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曹植新皮肤台词,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其实目的就是为了逼杀曹操,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还非常好奇,曹操不是号称求贤若渴,非常爱才吗?为何会逼杀荀彧这么一个大才呢?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因为荀彧不支持曹操加封九锡,而荀彧在曹魏集团的能量非常大,相当于是整个曹魏集团的文官之首,一旦荀彧公开反对曹操,那影响会非常大,所以曹操必杀荀彧,涉及到根本利益时,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荀彧
荀彧这个人,非常有名,也确实是非常有才,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真正能和诸葛亮齐名的人,其实就是荀彧!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庞统足以匹敌诸葛亮,或者说司马懿足以匹敌诸葛亮,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诸葛亮乃是经天纬地之才,深谙治国之道,庞统、司马懿等人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有荀彧,这个王佐之才,才配合诸葛亮齐名!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帮助刘备建立帝业。而荀彧于曹操弱小时主动投靠,劝曹操迎接天子,力抗袁绍,最终成就霸业。可以说,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建立蜀汉,曹操要是没有荀彧,也根本不可能成就霸业!荀彧,乃是天生的王佐之才!
荀彧出生颍川荀氏,非常出名,他的父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做过司空,他自己也担任过守宫令,可以说整个荀氏,在当时社会是非常有地位的,家族人才特别多。董卓入主洛阳后,荀彧看不惯董卓,辞官归乡。后来荀彧见天下有大乱之势,于是建议颍川父老尽早离去,结果众人不愿听从,荀彧只能带着自己的宗族远避冀州,而颍川最终果然被董卓部下霍霍得不成样,可见荀彧的眼光是多么的独到。
荀彧到了冀州后,受到了袁绍的礼遇,但是荀彧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离开袁绍,投靠了曹操,令众人大为不解。后人甚至以袁绍这人太蠢为由,来解释荀彧的离开。实际上,这个原因并不是非常正确,如果袁绍真的很蠢,他的身边不可能围绕着一大堆的文臣谋士!荀彧之所以选择离开袁绍,其实乃是因为他有更大的志向!这就非常奇怪了,当时的袁绍实力颇为强大,为啥说荀彧离开他是为了更大的志向和抱负呢?
这里其实非常好理解!当时的袁绍,势力已成,身边根本不缺人才,尽管荀彧是王佐之才,但他不一定能够挤进袁绍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荀彧选择加入曹操,那么他一去便可以直接进入曹操的核心决策层,因为当时的曹操集团,全是武将,没啥谋臣!事实证明,荀彧选择对了,他一投靠曹操,就受到了曹操的礼遇,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之后曹操更是把荀彧的位置抬到了集团第二,成为了曹操集团的文官之首!
事实上,荀彧的这个选择,是非常聪明机智的,十多年后,诸葛亮也做出了和荀彧一样的选择!当年诸葛亮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娶了黄月英,其实是和荆州刘表搭上了关系的。刘表的连襟正是诸葛亮的岳父,就凭借这层关系,诸葛亮要想出山辅助刘表,其实也是轻而易举的,然而诸葛亮没有怎么干!当时的庞统投奔周瑜,诸葛亮的哥哥投奔孙权,可以说诸葛亮去东吴,也是有一番出路的,但是他他仍然没有这么干,最终他选择了刘备,令人大为不解!
仔细分析一下,有没有发现,其实诸葛亮和荀彧的选择,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们都是选择了那个缺少谋臣的主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功的进入决策层!事实证明,诸葛亮和荀彧都选择对了,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厉害的人物!
荀彧和曹操
荀彧加入曹操阵营后,地位非常高,当然这里面和荀彧的才能也有很大的关系,要不是荀彧才能逆天,曹操很可能在当年的兖州就被吕布给干翻了!当时曹操进攻徐州,陈宫、张邈连同吕布一同袭击兖州,整个兖州只有三座城池还掌控在曹操手中,而之所以这三座城池还能牢牢的掌握在曹操手中,荀彧出力极大,若不是荀彧,连夏侯惇都有可能战死于此战!
《三国志》: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看看夏侯惇对荀彧的称呼,一州之镇,可见当时的荀彧,在曹操集团的地位是多么的高,说他是集团第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曹操屡次出征,都让荀彧留守后方,负责后方治理,可见曹操对荀彧是多么的信任。而每次曹操遇到危险,难以决策的时候,也是荀彧出谋划策,成功改变曹操的思路,使得曹操走向了正确的道路。这里面比较出名的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徐州陶谦去世后,曹操准备先去拿下徐州,再回军击败吕布,结果遭到荀彧的劝阻。荀彧认为,徐州不好打,且吕布在后方为祸不小,应该先打吕布,最终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彻底击败了吕布,将吕布赶出了兖州,成功收复兖州,维护了后方的稳定。如果当时荀彧没有劝阻,曹操进攻徐州,背后再遭到吕布的偷袭,曹操很可能大败!
第二次是荀彧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最开始的曹操,其实也是和袁绍想法差不多,不愿意迎接天子,毕竟谁愿意给自己找个祖宗呢?结果荀彧一番分析,认为可以借此收拢天下人心,成功的说服了曹操。之后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争霸之路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如果当初曹操没有迎接天子,他的征战哪里还有这么顺利?
第三次是官渡之战时,荀彧劝曹操一定要顶住!当时曹操因为缺粮,一度想要回军许昌,不想继续打下去了,结果荀彧果断劝阻曹操,成功的把曹操给劝住了,最终找到机会,火烧乌巢,一举击败袁绍,反败为胜。此战若没有荀彧劝阻,曹操回师,那他很可能就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荀彧在曹操的征战生涯中,立功颇多,而曹操对荀彧也是非常重视,大事小事都和荀彧商量,甚至和荀彧结为了儿女亲家,两家拴在了同一根绳上,共同进退!可既然曹操如此重视荀彧,两人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好,为啥曹操还要送荀彧空食盒,逼杀荀彧呢?
曹操逼杀荀彧
曹操之所以逼杀荀彧,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荀彧阻挡了曹操的称帝之路!很多人会为曹操辩解,认为曹操没有称帝之心,人家至死都是汉臣,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曹操的寿命不够而已!如果说曹操的最后几年,没有刘备关羽捣乱,或者说他多活几年,曹操是肯定会称帝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为称帝做准备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派董昭去问荀彧的意见,按照正常的想法,曹操和荀彧并肩作战数十年,且又是儿女亲家,荀彧应该会满足曹操的这个愿望的,会站出来支持的,结果荀彧却直接表示了反对,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在很多人看来,曹操想要升官,加封九锡其实很正常,为啥荀彧要这么反对呢?原因只有一个,在曹操之前,天下只有一个人曾加封九锡,这个人就是王莽!王莽干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吧,这位仁兄可是灭亡了西汉的!这么一看,曹操什么心思大家就明白了吧!曹操是想走篡汉的这条路!这就是荀彧反对他的理由!
当初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除了在曹操这里可以进入决策层,可以大展才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这人在当时是比较忠于汉室的!追击董卓时,那么多诸侯,最终却只有曹操一人出手,可见曹操是心系汉室之人!在荀彧心目中,曹操是匡扶社稷之臣,就像霍光那样,对大汉有再造之恩,所以曹操跋扈一点,凌驾于天子之上也未尝不可,毕竟没有曹操,就没有天子,可曹操想要加九锡,最终篡夺汉室,让曹家成为皇室,子孙后代都可以凌驾于汉室之上,这怎么可以?所以荀彧坚决反对!
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坚决反对,矛盾不可调和,于是曹操借东征东吴之机,把荀彧调了出来。在此之前,曹操出征,荀彧留守后方是惯例,但这一次曹操却将荀彧调出来并送荀彧空食盒,说白了,这就是逼杀荀彧!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魏氏春秋中说的是曹操送荀彧空食盒逼死荀彧,而三国志中并没有如此记载,只是说荀彧“以忧薨”。对于三国志的这个说法,其实本文认为,这乃是隐晦地说曹操逼死了荀彧,因为在在史书中,汉武帝临死前带走的钩弋夫人、东汉末年被何进逼杀的董太后都是“忧死”,可见史书中的“忧死”,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常死亡的记载,暗指被逼杀。所以说,整体来看,荀彧其实就是被曹操逼死的!
那么曹操难道就不能再和荀彧商量商量吗?毕竟两人并肩作战这么多年,真的就必须逼杀荀彧吗?实际上,曹操之所以采取这种果断措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曹操称帝之路不可放弃
曹操最开始也是忠于汉室的,但随着他权利地位的提升,他不仅仅再代表一个人了,而是代表了一个集团,曹操身后站着许许多多的功臣名士,为了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家族,他也不得不走上这条路。当然了曹操自己内心,应该还是想称帝的,称帝可以带来无上的荣耀,而且如果不称帝,学习当年的霍光,那么等曹操死后,曹氏家族、曹氏亲信必将受到清算,谁愿意看到自己绝种呢?所以说曹操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必须往前走,荀彧阻止他,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迫害曹氏家族,这曹操如何能忍?
二、荀彧能量太大
上文我们说过,荀彧相当于是曹魏集团的二把手,整个文臣集团都以他为首,大多数官员也是经荀彧的举荐、提拔的,如果荀彧公开反对曹操,那么这批人会持什么态度呢?会坚定地支持曹操吗?很悬!所以说,为了内部的稳定,曹操一定要把荀彧给尽早地调出来,以免事态不可控!
估计当时的荀彧,没想到曹操会这么绝情,仍然想着和曹操谈判,哪知道曹操雷霆一击,直接要逼死荀彧!空盒子摆在荀彧面前,实际上就是告诉荀彧,这碗饭你吃不了了,自己离开吧。如果你选择自己离开,那我曹操还会给你体面,你的子孙后代仍然会得到优待,如果你不体面,还想继续斗下去,那我曹操就帮你体面,但到时候,你的子孙后代,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事实上,当年汉景帝对待周亚夫,其实就用过类似手段,只不过周亚夫没有选择自尽,结果被汉景帝连根拔起。有前车之鉴,荀彧也没招了,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他只能选择自尽。
有时候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几十年并肩作战的朋友,在涉及最根本的利益时,很容易翻脸!所幸曹操在逼杀荀彧之后,并没有污蔑荀彧,还是给了荀彧应有的待遇,而且并没有将荀家斩尽杀绝,这也算是曹操的仁义了。
结语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荀彧很可能就是被曹操给逼死的!曹操想要称帝,而荀彧坚决反对,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且荀彧实力强大,曹操没有办法,只能采取雷霆手段,逼杀荀彧!至于说曹操送荀彧空盒子,实际上就是告诉荀彧,你吃不了这碗饭了,自己选择自尽吧,这是给你的最后体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魏氏春秋》)
现代的那些才女中?
凌叔华算是一个吧。
出轨见良心。
面对出轨的妻子凌叔华,陈西滢给出了三种选择:
其一,协议离婚;其二,不离婚,但分居;其三,彻底断绝情人朱利安,破镜重圆。
三种方案,由凌叔华任意选择。
虽然被戴绿帽子,还是选择如此宽厚对待妻子,与其说是因为陈西滢的慈悲心,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与凌叔华羽毛的珍惜。
后来,他的女儿问他当时为什么不离婚?
陈西滢说:“当时女性离婚是不光彩的。”
再问他,他说:“你母亲很有才华。”
所以,让婚姻继续的,终究不是凌叔华所在乎的爱情。
作为官二代,作为名门闺阁,作为一个对爱情始终抱有浪漫幻想的文艺女青年,她当然不满足于这一场凑合的婚姻。
所以,即使是选择了第三项——彻底断绝情人朱利安,选择破镜重圆,她还是和朱利安藕断丝连。
两人常常偷偷约会,不是在广州,就是在香港。据说陈西滢有一次硬闯卧室“抓奸”,愤怒得砸碎了窗户。最终,朱利安在舆论压力下,辞去武汉大学的教职,准备回国投身革命事业。
那么,这一段婚外恋至此该打上句号了吧?
然而,没有。
凌叔华买了一张前往广州的火车票,并和朱利安在香港共度了他俩最后在一起的几天。
这事让陈西滢很恼火,他给已回到英国的朱利安写了一封信:“我感到很受伤害,我对你的行为感到惊讶。你对我许下诺言说不会再给叔华写信,更不会再见她,除非她强迫你。……我不知道,你会在把道德原则扔掉的同时,也把对朋友的诚信统统扔掉了。没有信义,没有尊严,不遵守诺言。”
本以为情人走后,这段婚姻能够“春回大地”。
然而,从情人热烈的情感里抽离出来的凌叔华,在面对冷静、刻板的丈夫陈西滢时,变得沉默不已。
在35岁的年纪迷倒了比自己小8岁的外国小鲜肉,凌叔华是十分具有异性魅力的,就如她的密友苏雪林在文里写道:“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然而,她的这种眼光里的“迷离”,陈西滢理解不了,欣赏不了,也满足不了‘迷离’后面的渴望。
于是,她只能藏起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包裹得更加严实,就如她的女儿评价她的那样,她“防备心比较重,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和我父亲”“母亲一生都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
陈西滢、凌叔华
几个月后,朱利安在西班牙前线阵亡。
这一消息让原本貌合神离的婚姻更加土崩瓦解,他们没有离婚,但也没有和好,就像陌生人一样客客气气。
对于这场婚姻,她是悔恨的,她曾无数次地对她女儿说:“一个女人绝对不要结婚。”
她总是想方设法地躲避与丈夫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1939年,凌叔华找了个借口说母亲去世要回去奔丧,就独自带着女儿离开了。母女俩从香港转到上海,再从天津绕道一路回到了北平。
后来,陈西滢出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在巴黎工作。凌叔华嫌巴黎物价水平太高,带着女儿住在伦敦。
聚少离多的日子,夫妇间的交流,就更少了。
不在感情上用力的凌叔华,开始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着墨。不久,凌叔华的《古韵》出版,一跃而成为欧美畅销书作家。这之后,她渴望的各种文艺式的交际也纷至沓来。1956年,去到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文学,一去就是四年。之后,她留在马拉西亚教书为生。到了六十年代末,她又跑到了加拿大任教。
她辗转各大国际城市,写作,出书,办个人画作,依旧逃避着与丈夫共同生活。
而陈西滢呢?
女人在前面横冲直撞,活出理想的自我,背后的男人却显得落寞而毫无生气,尤其是生活的最后几年,陈西滢过得十分孤独。
婚姻里,他和凌叔华两人不吵,不闹,不说,不笑,这样的婚姻,孤独极了。
工作上,中华民国的使馆被迫关闭时,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孤零零地坐了很久,几乎是被人强行遣走,导致过度悲伤而中风,健康尽毁。
陈西滢于1970年去世。
最终,他们也没能给彼此一个温暖的拥抱,虽没有离婚,却彼此孤立着对方的心。婚姻本来是陪伴和依赖,没有感情,没有陪伴的婚姻,极目四野,唯有寒凉。
可是,他们曾经还是有过感情的吧?
至少,当初是凌叔华主动约邀请陈西滢到史家胡同的家里喝茶。
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毕业,北大外文系教授,翻译西方作家作品,和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组织新月社,还组织操办泰戈尔访华……凌叔华的心,当初还是被陈西滢的这些光环照亮过吧?
而陈西滢呢。当他在史家胡同里兜兜转转,经过前院、二院、三院、后院,东厢房、西厢房,院套院,屋连屋,最后见到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凌妹妹时,心是怦然心动的吧?
这个凌妹妹好不容易才见着,她那么才华横溢,那么美丽动人,只要美人自己愿意,他当然希望将这位佳人娶回家宠着。
1926年,陈西滢与凌叔华在北京欧美留学会结婚了。娘家人给了她丰盛的嫁妆:帝都一个有28间房子的院子。这更是给了她后来在夫家任性生活的底气。
在那个年代,凌叔华和陈西滢算是十分难得的自由恋爱结合的伴侣。凌叔华也以为,陈西滢会给她全心全意的、浪漫热烈的爱。
凌叔华、陈西滢一家
然而,蜜月回来之后,她发现婚姻生活单调乏味,尤其是当陈西滢与鲁迅开始骂战,她和他都被这个圈子给隔离了。
最大的情感裂痕出现在陈西滢受聘去武汉大学当文学院长后。凌叔华陪同前往,定居在武昌昙华林,身边没有很要好的朋友,而且陈西滢坚持不聘请家眷,所以赋闲在家的凌叔华更是百无聊赖。
将日子过成一滩死水的凌叔华心有不甘,总盼望着发生点什么。
是什么呢?于是,就有了和朱利安的“廊桥遗梦”这一出。
世事纷扰,谁能坐定浮世乾坤?谁又能控制住爱情的脉搏?婚姻最终,把每个青春里的爱情搅得七零八落,把每个成年人的情感欲望都包裹进去,最终在情天恨海里拿捏取舍。
浮世易变,岁月易老,爱情易逝,人生疏忽而过。
1990年,身患乳腺癌的凌叔华逝世于北京,最终与丈夫陈西滢葬在了一起。
这一世的恩恩怨怨,或许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得到诉说与释怀。
这一场不幸的婚姻,似乎始于与徐志摩那若有若无朦胧的暧昧之情。
她和他的相识,始于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
当时还是燕京大学英文系主任的陈西滢负责接待,他想借凌府著名的大客厅,开一场世纪party来欢迎泰戈尔的到来。
这个凌府便是凌叔华家的豪宅。
凌叔华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跟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当过很大的官,这个职位就是若干年后的北京市市长。
大户人家,往往妻妾成群,凌叔华的妈妈是三姨太,她是家里的第十个孩子,按说父亲也注意不到她。
但因为自小爱画画,6岁那年被父亲的友人夸赞后,其天赋得到欣赏,她父亲斥资请名师培养她的兴趣爱好。
1922年,22岁的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大学生活进一步滋润了她的灵魂与思想,也给了她展现才华的机会,她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所以,当欢迎泰戈尔的文坛盛大party在她家举办时,这个在诗书画里泡大的主人家千金以近水楼台的机会主持了这场盛大party。
据说,那一夜,她清秀的面容、绝佳的口才、纤细的身姿,穿梭于名流之间,简直是倾倒众生。
她这一“show”牢牢吸引了后来的丈夫陈西滢,也吸引住了诗人徐志摩的眼光。
徐志摩将她比作是“中国的曼殊菲尔”。
那时候还没有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而凌叔华的“小姐家的大书房”却名动天下。
也是起源于一场聚会。1923年,凌叔华和画论家江南萍以“苏东坡诞辰886年”为由,在凌家大宅组织了一次聚会,邀请了齐白石、陈衡恪等艺术家,以及美国女画家玛丽·奥古斯塔·马里金。这场聚会盛况空前,“小姐家的大书房”至此享誉圈内,它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10年。
因此,当时的中国文坛流传一句趣话:“嫁君要选梁实秋,娶妻先看凌叔华”。
凌叔华长得美,性格也温和,家境又是百里挑一,是做妻子的绝佳人选。
据说,徐志摩的父亲在儿子离婚后,最中意的儿媳妇就是凌叔华了。
徐志摩失恋后,也曾一度把凌小姐当作是电台情感主播,经常写信给她排遣郁闷。而凌叔华呢,也是有信必回,一来一往,两人相识半年通信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平时还经常聚会呆在一起。
徐志摩
按理说,徐志摩父亲如此看好凌叔华,而这两人情感也如此绵密,为何就没有执子之手呢?
林徽因不选徐志摩,是因为她知道,诗人心目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嫁给一个诗人过一辈子,风险实在太大,她更愿意以女神的姿态停留在诗人心中,而以女主人的姿态和梁思成过接地气的生活。
凌叔华不选徐志摩,原因大抵也如此,她性格传统,岂敢轻易将自己置身于感情风浪里?所以,最终她在考虑了社会地位、家庭门户以及父母的意见后,她选择了自己虽然没什么感情,但才华与实力旗鼓相当的陈西滢。
可是,她又没能像林徽因那般果断与坚决,这份情丝终究是斩不断理还乱。她选择了和陈西滢结成连理,但却把诗人放在了心上一辈子。
据说,凌叔华在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念叨的不是丈夫陈西滢,而是诗人徐志摩的名字。
错过月亮,就不要再错过星星。
如果说徐志摩是凌叔华心中的月亮,那么朱利安便是她心中的星星。
昨日之人不可追,那么眼前这个对自己展开热烈追求的恋人,她想牢牢抓住。
这大概也是当她遇到诗人朱利安时,燃烧起熊熊爱情之火的原因。
爱起来也真是疯狂,她变得非常主动,她打扮自己,烫了发,还化了妆。
朱利安呢?他对她自然也是十分爱的。
他在给母亲的信里说:“她,叔华,是非常聪颖敏感的天使……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迷人的尤物,也是我知道的唯一可能成为您儿媳的女人。因为她才真正属于我们的世界,而且是最聪明最善良最敏感最有才华中的一个。”
从1935年10月到1937年1月,这一段姐弟恋维持了近16个月。
凌叔华似乎是将自己整颗心豁出去了,她带朱利安混圈子,他们一起到北京去见了一些京城文艺名人,比如齐白石、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等。
她甚至疯狂到产生要离婚,然后再和朱利安结婚的念头。
这一点与毛姆小说《面纱》里勾勒的故事十分相似:女主凯蒂嫁给了很爱她的男人瓦尔特,但没过多久就觉得对方无趣,并疯狂迷恋上了情人唐生。
女主凯蒂最终出轨,并试图跟瓦尔特离婚。她说:
我嫁给你纯粹是个错误,我万不该如此,我太傻了。我一点也没关心过你。我们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之处。你喜欢的那些人叫我讨厌,你感兴趣的那些事叫我烦透了。
这些或许也是凌叔华想对陈西滢说的,她还对朱利安说,她与陈西滢结婚是为了尽义务,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可是,最后情人朱利安死了,凌叔华对感情少有的激情燃烧殆尽,她生命里关于爱情最后的念想,也灰飞烟灭了。
这之后,她变成了一个只有事业的女人,写书,画画……终其一生,在感情上再也没有任何波澜,这或许就如法国女演员于佩尔在电影《将来的事》中所说的一句经典台词:“你知道吗,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不需要婚姻,连艳遇都不需要。”
或许,在人生晚年回忆起那一段风流韵事,她也会恍惚,会怀疑其是否真实存在。
或许,那真的就是一段廊桥遗梦呢!
休伤吾主是谁说的?
'休伤吾主'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杨修之死里庞德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不得伤害我的主公”。
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酒的起源是什么?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酒是其中之一,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
酒的起源关于酒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个是仪狄造酒。《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战国策》云:“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另一个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
初始期公元前4000-2000年,人们把就看做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饮品。《战国策》云: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发展期公元前21世纪-前206年,酒还局限与社会上层阶级,人们已经懂得用曲蘖。
成熟期秦朝到北宋时期,酒开始在士大夫、文人、民间广为流传,酒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提高期北宋到晚晴时期,传统白酒出现。饮酒、酿酒开始普及民间并成为风俗。
变革时期自1840年以来,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等多种酒开始在我国立足,西方酿酒技术和我国传统酿酒技术争放异彩,酒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
如何才能看懂人心?
我总结了几个行为的方法,从这几点就可以,你可以试试
一、通过寒暄了解对方
寒暄是人们相见开始时最常用的方式,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如果仔细观察,仍然有助于了解对方:
(1)表情
眼睛柔和地注视对方,笑容自然放松的人内心从容自信;眼睛大睁直视对方,表情夸张的人有表现欲;目光躲闪、口中忙不迭地问好的人有自卑倾向;目光游离、表情僵硬的人比有些傲慢。
(2)握手的力度
握手短促有力的人热情而自信,握手轻飘飘的人心不在焉或缺乏自信,不断地摇晃手臂的人有恭维对方的心理。
(3)手掌的湿度
若对方的手掌潮湿,说明对方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通过表情了解对方
表情是心情的镜子。人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或制造出与我的真实想法完全不同的表情来,是非常困难的。
三、通过视线了解对方
人类从外界得来的信息,有70%来自眼睛。眼睛也最有表现力,有道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为此观察对方的视线有助于了解对方:
(1)视线柔和自然的人内心从容自信。
(2)视线不停乱动的人心不在焉,或者喜欢算计,善于察言观色。
(3)眼睛惊恐,不断被对方表情前后的人有自卑感,没有主见,或急于讨好对方。
(4)微微低头、视线向上望着对方的人可能有敬畏的心理,抬头向下望着对方则表示傲慢。
(5)大睁眼睛直视对方的人如果不是充满敌意,则多半精力充沛,或控制欲强。
四、通过言谈了解对方
(1)语速
说话一直以来慢条斯理,突然变得快速急促,往往是因为心中感到不安或恐惧,想迅速把事情说出来以得到解脱。一样的,一直以来能言善辩,突然变得吞吞吐吐或者一直以来说话不得要领,突然间滔滔不绝等情况,都要引起注意。
(2)音调
一个人在表达反对意见时,为在气势上压制对方,往往会增强音调;人在激动时,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也常增强音调。相反,人们在平静、颓丧、沉思时,往往降低音调。
(3)节奏
有自信、心地坦荡、性格乐观的人,说话必然富有节奏感。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总是张口结舌、语无伦次,则多半是缺乏自信或心中有鬼。如果一个人说话有板有眼,说明他对所谈事情清楚明白,立场坚定,不怕对方反驳;相反,匆匆忙忙想要结束谈话,或支支吾吾、语气暧昧的人,多半不愿承担责任,处世圆滑。
五、通过行为举止了解对方
行为举止是一个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能有助于了解他的习惯和性格等特征。
(1)手姿
手是最容易表现人的习惯的部位。比如有的人喜欢有意无意地玩弄领带、钢笔、挖鼻、抚弄头发、掰关节等,双手总是忙个不停,这样的人不安稳,欠成熟;笑时用手掩住嘴的人有女人气;手势过多过大的人表现欲强,或者思维活跃,急于表达。
(2)坐姿
坐下时劣行━靠拢的人,比有些内敛拘谨;双腿叉开的人不拘小节;喜欢跷起“二郎腿”的人,控制欲比有些强,希望获得优越感;习惯将脚神经质般不停晃动、前伸、翘起的人,比有些喜欢引人注意,表示我“对此事不在意”。
(3)站姿
哈着腰、弓着背望着对方,一个“刘罗锅”似的人,缺乏自信和主见,急于讨好对方;喜欢双手提着包垂在身前,像个侍者相同笔直地站着的人,多半自以为形象不错,且看重别人对我的印象。
(4)行姿
走路快、步幅大的人一般是急性子;走路东张西望、慌里慌张的人可能喜欢算计;走路磨磨蹭蹭、总喜欢靠着墙角走路的人是沉默的内向者,或者有自卑倾向;喜欢把手插到裤袋里的人希望引起别人注意。
总之,从非言语的行为中观察一个人,花一样的时间,善于观察的人会比别人得到更多的信息。
三国演义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是英雄,总要有两句豪言壮语。这其中,称得上霸气的有如下十句。
我们按照演义的出现顺序,一一进行分析。
一、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落魄文人的一声嘶喊,掀开了汉末乱世的帷幕。
二、袁绍: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面对董卓,唯一敢亮剑的人。袁本初当年也是位性情中人,惜乎后来忘了“本来初心”。
三、吕布: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虎牢一战天下知,从此江湖上留下了“吕布非一人可胜”的传说。然后再见吕布,围殴成了常态。
四、杨彪: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家贫出孝子,国亡出忠臣。奈何大厦将倾,岂一木可支?
五、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夫奸雄者,欺世而盗名,虽无名节,然必有才。
六、关羽: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河北诸将,土鸡瓦犬耳!
七、赵云:吾乃常山赵子龙也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八、张飞: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九、周瑜: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十、刘备: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霸气指数★★★★★
影响指数★★★★★
虽万里江山,岂可换兄弟情谊。能说出这句话,是非成败不重要了。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烧瓦岗一炷香”。古来结义,但言誓同生死者众,而几人能做到?
所以,我认为刘备这句话,才是整部书里最霸气的一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