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曹操北征乌桓时挖了哪几条河流?
众所周知,中国最大的平原区域是被燕山、太行、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黄山、天目山、会稽山等众多山脉包夹。在古代,这块面积极其庞大的平原区内又横亘着黄河、济水、淮河、长江等四条巨大的河流,古籍称之为“四渎”。何为“渎”,即拥有自己的出海口。以上四条大河都自西向东流平行流入大海。其中,黄河、淮河、长江自成水系,并不相通。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开凿鸿沟将黄、济、淮、江联通。后来,秦始皇南征百越,又开凿了灵渠贯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从此,自黄河流域至岭南均可乘船直达。虽然鸿沟系统在王莽末年遭到了黄河决口的破坏,但旋即又被东汉明帝委派的治河官员王景恢复。此次治河成功,使黄河安流了近千年,为500多年后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王景治河只是为通济渠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奠定永济渠开凿基础的真正功臣则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事情源起一次民族战争,即公元206年曹操讨伐塞北乌桓之战。
曹操争霸的工具天下名骑乌桓骑兵?
在三国混乱时期,具有几支战斗力强大的骑兵。如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董卓的并州狼骑,西凉铁骑,还有曹操的乌桓骑兵等。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骑兵,但经过连连征战,都慢慢消耗殆尽。唯有曹操的乌桓骑兵,自曹操平定北方以来,历史上就没在描述,是战死了还是解甲归田?
乌桓,历史上原本是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汉、魏、晋各代开始被称为乌桓,自北魏后则多被称为“乌丸”。
乌桓骑兵战斗力强大,尤其号称“突骑”的冲击型枪骑兵,更是其中骁楚。光武帝刘秀就曾说:“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耶!”所以在东汉王朝就专门召集了一批精锐的乌桓骑兵作为皇家的卫戍部队。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乌桓骑兵先后被袁绍、曹操等人利用,成为他们争霸天下的工具,乌桓骑兵“天下名骑”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天下名骑”乌桓骑兵为何如此善战一、一出生就是马背上的民族,擅长骑射,战斗力丰富
这就很容易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老百姓天生就会的技能。而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几乎是活在马背上,极其擅长马上骑射,打起仗来更是全民皆兵,而且对马匹的养护和使用上,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结构简单,容易动员
作为游牧民族,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跟随着部落一起。本身的文化程度及教育水平就不高,甚至没有文字。是以金字塔模式层层向上,而一个大的单位长官就叫“大人”。每当有重大的事情、行动,“大人”就会把信息刻在木头上,在各个单位之间传递,成员以此迅速集结。
乌桓骑兵在打仗时更是采取百夫长和千夫长等制度,从而保持骑兵的机动性。
三、乌桓骑兵战术先进,战斗力强大
乌桓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长矛,远距离用弓箭,近距离用长矛。而真正让他们崛起的是突击型枪骑兵战术的成功。
在东汉以前的骑兵,大多以骑射为主,面对步兵时,要迂回两侧进行攻击,没有能力来进行正面冲击。所以当时骑兵多是配合步兵作战,无法成为一个单独的骑兵军队。
乌桓骑兵的强大就在于对骑兵战术的革新,让骑兵装备上高桥马鞍,从而加上了骑兵的支撑力。这样骑兵在用长矛时能以突刺的方式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乌桓骑兵被称为“突骑”的原因。
可惜,乌桓骑兵归顺曹操之后,就直接从历史上消失。三国后期也再也没有提及。
小编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曹操担心乌桓骑兵会再次背叛,于是将其打乱编制,分散到曹军的其他骑兵之中,让他们不能自有的联合起来。这也是历史上使用投降士兵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样后人也只会称之为曹军骑兵而不是乌桓骑兵了。
二、使之汉化,削弱了名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同化。乌桓骑兵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就在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让乌桓人兵合一,战斗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他们被迁到内地后,不再进行马上生活,而是站到地上。当没有了战马、弓箭,而改为耕牛和锄头。安稳的农耕生活让天生的骑射本领慢慢消退,在过个一两代人,就彻底失去了骑马打仗的本领了。
乌桓骑兵能够闻名天下,是因为其特色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环境有关,更是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历史的转折点。而一旦改变了环境,生活习惯及生活能力也不得不改变,从而没有了自身的特色,最终泯然众人矣。这也是乌桓骑兵自曹操之后就没有提及,因为已跟普通的骑兵没有区别了。
乌丸还是乌桓?
一个意思。
乌丸,也叫乌恒。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曹操北征乌桓结束是什么季节?
曹操北征乌桓,应结束在深秋时节。
曹操北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春天。曹操征乌桓这件战事是发生于在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之后。那时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于北方的乌桓部落,在秋天的时候曹操将乌桓赶出塞外。
并有曹操亲自写的一首诗《观沧海》为证
请问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做的那首诗是?
这首诗就是《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一些书中介绍,是写在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具体是在出征途中,还是写胜利的归途中。书中语焉不详,其倾向于是写在出征途中的意思。关于写作时间,似乎不是一个大问题。不过,它涉及到对作者写这首诗心境的理解,涉及到对这首诗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值得做一点探讨。
秦汉时的少数民族乌桓在今天什么地方?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