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天启打空,魔兽世界有哪些很有创意的boss战斗?
谢谢邀请!我是永小恒,我有靠谱回答!
不觉间,感觉上线没多久的军团再临又要匆匆和大家说再见了,时光如梭,日月如梭,十多年了,魔兽世界依然是我们心中的魔兽世界,毕竟它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并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笔者虽说已经成为了休闲玩家,但是依然没用忘记偶尔回到魔兽世界去看一看哪些曾经的风景,打打休闲本消遣时光!下面,笔者就给大家讲述一下曾经那些标新立异的BOSS战吧,肯定我一提到大家都会立即想起BOSS战的经典创新!
奥妮克希亚还记得奥妮克希亚深吸一口气吗?没错,60年代第一个很有创意的BOSS,P1阶段龙翼打击,P2阶段上天和深呼吸以及P3阶段的全屏幕吐息。这其实是暴雪设计师完美的诠释一条龙在战斗中会做些什么,以及我们玩家应当如何应对,这场BOSS战相信无数玩家都熟悉,毕竟上天以后不需要T去拉住BOSS。而近战什么都不能做,特别是圣骑士,当P2阶段远程输出不够根本就坚持不到P3阶段,毕竟会不停的刷小龙。想想被龙妹妹深呼吸后瞬间黑屏的感觉吧。
双子皇帝双子类皇帝可谓是魔兽世界BOSS设计中的重头戏,开创先河的战斗就是TAQ难度分水岭的双子BOSS,第一次开创了法系坦克的先河,同时也让BOSS实现了对攻击免疫,那就是魔皇物免疫,剑皇魔免。双子BOSS拥有特色鲜明,截然相反的技能设定,并且共享血量。这要求团队用2套不容的阵容应对,以最大化输出效率。在当时那个战士T地位牢不可破的时代,开创新的引入了法系坦克的概念。当然熊T是在打奥罗才用上的。
歌剧院这个让玩家们第一次登上舞台,而且你在没上舞台进入开场白之前还不会知道将要面对的是什么BOSS站,歌剧院的创新就是战斗随机性,设计至今被很多玩家津津乐道,后台等待的忐忑额,听到开场白时候的兴奋,以及激烈的战斗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被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而且笔者玩了10多年再后来的战斗中暴雪也没有让经典重现,实在是可惜。
国际象棋说到这个BOSS战的创意,倒不如说玩家们对现实中国际象棋的布置了解,和对每个位置的功能运用了。当然比起来在现实国际象棋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些,要不玩上一个小时那不是让玩家们都要失去耐心。所以说国际象棋的设计可以说是魔兽世界最具创意的几个BOSS之一,虽然说这个BOSS很有创意,但是也是设计师们不是很满意的,毕竟这个BOSS毫不强度和技巧可言,基本就是送装备的,说明有些时候创意和技巧是无法兼得的。
鱼斯拉说到鱼斯拉,大家可能在意的并不是BOSS战斗的过程,而是怎么样才能开始进入BOSS战斗吧,当然第一个发现鱼斯拉的触发方式的强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一团人围着一个小水坑钓鱼的场面在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且鱼斯拉最大的创意改变了BOSS傻傻等着玩家去找上门的模式,而是用钓鱼触发的方式让团队在轻松和紧张之间纠结,然后一个大惊喜窜出水面。不得不说让玩家记忆犹新!
烈焰巨兽这才是代表着魔兽世界载具战的巅峰,还加上了各种难度,让这场战斗史诗感十足。但和卡拉赞想起一样,越有创意的BOSS越难以平衡,想当年,无数玩家对直面BOSS已经不觉得稀奇了,突然看到一个BOSS让你坐上战车去干,是不是又感觉回味无穷呢!
踏梦者瓦里瑟瑞娅治疗一直在团队中扮演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背后支持者,但是在ICC里面的这场战斗中彻底成为了主角。相对绝大多数战斗秉承着把血量打空就等于战胜了BOSS的原则,在这个战斗中,加满才是获得胜利的唯一途径,同样的,由于治疗量远高出伤害输出,导致调整团队配置中治疗职业数量多,难度大大下降,之后暴雪只有在烛龙的战斗中采取过类似的设定,而由于难度不大也没有再尝试这个创新。
最后还有黑翼之巢1号和2号。1号boss是你需要控制boss开蛋,需要不停的风筝怪物和处理怪物,可谓开荒难度还算大。同时开创了boss创新的先和。当然还有知名boss之一的小红龙。如果给你一个非常牛逼的buff击杀一个无敌的boss,你觉得哪边会赢,当然是boss.这场战斗是至今为止卡散最多公会的战斗,如果说小红龙是满血的话可以说就是老耐的爷爷级别boss。没有过的可能。
这就是小恒觉得标新立异的BOSS战斗场面,大家觉得还有哪些BOSS战斗场面很有创意的留言一起讨论吧!
关注永小恒,致力于专业解答游戏问题,给个赞鼓励一下吧!
明末真有像明粉说的那么强?
首先感谢邀请,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辩证的看,首先厉害的标准是什么定义,吊打外国?打是打了,但是没有打过所有的,怎么能定性呢?那就又来浅谈下首先声明有点啰嗦:
明朝当时的思想很开放也很活跃,,建议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思想界之开放活跃,眼界之宏大,简直令人匝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竟然在数千年后的中国大地上在明朝统治下,重新出现,明朝思想家远远走在了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说是百家争鸣半点不夸张.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大思想家的出现,实在不是无本之木,甚至可以说,这三个人不过明朝思想界在满清杀戮之后侥幸存留下来的只鳞片爪。比如在数学上,明朝的中国数学家先于牛顿发明了导数的数学工具,而这个数学典籍的意义直到最近才重新被认识到。还有在工业上,煤矿开采技术也领先于世界,象煤矿瓦斯排除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入西方,还有锌的发现,锌铜合金的冶炼,都是当时中国独有的技术。科学上,在明末,一下子涌现出一大群领先于世界的大科学家,比如瘟疫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
而说到最重要的问题,能不能打?能不能吊打外国?????我的回答有点厉害?首先明朝成祖、宣宗等都亲自带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亲自上阵砍杀蒙古兵。明朝和西方国家也交过战,英舰被明军大炮轰退,葡萄牙海军和明军水师交战皆败退。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说来有意思,蒙古当时最强盛的就是鞑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见哪个强盛起来,他就去攻打哪个?一开始是鞑靼比瓦剌强大,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出征蒙古就攻打鞑靼,结果把鞑靼打屁滚尿流,实力一下子衰弱下去,结果在瓦剌和鞑靼的争斗中,瓦剌开始占优势,明成祖看见瓦剌有可能统一蒙古,于是又进行第二次亲征蒙古,结果又把瓦剌打的屁滚尿流,这一下的瓦剌的实力又被他打的衰弱下去,结果鞑靼又开始占上风,并且不太驯服和听话.于是明成祖又第三次亲征,结果这回鞑靼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明朝的军队的交战,连老窝都不要,一直逃到北边,这样鞑靼在蒙古的实力和威信又衰弱下去.以后明成祖第四次,第五次出征,基本都是鞑靼和瓦剌一路奔逃,根本连和明朝的军队接触都不敢接触.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对匈奴也好,突厥也好,都没有占据如此大的优势,匈奴突厥基本还是可以汉唐的军队进行一些交战。而到了明朝,却出现,蒙古军队被明朝军队打的心胆皆碎,望风而逃的局面,实在是自古以来未有的情形。明朝当时国力的强大还可以从明成祖一边在北方连续不断的发动对蒙古的亲征,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另一边在南方,对越南也进行持续不断的征服,每次都是把越南造反的那个领袖给抓住,好象是明朝的张辅特别厉害,几乎在越南百战百胜,每次越南叛乱,都是派他去平定的,但由于明朝的军队不象满清的那群没有人性的杀人魔王那样会采用屠城手段,所以越南人民的反抗一直没有中断,后来明朝政府为了少伤人命,还是放弃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但明朝可以在南北两边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战争,并且都是获得胜利,这也就可见当时明朝国力的强大。不仅如此。
明成祖时代不仅能够同时供应大规模的战争,还能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规模比秦始皇可要厉害的多),比如为了迁都,在北京的皇城紫禁城就全是明成祖时代一手建造起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禁城就全都是明成祖时期造起来的 。
比较有代表的是,大报国恩寺的建筑,外还有武当山的建筑群,也是非常宏大的工程,。另外还有就是大运河的疏浚工程,这也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也是明成祖时期干的。等等当时明朝不仅能够同时发起大规模战争,能够进行极其庞大的建筑工程,而且还派了郑和七下西洋,下西洋的船队往往都是几百只庞大的船只组成,简直象海上移动的城市,每次下西洋这些船队上都装满了各种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国力的强大,汉唐根本连明朝的零头都比不上。进行了这么多的战争,建造了这么庞大的工程,还有如此大规模官方远洋航海,明朝当时却依然保持非常强盛的势头,民间依然非常富裕。明朝的鼎盛时期,在同时进行大规模战争,大规模航海活动,大规模建筑工程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国力的强盛,这就远远超过了汉唐所谓盛世。同时进行大规模战争和大规模建筑的只有秦始皇和隋朝可以类比一下,但这两个朝代都是因为无力承担这样的压力,而迅速崩溃。
还有比如:1 天文 气象:西元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还有:数学 物理: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等等就不一一去查了也不多说了,那为啥明朝怎么牛逼还是被干翻了?这个我个人觉得有点冤枉了,有历史证明:明朝其实灭亡主要是天灾,大焊,,还有瘟疫,当然少不了李闯王这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幼因。
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从1580年开始),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根据有的学者的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会无限的扩大,为了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国的地震学家也证明,这个时期是华北大地震最多的时期。据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这个时期,北欧气候非常寒冷。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寒冷和地震与太阳上少黑子有关。还有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崇祯年间的农民大起义就不足为奇了。在频繁的旱灾的同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鼠疫也随时威胁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北京。北京周围地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然能够回忆:“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通州、东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大头瘟症”就是颈项肿大。 在疫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乐县,“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强、栾城二县的记载相同。另外,来自各地方志的资料表明,鼠疫还传播到了山东及河南北部等地区。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华北鼠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这次爆发地点仍是山西。一条来自山西兴县的报告说: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顺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纪事》记载这次疫情,“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同样,河北地区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治今邢台)、河间府(治今河间)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了北京城。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意思就是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这个时候有个哥们儿又来添乱了,就是李自成精锐之师的进攻。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清代档案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可想而知达到了什么样的状况。可以说一片悲惨凄惶。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因此清兵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打败明朝就说的通了。所以明朝灭亡有必然性。。其实真正符合了一句古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这里比喻这句话,有点不恰当,所谓事事轮回,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在时代的变迁下,不都是轮回吗??????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喜勿喷。
明朝为什么会放任努尔哈赤发展?
明朝为什么会放任努尔哈赤发展,几十年不采取措施?说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明朝彼时在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李成梁!正是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兄弟的一味纵容,导致了努尔哈赤兄弟实力的逐步壮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那么,李成梁为何要一味纵容努尔哈赤兄弟呢?看似复杂,却也简单,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养寇自重!
李成梁与努尔哈赤兄弟的关系李成梁作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直接掌管着明朝对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换言之,明朝打谁、留着谁,基本上李成梁说了算。彼时明朝的高层还真没有把辽东的女真人当道菜,这些“小事情”基本上不需要明朝的皇帝去亲自拍板决定。
在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爱新觉罗家族是较早投靠李成梁的。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很早便与李成梁维系着比较和谐的关系。后来,努尔哈赤兄弟也投效到了李成梁麾下,舒尔哈齐后来甚至还把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为妾,与李成梁结成了儿女亲家。因此,在早年间,建州女真实际上充当了李成梁在女真各部中的“嫡系”角色,李成梁自然没有必要消灭这股为己所用的势力。
但是,一切变故来得都太突然。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发兵攻打王杲的儿子阿台,塔克世作为王杲的孙女婿、阿台的姑爷,便向李成梁主动请缨与父亲觉昌安一道前往做阿台的“统战工作”、劝阿台放弃军事抵抗。谁料在阿台被李成梁诱降、开城之后,与觉昌安、塔克世父子关系不睦的尼堪外兰趁势攻入城中、大肆屠城,觉昌安、塔克世父子也惨死于乱军之中……
面对父祖之死,努尔哈赤是痛心疾首的,他也曾经想过孤注一掷。但政治家的理性告诉努尔哈赤,彼时与李成梁拼命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努尔哈赤放弃了武力复仇的想法,转而以一种近乎“摇尾乞怜”的姿态质问李成梁:“我的祖父、父亲因为什么被害?你们都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你们对此有什么说法?”看似是在质问,实际上努尔哈赤已然是放下了身段,在给李成梁一个就坡下驴的台阶。
李成梁自觉理亏,只得安慰努尔哈赤兄弟:纯属误伤,这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为了安抚努尔哈赤兄弟,李成梁将觉昌安和塔克世的土地、人马全都送给了努尔哈赤,并上报朝廷让努尔哈赤承袭了父祖留下的世职。而为父祖报仇,也成了后来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的一部分!
李成梁为何要继续纵容努尔哈赤兄弟在接盘了父祖的土地、人马之后,努尔哈赤兄弟迅速壮大并逐渐拉开了吞并女真各部的进程。那么,为什么李成梁要继续纵容努尔哈赤兄弟呢?首先,在彼时的李成梁看来,努尔哈赤兄弟不过就是自己的一条狗而已,是完全可控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彼时的李成梁想要灭掉努尔哈赤兄弟,比捏死一只蚂蚁困难不了多少!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他们会反水。其次,李成梁因为长期镇守辽东,朝中已经有不少人眼红了,对于李成梁的弹劾就没有断绝过!李成梁之所以能够稳坐钓鱼台,最大的因素就是因为辽东女真各部的战乱。换言之,只有维持女真各部的兵连不决,李成梁才有在朝中安身立命的本钱!
与其让女真各部打成一锅粥、无法收拾,倒不如让与自己关系尚可、自己尚能控制的努尔哈赤兄弟出这个头。如此一来,既可以维持女真各部之间一个兵连不决的状态,又可以通过自己对努尔哈赤兄弟的干预以控制局面,不至于使辽东的局势失控。如此一来,李成梁便可以稳坐钓鱼台、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李成梁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养寇自重!没有了飞鸟和狡兔,良弓、走狗的命运将是什么?不言而喻。
李成梁被罢免,努尔哈赤兄弟迅速做大平心而论,在李成梁第一次镇守辽东期间,努尔哈赤兄弟虽然不断对女真各部挑起战争,但总体还是在李成梁的可控范围之内,兄弟二人还不敢走得太远。就在这个时候,明朝那些眼红辽东这块肥肉的朝臣们帮了努尔哈赤兄弟的大忙!万历十九年,李成梁最终为人弹劾、被明神宗朱翊钧罢免。之后的十年里,辽东八易主帅,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几乎就是到东北“度假”去了!努尔哈赤兄弟也得以在这十年里迅速壮大并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大体吞并。等到明朝回过神来把李成梁再度派往辽东时,努尔哈赤兄弟早已尾大不掉,李成梁也回天乏术了。
重新回到辽东的李成梁为了分化押解努尔哈赤兄弟,不断地拉拢自己的儿女亲家舒尔哈齐,最终将舒尔哈齐忽悠到了努尔哈赤的对立面,开启了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但老谋深算的努尔哈赤早就洞察了一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拿下了舒尔哈齐并将自己这位胞弟幽禁致死,李成梁为挽回辽东局面而进行的的最后一次豪赌输了个精光……
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再度被罢免,七年之后死于北京。自此,明王朝再也无力回天,只能任由努尔哈赤发展壮大、与明朝分庭抗礼!就在李成梁去世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分道扬镳。又两年之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对明朝宣战,拉开了清王朝一统天下的铁幕!短短二十六年之后,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带着他的孙子清世祖福临走进了明成祖朱棣耗费巨资建成的紫禁城,清王朝最终成功问鼎天下。而这第一功,必须给李成梁!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
子婴即位时,秦已降为王国。子婴只是秦王,而不再是秦皇。
我们要把秦朝和秦国这两个概念分开。
秦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史上第1个大一统王朝,它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与公元前206年灭亡,仅存在了不到15年的时间。
秦国在秦朝建立之前已经存在了550年。秦国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部血与火的铁血奋斗史,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就带领秦国晋位春秋五霸之一。
到了战国中期,秦孝公赢渠梁,重用商鞅,进行了两次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在短短的20年间迅速崛起,由弱变强。
自孝公以后,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6代秦王皆励精图治,重用文武贤才,使秦国的国力远超东方六国,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嬴政秉承先人遗志,奋六世之余烈,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天下,结束了长达500多年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开辟了此后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
然而强横一时的大秦帝国却在始皇帝暴毙沙丘后,迅速分崩离析。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揭杆而起,六国贵族复辟势力风起云涌,大秦帝国名存实亡。
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变本加厉的暴虐,却没有继承秦始皇嬴政杀伐果断的铁腕手段。在赵高的蒙蔽下,秦二世胡亥进行了一系列无脑操作,迅速催化了秦帝国的灭亡。
等到赵高手认无害辅助子婴即位时,虽然赵高本人享受到了大权在握的感觉,但秦却不是当初那个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国。当时除了关中腹地仍属于秦的势力范围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叛乱势力的范围。
因此,继位时的秦王子婴最多只能算秦人的王。即便是子婴设计除掉了大奸臣赵高,面对无力回天的天下局势,秦王子婴只能自降其身份以幻想保全赢氏基业了。
然而历史不会给秦国宗室机会,秦王子婴也只能以黯然悲剧收场,草草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秦朝也落得个二世而亡!
为什么虽然有的清朝的皇帝很勤奋?
有网友问:为什么虽然有的清朝的皇帝很勤奋,但还是亡了国?我们也看了很多回答,感觉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皇帝勤奋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清朝最后的皇族其实是因为不够优秀,不够勤奋才失败的。
清朝皇帝相对都比较勤奋,勤勉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清朝的一项制度。清朝所有的皇子都要从5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而且上课时间比皇帝上早朝还要早,每天都是从早晨4点学习到下午三点。夏天不准摇扇子,午饭以后立刻学习没有休息时间。就是除夕也不放假。而且一年,只有5天的休息日,不仅仅是每天念书,而且还要在下课以后,学习满蒙文字,弓马骑射和诗文书画。
康熙少年的时候,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也就是说康熙读书太苦,以至于吐血。康熙要求,皇子读书,“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必须一本书,朗诵120遍,才可以知道其中道理。而且,每年,所有皇子还要随同皇帝和八旗禁卫军去木兰围场,参加狩猎,骑射训练。学习鸟枪,火炮,弓马骑射等等军事知识。
所以,清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接受过完整的皇族教育。而且,清朝皇族教育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呢?道光的大阿哥就因为威胁要杀死老师,而被道光处决。清朝到了后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皇族后来子嗣太少,到了同治,光绪时代,皇帝都没有一起在上书房接受了完整皇族教育的兄弟,到了宣统更只是一个小孩。要知道,从小在皇宫上书房接受了完整皇族教育的亲王们在清朝是稳定统治,非常关键的人群。
到了宣统的时候,那些王爷没有一个接受过真正完整的皇族教育,都是旁系出身,水平自然是严重下降。如果,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有几个亲兄弟,一起接受了上书房教育,清朝到1910年也不会大权旁落。明朝几乎所有皇帝都不合格的关键,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皇族教育。天启皇帝,崇祯皇帝,嘉靖皇帝,正德皇帝,弘治皇帝等等,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皇族教育。
包括万历皇帝也一样,没有接受完整皇帝教育。竟然为了节约20万两白银,一句话就把明朝官营军马场全部关门了,这直接导致了明军战斗力全面加速下降。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吗?
不能把明亡的帽子全扣在东林党头上:
首先,明朝的崩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单单把责任归结到东林身上,则未免太过草率。明之败亡,或与东林有关,然主要责任绝不在东林。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这里探讨的重点。以简概括之,总体格局上,是全球环境下的小冰河时期与全球经济下的东方白银资本的过度积累与整体性经济危机。而具体言之,在环境、气候、全球经济等要素的影响下,从内部掀起了以李自成等为代表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从外部则是满人对中原的长期觊觎。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明朝趋于腐朽的体制与濒临破产的财政,根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由于皇帝与大臣的诸多人事的原因,明朝在面对危机时不仅没有设法解决问题,反倒是激化了多方面的矛盾,最终使明清易代成为不可逆的历史事实。
明非亡于东林,但对东林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却需要客观的评价。首先,需对东林作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在我看来,东林本身即是许多矛盾的体现。首先,东林早期与晚期的发展情况与内容大有不同,其所作所为不可一概而论;其次,东林内部亦呈现出理想化和现实的利益化的区别。
早有如杨涟、左光斗等士大夫的不屈抗争,后也有如李自成入京后一大批卑躬屈膝的如陈演、魏藻德之流,如果都将其混为一谈,未免太不可取。
东林党一共作了哪些事情呢?又何以须对明朝的灭亡负责。其清议朝政,与阉党进行不屈的斗争,表现出了不畏权势、正义凛然的精神。
东林自始至终都深陷党争,给政治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的确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这并不代表其热衷于党争。事实上,东林党对党争的危害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是对其深恶痛绝的。顾宪成即指出,“结党”而“尽用之于相争相竞,而不用于相补相救也。”他对党争起源与危害也有清醒认识,“大都起于意见之歧,而成于意气之激耳。”“窃见长安议论喧嚣,门户角立,甲以乙为邪,乙以甲为邪,甲以乙为党,仪亦以甲为党,异矣;始以君子攻小人,继以君子附小人,终以君子攻君子,异矣。长此不已,其酿毒有不可胜言者矣。”东林党重要人物邹元标在被复用以后,就立刻呼吁停止党争,指出当时急务在“朝臣和衷”,“倘复党同伐异,在国则不忠,在家则不孝。”
东林何以拒斥党争而又深陷党争,便在于其壁垒森严,传统儒家的君子小人观念根深蒂固,将一切与其不同的政见皆斥为异端,乃至许多正直的中间人士都被逼如反对东林党的派系,而东林党人又往往自恃清高,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清议对政治中不合理因素有一定的批判作用,而且对政治弊病有一定的补救作用,但清议对权力的抗衡和批判是软弱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政治。此外,东林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上往往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妄图用明学术、正人心的道德手段代替政治与经济手段,对晚明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中的诸多积弊视而不见,同时东林中又不乏迂腐呆板不识时务者,使其在晚明的社会变幻中无能为力,最终以悲剧命运收场。
可以说,清议既是为了纠正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病而出现,又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制度的制约,因而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制度方面的一些缺陷,这也是清议往往不能取得完全成功,而总是以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明末的东林党议同样也不可能摆脱这一悲剧性的命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