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为什么还有人为他出生入死?
很简单,因为利益!
没有生下来的太师,只有拼命向上爬的太师董卓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里去,一个是种地的,一个是卖履的。能成为大汉丞相,董卓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英雄记》说:“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也就是说董卓的父亲以微官担任过颍川郡的纶氏县尉,是掌握缉捕“盗贼”的武官,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在门第观念很强的汉代,董卓原本就没有机会封侯拜相。
《三国志》中说: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董卓以种地为生,朋友来看他,董卓宰杀耕牛做下酒菜。
这可不得了,对一个种地的人来说,耕牛就是命根子,杀牛宴请朋友,可见董卓仗义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就是三国的杜月笙,不成大哥简直没道理。
董卓的仗义也得到了羌族人的认同。
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以小博大,董卓就这样积攒了创业“第一桶金”。
凉州这个地方与匈奴人为邻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凉州知县听说董卓很有能力,于是让他去组织官军打匈奴。
在打匈奴的过程中,董卓建立了大功被推荐到中央,任职羽林郎。
《后汉书·百官志二》:“羽林郎掌宿卫、侍从。
这时候董卓算是有了一些名声。
但是跟世家大族还是比不上,比如说袁家四世三公,袁术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没办法谁让人家爹牛逼呢!
之后董卓又跟着张奂出征,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董卓趁机建立起自己的嫡系军队。
凭借年轻时候结交羌人的资历,招募羌人、匈奴人等塞外居民进入自己的部队,构建起强大的骑兵力量。这支部队被称为“凉州军”,这也是董卓日后打天下的资本。
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能够与礼贤下士同甘共苦,得到赏赐不忘记士卒,这样的领导还不值得拼命吗?
都是穷的活不下去才去从军了,士卒可不懂什么仁义道德,只要有利益就敢拼命。
领导的惨剧让董卓明白:再大的功劳都是虚的,没有权始终是马前走卒。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董卓决定夺权,建立“军政府”。在平定羌人的叛乱中凉州诞生了三位名将,皇甫规、张奂、段颎。
这三人组织的凉州兵团成为平定羌乱的主力,功劳非常的大。
但是洛阳的士大夫从始至终就没正眼瞧过这些“野蛮的凉州人”,士大夫觉得掌握权力靠的是饱读诗书而不胯下烈马!将军就是一个笑话。
羌人叛乱平息,凉州兵团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张奂和皇甫规都曾因为得罪宦官,而被免职,最后不得不解甲归田。段颎为了自己的仕途,选择阿附官宦,岂料后来靠山倒台,自己也被逼自尽。皇甫嵩也因为得罪宦官,遭到贬黜。
这给凉州人上了生动地一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为了避免悲剧的结局,董卓决定走另一条路,挑战中枢,掌握中枢。
汉灵帝让董卓把自己的兵马交给皇甫嵩,董卓笑呵呵的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个能上你的当!”董卓直接违抗圣旨,以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依然希望在自己麾下服役为由,带领5000兵马前往并州赴任。
后来灵帝死了,中枢陷入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中,谁还管的了董卓呢?
何进被宦官杀害,董卓趁机带兵介入洛阳。
救驾北芒、奉帝还都、官拜丞相、废少帝立献帝……
董卓得以控制大权。
为什么愿意为董卓出生入死第一:仗义,为了朋友宰杀耕牛。这些事在民风剽悍的凉州很被吹捧,凉州人提起董卓都是竖起大拇指的。
第二:不吝惜财物,投其所好。为了拉拢吕布送赤兔马,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不由吕布不喜欢。
第三:赏罚分明。华雄出征,董卓加封他为骁骑校尉,首战告捷,董卓封为他都督。
西汉霍去病在受将军职前曾因战功被封为骁骑校尉,这个官已经不算低了。
第四:天下军阀一丘之貉。曹操逃命的路上杀了吕伯奢一家,更是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无耻的话。袁绍袁术等人气量狭小难以容人,孙坚等人最后都反了。
李傕郭汜是真忠心啊,因为得到董卓的器重,在他死后引军杀回长安,杀王允报仇。
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了。
三国演义甘肃大将?
三国时期就是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那里的大将实在是太多了,董卓就是西凉刺史,手下华雄,李傕,郭汜等,马腾是西凉太守,天水太守韩遂,那马腾的儿子马超那就是的虎将了,还有什么马岱,庞德等等,后期的天水麒麟儿姜维。等等
为何董卓李傕等人却令不动诸侯?
文|小河对岸
提起曹操的成功秘诀,很多人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则成语。但是,曹操却不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位挟持天子的军阀。在曹操之前,有董卓、李傕、郭汜、杨奉等人都挟持过汉献帝,却为何这些人都令不动诸侯,唯独曹操能成功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词性上讲,属贬义词,显然不是“官方”的称呼。“官方”的称呼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而与之前贾诩在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提到的:“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事情一成一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便是政权下移,令出诸侯的时代。齐桓公、晋文公便是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号令诸侯而成为当时的霸主。而这本身,是需要实力作后盾的。如鲁、卫等弱国,即便对周王室再恭敬,也是扛不起“尊王攘夷”旗帜的,更号令不动诸侯。宋襄公争霸失败,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与之相应的国力作后盾。
汉末三国时期,也是如此。自黄巾起义之后,汉室愈加衰微,地方群雄割据,不听朝廷诏令。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老爹年老体衰,一大群不孝子都不听老爹的话。假如老五太出格,老爹虽有教训老五的名分,却有心无力。如果老二私自教训老五,不但老五不服,其他兄弟也会认为老二过于专横、管得宽。但是,如果老二获得了老爹的授权,以老爹的名义而揍老五一顿,却也就名正言顺了。不过这老二也得自身硬,否则,即便有了老爹的授权也有可能被反揍一顿。
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后,以天子的诏令,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而自为大将军,袁绍以位在曹操之下而羞耻,便推辞不受。曹操很是恐惧,便将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而唐朝末年,韩全诲等人劫持唐昭宗而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而李茂贞就被朱温给胖揍了一顿,便乖乖地交出了唐昭宗。故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能令动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诸侯。而李傕、郭汜、杨奉等人,虽都挟持了天子,却自相攻伐,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又恶名在外,故而不能“奉国家以征天下”。
董卓虽具有“令诸侯”的实力,却专擅朝政,无恶不作,而引起了诸侯们的群体对抗,是被公认的“国贼”,就更不可能“令”动诸侯。而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时,虽实力还不比袁绍,但已粗具实力。且曹操又能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并重贤爱才。故而,能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旗帜,集聚实力,并统一了中国北方。
参考史籍:《三国志》、《后汉书》、《左传》等等;
三国李儒字什么?
三国李儒字“文优”
拓展
李儒,字文优(《曹全碑》载),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
董卓专政时,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弘农王)。董卓死后,李傕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书均无记载。
李儒,东汉末期董卓手下谋士。190年初,李儒为弘农王刘辩的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杀刘辩、何太后等人。经李傕郭汜之乱时,太常种拂欲勤王,与李儒交手,兵败被杀。《魏书》记载,吕布刺杀董卓,卓将李儒等人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并没有在董卓败亡时被杀,董卓死后几个月,西凉军首领李傕杀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书均无记载。(《曹全碑》记载博士李儒《后汉纪》亦有记载博士李儒,两人活动地相同、记载时间相近故当为同一人。)
三国故事12个小故事?
1 董卓死,李傕郭汜准备遣散部众,贾诩赶来说应团结攻长安,结果王允死,吕布陈宫逃,此人一句话加速进入三国时代。
2 官渡曹操灭袁绍,许攸有关,但靠的是郭嘉的智谋和荀彧的后方供给才支持到许攸来投。这一战三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3 曹操进入冀州,要继续攻打北逃辽东的袁氏,然而郭嘉因水土劳顿等原因英年早逝,死前留有遗计,曹操以此定了辽东。
4 赤壁公瑾羽扇纶巾,一把火少了曹操,三国的局面逐渐清晰,也是周瑜生涯的巅峰之作。赤壁全算给周瑜一个人我也没觉得有啥不妥,电视里太能吹孔明了。曹操流泪感叹“郭奉孝在,孤何至于此”。
5 曹操败后逃樊城,曹仁在江陵残兵跟周瑜斗了一年,还差点射杀周瑜,要不是甘宁攻下夷陵,谁知道曹仁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6 刘备得蜀后,听从法正建议,无汉中则蜀中不保,三巴不振。果断出兵一年半时间破汉中,黄忠更是斩了有西凉之壁之称的夏侯渊(当然,跟当时曹操国中有乱有关系,法正的智谋在汉中之战中有关键性作用,还有孔明的后方供给)
7 关羽拔军北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了曹操外臣第一的于禁,破樊城围襄阳,震惊华夏。曹操想迁都避之,被司马懿劝止。又是曹仁,跟关羽过招。(曹仁是唯一一个跟周瑜和关羽这两大史诗级别的名将过招没有输的)
8 刘备为夺荆州,举国之兵攻打,以连营之计打陆逊(这招是很高明的,不过夷陵那地势不适合连营),却在夷陵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忧愤而死。陆逊当时年轻,又是孙策的女婿(这层关系就使多数部将不服),能镇住甘宁、韩当、周泰等几朝老将实属不易,能忍,手腕也硬,而且有过人智谋。
9 姜维九伐中原剩多败少,孔明手下除了魏延以为能独当一面的就姜维王平了,而姜维综合能力更强。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放弃了魏延和王平为汉中太守的防御策略,丢了汉中。结果闹的只能死守剑阁。
10 邓艾偷渡阴平,绵竹更是以疲兵绝地一站攻破成都屏障绵竹关,杀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诸葛瞻要是不出站,死守绵竹,估计邓艾要活活饿死),围成都,灭了蜀汉。有谋略有过人胆识,邓艾是了不起。
11 羊祜伐吴,被陆抗所阻,两人虽为两军统帅却惺惺相惜,陆抗病重时,羊祜甚至排人送药过来。这份胸怀让人叹服。羊祜我觉得被人低估了,荆州与东吴共享长江天堑,若真是因为孙皓昏庸这一个原因是立不住的。不战让对方士兵士气涣散,甚至来投,这大局观相当了得,最后破吴没什么悬念了。
12 张辽800人破孙权10万大军(数据夸张,但却是以少胜多,而且非常少)。吓的附近小孩晚上哭,大人一说“张辽来了”就立马不哭了。镇守合肥期间,就是最后病重快死了,东吴都不敢来攻了。不过合肥那地形也好,东吴渡江来打,那是背水,稍有不甚就玩完,张辽又是大将。
三国演义十三至十五回心得?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