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家,太阁立志传5武田义信自刃条件?
武田义信、饭富虎昌、饭富昌景在甲府 1562年之后 武田家领有南北信浓和甲斐 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引发大井川会盟事件、一个月后引发武田义信自刃事件。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强势大名家可以向快绝嗣或已绝嗣的弱势大名家送出子侄辈继承家名?
这其实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控制其他家族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几乎就等同于强占他人家产一样,诸如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等人就深谙此道。
如果是绝嗣的名门还好说,可以打着复兴名门的旗号,例如德川家康就曾让自己的儿子作为武田家的继承人复兴甲斐武田家,这种举动说实话其实也是攀附名门的一种手段。另外让没有继承权的孩子继承其他家族,相当于剥夺他们对本家的继承权,也可以防止出现兄弟相争的局面。
在战国时代,复兴绝嗣的家族其实还是一种拉拢人心的手段,比如武田家的山县昌景、内藤昌秀、马场信春、春日虎纲,出身都不算高,最低的甚至是农民出身。后来混到了高级家臣以后,便入继名门,也来了个攀龙附凤、野鸡变凤凰,一转身就是名门望族了。真田昌幸早年也是如此,真田家本来就是海野氏的庶流,因而深得武田信玄信赖的真田昌幸继承了甲斐的名门武藤氏。春日虎纲继承的是信浓国的名门香坂氏,其实也是武田家为了获得当地人心的一种手段。
还有一种是,本家绝嗣,庶流没有绝嗣,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直接从庶流迎接养子成为继承人,一种是从外姓迎接养子作为继承人。一般来说,家臣们都会比较倾向于让外姓入继本家,因为外姓之人在家内没有根基,只能仰赖这些谱代家臣,但是这样会引起庶流的抗议,相反,从庶流迎接来的继承人,通常都容易遭到本家家臣们的抵制。举个例子,关东的名门佐竹氏,原本是源义光的后裔,但是在室町幕府中期,佐竹氏本家绝嗣,结果却迎接了上杉家出身的佐竹义人继承家督,佐竹氏的血脉从源氏变成了藤原氏。佐竹义人的入继,引起了源氏出身的佐竹氏庶流不满,引发了动乱。又比如应仁之乱中的室町幕府名门、“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主家多次绝嗣,均从庶流迎接养子,但是在战国时代前夕,却因为庶流出身的斯波义敏与家臣们不合,导致被将军废黜了家督之位,让涉川氏出生的斯波义廉继承了家督,导致斯波家分裂。
另外一种就是,明明家族没有绝嗣,却被强行塞了一个儿子,比如伊势国的国司,名门北畠氏。在强势的织田信长威逼利诱之下,为了存续家名,北畠家不得不迎接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为养子兼任继承人,而真正北畠家出身的人却都被废黜了继承权。小早川隆景也有类似的情况,他本来迎接了弟弟小早川秀包为继承人,后来却被塞了一个养子小早川秀秋。
所以说,让儿子、亲戚、家臣继承其他家族,其实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合纵连横手段罢了。
相模之狮称号由来?
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北条氏康
北条氏纲之子,足智多谋.
其父死后,强敌环伺,甲斐的武田家,骏河的今川义元,房总的里见家,上杉家的两支更联合起来进攻北条. 1546年,上杉联军八万进攻河越城,城将北条纲成力保不失. 氏康领军八千前来迎战,数度佯败,以骄上杉. 再于一月色半明之夜,军皆白斤裹头,夜袭上杉军,俘虏上杉朝定,上杉家另一支上杉宪政败逃.
不断蚕食上杉家,上杉宪政投奔越后的长尾景虎(后上杉谦信). 于是,1554年,与今川,武田在善德寺三家会盟,组成反长尾家联盟.
1561年,上杉谦信军十一万来攻,坚壁清野,上杉军围小田原城三月,不落,退.
1564年,第二次国府台之战,击败里见家,里见家归附,北条家进入安定时期.
当武田信玄进攻今川家时,三家联盟破裂,又与上杉谦信联盟,谦信收养氏康的一个景虎.
作为北条家的第三代,氏康令北条家雄霸关东.
北条氏康,人称相模之雄狮、文武兼备之将。战国前中期的军事家、民政家及政治家。后北条氏第三代家督,氏纲长子,永正十二年(1515)生于相模小田原城,幼名新九郎。
当时的北条家督氏长(早云)正进行武藏攻略,攻打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家,后转战相模之上杉朝良。永正十三年(1516)平定相模。永正十六年(1519),早云死,长子氏纲继家督之位,继续武藏攻略,大永四年(1524)攻克江户城、翌年攻克岩槻城。但由于氏纲之后台今川氏亲于大永六年(1526)死,骏、相关系恶化,氏纲决定先发制人,于天文六年(1537)进攻骏河,史称「河东一乱」;又于翌年开始与里见氏为主的三次国府台合战的序幕。
氏康之初阵是享禄三年(1530)的小泽原之战攻打扇谷上杉朝兴,并立下战功,受到父亲的肯定。天文十年(1541)氏纲死,二十六岁的氏康继任家督,开始了后北条的最盛期,继续祖、父之攻略。
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织田信长命丧本能寺?
1.直接原因-疏忽大意,对明智光秀的部队异常调动没有重点关注,自身离开居城在外,护卫队人数过少,战斗力弱,因此面对明智光秀突袭本能寺时无法突围全身而退,直接壮烈牺牲留下名篇《人间五十年》传世。
2.武力扩张过快,树敌太多,忙于应付。人称"尾张国的雄心傻瓜"的织田信长。以"天下布武"为口号,从尾张一块地发家到控制整个近机地区。很多大名如信长的妹夫浅井长政被信长消灭后身死国灭,他们的亲属都仇恨信长。周围没被消灭的大名,既害怕信长攻击自己,又眼红信长发展太快,于是纷纷组成"信长包围网"要讨伐信长。信长被害时,重要家臣和精英部队都在边境作战,如羽柴秀吉在对抗毛利家,柴田胜家在对抗上杉家,无人护驾。连宗教势力都痛恨信长,称他为"第六天魔王"。
3.小看将军号召力,与将军关系恶劣。日本长期都处于"将军挟天皇以令大名"的情况,而战国时期将军失势转变为"大名挟将军间接挟天皇以令其他大名"。足利家的将军虽然受到信长的拥护,但是也很痛恨自身没有实权,而信长没有防范住将军与自身内部势力明智光秀的勾结。将军作为日本名义上的领袖,还是有很大的号召力。明智光秀敢于谋反也得益于将军的支持。
4.没有笼络好下属,下属心怀不满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谋反让大家都很意外。正所谓用人不疑,用人自然就要优待。但是信长让明智光秀担任国主,手握几千兵马。但是明智光秀对信长心存怨恨。其实明智光秀的军力远远不如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的。当时光秀选择谋反确实是因为有机可乘,但是并没有消灭信长余部的把握,可以说有很大的铤而走险的成分,所以最后送人头让羽柴秀吉捡了便宜。
武田家控制的面积?
武田晴信就是后来日本人所称道的武田信玄,由于晴信后来信佛入道,所以改名为信玄,信玄一生经历过无数大大少少的战役,在其当政期间,甲斐从一个山村小国逐步变成一个关东强国,无论是越后的上杉谦信、武藏的北条氏康还是骏河的今川义元无不对其忌惮三分,而最令武田信玄自豪的莫过于其对信浓的攻略,正因为信玄如有神助的用兵策略,使武田的家的领地由甲斐扩展到信浓,这也是战国时期武田家的顶峰。 信浓虽然面积差不多是甲斐的两倍,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大名来对其进行统治,武田信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克诹访再灭村上,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信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武田信玄的风林火山军旗以及其四角棱的家徽旗帜插遍了信浓的每一寸土地,武田信玄的军事才能在信浓攻略中展现无遗。为何默认德川家康入主甲州?
当时让德川家康入主甲信并不只是丰臣秀吉一人的意思。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就是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打败明智光秀就立马夺取了织田家的大权,这是不对的。当时的秀吉不过是织田家的一员家臣而已,况且,击败明智光秀的织田军主将并非是丰臣秀吉,而是织田信孝。
在历史小说里,丰臣秀吉都被刻画成一个奸诈的小人,清州会议前假意支持织田信雄与柴田胜家、织田信孝作对,最后突然拥立三法师继承织田家的家督,涮了织田信雄一把。
实际上,清州会议时,织田家的家督让三法师继承是没有异议的,织田信雄与织田信孝争夺的是家督后见人而已,并且,在当时羽柴秀吉、柴田胜家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谁。比如在清州会议后,织田信雄、织田信孝曾经因为尾张、美浓的国界问题起争执,这时候羽柴秀吉却支持织田信孝,而柴田胜家支持织田信雄,与小说里完全反过来了。
所以说,当时的羽柴秀吉并不能控制织田家,那么,让德川家康进入甲州是谁的意思呢?
按照清州会议后,羽柴秀吉写给德川家康的书信里提到,织田家已经无力维持在甲信的统治了,此时北条家已经背叛织田,与其看着甲信落入敌手,不如让德川家康出兵夺下。这件事发生于清州会议以后,说明这项决定可能并非是羽柴秀吉一人做出的,而是会议讨论的结果。
甲信与柴田胜家、羽柴秀吉等人的领地都不接壤,织田信雄、织田信孝又斗得不可开交,再加上此时的武田家遗领发生动乱,北条、上杉、德川都对甲信虎视眈眈。与北条、上杉比起来,德川家康夺取甲信对织田家来说更为有利,因而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具体的经过,大家可以关注本账号的头条文章《天正壬午之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