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抉择,怎样给高中生减压?
一、首先是中国式教育无法培养自立
中国式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父母干涉太多,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包括生活自由和学习自由。中国式父母基本是全权包揽孩子的一切,造就了孩子从小被压制。
甚至从小就被各种干扰,导致整个生活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三心二意。从刚出生孩子的一切,家长丝毫没有让孩子自己独立过。
孩子学走路家长怕孩子摔跤,就没有放心的时候;孩子学吃饭,家长也从来没省心过,即使已经上幼儿园都要上小学了都还是喂饭,再一次的干扰孩子的自由成长;
孩子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时候,或者拆卸新玩具的时候,家长又怕弄得乱七八糟,再一次介入孩子创造力过程等等。其实种种这些情况,孩子的自律能力已经在被父母所慢慢削弱。
种种这些蛮横闯入孩子生活的时候已经不由自主的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本来上帝只要父母作为一个看护、监督的角色,但是往往大人把关系搞反了自己做了孩子的主,孩子自己做不了主。中国式父母是一辈子都要替孩子做主,你说孩子活着自己做不了主,老有外力干预你是不是压力山大?
二、为人父母你是否做出努力好学的榜样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觉得我们中国式父母确实挺可怜。一直在做无用功,一直南辕北辙,方向错误,目标不正确,还要把错误坚持一辈子,伤了自己更苦了孩子。
中国式父母总是教训孩子别玩手机——自己则无手机不欢。
中国式父母总是教训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浑浑噩噩,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中国式父母总是教训孩子要勤奋刻苦——自己却熬夜追剧,微信侃大山。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子女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模仿大人,所以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自己。
原件不改变,你让复印件改变你说这压力得多大?亲生父母何必去为难亲生骨肉。
之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败在了不得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心病还需心药医,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孩子的压力要做真正的贴心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梦想毕竟是梦想,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地有大产还得看人有多大能耐。为人父母有多大能耐,子女这块新土地就有多大成果。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土改。勤浇水多施肥,莫要把那禾苗拔呀,要把这禾苗爱。
子女就如同农民伯伯的禾苗,拔苗助长岂能高产?要贴心的浇水施肥。生活上多关心,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安慰。树怕剥皮,人怕伤心,人想活得美丽,心里得美。在充满父母关爱的子女,他们有爱的滋润,成才是迟早的事。
缓解孩子内心压力,还得多多拥抱自己的宝贝,多多倾听宝贝的心声,少一句挖苦、指责和毫无根据的攀比。
四、期望太高容易压垮孩子的肩膀
你有多大能耐,孩子也差不多那么大能耐。基因突变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尽力就行,健康平安才是福。
学习这事还真有些是遗传。身边那些会读书的同学,生出的子女又挺会读书。一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另外会读书的同学他给孩子的生活环境的榜样就是好学的榜样。先天和后天两方面成就一个人。
所以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用心了努力了,至于结果如何就随他去吧。你都能活得挺好,孩子肯定比你活得更好,毕竟你所犯过的错你会告诫孩子那些错可以如何避免,孩子有更多犯错后的经验驱使他们朝成功的方向更近了一步。
五、中国式教育观念要变,高压政策要不得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虽然儒家思想教育子女对待父母以孝敬为主,但是并没有说就可以对子女要高压政策来逼迫孩子就范。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要还是以沟通为主,好事好商量,以礼服人。高压态势只会让孩子与家长的心越来越远,甚至反叛叛逆。不仅不解决问题,还凭空增加矛盾。
六、减轻孩子的负担杜绝过度唠叨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的想法不要强制孩子接纳。整天唠叨讲大道理没有用处,还不如做好一个听众,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认可你,这样才能把你的想法建议性的和孩子讨论,咱们是否可以这样学习。先倾听,和孩子成为朋友,从朋友的角度发声,建言献策。
七、家庭矛盾造就了孩子内心不堪的负担
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往往是轻松快乐,身心愉悦的生活环境。反之整天充满争吵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孩子没有安全感,内心负担很重。
八、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爱
疼爱一个人不是去说教,而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包容他、爱他。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往往把这个方向给搞反了。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指责、教训、说教,其实孩子出问题第一想要的是安慰是鼓励是包容,要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就如同受伤的时候,孩子急需的是包扎伤口,而不是一顿训诫,说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怎么又摔伤了呢?要学会包扎伤口,少说多做,多做些爱护孩子的事,放弃没用的说教和唠叨。
九、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不良心态出现,要第一时间贴心的和孩子一同面对
学校就如同小社会,既有学习紧张带来的压力,又有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压力,还有青春期情感带来的压力。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种种生活选择,父母是最亲的人如果是贴心的伙伴,那自然共同面对,但如果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不仅不能解决困境还额外增添指责和制造新矛盾。
十、坦然面对压力,正确疏导压力,关心孩子成长,从贴心陪伴开始。
人活在世上压力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勇敢面对压力,压力是智慧的源泉。学会面对压力,正确疏导压力,让智慧伴随左右。爱心时刻在家中护佑孩子,幸福快乐是疏解压力的良方。一个有爱的家庭,家人贴心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抵御压力的强有力的武器。
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有何成功之处?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来,做一次“中国式家长”!》的文章,就近期热门游戏《中国式家长》发表专题评论,并表示“一个游戏让人看到父母之不易,也看到教育之不易”,同时认为该游戏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以下为文章原文,一起来看下吧!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最近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独立游戏火了。这个游戏大致是这样的:从降生开始,你要不断为孩子做出抉择与安排,在几十个回合的过关斩将后,你将看到孩子选择职业、组建家庭,然后,又一代人的轮回就此开始。今天受党报评论君的邀请,我们就来聊聊这款“真实”的游戏。
刚刚发出第一声啼哭,游戏界面的左下角就会显示孩子距离参加高考还有多少个回合。每个回合里,你有若干次机会为孩子开发体魄、智商、想象力等不同属性。标记一定的属性后,系统会自动解锁一系列课程。你可以让孩子3岁开始学习马拉松修得独门秘籍,也可以在4岁接受外语早教为小学奠基。
几个回合下来,襁褓中的婴儿出落成蹒跚学童。情智渐开,他生发自己的兴趣和脾气。如果课程太多、压力过大,教育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生活得太过自由,赶不上父母的期望值,别人家孩子迈入重点小学,自己却会因孩子不及格被老师谈话。除此之外,时不时蹦出的远方亲戚、隔壁邻居,还会让孩子来一次才艺比拼,孰胜孰负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面子”之上。
当然,在这款游戏中,玩家也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处于各种“约束集”之中,每个回合能做的选择是有限的。聚焦在增强体魄,就没有更多的“步数”挖掘智力潜能。选修的课程要求记忆力,却可能因为太机械降低创造力。怎样排列组合,着实需要费一番脑筋。现实教育没有这般非此即彼,但在精力、经验、金钱的约束下,也免不了做出取舍与妥协。
不少网友疾呼,这经历简直就是自己童年的复刻。有行家整理出数百项之多的“成长攻略” 公之于众,声称照着做就可以躺着进清华、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也有玩家决定让孩子“佛系”一次,用世俗标准看,走自己的路难能“光宗耀祖”,但孩子却小有特长、饶有趣味。
虽然是游戏,它却也能让人体察生活的部分真相。有人说,所有“职业”中唯一不用持证上岗的就是为人父母。然而,百年树人,如何教育后代、教育出什么样的后代,兹事体大。一个游戏让人看到父母之不易,也看到教育之不易。究竟是修剪枝丫还是顺木之天,到底是扬长避短还是全面发展,道理总是很简单,实际拿捏却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不仅挑战体力、考验精力,更需要足够的耐心、高超的技巧、丰富的眼界和过人的智慧。
对于父母而言,玩一玩这款游戏或许也有现实以外的体会。这是一款操练式的游戏,但生活中,养育不仅仅是操练,更需要理解。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心事和“维特的烦恼”,如何走入孩子内心,全凭两代人之间的磨合与默契。有时候,望子成龙、层层加码,反而会种下龙种、收获跳蚤。曾有一部名为《虎妈猫爸》的电视剧让不少家长深表共鸣,同样是给孩子最好的,该如何做却总是常谈常新。
对于孩子而言,玩一玩这款游戏,可以对父母这个角色多几分体谅。简单地说,这款游戏剥离社会背景和不确定因素,将抚养简化为运筹,现实生活中的拉扯子女则更多琐碎与庸常,乃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急速变动的社会中,既是子女又是爸妈,既要主内又要主外的当代父母,承担的责任、遭逢的无奈、体验的况味肯定更多。
花了几个小时,在铆足耐心将孩子养到10岁后,我就将游戏存档了:啊,好累!戏仿生活的游戏,或许就是生活的预演。游戏玩失败了还能重启,做父母每一步选择却无法回头。品尝教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对父母有更多换位思考的体谅感恩,为自己的未来和子女教育多几分准备,是这个游戏更加绵延的社会价值。
这正是:少年不解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常将慈孝践于行,寸草不负春晖心。
最后来自小编的小提醒,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了,放下电脑,放下游戏,放下手边的事,找个时间给父母长辈发一句问候,打一通电话。如果就在父母亲人身边,下班放学早点回家,陪陪他们吧!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孩子同性恋?
首先,早知道一点,同性恋并不是病,这是一定要确定并且认同的,更多的人天生是异性恋,但不代表同性恋就是病,他能只是喜欢的和我们不一样而已,更何况,很多人是天生的,没办法改变,他的内心也很痛苦,最为身边的人,做不到理解,但也请不要歧视,很多人说,跟他们在一起你还被传染了,你也这样了怎么办~我想说的是,这东西又不是感冒,你身体又不是不好,说传染就传染,那全世界都是了,哪来的这么多人,还要计划生育做什么,喜欢一个人,只是那个人是同性而已,同性恋只是爱情中的一种~
其次,慢慢的去接触或者说稍稍的了解一下,比如说为什么会有同性恋,比如说同性恋存在了了多久,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真的很少,《诗经》,作为中国较早的诗歌总集,里面的“郑风 子矜”一章,其实就有不少是关于男同性恋间的情爱描写,战国时期的龙阳君,汉代的每个君王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记录......也就是说,同性恋在中国存在已久,当时记载的语言也并没有歧视鄙夷,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也许对于同性恋问题,接受程度和包容程度也许比我们现在很多所谓新世纪的人要高的多,通过了解,你会慢慢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用做什么,不需要你做到支持,只要能够不歧视就可以了,如果可以,在对方真正难的时候,提供一个肩膀也许就够了~~
再次,很多人说,同性相恋不能有孩子,不符合人性,我想说,那有些人天生不能生孩子那他们的存在就不符合人性,他们就该死吗?不是的,不符合常规的存在,不一定非要消灭的,也可以共存,只要不违背法理,不影响他人,这样的选择真的只是两个人,甚至是一个人的事。至于孩子,现在技术如此发达,可以有各种方法,只要两个人真的能走到白首终老,孩子只是美好生活的助燃剂~~
其次,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问题,很多人总是喜欢把这两个连在一起,我到现在也不是很理解,经常这么认为的人,你真的了解或者知道艾滋病吗,它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包括母婴,血液和性接触,单性接触而言,艾滋病人携带者,无论男男,女女,男女的性接触都有传染的可能性,而近几年因为对于同性恋的偏见,和一些同性恋人的不自爱,导致很多人总是把他们放在一起,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真正知道了解以后再说话,不要什么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还自觉很有理~~
最后,很多人说,你说同性恋可以,那以后全世界都是同性恋就好了~对于这样的人,纯粹就是杠精,你要了解同性恋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只是一小部分,无论是社会接受程度,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是恋人之间的各种问题,都注定了这条路很难,所以它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我们也不要抬杠,更不用杞人忧天,同性恋只是各种爱情中的一种,而且是最难的一条路~~
我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做到包容理解,我不是同性恋,但是可能是收到小说的影响,所以对于这种感情能够做到理解和包容,也许我不会成为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也会成为理解包容和接纳每一种相扶到老的爱情的一个助力,天下熙熙苍生涂涂,芸芸众生中能够找到一个包容你的任性,理解你的难处,和你灵魂沟通,在最难过的时候他在,最开心的时候他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在,最荒芜迷茫的时候他仍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幸福呢,人生短短数十载,有没有重来,谁也不知道,但现在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为什么不珍惜呢,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在这个充满荒芜迷茫的世界,有一个人一直在你身边,请一定要把握住~~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如果做不到祝福但也请不要伤害,保持沉默,不要暴露你尖酸刻薄嘴脸,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也许你能得到更多也明白更多,最后以一句俗套的的话做结尾吧~~祝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相携一生,白头终老~~~
(以下图片都是转载,觉得演的很好。长的很好才发的,不要刻意抬杠哦~~)
自己跟子女不是利益共同体?
我闺蜜最近去儿子家领孙子,领了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自己和儿子家是两个家庭。她住在儿子家想帮儿子,但儿子家雇了一个专业的保姆专门带孩子,她住在儿子家就像是住在别人家,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虽然很舍不得孙子,但在儿子家住不下去,只能回了自己的家。
儿子刚结婚,闺蜜也退休了,总是想拿着自己的退休工资去补贴儿子,好像儿子永远和自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可是她来来去去给儿子家花了6万元钱,并没有完全融入儿子家中。那种两个家庭的疏离感总是若隐若现地刺痛了她的心。现实是她一直巴巴地想和儿子儿媳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但无论她怎么努力,距离总是不断地拉大。
闺蜜的切身感受就是,自儿子结婚后,她和儿子就完全是两个家庭,人家有人家的生活,她只能远观,不能近处。她以为的好的生活方式,在儿子儿媳那里根本行不通,她以为给人家帮忙干家务活是为人家好,可人家根本不需要。人家扫地有扫地机,带孩子有保姆,吃饭在单位的灶上吃。她完全成了儿子儿媳生活的局外人,不得不退出儿子的生活。
其实,大多数老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家和子女的家是两个家庭,谁有谁的生活,谁有谁的困扰。但自己跟子女还是利益共同体,就像我闺蜜,她自己总是省吃俭用存钱,只要儿子有需要,就急忙给了儿子,孙子刚生下来,她就开始给孙子存钱。当然,如果闺蜜病了需要钱治疗,她儿子肯定也是义不容辞,就是砸锅卖铁,一定也会救母亲的。
孩子大了还是怪父亲无能?
《幸福一家人》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重视,这是一部反映家庭,爱情,婚姻及工作的人生抉择片。它成功的诠释了中国式父母,一生心系儿女,却被无视,埋怨,到沟通,和解等过程。
单亲老爸房永福和守寡妹妹房永芬,好不容易将三个儿女扶养大。大女儿房天心是大集团总裁的秘书,工作之上的她,总爱忽视着自已的父亲;大儿子房天忆是医生,对病人嘘寒问暖,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小儿子房小龙嘻嘻哈哈,不务正业,但情场一路开通。
为了女儿的婚事,老爸操碎了心,八次相亲终得一个王子一总裁儿子王烁,多次交锋后成为恋人。房天忆人中之龙,轻视着开小面店的父亲,娶了院长女儿,压抑的心只能在亲人面前发淈,扬言和父亲断绝关系。失落与忧伤让房永福彻底激怒了,将仨儿女以不孝诉讼告上法庭。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房永福被查出患上癌,父子俩披心置腹的交流,拉近了骨肉亲情,也让他知道了父亲的病症,情绪崩溃的他,决定用自已的医术拯救自已的父亲。
房亲三姐弟相续知道父亲的病情,一家人又处于和睦,温馨中。淡淡的忧伤在家中漫延,手术失败的房永福,暗暗地办着他的后事,特意开了一个舞会,为妹妹的后半生寻找着依靠,为后续埋下了伏笔。也完成了天心的婚礼沉沉的倒了下来…整部剧父女情,父子情,兄妹情,浓厚,朴实而又无私。活生生的生活实例。
2000中学生集体跪拜父母遭质疑?
虽然说有首歌是这样唱的“跪天,跪地,跪父母”,但我还是要说我不赞称这样。跪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孝行,是封建的东西。虽然它存在了几干年,但社会在发展,人应当与时俱进,不要总把一些过时的东西拿来复古,形式上的东西并不能代替实质,徒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表情。教育孩子孝顺父母是对的,但孝顺父母不是磕头就代表孝。假如给父母磕了一个头就是孝,那孩子天天给父母磕头又何仿,假如一生一世就磕了这么一次,那除了说明学校是在作秀还能说明什么?
我记得在一个寺院中有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在家孝父母”,下联是“何必远烧香”。看看对联,看看葡伏在地虔诚的信男善女,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认为这副对联的态度其码是对的,它希望的是烧香礼佛的孝敬父母,认为能孝敬父母的人即使不烧香又有何仿?这里我也要说:一个人真正孝顺父母,是要努力上进,尊纪守法,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自已的期望,能做到这些,又何必磕头呢?我感觉这个2000人的磕头会既非学生心愿,也非家长的想法。只是学校形式主义,想标新立异的一次不成功表演而己。
学校应教给学生正面的,向上的,健康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应该扎扎实实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而不是那些不合时宜的形式主义。感恩是对的,但感恩应当是一种真情流露,发自内心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磕头,洗脚这种无聊的,带有作贱行为的东西。父母还年轻,父母也很健康,这些事他们都能做,孩子们做了一次也不表示就是孝行。而真正应该让他们懂得是:在父母年迈时赡养父母,侍奉双亲才是人生的大义,真正的孝行。偏偏这样的教育,做的很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