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副本扫荡,保定市出过哪些名人?
赵席聘(1878-1957),字国珍,保定市赵家庄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5月任冯玉祥部第十八路军中将总指挥,后任第十三军中将军长、西安城防司令,参加了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赵也离职赋闲。
马文昭(1886 05.31 - 1965 12.13),河北省保定市人,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树春(1890-1945),字荫轩,直隶(今河北省)清苑县人。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 ,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
孟目的(1897年10月17日 -1983年5月21日),河北省保定县南关人,是药学教育家和药学事业活动家 。他长期致力于药学教学事业,创建中国第一个药学专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毕生从事药品标准和质量监督检定工作,特别是为编纂中国药典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中国药学会的活动,为普及药学知识和发展药学事业,为中国现代药学教育和药品检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二小(1929年1月—1942年10月25日),本名阎富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吴立人先生是河北省保定人,读过北平华北大学,"12·9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抗战前参加地下党。抗战时期担任过冀中九分区地委书记兼九分区游击纵队政治委员 ,抗战后担任过保定地区的领导人 。后于1956年6月至1958年1月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书记。
吴正卿,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31年12月14日江西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先后任湘鞍苏区红军新独立师师部文书参谋、作战 参谋、红六军团十七师四十九团二营 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了保 卫苏区的斗争,为苏区的开辟和巩固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2月,在打鼓新场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
李英儒(1913年11月-1989年2月6日),河北保定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记者、编辑、八路军某部团长,并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战争年代曾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最著名的是《战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
柳哲生(1914-1991),出生于河北保定。1936年从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毕业,入四大队服役,使用战机Hawk-III。1937年抗战爆发,四大队于8月14日进驻杭州拦截日机。当天下午的空战中,柳哲生协同21中队中队长李桂丹击落一架九六式轰炸机,获得第一次击落架数。随后柳哲生一路晋升至四大队重要的战力。后赴美国陆军参谋学校进修。抗战胜利时担任第5大队24中队队长,获颁9星星序,意即9架正式击落纪录。
赵观民(1915-1942),化名田野,河北省保定市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天津市工人救国会主任、中共冀东地委西部地分委书记。1942年9月19日于兴隆县沙峪沟牺牲。
胡德林(1917年~1941年9月25日),保定市容城县郭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8年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战士。1941年9月2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在狼牙山壮烈牺牲。
葛振林(1917年-2005年3月21日),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扔光,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挂住。
胡福才(1913年-1941年9月25日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郭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1941年9月2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在狼牙山壮烈牺牲。
阎肃(1930年5月9日~2016年2月12日),原名阎志扬,河北保定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代表作品:歌剧《江姐》;歌曲《说唱脸谱》、《敢问路在何方》。
苏叔阳(1938年-2019年7月16日),当代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河北保定人。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乌金奖等,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刘备为什么要杀义子刘封呢?
引言
刘封,作为三国时代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其能力是不容否认的。
且不说那个后来继承了蜀汉地位的刘禅,就算是把他放到曹魏集团中,他的能力也足以和曹操的几个儿子比肩。
按理说这样的能力,对于蜀汉集团这种人才极缺的政权应该重用才对,可他最终却是被“刘备所杀”。归根到底,这里面的原因只有一个:可惜,他不是刘备的儿子。
分析一些三国的爱好者对刘封观感不佳,而这不佳的原因有极大一部分都是源于刘封不救关羽。
当然,如果非要说这是刘封的罪过,那小编也无话可说。毕竟,关羽已经是神格化的存在,他早就不再是战阵上冲锋的将领,而是很多人的信仰,或者说是追捧的对象。
而且,这件事也的确是后来刘封之死的一个诱因,起码是一个强有力地杀掉刘封的借口。可这件事绝非是刘封之死的根本原因。
因为蜀汉政权本身就人才极缺,而其领导者也并非是嗜杀之人,就算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再好,也不会因为一个死去的人才,而杀掉一个还活着的青年才俊。
刘封的实力对于刘封历史上的记录其实并不多。毕竟,在那个人才济济的年代,像刘封这种还未完全成长却已经死掉的人,能留给后人记录的也没有什么。
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那并不多的记载中,却足以证明其实力。刘备入蜀抢夺益州,因为在战争中受阻而令防守荆州的张飞、赵云等入川,刘封也随之入川,而且是战功赫赫: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但这,只是刘封的一个开始,他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候是在汉中之战: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曹彰是什么人,那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能打的一个。可在曹操的眼中,却能把刘封与曹彰放在一起比较,这足以说明刘封战斗力的不俗。
如果没有惊人的实力,刘封又怎么能够担当重任,让刘封一同去夺取上庸郡。而且在夺取上庸之后,让刘封来镇守上庸这个军事重地。
种种事迹,都已经证明了刘封的能力。可以说,在蜀汉集团中,他绝对是第二代人才里面的翘楚,甚至是不弱于一代人才的存在。
刘封之死刘封之死的原因是双方面的。至于外因方面,那是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了蜀汉集团未来的顺利交接而做的未雨绸缪;要说到内因,那就是刘封其人在性格方面的确有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刘封与关羽是极其类似的人。一方面,他们都极度忠诚于刘备,可以为刘备去死;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底色中却都有着傲慢的一面,而且刘封比关羽更为霸道:
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作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刘封没有与孟达处理好关系,这其实和关羽没有同糜、傅二人处理好关系是一样的。
只不过关羽是被这两个人出卖而死,而刘封却是既被构陷,又被出卖:
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孟达投降了曹魏,孟达本就是喜好反复之人,他的投降已经是常态。莫说没有与刘封相争之事,单是不救关羽这件事,就足以让孟达走向反叛的道路。
不过,刘封没有投降,不管怎么样,刘备都是他的义父,只有蜀汉才是刘封真正的家。所以,在孟达背叛之后,刘封选择逃回到家,可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次等待他的不是刘备的父爱,而是刘备的屠刀: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其实,这段话对刘封之死的原因表述得很明确了。
欺凌孟达,诱发三郡丢失,其罪一也;不救关羽,致使蜀汉损失一员大将,其罪二也。但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认为刘封的性格不好把控,担心其在日后会危险到蜀汉内部稳定,这才让刘备下决心赐死了刘封。
九死一生的逃回成都,征战沙场的战功赫赫,最后却死在了自己最忠诚、最尊敬的义父手上。不知道刘封在自杀之前,是否会伤感会后悔。
结语如果单是前两条罪,刘封还真得罪不至死。
只要懂得军事的人都明白,上庸三郡刚刚得到,本就不稳,而且刘封手下的兵力也不富裕,他不救关羽失真,可即便他想救也无力去救。
至于丢失上庸三郡,这是自关羽失荆州就埋下的隐患。纵使没有孟达的反叛,曹魏也依旧能拿下上庸三郡。这件事,并非是刘封的战之过。
只有一个原因才是刘封真正的死因,那就是消除隐患。刘封本身就有能力,而且远在刘禅之上。他虽然是刘备的义子,但在蜀汉政权内部也有自己的小团体。
刘备在时,可以压制刘封。而刘备终究会死,他死之后,刘封会不会窥视那个位置,这是一个未知数。与其担心,不如尽早除掉,避免未来的内乱。
逐鹿天下的解锁条件?
三国杀逐鹿天下武将完成相应关卡的通关或者扫荡,可以获得一定的武将碎片,集齐相关武将碎片就可以兑换了
库尔德人对土军发动袭击?
世界很精彩,老金看世界;
如果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你想叙利亚库尔德人敢对土耳其发动袭击吗?老金没有找到相关新闻出处,但老金从叙利亚局势分析来看,库尔德人袭击土耳其军队属于正常现象,美国应该是背后的支持者,没有美国的支持,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不会跟土耳其军队单挑(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武装才敢同土耳其军队单挑)。
下面老金简要分析一下当前叙利亚国内的战略态势:目前叙利亚局势就是三国杀局面:土耳其为一方,库尔德及其背后的美国为一方,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及其背后的俄罗斯为一方;
对土耳其来说,叙利亚是其扩张到中东,恢复昔日大土耳其梦的拦路虎;
对美国来说,叙利亚是将俄罗斯排挤出中东的最后阵地;
对俄罗斯来说,叙利亚是插足中东唯一的机会!
库尔德人控制区是美国在叙利亚的战略落脚点;
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拉塔基亚空军基地是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略落脚点;
而土耳其的落脚点则是叙利亚的伊德利卜,阿夫林以及库尔德和土耳其边境地区的所谓安全区;
从形势分析可以看出,土耳其插手太多!一方面在伊德利卜和阿夫林方向上,对阵叙利亚和俄罗斯,
另一方面在与库尔德交界的边境地区和美国对阵,等于是1打2的局面!
知道这个战略分析之后,就不难看出,美国事实上也是土耳其在叙利亚扩张的敌人,反过来看,特朗普也不想埃尔多安在叙利亚过分扩张(同意土耳其军队留在伊德利卜,作为牵制叙利亚和俄罗斯的力量);
这点特朗普和普京想到一块儿了!
特朗普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上个月,就偷偷从驻伊拉克美军中抽调一个营的重装备运到库尔德手里;于是就有了库尔德人袭击土耳其的新闻,今天有,明天还会有,只要土耳其一天不从所谓的安全区撤军,库尔德人的袭击就不会停止!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老金看世界,期待你的点赞,留言,转发,收藏,关注。三国杀十周年扫荡券怎么得?
三国杀十周年扫荡券: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即可获得
如何看待最强阳谋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绝对是解决古代藩王尾大不掉的最佳法宝。不但可以让地方藩王就此衰落,而且还无需消耗中央政府的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汉朝开国之后,刘邦也曾为国家制度形式的问题而烦恼。对于到底该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这位传奇的大汉开国皇帝,似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如果采用分封制的话,之前周朝分封的恶果,似乎就无法避免了。而如果采用郡县制的话,之前秦朝又有迅速衰亡的前车之鉴。
最终,刘邦想出了一个和稀泥的办法。
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一方面,刘邦大肆分封功臣,同时将自己的亲族后代,也进行了分封。另一方面,刘邦也保留了大量的地盘,由中央政府控制。如此一来,似乎就可以博采众长,既能拥有郡县制的管理优势,又能拥有分封制下地方拱卫中央的优势了。
但刘邦忘了一点。
人的感情,是会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变淡的。
对于他而言,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都是他的子孙后代,自然没什么问题。但到了几代人之后,随着大家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可就不好说了。当年周朝分封天下,很多诸侯之间,何尝不是同样有血缘关系?但最后,还不是打得天下大乱?
刘邦去世之后,汉朝先后经历了惠帝、少帝、文帝等几代人之后,这个弊病就开始渐渐凸显了出来。到了汉景帝时期,几个强大诸侯国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对此,汉景帝不得不采取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汉景帝这一开始削藩,马上就引来了各大诸侯国的强力反弹,终于爆发了所谓的七王之乱。
最终,汉景帝虽然平定了这场七国之乱,除掉了最大的几个诸侯国,但却没能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七国之外的诸侯国,依然十分强大,随时可能对中央造成威胁。
削藩,势在必行。
但问题是,怎么削藩?
如果硬来的话,很容易造成当年七国之乱一样的叛乱。而且汉武帝此时刚刚登基,头上还有一个窦太后。窦太后在削藩方面,和汉武帝这个孙子意见不统一。所以,就算汉武帝想要硬碰硬的,也来不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主父偃的人,出现在汉武帝面前,给他提了一条妙计。
这条妙计,就是所谓的‘推恩令’。
在汉武帝之前,所有诸侯王去世之后,其王位和封地,都将由嫡长子来顺位继承。不光是汉朝如此,以前春秋战国那会儿也是如此。但是主父偃创造性地提出,可以由嫡长子和其他子嗣分别继承。
简单来说,就是分家。
嫡长子拿最大的一块,同时继承老爹的爵位。而其他儿子,也能从老爹的封地当中,分到一部分。但是,分到的这部分封地,你只能享受封地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被中央收回。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种极其有意思的现象:原本各大诸侯王,一门心思地想要和中央政府争夺权利。但推恩令实行之后,诸侯王们自家的儿子就不干了。为了能够分到更大的遗产,纷纷开始内斗。
一个内斗严重的诸侯国,自然就再没有和中央政府抗衡的精力了。
另外,随着推恩令逐渐贯彻下去,各大诸侯国开始被越分越小。那些由嫡长子继承的诸侯国,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越来越小。而那些由其他庶子继承的地盘,权力会被收归中央,自然也就无法对中央再产生什么威胁了。
正是靠着这条妙计,汉武帝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各大诸侯国,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为后来汉朝能够举倾国之力和匈奴战斗,奠定了基础。
推恩令,真的是历史上最顶级的一条妙计。
但同时,推恩令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有汉武帝这个典型案例在前,所以后世一直到清朝,几乎都以各种形式,袭承了这一传统。也就是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爹的权力,以及老爹的部分实权。而其他庶子,则降一级或者降两级继承爵位,以及各种待遇。比如说,老爹是亲王,嫡长子以后可以是亲王,但其他庶子就只能是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制度的存在,确实可以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强化中央集权。
既然如此,为何后世其他朝代,还会有那么多藩王叛乱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推恩令这种制度,只能解决藩王有封地的情况。如果藩王压根连封地都没有,那还分什么?
比如以明朝为例。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自己的诸多儿子为王的时候,就采用了‘分封而不锡土’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我封你做王爷,但是你没有实际的封国,对自己所在的地方,也没有管辖权,只能控制手里的一点点军队。
但是军队这种东西,是不是以推恩令的形式,来进行分割的。明朝当时的藩王,大多身负守边之责。如果把他们手里的军队彻底分割了,那就无法抵御外敌了。所以朱元璋去世后,后来即位的朱允炆,就只能采取硬削的策略。而这种硬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靖难之役,最后丢掉了自己的皇位。
所以,推恩令确实是一条解决诸侯王的妙计。但如果诸侯王压根没有封地,手里的权力也没法分割的话,那推恩令就没什么用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