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黄天当立奖励是什么,出现在皇宫里的大青蛇代表了什么?
这条大青蛇和秦末的一句诅咒,汉末的一句谶语有关。
三国演义开篇就出现了一条大青蛇: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
大青蛇出现又消失,随后汉朝各种奇怪的事情不断发生,天下随之而乱。
如果这件事只以常识来推断,只能往巧合上凑,得不出事情的真相。要了解真相,必须从一些古老学问入手,而和这件事有关的古学就是五德始终说。
最早提出这个学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阴阳家邹衍。单说邹衍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不知道,但如果你看过古天乐版的《寻秦记》就能恍然大悟,就是下图这个老头。
邹衍认为每个朝代都有五行德运。朝代的更迭都是按照五行相胜(克)的规律更替的,即后一个朝代的五行德运克前一个朝代的。
他的这个学说从黄帝开始,黄帝时期禅让的时代为土德,之后的夏朝为木德(木克土),商朝为金德(金克木),周朝为火德(火克金)。
这个学说后来逐渐成为一个王朝是否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按照这个顺序,秦朝统一全国,五行德运为水德,秦始皇也认可这种学说,承认秦朝的五行德运为水德。相应的皇帝的皇袍为黑色。
注:五行颜色,土为黄、木为青、金为白、火为红(也说赤)、水为(黑)。
注2:黄帝之所以称为黄帝,是因为黄帝是土命(黄帝的朝代为土德),所以称黄帝。
按照这个顺序,汉朝取代秦朝,应该是土德,但是汉朝的德运一直不统一,更换了好几次,一开始是火德,后来改为水德,汉武帝时期改为土德,西汉末期至东汉又改为火德。
先说汉朝一开始为什么是火德。这和开头提到的一句咒语有关。秦国灭楚,楚国大将项燕临死之前发下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前半句研究秦汉历史的学者解法不一,但大多数解说认为这是楚国三家大贵族,重点不在前面,前半句不过多的研究讨论。重点在后面,说一下为什么说“亡秦必楚”。
项燕认为,秦国在西方,德运应该是金德(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楚国在南方,德运应该是火德(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火能克金,所以将来灭秦国的必然是有火德的楚国人。
说到这可能有人说了秦朝不是水德吗?怎么又变成金德了。五德始终说只针对统一的王朝。但分裂的割据王朝也有自己的德运。秦在西,按方位他确实是金。秦朝统一后,找王朝合法性改为了水德。
项燕的这句咒语,刘邦起义的时候就有效地利用了。传说刘邦“斩白蛇起义”,刘邦自称是赤帝子。(刘邦绝对有高人指点过)按照这个说法,汉朝应该是火德。
但是后来汉朝统一之后,承秦制度,为水德。汉朝为什么要变成水德,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刘邦占便宜没够的性格了。
汉朝统一后定都长安,第二年某一天刘邦出行路过雍郊(秦国祭祀的地方),他看见这里面祭祀了青帝太昊、白帝少昊,赤帝神农,黄帝轩辕,唯独没有黑帝。刘邦也听说过五帝,就问随行人员,怎么没有黑帝啊?随行人员一下子被问住了(我哪知道啊,这你得问秦人怎么少祭祀了一个)。刘邦见随行人员答不上来,突然说道:“真不开窍,这个位置明显是给我留的嘛!”
随行人员都面面相觑,斩白蛇起义的时候你不是说自己是赤帝吗?怎么又成黑帝了?但随行人员又不敢说出来。
既然皇帝刘邦说自己是黑帝的,那就黑帝吧,但是黑帝是水德明显和秦朝的德运重复了,这一下子没有王朝合法的理论依据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刘邦手下这帮搞研究的,干脆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不就得了,暴秦二世而亡有什么合法性。于是汉朝五行德运就成了水德,所以看三国演义第一集,汉朝皇帝频繁更换,皇袍都是黑色(承秦制嘛)。
随着汉朝对儒家的解禁,汉朝的儒生地位提高,“五行德运说”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汉武帝时期,有儒生提出秦朝也是统一国家,咱们占秦朝的水德有点不地道,咱们自己的德运应该是土德,咱克他,于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德运改为了土德。
汉武帝之所以同意汉朝改为土德,个人分析,他从项燕“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得到了启发,按照方位,北方的匈奴应该属于水德,汉朝改成土德正好克它。
时间到了汉末,汉朝皇室势微,外戚强势,外戚取代刘家似乎不可避免,刘家学者刘向,刘歆父子(主要是刘歆)提出了五行相生的学说(希望朝代和平过度,避免战争),他认为朝代更替不应该是相克,而是相生,即前一个朝代德运和后一个朝代的德运是相生的关系,即前朝生后朝。刘歆的这个学说从伏羲开始,依据《易经》帝出乎《震》的说法,震属东方,五行属木。所以顺序是:
太昊伏羲为木德,炎帝神农为火德,黄帝轩辕为土德,少昊金天为金德,颛顼高阳为水德,帝喾高辛为木德,帝尧陶唐为火德,帝舜有虞为土德,伯禹夏后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为木德,汉朝为火德。(又忽略了秦朝)
这个说法新颖,涵盖全面,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王莽也十分认可这个说法,王莽本人是土命,他认可汉朝是火德,正好被自己的土德所取代(火生土)。
刘秀也趁势认可了这个观点,以“光复旧业”的口号推翻王莽新朝,东汉德运就定为了火德。
所以汉朝也有“炎汉”之说。
这个学说在汉末三国时期被很多人认可,比如说曹丕称帝后年号黄初(火生土),孙权的年号黄龙。
还有汉末的黄巾起义,领导者张角就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黄天自然是土德,张角的这句口号也就是火德汉朝会被张角的土德王朝所取代。
至于这句口号(谶语)前半句,就涉及到本题了。苍天、青天、黄天,是易学的说法,属于“四时五气”,其中苍天之气属木。
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人们取名的时候往往要补缺五行,比如木命缺水,一般取名五属性是水的字(水生木)。朝代也是如此,本朝的五行德运,有相生的德运辅助则更加兴旺。(蛇这个物种,虽然绝大多数人看到它都很害怕,但蛇在古代还是有很好的寓意的,它有吉祥、幸运、长寿等方面的寓意)。
汉朝属火德,有木德相辅助是最好的。这样一解释,苍天,大青蛇是不是就解释通了。
辅助汉朝火德的木德离去了,汉室的德运就弱了,被取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说明:朝代更迭,到底是按五行相生还是五行相克,说法不一。也有有学者认为,如果是后朝灭掉的前朝用相克,如果禅位则是相生。这么一看张角的黄巾起义失败就不难理解了,他走的是武力取代,用的却是相生原理,最终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黄金口号甲子是哪一年?
黄巾起义口号的甲子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万年歌解释?
《万年歌》,全称《乾坤万年歌》,凡770字,是“三大预言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姜子牙通过拆字、解字,预设了历代王朝的动乱兴替年份及帝王姓氏,一一神奇应验。本书穿透《万年歌》编织的文字迷宫,探微钩玄,旁征博引,以精确的史实对其作通俗的评释解析,文字激扬,充满思辨和趣味。一部《万年歌》蕴意无穷,它不仅覆盖过去了的历史,还隐藏着许多未来的秘密,亟待见证。
目录
序 万古尘烟中的那些影像
第一章 天地伊始混沌初开的预言
第二章 三皇五帝禅让递嬗的预言
第三章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预言
第四章 吕不韦李代桃僵的预言
第五章 秦始皇“祖龙死而地分”的预言
第六章 刘邦踏越楚河汉界的预言
第七章 王莽篡位复古开倒车的预言
第八章 刘秀愤而有志于天下的预言
第九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
第十章 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预言
第十一章 “三马同槽”的预言
第十二章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的预言
第十三章 “王与马,共天下”的预言
第十四章 “萧齐代刘宋,一报还一报”的预言
第十五章 梁武帝养虎为患的预言
第十六章 南北朝纵横分合的预言
第十七章 关陇武士集团崛起的预言
第十八章 隋炀帝离亲叛众的预言
第十九章 女主武曌代有天下的预言
第二十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预言
第二十一章 五代十国僭窃交兴的预言
第二十二章 周世宗半道中殂的预言
第二十三章 赵宋传九世而有靖康耻的预言
第二十四章 宋金南北划江对峙的预言
第二十五章 蒙元帝国骤兴骤亡的预言
第二十六章 朱元璋白手起家的预言
第二十七章 李自成进占北京的预言
第二十八章 关于未来时代的预言
张角起兵自称什么将军?
张角在起兵时自称黄巾军,他称自己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梁为地公将军,张宝为人公将军。
拓展:黄巾军
黄巾军,是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抗暴军队,于甲子年184年产生暴动,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乱之一,由于暴民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引发的暴乱不到一年就被东汉王朝所平定,历史上都把黄巾之乱作为三国时代的开端。
你喜欢襄阳吗?
近五十年,如果有人问襄阳因何而著名,答案或许只有一个,因为金庸。
一般来讲,武侠江湖成名史的惯用套路都是一个人奶起了一个派,如王重阳之于全真教,张三丰之于武当,郭襄之于峨眉,张无忌之于明教。但一个人奶起一座城的案例,却鲜有出现。
纵观整个武侠小说史,也难以找出一座可以和襄阳地位相提并论的武侠城池。
襄阳是一个典型的非战争时期不著名城市。
和平时期可能没有襄阳什么事,但只要一旦进入要“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战时状态,襄阳分分钟就成了最香的那块唐僧肉。前两千年,它凭借地理位置在史书的关键节点中肆意横行;近五十年,它凭借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在和平时期里再度复宠。
武侠小说史上浓墨重彩的城池不下十座,但没有一座城池的传奇色彩可以和襄阳媲美。就像太阳下山之前映照的夕阳红,灿烂热烈,一去不回。
襄阳,武侠世界中的第一名城
金、古、梁、黄笔下描写过那么多武侠城池,唯独襄阳在现实世界里留下了回音。
数年前,襄阳市就曾因为树立郭靖黄蓉雕像而引发一片争议。
▲2012年襄阳耗资百万建造“神雕情侣”雕像,引起了巨大争议
如果虚构的武侠小说也能替代真实的历史触觉,那么风清扬、岳不群表示华山也应给他们立个雕像开个景点,萧远山萧峰父子是不是也会指着雁门关表示此处应该有他的姓名?
但如果我们抛开争议,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以及精神,能被纳入到了现实社会中一座城市的文化中,可见金庸的的武侠体系对襄阳城的影响之大。
金庸把《神雕侠侣》中最重要的情节转场几乎都放在了襄阳,包括小龙女的出走、郭襄的诞生、十六年之约、最后的襄阳大战,整个《神雕侠侣》可以说就是围绕着襄阳而续写的。
所以,在《射雕三部曲》前两部中可能会有这么一个隐性设定:不到襄阳非豪杰。没上过襄阳城楼,那就别说自己是江湖上排得上号的成名英雄。襄阳城楼,江湖中的名气试金石,堪比武林届的星光大道。
襄阳城楼上到底站过些什么人?
看看原著中最后襄阳大战爆发时的大神登记簿。此时的襄阳城里不止有参加武林大会还没离开的成名豪杰,为了救郭襄,就连久不出世的五绝都亲临战场了。
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东邪黄药师、南帝一灯大师、中神通的师弟周伯通、瑛姑还有耶律齐、郭芙、陆无双等新老江湖核心领导人和接班人下场助阵。星光程度,简直力压决战光明顶,脚踢屠狮大会。
它来自江湖,却不“江湖”
郭靖黄蓉数十年的死守,让襄阳成为武侠世界中的一个异数。它跟江湖甚至没有半点关系,也不是给江湖人士扬威立万的宝地。
▲影视剧中的郭靖、黄蓉夫妇
不像少室山,年少轻狂想出风头的就往达摩堂上闯一闯,甭管输赢,第二天一准传遍整个江湖。而襄阳却是一个离庙堂很近、离民生很近的地方,“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推开门就是汉水,随时可以感受到盛世的呼吸、乱世的焦骨。
大侠都爱襄阳城,是因为这座城有它的风骨。历史让它在传说中鲜活起来,武侠只是为他的铁血气质增添了几分侠义情怀。
现实中的襄阳,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襄阳,天选之子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襄阳贯通南北、纵横东西,四面八方的官道在此处汇合,相当于CBD中的十字交通枢纽,只要掌握了襄阳,就扼住了整个盆地。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易守难攻。
向南借道荆州、通过江汉平原即可直达长江,向西据守宜昌,可以锁住整个出川的三峡渡口。
就凭这一条地势,襄阳足可以在任何时代里C位出道。蒙古大军进攻南宋近半个世纪,仅襄阳之战就持续了36年,而襄阳刚一失守,才用了短短两年,南宋就走向了扑街。
● 要想称王,先取襄阳
襄阳,是一座典型的“待战事,见奇效”的城市。它的地理位置带给了它无限生机的同时,也带给它无限奇迹和风水玄学。
关羽在襄、樊水淹七军,一举打开通往中原的康庄大道,逼得曹操即刻从许昌迁都;
岳飞坚持先夺襄阳,再光复中原,也是因为失去了襄阳,就断绝了挥师中原的可能;
李自成起兵出潼关后,也是选择先攻襄阳、断明军后路支援,突袭西安、然后才称王挥师北上……
可以这么说,称王路上,襄阳是你绕不开的宿命羁绊。
● 不似江湖,胜似江湖
襄阳不像重庆,整个城市都充满着逆天的市井江湖气。相反,它只是听上去颇有江湖韵味。
在金庸笔下“射雕三部曲”的渲染之下,襄阳几乎成了一个侠义殉道的象征,为千百年来充斥着血色与征伐气息的襄阳蒙上了一层江湖情怀滤镜。正如小说中,杨过问郭靖能否守住襄阳?郭靖只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在整个宋代,襄阳抗金、抗蒙、抗元,几乎一直厮杀在抗击外族的反攻第一线。经过了无数场大战洗礼后,战火和流血已经刻入了这座城池的风骨之中。就像临汉门前雄伟屹立的城门,风蚀不倒,历久弥新。
“我叫郭襄,襄阳的襄”
襄阳人总是被人戏称为最不像湖北人的湖北人。
湖北人向来有“九头鸟”的精明之说,但襄阳人却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质朴。湖北人痴迷鸭脖,然而襄阳人对这类小吃的着迷程度却比不上对酒的热爱,比起鸭脖拌面,他们更期待来一场雪夜风陵渡的酒肉寒暄。
就拿郭襄来说。比起郭芙她就是一个很“襄阳”的姑娘。郭襄在襄阳出生,在郭靖黄蓉镇守襄阳十六载的这段时间里,襄阳就是她唯一的家,襄阳这座城市赋予了她和郭芙完全不同的特质。
郭芙娇蛮也任性、郭襄却慧敏而自卑,郭芙目下无人,郭襄却用金钗换酒。
郭襄亦庄亦邪却极有分寸,天真遐思却勇者无惧。她的天性中有一种很质朴的坚韧情操在,金庸巧妙地将襄阳的半城风骨都融入了郭襄的性格之中,这也是襄阳赋予在这座城池长大的郭襄独有的印记。
虽然她没有参与最后的守城之战,但当你看到《倚天屠龙记》中的独当一面、声振一方的峨眉时,就会莫名觉得:
可以,这很襄阳。
天生江湖客,唯余酒与诗
襄阳地属荆楚地带,有楚人之勇,受酒文化影响较多。
襄阳城内一直流传着“襄阳白铜鞮,反缚扬州儿”的童谣。白铜鞮也即白铜蹄,表示白马金蹄,是襄阳精兵铁骑的昵称。铜鞮坊在北宋时期,就是专门铸造、交易兵器的地方,堪称是官方批准的尚武令,作为街坊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李白《襄阳曲》中的“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就将这种剽悍劲猛、尚武爱酒民风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襄阳人来说,酒是不可能不喝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喝酒。
襄阳人爱喝酒到了一种什么程度?襄阳十八怪里,其中第十一怪“早餐吃酒不吃菜”,最后一怪“请客怪酒不怪菜”,都是关于酒的,可谓是“万事皆除去,唯余酒与诗”。
不止如此,襄阳人还有自己的专属酒文化。
早饭喝一碗黄酒配牛肉面,是大多数襄阳人的早餐标配。这种黄酒一般是散装,现酿现卖、当天喝完。在民风尚酒的鼎盛时期,从临汉门至官厅码头一带家家户户都挂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布招子,颇有几分客栈打尖的江湖气质。
而且襄阳黄酒酒精度数一般只有2-3度,物美价廉。喝了不但不上头,还有提神醒脑、慰藉且丧且珍惜的人生效用。比如著名乡党孟浩然,就曾在他不同的诗篇中,一边日饮三百杯一边大赞襄阳黄酒是如何慰藉他孤寂寥落的人生的。
襄阳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是半儒半武的,没有儒生才子,不会给襄阳留下如此多值得传唱的诗句;没有豪强阶级,也不会有支撑襄阳大战苦守六年的物资。
襄阳所具有的也不是什么“江湖气”。它更像一名略带沧桑的隐者,早已不问江湖,江湖中却到处都流传着自己的传说。
而无论史书还是武侠小说,凡是提到襄阳城,从里到外也都是一个大写的“侠”字。
黄巾之乱?
汉灵帝任命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正式开始镇压这场变乱。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任命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正式开始镇压这场变乱。皇甫嵩、朱儁负责进攻颍川黄巾,颍川离洛阳很近,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所以皇甫嵩、朱儁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安全。但是,灵帝派给他们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大约只有四万,黄巾军则有将近十万人。朱儁一开始就败给了黄巾军,皇甫嵩随即进兵守长社,阻挡敌军前进。
卢植在河北的作战要顺利得多,几次击败张角,但是他得罪了宦官,不仅没升官,反而免了职。灵帝派宦官左丰到前线巡视,有人劝卢植给左丰送礼,被他拒绝了。灵帝大怒,派董卓接替了卢植。结果董卓败给张角,灵帝只能又调皇甫嵩到河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