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英弃马攻击,诸葛亮为何伤心欲绝?
张苞是张飞的长子,英年早逝,是蜀汉中期一员重要的将领
张苞是张飞的儿子,并与关羽次子关兴结义,并使用父亲的家传蛇矛为兵器,他和他父亲一样勇猛,剽悍。
诸葛亮在蜀国成立以后,阿斗当了皇帝,就多次发起北伐战争,势必要端掉曹操的老窝。但是,每一次都没有能如愿。
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
张苞在这次战争中,真的很厉害,魏兵大败后,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撞成了脑外伤。
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不多日,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张苞伤亡,诸葛亮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诸葛亮得知张苞去世,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反观赵子龙去世,诸葛亮只是掉下几滴眼泪,这差别太大了。
首先我们得这么分析,张苞的父亲张飞和诸葛亮可以说是一起打下蜀国天下,交情很深。而张苞,更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张苞长大后,这时,张飞,关羽,刘备都老了,蜀国不比从前了,非常缺人才,勇猛大将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张苞和关兴(关羽的儿子)都被诸葛亮寄予厚望,但是在祁山之战,两人都先后去世,诸葛亮失去伐魏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一来,张苞作为武将的后代优秀人才,自然被诸葛亮寄予厚望,说不定还指望着让张苞接张飞的班,之后,跟随诸葛亮伐魏。
所以张苞死后诸葛亮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让诸葛亮心中统一中原伟业再次破灭,功亏一篑。
二来,过度担心蜀汉的未来而一病不起。
张苞武力值爆表,是蜀国中期能拔旗杆子的大将军张苞打仗部分经历:
1.御前争先锋印比武,“连射三箭,皆中红心”;2.界口之战,张苞与东吴“万夫不当”谢旌交锋,“两将战有三十余合”,谢旌败阵;3.界口之战,李异抡蘸金斧接战张苞,“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谭雄暗箭射倒张苞战马,李异来杀...4.界口之战,蜀军大进,乱军中张苞遇到谢旌,一矛刺于马下;5.宜都之战,朱然部将崔禹来增援孙桓,“交马只一合”被张苞生擒;在小说中,张苞是蜀国冲锋陷阵的一把手,打仗很厉害,武功也很不错,是蜀国中期能拔旗杆子的大将军,是可惜英年早逝,诸葛亮对此惋惜不已,也为诸葛亮终生为能北伐成功埋下了伏笔,到后期诸葛亮用人失误,更是直接没用对抗魏军的余力,抱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我是@予小草说悟空 可以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持续不断回答,可发表你对此事的看法与我互动。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
要把这件事儿说清楚的话,就得先讲讲越南和古代中国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多称越南为“安南”,早在秦汉时期,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王朝的版图之中。
到了公元4—6世纪,大约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南北方仍属于中国王朝的管辖区域。此时,越南已经相当“汉化”了,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汉字成为了通用文字,姓氏基本参照中国汉族传统。而且,跟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越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上层人士,信仰的都是东亚派系的大乘佛教,同时,源自中国的道教,在越南也非常流行。
(古代越南女性服饰)
到了隋唐时代,越南北方领土被划为了“安南都护府”的直属辖区。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滕王阁序》,其作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在远赴安南的交趾县,探望被贬官的父亲,途径滕王阁,参加一次大型party的时候,乘兴而作的千古佳篇。
王勃的目的地——大唐安南都护府”的“交趾县”,就是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当年表现不好的中央大员,就会贬到那里去当基层地方官。
直到北宋时代,因为北方边境的困扰,宋朝统治者没顾得上这块南方领地。趁乱,一位叫李公蕴的华裔发动了政变,建立了安南李氏王朝,并迁都河内。
至此,越南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李公蕴和他的后人们,表面上对中原王朝表示着“臣服”;但私下里,却公然自称“皇帝”、“皇后”。
”光复“北方的李公蕴被越南人视作大帝级别的民族伟人,奉为“李太祖”。目前,越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就叫做”李太祖号“。
2010年,越南为纪念河内建城一千周年,与中国合拍了一部名叫《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但由于在服装道具、建筑和礼仪习俗方面过于还原历史,非常“中国风”,竟被越南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捕风捉影”的横加指责,电视剧被“雪藏”数年并进行了大量删减后,才得以正式上映。
(电视剧中,李公蕴帝后夫妇)
也就是说,整个两宋时代,越南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统治者还嚣张的自称“皇帝”、“皇后”。
到了征服欲非常强烈的大元时代,现在的缅甸北方被并入了中国版图,但越南仍能在蒙古大军的数次征伐下,苦苦的延续着独立的状态,堪称是个蒙古铁骑都啃不下的“硬骨头”。
(500越南盾上印的,就是成功击退蒙古军队两次征伐的越南将领陈国峻)
直到明初,机会来了。
1405年,越南政变,并引发了大规模内乱,陈朝被权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侥幸逃出越南的“皇孙”陈太平辗转老挝,再一路往北往东,跑到了大明都城南京,去寻求帮助。
看到了陈太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明成祖朱棣一面拒绝了黎季犛册封的请求,一面发兵越南,护送陈天平回国,复立“正统”。
谁知,没成想,黎季犛情报工作搞的很到位,在半路上伏击了明军,不但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也顺便给消灭了。
显然,朱棣他老人家可是出了名的不好惹,黎季犛算是捅了大篓子。
明成祖勃然大怒,随即派遣大军远征安南,打着光复“陈朝”的旗帜,用了几个月就灭亡了刚建立的胡朝。
那么,此时,越南的权力就出现了真空。先朝的“老陈家”已经被胡超斩草除根,杀了个干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而且,大明兴师动众的出兵,也是下了血本儿的,总不能“义务劳动”吧。
于是,明廷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进而,明成祖颁下《平安南诏》,声称为了”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将当地改名“交址”,划作为大明的一个行省。
这就是明朝恢复交趾省(布政史司)的由来。
然而,多数越南军民却并不认可大明的统治。
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后,当地的民众就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长期以来,越南此起彼伏的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军在北方边境对蒙古势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到了1418年,黎利起义爆发,越南各地响应,势力迅速壮大,叛军遍及越南全境。
之后的近十年,明朝派兵轮番镇压,但均早遭到了重大挫败;而黎利在与明军的交锋中,却凝聚了大量人心,越做越大,并自封为王,还模仿大明,建立了一套小朝廷。
最终,1427年,明朝与黎利议和,明朝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次年,黎利重建大越国,并接受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册封”,越南进入到了黎朝(1428—1789年)时代。
(越南黎朝很像“低配”版的明王朝)
至此,越南从大明的“行省”,又恢复到了“藩属国”的身份,被重新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
而这位黎利,则成了全越南的民族英雄,塑像遍及全国,至今仍接受着越南各界群众的顶礼膜拜。
这么看,大明对越南的统治,其实是努力过的——明政府也曾费心耗力的苦苦维系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军也曾前仆后继的去镇压平叛。
只是,从北宋开始,越南已经脱离中原政府好几百年了,他们虽然在文化礼仪上仰慕中华,以中国为师,但到了政治立场上,却又并不甘心沦为中国的郡县,独立意识非常强。因而,明朝在当地严重缺乏群众基础,这种环境下,再要强行让他们接受中国王朝的统治,确实属于非常不现实的做法,自然会遭遇誓死抵抗。
更何况,越南多山林,湿热的气候和瘴气、虫蛇,还有各种热带传染病(明军死在瘴气、疟疾、蚊虫毒吻叮咬、陷阱和水土不服的人数,远高于与越南人战斗中死亡的人数),还有那上剽悍的民风,在当年看来,越南如同一块鸡肋,确实不容易引起中原统治者的兴趣。
加之,在明朝迁都北京后,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边境,对于南方就更加鞭长莫及了。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上,这也是个非常不划算的举措,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估算,明朝为了维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每年的军费超过了300万两白银,而明朝从越南征收的赋税,一年最多也仅就区区的7万两而已。长此以往,对明朝财政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来自于北方蒙古人的威胁始终存在,南北两线的大规模驻军,对于明朝来说实在是难以为继。
所以,当年大明对越南,并非是不想要,而是实在要不起。
这么看,其实,1427年大明撤军越南,对于明朝自身,算的上是一种解脱。
曹魏政权短命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被寿命毁掉了的王朝,历任帝王个个才具非凡,却个个都短命,结果只得拱手将江山送给别人。
自古以来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博爱多情且基因强大,曹操也是如此,他总共生了足足25个儿子,而且质素都非常高,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千古文豪,曹彰刚毅威猛、为一代名将;曹衮文雅焕炳、学富五车;个个都是那么出色,搞得曹操选接班人选的很纠结。
其实一开始,曹操是不纠结的,因为他有个很孝顺也很能干的嫡长子,曹昂。
曹昂,字子修,其母刘夫人早逝,乃由曹操正妻丁夫人抚养长大,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举了孝廉,可以说很早就是曹操重点培养的接班人。
可惜,在建安二年的春天,曹操率大军远征张绣,曹昂为了保护父亲,弃马步战而死,算是实践了他的“孝廉”之名。
所以,曹操一生最悔恨之事,便是嫡长子曹昂之死。事后,丁夫人也常常责怪曹操害死了儿子,发飙跑回了娘家,曹操几经挽留,都无法挽回,最后只能离婚。曹操在临终前,称自己英雄无悔,独对此事不能释怀,九泉之下,也不知该如何面对曹昂。
而丁夫人跑掉后,曹操没有了正室,这下大家都有机会了,曹丕正好又是长子,机会还是很大的。然而,随着曹操幼子曹冲一天天长大,曹丕发现自己又悲剧了。
原来,曹冲是个天才儿童,从小聪明仁爱,五六岁时的见识,居然超过了很多曹魏大臣,遂成为曹操心内中意的接班人。
曹冲生于建安元年,也即是曹昂死的前一年。死一孝子,生一奇才,曹操觉得上天对他还不算太坏。
可惜,这位内定接班人竟没来得及长大。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月,曹冲竟然病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曹操悲痛万分,曹丕跑去安慰曹操,曹操却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两个月后,荆州刘表病重,机会难得,曹操还没来得及咽下丧子之痛,又得匆匆引兵南征,结果情绪失控,用兵轻浮,致有赤壁大败。
说起来曹操的子嗣虽多,质素也都很高,但寿命实在让人摇头,25个儿子之中,没活到成年的有12个,其他13个也活的普遍不长,曹植活了40岁,曹丕活了39岁,曹彰和曹衮也只活了三十多岁。更可惜的是,曹丕的子嗣活的也都不长,曹丕九个儿子也不算少,曹睿也算沈毅明敏、文采卓然,但曹睿也只活了三十几岁,曹霖则最多四十,曹礼、曹邕也就活了21岁,其他全部早夭。跟刘备刘禅、孙权和司马懿家真是没得比啊!
图:曹睿与司马懿
总之,曹冲死后,曹操才算是正眼看到了曹丕曹植,又过了数年,终归要定接班人了,乃问贾诩:贾诩装聋作哑,曹操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道:“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大笑,乃立曹丕为世子。曹丕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帝王,但曹操更看重的其实是曹丕的儿子曹睿,曹睿数岁而有岐嶷之姿,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所以曹操一直对他青眼有加,曾对小曹睿说:“我基於尔三世矣。”意思说有你我的三世基业就可以放心了。看来曹操最后选择曹丕为世子,也有曹丕儿子曹睿的加分在。陈寿《三国志》也说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评价相当之高,是个缩水版的秦皇汉武。可惜也是早死,否则哪里轮得到司马懿猖狂。
其实就算司马氏专权后,曹魏的少主高贵乡公曹髦也是一代牛人,三国志说他“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只可惜一代明主,无力回天,最后被司马昭弑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