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武将列传淮南之乱,真的是为了母弱子壮?
汉武帝刘彻前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晚年却迷信方术,异常残暴。钩弋夫人就是死于武帝驾崩前一年。
钩弋夫人的死因在《史记》和《汉书》中有所不同。然而共同点是武帝本人的确有过对“母壮子弱,女主乱政”的忧虑,故此钩弋之死,与汉武帝的心态变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自古就有“母以子贵”的说法,然而钩弋之死开启了历史上“立子杀母”的滥觞。
一,钩弋夫人的神话。关于钩弋夫人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外戚世家》。然而这段记载并非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手笔,而是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一个叫褚少孙的博士补写的。
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曹魏.张晏《汉书注》
武帝时期,有一个姓赵的官员因为触犯律法而被处以宫刑,后来在都城长安做了中黄门,为皇帝和内廷打杂服役。
赵先生虽然成了阉人,但此前已经在河间老家生下了一个女儿。他在长安城中经常与内廷人员接触,对武帝的脾气秉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汉三年,年近六旬的汉武帝东巡泰山,返回的时候路过河间。他出巡时候带着不少的术士,研究长生不老术和寻访仙人。
或许被阉割的赵先生早就和这帮术士打过招呼了,武帝的车驾一打河间过,就有善于望气的人上奏:“此地必有奇女子也!”武帝听说后很是惊讶,连忙命望气士带人去寻找。
结果这群人在河间把赵先生的女儿找到了。赵氏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家人声称自小得了一种怪病,右手紧握不能张开。
赵氏被带到武帝面前,应对敏捷,十分可爱。见到她紧握的右手,武帝感到很稀奇,就亲自去掰。结果赵家人说的自小右手紧握的怪病好了,赵姑娘的的拳头被武帝轻轻掰开,伸展自如。
关于武帝掰赵氏拳头的记载在西汉末期的《列仙传》中就记载的很神异:
少时好清净,病卧六年,右手拳屈,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气。”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伟。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而手寻展。
赵氏的手里居然有一个小小的玉钩!玉钩乃是尊贵祥瑞的象征,汉武帝十分开心,将赵氏带回长安,封为婕淑。赵氏聪明灵巧,宫内人都称为“拳夫人”,她居住的宫殿名为“钩弋宫”。
钩弋夫人年轻漂亮,性情温柔,大受武帝宠爱。
史料中记载的钩弋故事充满了神异气息,如果剥除其神怪气氛的话,可以看出这是中黄门和方士们利用汉武帝晚年迷信而策划的一次献女事件。
二,巫蛊之祸。年老的汉武帝热衷于神鬼之说,钩弋夫人受宠后,很快就怀孕了。别的孩子都是怀胎十月生产,可钩弋夫人这一胎足足怀了十四个月!
妊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汉书——外戚列传》
钩弋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刘弗陵。武帝老年得子,自然对钩弋夫人母子更加重视。他又听方士们说上古的尧帝也是怀胎十四个月所生,专门为产房的大门题名为“尧母门”,把新生的孩子与大尧相提并论,可见武帝对钩弋母子之疼爱。
当时,武帝的皇后是卫子夫,大汉的太子是刘据。故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这样批评武帝的举动:
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门”,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
《资治通鉴——汉纪》
武帝宠爱幼子,且迷信多疑,这一切都被臣下所知悉。终于导致了巫蛊之祸的爆发。
征和元年冬天,老眼昏花的汉武帝在建章宫忽然看见一个带剑的男人走进中华龙门,认为有人要行刺自己,下令封锁长安,搜寻了十多天仍旧一无所获。
就在武帝疑神疑鬼的时候,关押在长安大牢中的囚犯朱安世上书汉武帝状告阳石公主与太仆公孙敬声私通,且在皇帝专用的驰道内埋下人偶诅咒汉武帝!
石阳公主是卫皇后所生,公孙敬声又是卫皇后的外甥。汉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上书后,怒不可遏,觉得朝廷和后宫中有人要对自己不利,巫蛊之祸正式开始。
在都尉江充和宦官苏文的挑拨离间之下,案件越办越大,受到牵连的卫皇后上吊自杀,太子刘据举兵在长安与武帝的军队大战。战败后刘据逃出长安,最终在官吏追捕下自杀于湖县。太子全家被杀,只有皇曾孙刘询流落民间。
巫蛊之祸持续了两年时间,武帝把自己的继承人杀了,朝中许多官员也受牵连下狱被杀,民间被牵扯诬陷而被杀被关押的人有数万名,等到他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挽回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六十八岁的老人,他并没有急着重立太子,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寻访海外仙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上。
大汉的太子由谁来当,成了所有人的疑问!
三,汉武帝的顾虑。汉武帝并没有找到海外神仙,也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他愈发衰老,疾病缠身。
刘据的弟弟燕王刘旦认为哥哥死后,自己理当成为太子,就上书请求入京宿守皇城,自己也可伺候武帝。
谁知武帝一眼就看出刘旦的企图,他大为恼火,将传书的使者斩首。随后又以藏匿盗匪的罪名,将燕王的封国削掉三县。刘旦吓的战战兢兢,再也不敢打太子宝座的主意。
而刘旦的弟弟广陵王刘胥,则是个好勇斗狠,毫无法度之人,武帝对他也十分厌恶。
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此时已经八岁,长得乖巧可爱,聪明伶俐。汉武帝对这个小儿子十分喜爱,心里就有了立刘弗陵的打算。但是想到孩子还那么小,钩弋夫人不过二十多岁,万一自己死后钩弋夫人学当年的吕后专权怎么办呢?
时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 《资治通鉴——汉纪》
汉高祖刘邦死后,十六岁的太子刘盈继位。太后吕雉以皇帝年幼为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八年之久,期间大封吕氏族人,残杀刘姓子孙,大汉的天下差点就改姓了。后来周勃,陈平诛杀吕氏一族,天下才重回刘氏手中。
而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也曾在很长时间内受制于太后窦氏,险些在窦太后的要求下立梁王刘武为太子。要不是大臣苦劝的话,这天子之位怎么都轮不到武帝。
武帝初继位时也被母亲王氏牢牢的掌控着,舅舅田蚡和窦婴有冲突,明明是田蚡倚仗外戚身份打压窦婴,但母亲向武帝哭诉:“为何不杀了窦婴,难道要让他欺负你的舅舅么?”最后,窦婴还是死在了武帝手中。
而田蚡却毫不收敛,居然串通淮南王准备造反,搞得汉武帝大怒,发誓要将他夷灭三族!
上大夫韩嫣,和武帝从小就是好友,武帝很信任他。韩嫣也凭着和武帝的关系可以在后妃居住的永巷走动。太后知道后大怒,派人赐死韩嫣。汉武帝苦苦哀求饶韩嫣一命,居然没有用,只能眼睁睁看着韩嫣被杀。
祖母窦氏寿命很长,汉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受制于窦氏,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
女主干政的滋味,武帝不光从史书上见过,也自己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会有“母壮子弱,必乱天下”的顾虑。
四,钩弋之死。后元元年,七十岁的汉武帝自觉不久于人世,命画工在甘泉宫画周公背成王图。
大臣们纷纷明白武帝要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希望大臣们能像周朝的周公旦一样,在武王死后尽心辅佐年幼的成王。
到了这里,钩弋夫人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关于她的死,《汉书》是这样说的:
钩弋婕淑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
而《史记》的记载就比较复杂:
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矣!”
班固认为钩弋夫人是触怒了汉武帝,最后忧虑而死。而褚少孙则认为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故意杀死的。
相比而言,《汉书》的说法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褚少孙补写的钩弋夫人故事错漏之处不少,而情节则更加富有戏剧性。
在描述钩弋夫人被杀后,褚少孙还在最后加了一段武帝对此事的解释:
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耶?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在西汉后期已经流传各地,可是东汉的班固为何没有将这则资料写进《汉书》呢?难道他手里有更加可靠的资料么?这一切,都已经是个谜团了。
钩弋夫人死后,八岁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一个月后,七十岁的汉武帝驾崩。太子继位,是为汉昭帝。
总结:钩弋夫人之死,史书上说法不同。然而褚少孙补写的《史记》中,这段故事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也很符合汉武帝晚年的残酷作风,于是迅速被后世所接受。
民间百姓同情钩弋夫人的遭遇,故此流传着钩弋死后化为神仙的传说:
武帝末年杀夫人,殡之而尸香一日。昭帝时更葬之,棺但存丝屡也。 《括地志》
而后世的一些封建政权则认可汉武帝的做法,认为汉武帝杀钩弋实在是
昭然远见,为后世记虑,故非浅闻陋儒所及也。
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为了防止女主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出现,在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后,迅速将其母刘氏杀死。并下诏曰: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与国政,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
《北史——太宗纪》
从此,“立子杀母”便成为北魏王朝的定制。北魏王朝存在了一百四十多年,因“立子杀母制”而死的后妃人数众多。然而,女主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却并未就此消失。
可见,“立子杀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遗臭万年,被后世唾骂外基本对封建政权毫无意义。所以到了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时期,便不再执行这项规定,“立子杀母制”名存实亡。
后世的政权都吸取了北魏的教训,从此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将立子杀母作为解决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的方法。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虽然这进步的代价未免太高也太没必要!
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信哉是言也。”
翻译为:“抗击戎狄,惩治楚人,此话不假啊!”
此为太史公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中所言,引用了《诗经》的中《鲁颂》四篇之一的《閟宫》。
《淮南衡山列传》则主要记述了西汉历代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历史。
出处:
太史公曰:《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翻译:
太史公说:《诗经》上说“抗击戎狄,惩治楚人”,此话不假啊!淮南王、衡山王虽是骨肉至亲,拥有千里疆土,封为诸侯,但是不致力于遵守藩臣的职责去辅助天子,反而一味心怀邪恶之计,图谋叛逆,致使父子相继二次亡国,人人都不得尽享天年,而受到天下人耻笑。这不只是他们的过错,也是当地习俗浇薄和居下位的臣子影响不良的结果。楚国人轻捷勇猛凶悍,喜好作乱,这是早自古代就记载于书的了。
而此处太史公所言的诗说,指的是《诗经》的《鲁颂》四篇中的《閟宫》,节选如下: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吴宫麋鹿的意思?
典源出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刘安“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 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
释义用法 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吴王听信谗言,反将伍子胥赐死。子胥临死时悲愤地说,吴必为越所灭,宫殿会成为废墟。汉时淮南王刘安欲图谋反,伍被劝谏,举子胥谏吴王事,告诫他不要落得国破身亡,宫台荒芜的同样后果。后用此典表现慨叹故宫丘墟,朝代兴亡的怀古之情。
用典形式
【游鹿】 宋·孙鼎:“啼猿声堕楚江碧,游鹿梦迷吴苑深。”
【吴台草】 唐·骆宾王:“露积吴台草,风入郢门楸。”
【聚麋鹿】 唐·刘长卿:“望平原兮寄远目,叹姑苏兮聚麋鹿。”
【麋鹿游】 宋·苏轼:“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台荒麋迹】 唐·杜牧:“宫烬花声少,台荒麋迹多。”
【苏台鹿走】 清·王士禛:“太湖鱼炙事亦逆,苏台鹿走今谁怜。”
【吴台游鹿】 元·张翥:“馆娃 归,吴台游鹿; 铜仙去,汉苑飞萤。”
【吴宫麋鹿】 清·钱谦益:“君不见延津龙去有余悲,还忆吴宫麋鹿时。”
【姑苏蔓草】 唐·李白:“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三国河北名将都有哪些?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汉末三国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自然也不能少了我们河北的名将。
三国河北8大名将1、刘备
刘备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的开国皇帝。
昭烈经营良不易,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到他的时候已经穷的不行了,只能靠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经过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颠沛流离半生,终于取得荆州、益州,创立了蜀汉基业,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
刘备除了善于用人,团结各方人士,自身也不弱,在前期凭借战功而入仕,《三国志》中也评价他武勇。
2、张飞
张飞是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蜀汉名将。
张飞勇武过人,被称为万人敌,和刘备、关羽亲如兄弟,早年跟随刘备辗转四方。长坂坡时刘备败退,曹操派军追击,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吓得曹军无人敢逼近,使刘备成功逃脱。刘备入川时,张飞义释严颜,平定巴郡、巴西两郡,被刘备封为巴西太守。张郃攻打巴西郡时,张飞大破张郃,报的巴西郡一方平安。
张飞是当世虎臣,重情重义,武力过人又富有谋略,但是缺点就是从不体恤士卒,鞭打后还让他们侍奉,最后终因这个被手下刺杀。
3、赵云
常山赵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石家庄正定。
赵云早期曾跟随公孙瓒,后来结识刘备并追随,忠心耿耿。赵云参与了很多大战,长坂坡救刘禅于危难之间。在扫荡西川,汉水之战,箕谷之战,赵云都曾指挥作战,取得很好的战绩。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劝谏,但愤怒的刘备不听执意东征,留下赵云。刘备去世后,赵云继续随诸葛亮参加北伐。
赵云一身征战,被刘备评价为一身都是胆,在后世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4、张郃
张郃是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张郃早年是袁绍手下大将,河北四庭柱之一,在官渡之战后投降曹操。张郃跟随袁绍时没有显赫的战绩,追随曹操后,跟随征战四方,攻河北定淮南平凉州夺汉中立下显赫战功。真正让张郃扬威的是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大破蜀国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张郃用兵机变无双,跟随曹操后才能得以发挥,蜀国大将自诸葛亮起都非常忌惮他。
5、朱灵
朱灵是冀州清河国人,曹魏名将。
朱灵最开始也是袁绍部将,后来投奔曹操,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朱灵虽然勇猛善战,但是曹操非常不喜欢他,最后还派于禁夺了他的兵权,让他成为于禁的部下,以后再也没有启用朱灵领兵。虽然曹操不喜欢他,最后朱灵依然凭借战功配享曹魏太庙。
6、牵招
牵招是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曹魏名将。
牵招少年时和刘备交好,两人是刎颈之交,后来先后跟随袁绍、袁尚,袁绍势力败亡后,投奔曹操。
牵招为人重义气,善谋略,长期镇守北疆,曾设计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威震鲜卑。《三国志》中评价他“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
7、程普
程普是右北平土垠(今河北唐山市)人,东吴名将,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程普跟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斩华雄,破吕布,平定江东,赤壁之战都有参加,为江东孙吴的发展立下巨大功劳。
8、韩当
韩当是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东吴名将,十二虎臣之一。韩当也是跟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征战四方,为平定江东,孙吴政权的建立有着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颜良、文丑、高览等猛将,田丰、沮授等谋士,群雄之一的公孙瓒,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也是河北人。
日本的起源是中国吗?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从日本流传的创世神话故事来看,很像来源于中国的意味。
创世神话对比日本民族的起源故事记载在《古事记》这本书里。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天国里有两个神一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他们是兄妹俩。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岛上,就是今天的日本。那时岛上荒无人烟,兄妹俩就树起“天之御柱”,建立“八寻殿”。
他们结成夫妇,生下一堆孩子,繁衍生息就成了日本民族。
这个故事看着有没有那么一丁点儿熟悉的感觉,没错,兄妹联姻的故事就是中国伏羲女娲故事的翻版,从内容到形式都几乎一模一样。
传说中,女娲是伏羲的妹妹。
据说在宇宙刚刚开辟之初,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他们生活在昆仑山下。那时天下还没有人民,他们就结为夫妇,繁衔人类。
我国汉代武梁祠石室百像中有幅画,面上有两个人,伏羲在右边,下身鳞尾环绕,脑袋向左,女娲在左边,下身也是一条鳞状尾巴,脑袋向右与伏羲下身维绕;中间有一个小孩,手拽二人的袖子。
开天神话对比日本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仅先祖神话高度雷同,开天神话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看过之后不得不让人相信,日本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中国迁徙过去的。
日本国土诞生过程是这样的:女神伊邪那美命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儿子土神迦其,但在生儿子时,她不幸被烤炙而死。
男神伊邪那歧命大怒,他恨透了这个儿子,他在悲痛之中用十拳剑砍死了他。迦其死后,脑袋变成神,名字叫正鹿山津见,即山巅之神,胸部也变成神,名字叫淤滕山津见,即山腰之神,腹部变成的神,名字叫奥山津见,即山脚之神;他的阴部变成神,名字叫暗山津见,即山间之神;他的左手变成神,名字叫志艺山津见,即山林之神;他的右手变成神,名字叫羽山津见,即山麓之神;他的左脚变成神,名字叫原山津见,即山原之神;他的右脚变成神,名字叫户山津见神,即山沿之神。
土神伽其化生山脉河流的故事,不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翻版嘛。日本国土大部分被山峦占据,平原面积非常有限,所以日本大部分神都是山神,而且职责分得非常细,有种狼多肉少职位不够用的感觉。
中国疆域广袤,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相较而言,我们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就要大气的多。
传说很久以前,天地结合在一起,混沌一片,就像一个巨大的鸡蛋一样。盘古在这混沌中诞生了,他用巨斧劈开黑暗的世界,于是浊而重的东西下沉为地,清而轻的东西上升为天。
为了让天地再也不混在一起, 盘古氏手托苍天,脚踏大地,支撑在中间。天一日日地升高,地一日日地加厚,盘古氏随之长高。终于有一天,天地再也不增高、加厚了,它们再也不能合在一起了,这时盘古氏倒下了,他的头变成了西岳华山,两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体内的脂肪变成了江海,身上的毛和头发变成了草木。
徐福出海关于日本人的来源,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传说。传说当年徐福带着三年童男童女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可是东渡之后,徐福未能找到长生不老药,于是选择带着三千童男童女留在日本。
在这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因各种原因徙居日本,那些所谓的“渡来人”在日本积极传播汉文化,帮助日本民族破除蒙昧,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岛国文化,起初的文化沙漠如吞噬春雨一般,以极强的吸收融合能力,采集我国文化精华,像文中提到的极为神似又别具一格的神话体系,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所以,无论是起源神话和文化习性日本与我国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不能因为这些相同就断定日本起源于中国,这样就太肤浅了。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什么意思?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典故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译文:对敌作战勇敢,经常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率先垂范:
率先,带头;垂范,示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率先垂范
基本释义:褒义词,是指率先,带头;垂范,示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