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北魏老祖,为什么河南介绍河南六大古都时说南阳是楚国发源地?
这个问题很复杂。说它复杂,即使在清华简《楚居》问世以后,楚都“丹阳”地望仍是个悬案。因为《楚居》扯出了更多的地望,都与“丹淅之会”不相干,包括李学勤先生、徐少华教授都只是在猜。在学术领域,关于楚国始都“丹阳”的论文实际都是在编织“皇帝新装”,而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声音,却被“皇帝新装”的各种赞誉所掩盖。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学术本身不纯净,背后有各种利益掣肘;而且学术环境污染太大。总有人喜欢吹,凡沾边的不沾边的都能吹出个花来,搞媒体轰炸,先把学术界不能定论的给坐实到自家再说。于是,“二里头夏都”、“黄帝故里”,甚至“玉皇大帝故里”都出炉了……学术定论是地方宣传部门的笔杆子们能做得了的吗?
丹江考古结束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其实从陕西商洛到湖北十堰包括河南淅川,整个丹江流域都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楚国遗址;已出土文物的上限不过春秋中期,其楚式铜器甚为成熟,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人立国于春秋中期吗?因而说“丹阳”是楚国始都,肯定是牛头不对马嘴。战国时期,商於之地是楚国西北军事重地,也是楚衰秦兴之地,即便出土楚国王室重器也不稀奇。更何况春秋时期,楚还封有麇子之国在那儿。
那么是“丹阳”错了,还是“丹阳”没挖出来呢?我们先从“丹阳”的出处说起,那就是《史记•楚世家》: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峰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对于这个“丹阳”,《史记三家注》就出现了徐广、颖容的“枝江说”,李泰《括地志》的“秭归说”。“丹淅说”清朝才出现,最晚出现。这个记载其实是大有毛病的,因为在熊绎受封之前,楚人早已立国江汉。楚与西周是商末同时兴起的方囯,也曾经是反商的盟友,用司马公的话说,楚祖鬻熊“子事文王”,其曾孙熊绎是“文、武勤劳之后嗣”。
既然楚人早已立国,就因为楚君熊绎得到了周王朝承认,即搬迁至“丹阳”也不可能。那么熊绎之前的楚君所居,才是真正的楚国都城。这个地方存在吗?当然。是比《史记》更早的记载吗?当然:
《墨子•非攻下》曰:“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间。”畢沅校注云:“討”字当为“封”字。
睢山在哪儿呢?楚史泰斗张正明先生说:“睢山即雎山,后世称柤山、祖山、沮山,今称主山,在湖北南漳北部近谷城边界处,主峰突兀雄伟,附近有若干或大或小的盆地隐藏在丛山之中”(见张正明《楚史》p22,人大版)。熊丽跟熊绎是什么关系呢?根据《世本》,熊丽为鬻熊之子,熊绎之祖父。也就是说,在西周承认楚国之前,楚人至少立国于睢山三世了。那么,司马公的“丹阳”肯定就是个笑话。这个不稀奇,太史公作为西汉太史令,不也是连刘邦老爹的名字也弄不清吗?
那么关于这个楚始都睢山地望,有佐证吗?《春秋》昭公十二年《左传》记载有楚灵王与右尹子革的对话,可谓力证:
“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子革对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这个“辟在荆山”的记载,和“始討此睢山之间”的记载形成逻辑系统,足于作废一切“丹阳说”:荆山在睢山西南百里,熊丽立国于睢山之间,其孙熊绎受封时仍在向荆山拓展(详见张正明先生配图)。熊绎如果立都于丹阳,跑到南方四百里外去“筚路蓝缕”,不是有病吗?《史记》错了,还是《墨子》、《左传》都错了?嘉会认为,楚国始都“丹阳”,本就是司马迁从错讹史料中抄出来的!楚国始都以荆、睢为望,此传世文献早有定论,只是因《楚世家》之讹记,遂有纷纭之“丹阳”歧说,实则皆文字游戏耳。
所以,早有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指出:
丽是绎祖,睢为楚望,然则绎之前已建国楚地,成加盖因而封之,非成王封绎始有国耳。
对于楚国始都“荆、睢”之望,本文再提供几条佐证:
①楚始国之君为熊丽,而非其孙熊绎。楚君以酓为氏,正是从酓丽始,此后酓狂、酓绎,直至秦末义军领袖楚怀王酓心。楚公族姓芈,本楚祖女嬇鬼方氏之姓氏。而楚君以酓为氏,金文“酓”状神饮酒,实则“饮”字,本火正祝融缩酒祭祀之职司,文献作“熊”。据商承祚《寿春新出楚王鼎考释》:酓、熊古读声近,北方诸侯畏楚以兽视之。
②《楚居》有“夷屯”有“京宗”,宗庙在“夷屯”,“夷屯”即后世楚都“郢”之切声,在荆、睢之间;“京宗”乃季连部北上迎娶“盘庚之子”所居。关于楚人迁徙路线,《楚居》云:季连部“前出于乔山,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穴酓(即鬻熊)迟徙于京宗……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紃,思(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李学勤释“汌水”为丹水,则乔山即荆、睢之山,“夷屯”有宗庙“楩室”方可称楚都。
③自熊绎、熊艾、熊亶、熊勝、熊楊至熊渠六世楚君,传世和出土文献皆无楚与南阳盆地有关系的记载;相反,其自汉江南岸荆山沿睢水(今蛮河)、汉水向江上发展甚为明确。据古本《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徐,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文选恨赋注》所引),此役熊勝或熊楊应有兴师,乘火打劫染指了今鄂东铜矿,从而为熊渠兴起奠定了实力。第八世楚君熊渠以勇力、胆略著称,是楚人走出荆山,沿沮水、汉江南下开拓江上的英雄。《楚世家》云:
甚得江汉民和,乃兴兵伐庸(杜预注:今上庸县)、扬越(得名扬水,在长江中游),至于鄂(刘伯庄云“鄂州”)……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曰“今江陵”),中子红为鄂王(《九州记》曰“今武昌”),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何光岳谓在安陆)。
熊渠分封三子,实则保护运铜通道的安全。熊渠之后,历熊挚红、熊延、熊勇、熊严、熊伯霜、熊徇、熊咢、熊仪(若敖)、熊坎(霄敖)、熊眴(蚡冒)十一世,已入东周,均无与南阳盆地有关的记载。武王熊通以征服汉阳诸姬老大随国为头等大事,目的在于乘周衰而独占江上铜矿,其活动地域仍在汉水之南。
综论:楚始国之君为熊丽,楚始都在荆睢山之间;“丹阳”实太史公之误说。那么,就有人会判断了:如此说来,“南阳是楚国的发源地,楚国的都城在南阳”,不就是谎话了?的确如此,既然论楚国,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湖北襄阳的荆睢山,搬到南阳淅川去,楚即荆,荆即楚,自古荆、楚互训。未闻楚可训“丹”者。抛弃古训言丹阳之论文,岂非民科哉?!
补充一点:武王之子文王熊貲二年,“伐申,过邓(今襄阳樊城西北)”,始与南阳盆地发生关系。“申、息”为楚之门,可以这样说,今河南大半土地已为文王之后的历代楚君所征服;而申邑改为宛邑,大致在楚悼王之时,因为吴起作过“宛令”。
正本清源,以客观的考证,还原历史的本来,@嘉会天下 欢迎您的关注,共同探索文化的温度!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楚地出土十六种竹简,张正明先生《楚史》、《楚文化史》,石泉先生《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徐少华《清华竹简探论》,《世本八种》,《左传》,《史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相关考古报告和论文。未指明出处者,一并致谢!
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
谢邀。
“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晋在后?具体如何?
这是个历史问题,但正好和我这段时间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史有关,就斗胆回答一下。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常见,只要是个国人,就应该对三国后期曹魏的地位是清楚的。无论是从历史地位,还是文学史、诗歌史来说,三国曹魏时期的辉煌都是要远高于晋之后的魏朝,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政权,称后来者为“北魏”,再到后期分裂成为“西魏”、“东魏”,然后又合并成齐,因为在北方,称“北齐”,齐灭建立了周,历史上称为“北周”。
最终成就了杨坚的天下,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状态,使得东汉末年开始的天下分崩离析的状态终于结束。在这整个乱世期间,晋朝曾经统一了天下,所以又叫“三分归晋”。
而我们历史记载,是跟随着政权中心移动的。中国人干什么都讲究个正统,虽然在这乱世中,以下叛上、巧取豪夺是司空见惯,但越是缺乏的东西,这些人越是希望找点东西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那么,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乱世,到底哪个政权才有资格称自己为正统的中华文明呢?
首先自然是曹魏。我们知道曹操是汉室丞相,到了曹丕才废汉立魏。而曹丕的行为甚至还遭到了曹植的质疑,因为当时虽然势力在大家族手中,但是文人和老百姓心中还是认汉朝皇帝的。曹植就认为咱们曹家世代汉臣,废汉自立不合适,这两兄弟的梁子也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结下的。
刘备在成都称帝,也号称是汉室正统。虽然小说写得好像天下归心,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可未必这么看,至少中原的老百姓是承认曹魏才是从汉朝皇帝手上接的班。实际上整个北方才称得上正宗的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正统传承,自然是在曹魏朝廷。
就算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做的事情再不地道,也只是上层皇权的转化,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的影响,无非就是换了个皇帝。影响最大的还是文人士子阶层,为汉守节吧,被曹魏杀,为曹魏守节吧,被司马晋杀,不守节吧,又被骂作“三姓家奴”。所以这个时期才会出现那么多“疯子”文人、“酒鬼”文人,你以为他们是神仙做派,其实都是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在老百姓和文人心中,司马家的晋朝虽然得之不正,但是朝堂还是东汉——曹魏一脉相传下来的正统。
然后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晋最开始首都在河南洛阳,后来迁到了南京,历史上称之为“衣冠东渡”。北方的、西边的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都投奔了在南京称帝的司马睿。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和当地的文化人和在一处,把南朝的文化、东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北方则进入了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这其中鲜卑有个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即北魏。
少数民族虽然前期对北方汉人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五胡乱华),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衣冠东渡,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都迁到了南京。所以北方后来特别注重经学,讲究儒家学识,这也是后来发展到隋朝出现王通这类大儒的基础。
不论天下形势是如何你攻我守,此消彼长,由于衣冠东渡,文化人和天下百姓都认为皇权正统已经迁移到了南京的东晋。
而北魏,即使再强大,也没有资格在中国朝代史上占据一个字的类别。后期朝代不断更替,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刘宋,他完了之后,就是“南齐”替代。齐又被梁替代,然后是陈。南北朝的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然后被隋所灭。
而北方经历了西、东魏、北齐、北周、隋,最终一统天下。
那么,当隋朝一统天下了,自然就是天下正朔了,然后就是大中华最引以为傲的盛唐,其实李渊也是胡人,但是谁敢说唐朝不是汉文化?
很明显,这个文化正统因为天下的统一又没有了争议。
但是不管是谁,在讨论南北朝纷扰乱变的天下形势之时,都认为中华正统在南朝更替。华夷之辨,一直就在历代史官、历代百姓,包括我们今天人的心中存在。
所以,“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指的是“曹魏、司马晋、南北朝对峙”这三个阶段。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时间和层次上,就混在“南北朝”这三个字里面了。
这个阶段在历史上混乱纷杂,但是在文化史、诗歌史上非常重要,为盛唐飞歌的到来做好了音律和形式方面的准备,为整个中国诗歌史最灿烂时期打下了最坚硬的奠基石。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为什么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呢?
在《笑傲江湖》中,左冷禅的身份是“嵩山派”的掌门,还兼“五岳剑派”的盟主。金庸先生把武林大会的地点就放在了嵩山。巧的是,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少林开山祖师跋陀修建的少林寺就在嵩山。更巧的是,小说中嵩山派的左冷禅还是武林盟主,名字中的一个“禅”字,与少林功夫“禅武同源”的说法暗合。不防推测,在金庸先生的心中,少林武功确有天下之威,不然他也不会安排左盟主试图称霸武林。
那么在现实中,到目前为止,中华大地上仍有很多武术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流传至今,有传承人且影响力比较大的武术门派大致有六个,分别是少林、武当、峨眉、青城、昆仑和崆峒派。这是经中国武术协会调研后确认的,在这六大门派中,其中以少林、武当和峨眉,这三个门派历史最为悠久,也是中原武术的三大流派,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中华武术的博大之处在于,每个武术动作的形成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佛、道以及阴阳等各家思想,从而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
下面我们分别从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发展、与武当和峨眉两派的对比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少林派的起源及发展1 少林派起源的说法跋陀是少林开山祖师,他开创了少林寺,也是少林寺的首代方丈。跋陀早年出家,在佛法兴隆的北魏受到孝文帝的青睐。他不仅统领全国佛门,而且为他在武周山开创了云冈石窟。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嵩山为他修建了少林寺。少林武术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跋陀的门徒慧光和僧稠。跋陀热衷武术,当住持30多年间,收了很多弟子,其中慧光、僧稠的造诣最深,他们二人也被视为少林功夫的源头。特别是僧稠,跋陀夸他“葱岭以东,习禅之最”。在北宋初年李昉的《太平广记》对他也有记载。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达摩禅师。公元527年,达摩到达嵩山派少林寺,并把此地作为他传教的道场。整日在石洞内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劳乏,同时和他一起坐禅的弟子也是精神不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达摩效仿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动作,编了一套健身操传授给弟子们,名曰“活身法”,被视为“少林拳”的雏形。后来达摩把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融入到“活身法”,形成了一套动静结拿罗汉十八手,由此成为少林功夫的基础。少林功夫是禅和武的结合,故有“禅武合一”,“禅武同源,神拳归一”的说法。
2 少林武术的发展与壮大少林寺本是佛教徒修心参禅的清静之地,为何如今以武术闻名中外呢?这和它的发展有关。南北朝时,一些隐士在皈依佛门前,大都有武功。皈依后寺内高僧相互切磋,使武术得到了交流的机会,众僧受益匪浅,世代延续。从少林寺建立到隋朝末年的百年间,少林功夫的交流仅限于寺内,也未引起过世人的注意。随末由于时局动荡,天下大乱,而当时的少林寺,财产丰富,便成为各地武装的攻击对象。少林寺方丈为保护自身安全,精选一批武林高僧组成一支专门队伍来护寺,被称为“武僧”。颇具盛名的“少林棍”,也在此时兴起。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唐朝初建,政局不稳。公元620年,时称秦王李世民与隋末大将王世充在洛阳展开战事,李世民在一次勘察地形时,不幸被王世充俘虏,囚禁在洛阳大牢。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国皇帝,少林寺没少受他烦扰,心有不满。同时少林寺与唐军暗中早有来往,所以当李世民被俘的消息传到少林寺时,他们决定冒险去救李世民。于是有了著名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盛唐时期,禅宗教法盛行,成为汉地佛教主流。少林寺的规模也空前扩大,寺产雄厚,对武僧的搏击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习武成为寺僧们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少林的刀术、拳术、鞭术等功夫逐渐发展起来,丰富了少林功夫的种类。在此后的朝代里,少林僧开始了为皇家服务的道路,去镇压“反判势力”或消灭民族败类,或抵御外来侵略。唐朝少林寺可以在全国各地建10座分寺,福建莆田少林寺是10座寺中较早建立的分寺之一,始建于公元557年,规模宏大,武风鼎盛,因此人们称之为南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在此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南方拳术的特点,开创了南少林拳,因此有“南拳北腿”一说。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少林太祖长拳,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在少林拜师学艺,相济禅师开创了少林潭腿,癞和尚创立了少林八级拳,一代宗师蔡玉明完善了少林五祖拳,佛山黄飞鸿将少林武功四海扬名。至此,“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甲天下”成为世界共识,在众多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第二,少林武术与武当派、峨眉派的对比1 起源时间三个门派从起源时间的对比上,北少林的起源于隋末唐初。武当派属于道教流派,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峨眉派因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而得名,峨眉派并非像武侠小说里所写,全是女弟子。事实上峨眉派的武术绝大多数还是男性弟子在练习。峨眉派武术正式创立是在南宋,约公元1130年前后。以上可见,少林派的创立时间较早于其它两派。
2 发展历程少林派的发展以上可见。武当派的发展壮大主要是由张三丰这位大师扩大影响力的。据说张三丰活了一百多岁,开创了刚柔并挤的太极拳,被尊为武林泰斗。其次是张三丰的弟子--张松溪。他自称得到了张三丰的真传,并融合各门派武功创立了武当松溪派内家拳。相传,张松溪曾和少林僧人切磋过武艺,结果少林僧人从楼上坠下,几乎摔死。自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峨眉派武术深受道教、佛教的宗教文化影响,以及四川当地的地域文化,长期发展而成。南宋时期白云禅师开创了“峨眉十二庄功”,与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德源长老,人称“白眉道人”,创立了“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3 影响力从三个宗派的影响力上来讲,少林派得益于大唐朝廷的扶持,在全国各地建寺,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唐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少林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因如此,少林派得以参与到国家政事当中,被赋予了爱国的民族情怀,在人们心中也极具影响力。少林派成为历史最悠久、拳种最为丰富,传播范围最广的武术流派之一,从古至今,少林功夫在中国也一直是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以及最具宗教文化内涵的武术流派。从这个影响力的层面上来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倒是毫不夸张。你认为哪位人物的胸襟最宽广?
纵观西游记全书,我认为只有一个人能称得上是,胸襟最宽广,格局最高,他就是毗蓝婆菩萨!
什么是神仙,修仙修佛已经功成的,能长生不老,且具有一定的三界地位的,可以称之为神仙!
在西游记原著中,毗蓝婆是一位菩萨,而这位菩萨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菩萨,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的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孙悟空被百眼魔君的金光弄的是狼狈不堪,一度落泪!这个时候,黎山老母出现了,指引孙悟空去找毗蓝婆,黎山老母说,不能说出是她让请毗蓝婆的,只因毗蓝婆有些多怪人!
什么意思?
从黎山老母的话中,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毗蓝婆是一个怪人,与那些人不合群,甚至是性格怪异!
事实难道真是如此?
不是的!因为毗蓝婆自参加了盂兰盆会以后,三百年没现身,一直是隐姓埋名,其中的原因就是,在那次的盂兰盆会上,毗蓝婆和佛家的高层有了争执和冲突,一怒之下,脱离了那个团体,不去参会了,也不来往了。
毗蓝婆脱离了组织,对佛家的事基本是不闻不问,当孙悟空找到她的时候,毗蓝婆却显示出了宽广的胸襟,还有那高格局!
毗蓝婆说,也罢也罢,我本当不去,奈蒙大圣下临,不可灭了求经之善,我和你去来。
意思就是,算了算了,我是脱离组织的人了,佛家的事我本不应该管的,可是孙大圣来请,还是得给孙悟空一个情面,再一个,再怎么说,求经也是一个善举,我去!
脱离了组织,本来不应该管,可还是管了,这是不计前嫌,胸襟宽广,毗蓝婆看中的是求经是善举,自己应该帮一把,这是格局高!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说到山东,自然会想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水是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黄河,圣人是誉满全球的孔圣人。
山东物产丰富地域辽阔,古时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所以也称齐鲁大地。论历史人文风景名胜,都数不胜数。
省会济南开埠两千多年,隋唐时期就有记载,大明湖虽不及西湖面积大,但盛名远扬不输西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大明湖最好的写照,天气晴好时,湖边可见佛山倒影的盛景。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诗圣杜甫这句诗就刻在大明湖西南门上,有心路过皆可见。济南也算是钟灵毓秀之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词人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令多少男人汗颜?而作为文能歌赋诗词,武能征战沙场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是着实令人钦佩的墨客骚人。
趵突泉更是被乾隆爷钦点为“天下第一泉”并大笔一挥御笔亲题!还珠格格里乾隆皇帝正是在大明湖畔曲水亭边偶遇了夏雨荷。虽无史可考,却有据可查。
千佛山又名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
如果一一列举实是难事,只济南能说个三天三夜!
孟子故里的邹县也是文化之邦。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及潍县的萝卜皮!威海超美的海岸线,蓬莱仙境,牟氏庄园,成山头风景区,真是处处有风景,地地好风光[赞]还有红色根据地沂蒙山区。
山东除了山水宜人之外,还有就是好客的山东人。都知道山东人厚道、实诚、不欺人,还能路见不平一声吼,助人为乐不图虚名。
山东出美人,林青霞祖籍山东莱阳县,巩俐济南姑娘,还有金晨等等等等,最著名的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了!
都不知道山东还缺什么?谁来补充一下?我先喝口茶?
喜欢我的文字吗?请点赞留评外加关注[大笑]我在这里等你,不见不散[玫瑰]
唐朝为何不修长城?
长城的本来作用是战略防御工事,只有受到攻击或攻击威胁时,才会有修建防御工事的必要。中国历史上大规范修筑长城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明朝,都是预防北方少数民族下南侵扰。长城也是草原的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赢政派大将蒙恬率大军向北击败匈奴,把战国时燕赵等国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并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了"万里长城”,以预防匈奴的再次南侵。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回蒙古草原,史称"北元”。为预防和抵御蒙古军队南下侵扰边疆,明朝再次大规模修筑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长城,多为明长城。
唐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有突厥和回纥,西边有吐蕃。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派兵击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派兵击败西突厥,俘虏突厥沙钵罗可汗。唐朝在原突厥地域设置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辖。
突厥之后,骨力裴罗在北方建立回纥汗国。骨力裴罗与唐通好,臣服于唐朝。唐玄宗时又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请求和亲。贞观15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唐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共同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综上所述:唐朝不修建长城,不是什么极度自信,更不是什么自大狂妄,而是完全没有必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