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魏国的克星是谁打的,曹操真的是盗墓的祖师爷吗?
因《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两部著名盗墓题材的小说,“倒斗”一行地下行业被人所熟知。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挖坟当然这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要说起来,因为盗墓一行最早,始于秦汉因门法、工具、动机、祖师爷不同大体上分“摸金校尉”“发丘派”“搬山派”“卸岭派”这四大派系,当然还有一些小小的野派,就不算上数了。
而曹操则是“摸金校尉”这一派的祖师爷。“摸金校尉”听名字就比较规整,它的性质与其他不太相同,是为官盗,是曹操为了筹集军饷而专门成立一支队伍,四处派兵掘墓。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套自己的门法,再加上后人的继承发展,也就更加专业,他们精于“分金定穴”和“寻龙诀”,也就有了“摸金校尉”这一大派,尊曹操为祖师爷。
2.发丘派弟子称发丘天官,祖师爷为伍子胥。
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将楚平王的尸身挖出鞭尸三百,因而得名。此派与摸金上相差不多,只是技术上稍逊一筹,而后被后人将两者合在一起。
3.卸岭派弟子名称卸岭力士,祖师爷为项羽。
记得之前曾写过项羽算是最强的“挖坟”之人,只因他挖了一位超级牛的人的墓,就是秦始皇陵。他不是为财是为了一个“义”字,而因他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百姓的心。该派主要依靠外力来盗墓。
4.最后一个就是搬山派,弟子称搬山道人,祖师爷不详,虽然盗墓一行就为人所不齿,但是这个派系却是最为臭名昭著的。
搬山道人们最擅长的就是爆破式的盗墓,要说起来就是全无章法,随心所欲,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以孙殿英为代表,1928年借口军事演,将乾隆陵、慈禧陵洗劫一空慈禧,给后人科考和研究带来重重难题。
当然,若是说时间上伍子胥最早,且他和项羽一样都是为了泄愤,可以说是碰巧坐上了两派的祖师爷,越是大人物的墓穴越是机关重重,而最专业的还是曹操,所以我认为曹操仍然是“盗墓祖师爷”。
但是“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盗墓本就是个既损德行又犯法的事情,看看小说就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和司马懿对战的是庞统?
过程可能不同,但结果都一样。
首先,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也不能够重来,现代人可以无限的遐想那个时代,也可以通过游戏模拟,但如果是真正的历史,考恒的就不单单是《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武力值了。
首先一点,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东汉末年,黄巾大乱,军阀混战,导致人口数量锐减,曹操在一首题名《蒿里行》的诗中,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关于那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众说纷纭,但大致是从汉朝强盛时的5000万,下降到三国前期的800万左右,有种说法是,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但学者们都认同的是关于人口数量,魏国>吴国>蜀国,魏国>蜀国+吴国,而蜀国的人口,也只在百万左右。
《三国志》里曾写道,(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蜀国百万人口而兵力高达十万,另有官吏吏四万,不事生产的人口竟占总人口13%,这在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从经济方面,蜀国几乎没有定鼎中原的希望。
单看《三国演义》
年龄方面,司马懿跟庞统同岁,比诸葛亮大两岁,庞统死于刘备征伐蜀中时的落凤坡,而诸葛亮死于第五次北伐时的五丈原,而司马懿是在诸葛亮死后17年才病故的,可见一个好的身体是多么重要。
性格方面,庞统激进狂放,诸葛亮稳重,司马懿内敛阴狠,这样的性格也表现在军中,庞统在军事进攻方面更有天赋,诸葛亮更善于后勤保障,而司马懿善于坐镇中军,如果庞统活到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很有可能会施行,但损失可能会极为惨重,换句话说,庞统统军北伐,会用险,如果成功将是大胜,但胜利概率小,且损失会极大,如果一击不胜,那蜀国随时会有灭国的危险。
内政方面,单看诸葛亮北伐期间,虽然他贵为蜀汉丞相,但内部仍不时有人捣乱,比如李严。如果仔细看三国,就会发现,刘备进军西川,就是一个外来的军阀打败了一个长期在蜀中休养生息的刘章,东汉末年的大乱,并没有影响到西川地区,反倒是刘备的到来,使得蜀中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当地的士绅当然不会支持,在攻下成都时,还曾经纵兵抢掠城中百姓三日,老百姓就更不支持了。即使庞统再牛,一只没老百姓支持的军阀能打多久。
军事资源方面,襄樊一战,关羽失了荆州,夷陵一战,刘备又败光了蜀汉的物资,人才,家底没了,导致诸葛亮的北伐只能每次出岐山,从汉中进攻,而且每次退兵也基本是因为缺粮,人才就更匮乏了。从庞统死后,刘备攻取西川,汉中,为给关羽报仇攻伐东吴,假设庞统能侥幸从这几次战争中活下来,连年征战,但身边能征善战的荆襄才俊都没了,就剩下一个马谡,一个魏延, 蜀中无大将廖华为先锋的局面,产粮区就剩下一个成都平原,庞统能怎么办?
而魏国呢,首先政权是通过禅让继承了汉朝,中原氏族都归向了魏国,人才资源有了保障,赤壁之后,曹操明显用兵减少,开始大规模休养生息,屯田养兵,使得中原地区人口开始恢复,坚守有粮,出击有将,硬实力方面魏国强大太多了。
综述,即使卧龙凤雏一起对战司马懿,蜀汉取胜的概率依然很低,毕竟蜀汉作为一只远离中原,且家底匮乏的军阀政权,能坚守政权几十年已经很了不起了,攻取全国,几无可能
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全长6387公里,最浅的地方深度是1.5~5米左右,最深的地方深度是103米,最窄的地方宽度是几百米,最宽的地方宽度是几公里,长江的这种自然条件,决定了长江在古代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险。
在古代,还没有能力在长江上修建桥梁,所以想要渡过长江,唯一的办法就是坐船。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想要渡过长江面临三个困难:
一、制造船只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和懂得船只制作的工匠。
三国战船
北方政权想要渡过长江攻打南方,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建造船只,这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和工匠,而这种熟练工人和工匠,只能到生活在水边以水为生的地方寻找,一般是渔民和以水为生的摆渡人,可是这样的人一般都是生活在南方的。
所以,想要建造大量的船只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三国历史上的西晋为了灭吴,光是准备时间就花了11年时间,不仅需要大量船只,还需要训练大量的水军。
二、需要有一支懂得在水上作战的水军。
既然是渡江作战,如果北方政权渡江时,一定会面临来自南方政权的袭击,一般来说,这种战争都是发生在长江江面上的,在长江上作战,人再多也是没有用的,长江就那么宽,两军对垒时,只有前面的船只才能交战,后面的船只都只能看着,这不像陆地上那么方便,也不像陆地上可以不断地变换阵法,在水上作战就得靠精兵。
三国水战
比如赤壁之战,尽管曹操的军队数量与孙刘联军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曹操在长江赤壁段与孙刘联军首次相遇时打了一仗却输了,这就是人多也不能取胜的原因,在长江上作战得按长江的规律来办,陆地上那一套完全不行了,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占尽优势还是输了。
另外水上作战还要懂水性,如果是北方人不懂水性,一是会晕船,二是会不习惯颠簸,三是不懂水性掉河里就会被淹死,那绝对是大量的人员损失,西晋之所以能灭亡东吴,那是因为西晋先灭亡了蜀汉,蜀汉所有的益州在长江的上游,所以能够大量招募懂得水上作战的人员来训练,同时也能在益州长江段制造船只,所以才能打败东吴。
长江天险
三、需要控制制水权。
长江是一道天险,还有一点就是说北方如果想攻打南方,一定要掌握制水权,所谓的制水权就是指控制水道的能力,如果没有制水权,就算是北方军队成功攻入南方腹地,也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
北方进攻南方,需要大量的船只运输军队、装备、粮食和辎重过江,北方首先要保证渡江运输时的安全,怎么保证呢?就是派出大量的战舰在附近警戒,防止敌人的袭击,就算敌人来袭击,也能击败敌人,保证正常的运输,这就叫制水权,想想就会明白,如果自己一方正在渡江运输军队或者人员,被敌人攻击,一下子切断了补给线,那么整个作战如何能顺利进行呢?
长江天险
而且就算成功到达南方的北方军队,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补给线畅通,被对方夺取了制水权,那么这些北方军队就会成为孤军,到头来还是死路一条,因为军队是需要吃的,喝的,用的,没有这些只能投降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在南方补给啊,那等于是在敌占区补给,你觉得自己有成功的机会吗?一旦露出行踪,立即会有大量的敌人过来攻击,到头来还是失败,那么能不能在长江找个地方渡江,同时在长江对岸建立前进基地,再从陆路大举攻打南方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涉及制水权,就算你在长江任何地方建立基地,除非你能消灭对方的水军,否则总有一天对方的水军会切断你的补给线,长江防御其是全境防御,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沿着长江从三峡一直到入海口都建立了防御阵地,就算你在不起眼的地方渡了江,也会被大量的东吴情报员发现并迅速上报,马上就会有东吴战舰来消灭你。
船只运输
赤壁之战前其实曹操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当时整个荆州都投降了曹操,如果曹操听贾诩的话,不要急于发动战争,而是安抚百姓,再等待时机,三国就指定统一了,当时的荆州有一大半的领土是在长江南岸的,从长江南岸也是可以攻击东吴的,但是曹操还是决定先消灭东吴的水军,因为东吴一旦水军被消灭,等于老虎被拔掉了牙齿,到时候曹操就能掌控制水权,消灭东吴那就是指日可待了。
但很可惜曹操没有打掉东吴的水军,反而被对方水军打败了,当时曹操能不能从荆州渡过长江去攻打东吴呢?
答案是理论上可以,实际上你无法操作。因为就算渡江后从陆路进攻,但是你还得防备东吴的水军,如果让东吴的水军切断了曹操的补给线,即使曹操在长江南岸有再多的军队,那都是送死,这么做的风险极大,曹操也没有冒这个险。
晋灭吴之战
所以一切的重中之重,就要打掉南方政权的水军,控制制水权,如果北方政权能够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能攻破长江,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万里长江就是你不可逾越的天险,这等于是逼着北方政权拿自己最不擅长干的事,与南方人来比,北方就算实力再强大,一时半会也是不可能取胜的,看看西晋灭吴这一战就很经典。
西晋灭亡东吴前后准备了11年,招募了大量的工人工匠建造船只,然后又训练了大量的精锐水军,还制定了非常合理的战略,前后为伐吴准备20万大军,在万里长江上,兵分六路,依靠强大的国力,和正确的领导,才灭亡孙皓治下政治黑暗的东吴,如果陆抗还在的话,西晋灭吴就有可能不会成功,可见攻破长江天险有多难,根本就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派支军队偷袭一下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全盘考虑来寻找机遇才能成功。
为什么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
为啥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精明的曹操却接二连三遭遇失败?
原创声明 : 流誉原创 抄袭必究
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夷陵之战是走向巅峰,还是走向灭亡?奥,“后期”把夷陵之战排除在外,那也不对啊!往前退回三年,关羽丢掉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也不算吗?刘备自称皇帝,实际就是个跛脚鸭,那时只剩下益州、汉中,新城、房陵也丢了,地盘没了,人口没了,经济不用说,军事恐怕强不了,把这说成巅峰,岂不笑掉大牙。
实际情况是,曹操巅峰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即赤壁之战那一年。也就是说,巅峰和挫折在同一年,但巅峰是大战之前,转折在大战之后。想想,当时曹操已经彻底平定袁绍旧地,北征乌桓,震慑辽东,逼公孙康杀掉袁熙、袁尚,自动送来二袁首级,曹操回师途中,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何等豪迈、雄壮威武,景象万千,大气磅礴!
虽然从地域看,那时候,曹操还有西凉、汉中没有平定,但荆州一线,刘琮投降,不仅进占襄阳、樊城,刘备也已从新野,步步溃退,被迫退至夏口,几乎就要被赶过长江。除了江南四郡,荆州就基本全收服。而荆州的人口、经济、军力比汉中、西凉要强大很多。还有,就是远在益州的刘璋,也派张肃为使,“遣兵给军”,表示服从。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曹操任命荆州降将文聘,统领新投降的荆州陆军,并启用荆州当地名人,如韩嵩、邓义等。对曹操来说,形势一派大好。如果曹操这时,暂时放下刘备、孙权,先巩固、稳定荆州,兵峰西指,或者暂时休兵罢战,拉拢、分化,利用即将就来的张松,因为张松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集团,包括法正、孟达,很可能先刘备一步,进入益州。到那时,汉中的张鲁,成了两面受敌,不用征伐就会自动投诚。
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
刘备的巅峰,实际就是自称汉中王时,那时候,地域上包括益州、汉中、荆州三郡,以及上庸等。但是刘备的巅峰,与曹操完全不同,这包括两点 : 一是曹操的年龄,那时只有54岁,进取心还在,身体状况很好,有充足时间,重写辉煌或纠正失误;二是曹操实力很厚实,虽然受到挫折,也仅受小伤,并未伤及要害。而刘备的巅峰,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虽取得胜利,国力也几乎耗尽;刘备已是59岁,不仅自身还有国家,都难承接微小失误,走错一步,都是要命的。
至于曹操后期失败,主要就是汉中之战。但汉中对曹操,只是影响统一天下,对于江山来说,就是曹操自己那个著名口令:“鸡肋”,拥有还是丢弃,都没啥意思。而刘备后期,不但不是军事巅峰,而是一个失误接着一个,且一个比一个严重。比如,丢荆州难道仅仅是关羽责任吗?夷陵之战诸葛亮、赵云那么劝谏,刘备都充耳不闻,一意孤行,能怪谁呢?
三国武力许诸排老几?
谯郡许仲康,大魏武魁首。
横勇绝淮汝,雄毅震九州。
飞石摧寇胆,壮力挽双牛。
渭凉战孟起,天下知虎侯。
在曹魏阵营中,许褚以膂力超群,勇武敢战而威名远扬,被曹操称为“虎候”、“此吾樊哙也”,并任命其为虎贲护卫军的首领,他与典韦两人都是曹魏大军中少有的“超级猛将”,能与蜀汉五虎相抗衡。
那么,以许褚的实力在三国武力排行榜上能够名列第几,他又曾经遭遇过哪些劲敌猛将呢?
被广大三国迷们比较公认的是,巅峰期的吕布是三分时代的最强者,武力排名榜上的头一位。天下第一帅哥,天下第一武艺,还拥有天下第一宝马――赤兔火龙驹,正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如虎添翼,横勇无敌,独立巅峰而雄傲天下。
吕布之下还有几位猛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褚、典韦、颜良、文丑,这九位通常被称为“超级猛将”,他们的武力值和战斗表现相对于其他武将明显要高出一个层次。以许褚的实力,毫无疑问足以跻身于前十名之列,具体能排到第几名,咱们需要根据他的历次战斗表现来细细分析。
许褚VS吕布许褚经历过的劲敌还是蛮多的。濮阳之战时,许褚和吕布曾经在两军阵前有过一次交锋。曹操征伐徐州,吕布抄了他后方的兖州,曹操率兵回救,在濮阳城外与吕布摆阵对峙。吕布出阵搦战,曹军中许褚出马迎敌,“斗二十合,不分胜负”。通常情况下,这个“不分胜负”往往需要的回合数比较多,起码也得三十合开外了,二十合就说不分胜负比较勉强,只能说许褚勉力招架支撑。果然连观战的曹操都感觉到了许褚的处境不妙,“吕布非一人可胜”,立即派上典韦助战,两员猛将一齐联手夹攻,尽管如此,仍然没有胜算,随后又六将齐出,对吕布进行围殴。
通过这场战斗可以确定,许褚与吕布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
许褚VS张飞许褚和张飞也有过三次交锋,但情况都很不妙,完全被张飞碾压:博陵渡口,张飞拦截曹军败军,正遇许褚,便来交锋,许褚“不敢恋战,夺路走脱”;葫芦口伏击,张飞阻击曹操赤壁败兵,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和徐晃也冲上来助战,仍被张飞打退,曹操回看众将,“各自带伤”;褒斜道上张飞劫粮,正好又遇到醉酒的许褚,许褚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
许褚屡屡被张飞按在地上摩擦,仅仅以运气不好为理由是很难解释的。只能说战斗风格上有相克之处,许褚对张飞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忌惮,心理上存在着阴影,张飞就是他一生的“克星”。
许褚VS关羽许褚和关羽有过一次交锋,就是在土山之战中。刘备、张飞偷袭曹营失败被打散,关羽独守下邳被围。夏侯惇将关羽诱出城外,许褚、徐晃两将从两边杀出,截住关羽归路,关羽“奋力杀退二人”。当然,按照曹操的计划,这次战斗行动是困住关羽,争取他投降,“说之可也”,并不打算杀掉他。所以许褚和徐晃在战斗中不能伤了关羽,在束手束脚的情况下,不可能全力以赴拼死作战,为保障自己安全,两将被关羽打退也不奇怪。但也说明一个情况:无论许褚还是徐晃,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阻住关羽的,只能两人合力。
通过这场战斗,我们可以确定,许褚的武力值低于关羽。
许褚VS颜良许褚与颜良之间没有直接的交锋,但是通过徐晃可以判断出两人之间武力值的高下。曹操挟天子群臣迁都许昌的路上,遭到徐晃的拦截,曹操派许褚出战,两将“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而在白马坡之战中,颜良连斩曹军两将(宋宪、魏续)的情况下,徐晃抡斧迎战,“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曹军诸将“栗然”,无人再敢出阵。
通过两场战斗的相互比较,许褚和颜良之间高下立见,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许褚VS赵云许褚与赵云有过两次交手,都是穰山之战中:第一次是两军阵前的单挑厮杀,许褚出马,赵云挺枪接战,“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第二次是刘备率部在夜间撤军,遭到曹军伏击,许褚率兵追击,“与赵云力战”,随后“于禁、李典又到”,将刘备与赵云隔开。次日刘备遭到高览和张郃的前后堵截,赵云突然杀到,枪挑高览,又“三十余合”杀退张郃。
通过这两场战斗看,在两军阵前堂堂正正地厮杀的情况下,许褚和赵云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战成平手。但赵云能够从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包夹中从容脱身,至少说明赵云的防御力极其强悍,以许褚的攻击力还没有任何机会能够伤到赵云。也就是说,如果两人对战,赵云将立于不败之地,取胜只是个时间问题。
许褚VS马超许褚与马超有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旷世之战,就是渭桥边“裸衣斗马超”。在这场战斗中,两人连斗三局:第一局是“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第二局换马再战,“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第三局许褚卸去盔甲,裸衣出阵,“又斗到三十余合”,许褚弃刀挟枪,折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从这场战斗来看,许褚是超水平发挥,倾尽全力奋战。而马超则始终全装贯束,从容应对,在境界上就要略胜一筹。
许褚VS典韦许褚还与典韦有过一次交锋,是在葛陂之战中。许褚那时候还占山为王当土匪,擒住了黄巾军的首领何仪。典韦来要人,与许褚发生冲突,两人一言不合打了起来,“从辰至午,不分胜负”;稍歇后再斗,“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
从这场战斗来看,许褚和典韦力量相当,同样悍勇,武艺也不相上下,可以视为武力值在同一水平线上,差距甚微。但许褚的战绩比典韦要好,斩将率要高很多。
许褚VS黄忠在蜀汉五虎上将中,许褚唯一没有交过手的就是黄忠了。由于黄忠出场时就已经是“年近六旬”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老将不以筋骨为能”,体能下降,失误增多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我们记得,马超兵犯葭萌关时,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对策,提到了关羽、张飞、赵云,却独独没有提到黄忠。可见在当时情况下,黄忠已经不足以应对如此劲敌了。比较渭水边大战马超的许褚来说,黄忠当稍逊一筹。
许褚VS文丑位居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次席的文丑也是一员猛将。他比较出彩的两场战绩,一场是磐河之战中追击公孙瓒,遇到初出山的少年赵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另一场是延津渡以一敌二,射倒张辽战马,又与徐晃大战,徐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
但我们分析,当时张辽坐骑被射倒,翻身落马,文丑策马回来,徐晃“急抡大斧,截住厮杀”,主要还是为了救下张辽。这个时候文丑“后面军马齐到”,徐晃却是独立作战,“料敌不过”也属于战场因素。从战斗成绩上来看,文丑有过两个斩获,一个是关纯,一个是公孙瓒麾下的无名“健将”,他的杀伤力并不如许褚。
通过以上各场战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三国武力排名榜上,许褚能够排在第七、八名的位置上。在他前面的还有吕布、张飞、颜良、关羽、赵云、马超六人。许褚与典韦的武力值相当,略胜于黄忠、文丑。
如何看待曹操的?
谢谢邀请回答。
这是三国时代发生的事,先了解一下三国鼎力几个核心领袖人物。三国时代曹操称魏,统治以河南为界的北方;蜀汉刘备统治四川、陕西、贵州、安徽等;吴国孙权统治江苏、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这是大致的分析,因为那个时代,枭雄四起,战争不断,目的就是争地盘,民不聊生。民间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笑话:天黑睡觉之前是一个国家,第二天睡醒了,出院子一看换上了外国人站岗。
曹操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仰脸看人,十分傲慢的人,能让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确不易。
一是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年龄快60岁,老了!在他戎马一生的经历中,他出于爱护人才也好,出于服老也罢,这毕竟是给了比他小二十多岁的政治对手一个大大的褒奖,也说明曹操还是很看好人才的!
二是孙权受此赞誉也是着实的不容易。19岁接过父亲基业,在老臣的辅佐下,先后扫清内部哄斗,又是制定实施兴国安邦之策,把吴国治理的国泰民安,六畜兴旺,连老刘、老曹都自叹不如。
三是孙权确实在谋略上,让曹操心服口服。孙、刘、曹之间的纷争大战就不必细说了。曹操野心狂大,几次进兵和孙权交手。建安十八年的濡须之战,由于曹操靠兵多将广,人多势重欺人,但是,疏于管理,人心涣散,没有战斗力。而孙权摆兵布阵,讲究兵法,兵人数虽少,但思想工作到位,打起仗来人人英勇,个个善战。相持月余,曹操才感叹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得不撤兵回去。
四是曹操当时说的全句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这也是曹操两次外侵时遇到不同境况的感叹。孙权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对手来犯,毫不退却,英勇抗敌;而刘景升在强敌面前选择了投降;此时,曹操是不是也想到自己的几个儿子呢?我们不得而知。
如有不同看法,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也可私信我共同商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