不如死的考验 。
澳洲年轻人找到了发泄青春的方式
左手右手,一个手榴弹
右手左手,扔炸弹重播
科科达小道战役
1942年7月至11月,13000多日军在新几内亚的北海岸登陆,然后以 6000人的兵力徒步沿着崎岖的近二百公里长的科科达小道翻越高达两千多米的群山远攻南海岸的莫斯比港。日军企图重演穿越马来半岛攻下新加坡的战局,但这次遇到了澳大利亚军队的顽强抵抗。
双方在丛林中相遇,瞬间开战!面对以拼命闻名的日军,澳洲士兵也不甘示弱。在这里,投降就等于被杀,就算看到对方受伤的士兵也要补上一刀,避免被对方偷袭。这场战役被称为死亡山谷中的屠杀。相比之下,欧洲战场简直就是“绅士的战争”,因为放下武器的士兵还有可能保命。
最终日军没能得逞,只得撤退。
整个新几内亚战役日军到底有多惨呢?
日军先后向新几内亚战场
倾注了20万左右的兵力,
到战后活着回到日本本土的不到一万八千人,
90% 以上的人挂在了那儿。
当时澳洲军队用着美国大哥的坦克大炮
将日军一直打压在地洞里,
炸完这里炸那里,到处占地。
你可以想象几个没有装备的王者玩家,
只剩高地,被神装的黄金玩家吊打的景象。
当时美军对皇军还有点顾虑,
但土澳这群乡下人
可不管你是皇军帝军,
正面刚上!日军被打懵了。
由于当地的热带雨林气候,
日军在地洞里见不得风也无法晒太阳,
伤兵会慢慢感染烂死。
由于无法进行给养补充,
日本兵甚至吃同伴的尸首 。
日本第18军司令部
曾经向岛上的日军战士发布
“禁止食用战友尸体,违者严惩”的布告。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可以说,日本军在其他国家犯下的罪,
狠狠应验在自己军队的身上。
日军十八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向澳大利亚第六师师长罗伯逊少将投降
日军在新几内亚浪荡了两年,
损失了90% 多的军力,
二十多万日军
至今还有十五六万连尸首都找不到,
那场战役绝对是现在那些
日本二次元少男少女难以想象的。
澳洲人以暴制暴的态度
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刚性。
那场战役后幸存的日本人
都不愿再回忆起那地狱般的经历。
不过对于澳洲人来说
这段历史成了炫耀的资本,
有关新几内亚战役的资料被完好保存。
看来再强的皇军,遇到澳洲这群不讲理的乡下人,也要跪。
无知只是因年少,打人还看今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