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武相,明朝王爷的权力有多大?
明朝中后期的藩王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
他们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明代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经济,手下都配有一个文相,一个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军队。
王府的亲兵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当地的驻军。
朱元璋还规定,所有他的“龙子龙孙”,都要由国家全包起来: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亲王的俸禄是米万石,郡王至奉国中尉的俸禄依次为米2000石、1000石、800石、600石、400石、300石、200石。 也就是说,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
朱元璋的这种“包养”政策后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
于是,拖欠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到了后期,有些“龙子龙孙”无以为生,只好沿街乞讨。
永乐以亲王的身份夺得天下,他深知亲王拥有重兵必将威胁中央政权。于是,他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剥夺亲王的军政权力。
在永乐之后,历代皇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亲王们不但军政权力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连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
“明代中后期的亲王,在某些方面连个普通老百姓也不如。
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亲王的一个大监狱。没有朝廷的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
“亲王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了权力,但经济上的待遇非常丰厚。在亲王之国就藩时,皇帝经常会赏赐大片的土地。”
王爷不是官职,他们是超品的职务,不在正常的国家官僚体制内。
公主和亲王谁的地位高?
亲王的地位高,因为亲王有机会继承皇位。
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对下统领本国军政文武。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要说明朝的藩王在封国有没有实权,先要说说明朝的藩王是个什么东西。明朝的藩王并不是指?所有的王爷,而是特指亲王及靖江王。在明朝,藩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有点类似于汉朝的诸侯王。而郡王虽然也有名义上的封地,但不属于实封。而且,郡王是没有庄田的,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都是无法与藩王相提并论的。明朝的藩王,除了靖江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最初的第一代藩王实际上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当然,靖江王除外。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其始祖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重五)。因为出身朱家嫡长房,靖江王一脉身份特殊,虽然顶着郡王的名头(二字王),但待遇却高于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于亲王。而且,靖江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因此,在明朝,靖江王也被划入了藩王的行列。之后,几乎每一代皇帝的儿子都有被封为亲王的。但是,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没有例外。而这些后封的亲王,也同样被称为藩王。
那么,这些藩王在封国拥有实权吗?这还要从朱元璋最初建藩封王的出发点说起。开元建国之后的朱元璋将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分封各地建藩,给出的理由是“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通俗点说就是:建藩,首先为的是保卫国土、安抚民生,同时也是为了让我老朱的儿子、侄孙和他们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愧是朱元璋,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实际上,朱元璋建藩封王也正如他自己所说,首先是为了国土安全,这一点从燕藩、晋藩、宁藩的封地位置也能看得出,都是与北元势力接壤之地。以皇子镇守,以突出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让皇子们就藩,即可以避免窝在京师争宠内斗;一旦京师有权臣作乱,藩王还可以率师勤王。同时,有封地、有庄田,也可以让儿子们衣食无忧,过上土豪般的幸福生活。
既然是镇守边疆,还要能随时率兵勤王,自然是要有兵的。因此,明初的藩王手下都是有兵的,不仅有王府护卫,而且还可以干预地方军事。虽然不直接临民,但是,头上有皇子光环、手中有真刀真枪,藩王们对于地方行政性事务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强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成祖朱棣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后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是他祖父朱元璋,有点镇不住这些叔叔们了。于是,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帮文人的撺掇下掀起了暴力撤藩的大潮,将叔叔们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可这些叔叔们哪个是省油的灯?因为老哥死了、侄子即位没轮上自己,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即位后侄子又对自己下手了。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他X的!反是死、不反离死也不远了,索性反了!于是,时任燕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为名,带着燕藩的人马反了,顺带还捎上了宁王朱权和他麾下的朵颜三卫。
面对四叔的咄咄逼人,这时的朱允炆却出了一记大昏招,用表大爷李文忠家的大公子李景隆换下了久经沙场的老将耿炳文,自毁长城。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上来就被表叔朱棣一通胖揍,兵败如山倒。之后,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金陵城下。这时候,还是这位李大公子,伙着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之后,朱允炆一场大火结束了建文朝。
虽然建文变成了永乐,但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棣自己造反成功之后,更是担心兄弟们会有样学样,便继续了侄子未尽的事业——削藩。曾经是藩王的朱棣深知这其中的门道,并没有像侄子那般急躁。先是稳住诸位兄弟,把侄子废黜的藩王又重新恢复,算是给个甜头。紧接着就是让镇守边疆的藩王内迁:“边疆环境恶劣,哥几个,还是到内地疗养疗养,享享清福吧。”再之后是削减各藩护卫:“不在边疆了,没有蒙古人威胁你们安全,用不着那么多护卫啦,减掉几个吧。”“不主动交是吧?那就别怪哥了,找些由头削了你的护卫!” 自此,明朝的藩王兵权尽失,已经无力对皇权造成大的威胁。这时候,藩王们已经变成了纸老虎。但朱棣依旧不放心,对于不配合或者软抵抗的兄弟们开始大打出手,该抓的抓,还废的废,该关的关。自此,明朝藩王彻底失去实权。就连在“靖难”时从龙有功的宁王朱权最终也只能夹着尾巴回家侍弄花花草草、舞文弄墨混日子。
朱棣之后的几任皇帝又进一步限制着藩王权力。最终,明朝的藩王不仅不能随意进京、不能相互串门,甚至连出封地的王城都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经同意后方可出城。自此。明朝的藩王彻底沦为了锦衣玉食的囚徒,别说是权力,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古代的王爷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古代的王爷在历朝历代当中的权力和官职地位等都是不一样的。
在秦国还没有同一的时候,王指的是君王,当时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自称王。等到秦王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将六国全部统一之后。秦国开始称帝,便开始实施郡县制度,而那些王什么的就被废除了。
然而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反对秦朝,那些反对秦朝的领袖又一次地自称为王,比如说楚王项羽,汉王刘邦等。
等到秦朝灭亡,刘邦在楚汉之争当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前期刘邦也给那些有功劳的人,封为了王。但之后没多久那些异姓王大部分都遭到了刘邦的铲除,以至于在后期的时候。
刘邦曾说,如果异姓为王的话,天下所有人都要将其铲除,至此过后王基本都是在那些皇家血统当中。
当汉朝也开始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度的时候,那些皇帝的儿子或者是皇帝的同胞兄弟什么的,就会被封为王。在这里王的作用除了分封田地之外,在朝堂当中也有着十分大的权力。
那些王在自己的封地可以收税,也可以自己铸造货币发售使用。也相当于,一个小国一样,但最终还是由汉朝来管理和掌控。
这就导致汉代王的势力十分的强劲,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因为王的权力太大才导致那些王有了造反的想法。
等到唐宋时期的时候,那些王爷的大部分权力都被朝廷给收回了,就慢慢演变成了一个身份的象征。当时的王爷只能说是一种身份的代表,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去谋反什么的。
然而等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限制住那些跟随自己功臣的权力, 便学习了汉代那样开始分封王。
以至于后来当朱元璋去世过后,朱棣便利用自己的势力成功造反,将皇位拿下了。
朱棣上位之后,就开始极大权利的限制那些王,毕竟朱棣自己就是没当上皇帝之前就是王,如果给予了很大的权力,自己也有可能被谋反。
等到清朝的时候,王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了,这时候要想被封为王的话,就必须要有些功绩什么的。比如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被封为了平西王,吴三桂和清朝没有任何血脉关系的。
这时候的王爷一般都在朝堂当中有个一官半职啥的,但作用不是很大,毕竟王只是一个爵位,并不是官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