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机补丁,你小的时候读过哪些经典的连环画?
小人书是几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至今难以忘怀。那时候都是借着看、传阅着看。
小时候读过的有很多。如八大样板戏《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
战斗题材的有《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解放石家庄》、《董存瑞》、《邱少云》等。
文学名著类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还有王叔晖绘画的《西厢记》都是连环画当中的精品。我读的还要很多……
以上是我童年读过的连环画的一部分,现在我仍然喜欢连环画。与广大连友交流学习,谢谢关注点赞并转发。
为什么有人说退休后千万不要回乡下老家生活?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实,很多人想着退休后回农村养老,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圆梦”,圆自己的田园梦,特别是“80后”之前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对农村的记忆停留在儿时的童年时光。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段时光是美好的,包括我自己也这么觉得,那时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很富有,邻里关系很融洽,一到农忙时互帮互助,平时空闲又可以聚在一起闲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着一丝甜甜的井水、山泉水,放学时三五成群一起打闹,河里摸鱼、山上摘果、地里摘瓜等,无论哪一个童年趣事,如果讲给子女听,相信都有滔滔不绝的话语,各种调皮捣蛋的糗事也会浮现在脑海中。
但如果真的为“圆梦”而回农村养老,会发现从城里回农村后,有各种不适应,往往是第一年适应环境,第二年咬牙坚持,第三年开始想着逃离,还是觉得住在城里方便,又会再次进城。不说远的,就拿我们村里几个从城里回农村养老的人来说,他们之前在城里生活了30多年,觉得年纪大了回农村养老,但最终没能坚持下来,有的不到一年就回城了,有的在农村呆了2年,真正能够在农村坚持下来的,还是一直在农村生活的那一波人。为何有人说退休后不要回农村老家生活?微尘微视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找不回儿时在农村生活的味道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有着美好的回忆,无忧无虑的日子,等自己长大后,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就会发现童年时光真是美好。带着这种情怀到农村养老,起初是兴奋的,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当兴奋期过了后,日子平淡了许多,自己冷静想想,会发现曾经童年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儿时的玩伴或许各奔东西,或许有的已经离去,想找人聊聊天,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村里很多人也已经进城发展了。也许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人已经是新人换旧人。
二、各种礼向往来让自己倍感压力农村请客送礼的传统一直都有,但请客送礼的习俗如今差异较大,以前送礼更多讲究的是人情,真心祝福,而如今更多的是看实际表现,人是否到场祝贺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礼金到位就行,更多流于形式。婚丧嫁娶要请客,这是正常的操作,满月酒、周岁酒、升学宴、乔迁宴、生日宴等等,现在送礼100元都算少的,基本上200元起步。从城里回农村后,村里的关系网就会多起来,一年下来在送礼上的开支少则3000-5000,多则过万,有时会把人折腾得很疲惫。
三、农村医疗资源与城里差异明显人到了老年时,对物质的追求会淡化,对健康的关注度会明显上升,特别是家庭条件明显改善,家庭关系融洽的,更是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体魄。哪怕身体真的出现毛病时,也能够及时就医,尽快恢复正常。但大部分农村目前的医疗资源是没法跟城里比的,村里的诊所看个头疼脑热还可以,稍微有点复杂的疾病,就得到镇上的医院,或者县城的医院,要是严重的病,还是得进城医治。而且有时会感觉,在基层的医疗机构看病,钱没少花,但效果不尽人意,反而觉得耽误事。这种医疗资源的差异,是不少返乡人士所担忧的,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真是要慎重考虑。
四、干农活有点力不从心了回农村养老,如果一点农活都不干,那么自己也会觉得很无聊,毕竟让自己闲下来也是呆不住的,特别是看到同龄人下地干农活时,自己也不好意思啥活也不做,时间久了又担心别人说闲话。另外,在农村养老,自己创造不了什么收益的话,也同样会感到焦虑,多半会干点农活减轻自己的养老负担。但真的干农活,又有新的问题,很多农活自己不会了,也很难吃的了那个苦,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要是身体硬朗还好说,可以慢慢坚持尝试,要是身体毛病多,真的会觉得干农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难道退休后回农村养老,就真的没有出路吗?当然,也并非如此,也同样有人回农村后找回了自己,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在做出选择时,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也需要自己的理性分析,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判断,想一想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可以知道自己该不该回农村养老。
1、要能够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城里退休后回农村老家生活,自己的心态需要摆正,要有一定的预期,可能回农村后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比如买东西没有那么便捷,想逛街也不是那么容易,自己不想做饭想找个饭馆也很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如果自己不学会适应,而是不断抱怨,那么很明显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不会很长。既然决定回农村,那就需要静下心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2、能够接受农村的相处方式。农村不少人家七大姑八大姨相隔不远,十里八乡的人也基本认识,这种关系网就注定维护关系的成本低不了。别人请客叫你如果你不去,那么你自己有事时,别人同样不会来,时间久了,这样关系网就会断掉。在农村生活的关系网必然会增加,这种关系成本自己有预期,自己坦然接受农村老家的邻里关系相处之道,自己心中的不平衡现象就会减少,自然能够静下心来生活。
3、能够摆平家庭内部矛盾。退休后想过自己的生活,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往往还有其他阻力,比如子女的子女需要照顾,如果需要带孙子、孙女,而自己却坚持独自回农村生活,家庭内部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在去农村之前,一定要跟家庭成员沟通好,如果子女比较多的,一定要让子女都同意,不能自己一意孤行,否则后期的矛盾会很多,自己生活在农村也不会踏实。
总的来说,退休后回农村老家养老,需要综合考虑清楚,不是简单的追忆童年,要是家庭成员不复杂的,自己可以做决定,要是家庭成员较多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比较多,有时想回农村生活,也不一定能够实现。退休后是否回农村老家生活,一方面要考虑现实的经济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状态,只有两个因素都具备了,在农村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为什么感觉有些农村孩子比他们的父辈更不爱学习?
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就已经有大量学者开始从事阶层固化的研究了。在知网(CNKI)输入关键词“阶层固化”,共出现18页检索结果,346篇相关论文。
大致看了二十几篇,感觉杨文伟、马宁的《阶层固化的内在逻辑及负面效应》写得最翔实,刘宏伟、刘元芳《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阶层固化剖析》思路最清晰。
1、政治。
现实地看,由于“主仆”地位颠倒,工人和农民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要远远低于官员群体和富人群体,属于“低度的政治参与”。
这一点可从工人农民代表在各省市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比例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第六届人大到第十一届人大,工人和农民代表所占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从 29.8% 跌至6.11% (工农两者合计)。而同期官员代表却从21.4% 增至41.81% 。第十二届人大略有好转,工人农民两者合计增加了5.18% ,达到13.42% ,官员下降6.93% ,降至34.88%。(大家猜猜现在是多少?)
正是由于政治权利能力弱化和低度的政治参与,导致以工农为主体的主要社会群体无论是在大众传媒还是网络空间里,其话语权显得相当孱弱,成了名符其实的“沉默的大多数”。谁为他们代言,谁替他们说话?他们只是被动参与者和被压榨的廉价劳动力,看看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就知道了。
而基层政治生态家族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并不断向高校、企事业单位扩散,二代世袭、裙带关系、近亲繁殖相当严重。
2、教育。
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的绝对数量大大增加。但是,不同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的机会却大不相同。
杨东平的研究表明,在国家重点高校,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 毫无疑问,强势阶层除占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外,也是社会资本的富有者,他们既可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在起点上占据优势,也可以为孩子动用社会资本以便在高等教育入学竞争中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自主招生不会考虑种菜、插秧能力吧?而农村孩子是没有条件接受音乐、美术培养的。
寒门子弟不是不聪明不努力,而是由于以上原因,使他们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而“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
如果以父亲阶层为基准,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即<1)的社会阶层从低到高依次是:服务业人员(0.167)、农业劳动者(0.633)、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0.32)、产业工人(0.408),无一例外地是,这几个职业阶层均属于相对弱势阶层;而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即>1)的社会阶层从高到低依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6.7)、私营企业主阶层(6.484)、经理人员阶层(3.778)、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557)、个体户阶(1.9)、办事人员阶层(1.45)。在当今社会,这几个阶层均属于社会中上层。所以,以父亲阶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这一项指标上,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野,即强势阶层相对于弱势阶层子女而言,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杨东平的调研显示: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比例仅占17%。
另据调查,2009-2012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超过300万。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学生之所以彻底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要是他们认为上大学已难以改变命运,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教育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选择,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
3、就业。
院校差异直接导致了就业选择的差异,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相对过剩,就业单位动辄非“985”、 “211”的毕业生不予录用。如此一来,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上文提过,这里集中了大部分的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越发窄小,又没有社会资本可以动用,沦为 “蚁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如何呢?根据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211”院校中的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入学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得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生35% 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15% 未就业的比例。公务员选拔、事业单位招考、垄断行业的选聘上的“火箭提拔”“萝卜招考”“绕道进人”现象,就是明证。
目前,一种被戏称为“拼爹指数”(代际收入弹性指数,lgE)的阶层固化衡量指标正在流行,在该指数国际排行榜上,中国的指数高达0.6,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秘鲁的0.67。
有迹象表明,随着“富一代”们逐渐老去,中国“富二代”接班高峰期已经到来,尤以一些家族企业为甚。据福布斯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家族企业中,一代掌权的企业有645家,占比超过九成;二代完成接班的为66家,较去年上升了21家,占比接近10%。这表明,随着“富二代”们陆续接班,以家族企业为先锋的中国社会财富代际转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比如,柳传志、任正非、杨国强的女儿们都已相继成为企业高管或创业公司老总。
政治、教育和就业三者又相互作用:较低的政治地位导致在教育和就业上更少的话语权,较差的教育资源造成更低比例和更低层次的就业,从而社会和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看不到希望,所以放弃学习。
和20世纪初中国人被日本称为支那猪类似的偏见:劣等民族、懒、不思进取等,被一些人装在了农村孩子身上。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差,而是环境和眼界、实力,造成他们胆小懦弱自负或自卑。给大家一样的机会、资源、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农村人也未必比城里人差。
语文课文玲玲的画在生活中?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我的新布娃娃脏了,我很伤心,还哭了起来。妈妈告诉我:“没关系,反正娃娃已经脏了,你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不用担心它被弄脏,你会玩得更开心”。
2、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家楼上的暖气管漏水了,把墙皮泡开了。爸爸就用一串串的塑料花围着墙上的暖气管线,在墙皮被泡开的地方垂下一串花,房间里变得比以前还漂亮了。
拓展阅读
1、课文讲的是:玲玲画了一幅画要参加比赛,画完以后她很满意,但是收彩笔的时候一不小心,水彩笔掉到了画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哭了起来。爸爸安慰她说:“没关系,你想一想,咱们可以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于是,玲玲拿起画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这幅画显得更和谐了。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你见过最简朴的女人是什么样?
我就是那个最简朴的女人。我工资不高,却通过精打细算攒下30万私房钱。
我以节约为乐趣 ,以精简为追求,秉承物尽其用 ,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的原则生活。
原生家庭穷,以至于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爱钱。从小到大父母都是为了钱吵吵吵,爸爸每天没日没夜地挣钱,还是养活不了7个孩子,妈妈节俭到极致,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几瓣,可还是不够花。每次交学费,我都是全班最晚的那一个,每次老师点名,我都会无地自容 ,从小到大,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捡姐姐穿过的旧衣服穿,心里特别自卑,我发誓,等我长大了要挣更多的钱。过有钱人的生活
等我长大了才发现挣钱是件很难的事。既然钱不好挣,咱就攒呗!挣多挣少不是我决定,能省多少我说了算。
我心灵手巧会裁剪 ,刚结婚那些年,我们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做,家里吃的粮食蔬菜都是我种,吃的鸡鸭我养 ,出行靠一辆二八杠的自行车 ,那些年虽然挣不到钱,凭着我的精打细算多多少少还会有点结余。
日子好了以后 我还是改不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我是极简主义者,生活中我很少逛街购物,我现在把淘宝,拼多多这些购物软件都卸载了。实在需要网上购物,再重新安装,这样省的没事就逛淘宝,胡乱花钱。
生活中的花销,无外乎就是衣食住行几方面,我的工作是食堂做饭,每天都是穿工作服,买衣服的钱也省了。偶尔买衣服只买基础款,简单,百搭,关键是不过时,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内衣也只挑便宜的,反正穿里面 ,破破烂烂别人又看不见。为了省钱,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买内衣了。
我买衣服不买当季款,都是打折的时候才买,同等的质量,二分之一的价格,省下一半的钱不香吗?这些钱又可以派别的用场。
去年在南京,朋友送我几斤毛线,我利用业余时间编织了几件毛衣,很漂亮 ,又不要一分钱。
不怕你们笑话,我前段时间把闲置10来年的一件外套改了,又省去了几百块钱。
我又用厂里剩下的边角料做了条裙子,时尚,百搭,又省下一笔钱。鞋子也是一样,那种反季节的品牌鞋价格便宜又耐穿,一双可以穿好几年。
鞋子我也是去品牌店买那种打折的断码鞋,又可以省下不少钱。
袜子我都是一沓一沓的买,便宜,而且丢掉一只可以再拿一只配起来穿。有时候大拇指想外逃,我就用针缝几下,又可以穿几年。
我也很少买包包,都是自己勾,今年我勾了两个毛线包,谁见谁都夸好看。
我在食堂上班,吃喝花不了一分钱。一日三餐老板负责,这就是我喜欢在食堂上班的原因。我在食堂做饭已经有10来年了。平时一个人在家,一日三餐太麻烦,而且一个人的饭真的很难控制量,倒了又可惜,食堂上班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早出晚归上班,家里水费,电费,燃气费都节省了,我三年前充了400块钱燃气费,昨天看看还剩101立方呢!今年夏季全国高温,我一个月电费110块钱。
我平时几乎不吃零食,这点不是为了节约,是真的不爱吃。也可能是因为穷养成的习惯。每次老公回来都买一大堆,放到最后都是丢垃圾桶,我每次丢时都会拍视频给他看,告诉他下次别再买,买了我还会扔。
我喜欢吃水果,楼下就有夜市,我每次都是罢市才去买,价格都很便宜,特别是香蕉,葡萄,西瓜,价格都便宜很多。而且我只吃大众水果,那些高价水果,比如榴莲呀,山竹,牛油果,菠萝蜜我从来都不吃,价格太贵,吃了一次后悔几天的事情我不会干。
我从来不喝奶茶,饮料,出门随身带杯开水。有时候偶尔出去逛街,别人请我喝我也会拒绝,我说高糖高热量的东西我不喜欢,其实只有自己知道,还不是为了省钱[捂脸]
喝水我都是喝自来水,经济,又实惠。
住的方面更是不要花一分钱,我一个人住123平方四室两厅的大房子,没有一分钱房贷,冬天我住向阳的卧室,拉开窗帘,阳光铺面而来,温暖惬意,夏天我住背阴的房间,凉爽,舒适。
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近,一条大道不拐弯就到了,骑车10多分钟。我都是骑电动车上班,省钱坐车的钱。冬天天气寒冷,我有时不想骑车直接跑着去上班,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出门办事,能骑车尽量骑车,不能就坐公交,从来不打车,价格高 浪费钱。
都说变美是女人一辈子的功课。作为女人,化妆品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我不化妆,但是护肤少不了。化妆品无穷尽,这些要根据个人经济承受力。有的人梳妆台上只有一瓶大宝,有的人光化妆品就成千上万。我对这方面没太高的要求,自我感觉底子不错,一只洗面奶,一只水,乳,隔离搞定。以前都是儿子负责买,现在有了儿媳妇,都是儿媳妇搞定。
我不烫发,不染发。一般以齐耳短发为主,这种发型长点无所谓,一年修剪两三次就好了。而且我从来不染发,去年开始出现一些白发,同事都劝我染一下,我感觉我能接受我现在的样子,活得真实,接地气。
我从来不做美甲,一个食堂洗洗涮涮的老阿姨,整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嘛?
对于办各种健身卡,美容卡,这些更是与我无关,再折腾我也不是最漂亮的那一个,反正感觉自己自身条件还很好,用不着花那些冤枉钱。
我从来不戴任何首饰,我就喜欢这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一尘不染,素面朝天。
我这半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周围的人都说我是过日子的好手,都夸我老公有福气。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女人该戒掉哪些费钱的行为》,被骂惨了 很多人骂我是傻逼 ,可怜虫,说我攒了30万够不够去一次医院,我就想对这种人说一下,我有30万可以续命,就你们这种吃了今天不想明天的人,一旦有了病,你才知道钱的重要性。
有些人自认为新潮,时尚,追求享受,做月光族。遇事找父母要钱,把啃老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真的为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担忧。
我们家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老公,他是项目经理,偶尔自己包活干。老公劝我不要那么节约,去买几件好衣服,家里又不是真的缺钱。可是我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钱是一个人的底气 更是一个人的尊严 。“手里有粮,遇事不慌”,有钱才有安全感。
我不光会挣钱,会精打细算,我也会生活。闲暇时养花,养宠物,编织,泥塑,弹琴看书,码字……修心,养性 ,怡情,当然这都要金钱支撑,为了这些兴趣爱好,我又开始搞头条创作,收益也还不错,以兴趣养兴趣,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节俭不是不花钱,而是合理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合理利用,物尽其用。
我认为,女人的漂亮不光取决于外表,更不在于你的衣服配饰值多少钱,而是对内心的修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如果你足够优秀,有底气,走到哪里你都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内心的富足与丰盈才是女人该有的样子。云淡风轻才是脱俗的美。
过日子不简单,生活也是一门学问。别追求做月光族,崇尚提前消费。适当地攒点,生活处处离不开钱。当你突发疾病时,当意外来临时,当父母需要孝敬时,当孩子需要报补习班时,当儿女需要买车买房结婚时,当自己需要养老时……你才会发现,攒钱不丢人,遇见大事没钱,才是最丢人的事情。
作为成年人,要有抗风险的意识,人不是因为缺钱而去攒钱,而是攒钱才不会缺钱,在保障家庭正常生活开支,保障正常人际交往的情况下,尽力而为,能攒多少就攒多少,当你打算买一件东西时,问问自己家里确实需要吗?别一时冲动买回来吃灰,当你想奢侈一把时,给自己几秒钟考虑的时间,问问自己你的收入能不能配得上你的消费,别前半个月是皇上,后半个月闹饥荒。
最简朴的女人就是我,我就是最简朴的女人,花最少的钱过最简单的生活。你支持这种生活方式吗?评论区留言。
应该拿出来给儿孙花还是留作身后遗产分给儿孙?
你的问题,让我想到已去世的婆婆,她老人家一辈子住在农村,五个儿女都有车有房住在城里,老人家守着老屋,哪也不肯去,五个儿女尽可能的抽时间去陪老人,并集资修建新居,尽可能让老人过的舒适,逢年过节没特殊情况,都回去陪她,她平时特别节省,买的新衣服,换的新电器,都不舍得用,还常怪儿女们乱花钱,儿孙满堂八十六岁的她,竟然在存下近三十万,临走前还交待,这钱要风光的办丧事,剩下的五个儿女平分,这个没什么文化,又勤劳的善良的婆婆,让我们几个儿女由衷的敬佩和心疼,不是因为她为大家留下这笔钱,我们是因为老人对儿女这份爱而感动!所以说我认为这笔钱因该用在改变老人的生活用。比如房屋和生活条件改善,饮食起居上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