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鬼祭,古代的玉女天梯酷刑是谁发明的?
玉女登梯实际上是一种极其严酷的酷刑。发明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实际上是武则天手下的酷吏来俊臣为了迎合武则天而发明的酷刑,用来惩处那些忤逆和反对武则天统治的人及其家属。
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才人,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病重之时,与太子李治搭上了关系。因此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太子李治登基为帝,是为唐高宗。而武则天作为先皇的后宫妃嫔不得不出家为尼。
唐高宗李治登基为帝之后怀念武则天的温柔,于是特命武则天从尼姑庵还俗并且顺利的进入后宫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后宫妃嫔。后来武则天不断打压后宫其他妃嫔而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正宫皇后。
只可惜唐高宗李治晚年体弱多病,因此权力欲望极强的武则天开始借机干预朝政,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最终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李治先于武则天驾崩殡天。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登基为帝,不久之后李显被武则天废除,改立另外一个儿子李旦为帝。但实际上大唐王朝的真正统治权已经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因此李唐宗亲不愿看到大唐王朝的皇权旁落于妇人手中,爆发了多次讨伐武后、匡扶皇室的政变。最终都兵败自杀或被杀。而且还牵连其他李唐皇室宗亲和关陇贵族被杀。
根据林语堂编写的《武则天正传》统计,武则天一生有记载的共谋杀了93人。其中她的直系亲人23人,李唐皇室34人,李唐重臣36人。这还不包括与这93人有关联的其他家属成员。武则天连自己的亲生儿子李贤和亲生女儿以及孙子都没有放过!可见武则天此时已经毫无人性。
登基为帝之后的武则天更是对朝臣和李唐的后裔十分猜忌。因此大兴匿名举报之风,一经查实便可升官进爵,查无实据也不追究举报人的责任。许多人假公济私借机扳倒自己政治上的劲敌。许多酷吏为了迎合武则天更是发明酷刑使那些被捕入狱的官员攀咬他人。
玉女登梯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实际上这一酷刑主要针对的是女性。首先在地面上打上密密麻麻的一堆木橛子。然后在这些木撅子上面立一根高耸的梯子。让那些犯了事的女子爬上梯子。脖子里被一根绳索套牢。
然后令一名官吏拿着鞭子在后面抽打犯人。犯人感觉到疼痛,自然要顺着梯子往上爬,以躲开鞭子的抽打。而脖子里的绳索的另外一头则在另外一名官吏的手中。见到犯人爬的差不多的时候,便会勒紧手中的绳索,使得犯人呈后仰的状态。
犯人担心坠落后被木撅子扎的血肉模糊,因此更加用力的抓牢梯子。但是脖子里又被绳索套牢勒到窒息。因此慢慢失去力气便会坠落在地,被木橛子扎的血肉模糊。如果犯人侥幸不死苏醒过来。则会反复进行以上步骤。直至犯人被折磨而死。死亡之时犯人往往浑身血肉模糊体无完肤。
而这一酷刑之所以被称为玉女登梯,是因为犯人被扒光了衣服视为“玉女”。而整个惩罚的过程,犯人为了躲避鞭打之行和针扎之痛,而不得不拼命地向上爬。因此得名为“玉女登梯”。
最毒不过妇人心!武则天统治的15年期间,可以说极力地杀害李唐皇室宗亲及坚定支持李唐统治的关陇贵族。凭借一己之力,将李唐宗亲和关陇贵族几乎全部迫害。可见武则天心如磐石,冷如蛇蝎。唐山出过哪些著名人物?
唐山,简称“唐”,河北省辖地级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华北平原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驻跸而得名,素有“北方瓷都”之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素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山都出过哪些著名人物。
1.伯夷伯夷(生卒年不详),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
2.公孙瓒公孙瓒(?—199年),字伯圭(一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出身贵族。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渐失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高楼,引火自焚。
3. 程普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镇)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4.韩当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韩当去世。
5.田畴田畴(chóu)(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北省玉田县)人。东汉末年隐士。年少喜爱读书,善于击剑,初为幽州(刘虞)从事。率领全族隐居,不受袁绍征辟。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进入麾下,担任司空户曹掾。参与平定乌丸、攻打荆州,颇有功勋,授议郎。建安十九年(214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6. 段务目尘段务目尘(此名系根据所载,《晋书》则作段务勿尘),生卒年不详,,受晋朝册封为辽西公。
7.韩知古韩知古(生卒年不详),契丹名“迪里姑鲁”,契丹字“延你”,蓟州玉田人。辽朝开国元勋,权臣韩德让的祖父。官至中书令,为辽朝制度的草创做出重大贡献,其家族亦成为辽朝世袭贵族。卒于辽太宗天显年间。
8.韩德让韩德让(941年—1011年),字致尧,契丹名兴宁·姚哥,后获赐姓名“耶律隆运”,蓟州玉田人,辽朝(契丹国)重臣。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六日,韩德让在从高丽班师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圣宗追赠韩德让为尚书令,赐谥“文忠”,陪葬于乾陵之侧。
9.鲜卑仲吉鲜卑仲吉(1188--1244),鲜卑族,滦州万石山人(今唐山古冶区卑家店)。元朝著名将领,卑氏鼻祖之一。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出生于滦州(今唐山古冶区卑家店)。鲜卑仲吉大半生为元帝国统一天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位至开国侯。
10.张守直张守直,字时举,号笔峰。系元代右丞相忙古歹的9世孙。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 举人,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 进士。初任浙江省嘉定县知县,因任间刚方正直,厚重清俭,兴学劝农,赈粟讲武;表节义,省开支,禁游惰,兴水利,分河田,清盐税,处处维护百姓利益。三载后升为兵部主事,又调任吏部考功文选郎中。由于在职其间忠正廉明,不徇私情,故屡受小人弹劾,加之皇帝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而使守直降职任用。不久,他只好要求退职还家,闲居城内17载而亡,年74岁。
11.贾应元字仁甫,直隶遵化县人。自幼好学,苦学不辍,终于在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得中进士。辞世于77岁。朝廷追赠兵部尚书之职。
12. 高第高第(1558—1639年),字登之,滦州(今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安机寨村)人。明朝时期军事人物。崇祯三年(1630)一月,后金攻打永平。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起复作罢。
崇祯十二年(1639),放回滦州。不久去世,享年82岁。
13.王清任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
14.李大钊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5.马占山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85年11月30日生于吉林省怀德县(今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16.成兆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字捷三(又作洁三),艺名“东来顺”。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
17.郝振基郝振基,静海县台头村(旧属大城县)人,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郝出生于世代农耕之家,自幼喜爱昆曲、弋腔。少年时,在本村“子弟会”学艺。
18.白玉霜白玉霜(1907年-1942年8月10日),女,旦角。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1942年8月10日,白玉霜去世,年仅35岁。
19.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最喜欢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了?
说到描写边塞风光,唐诗必绕不开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几位。李白、王维也有佳句名篇,宋词则有范仲淹,篇幅有限,本篇将以唐诗为主,兼杂几首宋词,权当分享所学,不足之处还望条友多多指教。
一、岑参
说到边塞诗,岑参与高适是绝对绕不过的两座高山。岑参擅写歌行,七言古体。他的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前者壮丽磅礴又含蓄深沉,后者以歌行写就,三句换韵,独特而跳宕,变换的节奏契合边塞诡谲多变的天气,显得别有一番滋味。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唐】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4、《火山云歌送别》【唐】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二、高适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也以边塞诗著称,擅长古体,五言诗。与岑参瑰丽雄奇,绘声绘色地极力描摹边塞风光不尽相同,高适更倾向直抒胸臆,表达战争的残酷,边塞征戍的士兵之苦。既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军帐内深刻的阶级矛盾,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其代表作有:
1、《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燕歌行》(并序)【唐】高适(窃以为这首最鲜明体现了高适诗风,当为高适最佳之作!)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营州歌》【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4.《金城北楼》【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三、王昌龄
王昌龄擅长绝句,以七绝见长,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代表边塞诗作有: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王之涣
王之涣其诗具有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用词虽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诵。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其中《登鹳雀楼》与《凉州词二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佳句流芳千古,直接确立了王之涣在唐诗失上的地位。
1、《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二首其二》【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以上只是截取了唐朝最著名的“边塞四诗人”各自的几首代表作,其实他们其他优秀的边塞诗作品还有很多,除此之外唐朝其他诗人的边塞诗作品也十分雄阔壮美,于纸笔吟咏之间,吐纳盛唐的万千气象。比如以下几首: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诗目前就想到这些,要论宋词最著名的要属范仲淹的《渔家傲》,全文如下: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还有张孝祥也有一首写得尚可,摘录如下: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
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但是宋人在吟诵思维上偏向内挖掘,主深刻的禅理哲思,加上对外战事软弱,后期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写起边塞战事和壮丽风光还是少了唐人的胸襟气度,也是范仲淹这样北宋国力强盛初期主战的臣子,还留存着雄心与气度。
记得高中一位一到假期就去各地游山玩水地理老师说过:边塞是个贩卖荒凉的地方。想来边塞诗之美,就在于它吟咏边塞风光里的奇异诡谲,磅礴壮烈,无论积年不化的皑皑雪山,还是黄沙莽莽的大漠,亦或是呼啸狂劵的大风和鲜艳却危险的火山,大自然将野性赋予边塞,也将粗犷的生命力赋予边塞,让它尽情呈现出一幅幅壮丽雄阔,粗砺又热烈的美景画卷。也在于它体察征夫戍卒驻守边疆,有家难回的离愁别绪,对残酷战事的厌倦和对保家卫国责任与担当,更是深入驻边群体内部,揭露批判腐朽官员与孤苦将士的阶级矛盾,真实地还原战争正义与残酷交织的复杂性与将士心态的变化。边塞诗之美,美在对壮丽风光的描摹,更美在对戍边将士的细致刻画,既有唯美主义的艺术性,更有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注视!
回答完毕,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谢谢!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
李治和武则天都是曾经做过皇帝的牛人,并且这对夫妇做的皇帝在历史上受到很多好评。在他们执政的时候,是唐朝的疆域最大的时候。因此他们勇于冲破世俗的偏见,选择和真爱在一起,也没有受到多少舆论的谴责。 唯一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谴责还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著名檄文《讨武曌檄》中说:“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这就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麀就是母鹿,聚就是共用的意思。骆宾王用这两个字是有出处的。 《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意思就是野兽没有人类社会的“礼”做约束,鹿爸爸和鹿儿子共同享用那些母鹿。 骆宾王用这个典故的原因,就是讽刺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现在又是高宗李治的皇后。这篇文章是公元584年的徐敬业叛乱时,骆宾王为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而写的。这时候高宗李治已经去世了。 也就是说,李治和武则天卿卿我我的时候,没人吭声。武则天还是被王皇后接到宫里的。只有李治死后,武则天废了中宗李显的时候,骆宾王才出于义愤写了这么一篇檄文,做造反前的壮大声势! 虽然武则天和李治的结合是真爱,虽然由于他们是皇帝,没有人敢触他们的霉头,不敢出言阻止。但究竟他们的结合算不算违反了人伦,这个还得从当时的社会秩序分析! 1)什么是人伦? 要想知道武则天和李治究竟有没有违反人伦,我们就要从当时的人伦看起了。我们先从人伦的定义来看。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 舜 )有忧之,使 契 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这是孟子对人伦的解释,孟子说在舜帝的时候,人都是吃饱喝足了无所事事,根本也没有人读书写字。因此和自然界的动物没有多大区别,舜帝因此就请契这个人做司徒,开始教当时的人人伦。 当时的人伦都有什么呢?首先是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其次,君臣之间要有大义。重要的是夫妻之间要有分别。还有年纪轻的要对年长的有礼貌。朋友之间讲话要守信用。 这就是孟子说当时的人伦是什么,并没有涉及到儿子和父亲的女人有什么不妥的关系。 倒是礼记上强调了父亲和儿子不能共享女人,否则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也被称为是人伦道德了。这就保持一个家庭的关系一定要有秩序,否则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家庭关系必然会因为男女关系混乱而产生纠纷,影响人类的生存竞争。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很差,部落经常被野兽盯上,不团结就会成为野兽的粪便。 弄清楚了什么是人伦,再看武则天和李治的结合是否违反了人伦。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39岁的时候,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长得漂亮,就把武则天招进宫里,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因为武则天长得漂亮才招进宫里的,又赐号武媚,很显然武则天的漂亮打动了李世民。 我们再看这个“五品才人”是个什么职务。 首先,皇上必然有一位正宫娘娘,就是皇后。 其次,就是正一品的四大妃子,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 然后,就是正二品的九嫔,名字各不相同,分别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再次就是三品的婕妤九人,四品的美人九人,五品的才人九人。 最后就是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这就是李世民时代的后宫制度。武则天因为长大漂亮,又是功臣的后代,因此一入宫就是五品才人,职务不算低,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那么李世民到底有没有和武则天滚床单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一旦李世民和武则天滚了床单后,武则天就被定义成李世民的马子,李治在和武则天滚床单,就是骆宾王所说的“聚麀”。 但可惜的是,历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记载。不但没有记载李世民和武则天“那个”的事情,也没有记载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那个”的事情。 特别是李治和武则天,如果李治确实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那个”了武则天,历史书上肯定会有蛛丝马迹。因为隋炀帝“那个”了他的后妈宣华夫人陈氏,《资治通鉴》记载:“其夜,太子蒸焉。”儿子和后妈一起滚床单,史书用“蒸”字。当然也许是宣华夫人的级别比较高,而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没有专门的记录。 2)武则天的《如意娘》是对李治的思念! 其实李世民在39岁的时候在洛阳宫殿,把14岁的武则天招进宫里。也许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也许压根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这一段时间,史书对武则天来说完全是空白。 如果李世民真的对武则天兴趣很大,历史书上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最起码野史也要编造一些故事。但事实上连野史也没有武则天和李世民的任何记载。唯一的记载还是武则天后来自述的,关于她为李世民驯马的一件事,这只是武则天自己的转述,没有任何佐证,所以也不算很可信。 武则天漂亮,号称武媚。但李世民的后宫比武则天漂亮的人大有人在。不说别的,就是四品的三品的二品的一品的多了去了。极有可能武则天在皇宫的十一年时间,李世民把她当空气。身边美女实在太多,而武则天不是最出众的几个。 这也就可以解释,武则天和李治眉目传情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人发现。因为武则天基本不受重视,也没有人在意。而李治又做的非常小心。 武则天这种在宫里面做五品才人的,放在贾宝玉的怡红院就是抬水的丫头而已,根本挤不到李世民身边。看怡红院的小红,只是和贾宝玉说了几句话,被排挤成什么样子。这还是怡红院而已,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后宫女人张牙舞爪的程度。武则天在家族都受到排挤,更何况宫里,没有人撑腰,真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五品才人。 因此从武则天的默默无闻和职务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动,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是被极度边缘化的人。李世民甚至都不记得有武则天这一号人。 再从武则天后面谈话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李世民极度崇拜,是一看到李世民眼睛里会冒星星的那种。甚至离家时母亲杨氏因为伤心而哭泣的时候,武则天还极度不耐烦。 而后来武则天和李治勾搭上了,要不是李世民根本没有搭理过她,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看上比较懦弱的李治。 但宫里面就两个男人,一个是李世民,基本靠不近身边,剩下的就剩李治了。武则天也没得选择。因此一腔痴情就这样给了李治。 李世民死后,25岁的武则天被发配到尼姑庵里守灵。大好的青春年华白白浪费了。并且李治没有任何消息,就让年华似玉的武则天在清冷的尼姑庵里呆了三年。 武则天这才写下了被选进《全唐诗》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 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 三年从春到夏,从花开到花落,望眼欲穿的思念,让人憔悴。流下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滴在红红的石榴裙上。 这是武则天的思念,也就是说武则天和李治是真爱。而这种真爱就不应该用所谓的乱伦来约束。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并且,两个人连滚过床单没有都很难说。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根本不算李世民的妃子。只有嫔妃才勉强算的上有名分的小老婆。 3)老夫少妻的婚配,很容易让少爷有机可乘。 不说武则天这种压根就没怎么见过李世民和李世民说上话的。就是老夫少妻这种在封建社会比比皆是的寻常组合来看,这也是大家族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有钱的老头子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有钱,男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喜欢年轻貌美的女人。苏东坡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调笑张先在八十岁了娶一个小妾18岁。 按理说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能干什么。就是身边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也折腾不动了。《非诚勿扰》电影里葛优就背了一下舒淇,就闪到腰了。白白浪费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特别是在海南三亚最漂亮的别墅里,有鲜花铺满的浴盆,身边有着舒淇这样的美女,闪了腰的葛优还是啥事都发生不了。更何况更老的张先。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只是苏轼想想而已。 曹禺的著名作品中《雷雨》不就是真切的反应这个普遍现象,后妈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恋情非常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更代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 既然老夫少妻制度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因此周扑元一头“青青草原”就非常正常了。这是社会的产物,但即使礼教非常森严,对人性死死的压抑,对女人死死的控制住,但仍然压抑不住人性。后妈爱上大少爷的桥段天天上演。这就是人性,不符合人性的制度本来就不是好制度,肯定会被推翻的。 因此即使是天可汗李世民,仍然改变不了这种人性。武则天仍然会爱上李治。因此这是制度的产物,压抑不住人性。 还有最重要的是,在古代的皇权制度下,父亲死后,儿子继承了皇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所有一切,这一切当然也包括皇宫里的女人。其实这在封建社会是合理的。反而如果不继承反而是不合理的。 只是武则天和李治是真爱,李治把武则天弄到皇后的位置,而武则天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显得特别显眼。而大多数继承者,就是看上了先皇的妃子,为了面子期间,最多也就是滚一下床单而已。不可能公开彼此的关系,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李治为爱情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还是一个很负责的男人,不像元稹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最后还自鸣得意的写了日记《莺莺传》。这就是渣男作恶后还厚颜无耻的收藏战利品。觉得毁掉一个女孩很开心。 因此李治和武则天的结局无疑是非常圆满的。 综上所述:从级别上看,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根本没有机会入李世民的法眼。因为除了皇后之外,李世民身边至少还有二十多个女人在排队。根本轮不到武则天。 因此武则天不是嫔妃,算不上是李世民的小老婆,最多只能算个干活的丫头而已。这时候被李治看上,爱上李治太正常了。历史上很少有人会批评这段感情。因为李治和武则天算是真爱。 还有历史上因为老夫少妻非常普遍,因此后妈爱上少爷的桥段层出不穷,这也是人性使然。老头子身体状态不好,而少妇正是青春妙龄,需要男人的时候,这是人的本性。因此无论封建礼法如何森严,惩罚如何严酷,一样压抑不住人的本性。 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李治和武则天根本不是乱伦。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私生子有哪些?
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刘彻在姐姐平阳公主府上观看了一场歌舞表演,年轻的皇帝对领唱的歌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向平阳公主讨了这个歌女入宫。这时谁也没料到这将会是一次影响历史进程的会面,这个歌女的名字叫做卫子夫,不过她并不是本文的主角。
话说卫子夫有个弟弟名叫卫青。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是平阳侯府的下人,她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曾在亲生父亲郑季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但郑季却让他和仆人一起放羊,郑家的儿子也从不把卫青看成兄弟,而是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也许是因为在父亲家备受虐待的经历使他选择随母姓。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骑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三姐卫子夫的入宫成为了卫青命运的转折,但也险些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入宫后被冷落了一年多的卫子夫再次获幸有了身孕,这就引起了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的嫉妒。其母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后为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同僚公孙敖听到消息后率人赶去救下卫青。汉武帝得知此事,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数日间连续赏赐卫青,多达千金。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卫少儿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公孙敖也因此显贵。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汉武帝兵分四路进行反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四路大军中李广是老将、名将,最为匈奴忌惮,然而正因为如此匈奴出动主力大军重点打击李广部,结果李广战败被俘,但他凭借勇力逃出并重新归队,然而他这支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公孙敖的一万骑兵在匈奴人的打击下损失七千;公孙贺倒是没什么损失,那是因为他在大漠中旅游了一圈愣是没碰着匈奴人,所以尽管没损失但自然也没战果。相比之下卫青是幸运的——匈奴人以为他只是凭借汉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没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对付李广和公孙敖了。卫青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孤军深入,迂回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成功俘虏了700多匈奴人。卫青此战不仅是四路大军中唯一的胜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围后历次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深入匈奴后方的胜仗,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有鉴于此决心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时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就在卫青屡立战功之际汉军中又冉冉升起了一颗新的将星:公元前140年这颗将星诞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他的名字叫做霍去病。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正是卫青的二姐,也就是说霍去病时卫青的外甥,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私生子;所不同的是霍去病保留了父姓,与此同时这也等于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不过霍去病并不在意,他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感觉打脸。有一次他的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卫青视察军营,汉武帝对这个年轻的外侄很是中意,劝他多读一些古代兵书,可得到的答复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被他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目超过了己方的损失——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功绩而赠予他一处宅邸,霍去病却说出了那句千古以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的汉军年轻将领霍去病染病身亡,年仅24岁(虚岁)。汉武帝下旨令其陪葬茂陵。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公元前112年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当他在黄河边极目远眺之时在他视线之外的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早已是大汉疆域的一部分,汉帝国的使节、商旅和军队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奔赴西域。随着霍去病的死一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暂时落幕了,当年曾有无数汉家将士为经略这条连通西域的道路而浴血疆场,尽管他们没能留下名字,但他们的功绩与日月同辉。一年后汉帝国正式设置武威、张掖、九泉、敦煌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命名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武威意味着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远播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之肘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而得名;敦煌则是盛大昌盛之意。这一个个具有独特含义的名字见证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作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袭承了家族世袭爵位的他本应有着很好的前途与结局。但是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 耿精忠积极相应吴三桂,并且在福建发动叛乱。然而在清军的持续打击下,自知不敌的耿精忠选择重新投降清朝,并且在此之后不仅是对抗盘踞在广东的尚之信,还是抵御台湾郑氏集团的进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劳。
然而尽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终点,并且是被康熙以极为残忍的凌迟处死的方式处决。
耿精忠,一位标准的“官三代”,同时也是一位“降三代”。说到康熙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就不得不提耿精忠的祖父,初代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曾经是明朝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的部将,深得毛文龙的赏识与重用,而他在毛文龙帐下也有一个“毛”姓的名字,“毛有杰”。当然,另外两位与他齐名的“背明降清”的将领,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个时候也是毛文龙的部将,他们分别叫做“毛永诗”和“毛永喜”。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计斩毛文龙”,但是袁崇焕并没有非常妥善的处理后事,也没有对东江镇进行有效的安抚和安置,最终导致了东江镇动乱不止,为此后一系列严重的事态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其中,影响力最大,同时破坏力也最为严重的,便是“吴桥兵变”了。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率兵将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登莱巡抚孙元化急令已经归顺其麾下的孔有德率军北上支援祖大寿。
然而,孔有德军队的后勤寄养出了问题。随后,孔有德的手下因为一只鸡与朝中要臣王象春结怨,进而开始受到了各方的排挤与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有德在部将的劝说下,在吴桥发动兵变,带兵重新杀回山东,并且以耿仲明做为内应,夺下了登州。之后在以孔有德、耿仲明等为首的一众辽东旧将的带领下,开始武装割据并且与明朝进行了激烈的武装对抗,由于明朝这面组织平叛不利,致使整个山东半岛被孔有德等人统领的叛军折腾一片糜烂。直到明军在祖大寿的兄弟祖大弼,戴罪立功的吴襄、吴三桂父子,以及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领导下,重新集结兵力进行镇压,这才将叛军的势头控制住,并且其围困在登州一代,同时打退了叛军的数次突围。
最终,眼看从路上突围无望,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选择从海上出逃,带领着兵马和家眷横渡渤海湾,最终在鸭绿江口,向后金剃发称臣,并于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正式投降了后金。
当皇太极得知孔有德等人率众投降后是兴奋异常,不仅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让孔有德、耿仲明自领所辖兵马,并赐名“天佑兵”。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尚可喜也在选择投降了后金,皇太极同样对尚可喜的到来予以了热烈欢迎,并将其军队赐名为“天助兵”。
“吴桥兵变”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投降后金而宣告终结,而这也成为影响明朝与后金之间实力对比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明朝这面在整个“吴桥兵变”的过程中,损失巨大,山东半岛的百姓更是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浩劫。而后金这面不仅收获了兵员的补充,同时还带来了后金急缺的火器与航海等技术,明朝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就此打破,军事装备层面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元称帝,建立大清王朝,并将这三人册封为王,其中孔有德为恭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至此“三顺王”正式诞生,而在顺治皇帝时期,这三人的头衔也变为了定南王、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位“异姓王”以及其统领的部众,在明末辽东战场,以及清军入关,南下追击李自成、攻灭张献忠、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靖南王耿仲明,却是以畏罪自尽的惨淡结局收场。
清朝朝廷,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对“逃人”有着非常严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特别是在清朝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专门颁布了“逃人法”,以对“逃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同时参与其中的人进行残酷的惩罚。
耿仲明却意外触动了这根“红线”。
顺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员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应该治罪。此事引得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当时主持朝政的多尔衮亲自询问耿仲明此事,令其惶恐不已。
最终,经过耿仲明和朝廷官员的彻查,耿仲明所部有三百余名部众私自藏匿逃人,严重违反了“逃人法”,朝中不少官员要求严惩这些将士的同时,也应该将耿仲明削爵处置。
多尔衮还是看在耿仲明的卓著功勋的份上,想要对其宽大处理,只不过消息还没有传到前线,耿仲明已经畏罪自尽了。
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并且继续跟随清军平定南方的各种反抗势力,并且不断立下战功,算是帮助自己弥补并且洗刷了父亲耿仲明的罪名。也是在耿继茂时期,耿家从驻守四川改为驻守福建,对抗盘踞在福建地区的郑氏集团。
凭借耿仲明和耿继茂的功勋,耿家的后辈们也获得了清朝朝廷的器重与封赏,当然,也如同让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一样,耿继茂的三个儿子,也分别迎娶了宗室女儿,以此实现与耿家的政治联姻,同时将其扣为了“人质”。
其中,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贝子苏布图的女儿,被封为多罗额驸;三子耿聚忠,迎娶安亲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去世,由其长子耿精忠袭承了其靖南王的爵位,同时也接下了耿家世守福建的职责。
“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率先响应,但却也是最先投降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请撤藩,其本人也希望就此急流勇退,回辽东养老。得到消息的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则也抱着试探性的态度,向康熙皇帝上疏请求撤藩。
而此时有些“年少轻狂”的康熙皇帝,真就同意了“三藩”的撤藩请求,并着手开始了撤藩事宜。
此举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吴三桂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贵州,随后又快速占领了湖南、湖北等地,与清军是隔江对峙。
听闻吴三桂起义的消息,耿精忠率先响应,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动叛乱,并且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海陆并进,向浙江、江西等地发动进攻。
此时的康熙皇帝面对的敌人太多了,南边是吴三桂的叛军,西北是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在陕甘起兵反清,并且占据了四川部分地区,北边的察哈尔蒙古亲王也开始造反,加上东南方向的耿精忠和郑氏集团,此时的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清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在阻挡住了吴三桂最为凶猛的前期攻势的同时,也调集了十路大军,开始对叛军势力予以反击。而率军平定浙江、福建的正是礼亲王代善之后,康熙皇帝的堂哥,康亲王杰书。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杰书破仙霞关,进入福建,之后连下数座城池,耿精忠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选择了投降。
此时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对耿精忠进行处罚,而是准许其保留了靖南王的爵位,并回复其职务,要其领兵对抗郑氏集团,以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的叛乱。在此期间耿精忠表现优异,战功突出,成功有效的打击了郑氏集团和尚之信的部队。
然而,康熙皇帝却并没有就此放过耿精忠。
“三藩之乱”彻底平定,耿精忠也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点。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
此时,吴三桂已经去世,其他反动势力相继被平定,只有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抵抗。
于是,康熙皇帝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耿精忠发难,借由有人弹劾耿精忠心存异志,进而削除其王爵,并且将其收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他建议对耿精忠进行清算,康熙皇帝同意了明珠的奏请,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其亲信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而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也极大地刺激了另外一位在“三藩之乱”中先判后降的重要将领王辅臣,最终王辅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畏罪自尽了。
如同王辅臣一样,耿精忠的投降,康熙皇帝不仅不对其予以处罚,反而继续重用,实际上也是出于平叛的需要,毕竟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手中实力有限,也需要对这些力量加以利用,进而更加迅速的平定的叛乱。而实际上,康熙皇帝并不是没有容人之仁,不少叛而复降的将领和地方武装,都能够以善终收场。
耿精忠之所以为康熙皇帝所不容,并被处以凌迟极刑,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
首先,耿精忠在叛乱期间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且不说在其对抗清军期间给康亲王杰书统领的八旗将士以及绿营官兵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其叛乱前后,在福建的朝廷官员,只要不肯屈服其下,便遭到了处决,官场损失是相当惨重。
这其中就包括了“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的次子,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也就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师魏承谟的历史原型。范承谟本不准备前往福建就职,但是看到耿精忠有谋反意向,毅然决然的前往,筹划阻止耿精忠叛乱,不料却被耿精忠所抓,并且始终不与屈服,最终被耿精忠所杀。
这里也要提一下,康熙朝著名的汉臣李光地,在福建省亲期间被耿精忠所抓,假意投降后,趁乱出逃,这才逃过一劫。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官员对于耿精忠是相当的记恨,特别是范文程家族的后人,对其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以至于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后,范承谟之子范时崇竟然“分割其肉祭墓”。
其次,耿精忠非常不得民心。
耿精忠叛乱期间,经常同郑经的军队发生矛盾,然而却往往是殃及百姓,弄得百姓对其是怨声载道。再加上耿精忠治军不严,又常常发生缺粮少饷的局面,致使其军队行径暴虐,“与强盗无异”,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于是百姓对其也是相当的愤恨,不杀耿精忠不足以平民愤也成为了众多闽浙百姓的心声。
再次,康熙皇帝也需要拿耿精忠作为政治统治的反面教材。
耿精忠作为世受皇恩的藩王,本可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却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那结局必然可想而知,康熙皇帝在处置耿精忠的同时,也是在对其他的降官降将以及全国所有的官员将领们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让他们看到对抗皇权,反叛朝廷的下场。
而此时的耿精忠,已然成为了康熙皇帝进行统治宣传,震慑全国,进而维系皇权统治的统治工具。
尽管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但是他的家人还是能够以善终收场。就在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时候,他的两个额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便主动向康熙皇帝“负荆请罪”,要康熙皇帝将自己以及耿精忠的家人全部处决。
康熙皇帝对此甚为感动,不仅没有对其进行处罚,反而继续保留其职务和职位,并让其劝降耿精忠。后来耿精忠投降,兄弟二人则是继续帮助康熙皇帝稳定福建局势,以及平定其他叛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处决后,耿昭忠被委以署理福建事务的责任,耿聚忠则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衔。兄弟二人皆以善终收场,并且去世后被赠予了谥号,可见康熙皇帝还是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的。
至于耿精忠的家属,康熙皇帝也没有为难,而是将其发回汉军旗中,承担旗人之职,同时继续保有其旗籍和待遇,也算是没有过分被牵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