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15神秘宫殿攻略,秦淮八大名妓都有谁?
秦淮八大名妓,指的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她们分别是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
时年,称为“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艳”。
明末清初,江南南京的秦淮河畔,成了南京最繁华的所在,这是因为一水相隔的河两岸,一畔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由此,这里盛产了一批才气横溢、姿容艳绝的名妓。秦淮八艳,即在其间。
最早,秦淮八艳的故事记载于余怀的《板桥杂记》。
下面分别说下她们的传奇故事:
柳如是
柳如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挚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而自号如是。
幼时聪慧好学的她,因家境贫寒,很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即坠入风月场所。乱世红尘里,不断往来于金陵江浙一带,后因其惊才艳绝,遂成为了秦淮河畔的一名名妓。
才貌双全的她,与其他的妓女不同,她很关心局势,所以常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着儒服男装,与诸位文人一起纵谈时势,诗歌唱和。
曾经,她还与南明复社的领袖陈子龙情投意合,不过,不幸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亡。伤心欲绝的柳如是,就此将一颗恨嫁的心收起。
时年,是有许多名士求婚于她的,不过,她都看不中,她要是是情投意合,是深明大义的一个男子,而非风月场上的纨绔子弟类的。
直到,遇到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钱谦益,她才将一颗芳心系。
钱谦益,是为当时的文名颇著的一个大官僚,对如是极是爱呵,在娶她之后,还为她在虞山盖了一座很是壮观的“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在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还戏称柳如是为“刘儒士”。
就此,他们过去了夫唱妇随的美好生活,还生下一女,日子过得安稳静好。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测里,他们的日子遇到了朝代的更替。
明亡,清军占领了北京后,又南下南京,兵临城下之时,柳如是便劝钱谦益殉节,让他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然而,怕死的钱谦益却一种都没有选择,而是腼颜迎降。对于其这样做,如是很不耻,于是在钱去京城任职时,她拒绝跟随。半年后,钱在猜忌被逐回乡,后来还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都是,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的。其外,她还极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
如此的爱国民族气节,使得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这,也算是钱谦益的幸。
后来,钱谦益终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便乘机向柳如是逼索,为保护钱家的产业,如是便投缳自尽。
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
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的她,本是昆山歌妓,因为其曾寓居过秦淮,因而后世的人也将她列为“秦淮八艳”之中。
陈圆圆的传奇艳绝的一生,是跟其纠缠过的吴三桂有关。
那是崇祯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闹得崇祯帝日夜不安,于是,外戚嘉定伯周奎便去民间寻求绝世美女,以愉悦皇帝忧愁不安的心。派遣的是田妃的哥哥田畹,在江南田畹寻得陈圆圆,然而因陈圆圆姿色迷醉,他便据为已有了。
这时,李自成的队伍已经逼近京师,崇祯帝便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也对农民军的起义很是惶惶,于是设宴请到吴三桂,并让陈圆圆率歌舞队表演以讨其欢心。艳绝的圆圆,一出场就将吴三桂迷住。临别时,田畹请求吴三桂保自己全家无恙时,吴三桂说了若圆圆可以馈赠给自己,便将保君家无恙。
就这样,陈圆圆被吴三桂要走。
为防同行招惹是非,吴三桂听从父亲的劝说,将圆圆留在了京城府中,奔赴山海关了。
谁知,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而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却听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如是冲冠大怒,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
后来,吴三桂的部将终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如是,两人才得以重圆。只是,人情薄,男子的心更薄情寡义。当吴三桂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不愿是非缠身于是托故推脱掉,吴三桂便别娶她人。圆圆因此失宠,更可怕的是正妃善嫉,对吴三桂的爱妃多加陷害冤杀,对她亦心机重重,使她险些被吴三桂杀掉。
圆圆,自此心死,遂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陈圆圆便自沉于寺外莲花池。
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是为当时秣陵教坊的名妓。
父亲,原是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迫害家道败落。八岁时,跟随着养母的李香君改吴姓为李。自幼习艺,精通诗词音律的她,深得四方游士追慕。加之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性风雅,因而她所在的媚香楼的客人集聚的多都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
十六岁那一年,她逢着了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并一见倾心。
倾城之貌的李香君,亦也入了侯方域的眼,可谓两情相悦。可惜侯方域没有可以将她赎出的银子,这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资助,赎身办得很顺利。是夜,侯方域送上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给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
但是,不久李香君知晓了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目的是要拉拢侯入僚。说起阮大铖来,还真是让人憎恨,他虽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然而人品却十分低下,做着一些龌龊的事情。
对于此,侯方域是犹豫不决的,李香君则不然,她当众发飙,将自己头上的发簪取下,骂醒了侯方域,最后,变卖了首饰,又四下借钱,终把钱还给了阮大铖。
阮大铖并不为此作罢,而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陷害侯方域迫使他离开了李香君投奔了史可法。
洗尽铅华的李香君,开始闭门谢客,一心等侯方域回来。
可是,阮大铖并不为此收手,而是怂恿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去迎娶李香君为妾。李香君自是不从,而田仰无耻地坚持,于是她便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到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田仰一众人看要闹出人命,这才灰溜溜地作罢。
后来,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甚广的“血溅桃花扇”的故事。
阮大铖,也真是个混蛋,揪着李香君就是不放,一招使完不成,又一招。这次是打着圣谕的幌子,征李香君入宫。毕竟是弱女子一枚,哪里能违抗得了圣旨。带着对侯方域的无限的眷念,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
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以为就此,在宫中孤老,谁知上天也是眷顾她。1644年,清兵攻下了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出逃过程中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南京城,不攻自破。在南京城破的时候,李香君就随着一些宫人逃离出来。
可是,出来了也是无路可走,秦淮河畔早已火光冲天,媚香楼也葬入一片火海之中。还好,恰遇了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他便带着她逃往到苏州。
据说,这一天侯方域也在南京城四处寻找李香君,可惜他们隔着一箭之遥的长板桥没能相遇。也只能说两人有缘无份了。
1655年的暮春,桃花儿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凉地来到了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
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因仰慕李白,她的名和字都跟其相关。
董小宛,其实是个大家闺秀,出生于苏州城内的"董家绣庄"。时年,"董家绣庄"是为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
自小灵慧的董小宛,让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十三岁那年,父亲患上暴痢,不久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母亲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于是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后,因时局不好,天下陷入一种战乱之中,白氏便欲关闭绣庄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一算账不但没有银两剩余,竟还欠下了上千两的银子。明显的是伙计算计她们柔弱的娘俩,白氏一弱女子明知被骗,也无力去争执,就在又气又急中病倒了。
就这样,养家的重担和债务就全压在十五岁的董小宛的身上。
别无他法的情况下,董小宛只得答应了别人的引荐,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卖艺。脱俗超尘的气质,琴棋书画高超技艺,很快就让她名震秦淮河畔。不过,清高的董小宛并不得鸨母的心意,常对她冷嘲热讽,一气之下,董小宛离开了南京回到了苏州。可是面子终抵不过生活的残酷,债务和母亲的医药费,都是迫在眉梢的事情,于是,不得已她将自己卖到了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只是不卖身。
这样的她,自是吸引了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不过,她却很是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其中,而不委身于任何。直到遇到了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她的一颗芳心才深系。
容貌俊美,风度潇洒的冒辟疆,是复社中一位才子,世称"美少年"。这样的冒辟疆,使董小宛对之一见倾心。
只是,也爱的卑微。
冒辟疆,也是多情,遇着小宛之前一颗心系着的是另一位名妓陈圆圆。只是,圆圆终被他人所据才转而跟小宛纠缠在一起的。在这段爱里,全然都是董小宛一个人的主动,而他则事事举步踌躇。
就说为小宛赎身这事儿吧。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鸨母就想抬高赎金。冒辟疆,为此就犹豫了,其实作为一个殷实家境的公子不是不够钱赎她,只是多少有些不想。还是恰遇了柳如是和钱谦益,因柳如是是小宛当初的好姐妹,仗义的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如是钱谦益出钱出面才帮他们解决了这赎身之事。
终入了冒家的小宛,跟冒家上下都相处得非常和谐。与冒辟疆相处的,也很风花雪月。最令人折服的,还是她可以将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很浪漫具有情调。比如,她为冒辟疆做的食物,每每都鲜洁可口,花样繁多。还有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可盛出几十种花露。在喝茶方面,她和辟疆也有共同的嗜好。常常是一人一壶,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情。
这样情致的生活日常,也让她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到超脱和清澄的诗意。
后来,冒辟疆自己都说,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若是能如此静好地过完一生,也真是极好的。只可惜,那是个乱世,他们刚刚在一起一年后,李自成就攻占了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清军肆虐无忌,冒家也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
在缺米少柴的日子里,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可是,就在这时,冒辟疆还不幸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他的床榻边。经过五个多月,冒辟疆的病情才终于好转,然而小宛早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接着,冒辟疆又连病了两次,每一次都是小宛日夜侍寝,不眠不休地照顾他。结果,他好了,她却病了。
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名医来为她诊治,终没能将她救治过来。
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逝去。
顾眉生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
因着“一品夫人”的称号,她也成为了秦淮八艳里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同时其一生也极负争议。
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如此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至今还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可谓惊动万千。
时年,她居于眉楼,时人也戏称其为"迷楼"。
"迷楼",曾是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而以"迷楼"戏称"眉楼",皆意指的是其风姿迷人,所访者无不神魂颠倒。
1641年,她嫁给龚鼎孳,洗尽铅华的她,遂改名换姓名为"徐善持"。
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龚鼎孳与顾横波曾阖门投井,谁知未死,被俘虏,受不住拷掠五月降清。仕途亨通的龚鼎孳,成为为三朝之臣,做到了礼部尚书。起初,顾横波还劝其忠君守节、以死殉国,可龚鼎孳舍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满的家庭,作罢。
后来,龚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诰命,让封号顾横波。顾横波便也就堂而皇之的接受了被封的"一品夫人"。
1664年冬,顾横波一病不起,于北京铁狮子胡同逝世。
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故名玉京。
出身于金陵秦淮官宦之家的她,因父早亡,与妹妹不幸沦为歌妓。因其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又尤擅小楷,还通文史。所以,很快成为了秦淮河畔的一位名妓。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时,与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相遇,一见之下,便被卞赛身上的一股子高贵脱俗及隐约着的忧郁气质所吸引。
由此,二人结下一段情。
时日久长里,他们的感情愈深。某一日,卞赛寄吴梅村一书简,一读之下吴梅村自是知她想嫁给他的心。但是,此时有消息出,说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来金陵选妃时,早已看中了陈圆圆与卞赛等。在权势面前,他自知不是对手,所以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一段情缘,也就此结束。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便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到了苏州出家当了道士。自此,卞赛长斋绣佛,一颗尘心不在。
顺治七年的某一天,在钱谦益家里她看到了吴梅村作的《琴河感旧》四首诗,知吴梅村一直对她思念不已。由是,有了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的那场相见。只是,情缘了,他们二人相见亦没能修前缘。
她只为吴氏操琴,而吴感怀不已里也只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
后来,卞赛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寇白门
寇白门又名寇湄,其寇家曾是著名的世娼之家,而她亦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
曾经,钱谦益对其的才与貌有这样的赞誉——"今日秦淮总相值"。
纵观寇白门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
那是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专门找到了钞库街的寇家见她。对于殷勤的、斯文有礼的朱国弼,白门是心仪的。所以,当朱国弼提出要娶她时,她满口答应了。他,却也是风光无限的人,给了她一个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那一年,白门17岁,于浓妆重彩里登上了那台大花轿。只是,等在她前面的不是美好圆满,而是破碎。
他朱国弼,原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娶白门只是一时所需,数月后他就寡情地将她弃宠,开始行走于章台柳巷之中。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被清廷软禁。为了活命,朱国弼竟打算将家里所有的歌姬婢女全卖掉来赎回自己的性命。见其薄情寡义如此,寇白门痛心疾首后短衣匹马带着婢女归返金陵,并在旧院姊妹的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了身。
脱身的朱国弼,见其如此重义便想重修旧好,然而,白门早已洞穿世相,知晓他究竟为何种人了。于是,断然拒绝他道: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从此你我互不相欠。
就此,白门又回到了金陵秦淮河畔,在歌楼里过起了酒酣诗热的名妓生活。
只是,后来不幸病倒。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马湘兰
马湘兰,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
灵秀的她,善画,尤其擅画兰竹,故而有"湘兰"著称。据说,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可见,她在绘画方面的造诣极高。
在秦淮八艳里,她是相貌不出众的,却因"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而声名一时。
生于南京的马湘兰,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善交际,因而她的居处慕名求访者甚多。靠着客人的馈赠,她积蓄了一些钱财,于是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取名"幽兰馆"。
24岁那年,她认识了长洲秀才王稚登。时年王稚登正落魄,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里投缘,都叹相见太晚。这之后,王稚登便成了"幽兰馆"的常客。
二人,煮酒欢谈,相携赏兰,自是惬意。
再是欢喜,毕竟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欢愉可以,但是谈及婚嫁,王稚登就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了。最终,他还是假装不知她意,婉拒了她要跟随他一生的想法。
后来,差点有了转机,就是得以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这一次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便意气风发地去奔前程。心里还盘算着:等到京城有所发展后,就回来接马湘兰同过一生。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也悄悄地闭门谢客,于静待里等候他的仕途得意和归来。只是,春去秋来,都没能见到他的音讯。原来,他这次也并不得意,因受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做一些打杂的事,日子自然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索性收拾行装,回到江南。不过,他却不愿再面对一片痴心的马湘兰,便把家搬到了姑苏,绝了两人相守终生的念头。
马湘兰,却是重情,在得知他的失意而归,便赶往姑苏去安慰他。
只是,不知是情缘浅,还是不够爱,两人终再无谈及婚嫁之事。他定居苏州,她每隔一段时日去到苏州住几日,与他畅叙心曲。
日子,就在这种淡然如水里逝去,不觉里就这样过了三十余年。
五十七岁那年,她抱病去往姑苏为他举办了七十寿诞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为相恋三十余年的他高歌一曲,他则听得老泪纵横。可惜,终没能相伴到老一起走过。憾事留存心尖,熬尽了她的心力,回去金陵没多久,她便逝去。
他听闻,悲痛之余,挥笔写下如是挽诗:"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可是,又怎能换回她一生的真情呢!
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二战侵缅日军行军途中屠杀聚落百余人,后15军士兵神秘死亡,最后诡异覆灭,这件事在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
这是驻缅日第15军,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军事事件。
二战期间,日本驻缅甸的15军,在通过缅甸去印度的途中,发现了一个部落,然后他们残忍的把这里的男人全部杀光,漂亮女人先奸后杀,之后日第15军接连怪事频频,发生了很多诡异的事,发展到最后自相残杀,使部队十万大军伤亡2/3,最后15军在日本军史上消失。
这是真实发生的事吗?这起二战日本兵诡异事件真相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发生在二战期间,日本15军诡异事件的经过吧。
事件中的驻缅甸的日本15军是真实存在的,日本第十五军的司令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恶贯满盈,稍后小编给你简述一下此人)。
这个事件是一个在缅甸待了20年的老人说起的。1944年的3月8号,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缅甸的日本第十五军,辖三个师团秘密从缅甸向印度进攻,他们的行军路线必须翻越印缅边境的一座高山。其中一个师团精心挑选出来的一队心狠手辣的士兵,组成先遣侦察部队,他们通过侦查后发现,行军的前方路上有一个一百多人的群聚部落,此部落是崇拜邪神的,日本的侦察部队就打算晚上把这个部落包围。
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晚上进行包围的时候,这个部落正在拜邪神。奇怪的是这个部落的男性都很黑,女性都特别白…随即日本兵就把这个部落的男人和老妇人通通杀光,留下年轻漂亮的女人就集中起来,然后一个营的士兵去轮*,当时大概有40多个女人被轮*,待他们全部发泄完以后就用刺刀,全部通通杀死,然后这些日本兵若无其事的上路了。
他们到达印度以后,他们没有想到英军和印度的联军抵抗非常强烈,一个日本的精锐部队都没有办法进攻取胜。
难道是他们的火力不行吗?那这是为什么呢?此次他们的战斗力莫名的下降,火炮射击、步枪射击命中率都出奇的差,而且他们应该到的补给也跟不上,粮食补给跟不上,弹药补给跟不上,到最后断粮断子弹,没有办法日驻缅甸十五军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当日本兵撤退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特别的泥泞。
第一天的晚上,他们在树林中安营睡觉的时候,就开始了"闹营",那些士兵半夜突然坐起来,睁开眼睛大吼大叫,而且还是吼着一样的声音,然后这个士兵讲着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之前被日本士兵屠村时那个部落的语言,当那个日本兵说完以后,突然拿起身边的枪开始杀人,子弹打完了就开始用刺刀刺,最后他被身边的士兵也杀死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说那种语言的人开始变多了,变成了10倍,变成了10个人再说一样的语言,他们杀死了四、五十人之后,也被周边的士兵打死了。那日本军队的长官感觉到事情很奇妙,就问当时那个部队的营长是怎么回事。这个营长就如实把来的路上,屠村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他们想起办法,把参加屠村的日本兵,各个分开编到不同的营房去,可是他们分到了不同的营房之后还是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一到晚上他们的军官都不敢睡觉,都来站岗,一旦发现营里有说着那种奇怪语言的人,赶紧想办法把他们用枪打死,那些中邪的日本兵不但会说那个部落的语言,而且还会跳那个聚落的舞蹈。
撤退的日本军队从山林里回到缅甸,必要通过一条大河,当他们在白天通过这条河的时候,部队里突然出现了一大群人,说着那个聚落里的听不懂的语言,本来搭好的临时小桥也偏不走,他们都直接跳到河里,结果大概有六百多人被淹死。
最后这个部队回到营房清点人数,一个军有10万人的部队,到最后只有3万多人的样子,一路上死了大概有6.5万人,其中有1/3的人死于自相残杀在自己人手里,其他还有中邪发狂自杀的、拉肚子的、闹病的、拉便血死亡的、还有不吃不喝饿死的、淹死的、后来这个15军的军长和师长全部被免职,部队番号被解散。
这个部队的死亡人数,超过日本陆军战史上任何一次战役部队的伤亡情况。后来剩下的日本官兵回到营房,也大都生了奇怪的病,好多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不服从军纪,还用部落的听不懂的语言互相交流,一到晚上就跳那种部落夜间祭祀的舞蹈,还到处在墙上画邪符,连站岗的人都没有,最后这个部队不得不撤消编制,营房也撤了,日军随即撤出了缅甸。
日驻缅甸第15军不得不这样消失了,这就是“英帕尔战役"。
日本驻缅甸军的司令官是河边正三,第15军的司令官是牟田口廉也。(牟田口廉也)
其实这两个人正是卢沟桥“七七事变"的元凶,当时河边正三担任旅团长,牟田口廉也担任联队长,正是牟田口在卢沟桥事变刚刚爆发以后,迫不及待的向中国开了第一枪,亲手点燃了侵华战争的炮火。
其实“英帕尔战役"的失败,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日落西山的必然下场。这两个好战的军国分子,面对日本在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结节失败,他们就像赌徒输红了眼一样,试图挽回日本的不利局面。
英帕尔处在重山峻岭之间,又是世界上最多的雨带地区,环境极为恶劣,日本兵又没有足够的补给,根本不具备发动规模战役的条件,而且他也没有把英国蒙巴顿勋爵率领的14集团军放在眼里。
蒙巴顿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把日军拖入到了雨季,在雨季前日军节节胜利,雨季到来之后,无论是粮食还是弹药都补给不上,在最艰苦的时候,日军粮食人均不到一两,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和英军作战,还得忍受其恶劣的交通条件和恐怖的雨林气候。
当前线官兵报告缺少食物时,丧心病狂的牟田口廉也竟然神经质认为日本兵是草食民族,到此撤退时,日本人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了。
一支精神崩溃的部队,出现灵异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结语:通过综合事件和史料记载判断,日本第15军其实根本在于缺乏补给,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还是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罪有应得的下场。至于那一些灵异的事件,不过是人们在绝望中产生的恐惧幻觉罢了,日本第15军的崩溃与解散,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日落西山的必然结果。你知道哪几种中国古代的酷刑?
这个问题有点瘆人,但又真的很吸引人,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行刑的方法也算得上有点“文化”的味道——就是有点血腥!
我试着来说说,尽量把这问题说得轻松点、温和点,不让大家感到恐怖。
醢 (hǎi),又名菹醢(zū hǎi)——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成年人是不知道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估计会得到很多赞成;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少年儿童是不陌生的或者是知道一点的,大家应该会很吃惊吧?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们,十有八九都会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在他们摇头晃脑背诵的《笠翁对韵.四支》中,就有:
菹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菹在这里当“酸菜、腌菜”的意思来用,醢在这里当“肉酱”的意思来用。但是这两个字不是常用字啊,很少有人会一眼认出,那就查字典呗,一查可不就看到了,原来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指肉菜的意思,还是古代的酷刑啊!
所以,无须讳言这些“血腥的文化”,大可以作为一种业余知识了解一下。
我最先看到遭受这种酷刑的人,是在我小时候偷看爷爷的藏书《封神演义》中看到的。这个人是商周交替之际的伯邑考——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这其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背后的故事就有“伯邑考被剁成肉酱”。不止于此,剁成肉酱后还被做成“肉羹”,逼着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吃下去。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周文王因为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声望非常高,“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威胁到了商汤的统治,这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于是就把周文王拘禁在羑(yǒu)里。
文王在被拘禁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并没有闲着,而是把上古伏羲氏开创的“八卦先天易”,悉心研究,最终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且流传下来,被人们称为《周易》。这就是“西伯拘而演周易”。
文王被拘禁,西周国内也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呀,要想方设法把文王接回国,于是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就带着“宝物(贿赂品)”,来到成汤的都城朝哥(今天的河南淇县),希望能贿赂纣王,进而把自己的父亲救回去。
但是这次朝哥之行,虽然救回了父亲文王,却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被“醢”了!
当时伯邑考应该属于“小鲜肉”,非常水灵,这就吸引了纣王的老婆妲己的春心萌动。但是伯邑考是正人君子,没有理会妲己的勾引,这让妲己恼羞成怒,用诡计让纣王把伯邑考杀了。
仅仅杀了伯邑考还不解恨,纣王还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羹,让人送给文王吃,用以试探文王是不是真的“圣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圣人一定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好笑不好笑?
文王已经从卦象上推断出自己的儿子被纣王杀了,纣王派人送来的肉羹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做的。但是文王含泪把这肉羹吃下去,骗过了纣王,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工作,纣王终于放了文王。
文王在回到自己的国土界后,一下子就承受不住了,失子的心痛、吃子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他连吐三口, 吐出三只小白兔,这三只小白兔就是伯邑考三魂所化,它们跑向文王的住处,拜见文王的夫人和母亲。之后,它们被清福神柏鉴接引到封神台。
姜子牙代玉虚元始天尊封神时,念伯邑考的忠孝之心,封他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命为尊贵之神。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醢”这种刑,是非常残酷的,它不是仅把人弄死这么简单,还要让人“死无全尸”!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对身体的完整性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死了也追求“全尸”。
“醢”就有在人死后也得追加刑罚的意味,也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安生”!所以说它够残酷。
历史上有记载的受到“醢”刑的“名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子路,他是因为参与了卫国的政变,被当做乱臣,砍成肉泥。孔子听闻后极为悲痛,于是就将家中的肉酱倒掉,不再食用。子路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梁王彭越。这个事情在《史记.黥布列传》中有记载:“夏,汉诛粱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看到没有,刘邦也是个狠人,他学着商纣的做法,不仅把彭越剁成肉酱,还把这肉酱当作赏赐品,送给其他的王侯。这哪里是赏赐,这分明是恐吓——这就是和我作对的下场。彭越范疆、张达,这两人是三国蜀汉佞臣,他们曾被张飞鞭笞羞辱,怀恨在心,合谋杀害了张飞。后来被张飞的儿子张苞抓到,处以醢刑磔(zhé )——把肢体分裂“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会肢解牺牲,分裂祭神,以除不祥,这叫磔禳,杀牲以祭神就叫“磔”。
后来,取“肢解”这个意思,把“磔”引申为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也就是分尸。
所以说“磔”这种刑罚脱胎于祭祀。
人们习惯把砍头、腰斩、枭首、弃市这类杀死犯人的刑罚称为“磔刑”,再后来,又渐渐演化出“磔裂(车裂人体)”、“磔诛(凌迟处死)”。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或者牛,分别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被处车裂刑罚的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商鞅。不过商鞅幸运的是,他不是活着被车裂的,他是战败身死之后,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的,避免了被活生生撕碎的痛苦。
商鞅还有很多被“车裂”的名人,比如:吴起、苏秦、嫪毐(lào ǎi)等等。
吴起的“被车裂”同商鞅一样,也是在身死之后。吴起是大军事家,一生“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曾先后辅佐魏国、楚国。在楚国的时候,因为他的“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必欲除之而后快。楚悼王去世时,吴起前去吊丧,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他用楚王的尸体作掩护,也没能逃脱被射杀的后果。要知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但就这样也没有阻止这些人射杀吴起,可见弄死吴起的决心有多坚决。 吴起被射杀后,他的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苏秦的“被车裂”应该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当时被人刺杀了,虽重伤但未死。苏秦主动要求齐王以“苏秦是奸细”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捉到了刺杀苏秦的凶手,并杀了凶手为苏秦报了仇。吴起和苏秦都是有才、有能、有胆、有识,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神。他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光荣”。
嫪毐,这哥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耻辱”。只因为这哥们走的是旁门左道,凭“异能”被人称为“轮哥”。大家都戏称,别人的车裂是“五马分尸”,而这哥们得用“六马分尸”才行。哈哈哈哈……嫪毐扯远了,回到主题上来。
再来看看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的处刑方式很残忍,大致是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让犯人在极度疼痛中,慢慢死去。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
凌迟是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可能是割十六刀,也可能是割三十二刀、六十四刀、三百六十刀,还有可能是数千刀,总之是“力气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因为过于残忍,所以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不会被凌迟。
哪些罪是罪大恶极呢?以《大明律》作参考,大约可以表达为: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而实际上,遭受凌迟之刑的人,也并不全是大奸大恶之辈,有很多人或多或少是因为触碰了统治者的利益,而被当成了牺牲品,成了帝王立威震慑的工具。
历史上被处以凌迟的名人非常多,其中以宋、元、明、清之际为最。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120刀;《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凌迟120刀处死;明初名臣方孝孺,因为拒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下令“磔诸市”并被诛十族,此处的“磔”便是凌迟;明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崇祯时进士郑鄤两人均被“寸磔”,也就是凌迟,据传刘瑾被割了3357刀,郑鄤被割了3600刀。明末名将袁崇焕,袁崇焕被整整割了3543刀,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救部下性命,坦然引颈受戮(凌迟)。行刑之际,石达开大义凛然,毫无惧色,身受千刀万剐而不吭一声。围观百姓无不落泪,连清军士兵也为之折服,可谓一时人杰。方孝孺袁崇焕石达开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受凌迟之刑的是汉奸张百奎,此事在《巨鹿县志》1993版上有记载:
张百奎先是投靠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投靠蒋介石,他亲手及亲自下令杀害共产党干部28人、党员7人、抗日战士27人、群众74人,被人们形容为“六亲不认,畜牲不如”。
解放后,潜逃隐藏在上海的一个杂货店里的张百奎被抓捕归案后,押回巨鹿县审判。
前往审判现场控告张百奎的群众成群结队,个个苦大仇深,他们一致要求要将张百奎千刀万剐,不能让其“好死”。
可是“千刀万剐”的刑罚早已废止,我党更是严令禁止使用——不管犯人的罪恶多大,执行死刑只能枪毙,不许使用刀砍、绞架、凌迟等酷刑。
经过审判,张百奎被判处极刑,立即执行死刑。
枪决张百奎的行刑人员枪打偏了(故意的?),子弹从张百奎的裤裆处穿过,政府人员一撤离,民兵将刑场围了起来,现场的大喇叭传出维持秩序的声音:
“大家不要挤,一个个站好队!现在宣布一条纪律:在拉张百奎时,一律先从下往上的拉,每人限拉一两肉!”
排队等着剐张百奎的队伍足足有一千米长,连张百奎的亲戚也在队伍之中,足见其民愤有多大。愤怒的群众纷纷用自带的刀子剐了他,张百奎每被拉一刀,身子就像麻花一样扭动,当他双腿的肉被拉去半截的时候,他就一命呜呼了。
上面讲的“醢”和“磔”都是把人弄死的刑法,也有虽不弄死人但也非常残酷的刑法。比如:墨、劓、剕、宫等等,这些刑法看似没把人的肉体直接弄死,但是对人进行了精神上的打击,或击垮人的意志,或让人“社死”,让这些受刑之人“生不如死”。
墨刑,也叫黥(qíng)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以后再也擦洗不掉,以此表示犯罪的标志。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英布,就是受过黥刑的,所以又被叫做黥布。劓(yì)刑,就是割鼻子,把鼻子割掉了,再美貌的容颜也毁了。这在没有整容技术的古代,可以说是判处了一个人在容貌上的“死刑”。受过这种刑的人,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同一个人“哈迷蚩”,对《说岳全传》里的人物。剕(fè)刑、刖[yuè]刑、膑刑。古时“剕”和“刖”的意思相同,就是断足(砍去双脚),而“膑”是挖去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军事家孙膑受到的刑罚就是膑刑。孙膑宫刑,就是阉割,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是修炼《葵花宝典》的不二法门。但是作为一种刑罚,这真的是非常侮辱人格的处罚。“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就受到过“宫刑”的刑罚,好在司马迁的心理够强大,才给我们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还有很多刑法,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
比如“请君入瓮”,大约应该是准备把犯人活活煮了。来俊臣摆了同事周兴一道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
比如“点天灯”,大约是把人当成“蜡烛”,活活烧死。《三国演义》中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之后就被点了天灯;
比如“梳洗”,这个可不是梳妆打扮,而是指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比如“金瓜击顶”、炮烙(páo luò)、虿盆(chài pén)、抽肠、骑木驴、剥皮……
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我就不再细述了。这种东西看多了,会影响心情的愉悦程度,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
密室逃脱15神秘宫殿通关攻略?
15神秘宫殿通关攻略:
首先我们到井口这儿来,取得绳子和水桶。
在右边道具栏将绳子与水桶组合,然后将水桶丢到井里打水。
到马这来,把水倒下去。
木屋门前有个箱子,但是需要密码才能打开。
打开木屋的窗户,上面有一组数字:5343,没错这就是密码。
输入密码后箱子就会打开,里面有个宝石和马鞍。不过这时候还拿不起,我们要先点击右下角的引导语,点击几下后就可以拿起宝石和马鞍了。
到马儿这来,把马鞍放在马背上即可通关了。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
“狱”,《金文诂林》载:“稽之经传,狱字恒指狱讼为言,不必指系囚之地”。也就是说“狱”并非只有牢狱之意,而还有法律案件的意思。
因此“诏狱”原意就是指皇帝钦命查办的案件。秦汉时,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若无皇帝的诏令,任何人都无权查办的,所以只有皇帝下诏,他们才能被查办,因此称“诏狱”。
不过后来“诏狱”又逐渐延伸为皇帝亲自掌管的监狱的意思。新朝末年,赤眉军首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因刘盆子被立为帝,刘恭惧怕会被刘盆子清算,于是“自系诏狱”,这里的诏狱就有监狱的意思了。
东汉时期,“诏狱”作为一个实体监狱开始分布于东汉各地。顺帝时期,汉顺帝接受了大司农李固纠察为非作歹的官吏的建议,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后汉书.李固传》),设“诏狱”来纠察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污吏。
灵帝时期,汉灵帝又派侍御史“行诏狱亭部,理冤枉,原轻系,休囚徒”(《后汉书.灵帝纪》),此时东汉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有着诸多临时收押着钦定案犯,如“魏郡诏狱”、“钜鹿诏狱”等。
简而易概的说,自东汉开始,“诏狱”就是为了纠察,审问,及收押皇帝钦命要查办的朝廷要员的场所。
而在明朝,“诏狱”就是指锦衣卫的监狱,因此亦称“锦衣狱”。“锦衣狱”为由北镇抚司署理,当时朱元璋赋予了它极大的权利,可直接拷掠刑讯朝中任何对朝廷有异心的官员,而一旦是遵循皇帝的旨意查办的案件,无论是刑部,大理寺,亦是都察院,乃至内阁都无权过问。可以说凭借着这等权力,当时锦衣卫可谓是权势滔天,除了皇帝,其他人都对其畏之如虎,深怕自己被它盯上。
那就是这样的“诏狱”,它恐怖吗?
只能说明朝的“诏狱”恐怖如斯,甚至不是“恐怖”这两个字能够表现得出的。
当时被锦衣卫盯上的官员,一旦进诏狱,定然是“非死即残” ,没有人能够安然无恙的从那里走出来,即使走出来,也已是残废之身,身心也是被重创,几乎等同于废人。
“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这就是明朝的“诏狱”。此时的“诏狱”不仅环境脏乱,即使是健康的人住在这里不经历任何事情他待不到数日也会受到重创,要吗疯魔,要吗抑郁。同时更别说当时的锦衣卫为了让那些收押的官员能够承认自己的罪行,还会对他们进行残酷的酷刑。
当时,锦衣卫创造出了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酷刑来折磨那些被他们捉难的官员,借此来达到逼供的目的。如史所言“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
锦衣卫的独断专行,不顾律法,让明朝被下诏狱的官员可谓是叫苦不迭,甚至是深受其害。如万历年间,临江知府钱若赓因得罪权贵,遂被权贵陷害,然后被神宗下“诏狱”,之后三十七年不得赦。天启二年,其子钱敬忠中进士,遂向熹宗上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后熹宗念其孝心,被关押了三十七年的钱若赓才得以获释。
想想看,“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这是何等的悲惨,可就是如此,他依然出不了“诏狱”,从中“诏狱”的恐怖可见一斑。
只得说,明时的“诏狱”因是皇帝的私人监狱,它残酷与否完全就取决于皇帝,如果遇到朱棣这样的残暴君主,“诏狱”就会成为百官最为恐惧的地方,而如果是朱佑樘这样的仁君,“诏狱”就会成为一个惩戒贪官污吏的公正之所,这里就将成为那些贪官真正的恶梦。
“人主大柄,天下公器,非所以假人者也,法一倾而上下危矣”(《乐全集·诏狱之弊》),可以说“诏狱”能否为国家做出正面的贡献,这一切都取决于皇帝。
历史上的皇帝都是怎样报答乳娘的?
如果有感情,会把奶娘当亲娘一样看待。康熙当年对待奶娘孙玉瑶就是这样。康熙幼时得过天花,全凭孙玉瑶苦心养育才活过命来。后来顺治选太子,正是由于康熙得过天花,在宫里安全。顺治避免江山频繁换人,动摇统治,从而康熙获得上位机会。
孙玉瑶后来嫁给了曹玺,就是曹寅的父亲。康熙继位早期,曹寅入宫陪伴,两人情同手足。后来曹寅做江宁织造,一方面给康熙保存私房钱;一方面给康熙做南方的耳目……红楼梦写得就是这事儿的经过。不说了,讲起来太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