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文武兼备的将军是谁,三国中哪些人最忠义?
三国时期,武将、谋士皆出,要说最忠诚的人,三国时期都有忠于自己国家的人。
先说曹操阵营中忠于自己的人比比皆是,曹操帐下人才济济,光武将就有上千名,谋士就有五人,五大谋士之首当属荀彧,也是曹操前期打天下的军师,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绩,其次是郭嘉郭奉孝,在征伐袁术袁绍时也为曹操出了不少谋略,他们都是曹操的军师祭酒,也就是现在的参谋,尤其是郭嘉对曹操无比忠心,在征伐袁绍时提出了著名“十战十败论”,深的曹操的器重与喜爱,可惜郭嘉死的太早,仅38岁就夭折了,这也不由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在逃回南君设宴士兵,在酒席上饮酒痛苦流涕发出“惜哉奉孝,痛在奉孝,哀哉奉孝”的感叹,若郭奉孝在此,何止孤有如此之惨败呀!还有爱将典韦将军对曹操也是无比的忠心,若不是曹操贪恋张绣婶婶的美色,使张绣觉的在侮辱自己叔叔反叛曹操,也不至于使典韦再救曹操时惨死,还搭上了自己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的性命,后来在曹操征战袁术大获全胜路经典韦将军墓地之时,祭奠典韦将军也是大哭典韦将军,哀哉到若不是孤贪恋美色,也不至于使典韦将军惨死呀!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典韦将军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重。
二:在看孙权阵营中,周瑜、鲁肃、黄盖都是忠于东吴孙权的,周瑜又被称为周郎,既有武力又有谋略,可以说文武兼备,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又善通音乐。周瑜在东吴集团中被孙权受命为大都督,可见周瑜在孙权心中的地位,赤壁之战,周瑜使用连环计大败曹军,其军事才能非比寻常,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应诸葛亮之计夺得荆州多个州郡,可见周瑜有多为东吴孙权操心城池的地位,有多么的忠于孙权,以至于最后在归国途中病逝。
三:在看刘备集团中,关羽,字关云长,又被后世称为“关公”。关羽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命清高,很孤傲,看不起世家大族,但是对待下层人世,对老百姓和手下人很好,桃源三结义,使关羽忠于刘备,关羽在曹操帐下的时候,时常怀念刘备,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关羽请辞曹操时也是费了一番周折,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刘备的二位妻子去找刘备,其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再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的吕蒙擒获被杀也没有投降,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关羽败走麦城,也是因为关羽的性格决定的,刚愎自用,性格孤傲,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联合东吴抗击曹操,因为蜀汉本身就很弱,没有东吴和曹魏强,应该实行弱弱联合共同抗击曹魏的政策,只可惜关羽孤傲的性格害了自己,不应该发动襄樊战争去打曹仁,使东吴有机可趁偷袭荆州,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文臣诸葛亮可以说是最忠于刘备的军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含恨而死,病逝于白帝城,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定心辅助后主刘禅,尽而做到“鞠躬尽醉,死而后已”,从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在定心完成先主的遗愿,统一中原 ,匡扶汉室。可是到死也是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诸葛亮会功夫吗?
诸葛亮 在27岁以前隐居乡下,他自比管仲,乐毅,老想着自己 有朝一日能够一展抱负,成就一番大事业,诸葛亮运筹帷幄聪明绝顶,尽心竭力的辅佐蜀国半生戎马,那他到底会不会功夫呢?
诸葛亮的两位偶像管仲,乐毅,虽然管仲是文官,但是乐毅是战国后期的军事家,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诸葛亮的两位偶像一文一武 诸葛亮想成为他俩的结合体,自然文武都不能放松,他虽然未出山以前,以耕地为生,但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的志向不在耕地上,他肯定会严格的要求自己,他知道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人 才能够在乱世一展抱负,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是会功夫的, 而且功夫还很高。
诸葛亮精通周易八卦、奇门遁甲之术,如果没有点武术基础,他是不会恰如其份的点兵用将的,还有就是东汉末年正逢乱世,如果不会点功夫,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恐怕在当时的社会难以立足,诸葛亮是聪明绝顶之人,他不会不知道在当时练武的好处,诸葛亮的前期是一个文官,但他后期也能带兵打仗正史《三国志》记载 诸葛亮两次出岐山攻打曹魏,那个时候蜀汉后期诸葛亮已到晚年,从蜀国的成都到北方曹魏,千里遥远,如果诸葛亮不会点功夫 ,作为一个当时也年近花甲之人的他恐怕了,不但不能带兵打仗 ,光长途跋涉他的身体也承受不住。
诸葛亮不像关羽 吕布,张飞,以一敌十,功夫盖世,但是我认为, 对于防身还是绰绰有余的,对于正史上为什么没有记载诸葛亮会功夫,我想大概是因为诸葛亮 在当时武功平平,不能和一吕二赵三典韦将其并论, 所以索性就没有记载,至于小说《三国演义》 为什么也没有 诸葛亮会功夫的记录,我想大概是因为去坐着 只是刻意美化诸葛亮 ,把他的缺点都掩盖了吧。
综上所述,诸葛瞻不但聪明绝顶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虽然史书上没有有关于诸葛亮会功夫的记载,但是诸葛亮绝对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他是一个文武全才,只是因为他在文上的修为 太过于强大,所以才掩盖了他会武功的事实。
三国杀曹婴说的老将军是谁?
赵云。在电影见龙卸甲中曹婴包围了赵云。三国杀的曹婴是根据电影改编的。
三国杀公认最强武将是祢衡吗?
不是。
感觉不是的。理由:祢衡被杀友尊为“5秒男”(出牌只有5秒钟),对玩家手速要求太高了。所以称不上最强史诗。其他的史诗武将高度也非常高:比如:刘焉,王允,董允,王朗。具体内容,可以去APP内查看。个人推优则是刘焉:配上神器,基本无解。
尔等竖子,不堪为伍!听这台词就知道一定是个单挑王者,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单挑王者,不过前提是你要管理好每次出牌的时间!超强过牌、超强爆发就是祢衡的代名词,一技能的用一摸一让他无论是顺风局还是逆风局都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另外二技能与一技能的配合还能拆对手的牌,一波强大的爆发已经让对方很头疼了,完了弃牌阶段你还要拆一张牌,这样的强度,单挑应该没谁了。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提起大唐的神兵——陌刀,不少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脑海中想必都会立即浮现出这么一句话: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香积寺战场之上,李嗣业手持陌刀,横在万千敌军阵前,说出这么拉风的一句话,甭管是真实的实力,还是在吹牛皮。李嗣业当时的风采,让后世的我们,不由得产生无限的神往。
然而就在无数后人为之风采神往的同时,也不由产生了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
大唐时期的陌刀是专克骑兵的大杀器,一堆陌刀手拿着明晃晃、锐不可摧的陌刀冲去,对面的骑兵便会被滚瓜切菜般剁得七零八落。
毕竟都说了,人马俱碎嘛!
那么真实的战场之上,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陌刀手都能像李嗣业那样,身长七尺,壮勇绝伦,一手陌刀,耍得让人胆裂心寒。
真实的历史当中,与其说大唐陌刀是游牧骑兵的克星,倒不如说正是陌刀的出现,才最终补齐了大唐对付塞外骑兵的最后一环。
大唐军队真正在对决骑兵军团之时,陌刀手们绝对不可能会仅仅是单兵种在战斗。
而且陌刀出现后的步骑战术,也是历经隋唐时期,先辈们无数次与突厥骑兵作战,所最终演变出来的最佳战术。
隋唐时期针对的战术北周大定四年,杨坚废周自立,建立大隋王朝。
第二年,在北周千金公主的撺掇之下,突厥沙钵略可汗兴兵四十万,大规模入侵隋境,自此拉开了隋、突厥的长期战争。
在当时,突厥控弦之士百万,作为中原王朝的隋朝,国力不足,在与这种“来如激矢、去如绝弦”的游牧骑兵作战之时,堪堪处于守势。
当时以步兵为主的隋军采用的策略便是方阵。
“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
跟后面宋人所用的以步克骑的方阵不太一样的是,隋人所用的方阵主要是由步兵、兵车以及骑兵三个部分组成。
两军对决之际,步兵先将鹿角半插入地,然后步兵依托在兵车之间,形成巷战之势。而兵车则弯曲排列,形成钩形,排在兵阵最前面,骑兵则在最后方压阵。
当对方的骑兵呼啸而来之时,首先要经历专克战骑的鹿角伤害,然后冲击到跟前时,大量的动能首先被兵车吸收,钩连在一起的兵车如同坚固的城寨一样,抵挡着骑兵的冲击,而随后步兵则通过冲进冲出,与骑兵进行激烈的短兵相接。
当骑兵陷入兵车、步兵的鏖战之时,后方的精锐骑兵开始催动,从推开的战车缝隙中冲出,真正的杀手锏才最终登场。
这种消耗性防守反击的办法,也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到了隋朝中期,南北统一之后的大隋元气恢复,再与突厥骑兵PK的时候,就没那么被动了,战术也开始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骑兵对决在当时太原是隋朝和突厥的兵锋前线,李渊当年镇守太原时,就曾经一改以往的战术,创造了一种以骑克骑的打法。
“乃简使能骑射者两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
李渊玩得这把,跟千年前的赵武灵王差不多,新版的“胡服骑射”,使汉家的骑兵进一步胡化,以增强马上对决的战斗力。
咱们看李渊可千万不能光参考李二删减、批准的史书描述,毕竟人家也是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能培育出战神李世民的父亲,能弱鸡到哪里去?
随后李渊开创大唐,而其子李世民在父亲的战略思想影响之下,开始频频利用骑兵出击,东征西讨,最终创下了一个煌煌的灿烂王朝。
不过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他麾下的那些名将们,对李渊老爷子的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战阵之中,加入了陌刀的组成。
陌刀无敌!最初隋军以战车为阻挡,后来大唐开创了以骑克骑,但唐朝的战马还是没有突厥的骑兵多。因此出征的部队里,军队主力,还是以步兵为主,但以往靠着兵车防御还行,出征的话过于笨重,不利于长途奔袭,但让步兵主要承担肉盾、炮灰儿职责,步兵也是表示压力山大。
因此,李世民麾下的将领们便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能力。
经过了数十年的摸索、总结,这帮人最终创造了不用兵车抵挡对方冲击的战术——步兵上陌刀。
陌刀想必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有所了解,很多人说他是古代类似斩马剑一样的东西,毕竟唐书记载的大唐四个刀制——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只有这个陌刀一直没有出土记录。
因此,陌刀始终让人难以确定,这个神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有人推测出是带长杆、短双开刃的样式。
还有人觉得是半长柄、半长刃,很容易握着的样式。
然而,当你看完其他三个长刀的样式之后,总会觉得,其他三个都是长刃短柄,陌刀会例外吗?不过史书之中记载的三米多长的大刀,怎么想也不太可能。
您还别说,还真有这么长的大刀,如今藏于日本鹿岛神宫之中,有一柄传世直刃唐刀——金铜黑漆装唐直刀。
这柄刀通长已经达到了2.71米,而刀刃就有2.24米,想象一下,被两米多的大刀指着鼻子的感觉,就问你恐慌不恐慌?
因此,当时的陌刀,也有可能真的是三米多长的刀刃,让人一看,不禁胆寒。
玩过《三国志》街机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赵云拿着宝剑砍人的样子,想想换成三米大刀的样子,是不是挥哪儿,哪儿要倒一片,拿着三米长的陌刀挥一下,是不是脑海中人马俱碎的画面,立即呈现出来了。
这种样式,其实也比较符合当时唐人记载,陌刀还常用于守城方面的作用。想象一下,守城方将士站在城头,一挥三米长刃的陌刀,顺着箭垛划拉过去,顿时砍断数人,跌落城下的效果,是不是很猛?
拐过头再说陌刀出现后的大唐战阵,这个时候的游牧骑兵,再看唐军配置之时,就不由得头皮发麻了。
在《卫工李靖兵法》里曾这样描述陌刀克骑的阵法:
“诸军弩手,随多少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
在当时唐军应对游牧骑兵之时,采用的战术首先是远程攻击,弓弩手一顿猛射,能杀多少就杀多少。
等对方冲击到近距离了,弓弩手们开始换装备,陌刀、棒子拿起来,立即变身成为一个标准的步兵,拿起刀棒前行冲击。
想象一下,齐刷刷、明晃晃、三米多长的陌刀,如同刺猬一般怼上去,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古人曾经形容过这个景象:
“前军之士尽执长刃而出,如墙而进。”
一个如墙而进,将陌刀的多、密,形容得令人震撼,想必此刻对面的骑兵们的内心的震撼,才真是一万匹某某马跑过。
即便如此,唐代兵书上也没有设定陌刀一出,谁与争锋,人家还设定了陌刀手们被击回的时候,该怎么应对。
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骑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回,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援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因此可以看出,陌刀作为唐代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兵种,它在大唐军队与游牧骑兵作战之时,替代了隋朝之时的兵车作用,起到了既吸收对方动能,又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杀伤的作用,是当时大唐应对游牧骑兵兵阵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单个的陌刀兵阵,对上游牧骑兵的话,连李靖也不敢肯定,它就一定能干得过。
所以说,有陌刀加入的大唐兵阵,是克制骑兵的最佳配合的说法,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给你个机会穿越回三国时期?
如果有机会穿越回三国时期,熟读三国历史我会选择谁来辅佐,帮助终结这刀兵四起,血火纷飞的乱世呢?我想,这得看穿越的具体时间。
如果具体的穿越时间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前,我想我的辅佐对象会是袁绍。跟三国演义中志大才疏,忧柔寡断的刻板印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袁绍其实是宽厚爱民,名望与实力兼具的不世枭雄。至少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身具四世三公之海内人望,坐拥冀,幽,青,并四州膏腴之地,户口数百万,带甲数十万,战将如云,谋臣如雨,其形势比仅完全控制兖州及徐州豫州一部的曹操优胜很多。
客观地说,辅佐袁绍成功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说服袁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东归时把握机会将献帝迎至冀州,奉天子以讨不臣,上有汉室朝廷之名分,下有四州地盘之实力,再加上海内人望,天下归心,大概率在十年之内,袁绍就将扫平乱世,重归一统,三国很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奠定三国鼎立之基础的里程碑事件则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虽然只是一场遭遇战,却决定了后续数十年的历史走向。对广二人而言,虽是穿越也需顺势而为,而具体的穿越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前或之后,也将决定个人的选择。
如穿越发生在赤壁之战前,毫无疑问,我将效忠曹操,帮助其扫平孙刘,一统江南,结束乱世。这个副本的难度也不大,当时曹操已基本一统北方,据有天下三分之二,又新据有荆州之半,只要步子迈稳当一点,等军中疫情平息再南征孙刘,再留意下风向,周瑜小儿很难有机会偷袭得逞。如此,曹操挟数十万之众饮马长江,又据有荆襄上游之利,江东孙吴实难与之抗衡,一战而定江南应是水到渠成,并无太大难度。
然而,如果穿越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特别是刘备已取得巴蜀汉中及荆州之半,鼎足之势已成的话,哥估计就得再次见风使舵,顺势而为,改而效忠刘皇叔了,哈。
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北方雍州兖州凉州等地出现大规模民变及马超韩遂等的叛乱,牵扯了曹操的大量时间精力。而刘备孙权则趁此机会抢占地盘,扩充实力,天下大局突变。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晋位汉中王为标志,攻守之势发生变化。
此时曹操年逾六十,锐气不再,已失一统之勇气信念,而刘备集团则势力大张,锐气正盛,手握巴蜀汉中及荆州之半,拥有汉中及荆州两个重要战略支点,当年隆中对之战略基础已经形成。在巩固孙刘联盟的基础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大事可成,天下可定。
当然,客观地说,刘备这个副本应该是前述几个副本里难度最大的,变数也最多。但总体而言,在鼎足之势已成的前提下,似乎苦尽甘来的刘备比垂暮之年的曹操和一意保守江东的孙权要更有进取心一些,成算也更大一点。
以上就是哥在穿越前的大致想法,总体思维就一句话: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辅佐最有实力名望的军阀辅佐,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最好就用一代人的时间,二三十年之内)和最小的代价结束这近百年的华夏内耗,尽可能地减少这刀兵四起的乱世给平民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让改朝换代的巨大损失尽量减小一些。更重要的是,尽力不让政权最终落到司马老贼一家手中。。。
无论是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出发,还是从个人搏取功名富贵,青史留名的角度,如果有幸穿越回三国,本人的最终目标都是尽力避免三国归晋的结局,从而引发五胡乱华这华夏民族的千年梦魇和不堪回首的三百年大分裂,大黑暗时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