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残暴甘宁,刘备的起点真的那么低吗?
刘备的出身,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低得不能再低了。
由于刘备母亲的努力和小刘备本身的天赋,到刘备成年时,他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然而,即便如此,刘备的起点依然远远落后于他的同行——群雄。
“不一样”的底层刘备的父亲早卒,小刘备跟着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艰难。
我们知道,汉代社会,重农抑商,士农工商中,工商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了。
刘备的出身,算是最底层的工商业家庭,不仅社会地位低,而且贫穷,可谓是最底层了。
然而,刘备这个底层,与一般的底层又不一样。
一般的底层,不但生活困难,而且,普遍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印刷术发明前,教育成本很高,一般家庭连识文断字都没有机会掌握,文盲率极高)
但刘备早年却似乎有不错的教育条件。
刘备的爷爷,曾经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一方面,这意味着:刘备的母亲,是县令家的儿媳妇,至少是有一些见识的。
另一方面,尽管刘备的小家庭是“底层”,但他的叔父们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如果刘备能得到同宗叔父的欣赏,是能够获得更多、更好机会的。
所以,刘备虽然出身底层,但自小受过一定的教育。(后来拜读卢植门下,显然是需要一些基础的,总不能让卢植教你识字吧···)
更重要的是,刘备的母亲和支持刘备的同宗,居然给刘备找了当时最好的“学位”。
获得同宗支持,入“名校”小刘备自小与同宗小孩一起学习、玩耍时,表现出了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一次,刘备与同宗小孩们在家门口的大桑树下玩耍。
刘备指着大桑树说:将来,我一定要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叔父刘子敬大骂:胡说八道!你这样会让我们家族遭遇灭门之祸!
而另一位叔父刘元起则十分惊奇:此儿绝非常人!
此后,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将他与亲儿子刘德然同样对待。
刘备15岁时,他伟大的母亲让刘备外出游学(母使行学)。
以刘备的家庭条件,刘备的母亲不让刘备“外出打工”,而是让他“外出行学”,可见其母亲的见识和格局。
而且,刘备居然有幸入了当时当地最好的“学位”——卢植。
当时的卢植,已是名满天下的经学大师,可谓是当时全天下最好的“学位”。
要知道,当时,已经做了太守女婿的公孙瓒,还靠其太守岳父的帮助,从辽西专门跑到涿县来拜卢植。
显然,应当是一直资助刘备的叔父刘元起,想办法,帮助刘备入读“名校”的(刘元起的儿子刘德然也一起入学)。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刘备的起点,看起来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普通人。
看起来,刘备的母亲、叔父,是希望刘备能学有所成,将来像刘备的爷爷一样,举孝廉,入仕途。
然而···他们想简单了。
仕途之路不通在卢植门下学习时,刘备与公孙瓒成了朋友,刘备以兄事公孙瓒。
然而,“毕业”后,两人的发展却截然不同。
公孙瓒是太守的女婿,很快就得到帮助,进入仕途,并开始发展起来。
而刘备呢···
虽然史书说刘备不喜读书,只好狗马、音乐、美衣服等,但是,从刘备后来的一些文章看,刘备是有相当经学功底的。
然而,汉代,没有什么科举制度,一个人要进入仕途,得要有地方官、名士推举。
然而,或许由于社会地位不高,刘备始终没有被举孝廉,无法进入仕途。
此路不通!
还是出身起点太低的问题呀!
发展武装(落后于许褚)当官当不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织席贩履也不可能了。
不过,刘备毕竟有人格魅力,善于结交豪杰,周边的少年争相围绕在他身边。
在当地贩马的商人张世平、苏双,遂资助刘备,让刘备组织起“团伙”,来保护自己的买卖。
由此,刘备,也成了一个武装团伙的领袖。
当时,天下已经秩序大乱,像刘备这样拉着一支武装的人不少。
曹仁,当时“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许褚,当时也“聚少年及宗族数千”···
此时的刘备与曹仁、许褚,算是“同行”,不过,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基础,显然都逊色不少。
这时,刘备已成年。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刘备的起点比其出生时高了不少。
但是,不要说与其他群雄横向比较,就是比之曹仁、许褚,都稍逊一筹。
军功崛起之梦破碎不久,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如此,靠军功崛起,又似乎成了刘备向上跃迁的道路。
刘备组织义勇军,关羽、张飞加入其中。
靠着刘关张的本事,自然能够在平叛战争中建功。
靠着在平定黄巾起义和张纯叛乱的功劳,刘备得封安喜县县尉。
只是···建功立业,建功立业,靠着军功,刘备只能建功,却不能立业。
因为: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关系,刘备在腐败、混乱的官场根本混不下去。
刘备刚做县尉不久,朝廷就开始对官场进行精选淘汰。
没有基础的刘备,成了要被淘汰的对象。
刘备求见督邮,人家连见都不见!刘备大怒,把人家拉起来打一顿,弃官逃亡。
然而,刘备仍然不放弃军功崛起的想法。
后来,何进派毋丘毅去丹阳募兵,刘备也加入其中,并再次力战得功。
然而···接下来,又是一连串的碰壁。
刘备做了密县丞,混不下去辞官;后去了高唐。
在高唐,刘备有进步,不但混了下来,而且从高唐尉混到了高唐令。
然而···高唐不久为贼军所破···
大汉王朝已经腐败,缺乏社会关系的刘备很难混出头来。
大汉王朝已经混乱,不能给地方官足够的保护,缺乏实力的刘备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守住一县之地···
在朝廷体系中,靠军功崛起之路,已不适合刘备了。
说到底,还是起点低的问题呀!
公孙瓒手下,走上正轨,开始快速赶超无奈之下,刘备只好投靠老同学公孙瓒。
此时,当年的老同学,如今已经成为大汉王朝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其实力一度盖在四世三公的袁绍之上。
所以,此时的公孙瓒,能够给刘备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让刘备获得积累实力的时间和机会。
在公孙瓒手下,刘备主要做三件事。
1、作战,既锤炼核心团队的战斗力,又获取名望、地位。
刘备随公孙瓒对袁绍作战,数战有功,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并试守平原县令。
2、对内乐善好施,获取名望、美誉。
刘备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获得了百姓人心,并因此积累了美誉。
3、结交大族。
在官场的接连碰壁,使刘备深知结交大族,是强化社会关系,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绍的长子袁谭,就是刘备举荐为茂才的。(袁绍与公孙瓒为敌。因此,这应当是刘备在袁绍、公孙瓒交恶之前,或者袁绍与公孙瓒那停战期间发生的)
袁谭,袁绍的长子,机会多得是,刘备居然“抢先”举荐其为茂才,可见:拉起关系来,刘备确实是远在常人之上)。
由于刘备名声渐起,因此,当北海孔融被黄巾余党所围时,孔融居然想到找刘备帮忙。
刘备欣喜若狂,抓住机会,解北海之围,救出名士孔融,使其名声大震!
刘备在公孙瓒手下大约4、5年,表面上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后来,他去徐州救陶谦时,只有“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其实力大致与当年在家乡的强宗许褚差不多···
然而,由于积累了相当的名声和作战经验,终于厚积薄发,迎来了一次飞跃!
飞跃:入徐州曹操攻徐州,陶谦不能敌,遂向青州刺史田楷求助。
田楷带着刘备,一起救援。
陶谦,看上了刘备。
陶谦手下的武装基础是号为天下精兵的丹阳兵,战斗力不俗,之所以在曹公面前不堪一击,实是缺乏将才所至。
由于刘备、关羽、张飞,已经打出名气,因此,陶谦急切希望得到刘备!
于是,陶谦给刘备4000精锐丹阳兵,拉拢其“跳槽”。
后来,曹公因老巢有失退兵,陶谦又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令其驻屯小沛。
虽然这个豫州刺史并不能真的管豫州,但是,当年的底层少年,如今成了刘豫州,这是刘备身份的一次大飞跃!
随后,刘备又凭借其人格魅力,结交陈登、糜竺等徐州大族,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
陶谦去世后,“让徐州”于刘备!
于是,刘备,领徐州,成为一州之主!
如此,刘备,算是追了上来,成为群雄中有一号的人物了!
附:群雄的起点刘备的“起点”追赶之路,如此漫长、曲折。
那么,其他群雄的起点又如何呢?
1、二袁。
袁绍、袁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个就不要比了,但凡刘备早年能和二袁攀上关系,也不至于如此曲折。
2、曹操。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侍奉四代天子,是顶级大宦官;曹嵩后来也官至太尉。
曹操,虽不是四世三公,但也是三公之子,也是顶级官二代。
3、刘表、刘焉。
刘表、刘焉,都是汉室宗亲;跟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不同,人家是在朝廷登记在册的宗亲!
因此,刘表、刘焉起点都很高。
刘焉少年时就得以在州郡任事,并因宗亲身份而为中郎。
刘表则积极参与太学生运动,成为名士。
4、孙坚。
孙坚家,“世为吴官”,世代在吴郡为官。
所以,孙坚少年时,就已经在县里做官了,而且,家族与吴郡等地大族关系紧密。
5、公孙瓒。
公孙瓒出身辽西贵族,只是母亲地位卑贱,所以只能在县中为小吏。
不过,公孙瓒长得帅,而且能言善辩,因此,得到太守喜爱,招其做了女婿!
6、吕布。
后来与刘备相爱相杀的吕布,可能是出身与刘备最接近一个了。
吕布,“出身寒家”,以其骁勇,在并州军中任职,后来一步步爬上去。
尽管在出身上,吕布与刘备差不多。
但是,吕布在边境并州,战事不断。因此,吕布更加容易依靠骁勇出人头地。
吕布、刘备,因起点低,都频繁跳槽,不断寻找发展机会。
吕布跳槽,更为残忍、决绝,带着“投名状”,因此初期发展更顺。
只是,刘备更注重“养名”,虽然“慢一点”,但步伐稳健,越到后来越顺利。
其中差异,值得思考。
刘备的起点低,但无论是他的母亲,还是他本人,都一直在寻找出人头地的路子。
其间,多次遭受挫折,遇到“此路不通”的窘迫。
然而,凭借其不折不挠的斗志和探索,刘备最终找到了“追赶”的路。
今天,起点不高的年轻人,遇到彷徨无措是正常的,但多探索,总是有希望找到前途的,何必早早“躺平”呢?
三国有哪些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许多被人看做为经典的战役,被人们所传唱、被人们所学习、被人们所研究。而这些经典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以少胜多才会被认为是经典,如果以多胜少在大家心里会被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值得传唱的。最早出现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是黄帝时代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役。之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此类的战役。
而在三国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众所周知,三国里面的三位霸主一开始的是比较弱小的,特别是刘备一方的实力,但是最后他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那么这之间就一定会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到底有多少,又是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战役?让我们来数一数这些战役和了解一下他们所面对的状况。
第一场战役是曹操指挥的战役兖州之战东汉末年的战乱始于黄巾军叛乱,东汉献帝初平三年,黄巾军30万大军直逼兖州,攻破了东平县和任城。此时的兖州刺史是皇室宗亲刘岱,他看到黄巾军攻来,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去进攻黄巾军,最后全军覆没。在这之前,济北相鲍信曾经阻止过,可惜当时的刘岱不听,最终刘岱战死。正在此时,曹操帐下谋士陈宫劝曹操夺取兖州,以这个地方为发源地来进行扩大地盘,曹操同意了陈宫的想法,于是派陈宫前往兖州说服刘岱还在守城的旧部,此时曹操只有几万人。由于城中没有做主的人,再加上曹操的声望不小、济北相鲍信与曹操的关系很好,于是这些旧部就投到曹操的帐下,曹操的势力因此扩大了不少。曹操接受兖州的第一步就是改良军制,提高士气。在不久之后,曹操发现黄巾军没有后勤补给,完全是自给自足,靠着烧杀抢掠来补充自己,曹操发现之后马上制定了计策,那就是派人突袭黄巾军,一步一步的打败了30万黄巾军。曹操也因此稳定了他在兖州的地位,为曹操后期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战对于曹操至关重要。他在这一战中获得数十万的人口和十万大军的补充。
第二战是决定北方霸主的一战——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我相信大家对于其中的情况都很了解,官渡之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战役。当时的袁绍手下有精兵十一万的流动军队,意思是镇守在地方的不算,而曹操只有两万精兵。精兵顾名思义是百战之军的强悍部队。而且此时的袁绍的名望远远的超过曹操,手下大将、谋士都要比曹操多。在这种的情况下,曹操运用情报,选择偷袭乌巢,导致袁绍大军粮草全部被烧,军心大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会就是说,后勤跟不上,就意味着要输,袁绍就是这样被曹操打败。实际上袁绍就是因为优柔寡断,曹操礼贤下士而失败的。这一战让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北方就此统一,曹操的势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曹操也因此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边。
第三战是蜀国走向衰败的标志——夷陵之战荆州被陆逊所率领的吴国水军攻下,关羽兵败麦城,关羽因此战被吕蒙所杀。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派兵数十万大军直逼吴国,气势雄浑。孙权一看,惊慌不已,派人向曹操求和,希望能够不要两面作战,曹操多么聪明的人,巴不得他们互相残杀,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急于快速解决战斗,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出征,耗费太大,但是陆逊就是坚守不出。于是刘备只好把军队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等到秋收以后,在继续进攻。可是陆逊不是好惹的,他看到蜀军所驻扎的位置正好可以用火攻,最后陆逊用火攻打败刘备,如果不是赵云前来救援,恐怕刘备就被活捉了。就这样刘备的数十万大军就这样死伤惨重,刘备也因此大病不起,三国的局势因此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四战是张辽展现他极强的军事才能的一战——合肥之战曹操当时的重心不在吴国,所以只是派张辽镇守合肥,当时张辽只有七千兵力。孙权一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合肥是曹操至关重要的一个要塞。于是孙权兴兵十万攻打合肥,张辽岂是吃素的,在这战中张辽带着八百精兵就把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哭爹喊娘的,这个时候张辽虽然兵力不足,但也不是好惹的。从那以后东吴士兵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心惊胆战,从此之后张辽威名远扬。之后,张辽年纪大了,有得病了,但是孙权还是十分忌惮张辽,曾经说过:"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第五战是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真实意义上,奠定三足鼎立的场面的关键之战。曹操兴兵二十万,想征服这最后的南方。此时东吴只有五万军队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吴国有过要求和的想法,最后是诸葛亮说服了吴国,对战曹操二十万大军。期间出现了许多极为有名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等有意思的事情。这一场战斗用三十六计中数计,其中有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大将;苦肉计,使得曹操放下戒心,被周瑜火烧连营;连环计,打败曹操二十万大军。经此一战,曹操元气大伤,只能回到北方,修养生息。自此以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战火纷飞,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凡几,不论是以多胜少的还是以少胜多的,总之,战争除了给人们带来伤痛之外也就是在战士的功勋上在添加上一笔了。
让你在三国中选一个完美阵容的话?
主公肯定是献帝,挟天子以令不臣这样的事开局就有,不用太舒服~
谋士第一位肯定是诸葛~三国全才,文武双庙入选者,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要关系有关系~不选他,怕是石乐志~
谋士第二位荀彧请出来~搞后勤第一人,关系网深厚,一句王佐之才确实不为过~至于忠于汉室的问题,有了献帝就不是问题~
谋士第三位把荀攸拉过来~曹操谋主,智可及,愚不可及,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有他随行征战,必是无往不利~
武将第一选张辽,八百破十万,大破乌桓,威震江东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勇有谋,三国历史上都不多见
第二肯定是陆逊~三国唯一一个和诸葛单独立传的人,说他不强你能信?而且他家族还是江东大族,人脉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儿子都强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人不抢,那确实脑子不够用~
第三选高顺,有将无兵你怎么整?三国绝对牛逼的陷阵营就是他整出来的,八百陷阵营在他手里,那真是战必胜,攻必克,无往不利~不贪杯,有气节~而且不管主公怎么对他,他都是甘愿赴死~要不是遇到吕布这样的主子,他的成就恐怕不比张辽差,毕竟在吕布手下,他的地位比张辽还高~
第四拉赵云~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云哥都是有勇有谋的代表~刘备甩妻抛子的时候是他拼死相护,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的时候是他据理力荐,张著深陷敌阵是他冲杀救出,重兵包围是他偃旗息鼓,反败为胜,这也是空城计的原型~在大战略失败的情况,又是他留下断后而让己方顺利撤退~这样不贪功,不畏权,爱士卒,有信义,进可攻城略地,退可护己卫家的人肯定不能放过~
第五文鸳~真正的以一敌百不多,文鸳这样的在千多敌军中反复冲杀并杀退的更是少数~文鸳的武力不用质疑,正史三国第一人,演义也是前十~如果单凭武力,选他恐怕还是不太让人满意,可是在晋朝时,文鸳可是大破胡人,降二十多万!这样的战绩,证明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再来说说我不选其他很多人的理由~题目只规定9人,相对其他,我个人觉得这些人在一起,性格处事方面应该更融洽~不选周瑜,孙策,吕布是因为我要抢他们的老婆?,不选关羽张飞,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缺陷太明显~不选马超是我感觉马超太自我,老爸弟弟都能不要的人,信他也是见了鬼~至于郭嘉。。如果演义,他还能和荀攸四六开,如果正史,不好意思,他还真不够格~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孔融是三国的时代不可多得的奇才,然而因为忤逆了曹操,最后被满门抄斩。
【孔融其人】在三国时代,孔融是一个很有名的人,除了传说中的让梨故事,还有很多事情,足以令大家敬佩。孔融,字文举,山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父亲孔宙,曾为泰山都尉,有一个哥哥叫孔褒。孔文举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神童,十岁之时随父亲进入京城洛阳。在当时,洛阳的著名名士河南尹李膺经常闭门谢客,并且扬言,不是当今的名士大儒,休想进我李家的大门。才十岁的孔融很不服气,就只身去拜访。
(孔融智斗李膺)
孔融独自一人来到李膺的家门口,对仆人说道:“我和李先生是同族。请报告你的主人,他的客人来了。”李膺就将孔融迎接了进去,问道:“你的祖父难道和我们家族是亲戚?”孔融嘻嘻一笑:“当然了,我姓孔,你姓李,我的祖宗是孔仲尼,你的祖宗是李老聃,他们都是有德之人,是后世共同的老师,当然我孔融和李大人你是一家人啊!”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当时太中大夫陈炜来的晚,大家就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陈炜满不在乎地说道:“小的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孔融马上反唇相讥:“看来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神童了!”李膺大笑:“孔文举将来必成大器。”
【孔氏一家视死如归】党锢之祸发生后,被太监追杀的督邮张俭一路潜逃到了孔融的的家,因为张俭和孔褒是朋友,张俭就想在这里避避难,但是孔褒没在家,只有16岁的孔融在。张俭很失望,也没说来的原因就想走,孔融看到他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就问道,我的哥哥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帮你忙吗?就让张俭住下了。后来事情泄漏,捕快赶来,张俭在孔家的帮助下,得以逃了出去。于是孔褒、孔融和他们的老母亲一同下狱。狱官就开始审问谁是主谋,孔融抢先答道:“藏张俭的是我,我认罪。”孔褒赶紧说:“我弟弟岁数小,做不了主,张俭是来求我的,和我弟弟没关系,抓我下狱吧!”老母亲一看急了,说道:“我是一家之主,所有的罪都应该我承担。”一家人争着求死,狱官也不知道谁是主犯,就报告给了上级,最终罪名加在了孔褒的头上。小小年纪的孔融,因为这个英勇行为名扬天下。
【孔融镇守北海郡】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董卓进京,当时是司空援的孔融经常顶撞董卓,被老贼收拾了一把,降级成了议郎。当时,锋芒正健的黄巾军杀进了北海郡,董卓就让孔融当了北海相,因此,后世称之为孔北海。孔融到了北海郡之后,就招兵买马对抗黄巾军,还在当地设置学校,安抚百姓,招抚黄巾军的降虏。后来,黄巾军多次杀进北海郡,孔融抵挡不住,就派东莱太史慈去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不已:“天啊,孔北海竟然还知道我刘备的大名啊!
后来,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牢牢掌握在了他的手中,和天下另外一个豪杰袁绍争夺天下。孔融知道汉室快要完蛋,也不知该依附谁,就继续在北海郡屯兵自守长达六年时间。有一次袁绍的儿子袁谭来攻,从春天打到了夏天,孔融手下的士兵纷纷战死,最后只剩下几百人,有很多次箭如雨下,孔融端坐茶几前边读书,边谈笑自若。
【孔融归附曹孟德】后来,汉献帝将孔融召进宫里,拜为少府,再后来委身曹操。史书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抨击,认为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个评价有失偏颇。前两句对他是褒赞,后两句是抨击,说他虽然怀着靖难必死之心以报汉室,但是由于才华所限,也只是想想而已,所以最终没有成功。在当时,孔融是因为汉献帝下诏才去的宫里,汉帝没死,靖什么难啊?后来曹操把持朝纲,孔融一直和曹操作对,冷嘲热讽,最后引来杀身之祸,这算不算以身报国呢?孔融多次和曹操作对,还推荐了一个天下第一狂人祢衡给曹操,结果祢衡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遇见这种软硬不吃的人,曹操再爱才,再能忍,也早已气得七窍生烟了,孔融的死命中注定。
【孔融之死】曹操就让人罗织罪名,将孔融一举至于死地。那么曹操是用什么罪名杀的孔融呢?
罪状之一,孔融认为汉室应该灭亡。少府孔融,当年在北海的时候,看见汉室衰微,就招揽徒众,图谋不轨,还说,坐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刘”字)后来还和孙权同谋,诽谤朝廷。
罪状之二,孔融宣传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言。孔融作为少府、朝廷命官,经常是到处晃荡,还和狂人祢衡说,父亲和儿子有什么亲近的啊?儿子只不过是父亲情欲做爱的副产品;母亲和儿子有什么亲近的啊?母亲生孩子就像瓶子中的水,倒完就完了。这两个狂人还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不死仲尼,孔融说祢衡是颜回转世,大逆不道,立马诛杀。
这些罪状,纯属罗织罪名,但是在那个以孝治国的年代,说那些话确实是大逆不道,孔北海和妻子最终被杀而死,孔融死时56岁。孔北海有两个孩子,男孩9岁,女孩7岁,在捕快进入家门抓孔融之时,两个孩子正在下棋,没哭也没闹,那些捕快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的父亲就要被抓走了,你们为何还不起来?还有心思下棋?”两个孩子答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后来,两个孩子寄居在别人家里,主人做了一些肉汤,男孩就想喝几口,女孩说道:“现在我们遭受的祸患还没完呢,也活不了几天了,你现在还想尝尝肉味啊?”男孩痛哭一番就不喝了。结果这些话传进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大怒,于是连两个孩子一并杀死了。在临刑前,女孩对哥哥说道:“如果死后有灵,还能见到父母,那也了解了我们的一桩心愿啊!”从容赴死,闻者流涕。
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东吴四都督中,周瑜名声最响,吕蒙武力最强,陆逊出相入将,唯有鲁肃显得籍籍无名,事实上,鲁肃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
一、周瑜
周瑜的名声之所以最响亮,是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又在南郡之战中击败了曹仁,这两战改变了当时的历史,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南郡之战结束后,周瑜被任命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驻守江陵。
周瑜成为东吴政权第一个驻守荆州的人,当时的荆州不仅仅是四战之地,而且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交界处,也是事实上的前线地带,政治、军事形势最为复杂,担任这一重任的将领至少有两个条件:
周瑜
一是能获取孙权的信任。
二是有足够的能力守得住荆州。
孙权时期,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一共有四个,分别就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也被称为东吴四都督,所谓的都督可以理解为镇守荆州归属东吴地盘的将领,而这一职务是从周瑜开始的。
二、吕蒙
吕蒙的武力之所以最强,是因为在四人中,吕蒙出身最低,其他三人都是出身世家豪族,周瑜出身官宦世家,并与孙策同起同坐,鲁肃家里的粮食多得可以养活一整支军队,陆逊的家族是吴郡四大豪族之一,只有吕蒙出身低微,吕蒙能够成长起来,完全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勇双全,不断依靠军功获取晋升。
吕蒙
吕蒙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在参与策划并直接领导了偷袭荆州之战,趁关羽在襄樊前线作战时,吕蒙兵不血刃地夺下了南郡重镇江陵城与公安城,夺取了关羽的荆州核心之地,在偷袭荆州之战,吕蒙功能最大。
三、陆逊
陆逊之所以出相入将,是因为陆逊成为孙权后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沉着冷静,击败了刘备的伐吴之师,几乎歼灭了刘备的4~5万军队,在石亭之战中,陆逊以大都督之职统领六师和禁卫军代理摄行王事,也就是代理君王的权力,孙权亲自执鞭为陆逊在前开路,还令文武百官向陆逊下跪。
对陆逊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孙权把陆逊抬得很高,陆逊也不负众望,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斩杀和擒获魏军一万余人,这是相当大的战绩,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石亭之战的第二年,孙权就称帝了,陆逊一破蜀,二破魏,被孙权当成社稷之臣、栋梁之才。
陆逊
四、鲁肃
众所周知,鲁肃并没有战功,只有战略,鲁肃是孙权的战略大师,为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战略,其内容大意是:
如今天下无法像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那样称霸一时,因为汉朝廷已经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们只有鼎足江东,攻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再称帝建号以便夺取整个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鲁肃这一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早了七年,在人心向汉的大背景下,鲁肃是第一个说汉室不可能复兴的人,他认为汉朝将会灭亡,东吴要做的不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那样的扶汉,而是代汉自立。
鲁肃
同时鲁肃敏锐地认为曹操暂时不可能被取代,相当于成功预测官渡之战是曹操取胜,因为200年正是官渡之战发生的元年,鲁肃没有认为当时强大的袁绍会取胜,否则他会说与袁绍划江而治,鲁肃榻上对的战略在当时算是神一般的预测,而且非常准确,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鲁肃当时的战略。
可以说鲁肃的战略影响了孙权的一生,鲁肃跟孙权讲战略时,孙权只有19岁(虚岁),刚刚接手江东政权,可以说此时的孙权是张白纸,根本不可能考虑到未来终极战略,因为眼前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孙权处理,而鲁肃的话,让孙权心中的帝王梦萌芽,所以赤壁之战前孙权从内心里积极反抗曹操,而不是像张昭那样投降。
孙权把鲁肃称作自己的邓禹,邓禹是辅佐汉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是刘秀的战略大师,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孙权等于是把鲁肃作为他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尽管鲁肃没有战功,但是孙权都如此重视鲁肃,谁敢轻视鲁肃呢?
孙权与鲁肃
周瑜和鲁肃也是好朋友,周瑜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直接大手一挥,给了周瑜三千斛米,一斛米差不多是184斤左右,三千斛米就是55200斤,也就是276吨,鲁肃一次赠送给周瑜276吨大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灾年,这么多的粮食直接赠送,绝对是相当的大气。
周瑜在去世前,推荐鲁肃担任自己的职务,虽然他俩的政治主张完全不同,周瑜不建议借南郡给刘备,主张软禁刘备并收编其部属,同时主张攻伐益州,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并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操,但政治主张并不影响周瑜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务,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对鲁肃能力的认可。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接替周瑜镇守江陵,后来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就驻守在陆口,陆口位于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的位置,这里是东吴的前线基地,是重要的战略位置,扼守长江航道,向西渡过长江就是南郡,往东北方向就是当时的江夏郡,汉水在此处汇入长江,这是东吴荆州治所,鲁肃被任命为偏将军兼汉昌太守。
周瑜与鲁肃
不要以为鲁肃只懂得战略,就不懂得带兵打仗了,这是大错特错了,鲁肃这一官职相当于了东吴的前线总司令或者前敌总指挥了,三国演义把鲁肃刻画成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则更是大错特错了,鲁肃一点也不老实,相反还特别凶悍。
举几个例子:
1、鲁肃武力拒袁术
鲁肃有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城,这里是袁术的地盘,袁术知道鲁肃后,就请鲁肃担任东城长,相当于东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但是鲁肃不想投靠袁术,认为袁术不成能事,鲁肃就带领自己的整个家族准备迁到居巢去投靠周瑜。
袁术知道后,派人追鲁肃,鲁肃就带领其家族中的精壮男子断后,并携带武器、弓箭列阵迎侯袁术的人,同时告诫袁术的人要明白大势,不要逼迫我。并且下令向追兵射箭,袁术的手下一时无法攻下,也就退回了,鲁肃以武力抗拒袁术并成功离开东城。
鲁肃有实力
鲁肃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有底气、有实力、有智谋,他的底气是有周瑜的支持,他的实力是因为其家族的强大,能够与袁术对抗,他的智谋是他知道袁术不能成事,只有拿出离开的气魄,才能让袁术死心,才能离开这里,最终鲁肃成功,这可不是老实人做得出来的。
2、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曾经单刀赴会到东吴赴宴,这完全是张冠李戴,历史真实的单刀赴会是鲁肃,这事发生在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不肯给,说拿下凉州再给,把孙权惹毛了,于是亲自坐镇陆口,孙权派出鲁肃在益阳与关羽对峙,派吕蒙夺取荆州南四郡,做出一幅准备与刘备开战的姿态。
鲁肃因为是孙刘聪明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并不想让蜀吴开战,同时为了讨要回荆州,鲁肃主动提出与关羽会面,由将军们各自带刀赴会,不准带兵前来,鲁肃于是亲自来会见关羽,并且当众指责关羽不归还三郡,关羽居然被鲁肃说得没有脾性。
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要知道当时关羽可是三国中真正的万人敌,其武艺与作战能力远超鲁肃,就算是单兵作战能力,关羽也是远超鲁肃,但是鲁肃并没有害怕,反而指责关羽不守信用,关羽手下为关羽说话,也被鲁肃大声喝斥,满脸严厉的表情,可见鲁肃不是一般的大胆,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鲁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将军,但是当时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带兵作战也是常有的事,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三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鲁肃是侧重于战略的都督,从210年从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鲁肃镇守陆口的7年中,并没有发生任何损害东吴利益的事情,鲁肃所管辖的地区也是平安无事。
东吴四都督
总有人认为鲁肃维持孙刘联盟是偏向刘备这一边的,这是一种误解,鲁肃从跟随孙权开始,一直就是在为孙权的利益考虑,就算是维持孙刘联盟,那也是从东吴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因为北方的曹魏过于强大,孙权与刘备想要生存就必须联合起来,虽然鲁肃反对周瑜的战略,但并不代表鲁肃偏向刘备,在维护东吴领土的问题,鲁肃就一直向关羽据理力争。
鲁肃虽然没有军功,但他有谋略之功,榻上对对孙权政治观的影响非常大,孙权能够建立帝业,其来源思想就是鲁肃的榻上对,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功劳主要是军事上的,在军事上打败了曹操。
鲁肃的功劳是在政治和战略上的,他促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了抵抗曹操的政治联合体,并在战略上帮助孙权成功立国。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和战略作用大于军事作用,所以说鲁肃没有军功,也能极受孙权重视,并委以重任。
如果你是主公?
就题目这个设定,总共仨武将,一个夫人,只占据了一座城池,想活下去太难了。
就算我的武将个个骁勇善战,忠诚无比,夫人花容月貌,聪慧过人,我的城池坚固无比,百姓赋税充足,我角风也无法长久立足。毕竟自己何德何能,真能带他们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带全体百姓享受荣华富贵?
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我这半吊子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一战就完蛋了,还坑了选出来的优秀将领,还有夫人和全城百姓。
咱也不懂武功,也不懂军事,也没有其他特殊技能,既然注定会被三国英豪们狂虐,不如转变思想,别琢磨一统天下的事,咱考虑点别的方向。
比如咱先选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城池,我研究来,研究去,就辽东公孙度所在的地方,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
这座城池就选在襄平吧,襄平就是如今的辽宁辽阳,离沈阳这个地方也比较近。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进攻董卓时,这个地方就没参与,直到公元238年,蜀国都灭亡六年了,司马懿才带大军征讨到这里。
这样一算,占据这座城池,至少可以安安稳稳过48年的小日子,够了,够了!
夫人的话,当然选三国时期最漂亮的一个了,最漂亮的是貂蝉,位列三国美女之首。但红颜祸水,选最漂亮的,难免不会被其他人惦记,董卓怎么死的,我还是清楚的,所以,这一位不能选。
选甄宓也不错,不过这个女人也太过美丽,本来是袁氏家族的媳妇,后来被曹氏家族抢去了,嫁给了曹丕。就这样,还被小叔子曹植惦记,还专门写了一首《洛神赋》,来怀念这位洛神仙子。
所以,这两位都不能选,要选就选不被别人惦记的,哈哈,那就是拥有倾城绝世之颜的小乔!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理,精通音律诗文,俩人没事弹弹琴,作作诗,也蛮不错的啊。
更关键的是,咱还有个连襟,媳妇的姐夫是孙策啊,跟富庶的东吴攀上了亲戚,妙哉,妙哉。
再选三个武将吧:
选武将,我的原则是救人,既然到了我的麾下,我肯定不想让武将白白送死啊。所以,三国中死得比较冤的武将,我都有心招揽到手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选三个。
但毕竟我也是一个主公,要是选的武将野心太大,自己睡觉也不安稳。名头太弱的话,又镇不住其他的地方势力来骚扰我,所以,武将要选那种野心小的,名头大的。
照这个标准,三名武将的名字,呼之欲出啊,他们就是:
三国第一猛将,名列“荆南五大勇将”之首,有着“万夫不当之勇”的上将邢道荣;三国无双上将,名列“虎牢关五大勇将”之首,有着“关西吕布、关东潘凤”美名的上将潘凤;三国第一老将,名列“36刀将”之首,拥有“千里追杀关羽”美名的大将蔡阳。
先说邢道荣:
这位上将可是遍观整个三国史上,唯一一个手持开山大斧,敢同时跟张飞和赵云单挑,且跟诸葛亮斗智斗勇的人才。
当年刘备攻打荆州四郡,别的郡都是望风而降啊,而人家零陵太守刘度为啥不降啊,就是因为人家有上将邢道荣:
“父亲莫怕,我有上将邢道荣,有万夫不当之勇,怕啥张飞、赵云呀?”
而且邢道荣面对诸葛亮的吹牛皮,说什么赤壁之战是他打赢的,直接怼他:
“赤壁之战的谋略天下人皆知是周瑜的计谋,与你诸葛亮有何相干?敢来骗人?”
一句话,就让诸葛亮无地自容,眼看自己的阴谋诡计被邢道荣识破,吓得只能撤退,邢道荣是一路追击。
后来更是单挑张飞,见一时无法取胜,于是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试问整个三国史上有谁能跟张飞单挑后,还能突破包围圈,全身而退的,有几个?
再后来又是力战赵云,最后耍了个心眼儿,诈降,可惜赵云不讲武德,趁人不备,玩背后袭击,捅了一刀,真真是冤死了这位上将邢道荣。
选邢道荣,光是他的“万夫不当之勇”名号,就能吓退大部分人了,实力又强,靠谱。
再说潘凤:
当年潘凤可是号称“无双上将”,啥叫无双啊?
就是说,天底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即使后来人们称呼“关西吕布、关东潘凤”,那也是抬举了吕布。毕竟,当年叱咤河北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位高手,也是潘凤的手下败将。
后来十八路诸侯进攻董卓,被人家董卓手下的华雄连斩多名武将,众人都一筹莫展,这时候还得看人家潘凤。面对袁绍的一筹莫展,人家潘凤的主公韩馥,受不了潘凤的一再催促,只能说了一句:
“吾有无双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这口气,这气魄,试问整个三国史上,谁敢放出这种豪言,就算是关羽,关二哥出战时,都是被袁绍耻笑的:
“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只是潘凤运气不太好,大意了,结果跟华雄大战一个回合,被斩了,用现代的话讲就是:
“哎呀,大意了,没有躲!”
最后讲讲蔡阳:
蔡阳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老将,出生入死,征战多年,胜多败少,屡立战功。后来关羽逃了后,曹操急忙召集这些主要将领开会,其他的武将连个屁都不敢放,比如张辽、徐晃、夏侯惇,唯独老将蔡阳:
“欲往追之……”
可惜,曹操怕啊,毕竟他这么喜欢关羽,要是被蔡阳追上了,一刀要了关羽的命,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好刀得用到刀刃上,于是派蔡阳去汝南攻打刘辟,派其他人去,还真不放心呢。
后来关羽把人家蔡阳的外甥秦琪给宰了,这可惹了大祸了,夏侯惇急忙一路狂奔到此,都快吓死了,这可怎么跟蔡阳交代。这老将暴脾气要是上来,别说关羽不保,自己没照顾好秦琪,小命都危在旦夕。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蔡阳本来就一肚子火了,路过古城的时候,正好就遇到了关羽:
“你杀吾外甥秦琪,却原来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来拿你!”
老将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上来就要跟关羽单挑,但是有句老话叫:
“穷寇莫追!”
此时的关羽已经走投无路了,古城的张飞也不认二哥了,非要他表明态度,不然就宰了他。
所以,这一战,关羽是拼尽了全力,大战一个回合,利用蔡阳没有休息,疲劳过度,侥幸赢了人家。
综上:
这三名武将邢道荣、潘凤、蔡阳,无论是论勇气,还是论权谋,都排在三国武将的前列。选择了这三位,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说别的,光他们的名号就吓死其他人。
这样的话,安稳享受生活48年,48年后,司马懿大军杀来,咱就开城门投降。自己被砍不砍头咱不清楚,至少全城的百姓,还有咱手下的将士们,能得以保全啊。
我觉得我的选择太完美了,要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