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王,春秋战国时期十大叛徒?
第一位:白起白起,楚国人,楚平王之后代,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因与秦宣太后、穰侯魏冉是铁三角关系,受命辅佐秦昭王,开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后因功高盖主,得罪范睢被赐死。(白起身世之谜有两说,一说是秦国人,另一说是楚国人。我在参考借鉴一些文献后,支持白起是楚国人之说法)
第二位:魏卬
魏卬,魏国人,曾在带领魏军同秦国开战时,被好友商鞅用计俘虏作了秦将。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国开战,俘虏主帅龙贾,斩首魏卒八万余。后被诬告谋反,逃亡到魏国寻求庇护。
第三位:范睢
范睢,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曾是魏国宰相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须贾棍棒伺候致死,后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换姓,潜入秦国向秦昭王献计对外实行“远交近攻”、对内“加强王权”策略,获得信赖,官拜宰相。
第四位:剧辛
剧辛,赵国上谷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赵武灵王身边参谋。自赵武灵王被儿子活活饿死沙丘后,剧辛投奔燕昭王,负责实施变法,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
公元前243年,剧辛趁赵国(历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衰弱之际,率兵攻打赵国。因轻敌冒进,损兵折将,为好友赵将庞煖俘杀。
第五位:张仪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王室贵族后裔,早年拜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业有成,入秦向秦惠王献计“连横”外交策略深得赏识,封为相国。
公元前328年,张仪向秦惠王献策不费一兵一卒获得魏国上郡十五县和少梁。后因失宠,出逃魏国后病死。
第六位:田文(孟尝君)
田文,即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齐威王之孙,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地,又称薛公。由于受贵族叛乱牵连,欲为湣王所害,仓促逃到魏国任相国。为报一己之仇,联合秦、赵、燕三国攻齐,齐军大败,齐湣王在逃跑过程中病死。
第七位:李斯
李斯,楚国人,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劝说秦王嬴政灭楚国、成帝业,官至宰相,后被赵高污构谋反罪死。
第八位: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因父受到奸臣谗害,只身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第九位:甘茂
甘茂,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担任秦国左丞相。向秦惠文王建议相助韩国攻打楚国扬名。后遭朝内竞争对手向寿、公孙奭谗毁,出逃齐国
第十位:吕不韦
吕不韦,姜子牙23世孙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早年奔波各国经商,积累千金家产。后转战政坛,做起扶持“皇帝(秦庄襄王)”生意,大获成功,官拜秦国丞相。
执政时曾攻取卫国土地,置东郡。晚年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遭流放,途中自尽而亡。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出明君最多的时候?
关于战国时期明君多问题,有很多例子,我想应该先简述下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比春秋时期激烈,春秋时主要是大国吞并小国,战国时矛盾转向几个大国图强争霸,竞争压力较前加大,几个大国争人才,图变法,生机勃勃。在面对生存危机形势下,诸侯大国都在大力改革,求变谋强,各国君都在奋发努力,因而出现许多明君。如秦孝公变法,魏文侯图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庄王一鸣惊人等。我主要说一下齐威王纳谏故事。
一、威王纳谏
齐威王是田和孙子,立位初齐国很弱,政治上仍受田氏代齐影响,屡受邻国韩、赵、魏等国侵略和压迫。大臣屡谏不从。立位九年间。荒于政务,热衷欢乐,国势日衰。群臣力谏,威王以杀谏相逼。听不进任何进谏之言。
青年乐师邹忌擅抚琴,到威王处献曲。调好琴弦后不弹琴,威王急催快弹。邹忌说,弹琴乐工就可以,我是乐师,还要先讲一下乐理。威王一向只听琴声,不问乐理。听说邹忌懂乐理,让邹忌先讲乐理。邹忌讲了一大通配合之理后,告诉威王治乐理同治国,为君主要定旋律,臣下要积极配合,上下同心,协调运作,国家才能强盛,不受外敌侵夺。齐国是一张大琴,君王应该先调理各方,然后国将大治。于是拜邹忌为相,整顿吏治。
二、活煮贪官
齐威王亲理政事后,要朝臣评议地方吏治优劣。朝臣皆称阿地大夫功勋卓著,指责即墨大夫怠政。威王私下派人观政两地,阿大夫治下田地荒芜,人民外逃,国土让邻国侵占许久也不上报,一味重礼贿赂众臣;而即墨大夫励精图治,开荒芜,治田陌,人民安居乐业,却从不巴结朝臣。于是威王召集百官奖惩:奖励勤于作事的即墨大夫以万家之邑;对不尽力民政,一味厚礼结交朝臣为之美言的阿城大夫,当众活煮。并对收受重礼慌报阿大夫政绩的身边大臣以惩罚。这次现场办公会后,吏治大变。地方官员尽职国事,内政肃然,国力蒸蒸日上。
三、比美悟道
威王用邹忌后,励精图治,国势日上。赞美之声不断,很快又飘飘然,又自以为是,不太喜欢别人的意见。邹忌发现后,积极进谏。有次邹忌向威王诉苦:咱们齐国的美男子是徐公,人人皆知。前几天有门客找我办事,却夸我比徐公飘亮。起初我很高兴,继而又怀疑。回家问妻子,妻子也说我比徐公美。再问妾,妾也说我比徐公美。后来亲见徐公后,才知自已比不上徐公美。后来醒悟:门客有求于我,说我美过徐公;妻子偏爱于我,也说我美过徐公;至于小妾也说我美过徐公,是因为怕我。
我不过是君王的臣下,尚且如此。你是一国之君,举国上下,谁不偏爱你?谁不怕你?谁不有求于你?由此看来,做君王受蒙蔽的时候最多,受害也最多。
于是齐威王下诏:凡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给头等重奖;书面批评我过失的给二等奖励;敢在公开场所讨论我过失的给三等奖励。诏令发布后,朝野好评如潮,纷纷提意见,威王从谏如流,及时纠正了许多失措,实现田齐中兴,再现东方强国。燕、赵、韩、魏邻国称其贤明,君主们纷纷入齐朝拜,並归还侵占土地。
邹忌与齐威王君臣,一个进谏有术,一个从谏如流。君臣和协,振兴田齐,成为历史佳话。
诸子百家中的哪家最被王侯将相们接受?
感谢郭文宗的邀请。先来审一下题。严格来讲,春秋和战国的主要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王侯将相也是个通俗的说法,因为比如春秋时期的霸主的爵位是公,就是诸侯的级别;到了战国才有很多称王的君主。王是一身兼三职的,代表君亲师来推行教化。至于将相和诸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我们知道孙武,孙膑可以归到兵家,张仪、苏秦可以归到纵横家。
所以我打算重点谈谈国君(春秋的公,战国的王)和诸家的关系。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地方实权派——国君,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地盘和人口,就是资源的问题。所以整个春秋战国的社会现象就是资源争夺战。
但侧重点又有所差别,体现在: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情况导致兵农是合一的,在资源争夺战中拥有优势的是老牌的诸侯国,比如齐国,晋国,楚国这些大国,广大的其他诸侯国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黯然失色了。这一时期也有大战,也有决战,但大都由称霸者挑起,和小国关系不大。战国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的减少,主要诸侯国只剩下七个,而且都可以称雄一方,彼此制衡。在春秋时期推行的赋税制度,到了战国已经普及,而且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革,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典型的特征就是商业活动频繁很多。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大,周期长,场面惨烈。可以说资源争夺战正在被秦的统一理想所取代。好,交代背景有点长,其实应该更细致,更完备的,限于篇幅,就来回答问题。
春秋时期,诸家最受诸侯国接受的是哪一家?前面交代了社会现象——资源争夺战,那自然排除掉医家,农家,乃至儒家。儒家的仁政和王道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孔子亲自去列国介绍他的治国理念,但当时的历史条件,诸侯国君都没能采纳他的建议。道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因为道家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太公,所以,道家学派在当时是最有广泛性的。不过,这里所将的道家学派,和老子那一派有所不同。他代表大道——中华文化的根,我认为和周公,姜太公很接近的学派。从“春秋五霸”的影响力来看,齐桓公,晋文公和他们的谋臣——管仲、鲍叔牙还有五贤士等,都表现出各式各样的侧重,比如管鲍可以归到法家;五贤士可以算作兵家,但是我觉得这样划分并不公允。
理由如下:春秋时期,齐晋秦楚都是西周的诸侯国,都受周公,姜太公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作为可以称得上有勇有谋,能文能武,这些君主和谋臣应该可以和姜太公划到同一学派——道家。这个道不是老子那个道,而是中华文化,学派大道那个道,伏羲,文王那个学派。到战国时候,春秋时候产生的诸家很多依然存在,并且得到了发展。儒家就不谈了。医家,农家也不必谈。
显而易见的是兵家,春秋时候的孙武就是典型的代表,战国时候的孙膑,庞涓也都是。他们是所有君主共同的选择吗?看看孙膑的职务——军事,庞涓的职务——大将军,就知道应该不是最显赫的。当然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后来秦国的王翦都是兵家的代表。还有那个有名的四大名将,都可以体现出兵家在战国时期拥有的显赫地位。还有墨家,墨家和诸侯国的关系很密切,墨家有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可惜,始终没有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张仪这种纵横捭阖之法——类似今天的国际斡旋,搞外交,组织结盟对抗另一个组织。这在七雄并立时期,势均力敌的时候管用过一阵子,后来被商鞅的富国强兵策略打破了这种平衡,因而也是昙花一现。
所以,不得不承认的是战国时期——商鞅所代表的法家学派最受君主喜爱。从管仲到商鞅,再到后来的李斯都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也许这是乱世用重典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商鞅本人的遭遇以及秦王朝的短命都告诉我们,法家其实是很糟糕的治国之法。严刑峻法下的统治换来的是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所以,汉朝建立之后,马上恢复黄老之治。综述,春秋战国,诸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下,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是儒家和道家。而这两家的源头就是周公,姜太公所传下来的道——中华文化的大道。就是我在这里谈的头头是道,您觉得有道理或没有道理的道,这个道就是自然律,就是人性,就是人人都向往的爱与安全感。
战国时期赵国大王顺序?
立国前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27年
赵简子 赵鞅 前526年—前476年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立国后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历史上王爵比公爵大,先秦之前王代表天子,公是一等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秦始皇之后,皇帝代表天子,王成了诸侯国国君的爵位。因此王一直都比公大,如果王爵是军长,公爵就只能是师长了!
夏商周三代的天子都称王,王是天下共主;诸侯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国一般都是王室旁支,跟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获得公国称号!比如燕国、郑国都是姬姓王室的分支,他们的国格就是公!
秦国最开始没有爵位,是周王室的附庸,给王室养马的部落。犬戎攻破镐京后,秦人及时勤王,又千里护送王室东迁,是东周的开国功臣,因此王室册封秦人为诸侯国,国格为公爵。楚人在武王伐商时派了三百勇士参战,周王室册封楚人为子爵。战国时代王室衰落,各个诸侯国都称王,一时之间只要是个大点的国家,国君都成了王。秦始皇统一华夏后,觉得王不足以彰显其功德,又创立了皇帝这一名号。
汉朝及以后的朝代,实封制基本被取消了,天下实行郡县制治国。人臣功勋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王与公,不过王只能是皇帝的兄弟儿子才能获得,其他臣子最高只能获得公爵。公子的含义就是公爵之子,能被称为公子的人他的爹一定比李刚厉害得多!
大秦王位顺序?
1、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赵氏 ,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
2、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仅在位三年。
4、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公伯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
5、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
6、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8、秦靖公又称秦静公,《史记·秦本纪》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传。
9、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
10、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12、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载。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记》载成公元年,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14、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15、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16、秦共公(?—前605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汉族,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
17、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18、秦哀公,嬴姓,赵氏,名籍,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19、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20、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继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这个时期,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
21、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
22、秦厉共公(?—前443年),嬴姓赵氏。名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23、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24、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
25、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赵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
26、秦简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
27、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战国初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赵氏。在位2年。
28、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战国时期秦国君主。
29、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30、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31、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32、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
33、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34、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35、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