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孙乾,三国杀里说盟能用几次?
三国杀里,说盟是孙乾的技能,一回合可以用四次。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论实际业绩,庞统的确乏有些善于可陈,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死得太早,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不过,就有限生命而言,庞统已经十分耀眼了。
名气很大:南州士之冠冕庞统是荆州名士庞德公的从子,庞德公在荆州影响力很大,是个刘表都请不动的人。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德公的好友司马徽也是著名的学者,以善于品鉴人物著称,在庞德公的介绍下庞统去拜见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来了,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起来。
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庞统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荆州,司马徽认为荆州的士人里庞统是最优秀的人物,没有之一。
庞统这时才18岁,就得到了司马徽如此高的评价,传出之后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学于名师:跟诸葛亮是同学诸葛亮也是通过庞德公结识司马徽的,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论起来诸葛亮跟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
诸葛亮很仰慕庞德公的学问和人品,经常借着探望二姐的机会到庞家,每次来,诸葛亮都要专门去拜见庞德公,对庞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礼。
庞德公对诸葛亮这个晚辈也产生了好感,通过交谈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
司马徽办有私学,经过庞德公介绍诸葛亮正式拜司马徽为师。在司马徽的学生里,还有庞统、尹默、向朗等人,他们后来都到蜀汉为官。
司马懿对诸葛亮、庞统这两位学生格外器重,认为他们二人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统称为“凤雏”,把司马徽称为“水镜”,这些称呼在当时广为人知。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借以辅佐而平定天下。
出道较早:比诸葛亮更早入世都知道诸葛亮后来经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开始做事,当时诸葛亮已27岁左右了,庞统出去做事则比诸葛亮早。
襄阳当时属南郡,庞统在本郡任职,担任功曹,这是郡太守的属官,负责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庞统虽然年轻却干得却不错。
庞统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太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名扬域外:江东名士争相交接庞统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属刘表,刘表死后一度属曹操,后来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南郡又归孙权所有,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庞统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为下属,庞统护送周瑜的灵柩前往江东,江东士人早就听说过凤雏的大名,纷纷与庞统结交。
名士顾劭去见庞统,干脆住在庞统那里,二人经常谈论。顾劭曾经问庞统:“听说您善于知人,那您说说,我和您相比谁更好一些?”
庞统一改之前评论人物时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时的评论更加客观、直爽,他回答说:“讲到教育、训导社会风俗,辨别人的优点与缺点,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话虽然说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于是跟他格外亲近。
庞统要回去的时候,众人又齐会于昌门相送,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都来了,大家都很想听听庞统对江东士人的看法。
庞统也不客气,直言不讳说评点起很多人。人都喜欢当面听一些好话,所以朋友之间相互品评时多是美言,此时的庞统显得更加沉稳、成熟,能当面客观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和差距,这一点十分难得,清代学者李光地就庞统论江东人才进行过评论,认为庞统“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当面献计:与刘备一拍即合庞统回到荆州,这时南郡又归了刘备所有,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庞统最终被刘备所重视,刘备改任庞统为荆州治中从事,这个职务负责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较为重要。
刘备单独与庞统进行了交谈,在这次谈话中庞统提出了进取益州的规划,庞统对说刘备说:“荆州已经残破,东有孙吴,北有曹氏,想以此为鼎足之计,以难实现。益州国富民强,人口上百万,兵强马壮,可以借以成大事。”
刘备说:“我与曹操势如水火,他急,我宽;他暴,我仁;他诡,我忠。只有与曹操不一样,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夺取益州难免失信义于天下,我不能取。”
庞统道:“现在是讲究权变谋略的时代,不是固执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并弱小,攻取愚昧,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业。逆取顺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给原来的主人以优厚的待遇,又何妨于信义呢?如果不取,终落入别人之手。”
庞统的这番见解与诸葛亮之前在“隆中对”中的看法一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听完,进一步坚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高参智囊:三策夺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刘备率数万人马沿长江而上进入益州,行前提拔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这与诸葛亮当时担任的职务相同,刘备把庞统带上,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刘备进入益州后,在葭萌住了将近一年。在此期间刘备到处做好事,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威望。庞统认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赶紧行动,必然会出现大麻烦。
为此,庞统制定了三个方案供刘备参考:第一个方案是悄悄选派精兵,昼夜间行,直接袭取成都,刘璋实力不强,防备力量不足,如果突然发起攻击,可一举将其拿下;第二个方案是告诉刘璋在葭萌附近的驻守将领杨怀、高沛,说荆州那边有事,要回荆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忌惮将军的威名,又高兴将军现在离去,必然会轻骑来见,到时候一举将其擒拿,进而攻取成都;第三个方案是暂不用兵,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连,益州之事徐图缓进。
上、中、下三策摆在了刘备面前,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立即从葭萌起兵,后来就按照庞统的规划夺取了益州。
庞统是汉末三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
三国杀里界和sp武将有什么不同?
以下描述均以online内容为准
首先,界限突破共有22名武将其中,19名武将是对标准版相应武将的加强版(当然,部分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强度趋于平衡)这19名武将是曹操,司马懿,许褚,张辽,夏侯惇,郭嘉,刘备,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甘宁,吕蒙,黄盖,陆逊,大乔,吕布,华佗
而另外三名武将: 李典,是从国战中移植而来的,技能与国战中毫无差别;徐庶,旧武将新技能,技能与一将中完全不同;公孙瓒,是sp公孙瓒的加强版
除此之外,在线下的界限突破中,还有一个黄月英如图(online并未上线)
而sp就不一样了,sp武将的组成,一部分是那些随每期《桌游志》赠送的武将,比如杨修,公孙瓒,曹昂等;另一部分是online自己设计的武将,如最近出的戏志才,孙乾等
从武将的使用方式分,又有两大类,一类是可以直接加入游戏,即只要你拥有,该武将就可能出现在你的选将栏中;而我们重点讨论另一部分(下文中所有sp武将均指这一类),则需要替换同名武将出场,如选将时,选将栏中有一个马超(标准版),那么你将鼠标移至马超,就会出现界马超和sp马超的图标,这时你可以选择界马超或sp马超作为你的武将出场而不是标马超(前提是你得开通界马超或sp马超)
就技能而言,界限突破基本是在原武将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强或削弱,而其基本玩法基本上不变,而sp武将不同,他们的技能跟原版有很大不同,而且武将的势力也往往,看下图,仍以马超为例,依次是标准版,界限突破,sp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公元221年7月-公元222年8月,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最终以蜀汉的惨败,精英尽失结束。那么,面对着北方曹魏强敌不顾,刘备为什么执意要伐吴,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战略需要,我们都知道,刘备的发家是靠着诸葛亮的隆中对为指导方针在实施,在实际的操作中,证明己方的战略规划是切实可行的。
隆中对有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荆襄之地俱归东吴。导致蜀国的战略无法再得到有效实行,如果没有荆州之地,蜀汉再想统一中国、恢复汉室,光靠兵出秦川,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刘备一统天下的志向,就表明刘备不可能甘心于偏安一隅,那么夺取荆州就是势在必行。
2、政治需要,荆州四郡之地,被盟友孙吴背后捅刀占领,蜀汉政权不摆明一番姿态,对内对外是说不过去的,需要给内部一个交代,外部一个警告。
3、个人情感,关羽、张飞与刘备情同兄弟、恩若父子,也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和他们的感情,是其他人比不了的。因荆州的原因,同时失去两员柱石,换谁也是无法忍受,必须要向孙吴讨个说法,报此不共戴天之仇。
4、实力的加强、信心的膨胀,刘备夺得益州41郡,公元219年又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争夺,斩杀曹营大将夏侯渊,以曹操完败结束。此时的刘备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都达到了巅峰,志骄意满的心态也开始膨胀,连曹操都完败自己手下,就更不谈一向轻视的孙吴了(从关羽视孙权为犬,可以看出蜀汉阵营纵然没有关羽这么自大,也不会高看孙权到哪里去),自然认为自己可以轻松打赢这场战争。
5、 缓和国内矛盾,公元220年年末曹丕篡位称帝,历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终结。公元221年,自诩汉朝正统的蜀汉,政治上必须要称帝而维护汉朝这根旗帜,刘备称帝一定程度上是匆忙的,并没有妥善准备。当时蜀汉内部主要由三股势力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那么在刘备称帝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可能完全平衡,会造成大量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不是短时间内轻易就能够轻易化解的,久而久之会造成蜀汉内部的分裂,那么就急需一场战争,转移内部的注意力,缓和内部矛盾。如果战争打赢了,会根据战功等情况对部分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分配,使内部得到再平衡。
如上所说,刘备伐吴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战争,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刘备会以如此惨败而告终,彻底葬送了蜀国争霸天下的能力。
正所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
那刘备就成为曹操,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能不能令诸侯先不论,但挟天子,刘备肯定是会干的。
这个挟天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好的。比如董卓,与其说他是挟制天子,倒不如说他是绑架天子,倒行逆施,不仅天子没挟成,还成了全民公敌,最后被自已最信任的人吕布给杀了。
还有李傕与郭汜,两人在董卓死后,发兵攻下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也挟制了天子,可李傕与郭汜两人连董卓也比不上,不仅两人自相残杀,居然还在眼皮底下把汉献帝给放走了。
这才有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天下未定,自已实力没有增加之前,曹操对待汉献帝与大汉忠臣没什么两样。
曹操也许有野心,也许隐藏得极深,但从来不会,也绝对不会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一样,把皇帝不放在眼中,随意威胁欺负皇帝,这在曹操这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否则以大汉忠臣自居的荀彧根本就不会跟着曹操了。
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东西难免隐藏不住,比如野心,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所以汉献帝也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毕竟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从9岁开始就被董卓立为皇帝,从小就被权臣当成傀儡,他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隐忍。
所以就有了衣带诏,但是曹操的果断及狠辣出乎了汉献帝的意料之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汉献帝发现无法抗争,于是只能想其他办法,比如逃离曹操。
如果汉献帝逃离了曹操,投靠了刘备会如何呢?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如果汉献帝投靠了自已,那就等于招来了一块金字招牌,虽然大汉天下已经非常衰弱,天下没有多少人人心向汉了,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完美的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连汉献帝都来投靠我刘备,那我刘备岂不是天下人心所向,岂不是大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刘备就会像早期的曹操一样,把汉献帝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毕恭毕敬的小心侍候着,让汉献帝尽量看起来像一个皇帝的样子,至少在礼仪上,与皇帝无二。
但是在权力上,刘备是不太可能将自已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出去的,刘备早就为他的儿子们取好了刘封、刘禅、刘永、刘理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永理。封禅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
刘备不可能交出权力给汉献帝,就注定与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了,汉献帝也不傻子,他只一个人来投靠刘备,是不可能让刘备交出所有权力的,作为聪明人,大家心照不宣的合作起来就行。
汉献帝想拿回权力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混个安逸,和平,顺利的一生,而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就是他统一天下的金字招牌。
在刘备迎立好汉献帝后,接下来就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出讨伐奸臣曹操的檄文,大概内容就是:
曹操是个奸贼,出身宦官,以挟制天子而取得权力,威胁皇帝,欺辱汉室,残害忠良,飞扬跋扈,现在我刘备受大汉天子之命,率军讨伐曹操,希望天下忠汉的人都来相助我刘备,一定要铲除曹操这个奸贼。
接下来的事就显而易见,刘备以奉汉献帝之命,率领大军讨伐曹操,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上庸之战等一系列的与曹操之间的战争。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刘备能否打败曹操,显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挟制天子的红利,早就被曹操用完了,等到汉献帝投靠刘备时,天下已经没有多少人心向汉了。
最终结局就是汉献帝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地盘上养老了,至于汉献帝去世之后这皇帝之位如何处理,当然不是传给汉献帝的儿子,而是禅让给刘备,如果刘备能活到那一天的话,如果刘备不能活到那一天,那么就只能在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下,在汉献帝临死之前将皇帝之位禅让于刘禅,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几十年以后,司马家统一三国。
三国杀有哪些拼点弱将?
拼点系武将一般多为攻击性和辅助性武将,并且绝大多数输点有一定负收益,综合来看,简雍、孙乾二将强度较低,加之二将都为三血且都无较强过牌能力,这二将算是拼点系比较弱的武将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