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越南服神仙武器的图片,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能称得上国宝的东西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有资格号称顶级国宝的,我认为仅有三件,它们个个都是远超传国玉玺的存在,只要任何一个出世,都足以震惊世界。
九州鼎鼎这一器物在古代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它既是祭祀的礼器,更是权利的象征。
开此先河的人应该是太昊了,他在天下臣服后,铸造了一个神鼎,象征天下一统。可惜,在他去世后,天下便陷入了混乱。
后来,黄帝出世,他建立起了庞大的部落联盟,自己担任盟主,这天下也就渐渐太平下来,于是他效仿太昊,铸造了3个宝鼎,象征他的地位是得到“天、地、人”三方认可的。
后来大禹当上了天下盟主,在他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前人。于是收取九州的金属,制造了九个鼎,也就是九州鼎。
九州鼎中的每一个鼎,都对应一个州,用该州进献的金属铸造,并刻画上该州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势,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九鼎在手,天下我有”。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建立夏朝。这九州鼎便成为了夏朝的传国圣物,象征了其天下共主的身份。
到了夏朝末期,夏王室和诸侯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被商汤所灭。商汤建立了商朝后,九州鼎也自然而然地被商朝继承,象征着权利的传承。
而到了商朝末期,因为殷纣王的残暴,导致了武王伐纣,周朝又取代了商朝,这九州鼎又落入了周朝的手中,成为其继承商朝权利的证明。
后来周王室衰弱,群雄四起,不少强大的诸侯都打过九州鼎的主意,最有名的是楚庄王和秦武王了。
楚庄王想向周天子讨要九州鼎,结果被王孙满的一番说辞怼得无言以对,只得打消了念头。
而秦武王就惨了,竟然想独自一人将鼎搬走,结果没走几步就没力气了,脚被鼎砸到,导致血流不止,最后去世。
据说,秦国灭了周国后,将九州鼎搬走了,但是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也没人再见到九州鼎的身影。
九州鼎的价值
九州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传国器物,其本身就可以视作华夏九州的化身。而它的传承,也证明了新王朝的合法性。
在它的面前,传国玉玺就是个弟弟,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象征性,都无法与九州鼎同日而语。如果九州鼎没有遗失,秦始皇根本不会铸造传国玉玺,说白了它就是九州鼎的替代品罢了。
同时,上面刻画了当初华夏九州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其历史价值非常大。一旦九州鼎重现人间,便可以让我们对本国远古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了解。
九州鼎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九州鼎有可能被周王室给融化铸成钱币了,但是我们想想,九州鼎的意义那么重大,谁敢将他融掉?就算周天子下令,手下的大臣敢这么做?
所以,九州鼎肯定不会被人为损毁的,至于其去处,应该在古泗水附近。
至于依据,主要是秦始皇在南巡时,曾经派了几千人到泗水中去进行打捞某物,可惜没有收获。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据分析,很可能当初秦国从周国将九州鼎运送回国时,遗失到了泗水中。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九州鼎肯定被掩埋在了大地深处,但是只要时机一到,九州鼎总会重现人间的。
十二金人十二金人,又叫十二铜人。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对它并不陌生。
当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做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收六国的兵器,聚集在咸阳城,将这些兵器融化后,铸造了12个金人。
此举,一方面削弱了六国百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无力反抗秦朝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叫做揭竿而起。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武器,大多数人只能拿个木棍当武器。
另一方面,铸造12个金人,可以夸耀秦朝的武功,震慑四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十二个金人,就是秦朝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一功绩的化身。
可惜,在秦始皇驾崩后,在秦二世胡亥的领导下,秦朝的国势急速下滑,导致其二世而亡。
项羽进入咸阳城,火烧阿房宫,放置在外面的12个金人也一起遭了殃。不过好在金人耐高温,最终躲过一劫。
等楚汉争霸结束,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这金人便成了汉朝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有一晚,他在睡梦中梦到金人在哭泣。他对此非常不满,毕竟他篡汉惹来不少非议,多少有些心虚的。于是,作为报复,他派人将金人胸前的铭文全部除去。
后来新朝覆灭,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十二金人归于东汉。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进入长安城。他也打起了金人的主意。不过和王莽比起来,董卓的行为可就过分多了,他竟然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其中十个金人融化后重铸成了钱币。
自此,十二金人不再完整,仅剩下两个,而这两个金人也是几易其主。
曹丕篡汉后,其子魏明帝曹叡打算将仅剩的两个金人运到洛阳。可惜由于金人太重,金人被运到霸城后便止步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后汉的皇帝石虎又盯上了这两个金人,将他们运到了自己的都城。
最后,这两个金人落到了苻坚手中,他将金人运到长安,而等待着它们的命运则是被销毁。
苻坚为何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顶级国宝最终毁在其手中。
十二金人的价值
十二金人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诞生。它们象征着秦朝武力的强盛,是其武功的化身。
相较于可以算作一件玩物的传国玉玺来说,这十二金人才是真正的传承之物。
而十二金人最大的价值,也正是在其代表的意义上。
十二金人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说真的,很难,但是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只不过即使重现人间,不是12个了,最多只有一个。
据《水经注》记载:
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
也就是说,董卓当时融掉用来铸造钱币的金人是九个,而不是十个。加上被苻坚毁掉的两个,才11个,那么还剩下一个金人。
这剩下的最后一个金人却被百姓推到了河中。但是是哪条河,我们不得而知。
只能说,这金人有可能还剩下一个,就藏在这华夏大地中,至于在哪里,没人知道。我们只能相信,什么时候时机到了,这个金人自然就会重现人间。不过即使如此,也不是完整的十二金人了。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朱棣组织人编修的一套类书。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套书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的全,要把截止当时为止,这世上所有的书都收录进来。
由此可见,朱棣对这套书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其在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起初,朱棣是派解缙等人编书,共计147人,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命名为《文献大成》。
朱棣却并不满意,认为很多书都没有收入其中,要求重编。
其实想想就知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人手,这《文献大成》中收入的书籍必定都是些普通货色,尽是些市面上可以轻易找到的书。
如果都是这种普通货色,那这《文献大成》的价值也就不高了,无法彰显朱棣在文治方面的成就。
于是,朱棣任命姚广孝和解缙为主编,组建了一支多达2000人的编书团队,确保编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
就这样,还花了2年才定稿。随后又花了一年时间抄写正本,进行装裱。
这次编书,特意去民间向那些世家大户寻求帮助,搜集到了很多珍本、孤本,使得成书的质量大幅提升。
朱棣龙颜大悦,亲自给这套书写了序言,并为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光目录就有60卷。
其收录的书籍种类不仅包括经史子集,还包括了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占卜、佛学、道学,甚至连建筑学、木工、铁匠等技艺都有记载,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永乐大典》只抄写了一套正本,这样其保存就存在着巨大风险。
虽然在永乐和万历年间都有人提议再抄写几套副本,但是都因为开销巨大、国库紧张,而不得不作罢。
朱棣迁都北京后,便将《永乐大典》的正本一起带到了北京城,存放在文楼。而原稿依然放在南京。
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失火,《永乐大典》的原稿就这么没了。
到了公元1557年,北京宫中发生大火,奉天门及三大殿都付之一炬,不过《永乐大典》正本运气好,逃过一劫。
此事为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敲响了警钟,让他意识到给《永乐大典》加个保险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109位善书人,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永乐大典》重录工作。
此次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被称作嘉靖副本,从此以后,正本便失去了踪影,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后面再提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
而这副本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先是是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乱,北京城二度易主。先是李自成入驻北京,后来李自成兵败,北京城又落入清军手中。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到了乾隆年间进行清点的时候,已经仅剩8000册。
而在乾隆皇帝编修了《四库全书》后,对于《永乐大典》的保存就更加随意了。这也为嘉靖副本的遗失拉开了序幕。
先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带走了不少《永乐大典》的书册。等到光绪元年清点的时候,仅剩不足5000册书了。
而到了光绪二十年,《永乐大典》仅剩400多册。足足有4000多册书都被负责看管的官吏拿去变卖了。
虽然后来英国方面归还了330册,但是其下场可想而知。截止1912年的时候,嘉靖副本仅剩64册。
《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截止明朝初期为止所有能找到的图书,是文化的瑰宝。
人们经常拿他和《四库全书》还有《大英百科全书》作比较,然而这两套书完全无法和《永乐大典》相提并论。
《四库全书》虽然册数超过了《永乐大典》,但是其内容远没有永乐大典全面。
首先,其只收录了经史子集四类书,书籍种类比《永乐大典》少了很多。
其次,其在收录书籍时,对书籍进行了过滤,一些被认为不合适的书都被排除在外。
这都导致了《四库全书》收藏的书籍在全面性上严重不足。
至于《大英百科全书》就差得更远了,它是一套百科全书,追求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字,来让读者粗略了解更多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其内容非常简陋。
而《永乐大典》属于类书,追求的是收藏的内容尽可能的多,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一个大型的古代书籍数据库。读者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按需要找书即可。
一旦《永乐大典》重现人间,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各种技艺也将随之重现人间,世人将再次惊叹中华文化的伟大。
《永乐大典》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是有可能的,虽然嘉靖副本已经没戏了,但是永乐正本不是失踪了嘛,只要没有确认其被毁,就有希望找到。
对于《永乐大典》正本在哪里,主流观点认为其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依据是,嘉靖皇帝生前很喜欢《永乐大典》,其驾崩后3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在等嘉靖副本抄写完毕,然后随嘉靖皇帝一起下葬。
不过由于发掘技术有限,专家担心随意发掘会导致《永乐大典》彻底消失,所以迟迟不敢开工。
等到技术进步了,《永乐大典》迟早会重现人间的。
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诞生了无数国宝。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珍贵罢了,要论价值还是九州鼎、十二金人和《四库全书》最大,可以称作顶级国宝。
虽然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也能算作顶级国宝,但是和上面三个一笔,就差远了。说实话,它的意义不如九州鼎和十二金人,它的文化价值和《永乐大典》完全没法比,因此我干脆没写它。
而上面这三大国宝,一旦重现人间,可谓是天佑华夏、国之大幸。希望我们能尽早迎来那一天。
有没有试过重复看一部电影七八遍?
1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西西里。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12岁;她,27岁,那一刻他就喜欢上她,内心暗暗发誓要做她的男人。
他每天逃课去见她,从她的家一路跟随到学校,不和说一句话,也不敢面对面地正眼看她一眼,只是远远地看着她飘逸的长的发,美丽的脸庞,休长的腿,还有翘起的臀部和丰满的胸部。
影片结构非常工整,二战的故事背景和意大利偏远小镇西西里的女主角命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转化彼此对应,情节流畅自然,转折也处理得非常巧妙,非常值得一看哦。
2.《燃情岁月》
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予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牵拌自己前行,而内心的声音,早在懂得谄媚于人之前就消失殆尽,又或者,永远在耳畔孤独的回响。
很喜欢《燃情岁月》里带着宿命而悲壮的电影配乐,还有那个金灿灿中透露出恬静的秋天颜色。那画面带着神奇的质感,带着苍凉色彩的草原辽阔,阳光似情人的眼波抚摸着崔斯汀的背影和的的作响的马蹄而过。
放浪而狂野的崔斯汀,他的眼睛是深渊也是大海。
3.《无间道》
当被人问及最喜欢的电影时,我可以毫无迟疑地告诉他,无间道。这是一部极具香港色彩的电影,正如国语班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这是一个有关于生存的故事,而似乎“生存”这个主题,在香港这样一个夹缝似的土地上却又如此的尖锐。
梁朝伟已经无与伦比了,那忧郁的眼神,欧~~
4.《雏菊》
阿姆斯特丹,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注定了一段纠缠的故事。惠瑛(全智贤饰)是画家,每天到广场帮路人画肖像,而像她一样风雨不改的,还有某人送来的一盘雏菊。每天雏菊总是准时送到,让她心里悸动而好奇。
一天,匆匆而过的正佑(李成宰 饰)遇上了画家。他本是国际警察,来这个城市追捕杀手,然而却迷上了温婉动人的惠瑛,他让惠瑛帮他描肖像,他们的爱情在萌发盛开。
如果你只想看一部纯净的爱情片子,在适当的时候哭泣,然后情绪收敛,无关其他,那么它很适合哦,还有就是全智贤简直太美了。
5.《当幸福来敲门》
他是一个濒临破产的落魄推销员,是一个爸爸,是一个陷在生活这个泥沼中无法自拔的人。看着他,让我觉得他不是电影里的人物,他就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那么真实,真实的让人心酸,真实的让人想哭。
不看这部电影,你可能不知道生活有多艰难?也不会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要付出什么?可能对“父爱如山”这个词的感触不会那么深?
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邪恶的发明?
这个问题第一个让我想到的就是日本人,奇葩的发明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日本人坐电车比较多,就有人给坐电车的人发明了睡觉神器,我就想知道真正用了神器的人还活着吗?
电车睡觉神器
地铁睡觉神器
日本人还喜欢吃面,为了吃面也是煞费苦心,不过看完这些吃面神器,我只能说着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吃面神器
吃面防溅神器
日本人还曾经发明了一个提神闹钟,在按钮上面安装了一堆牙签,当你关闹钟的时候必然要使劲按针,再困也会精神了吧,不过不知道多少人会对自己这么狠?
提神闹钟
下面的这个雨衣,大家应该都看过了,我就想知道有没有人用过,普通雨伞遇到风大不了伞飞了,穿上这个雨衣遇到大风。。。不敢想象。
烟草行业是全球最暴利的行业之一了,为了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下面这些抽烟神器真的让人无法淡定,没有无用只有更无用。
太阳能点烟器
一次抽N支烟神器
情侣抽烟神器
抽烟雨衣
曾经还有服装厂为情侣特意设计了一个情侣连衣毛衫,我只想问穿上这样的衣服,怎么去厕所?
情侣衣
如今我们都用上了防窥膜,假如电脑和手机没有防窥膜呢,下面这个防窥神器有点辣眼睛了。
反馈神器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了,自拍神器层出不穷,不过下面这个神器你一定没见过。
自拍神器
还有哪些没用又奇葩的发明,欢迎网友补充。
PS.图片来源网络
军事剧里面对飞来的子弹?
真实的战场有多吓人?
对于没上过战场的人来说,一个是怕;另一个是属于叶公好龙型的向往战场者,至于上过战场的人,几乎80%以上的人都不愿意再次上战场……可以想见真正的战场有多吓人。电影里的场景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不少战争影视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枪,敞开了连射,不用考虑弹药容量;手雷,无限扔;枪榴弹,无限射……更别说翻滚,边跑边打等等之类的场景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战场。
真实的场景之一:
是尽量采取单射和短点射,少打或不打长点射和连射,尽量仔细瞄准后才开枪。只有在遭遇大群敌人而且是聚集在一起时,才会敞开了连射,连射前一定要保证弹夹中有足够的子弹,否则子弹打光你就没的时间换弹夹了,由此被敌人乘机灭了实在挺冤。
无论是连射、长短点射和单射,老兵们在射击时都会默数着、估算着弹夹中还剩下多少发弹药,如果弹夹中的子弹少于10发时,就尽量找掩蔽物并躲藏其后继续射击打完剩下的子弹,一定要注意节约子弹。除非战斗中能保证弹药的后勤供应,或确认交火的时间不太长,才可以短时间连射和长点射,否则尽量短点射或单射。
真实场景之二:
即使是防弹能力最好的头盔,被步枪子弹在有效射程内击中时,就算是没击穿,也会使你的劲椎受到损伤或出现脑震荡。
如果挨枪的距离足够近的话,就会使你的战友们看到头盔打穿、劲椎折断、脑袋开花并贴到脊背上的你那吓人惨
以AK-47发射的7.62×39毫米M43弹为例,穿防弹衣在100米内挨一发就肯定失去战斗力,100米以上的话,就算是没击穿防弹衣,但子弹打在身上时产生的巨大冲量也够你受的,内脏受损和肋骨折断免不了,这样的伤害常常比被子弹在身上穿一个洞更难救治,只有短距离超过300米时,多数军用防弹衣才能有效防止AK-47发射的7.62×39毫米M43弹。
如果敌人用的枪是M14、M40、M24、FN、G3、СБД、79/85式之类发射7.62×51毫米和7.62×53毫米子弹的狙击枪械,甚至是发射变态12.7毫米或14.5毫米大口径弹药的枪械,那就更不能指望防弹衣的保护了,在400米之内挨一枪全都挂。
真实场景之三:
说来谁都会不相信。死在大炮和飞机之下的人,多数不是被炮弹和炸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致死的,而是被爆炸冲击波震死的。战场的真实景象通常是残垣断壁、光山秃岭、黑糊焦炭、赤条条支离破碎还散发出焦肉味的尸体,是爆炸冲击波的杰作。尸体为什么会是赤条条的一丝不挂?因为爆炸冲击波强度足够大时,不但会把你震死。而且还会扯碎你身上衣服。产生的高温还会烧焦衣服和皮肉。这种现象在夏季最为显著,因为此时人们身上的衣物很少。如果与爆炸点足够近,即使穿着厚衣服,也会被炸得只剩下破布条,而且死无全尸了。
如果是进攻战,最好要拉大与战友之间的距离,以几个人为小集团,各个小集团要互相交替掩护着冲锋,冲锋时要冲得尽可能快。冲锋时要想生存下来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或寄希望于己方部队的掩护能力、防空能力和炮兵压制能力。
真实场景之四:
很遗憾,在现实中的物品,都不象看起来那样结实。能真正防弹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就说步枪子弹,只有致密的建筑材料比如实心砖块、混凝土、石头、厚瓷砖、粗钢筋等才能基本挡住子弹或减弱子弹的杀伤力,因此可以作掩蔽物来用。至于家具、家电、门窗、楼梯护栏,仅仅只能起到隐蔽物的作用,实际上没有什么防弹能力,不要认为躲藏在家具、家电、门窗、楼梯护栏后面就是安全的。否则一但被发现,就会连人一起被射个对穿。
在建筑内部的墙壁分为隔离墙和承重墙二种,真正起防弹作用的只有承重墙,如果隔离墙是用木板、复合板、塑料板构筑而成的话,它只能起到隐蔽物的作用,决不能防弹。除非子弹击中的是隔离墙上的坚固承接零件。
总之,现实的战争和影视里的区别很大,一个是你死我活的要命的实际;一个是处于艺术欣赏,让人赏心悦目的演戏,战争是残酷的,珍爱和平!
志愿军14小时145里穿插三所里?
“马拉松”的全程是42公里左右,最好的成绩是两小时多一点,核算下来跑了84华里,这已经是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了,你不能要求志愿军普通战士们都是专业运动员吧?按军队的“急行军速度”,每小时应前进20华里左右,145华里理论上需要七个多小时即可,问题是:绝不能这么算!
三所里穿插战斗,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在西线战场以六个军的强大兵力,秘密对美第八集团军形成了战役合围。按照我军的战术传统,集中兵力大打歼灭战之前,首先一定要断敌退路,于是“志司”选中了第38军113师执行这一艰巨任务。
跟随38军行动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第一次战役38军打得不好,旋风司令带“韩指”亲自坐镇),于1950年11月27日黄昏,直接把电话打到了113师指挥所,亲自给师长江潮下达了作战命令,命令核心内容有三条:
1、第113师须即刻从德川附近的驻地出发,向价川以南的三所里实施穿插。
2、路上不管有多大困难和伤亡,都只能向前、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哪怕就剩下一个人也要插到三所里。
3、到达三所里后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必须坚决截住敌人!
韩先楚最后说道:“这次战役能不能取得大胜,彭总的计划能不能成功,全部都取决于你们。我要求你们一定要以党性做担保,不折不扣,坚决完成任务”!,应该说,旋风司令的话已经很重了,作为曾经的东野第一纵队,此战必须雪耻。
接到紧急命令后,第113师即以第338团为前卫,师部和另外两个团紧随其后,从德川地区出发,沿山间小路轻装向三所里疾进。
注意了,两点之间所谓的145华里(72.5公里),那是地图上的测距,是不能代表真实路程的,军用地图可以用手指量,而实际路线需要战士用双脚量。
一、战士要负重强行军
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美军,50年代初的志愿军,虽然也可以称为“轻步兵”,却比红军时期的负重要多得多。战士们除单兵装备外,要携带足够的弹药和五日份的干粮,因为要孤军在敌后作战若干天,期间是没有任何后勤补充的。
朝鲜北部的冬天又极为寒冷,战士们还必须棉衣棉裤全副武装,要是出了汗以后,穿着棉裤跑步什么样子?恐怕东北的读者最有发言权,所以113师的指战员们,可不仅仅是穿着背心短裤在长跑!
尤其是迫击炮、步兵炮分队和辎重人员,沉重的火炮部件和炮弹子弹都需要肩挑背扛,压得他们的腰都抬不起来,然而还必须跟上步兵不能掉队,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突然倒在了地上,就此长眠不起。
二、全部都是山路
第113师的穿插路线,选择在美第9军的已经暴露的右翼与韩第2军的接合部,北部山区仅有的数条公路皆被敌人所控制,因此志愿军的穿插行军路线,主要是山路。什么叫望山跑死马?那就是山路之难行,如果换算为平地公路的话,要远超于两倍。
红军时期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红四团是一昼夜24小时飞奔240华里,红军虽然走的也是夜间的山路,但基本是直线前进,平均下来每个小时奔袭10华里左右(总得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注意是平均时速啊,别抬杠。
而第113师在同样条件下,要以更多的负重,走曲线和弯路钻山而行,其14个小时内的行军距离,应该接近200华里,平均每小时在15华里左右!因此,三所里穿插战斗的难度,其实还要高于飞夺泸定桥,连续的急行军,那就是“强行军”了。
这样的强行军,几乎超越了普通人类的生理极限,在深夜行军中,也确有个别战士不慎掉下了悬崖峭壁,这是用生命在穿插在行军。夜间行军时,前卫团的所有干部走在前面开路,后面的战士抓住前面士兵的子弹带,一个拽着一个地向前移动。
三、行军还要防空
夜里行军虽然困难,好处是有助于不暴露,113师的前卫如果发现小股敌人就坚决消灭,发现大队敌军,就通知主力绕行,因此隐蔽工作做得不错。不过天亮以后,在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一个师大几千人再想隐蔽就非常困难了。
如果敌机一来,部队就要停止前进隐蔽防空,那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到达三所里。113师首长断然决定:“把所有伪装全部扔掉,不许采取任何防空措施,全师到公路上光明正大地前进!”
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尽管113师的头顶上盘旋着众多美军战机,但是没有一架投下炸弹,美军飞行员认为,只有志愿军才会伪装防空,况且志愿军绝少在白天行军,所以他们认为113师肯定是溃退下来的韩军。
因此美军飞行员非但没有攻击,还“饱含深情”地用无线电通知三所里后方部队,多给这支退下来的韩军准备些“米饭和咸鱼”,以便休整补充。如此,第113师在上了大路之后,行军速度明显加快,最后两小时的行程更多更远。
第113师出发以后,行军期间为了保持无线电静默,干脆把电台关机并甩在了队伍后面,所以等于“失踪”了一整夜,把在军部等待消息的韩先楚、军长梁兴初急得在雪地里团团转,香烟吸了一根又一根,根本无从得知113师的具体位置。
不过113师师首长们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的:就算电台开机与军部和“志司”联系上,在部队没有穿插到三所里之前,没有任何作用!只有按时到达预定位置,电台联络才有意义,当然,这一举动可把首长们给急坏了。
第113师是从11月27日下午6点出发的,先头团11月28日清晨7时到达三所里,因此问题并不太准确,应该是耗时13个小时左右。抵达目的地后,338团团长朱月清才下令报务员打开电台向总部发报。
彭总和志司首长们一夜无眠,因为战至28日,担负正面突击的第40、第39军、第66军等部队,已经粉碎了美第八集团军的抵抗,美军正全面后撤。而能否在清川江以南大破敌人,围歼更多的美军,就看113师能否卡住沃克的退路了。
突然,志司的报务员大叫起来:通了,通了,找到113师了,他们的先头团已经先于敌人占领了三所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志司的首长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第一副司令员邓华高喊:“这真是奇迹,这是奇迹!”
至上午8时许,第113师全师进至预定区域,切断了美由军隅里经三所里通往顺川的退路,美军也很快撤来,于是113师在三所里先后击退美军10余次猛烈攻击。战斗中又分兵抢占了龙源里,切断了美军的另一条退路,美军立知不妙,以更加凶猛的火力攻击113师,试图夺路而逃。
于是有了著名的松骨峰等战斗,第113师死战不退,卡住了美军撤退的瓶颈之处,为第二次战役的大胜立下了不世之功。战至12月1日,美第9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道安州会同美军第1军,经肃川退往平壤一线,总算没有全军覆灭。
看懂了吧,第113师不仅要在一夜之间穿插近近百公里山路,还要立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上整整坚持三天,不带够子弹炮弹干粮,怎么坚持阻击作战?所以其困难程度,要超过我们所知的任何一场穿插战斗,尤其是全师实施山地穿插成功,更是世界战争史所罕见的战例。
第38军自此一战雪耻,遂有“万岁军”美誉,而邓华将军称之为“奇迹”并不为过,至于“神迹”的说法确实没有在文献中看到,应该是题主的赞美手法吧?
越南养老最好地方?
芽庄不错,空气好,气候宜人,适合养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