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威版传奇,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上下五千年里,明清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首先,来自新大陆的农作物使中国人口迎来暴涨;其次,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改写了我国传统的货币体系;紧接着,刚冒头的民间商业又被纷至沓来的西方人拉进全球商业网络,极大促进了民间商业的发展。
数千年的农耕经济摸到了天花板,商业和手工业成为新的切口。但是快速出现的剧变也使得人们心怀不安,社会制度的完善又偏向缓慢,繁荣之下暗流涌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镖局应运而生。
马三立长子马志明(左)、黄族民在“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活动中上演相声《大保镖》。图自网络
虽说是道路崎岖,所幸有朦胧月色,
走到半夜,过一道黄沙岗,前边一片密松林,
且听“吱儿——啪!”一声箭响,
呛啷啷啷一棒铜锣娇脆,
哎呀!原来前边有了贼寇!
由打树林子里蹿出二百多名喽啰兵,
一人一把鬼头刀,燕别翅排开,
灯笼火把照如白昼……
——相声《大保镖》
武侠小说和古装电视剧里,镖局是发生故事的场所,但镖师们大多是个龙套角色,而且通常是受欺负的一方。但纵观古代历史,镖局文化却是最后的江湖。
镖局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盖棺定论。当代武术泰斗万籁声老先生所撰著的《武术汇宗》,是研究武术史难得的权威著作之一。其中记载说,乾隆年间的山西高手张黑五,是镖局行业的祖师爷。
山西神拳无敌张黑五请于达摩王,
转奏乾隆,领圣旨,
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大街……
——《武术汇宗》
根据坊间传言,张黑五是乾隆皇帝的武术教练,创办兴隆镖局也是听取了乾隆的建议。日后的镖师们外出走镖还会大喊一句口号:“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其中这个“合吾”据说就是“黑五”的谐音,以取祖师爷保佑的意思。
万籁声。图自网络
对于万籁声的观点,近代学者卫聚贤实名反对。抗战时期,卫聚贤受命到山西调查票号的历史沿革过程,最后成书《山西票号史》。在这本书里,卫聚贤考证镖局的出现并非乾隆年间,也不是从张黑五起。他认为镖局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彼时顾炎武、傅山、戴廷轼等人为偷偷搞反清复明的革命工作,特设镖局掩人耳目。
另外,根据日本学者加藤繁和中国台湾学者陈国栋的考证,明万历末至崇祯初,镖局已经相当兴盛了。不仅如此,两人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镖“应当作”标“,意指当时贸易火热的标布,而并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武器。
在那段岁月里,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极大促进了商品经济,财与物有着大量的长途贩运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动荡、盗匪横行,经商环境并不足够安全。镖局行当由此应运而生,无论是富得流油的商贾,还是进京赶考的秀才,大多都会委托镖局运送财物,保护旅人安全。
并不是谁都可以开镖局的。首先在资产上,镖局看似无本的生意实则需要大量资产储备才能运作,否则万一丢了镖连赔都赔不起;其次在社会关系上,镖局需要黑白通吃,人脉横通,总镖头更是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能够震慑住小贼细寇;再者,镖师们自然要有足够的真本事,毕竟这是刀头舔血的工作。
走镖的时候,镖队推的是独轮木车(为了方便在山林崎岖路前进),插的是印有镖局名号的镖旗,喊的是各家自己的镖号。就像梁羽生在《鸣镝风云录》中写的:洛阳虎威镖局的号子手在走镖时高喊:
虎啸中州!请江湖朋友借道!
——《鸣镝风云录》
只有一个轮子的镖车。图自网络
喊镖,一来做做流动广告,二来也能让低水平的喽啰贼寇知难而退。但当镖队途径河北沧州,不管走的是陆路水路,再有名气的镖局都会停下喊镖的口号,摘下镖旗悄声而过。
这是因为沧州在历史上素有“武术之乡”之称,如果大张旗鼓走过去,就会被江湖人士认为是挑衅和逞强。这就是所谓的“镖不喊沧州”。
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
——《武术汇宗》
如果破了这个武林之约会怎样?相传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河南广盛镖局的镖头戴二闾曾经押镖过沧州,一个新来的镖师不懂规矩,喊了一嗓子,结果招来了沧州武术界三名武师拦路问罪。
且说这个戴二闾,小名二驴,长大后嫌太难听才改的名。此人虽把镖局开在河南,却是山西武术世家出身,自幼便由父亲传授一门只在戴家秘传的功夫——心意拳,功夫自是非常了得。面对沧州武师的责难,戴神拳再三致歉,无奈对方仍旧不依不挠,非要过招。
镖师戴二闾。图自网络
止戈为武。据说当时几个回合下来,戴二闾佯装功夫不及他人,最后使出一招“美人挂画”,恰似被一阵莫须有的轻风吹起一般,牢牢将身子贴在身后的墙上数秒才落下身来,这才得以脱身。
外行人看来是戴二闾被打出擂台,而在明白人的眼里,这是一等一的好功夫。戴师既给足了沧州武师面子,又维护了自家拳法的江湖地位,这一招可谓高妙。沧州武师自知得罪,就此收手。广盛镖局由此名声大震,誉满天下。
除了镖不喊沧州,镖局行当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的规则。比如镖师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做“三分保平安”,即“带三分笑,让三分理,饮三分酒”,这是作为一个镖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行修养。
沧州神枪李书文,关于此人又是另一番传奇故事。图自网络
另外镖师还讲究“三会一不”,即“会理发、会做饭、会补鞋,不洗脸”,前三项自然好理解,至于“不洗脸”,则是因为常年风吹日晒的环境容易对刚洗过的皮肤造成伤害,反倒满脸风尘更能保护皮肤。如果镖师说“明天就可以洗脸了 ”,意思就是明天就能到目的地了。
在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镖师在走镖过程中突然受到贼寇的暗袭,两方人马无需只言片语就开干,一时间飞沙走石、红光迸溅,往往最后都是镖师完败,否则编剧也没有必要安排这么一场劫镖的戏码。
但在真实历史上,镖师跟劫镖的贼寇之间关系相当微妙。在镖师的观念里,自己能有这份工作全靠贼寇赏饭吃,如果没有贼寇,也就不会有人来委托镖局保护财产安全了。而贼寇也信奉盗亦有道,假若真的直接掠货灭口,是自己破了江湖规矩,末了也是要吃亏的。
所以当贼寇准备劫镖的时候,就会在镖队的必经之路上摆起荆棘条子,很刻意摆放的那种,这就叫“恶虎拦路”,意思是“我要准备打劫了,镖行弟兄们给点面子,留步”。稍有点经验的镖师都不会直接挑开荆棘,而是让总镖师先出面,用唇典盘盘道。
影视剧《镖行天下前传》剧照
所谓唇典,又称春点、切口,也就是黑话,江湖人士在特定场合中所用的一种语言讯号,外人听起来如同暗语。为什么江湖人士不能好好说话,非用唇典呢?
原因一:忌讳,就像渔夫忌讳说“翻”这类字眼一样,怕招致不幸;
原因二:隐藏关键信息,比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杨“姓为“犀角灵蔓”,称“何”姓为“九江八蔓”,称“冷”姓为“西北风蔓”,回避目的,以免隔墙有耳;
原因三:对暗号,不是一路人不说一方话,如果镖师连唇典都不会说,多半只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位于平遥的镖局纪念馆内部。图自网络
江湖有道义,镖师轻易是不会出手的。唇典盘道,等于第一轮交涉,无论是镖师还是贼寇都是冲着钱财去的,而不是冲着人命去的,哪一方做得太过火了都会被江湖人所不齿。因此镖局自然也有着疏通贼寇的本事,一番盘道过去贼寇往往会放行,而镖局在走完这趟镖之后,也会打点各个山头,大家和气生财。
贼:吃的谁家的饭?
镖:吃的朋友家饭。
贼:穿的谁家的衣?
镖:穿的朋友家衣。
要是碰上难缠的贼寇,好话说尽也不愿放行,那就到亮功夫的时候了。但即便是这个时候也不会马上开打,一般镖师会耍上几招看家本事,亮亮相,最后一次奉劝贼寇量力而行。
镖:朋友听真,我乃线上朋友,你是绿林兄弟,
你在林里,我在林外,都是一家。
贼:不是一家。
镖:五百年前俱是不分,
是朋友吃肉,别吃骨头,吃着骨头别后悔。
朝臣李鸿章为会友镖局所题的“威震四方”匾额。图自网络
再有不打算歇手的,只好抄家伙了。就算是真动起手来,一般说来双方也会各留余地,不会闹个你死我活,否则一旦出了人命,那就冤冤相报何时了了,都是为了口饭吃。
但如果遇到的贼寇真就差这口饭吃呢?这就到了考验镖师的时候,一面是自个身家性命,一面是行走江湖的忠肝义胆,战则可能身首异处,逃则一世千夫所指,孰轻孰重,只在一瞬间。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当时最大的镖局——会友镖局由保定往天津运十万两现银,在下西河遇到有人劫镖,双方交手,结果八名镖师只回来四个。
昔日设立在大栅栏的会友镖局。图自网络
这事自然还没结束,大家都是按着江湖规矩来,你突然不守规矩,谁都不乐意。没几天,会友镖局就联合了京城八大镖局,派出大队伍讨伐贼寇,为江湖“除害”。
除了保护钱财安全,镖局还能承接护送客户行路、甚至保家护院的业务,因此也是私人保镖的前身。当年李鸿章进京,为了不让慈禧太后起疑心,不带一兵一卒就来到北京,抵京后便是聘请了会友镖局的镖师来保护自家安全。
在封建社会,能够受到当朝重臣的信任,交托以身家性命,镖局当年的兴盛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当年庚子国难,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两宫西逃,美其名曰“西狩”。而宫中军队早已星散,谁来保护逃亡部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太后想起了开镖局的昌平李家。
李氏镖局临危受命,护送着乔装成村妇的慈禧太后一路西行,不仅保得老太后性命无忧,而且随行的黄金白银分文不少,任务完成得极为漂亮。因此后来,慈禧还送了李氏镖局一块“奉旨议叙”的匾额,等于冠了“皇家”的名号。
慈禧回宫时官吏出城迎接的景象。图自网络
西逃的慈禧在西安呆了一年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一单子下来,李氏镖局最后赚到了多少钱。镖局的营收叫做“镖利”,从5%到0.5%不等。据说当年还有大镖局压送过国家税收——漕银,金额高达300万两,而镖局则收了漕银的火耗,大致是1%,也就是3万两白银,报酬非常优渥。
一个国家的实际掌权人,却要依靠民间武力保护自身安全;一个国家的税政收入,却要依靠民间镖局来运送,可见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然穷途末路。
前文有提到,京城有着八大镖局,这八家都选址在前门外那一片,那一片也就被称作了镖局坊。1906年,前门火车站建成,铁轨不偏不倚就从镖局坊的门前通过,象征意味十足。
前门火车站旧照。图源:Marilyn Shea
老舍在《断魂枪》中说:“自从洋人把火车、洋枪带进了中国,天下已经没有江湖可言。”
镖局的衰亡就是从火车开进中国开始的。
道理可想而知,有了快速且价格低廉的火车交通,还有谁会通过镖局来运送财物?而洋枪洋炮这些热兵器的出现,也很快对基于武术和冷兵器而建成的镖局系统造成了冲击。
再加上现代银行的前身——票号开始大量涌现,通过银票就可以完美解决了白银的大批量转运问题,镖局文化很快就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浪涌之下。现如今我们只能在纪念馆和影视剧中,或是野录裨史里才得以窥见半丝镖局往昔的身影。
图为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最盛时期分号甚至开到了伦敦。
镖师们都去哪了?
上世纪20年代后,许多往昔意气风发的镖局都被迫歇业。出身自镖师世家的天津人李文亭转职兴办“天津中华武士会”,传授形意拳;从事镖局事业数十年从未失手的迷踪拳第六代传人霍恩第,四十多岁退出镖行回乡务农,生了个儿子取名霍元甲。
原供职于昌盛镖局的大武师李星阶,放弃工作回到故乡当起抗日自卫队副队长;在会友镖局走了21年镖的当代武术宗师李尧臣,慈禧面前舞过八仙寿剑,梅兰芳膝前喝过拜师茶,擂台上擂过日本拳师,离开镖局后自创“无极刀法”授予29路军,痛击日军(“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这句歌词便是由此而来)。
当代武术宗师李尧臣。图自网络
这些都是在近代武术史上留有名号的镖行英雄,然更多离开镖局的镖师们,恐怕只能像《断魂枪》里的拳师沙子龙一样,靠着在庙会耍枪卖艺维持生计。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镖局的存在不过短短三百年上下。一方面,讲信义、守原则的镖局行当已然消逝,成为江湖武林的最后一挽绝唱;另一方面,技术倒逼行业改革的事例屡见不鲜,改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江湖已远,镖局行业的消失也有近百年............
刘备为何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
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这时候的刘备的势力和地盘已经比失去兖州,只剩下三座城池的曹操要大得多,这也是刘备唯一一次比曹操更强大,有力量逐鹿中原的好时机。无奈的是刘备守不住徐州,被吕布偷袭之后只能投靠曹操,袁绍等军阀,最终流离失所,跑到了南方刘表那里做了七年的闲差。
算起来刘备一共得到过两次徐州,第一次是陶谦让给刘备的,结果被吕布抢了,第二次是刘备从曹操手里抢的,最后也被曹操抢了回去。而这两次都是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存在,不是自己的东西始终还是守不住。
陶谦所让的徐州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刘备是有心无力陶谦刚入徐州的时候还算是治理有方,《资治通鉴》记载是:“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差丰,流民多归之”。当时,徐州黄巾军已经被臧霸、孙观击退,徐州的小规模起义军也被平定,内部安稳,外部又是朝廷亲封的徐州牧,赵昱、王朗等作为臂膀,徐州豪强糜家为支援,陶谦治理徐州六年,把一个混乱的徐州治理得蒸蒸日上。
可惜的是陶谦治理后期重用小人曹宏等,陷害忠良,徐州又开始混乱起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东方强敌曹操又因为杀父之仇而两次亲征陶谦,第一次“攻拔十馀城,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而刘备也是在这时候和田楷一起作为客将入徐州支援陶谦,曹操第二次攻徐州,“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徐州已经被曹操打得支离破碎,连陶谦都想着跑回老家丹阳躲起来了。
第一次失徐州,袁术在外,吕布在内,刘备腹背受敌刘备得到了一个破烂的徐州,外部又有袁术等强敌,没办法只能请来吕布这只猛虎作外援。就在袁术大军和刘备相持在盱眙、淮阴的时候,下邳守将曹豹被张飞所杀,中郎将许耽开门迎吕布入下邳,赶跑了张飞。再加上在下邳、广陵连败于吕布、袁术,刘备这时候也陷入了困顿之极的局面,要不是糜兰散尽家财资助刘备,恐怕刘备就得壮志未酬了。
徐州被抢,加上连续的兵败,只好连投靠吕布这种屈辱的事情也做了。鸠占鹊巢,寄人篱下,刘备这时实力已经大减,别说争夺徐州,连能不能守住小沛这一亩三分地还是个问题。
第二次失徐州,曹操大军压境,刘备无力守住辕门射戟之后,吕布又开始了反复无常的做法,为了可以和袁术联手,于是刘备又做了一次替罪羊,被陷陈营高顺夺取了小沛,兵力再次大减。刘备借曹操的力量夺回徐州,而曹操第三次东征徐州,“屠彭城”,“引沂、泗灌(下邳)城”,徐州雪上加霜。
衣带诏事件爆发后,刘备逃回徐州,杀了曹操安排的徐州刺史车胄,加上昌豨等叛贼和徐州郡县的支持,刘备“有众数万人”,北联袁绍,关羽镇守下邳,自己和张飞守卫小沛。本来刘备认为北方的袁绍可以牵制住曹操,让他不至于亲自前来,自己可以慢慢恢复发展徐州的元气,可是曹操毕竟不是普通人,等到刘备看到曹操亲征的麾旌后,“便弃众而走”。
刘备无力守住徐州,主要还是曹操的缘故刘备吓得什么都不要就跑到了袁绍那里,留下关羽在下邳,张飞则南下到了汝南,兄弟三人自此离散。要是徐州当时没有经过曹操三次“虐待”的话,刘备有了徐州民众,官吏的支持,加上精锐丹阳兵,或许还能顶住一段时间,不至于只看到曹操亲征就吓得屁滚尿流的。
刘备刚得势不久就被打回原形,在北方受袁绍猜忌,在中原被曹操追杀,到了南方又被刘表闲置着,只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啊!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
三国时代可谓是英雄辈出,猛将如云,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将领如吕布、赵云、关羽、马超、张飞、许褚等。这些英雄豪杰的威名一直流传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但是不知道大家看三国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前期比后期精彩很多,后面的话我们都不太愿意看了,我个人看三国演义的后期的不想看,每次看三国看到孔明去世后就不愿意看后面的了,前期的武将英雄人物辈出。有吕布、关羽、张飞等人。尤其是关羽的忠肝义胆,真的是让人们心生敬畏。但到了后期,特别是诸葛亮死后,直接感觉三国就已经下了一个档次,看的不让人投入了。但是后期也不是没有名将了,那我们来看看后期到底还有哪些比较厉害的名将。
姜维:后三国时期绝对的蜀汉大将,出场率最高的武将。能够识破诸葛亮计谋的人,姜维算一个,后被诸葛亮设计投降蜀国,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政权中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位居大将军,继续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先主时代,蜀国有五虎上将;后主时代,谈武将,姜维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邓艾:后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邓艾文武双全,精通兵法,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他率先进入成都,迫使蜀汉灭亡。只可惜因为邓艾的傲慢,被钟会污蔑和陷害,最后被卫瓘手下将领田续杀害。钟会,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钟会才华横溢、机智多谋,喜欢玩弄权术,被时人视为“谋圣”张良一般的奇才,在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后被任命为镇西将军,主持伐蜀事宜。在景元四年魏灭蜀之战,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最后因为背叛司马昭,死于乱军之中。陆抗,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丞相陆逊次子。公元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羊祜,三国后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晋代魏后,羊祜成为开国元勋。此后他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为后来的伐吴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公元278年,羊祜病逝,临死前留下灭吴遗策,为后来的成功伐吴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文鸯,魏末晋初名将。早年于曹魏为官,魏将文钦之子,武勇出众。西晋建立后,文鸯在晋朝为官,任平虏护军。公元277年,文鸯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名闻天下。官至东夷校尉、假节,封关内侯。杜预,三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丁奉,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吴的魏军。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从曹操时代交战至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至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夏侯霸,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重要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在魏国官至右将军、讨蜀护军,封爵博昌亭侯,屯驻陇西;在蜀汉时为北伐主要将领,多次参加伐魏战争,官至车骑将军。朱然,吴国名将,其实在读书期间就和孙权交情深厚,孙权统事之后就让他担任山阴令,临川太守,曾有平顶山贼的功劳,受到孙权的赏识。后来跟随吕蒙讨伐关羽,吕蒙在临终前,被孙权问起谁才是最好的继承人,吕蒙说朱然再好不过。于是朱然就取代了吕蒙的位置,率兵打仗。之后孙权派遣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能成功,但是两次出战都有收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便三国以后的人物不如东汉末年那样出众,但依然不妨碍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创造辉煌,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你是人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成就属于你的荣耀。
你觉得刘备的五虎上将能打过曹操的五子良将吗?
“五虎上将”这个说法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在这本书里,陈寿将这五个人列为同一个“传”。可见,在陈寿的眼里,他们是属于一个级别的。后来人就将这五个人尊称为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张、马、黄、赵,即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而“五子良将”也是陈寿的杰作,代表北边曹操集团的五位大将,对应“两张一乐加于徐”,即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五个人。轮单兵作战能力,这五个人可以说是当时天下的佼佼者了。那么,这两方要是来一仗,谁会更胜一筹呢?
我认为,论武力值,刘备集团的赵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虽然赵云是这十个人里买最年轻的。但他的单兵作战能力绝对第一。官渡一战,曹操正要提刀斩刘备,只见赵云冲上来一枪就结束了高览,当时的高览是不差于张郃的。再者,当阳之战,赵云于千军万马中救阿斗,一口气斩杀曹操手下几十个大将,还突破了曹操的包围圈。这种战斗力是吕布都难以完成的。可以说如果是单打独斗,一个赵云就可以完胜曹操的五子上将的任何一个。
其次,关羽的战斗力。关羽自然不在话下,斩颜良,诛文丑。颜良何许人?当时的河北四柱中的老大,曹操五子良将的张辽和张郃都不是他的对手。结果关羽一刀就劈了颜良,之后的文丑也是同样下场。襄樊一战,曹操的于禁更是被关羽活抓关进牢里。也可以说,关羽挑战五子上将中的任何一个也是不在话下的。至于张飞,虽然没有赵云和关羽生猛,但是从张飞与张郃的一战中也可以看出,张飞是碾压张郃的。作为西凉军的佼佼者,马超的武力值自然也是生猛无比。这一点可以与马超与张飞在“挑灯夜战”典故中看出。二者既然不分胜负,自然也是碾压曹操五子上将中的大多数的。
最后,黄忠虽然不怎么有单打独斗的场面,但是黄忠有一个必杀技,那就是射箭。可以说是人见人愁的狙击手。但是可能年龄大的缘故,体力方面不如年轻人,自然跟曹操的五子上将有一点差距的。综合看来,我认为,若是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与曹操集团的五子上将对拼的话,刘备的五虎上将还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的。
刘备一生最信任的人?
三国时期,刘备可谓是世之枭雄,一出场便得到两员大将关羽与张飞,然后纵横天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如鱼得水。在此三人的帮助下,刘备事业快速发展,终于在公元219年称汉中王,不久便建立蜀汉。
刘备可谓是人中龙凤,尤其识人之明更是在三国中名列前茅。虽然刘备重用关羽、张飞与诸葛亮等人,这三人也为蜀汉做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三位并不是刘备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因为有两人在刘备心中可谓无人可比,那此二人是谁呢?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此语赞扬的是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的情义,可谓义薄云天。也说明关羽张飞二人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在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率军攻取荆州南方四郡,又率军进入西川谋求霸业。可谓顺风顺水。当然在刘备入川不久,凤雏庞统就战死凤坡了,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等人前去支援。此时刘备便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公,可谓是任重道远。
《三国演义》第63回: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
因为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重要,所以必须用大将镇守。关羽为刘备结义兄弟当然很合适,无论在能力,威望上都可以胜任。但为什么说如此重用关羽,而却不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呢?因为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还有几位将军一同辅助关羽,如刘备的大舅哥糜竺,糜芳等人也在荆州,二人为刘备糜夫人之兄。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糜芳就曾被任命为先锋大将,可惜贪酒误事,被关羽责备。所以关羽对糜芳是很不看好的,甚至有点碍眼。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才勉强容之。可见,刘备其实还是不放心关羽独自镇守荆州的,留此二人辅助关羽可谓一石二鸟,既可以面子上留着大将帮助关羽,也可以作为刘备的人关注关羽动向。
白帝托孤是三国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其中刘备对诸葛亮推心置腹,让诸葛亮好好辅助后主刘禅,如此子不善,就取而代之,自立成都之主。
《三国演义》第85回: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此举可谓赢得后人赞扬,被称为了千古佳话。自此蜀中大事都由诸葛亮决断。但也不能说明刘备最信任诸葛亮,因为在文托诸葛亮后,刘备还提拔李严,武托李严,统领内外军事。可见如果诸葛亮如有反意,那李严必定会保卫后主,诛杀诸葛亮。所以刘备把帝王心术玩到如此高的境地,不得不佩服。
那刘备最信任谁呢,其实是魏延与赵云二人。
魏延虽然是降将,在长沙之战中斩杀太守韩玄投靠了刘备。就算诸葛亮看不惯魏延是杀主献城的降将,而刘备却是不断提拔魏延。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命魏延为大将随军出征。在攻取汉中之后,谁为汉中太守呢?
因为汉中是西川进取中原的跳板,战略位置重要。如果汉中有失,成都也会震动。就像当年曹操拿下汉中后,众谋士就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成都一样。所以必须是勇谋兼备,并深得刘备信任之人才能镇守汉中,做汉中太守。
此时很多人都认为张飞最合适,但刘备却最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出乎很多人预料。刘备在大宴群臣时,问魏延能否守住汉中,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十分满意。就这样汉中太守的热门人选张飞就只能闲置阆中,退居二线了。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累有功劳,但却一直没有被封为名将。为什么说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呢?因为赵云虽然官职不高,很少独自带兵出征,但刘备几乎把所有事情都交于赵云做,而且不分内外。
如内事,在刘备出征期间赵云奉命保护幼主,孙夫人有什么动静,赵云必须过问。如外事,黄忠攻打汉中,黄忠顶不住,就让赵云去助战。赵云可谓是刘备的后勤部长,哪里不行顶哪里。能做到托付家事,如不是万分信任之人绝不可能。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还向赵云嘱托要看好幼主,保护蜀汉基业。
《三国演义》第85回: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综上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必定有识人之明,所以纵观刘备立业的过程,最信任的人是魏延和赵云,并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能不能通俗的解释一下霍去病22岁就能封狼居胥到底多厉害?
你可以这样理解,在你还在探讨某个游戏如何能打上赛季排名的时候,有一个你的同龄人,率领着一支并不多么起眼的部队,一举荡平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而且在这个最强大的国家首都正中心的位置,插上了自己国家的国旗,以此来宣示主权。
为什么有人说霍去病仿佛是从历史穿越过来的?
他的唯一且必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汉武帝扫清敌人的障碍。
重点就在于此,当时霍去病所做出来的这一系列伟大壮举,毫不亚于刚才我们做的那个假设。
一个不到20岁的人,就可以统帅数不清的兵马,并且直接击败了北方的匈奴人。
20-24岁,又开始率领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战争,不能说百战百胜,但每一次都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在自己人生最巅峰的时候竟然封狼居胥。
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
那我问你泰山封禅你总归理解吧,如果你能理解泰山封禅,你就会明白封狼居胥在当时所蕴含的的意义。
第1点:汉朝的时候匈奴究竟有多野蛮?
大家要知道在历史上其实是有很多次武器的更新迭代的。
只不过因为跨年度的原因,再加上某些淬炼技术的改变,以及某些国外国内技术之间的交融,导致这些武器升级变化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年代。
而我们唯一能精确知道时间的可能就是冷热武器的交替时间。
比如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厉害,虽然比不上导弹火箭发射,一颗导弹可能就能毁掉一个村镇,但也足够强悍了。
而且明清时期以前冷兵器是时代的主流,包括但不限于刀枪棍棒,斧钺钩叉。
而在冷兵器时代又有着对应的武器对决,根据史书上对于武器的分级评定来看,真正意义上的高阶武器一般是战马。骑兵在对战步兵的时候往往占据绝对意义的优势。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原帝国时统一了整个中国,甚至把欧亚大陆能夺取的地方也全都夺取了。那些没有夺取的地方,要么就成为了傀儡,要么躲在脚底下瑟瑟发抖。
而原帝国之所以能够威名远扬,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巨无霸的存在。
即便是汉初的时候,刘邦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兴致昂扬的要率领着部队和北方的匈奴拼一场,可是还没打到哪呢,直接就让人家给围了起来。
表面上看起来是汉帝国输给了匈奴,实际上是汉帝国集合一个国家的力量没有打过匈奴的部分力量,更要命的是自己的皇帝危在旦夕。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刘邦当皇帝的时候,以至于后期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当的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孙子。
碰到了北方的匈奴,人家提什么要求就得马上答应,还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了过去。
当然汉武帝也好还是文景之治的其他皇帝也好耍了个心眼儿,反正我随便指认一个人说她是我的亲女儿就是亲女儿,你又验不了血又没有DNA技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匈奴也被糊弄了一段时间,但是糊弄归糊弄,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北方的匈奴就是厉害。
第2点:汉武帝横空出世,决定要做不一样的皇帝
要知道汉武帝是带着使命来的,汉武帝的使命是什么呢?
那就是击败北方的野蛮人。
怎么击败呢?
我们看汉武帝中间那个字就能够了解了。
没错,汉武帝决定打仗。
但是在打仗之前需要做好几点准备,汉武帝要做的是集合整个国家的力量和北方的匈奴正面打一场仗。
这场战争涉及到了两个国家的国运,汉武帝希望能够集合整个帝国的力量,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初期的时候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盐铁专营以及一系列残酷的立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汉武帝手中拥有了粮食,拥有了权利,但是权力不多,因为自己上面还有一个老祖宗压着自己。
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决定既然不允许自己真刀真枪地和北方匈奴打仗,那自己就模拟一个沙盘,在一个花园里面偷偷组建属于自己的精英部队。
后期也证明这支精英部队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卫青在这个时候也大放异彩。
终于头顶的老祖宗不见了,驾鹤西去了。汉武帝开心的了不得,出征,马上就出征。
但第一次出征并不顺利,除了卫青拥有功劳之外,大部分人也都是无功而返。
以李广最为倒霉,李广这个称号将会伴随着自己倒霉一辈子。
以至于后期汉武帝都说了,但凡有李广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做大将军,因为这个人点太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水逆。
第3点:霍去病做了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霍去病也不过10来岁,在汉武帝身边充其量就是个保镖。
然而有一天霍去病就说了,这些将军们全都是酒囊饭袋,战争怎么可以这么打,然后霍去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见解让汉武帝非常开心,既然你想率兵作战,那我就让你跟着你的舅舅卫青一块去打天下去,看看能不能把匈奴给打跑了。
最开始汉武帝对于这个毛头小子无非也就是多点照顾而已,因为在汉武帝看来年少轻狂嘛,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个臭脾气。
既然臭味相同,汉武帝就决定要给对方一点点势力,说白了汉武帝还是在培养自己人。
可是没有想到这不培养不要紧,一培养就培养出个骠骑将军来。
一战打出个冠军侯来,我们知道汉朝的时候非常特殊,特殊在什么程度,如果一个人非常优秀就会给他一个称号,而霍去病的称号叫做冠军侯。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这个所谓的冠军是否也因此而来,但无论如何霍去病的第一仗,作为一个资深的历史领域爱好者,我只能说打得漂亮,打的精彩,打的出人头地。
第1战:横扫匈奴。
霍去病带着800个人直接朝着匈奴的大军就去了。以至于霍去兵这样做的时候,卫青的表情应该是那个样子的,我的外甥怎么了?
我们先说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吧,这一场战况并不高,但也绝对不低。
霍去病带领着这800个人斩获的敌人超过了2000人,而且这些人当中还包括匈奴的高级官员,甚至还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的一个人。
第2战:打通河西。
大家知道河西在哪吗?
如果说得再确切一些,在历史上我们应该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要说在汉朝,只要是在封建王朝,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一次霍去病照样跟打了鸡血一样,6天的时间,请注意,仅仅6天的时间就行军超过了1000多里地。
而且这一次霍去病带的人更多了,汉武帝一看是个好苗子,二话不说把部队往霍去病的手里面塞,一共有1万多个骑兵。
因为某些不可控的历史原因,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骑兵的数量始终很难超过3万。因为骑兵是要吃粮食的,一个骑兵的马所吃的粮食可能就够很多人吃的饭了。
而这场战争,1万个人分多路前进,因为公孙敖迷路了没有到,所以这一场战绩全都是霍去病一个人的。
此次战役歼灭敌人三万余人,俘虏匈奴当中的各种达官显贵甚至匈奴的王子就有59个人,像将军都卫等各种官员,那更是数不清。
所以匈奴那边开始唱歌了,这首歌大家应该都听过,我把它摘抄下来: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第3战:封狼居胥。
接下来我们讲重点中的重点,可是这个重点用不了多少个字,原因很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了。
21岁的霍去病率领着5万骑兵开始往死里去打匈奴,这一场战役霍去病的主要目的是找寻匈奴的主力。
找到了吗?
找到了。
这场战争一战消灭敌人70,400人,俘虏的匈奴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将军,各种都位83人,甚至直接追杀到了狼居胥山。
据说这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把汉武帝开心得不行,再之后就是我们见过的最伟大的场面,霍去病封狼居胥。
那有人就说了,既然封狼居胥和泰山封禅差不多,那为什么霍去病敢自己一个人去做?他为什么不把汉武帝接过来?
明显不现实。
拜托,那个时候还没有火车飞机呢,汉武帝朝中有一大堆的事要去做,不可能坐着马车大老远地跑到这个地方来。
所以我们从这件事情发现了是霍去病代替汉武帝行使的当朝皇帝的职权,而汉武帝知道这件事件之后,开心开心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就把霍去病封为了大司马。
要注意这个官位是在元狩4年汉武帝设置的职位,与其说设置的职位,倒不如说是单独给霍去病的。
你要问我霍去病有哪些伟大之处,我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作为一个年轻人,霍去病的所作所为让人叹为观止,这简直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汉武帝说霍去病有他小时候的影子,未必,还真的未必,这简直就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不太夸张地讲,汉武帝有识人之才,而霍去病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这个后果同样是摘录史书上的,我把它放在下面:
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一个把刘邦折腾得不行的匈奴帝国,一个在冷兵器时期稍微占据那么一点点优势的匈奴帝国,现在歇菜了,彻底歇菜了。
为什么?
因为打不过,实在是打不过。
现在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回复厉害这两个字,实话实说,当我写到这的时候,本身已经热血沸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