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科举答题器,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朋党啊!
在任何一个警惕性高的帝王眼中,这足够杀头了。宋朝、明朝就是由于朋党勾心斗角,导致内耗严重,所有的政策都无法顺利实施,疲于应付,最终覆灭。
当李绂进京晋见三阿哥胤祉时,胤祉就很敏锐地发现李绂有“朋党”之嫌。
李绂晋见胤祉,献上鸡血石。但胤祉是经过九龙夺嫡全身而退的老狐狸,政治敏感度很高,立即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李绂这次见他,必然心有所图,于是主动发问。
胤祉看出李绂有话要说,主动挑起话头,李绂也就顺水推舟,牵出主要目的。因为李绂知道雍正会不高兴,但他无法准确把握雍正的尺度。所以找三阿哥胤祉来拿个主意,一是揣摩一下雍正可能的态度,二是万一激怒了雍正,想让胤祉能出头保他周全。
胤祉要了解情况,当然需要知道大致的谈话内容。
但李绂随后说起的几点内容令胤祉立刻警惕起来。1.湖北政务;2.整顿旗务;3.田文镜的事。
说政务,牵扯的是朝堂各方势力有关。说旗务,这牵扯的是旗人和皇族。说田文镜,这牵扯的是士绅阶层。
朝堂势力、皇族、士绅,这三者要是联系起来,惊天动地。
胤祉是老江湖了,立即发现苗头不对,对田文镜的态度就意味着对雍正处理士绅阶层的态度,弹劾田文镜就意味着向雍正挑战。
以一个异地官员弹劾田文镜,这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因私。
李绂暴露出了真实的情况:有党。
胤祉指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为什么要打成“朋党”?因为雍正最容易捉住的把柄。
打成朋党又会怎样?当然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帝王都绝不能容忍。
果不其然,当雍正收到以李绂为首的众官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时,立即把他与朝堂势力和皇族联系起来――当年推选新储君时百官的联名折子!
弹劾田文镜――朝堂百官――当年推选新储君――八爷党
这立刻刺痛了雍正深藏内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雍正开始对其中的联系进行深入调查,以判断敌方势力的强大程度。
胤祥的调查结果是:这些人与老八胤禩没有什么联系。他提出的解决方式:对田文镜略加惩处。但雍正这一步没有办法退让。如果这次让步了,百官胜利了,那老八胤禩必然会与朝臣们勾连起来,到那个时候,形势可就更加恶劣了。
如果李绂与胤禩有勾连,雍正还要考虑一下后果,而现在断定没有勾连,才应该立即抓住时机,把李绂解决掉。
一是为了新政的执行,二是为了防止士绅、朝官和八爷党的联结,才应该快刀斩乱麻,迅速切断三者的联系。
而李绂做为朝堂重臣、文坛领袖,士绅阶层的楷模,必须从他身上下手。
雍正要喝酒,就是下定了决心。很快,他就发飆了。
“朋党”,先定了性。拿出明朝的万历来做反面典型。因为“明始亡于万历”,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堂朋党相争,代替了正常的政务,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先抬出先帝康熙来,再指出朋党的危害性,“祸端从生”,揭穿朋党的用心“置国家大局于不顾。”
然后开始点名,宣布死亡名单。
那么我们看,雍正要杀李绂,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消灭朋党群体,防止内耗,以免新政无法彻底地贯彻执行。
二、迅速割断“朋党”与“八爷党”之势力间的联系,防止互相勾连。
三、拿士绅集团的代表性人物开刀,由难到易,除掉最大的拦路虎,以使新政能得以顺利实施。
后来雍正又拿赦免李绂为宝亲王弘历收买人心,咱们另外讨论。
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是什么关系?
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乃是“亲姐妹”,因此这两人乃是表兄弟关系。
都说北周、隋、唐这三朝乃是“亲戚王朝”,看似改朝换代,实际上核心的统治集团还是这么几家人,数百年都没有变过。
比如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也没想到,他们那么疼爱的“外甥”李渊,后来竟然造他们杨家的反。
而关于杨家和李家的“关系”,又得先从“独孤家”说起,说起了独孤家,就不得不提一个被后世人戏称为“史上最强岳父”的独孤信,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是“皇后”。
武川六镇,独孤猛人。北魏初年,北魏政权为了抵御北方柔然的入侵,在北方设立了“六镇”(又称为武川六镇),这六镇乃是北魏的军事重地,世代以武为生的世家都搬到了这里,他们不停地练兵,同时又联姻、繁衍后代,这让六镇之中的胡汉关系变得十分融洽。
但随着后来柔然对北魏的入侵减少,武川六镇的存在渐渐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存在。
这里拥有着当时堪称最强大的军事实力,可是在待遇方面,却因为朝廷的轻视变得很低很卑微,因此在北魏后期,武川六镇爆发了“起义”,这场起义,让北魏的末年变得混乱起来,同样的,也多出了很多人才。
孤独信,就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鲜卑族人,独孤信有着强大的武力和军事能力,在武川起义中不断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才能,最终他与另外几家(关陇贵族的前身)形成了以贺拔岳为首的军事贵族集团:关陇贵族。
不过一开始跟随着贺拔岳,孤独信并没有太高的地位,真正让独孤信改变地位的,乃是他的同乡好友,同样也是鲜卑族的宇文泰。
在贺拔岳去世后,宇文泰成为了这个军事贵族集团的第二代首领,而宇文泰则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鲜卑人,他改革了“兵制”,建立了“府兵”,在北魏那样纷乱的环境中,宇文泰以改革的特色将自己的关陇集团打造成一个极其强大的势力,这也是后来北魏孝武帝在诛灭高欢失败后,逃到宇文泰这里的根本原因。
但北魏孝武帝避开高欢,投奔宇文泰又何曾不是“自投罗网”,于是乎宇文泰除掉了北魏孝武帝,又立了元宝炬为皇帝,这个时候北魏彻底一分为二,宇文泰摄政的这部分叫西魏,高欢那部分叫东魏。
而新的“朝廷”建立,这是宇文泰为了给自己人谋求利益的做法,独孤信、李虎、杨忠等人自然是清楚,所以他们在西魏建立之后,更加卖命地攻克外敌,建立功劳,用双手继续去耕耘命运。
西魏的大统十四年,独孤信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他也是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属于当时中原最顶尖的人物,而在西魏被宇文家的“北周”取代后,独孤信继续被加封地位,位迁太保,爵迁卫国公,正是因为孤独信和宇文家同为鲜卑血统,所以独孤信的地位,要比绝大部分汉人大臣还要高。
独孤嫁女,联姻界的“股神”。西魏的成立,本质上意味着一个新的“政治集团”的崛起,表面上来看,西魏还是尊拓跋家为帝,可在实际上,却是形成了以宇文家为核心,其余几大军事家族分管兵权的新军事勋贵集团,所以西魏的存在,可以视为一次“分封”。
孤独信、李虎、杨忠等人的地位就此确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良好,既是朋友,又是政治伙伴,于是乎,他们开始了“内部联姻”。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独孤信是一个人格魅力十足的人,他有着鲜卑人豪爽的个性,后来也深谙中原汉人的亲近之道,所以独孤信在给自己家族安排联姻的时候,他的眼光极其“毒辣”。
在独孤信的心里,联姻就是看对方的家世和潜力。
如果把嫁女儿当作一场投资,那么独孤信将是自古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
独孤信的大女儿独孤氏,被独孤信安排嫁给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
宇文毓本来一开始不是皇帝,在宇文泰还在世时,他和西魏的几大权臣商讨立下继承人(表面上继承宇文泰的爵位,实质上是安排好了继承人,等他去世后,顺势篡位称帝),而宇文泰倾向于自己的嫡子宇文觉,但是宇文毓才是孤独信的女婿,独孤信还表露出支持宇文毓的态度,后来因为被人威胁,才无奈支持宇文觉。
可惜宇文觉后来即便是当了皇帝,也没有摆脱宇文护的“束缚”,还被宇文护设计杀害,而在涉及了宇文护的政变中,独孤信也因为反对宇文护而暴露,无奈自杀。
宇文觉去世后,宇文护又安排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成为新的皇帝,而宇文毓也因此顺势立了妻子独孤氏为皇后,因此这才有了孤独信的第一个“皇后女儿”。
独孤信将第四女嫁给了李虎第三子李昞,后来生下李渊,乃是唐高祖的生母。
虽然宇文家势大,但政治联姻,也不可能只“投资”一家,所以除了鲜卑族的宇文家后,独孤信又安排了自己的第四女和汉族的李家联姻,联姻的对象就是同为“八柱国”之一的李虎之子,李昞。
独孤氏和李昞成婚后,繁衍的子女不少,生下了四子一女,其中最有出息的一脉,就是李渊一脉。
李渊后来与儿子李世民在山西起事,在隋末乱世中迎战群雄,建立政权,最终夺得天下,李渊追封爷爷李虎为唐太祖,父亲李昞为唐世祖,母亲独孤氏为“元贞皇后”。
独孤信将第七女独孤伽罗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子杨坚,杨坚后来和独孤伽罗携手开辟隋朝,这是独孤信所有才华能力的一个女儿。
独孤伽罗乃是独孤信的第七女,她在少女时期便嫁给了杨坚,杨坚自小性格内向木讷,独孤伽罗开朗的个性给予了杨坚很多的帮助。
后来杨坚和独孤伽罗生儿育女,两人非常恩爱,杨坚也遵守和独孤伽罗的“誓言”,一生只与她一人生育子女,二人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史,还是一部励志的夫妻奋斗史。
因为杨坚在北周后期被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猜忌,多次被宇文赟针对,差点丢掉性命,其中还夹杂了独孤伽罗为了给丈夫、女儿求情,磕头血染皇宫的故事,这一系列事情过后,独孤伽罗支持丈夫杨坚“改朝换代”。
有了妻子的多番鼓励,杨坚最终“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而杨坚立即封独孤伽罗为皇后,除此之外,还让独孤伽罗一同“议政”,临朝称为“二圣”,所以独孤伽罗的地位,要比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后地位高得多。
这也是独孤信最有出息的一个女儿。
三女都是皇后,这种“殊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鲜有,而假若把嫁女当成一种“投资”,独孤信的确算得上是一代“股神”,不说投资必中,但回报肯定是他的最大。
从独孤信的三女儿来看,明明是三姐妹,为何身边的男人却开辟三个王朝。从结果中看,独孤信确实是历史最强“岳父”,但问题又来了,他的三个女儿成为皇后,却不是同一个朝代的皇后,而是“三个朝代”的皇后。
要知道,每一个朝代和另一个朝代之间,几乎都是“敌对”关系,那么这就意味着,假如独孤信的三个皇后女儿在本质上,也是“敌对关系”的。
其实,这种现象的问题,就是出在了“关陇贵族”这个集团身上。
关陇集团的“联姻关系”本就是为了保障各个家族之间的利益才建立的,可这种看似保障的关系,到了危机时刻,却又会成为隐患,一个亲戚忽然崛起,把皇位取而代之,实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皇朝的君主是谁,这只能说哪一个家族暂时占据了上风,可在共同利益上,皇家却不能抛弃其他的关陇贵族而不顾,如果发生了冲突,那么关陇贵族一样会把皇家给赶下来,重新选择新的“君主”到台前。
宇文家的北周王朝,本来在宇文邕的带领下渐渐变得强大,大家也都服宇文邕,可惜后来宇文赟登基,做的错事蠢事太多,而且为人还特别残暴,这就导致关陇集团对宇文家十分失望,恰好这个时候杨坚在政治集团中崛起,依靠“国丈”的身份拿到更多的权力,后来就借势登基。
而独孤伽罗,也丝毫没有因为姐姐乃是北周的皇后而犹豫篡位之事,在她们这些政治家族的眼中来看,家族的利益是家族的利益,政治的表面是政治的表面,是完全可以分开来看待的。
所以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昏庸导致天下大乱后,曾经被独孤伽罗“疼爱”无比的李渊也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从山西带着兵马就前往长安,这可不是保护皇帝,乃是实实在在地趁机“改朝换代”。
李渊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因为他的表兄弟杨广太过于残暴了,导致关陇集团对杨广十分失望,所以在李渊称帝的时候,李渊的政治班子、支持的力量大多数都是关陇集团的力量,其中就包括了“弘农杨氏”。
隋朝的皇族是弘农杨氏,但他们丝毫不忌讳李渊改朝换代,反而还有弘农杨氏的族人在唐朝担任宰相,这便是前面说到的,关陇贵族已经做到了“政治的表面归表面”,“家族的利益是家族的利益”,两者并不会混为一谈。
独孤信:“我还是史上最强外公”。说独孤信是联姻界的“股神”,这只是一个玩笑话,因为独孤信连自己的女婿宇文毓的“继承”之事都控制不了,又怎么可能判断出其他的两个女儿,未来不是当了皇后,就是被追封为皇后呢。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独孤信是笃定自己的女儿未来是不会差的。
就拿北魏变迁为西魏而言,这其中的改变,就是让关陇集团正式站上台面的关键过程,但众人不可能永远尊宇文泰为主的,这一点连宇文泰自己都知道,所以他也只能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继续慑服众人,成为领袖。
都说风水轮流转,天才不可能永远出在一家,皇家迟早会遇到一个庸才,运气不好就会成为昏庸的皇帝,而其他的贵族也会等来一个天才,将昏庸的皇帝取而代之,这就是关陇内部的默契,大家的底线就是,不管哪一家做皇帝,家族的利益一定要被保全。
所以隋朝建立了,宇文家没有灭,唐朝建立了,宇文家和杨家没有灭。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独孤信从关陇八族中选择其他的家族来联姻,除开他自己的独孤家以外,即便假设他只出嫁三个女儿,那么他成为“皇帝岳父”甚至是“皇帝外公”的几率就是七分之三,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概率了,所以这看似“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必然。
杨广和李渊互为表兄弟,也是这个原因,在后世人看来,这似乎很巧,这两位皇帝竟然是表兄弟,而且外公都是同一个人,这就意味着李渊看到了杨广的母亲,杨广看到了李渊的母亲,都要开口叫“姨”。
也是因为这个出发点,李渊拿走了杨家的江山,也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可事实上,从关陇的建立及其底层逻辑,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乃是很符合那个特殊的时代的规律。
独孤信看懂了这个规律,自然就能让家族变得繁盛,即便他自己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自尽,但他还是不失为史上最强的“外公”,他的外孙杨广、李渊,这二人都是人杰,乃是鼎鼎大名的中原皇帝,拿到后世来说,独孤信比皇帝本人都还要有面子。
结语:独孤一家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是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他代表了胡汉联姻的一个极高境界,也是中原王朝统治“主体”变化的一个象征,因为这个阶段,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身上已经有了以汉族血统为主,胡人血脉为伴的特点。
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也仍旧推崇汉文化,以自身带有“胡汉“血统的身份传播汉文化,最终令胡人也开始接受汉文化,渐渐成为汉文化的圈子,这为唐朝后来的繁荣盛世、万族来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唐朝乃是这种胡汉交融的集大成者,那也是古代封建历史中最开放、最璀璨的一个时代。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秦可卿的真实身份不具备神秘性,正如文本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寒门薄宦家的女儿。
题主在附加题里提到的秦可卿的葬礼,不能作为秦可卿出身高贵。秦可卿的葬礼上确实来了一些身份不一般的人物: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德,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后面北静王水溶也亲赴现场,并主动为丧仪队伍让路。
上面提到的这些大人物,在十一回贾敬生日那天,也曾派人持名帖送上寿礼。这些人的祖上都和贾府的祖上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一样,是开国功臣。他们与贾府都是几代的世交,关系亲密,在朝堂上,属一个利益团体。
古人对丧事的重视程度比寿宴、婚礼、满月礼要高;而贾府一门双国公,在世交亲友里又向来举足轻重;作为几代的世交,贾府有大丧(秦可卿是贾蓉的正妻,她的丧事理应是大丧),这些人必须要郑重对待。四王、六公及忠靖侯等几家人,来参加秦可卿的葬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来自宁、荣两府的号召力,不能作为秦可卿个人身份尊贵的证据。
第七十一回,贾府为贾母作八十大寿,这排场可比秦可卿的丧礼大多了。宁荣两府从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初五,连摆大席:
二十八日请皇亲、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二十九日便是阁下、都府、督镇及诰命等,三十日便是诸官长及诰命并远近亲友及堂客。
秦可卿的丧礼上来的都是贾府的旧世交,而贾母的寿宴上的贵客来自方方面面。这才是身份特殊的体现。贾母是国公诰命夫人,又是贵妃的祖母,她的寿宴场面之浩大,宾客之繁众,岂是秦可卿的葬礼可比的。
四王、六公、忠靖侯等几家,都与宁荣两府一样,在历经几代传承之后,势力大不如前。如果秦可卿的个人身份尊贵,又怎会只来这些人?朝廷的新贵及皇室宗亲姻亲为何不来?
秦可卿死后,贾珍用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原定的樯木棺材为其收殓,这件事也一向被人视为秦可卿身份尊贵的证据。其实贾政已经说过,秦可卿的身份不配用这么好的板子,这是贾珍胡闹。这个证据也无法成立。
秦可卿的丧礼只是贾府在社交场上最核心的圈子的一次集体出动,算不得有多震撼。文中早已明言使用名贵棺木敛葬的做法不妥,贾珍的荒唐之举不可视为证据。秦可卿的丧礼不该产生出她出身尊贵的结论。
秦可卿在贾府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寒门薄宦之女嫁入豪门之后的行为惯例。秦可卿死后,阖家悲戚:
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出,秦可卿在贾府活的十分谨慎低调。孝顺长辈,友爱平辈,慈爱晚辈,怜惜下人。
秦可卿是贾府第五代的媳妇,宁国府的正位少奶奶。在整个家族,只有贾母、贾赦夫妇及子女儿媳、贾政夫妇及子女儿媳、贾珍夫妇的身份比她高,另外巧姐和贾兰与她同辈,身份略高于她。余者虽然有在辈分和年龄上比她占优的,但是身份都不及她尊贵。那些偏支族人,大多要仰仗宁荣两府讨生活,哪敢在她面前摆长辈的架子。可秦可卿只要是长辈都孝顺,说明她活的小心翼翼。
秦可卿友爱平辈,慈爱晚辈。平辈里除了巧姐和贾兰,都是偏支小户。晚一辈的也都是偏支小户之后,宁荣两府草字头辈还没有下一代。秦可卿同样是小心翼翼。秦可卿在下人面前,也没架子,向来表现的慈老爱幼。
秦可卿待所有人都好,这当然一方面是她人好。但是又不得说,她活的很谨慎。
打个比方,迎春性情柔弱,只有别人欺负她,她从来不欺负谁。可是有谁见过迎春讨这么多人的喜欢了?很显然,迎春只是不欺压旁人,但也不刻意讨好别人。秦可卿的好人缘,是刻意经营得来的。
再打个比方,尤氏也对所有人都好。尤氏的娘家落败,娘家的后母和两个拖油瓶妹子,还得靠贾珍接济为生。尤氏正是因娘家寒酸便在婆家谨慎低调的典型,秦可卿处世方式与之类同。可见,秦可卿的娘家也是寒门。
发生在秦可卿身上的事,无法证明她身份尊贵。而她本人的行为风格,又极符合寒门之女的处世规律。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并不尊贵。
康熙为何骂良妃是辛者库贱妇?
关于史书中歧视胤禩生母良妃卫氏是辛者库出身的史料多是雍正朝之后所修撰,而历史上也只有康熙说过胤禩的生母家族出身微贱,康熙原话是“其母亦微贱”,而在雍正时期修撰的《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也是差不多类似的话,主要原因就是胤禩的生母良妃家族出身辛者库才受到这种羞辱性称呼,那么良妃出身的辛者库到底在清朝是个什么机构?而且良妃早年能与康熙后宫中的四大妃并立,可见地位不低,为何在后世会受到如此蔑视?
辛者库出身的人并非都是贱籍,而良妃家族不仅不是贱籍还是爱新觉罗氏远亲康熙的良妃卫氏别看姓卫其实是地道的满人,卫姓只是清朝入关以后汉化的姓氏,良妃家族满洲姓氏为觉尔察氏,良妃父亲是辛者库正五品文官内管领阿布鼐。
辛者库是八旗制度下的一个奴隶机构,主要成员就是由包衣奴才和犯罪者及其家属所组成的奴隶机构,辛者库分为外辛者库和内辛者库,外辛者库属于下五旗,是服务于亲王、郡王和贝勒等王公贵族的奴隶机构,内辛者库直接隶属于宫廷管理,属于专门只服务于宫廷的奴隶机构,因此辛者库成员多数是为宫廷服务干粗活、重活、杂活的奴隶。
但是要知道辛者库内部也是有区分的,先说一说辛者库的由来,辛者库源于清朝的八旗制度,而清朝八旗中的每一旗都是由牛录所组成,后来清朝入关牛录汉化之后的意思就是佐领。
佐领是八旗的一种管理制度,佐领通常是以满洲的部落或者一个家族为单位所组成,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编为一个佐领。
但是在最开始满洲各部人丁并不兴旺,很多部落或者家族都达不到300人,也就形成不了一个佐领,于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出现了辛者库,由于很多部落和家族达不到300人,那就变成佐领,这些人被编入辛者库,也被称为半个佐领,后来正式定官名为管领,也就是良妃的老爹阿布鼐的官职。
到了皇太极后期以及顺治时期,随着清朝越来越强大,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战争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些战俘比如朝鲜战俘、明朝战俘、农民起义军被抓的战俘这些人被清朝统治者赐予罪籍身份,其子孙后代都是罪人,然后被编入辛者库,由辛者库的满洲奴隶管理他们,因此才会有了出身辛者库的人都是罪籍出身。
所以从这些也能看出来辛者库并非都是罪人,也不少人实际上就是八旗包衣奴才,而且从良妃卫氏老爹阿布鼐为正五品辛者库内管领就能看出来,良妃家族在辛者库内部地位很高,并非是罪籍出身,还是辛者库内部的管理层。
实际上也是如此,良妃家族觉尔察氏不仅出身不微贱,反而还有皇族血统,按照清朝祖陵的清永陵出土的《永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觉尔察氏本姓爱新觉罗氏,良妃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爷爷清景祖觉昌安第五子爱新觉罗·塔察篇古后裔,也就是说良妃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叔叔塔察篇古。
塔察篇古的后人在明末清初时期与努尔哈赤起了争执,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爱新觉罗的宗籍身份,因此塔察篇古的后人脱离了爱新觉罗家族改姓为觉尔察氏。
后来在皇太极时期觉尔察氏再度投降了清朝,但是皇太极没有恢复觉尔察氏的觉罗身份,反而因他们曾得罪过努尔哈赤所以将整个觉尔察氏家族编入包衣奴籍,由于觉尔察氏家族人丁不兴旺,因此没有获得包衣佐领身份,只被编入辛者库成为管领。
从这层关系来说良妃与康熙还算是同姓宗亲,不过他们俩的血缘肯定是已经出了五服的关系,否则生出来的胤禩不会那么聪明好学。
所以良妃家族出身一点都不微贱,人家还属于是爱新觉罗远支宗亲呢,想一想如果康熙真的骂良妃是辛者库的贱妇,那他是不是也在骂自己的老祖宗,要知道良妃家族的祖先也是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
其实在清朝辛者库并不算是出身低贱,清朝皇帝选妃大多是从八旗包衣和八旗贵族之中推选,辛者库也属于包衣机构,因此并不算出身低微,况且清朝很多后宫妃嫔也有不少都是出身辛者库,比如雍正第五子弘昼的生母裕妃耿氏也是出身辛者库,还有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出身也是辛者库,说起来孝仪纯皇后家族出生更低微,魏氏家族还是明末的汉人战俘出身,但是史书中也从未称孝仪纯皇后家族微贱,那么为何史书中会强调良妃家族出身微贱呢?
良妃在史书中被贬低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儿子胤禩在清朝历史上良妃也是第一位辛者库出身的妃级人物,后来有不少比她的出身还要低微的妃嫔,但是却并没有在史书中被刻意贬低,其实良妃在史书中因家族出身别贬低主要还在于她的儿子胤禩。
据史书记载良妃长相出众,美艳冠绝一时,民间更是传闻她自带体香,洗之不去,总之历史上的良妃肯定是一位非常美艳的美女,否则她也不会从辛者库被康熙相中而成为妃子。
但是外貌仅能打动康熙,能让她顺利在康熙后宫中升级为妃还主要是因为她生育了很优秀的儿子胤禩。
胤禩为人自幼聪慧还勤奋好学,心思细腻,待人温文儒雅,因此康熙十分喜爱他。母亲良妃长相美艳,儿子胤禩聪慧好学,所以康熙初期对他们母子十分疼爱,胤禩在年仅17岁的时候就和哥哥雍正一同被晋封为贝勒,不久之后其母良妃被康熙晋升为良嫔。
按照良妃在康熙后宫的晋升速度来说她其实还比较受宠爱,要知道已经生育了皇七子胤祐的成妃戴佳氏当时还没有任何封号。
虽然良妃只是嫔级,但她却是在名位上是嫔,实际上享受到了妃级待遇,毕竟康熙时期后宫中名位比较乱,而在当时后宫中除了康熙第三任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妹妹被封为贵妃之外,就属老大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老五胤祺和老九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老三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老四雍正和老十四胤禵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四大妃为尊,相比于四大妃实际上良妃在后宫中资历并不深,因此没有晋封为妃,良妃的封号其实是她在临死前康熙为了让她高兴才册封的,实际上良妃生前名位只是嫔,只不过实际享受到了妃级待遇,她在康熙后宫中能获得这么高的待遇皆因她的外貌和优秀的儿子胤禩。
良妃的儿子胤禩在清朝历史上很出名,他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主要人物,他带领着康熙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誐、第十四子胤禵组成“八爷党”,是雍正继承皇位时最主要的对手。
胤禩早年由于天资聪慧,才能卓越,深得人心,一度很受康熙喜爱,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时,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一废太子时导致康熙的次子太子胤礽被废,胤礽被废之后,老大胤禔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因此妄图谋求太子之位,被康熙识破,康熙当众下旨宣布永远不可能册封胤禔为太子,想绝了胤禔争储之心。
但是胤禔却不死心,他认为自己虽然不能成为太子,他可以扶持一位与他关系好的兄弟成为太子,这样自己将来也能继续享受权力和富贵。由于胤禩出生之后被交由胤禔的生母惠妃抚育,属于是惠妃的养子,与胤禔关系比较亲近,因此胤禔就把心思打到了胤禩身上。
于是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这意思就是说胤礽行为卑劣失去了人心,看相的术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认为其有帝王之相,因此不如立胤禩为太子,然后诛杀胤礽,如果康熙不忍心,胤禔愿意代为动手。
胤禔这番拥立胤禩为太子,还想杀掉胤礽的话让康熙十分震怒,康熙认为胤禔和胤禩勾结争夺储位,于是下旨把二人都圈禁起来。
后来康熙调查出来,胤禔不仅想杀胤礽,那个相士张明德还是身怀武功的高手,胤禔打算收买他行刺胤礽,还调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于是康熙大怒,下旨废除胤禔爵位将其终身圈禁,而调查到最后也没查到胤禩与胤禔有何勾结,因此康熙下旨释放了胤禩,但是康熙心中还是有怀疑胤禩与胤禔勾结谋害胤礽图谋太子之位,胤禩等于被胤禔给连累了。
这件事之后不久,康熙又想复立胤礽为太子,但他又不好说出口,于是他开始暗示群臣,夸胤礽的好,之后就下旨让群臣公开推举太子人选,康熙希望群臣能领悟自己的心意,重新推举胤礽当太子。
结果由于胤禩深得人心,因此这次推举太子朝臣和王公贵族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让康熙大为失望,按《清史稿》记载,康熙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这意思就是说康熙以胤禩还年少,懂事懂得少,加上之前还有谋害胤礽的嫌疑,其母良妃家族出身微贱三条理由拒绝立胤禩为太子。
而《清圣祖实录》则记载为:允禩获罪于朕、身撄缧绁。且其母家微贱。岂可使为皇太子;况允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允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
这意思和《清史稿》中的意思大致相同,总之就是胤禩曾经有谋害胤礽的嫌疑,加之他母亲良妃家族出身微贱,所以不可能册立为太子,这也代表着康熙明确表示胤禩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虽然胤禩失去康熙宠爱也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改为扶持与自己亲密的十四弟胤禵争位,把“八爷党”转为了“十四爷党”继续争位,不过笑到最后的人却是雍正。
在雍正继位之后,胤禩等人不肯服从雍正继位,虽然雍正已经压制的胤禩一党不可能再有作为,但是胤禩深得人心还不肯臣服也使得雍正如芒刺在背,所以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雍正定了四十条大罪,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阿其那”,囚禁折磨致死。
雍正收拾死胤禩之后并不解气,所以他为了表现自己天命所归,加上他的养母是孝懿仁皇后,因此雍正才会让心腹大学士张廷玉编撰整理《清圣祖实录》时,刻意强调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辛者库属于低贱出身,而民国时期在编撰《清史稿》时主要借鉴了《清圣祖实录》的记载,所以在官方史料中都刻意贬低了胤禩生母良妃家族的出身低贱。
实际上康熙是不喜欢胤禩笼络人心,玩弄手段争夺储位,但是康熙会不会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如此刻意贬低自己的儿子和妻子这应该是个疑问,可能康熙会当众表示对儿子胤禩的不满,但他应该不会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如此贬低自己妃子的家族出身,况且良妃家族算起来也是爱新觉罗氏远支家族,贬低良妃家族岂不是贬低爱新觉罗氏。
不过当时的历史真相是如何后人已经无法去验证,但是史书中的记载也不可完全尽信,毕竟史书是胜利者所书写,而胤禩作为争位的失败者,他注定了是反面教材,是要从一切被贬低的。
写在最后所以历史上的良妃虽然出身辛者库,但并不是低贱的家族出身,反而还是爱新觉罗远支宗亲,如果说良妃家族出身低贱,那把爱新觉罗氏家族置于何地了,因此史书中康熙说良妃出身微贱很可能是雍正出于对胤禩的憎恨而故意加进去的贬低之语。
明朝的太监是什么级别的官?
太监,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专门用来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使唤的官员,而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严重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东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和明朝。本文就简单谈谈明朝的太监等级划分及各自负责的内容。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分别为: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分别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分别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各监局司的职责如下:
司礼监:批答奏章,传宣谕旨;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太监的最高职位叫总管公公,是正一品。
太监职位表:
正一品:总管公公【一位】
从一品:御前公公【三位】
正二品:殿前公公【二位】
从二品:首领公公 【一位】
正三品:掌事公公【二位】
从三品:带班公公 【三位】
正四品:内侍公公【四位】
从四品:大公公 【一位】
正五品:公公 【不限】
从五品:总管太监 【二位】
正六品:御前太监 【各二位】
从六品:殿前太监【四位】
正七品:首领太监【一位】
从七品:掌事太监【一位】
正八品:带班太监 【三位】
从八品:内侍太监 【三位】
正九品:大太监【四位】
从九品:太监 【不限】
明朝历史上宦官各异,有名垂青史的,也有遗臭万年的。
名垂青史的有:
王承恩,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闯王李自成攻陷京城,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殉国了。王承恩用他的死,为明朝后期的太监群体挽回了一些颜面,让后人知道明朝也有像王承恩这样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好太监。
冯保,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张居正死后,因万历皇帝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陈矩,是明朝有名的贤明太监,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他掌管东厂时期,是东厂抓捕人员最少,京城秩序最平稳的一段。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怀恩,明代著名的太监。因族人犯罪而受到牵连,很小就做了宦官,赐名怀恩。明宪宗时被提升为宦官机构中的最高领导者: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廉洁不贪、正直忠诚;明孝宗幼年时期几度危难,怀恩调护得以保全。为了表彰怀恩的功德,明孝宗特批为他建造显忠祠。
郑和,明朝著名的太监,他追随明成祖朱棣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对郑和十分信赖 。曾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开拓航海事业,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臭名昭著的太监有:
王振
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字美旭,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后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
影视剧中的王振形象
汪直
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入宫后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影视剧中的汪直形象
刘瑾
刘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生于1451年,死于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
影视剧中的刘瑾形象
魏忠贤
魏忠贤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1568年,死于1627年,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影视剧中的魏忠贤形象
显然,那些名留青史的宦官不如臭名昭著的宦官出名。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
负气?石达开那可是正儿八经地逃跑。
自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了天京后,石达开就没怎么在天京待过,当东王杨秀清、天王洪秀全在天京搜刮财富,声色犬马的时候,石达开就已经带着部队西征前往安庆了,而石达开这个人在农民军首领中是一股清流,从不挥霍享受,也不滥杀无辜。
如果太平天国人人都如石达开的精神,那么太平天国就亡不了。
但一张桌子的倒塌,绝对是因为其他几个桌脚的不平整导致的,石达开作风高尚,但他不能代表整个太平天国。
与石达开还苦哈哈去打仗的情况相比,杨秀清和洪秀全在天京就玩得非常“花”了,比如清代的《江南春梦庵笔记》一类的书,就对洪秀全的“妻妾数量”大写特写,声称达到两千多个,而这些妻妾并非是每一个都举办过婚姻仪式的,里面还有大量的侍女,可洪秀全看上哪一个就能临幸哪一个。
洪秀全善淫,杨秀清虽然没那么奢靡,但他心思深沉,城府更是深不见底,他一直在秘密加固东王府,拉拢嫡系部队,把东王府打造成“天京第一险地”,杨秀清做这么多,都是为了夺走洪秀全的权力。
但关于杨秀清夺权这件事,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建立前后,显然都是太平天国的“军政第一人”,洪秀全虽然是万岁天王,可洪秀全完全是一个“精神领袖”、“宗教领袖”的存在,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则非常平庸,真正带领太平天国崛起的,正是杨秀清。
从杨秀清的角度来说,他是这个公司的二把手,之所以是二把手就因为进公司晚了,可一把手能力不如他,智商不如他,他怎么可能甘心只当二把手,所以杨秀清在布置太平天国战略的同时,一直在夺权。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阐述石达开不在天京的时候,天京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
随着杨秀清不断安排太平天国北伐、太平天国西征,攻克大清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计划,杨秀清的威望盛极一时,太平天国真正的人才都是跟着杨秀清走的,而洪秀全面对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杨秀清十分不安,迟钝的脑袋终于想着造反。
如果是以洪秀全自己的力量,他未必能够扳倒洪秀全,甚至可能会被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倒打一耙,所以洪秀全决定实施最恶劣的政变,那就是:杀人夺权。
不久之后,天京事变爆发。
或许杨秀清都没想到洪秀全敢这么不要命,因为他本身就是太平天国的支柱人物,就算洪秀全对他不满,也不可能发动一击必杀的政变,一旦他死了,太平天国就等于是垮了,可杨秀清怎么知道洪秀全本身就能力微弱,除了对杨秀清一击必杀,洪秀全根本没有太多别的办法。
而天京事变本身还有一个很大的“政治背景”,那就是杨秀清得罪的人太多,在太平天国内部已经形成了各路大王敢怒不敢言的局面了。
因为杨秀清这个人的脾气很暴躁,同时也十分看不起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人,本身没毛病可挑的石达开也屡次被杨秀清针对,杨秀清表现出来的姿态就是一个专政、暴戾的君主形象,所以除了东王府以外的势力,都对杨秀清“恨之入骨”,这一点很关键,是天京事变能够成功的核心。
天京事变,可以视为“多对一”的政变,说是洪秀全派韦昌辉回来秘密暗杀杨秀清,但事实上,洪秀全的部队、秦日纲的部队都配合着韦昌辉在东王府讨伐杨秀清,杨秀清再强,也抢不过多方部队的讨伐,因此在东王府被杀死。
而石达开在关于消灭杨秀清的这件事上,是秉着支持态度的。
但石达开的支持却不是让韦昌辉在天京制造血祸、滥杀无辜,石达开知道杨秀清的性格暴虐,也仍然抱有“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强调杀掉杨秀清就行了,东王府的人都应该放过,杨秀清的家人妻儿更应该放过。
石达开是这样的,韦昌辉是吗?
韦昌辉也是一个性格极端的人,他杀了杨秀清后,因为压在身上的石头忽然没有了,他的性格立即反弹,他下令诛杀东王府的所有人,包括那些无辜的侍女都在这个范围里,天京事变之所以让太平天国损失惨重,就因为韦昌辉的无法克制。
所以韦昌辉的做法让石达开愤怒不已,石达开立即赶回来了天京,而石达开以为韦昌辉还是曾经那个韦昌辉,便对着韦昌辉破口大骂,被骂的韦昌辉自然是怒目而视,因为上一个这么骂他的人,已经躺在了血泊中了,于是他便反驳了石达开,并质疑石达开是不是东王一脉的,发疯到想要连石达开都杀掉。
石达开一方面认可和韦昌辉等人的起义情谊,另一方面也是无法抵挡韦昌辉的暴走状态,如果天京再生内斗,太平天国就彻底完了,于是石达开开始了“第一次出逃”,公元1856年九月,石达开匆匆回京又匆匆离京,在石达开离开了天京后,他在天京的家人全部被韦昌辉杀害。
韦昌辉的毫无底线,没有逻辑的迁怒让石达开情绪爆炸,于是石达开请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但再怎么愤怒,石达开依然没有说要滥杀无辜,而洪秀全看着韦昌辉越来越不正常,也觉得杀了他最安全,于是趁着韦昌辉得罪天京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下,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
在韦昌辉死后,洪秀全将石达开召回天京,原因是洪秀全根本无法执掌太平天国,他需要石达开来当执政者。
同年十一月,石达开迫于太平天国中枢无人摄政的局面,回到天京接过太平天国大权,洪秀全给石达开封了一个“义王”,石达开却没有接受,而石达开回到天京后,合理地处理了所有天京事变中本该被处置的人,至于韦昌辉的家属这些人,石达开是一动不动,照样优待。
所以时代的“义王”不是和“翼王”同音进化来的,乃是石达开这个人做事讲究一个公义,才有了这个称谓。
自此开始,天京进入了短暂的“石达开时期”。
之所以说“短暂”,是因为石达开摄政仅仅是半年的时间,半年之后,石达开“第二次逃跑”了。
但石达开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展现出了不输给杨秀清的出色能力,在将领上的培养上,石达开非常用心,重用了杨辅清、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这些人在天京事变后迅速填充了太平天国流失的军事中枢,因此石达开执政期间,太平天国对大清的威胁再度直线上升。
渐渐地,洪秀全又开始犯毛病了,因为他觉得,这个石达开就是第二个杨秀清,甚至比杨秀清更危险,因为石达开得人心,有能力,杨秀清只占其一,石达开两样都有,长此以往,石达开不想造反,他的部众都要逼着洪秀全下台。
说起洪秀全这个“我死后管他洪水猛兽”思维的人,其实他的内心蓝图是很局限的,他在天京享受了帝王般的生活后,便开始想着维稳,杨秀清志在天下,石达开也是一样,可洪秀全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醉生梦死,不求打下整个天下,守住天京就够了。
所以洪秀全又把自己没能力的哥哥也提拔为太平天国的封王,与此同时还对石达开表现出浓烈的敌意,时刻对着石达开虎视眈眈。
公元1857年5月,实在不想和洪秀全起冲突的石达开毅然决定带着亲信离开天京,而关于石达开这次带走的人,客观的数据大概是十万人,这支部队离开天京后,太平天国在江南的力量迅速衰落,杨辅清等人跟着石达开出走,也注定了天京迟早败亡的结局。
而石达开去哪呢,他一开始,是想着以安庆为核心,继续建立太平天国的版图霸业,石达开即便出走天京,却还是紧紧遥控着太平天国的作战事宜,很多太平天国的部将都仍然受石达开调动,于是石达开出走了四月后,无权无头绪的洪秀全就求着石达开回来。
回去是不可能的了,石达开也开始了西征事宜。
但石达开的西征乃是太平天国衰落的标志性开始,1858年,石达开目标是打下浙江,掐断大清在江南地区的补给,而曾国藩的湘军深知浙江的重要性,立即调集大军保卫浙江,与此同时也施加力量在江西地区攻打太平天国军。
因为石达开出走带的人不多,根本难以应对清军的多方位进攻,于是石达开不得不放弃浙江,又丢掉了江西部分地区,随后只能南下福建。
在福建的时候,石达开的内部就出现矛盾了。
石达开是广西人,一些领袖有着“家乡情结”是正常的,所以石达开的想法是先取湖南,以占据上游地形的优势,再拿下湖北,而石达开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到广西建立大本营。
对石达开来说,广西和广东两个地盘只要拿下,他都能够吃饱肚子了,而广西和广东的清军早就被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打废了,所以石达开割据两广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这个目标,让石达开面临了“分家事件”。
因为石达开目标是两广地区,可太平军有相当一部分又是在江南吸纳的,他们对两广没什么好感,而当他们知道石达开想以两广为基本盘的时候,表现出了很不满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石达开竟然回到了自己的旧居改新房子,这个小农思维地主般的行为,立即让他的追随者们寒心。
在他们看来,石达开和杨秀清就是同一种人。
于是杨辅清先提出分道扬镳,他带着两万个有志气的兄弟继续和清军作战,这次分家,带走了石达开相当一部分核心力量,不久之后,石达开的部将何明标又带着两万人出走,理由也是自寻发展,石达开此时已经感觉到自己“离心离德”了。
因此石达开要用胜利、战争来重塑内部信心。
可石达开在1859年发动的宝庆会战,不仅没有拿下湖南,还逼着湘军不得不大军回防,看似逼得湘军回援了,但实际上却暴露了石达开人手不够的弊端,太平天国分家之后,早就失去了人数优势,连人海战术这个特点都丢掉了,太平天国要怎么赢?
所以石达开提前回归了广西,后面就发生了盖房子事件,让何明标失望出走。
其实关于这个阶段的石达开,确实是难以评价的,因为石达开到底是心灰意冷,也想着“偏安一隅”就算了,还是仍然锐意夺取天下,现在只是徐徐图之,继续恢复实力,但不久后,石达开没有给人猜测他的时间,他继续率兵北伐,从广西出发进攻湖北,借着湖北的路,攻打四川。
石达开看中了一个更好的地方,那就是成都。
自古以来,兵力少者,占据蜀地那是最为合适,蜀地的地形、物质都是一等一的割据宝地,所以石达开想尽办法,都要拿下四川,公元1861年,石达开率领大军北伐,一直到1863年,石达开都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作战,目的就是为了打通入据四川的渠道,最终在1863年的四月跨过金沙江,突破了河域防线。
本来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却未曾想是石达开悲剧的开始,大军虽然渡过了金沙江,可石达开的人手够吗?如果不够,决战四川的核心清军,石达开能打得赢吗?
因此在五月份的时候,石达开根据提前了解到大渡河对岸并无清军,于是便想着渡过大渡河,继续往成都方向进军,如果渡河顺利,对于清军而言必然是一场恶战,可天不助石达开,在他下令部队伐舟渡河之后,大渡河的河水忽然暴涨,所有太平军被困在了大渡河岸边,数次抢渡都不成功。
而石达开人还没过,大清的军队就闻声而来了,整整数万人的太平军就这样被清军饱了饺子,但即便如此,太平军仍然能战能突围,只要杀出去就是有机会,可太平军已经断粮数天,石达开不愿意自己的嫡系部队为自己送死,这一突围,死伤必然无数,于是石达开做了决定:
以自己投降保全三军。
这是整个太平天国史中最感人的一一个决定,也是石达开最受争议的决定,因为清军答应了石达开的条件,并且收编石达开的部队两千七百余人,可当石达开被抓住后,清军立即对太平军展开屠杀,石达开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部下被杀,声嘶力竭地咆哮着。
被押往成都后,石达开被执行了酷刑,但不管是审查石达开还是对石达开实行凌迟之刑的人,无不被石达开的胆气、义气所慑服,石达开也在不久后就义。
关于石达开的终局,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哀,也同样是他个人的悲哀,如果太平天国没有在天京分裂,集中力量未必会落到如此下场,但话又说回来了,石达开继续在天京,洪秀全一样不会放过他,假如石达开还是保持不同室操戈的态度,那么依然还是难逃洪秀全的杀机,所以石达开的结局,一样是无法避免的悲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