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三国杀骆统怎么玩,夷陵之战中的决战地?
夷陵,后改名为“西陵”,是孙吴防御荆州的一大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正是三峡中的西陵峡。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陆逊选择此地抵抗刘备,可说是不言而喻。
夷陵位于江北,江南与夷陵西北部的山地较多,待陆逊占据有利地形后,留给蜀军的就只有山地,这也是为何刘备兵力多分布在山林中的原由。
孙桓镇守的宜都位于江南,刘备若以水军直入荆州,将会遭到陆逊、孙桓的夹击。刘备若以陆军前进,就会在狭隘的夷道遭到孙桓抵抗,而陆逊的主力又在夷陵,若不能将其拔出,又恐遭遇偷袭,于是陆逊就凭着这种地形与刘备相持。
吴军最初还占有巫峡,由李异、刘阿所驻守,他们于开战之初就被蜀军前锋吴班、冯习给击败。
陆逊很大可能是故意败退,选择夷陵为最后防线。夷陵可以跟江陵、宜都、公安形成四角防线,这个防线从周瑜攻南郡到孙皓时期都还在使用着。晋灭吴前,西晋名将杜预最担心的就是水军无法长驱直入,使用反间计把西陵守将张政调走,才让王濬可以顺利攻入荆州,彻底瓦解孙吴在荆州的防线。
周瑜攻南郡时,先派甘宁占据夷陵,以威逼江陵城的援军,迫使曹仁主动出兵进攻夷陵,周瑜用吕蒙的计策偷袭曹仁,令其大败而归。
吕蒙、陆逊偷袭关羽时,吕蒙主攻江陵、公安。陆逊的水军直攻夷陵、宜都、秭归,封锁蜀军往返蜀中的道路,陆逊在那时就已经深知夷陵的重要性,关羽逃得出麦城包围网也只能堕入另一个大包围里。
夷陵之战以后,曹丕派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满宠围攻江陵,当时陆逊部队还在夷陵,朱然守江陵,诸葛瑾、潘璋在江南的公安,形成三角防线对抗魏军。由此可见夷陵同时担负着防御蜀汉、曹魏的作用。
此后的战例还有许多,比如王昶、王基、州泰三路部队伐吴,王昶主力进攻江陵,王基部队攻西陵以防吴军相互呼应,三路部队虽然都在野战得利,但吴军还有江南的部队作为策应,使魏军无法破解其防线,最终只能撤退。
孙吴在荆州专门设立了西陵督、江陵督、公安督或乐乡督进行协防。凤凰元年(272年)八月,步阐受孙皓征召作绕帐督,前往京城建业。步阐一家自父亲步骘开始,经过兄长步协,到步阐三人在西陵共有四十馀年,足见其战略的重要性。
步阐接到命令要他离开西陵,感到非常不安,害怕是自己有过失,又怕是有人在孙皓面前诬陷他,于是举兵向西晋投降。
陆抗即刻派左奕、吾彦、蔡贡围攻步阐,当时诸将都请求强攻。陆抗心中苦笑,这西陵的防御系统就是自己一手所强化,深知其城池坚固。尽管羊祜以五万大军逼近江陵,他还是力排众议,亲自率军负责西陵的作战,留孙遵及留虑阻挡羊祜。晋将杨肇遭到陆抗围点打援而大败,羊祜亦因进军不利,没有做到牵制陆抗主力而受罚。
综合历史上多处战例,可知夷陵于荆州防御拥有极大的战略作用。陆逊之所以选择夷陵不仅是因为地势,他还考虑到若是自己敌不过刘备,江陵、公安的部队可以对其迅速增援。或是曹丕趁机偷袭,夷陵的部队可以更快撤回江陵。而在陆逊下定决心反攻时,孙权就把驻扎在江陵、公安的诸葛瑾、骆统、周胤派出增援陆逊,水陆齐攻,一举大破刘备军。
那么可以说自周瑜、吕蒙、陆逊、施绩、陆抗历任坐镇荆州的名将,无一不知夷陵的战略意义。只有孙皓不明白,才使得晋军轻易灭吴。
骆宾王的姓氏源头?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出自于《周易》,是第64卦。骆宾王,字观光,其实就是出自这句话。
表面意思就是说,能够仰观国家大治的光辉,适合以宾客的身份辅佐君王。那么我就能够理解,骆宾王的父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来给骆宾王起名字了。
骆宾王出生于官宦之家,父母希望他成为公务员。
一般按照《易经》算命的说法,卜卦卜到这一卦,那都预示着事业上有成就,尤其是可以进入公务员行列,成为吃皇粮的人。
骆宾王的父母给骆宾王取这样一个名字,说明两个问题,首先骆宾王的父母肯定是博览群书之人,至少是知道《易经》卦象的,其次骆宾王的父母,希望骆宾王成为一名公务员。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旧唐书》
骆宾王本来也是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爷爷骆雪庄曾经担任过隋朝的右军长史,他的父亲骆履元也曾经担任过唐朝的青州博昌县令。
所以说骆宾王从小的教育环境是很好的,再怎么清廉,总比那些平头老百姓好上一百倍。骆宾王的爷爷和父亲也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在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很有讲究了。
等到骆宾王稍微大了一点以后,他的父亲去世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骆宾王只能是四处寄居,连个安稳的住处都没有。
骆宾王并没有直接通过科举做官,最初他是道王李元庆的幕僚,后来得到机会升迁,成为了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
可以说,他的确按照父辈们的期望,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所以说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避讳可言的。
夷陵之战吴国阵容?
吴国阵容:陆逊、徐盛、潘璋、朱然、宋谦、韩当、鲜于丹、孙桓、骆统、李异、刘阿,替补阵容:蒋壹,步骘,诸葛瑾,刘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历史上著名的秦宓妙答张温?
1、故事如下:
公元224年(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迎请秦宓为州别驾,不久又提升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吴蜀联盟后,东吴派张温前来修好。张温即将返回时,文武百官都前往为他饯行。众人到齐后,惟独秦宓未到,诸葛亮几次派人催他,张温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说:“益州的文人学者。”
秦宓到后,张温问他:“您学习吗?”秦宓说:“五尺高的孩子都学习,您又何必小看人!”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张温问:“头在何方?”秦宓说:“在西方,《诗经》说‘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您怎么知道?”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张温问:“太阳诞生在东方吧?”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张温对秦宓十分敬服。秦宓的文才口辩,大都如此。
2、人物简介
秦宓(?—公元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病逝。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
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他在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回东吴后不久,被调进豫章的军队,事业上再无进展。
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当时正好碰上暨艳事件,暨艳是张温引荐的臣子,但他滥用职权,升迁评定等只看自己喜恶。事件被揭发后暨艳及同党徐彪都自杀。孙权见此,于是以张温与暨艳、徐彪等人多有来往而下罪张温,后更将张温发还到家乡吴郡。将军骆统曾上书为张温辩解,但孙权不理会。六年后,张温病逝。
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谢谢邀请。东吴战力的“硬件”比蜀汉强,而“软件”比蜀汉弱。东汉末年分三国。自从222年孙权受封大魏吴王,三足鼎立正式确立后,一直是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的强弱格局。而且东吴比蜀汉要强得多。
从占有的领土上,蜀汉只占益州一个州,东吴占有荆州的大半、扬州的大半和交州,加起来约两个半州。东汉末年荆州、扬州和益州人口基本相当,因此东吴的有效领土是蜀汉的2倍以上。
从人口上,统计灭亡时的在籍人口,蜀汉为94万,东吴为230万。
从军队上,蜀汉末年军队为10.2万,东吴为23万。
因此,综合而言,东吴国力、军力是蜀汉2倍多,这个比例大致是靠谱的。
从对魏国作战来看,历史上,蜀汉诸葛亮和姜维发动的十多次北伐,仅有234年的确定兵力达到10万,其他多次兵力应该都在十万以内。而东吴对曹魏的北伐,253年诸葛恪伐新城出兵20万,其余如234年孙权响应诸葛亮的北伐,256年响应淮南诸葛诞的北伐等,兵力都在十万以上。论歼敌数量,陆逊大破曹休的石亭之战,诸葛恪大破司马昭的东兴之战等,也都歼灭了魏军数万量级,并不比蜀汉逊色。
但在战略态势上,东吴的北伐又确实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如标题所说,“连淮河都没看到过”。为何实力远强于蜀汉的东吴,却有这样的反差呢?
原因之一,是东吴高层在战略上就缺乏蜀汉那种进取的基础。
蜀汉集团是东汉末年一群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团体,他们的旗号和终极理念就是“兴复汉室”,注意不是新建一国,而是恢复那个强大和得人心的汉朝。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与曹魏关系的时候,坚持“汉贼不两立”,与曹魏不共戴天。为了维系这个旗号,他们必须不断北伐,彰显汉与贼的战争并未结束,兴复汉室还在路上。
而东吴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这样的正当性。曹丕篡汉时,有大臣建议孙权终身称汉将军,但孙权却接受了曹魏的册封,成为“大魏吴王”,此后又和曹魏翻脸,最终自己称帝。换言之,孙权打的并不是汉室旗号,甚至也不是以汉诸侯身份称帝,而是以曹魏诸侯的身份称帝。东吴相对于曹魏,是一个“叛变独立的藩属”,自然不具备和曹魏决一死战的必要性,因此使得他们的北伐积极性比蜀汉大打折扣。
原因之二,是东吴对魏作战的投机思想。
孙权以来,东吴的战略就充满投机,大致是只捡便宜,不啃硬骨头。尤其在孙权时代,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辽宠聘霸休”,孙权在对曹魏地方将领吃亏很多,更导致东吴缺乏向曹魏做决死一战的魄力。刘备这样生生和曹操啃三年汉中的事,东吴是没人做得出来的。东吴历次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往往都是稍有挫折就铩羽而归。
原因之三,是东吴未能完成国家军力的有效整合。
蜀汉国力虽弱,但采取的是秦汉制度,中央集权做的很好,加之上下一心,内部斗争烈度很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充分整合到北伐之中。而东吴从孙策时代开始,一直都是各军头自有部曲,皇帝更类似一个共主的地位。武装力量一大部分为将领私人所有,这使得吴军无论从内部的有效统领,还是在面临劣势时候的持久能力,都大受影响。
上面这些原因,造成了东吴对曹魏的战争比较消极。
感恩注解?
感恩的解释
(1) [be thankful]
(2) 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
感恩不尽
(3) 餐前或餐后对上帝表示感谢
详细解释
感怀恩德。《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唐 陈润 《阙题》诗:“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飞 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