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贾逵阵亡语音包解锁,为何在三国演义中却不受重视?
曹彰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他是三国时期一流将领,骁勇善战、武艺高强,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曹彰膂力过人,曾力敌猛兽。那么,曹操这么厉害,为何在演义中不受重视呢?
对此,我的答案很简单:曹彰有勇无谋。下面我将根据演义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曹彰的厉害,只体现在武功上。曹彰厉害吗?
答案毫无疑问,他非常厉害。曹彰从小就力大无比,善于骑射,他还经常用手搏击猛兽,从来不惧。
曹彰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作战,每次都奋勇杀敌,意气慷慨。
举两个事例说明。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乌桓无臣氐造反,曹彰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临行前,曹操对他说:“在家里,我是父亲你是儿子,现在你即将出征了,一切都要依法行事,你要引以为戒呀!”曹彰出征后,深入敌境,却突然遭遇无数骑兵,而曹彰的兵马没有集结完毕,只有步卒一千人,骑兵一百匹。曹彰却毫不畏惧,他听从谋臣田豫的计谋,坚守要道,这才抵住了敌人的进攻。随后,曹彰追击敌军。战斗半天后,他身中数箭,却愈挫愈勇,斩首数以万计。敌人看到这一幕后,知道曹彰不可战胜,于是投降了他。
还有一次,曹操和刘备为了争夺汉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刘备屯兵山上,让他养子刘封前去迎战。这下曹操彻底怒了,大骂道:“这个卖草鞋的小子,却命令假的儿子来进攻我。赶快让我的黄须儿前来,去迎击他。”
尽管如此,曹彰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领,比不了曹操的其他儿子。比如曹丕不仅武功了得,还会写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植,会写诗词歌赋,深受曹操的赏识。曹冲,自幼聪明伶俐。相比之下,曹彰就显得有点逊色了。因此,曹彰在演义中不受重视,不足为奇。
第二,曹彰不喜欢读书,经常被曹操批评,他最不可能被立为王子。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将王位传给谁,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而一般史学家认为,曹彰被排斥在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曹操屡次试探曹彰,每次都大失所望。
有一次,曹操对曹彰说:“你不喜欢读圣贤之书,却好击剑,这是逞匹夫之勇,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曹彰回答道:“身为大丈夫,就应该要像卫青和霍去病那样,带领十万大军驰骋沙场,击败敌人,建功立业,怎么能成为一个博士呢?”曹操听到后,不停地摇头叹息。
还有一次,曹操问他所有儿子的志向是什么。曹彰回答说:“成为一位将军。”曹操又问:“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呢?”曹彰说:“披坚执锐,大难不惧,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由此可见,曹彰适合做一个将军,不适合做将帅。因为做将帅不能只顾拼命,更要懂得驾驭三军。
也就是从这时起,曹操不再想将王位传给曹彰。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身为将帅,要懂得保护自己,怎么能动不动就上阵杀敌呢?
事实上,罗贯中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将曹操所有儿子中“夺嫡之争”对象,定为曹丕和曹植,对“夺嫡之争”的描述,基本也都在他们二人中展开。因此,曹彰在演义中不被重视,是非常正常的。
第三,曹彰只是演义中很小的一个角色。曹彰除此武艺高强,还有什么别的本领吗?会作诗吗?答案是不会。会作词吗?答案仍然是不会。可以这样说,曹彰如果不是曹操的儿子,罗贯中可能压根就不会提到他。罗贯中花了一些笔墨介绍了曹彰,已经给足了他面子。
此外,读者的目光,基本也都停留在曹丕和曹植身上。曹丕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像他的那个。他心狠手辣,曹植才华横溢,博古通今,是一个世所罕见的大才子,曹操对他,是敬爱有加。曹彰武艺虽高,但具有可替代性。曹操手下能征善战的将军,真可谓是数不胜数。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魏国人物表?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相国曹参后代,小字阿瞒,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 曹腾,字季兴,嵩养父,中常侍大长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琬,昂继子,丰愍王。 曹廉,琬子,丰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潜,铄子,相愍王。 曹偃,潜子,相怀王。 曹竦,铄继子,阳都乡公。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琮,冲继子,平阳公。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奂,字景明,武帝孙,宇子,魏国末代皇帝,禅位给司马炎,废为陈留王,谥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纬,林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孚,衮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赞,玹继子,怀王。 曹壹,玹继子,怀王。 曹恒,壹子,怀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陈留恭王。 曹澳,峻子,陈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敏,矩继子,范阳闵王。 曹焜,敏子,范阳原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绍,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继子,悼公。 曹阐,范弟,叔父整继子,郿公。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彬,蓟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谌,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翕,徽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兰卿,楷子,继给曹睿,魏国第三代皇帝,被废为齐王。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志,植子,济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炳,熊子,萧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协,丕子,赞哀王。 曹寻,协子,赞殇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赞,琅邪王子,蕤继子,文安王。 曹鉴,丕子,东武阳怀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东海定王。 曹髦,字彦士,文帝孙,霖子,魏国第四代皇帝,后被废为高贵乡公。 曹启,霖子,东海定王。 曹礼,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礼继子,梁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温,任城王楷子,鲁阳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大司马,忠侯。 曹泰,仁子,镇东将军,假节,宁陵侯。 曹初,泰子,宁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纯,仁弟,仪郎参司空军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骠骑将军,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卫将军,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马,都督扬州,壮侯。 曹肇,休子,有当世才度,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壮侯。 曹兴,肇子,壮侯。 曹纂,肇弟,殄吴将军,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迁大将军,给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羲,真子,中领军,武卫将军,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训,真子,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则,真子,列侯。 曹彦,真子,散骑常侍,侍讲,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皑,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孙,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骑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后代,大将军,高安乡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将军,愍侯,在阳平关战死。 夏侯衡,渊长子,安宁亭侯。 夏侯绩,衡子,虎贲中郎将,安宁亭侯。。 夏侯褒,绩子,安宁亭侯。 夏侯霸,渊子,讨蜀护军、右将军,博昌亭侯,被司马氏怀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渊子,兖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渊子,乐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渊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 夏侯奉,尚弟,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从孙,昌陵亭侯。 夏侯献,领军将。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侍中,尚书令,敬侯。 荀恽,彧长子,娶安阳公主,虎贲中郎将,敬侯。 荀甝,恽子,散骑常侍,广阳乡侯。 荀頵,甝子,广阳乡侯。 荀霬,恽子,中领军,贞侯。 荀恺,霬子,贞侯。 荀俣,恽弟,御史中丞。 荀诜,俣弟,大将军从事中郎。 荀顗,诜弟,司空。 荀衍,彧兄,监军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尚书令,陵树亭侯。 荀缉,攸长子,有攸风。 荀适,攸次子,陵树亭侯。 荀彪,攸孙,丘阳亭侯。 贾诩,字文和,太尉,魏寿乡侯。 贾穆,诩长子,驸马都尉,魏寿乡侯。 贾模,穆子,魏寿乡侯。 贾访,诩子,列侯。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涣子,郡守、尚书。 袁霸,涣从弟,大司农。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书。 袁徽,霸弟,以儒素称。 袁敏,徽弟,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议郎,参丞相军事。 张陵,范子。 张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参军祭酒,赵郡太守。 张戬,承子。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太子太傅。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太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议郎,关内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五官将长史。 张泰,巨鹿人,大鸿胪。 庞迪,扶风人,河南尹。 张阁,东郡人,永宁太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光禄勋。 管邈,宁子,博士。 管贡,宁族人,州吏。 王烈,字彦方,丞相掾。 张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中尉,被赐死。 杨训,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尚书仆射。 毛机,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谏议大夫。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太仆,成阳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关内侯。 刑友,颙子,关内侯。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右中郎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大司农。 司马岐,芝子,陈留相。 司马肇,岐子。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阳乡侯。 钟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后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惠侯。 钟骏,毓子,惠侯。 钟会,毓弟,司徒,东武亭候。 钟邕,会兄子。 钟毅,会兄子。 钟峻,会兄子。 钟劭,繇子,列侯。 钟豫,繇孙,列侯。 钟演,繇弟,列侯。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乐乡侯。 华表,歆子,尚书,安乐乡侯。 华缉,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兰陵侯。 王肃,字子雍,郎子,擅长贾、马之学,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景侯。 王恽,肃子,景侯。 王恂,肃子,兰陵侯。 王详,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卫尉,安乡侯。 程武,昱子,安乡侯。 程克,武子,安乡侯。 程良,克子,安乡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晓,昱孙,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军祭酒,洧阳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学,洧阳亭侯。 郭深,奕子,洧阳亭侯。 郭猎,深子,洧阳亭侯。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卫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后代,太中大夫,东亭侯。 刘寓,晔子,东亭侯。 刘陶,晔少子,平原太守。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太尉,都乡侯。 蒋秀,济子,都乡侯。 蒋凯,秀子,封下蔡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代,资卫将军,领监,方城侯。 刘正,放子,方城侯。 孙资,秘书郎,骡骑将军,侍中,左乡侯。 孙宏,资子,左乡侯。 秦朗,骁骑将军。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扬州刺史。 刘靖,馥子,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建成乡侯。 刘熙,靖子,建成乡侯。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兖州刺史。 司马遗,朗子,昌武亭侯。 司马洪,遗子,昌武亭侯。 司马孚,朗弟, 赵咨,太常。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农,申门亭侯。 梁施,习子,申门亭侯。 王思,济阴人,豫州刺史,列侯。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凉州刺史,西乡侯 张缉,既子,光禄大夫,西乡侯。 张翁,既小子,关内侯。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温生,恢子,关内侯。 孟建,汝南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将军,阳里亭侯。 贾充,逵子,中护军,阳里亭侯。 胡质,东莞太守。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长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览,峻子,关内侯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苏怡,则子,都亭侯。 苏愉,则弟,尚书,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书仆射,统留事,丰乐亭侯,实验楼船淹死。 杜恕,字务伯,畿子,散骑黄门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丰乐亭侯,被废为庶民。 杜预,恕子,丰乐亭侯。 王才,骑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将军。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大匠。 郑崇,浑子,郎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吴瓘,陈国人,魏郡太守。 任燠,乐安人,清河太守。 颜斐,济北人,京兆太守。 孔义,鲁国人,济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农太守。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前将军,晋阳侯。 张虎,辽子,偏将军,晋阳侯。 张统,虎子,晋阳侯。 张汛,辽兄,列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以骁果显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威侯。 乐綝,进子,有父风,扬州刺史,愍侯,诸葛诞反叛时被杀。 乐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左将军,假节钺,厉侯。 于圭,禁子,益寿亭侯。 张郃,字俊义,河间鄚人,以巧变著称,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征西车骑将军,鄚侯,在木门与孔明军交战,被飞矢击中战死。 张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阳平侯。 徐盖,晃子,阳平侯。 徐霸,盖子,阳平侯。 朱灵,后将军,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破虏将军,都亭侯。 李祯,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义中郎将。 李绪,通兄,平虏中郎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权,艾子,恭侯。 臧观,霸孙,青州刺史,假节,恭侯,讨伐孙权时阵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后将军,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从子,关内侯。 文休,聘养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谯郡人,江夏太守。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虏将军,万年亭侯。 吕翻,虔子,万年亭侯。 吕桂,翻子,万年亭侯。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勇力绝人,人称虎痴,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牟乡侯。 许仪,褚子,牟乡侯,被钟会所杀。 许综,仪子,牟乡侯。 许定,褚兄,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 典韦,陈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校尉,张秀叛乱时战死。 典满,韦子,都尉,关内侯。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被关羽所杀。 庞会,德子,勇烈有父风,中卫将军,列侯。 董衡,将军,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董超,部典将,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成何,督将。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马都尉,西海太守,淯,关内侯。 庞曾,淯子,关内侯。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凉州别驾守上邽令,被马超杀死。 张恭,功曹,素有学行,西域戊己校尉,关内侯。 张就,恭子,金城太守。 张华,恭弟。 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关内侯。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门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属。 应玚,字德琏,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将文学。 应贞,璩子,参相国军事。 应籍,贞子,步兵校尉。 应璩,玚弟,侍中。 刘帧,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吴质,济阴人,元城令,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嵇康,谯郡人,文辞壮丽。 丁仪,沛园人,文人。 丁廙,沛园人,文人。 杨修,弘农人。 荀纬,河内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浑舆经》。
曹彰是如何被曹丕软禁至死的呢?
曹彰(?—223年),字子文,曹操之子。少时善骑射,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曹操说:“你不读书,而喜欢骑马练剑,这只是匹夫之勇,能有什么用”?曹彰说:“大丈夫应该效仿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骑兵驰骋沙漠,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
曹操曾问过儿子们的喜好和志向,曹彰的回答:“好为将”。曹操问:“为将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曹彰须鬓皆呈黄惹,曹操称其为“黄须儿”。
曹彰在立曹丕为太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举动,但他在曹操病重时却出现了。当时他屯住在长安,曹操在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魏文帝曹丕即位,曹彰与诸侯就国,下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
曹彰的死,多少年来,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贾逵打听过魏王的印玺的事,曹丕认为他有不轨的想法,因此来朝见时故意怠慢他,不予接见,但不是软禁。而曹彰受不了这种怠慢,于是忿怒暴死。《三国志》里说,黄初四年(223年),曹彰赴京师,薨于京都。
其次,《世说新语》里说,曹丕忌恨曹彰,他知道曹彰喜欢下棋,利用下棋时,用毒枣将曹彰害死。之后曹丕又想杀害曹植,母亲卞太后因此对曹丕说:“汝已杀我的任城(曹彰是任城王),不得复杀我东阿(曹植是东阿王)”!
曹彰之死已是千古之谜,不得而知。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曹操病重时为何召在洛阳的曹彰?而不召在邺城的曹丕?这也成了难解之谜!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
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靠得就是“足食足兵”的原则,而“足兵”的要义,便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属于曹操的军队来路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支生力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终身只效忠曹操一人而已,在他死后立刻哗变逃散。这支“奇葩”的部队,便是名声赫赫的青州军(又称青州兵)。
青州兵由汉末黄巾军残余转化而来。自黄巾军起事失败后,其残余部队转战各州,其中青、徐两州的黄巾余部作战尤其勇猛,坚持时间也足够长。陶谦担任徐州牧后,任用臧霸、孙观为将,指挥丹阳军大破黄巾军,迫使后者逃离徐州,涌入青州作战,并与当地黄巾军残部合流,数量多达三十余万。由于黄巾军转移时携家带口,所以男女老幼加在一起,竟有百万人之众。
黄巾军在青州作战无人可敌,转而又攻陷兖州,斩杀刺史刘岱。此时,济北相鲍信等人迎立东郡太守曹操为州牧,合力进剿青州黄巾军。虽然曹鲍联军仅有数千人,但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秉持着屡败屡战的不服输精神,终于在意志上击垮了敌军。初平三年冬(192年),青州黄巾军首领率部投降曹操,青、兖两州的战乱得以平定。
青州黄巾军百万余众投降后,曹操从中选出精壮男子三十万,再经层层筛选,最终将数万最精锐的士卒整编为军,号称“青州军”。对于没有被编入军队之人,曹操则下令分给他们耕地、耕牛与农具,让他们从事农垦屯田工作,每年将收成的五到六成上缴官家,并由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专典其事。
经此一战,曹操不仅收获数万最精锐的部队,而且还变流民为佃农,为军队解决军粮来源问题,由此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清代大学者何焯在校订《三国志》时,称此事件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是其强盛的开端(“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见《三国志·卷一·魏武帝本纪》。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
由于青州兵历经战争洗礼,作战异常勇猛,加之实行父子相继、世代为兵的制度,总是能够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所以其编制能保持近三十年时间,为曹操征战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青州兵作为曹操的生力军,屡屡出现在讨伐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刘备等势力的战事中,在官渡之战中,曾创造过不俗的战绩。
但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作为生力军的青州军,同时也是一支军纪败坏的部队,时不时地在本方战败期间抢劫友军,自相冲撞。比如,兴平元年(194年)的濮阳之战,吕布冲散青州军的防线,导致曹军阵脚大乱,曹操坠马被烧伤,幸得部将及时救援才脱险。建安二年(197年)的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偷袭后一度下落不明,青州兵趁机作乱,四处抢劫友军,甚至于把友军的裤子、鞋子都抢走。青州军军纪之涣散,可见一斑。
青州兵军纪之所以涣散,除了“流寇”的出身外,还与曹操的宽纵、放任有关,对他们屡屡犯的错,几乎从未实施过严惩。而规模庞大的青州兵,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位名将,跟它的军纪败坏不无关系,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曹操难辞其咎。
青州军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只对曹操一人效忠,他人根本无法进行指挥调度,甚至于连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也是如此。所以等到曹操一死,处于洛阳的青州兵立刻哗变,“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见《三国志·卷十五·贾逵列传》),根本不把马上要继位的曹丕放在眼里。消息传来,文武大臣无不惊骇,要求出兵镇压者不在少数。
在这种危峻的情况下,负责治丧事宜的大夫贾逵当机立断,建议不可征讨以酿成更大的变乱,而是由各地长官温言抚慰,并给他们提供路费、口粮,准许他们回乡务农,并得到曹丕的首肯。就此,终身只效力于曹操一人的青州兵,在魏初退出历史舞台,被放归乡里,成为以耕种为业的农民。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
总论——
细节决定命运,大人物改变历史。
夏侯渊的死,在事实上推动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三足鼎立之势,而关羽的死则直接瓦解了这种局面,蜀汉政权就此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诸葛亮后续所做的一切北伐努力,都成了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夏侯渊的死,从某个细节看来,甚至是关羽之死的诱因。
详解——第一个: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率数万大军渡过沔水,在定军山与夏侯渊的大军相衡而峙。刘备首先使全力攻打张郃,部将张郃抵挡不住,向主将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半步部去支援张郃。刘备麾下老将黄忠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放火焚烧夏侯渊部南面鹿角,诱其救火,趁机而袭。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斩杀。曹军主将战亡,导致群龙无首,军心涣散,继而全面溃败,汉中之地遂为刘备所夺。
《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战死,曹操不仅仅是损失一员大将这么简单,还彻底丢失汉中之地。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险局咽喉,是益州的门户,曹军要想进取益州,必须先占据汉中。反过来,蜀军要想出川蜀之地,也必须以汉中为跳板,进而占据关中平原。
蜀汉据有汉中之地,等于给益州之地加上强有力的保护屏障,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诸葛孔明及其继任者姜维所进行的数次北伐,都是通过汉中发起的。试想,如果刘备没有在公元219年的夺取汉中,诸葛亮拿什么作出祁山基地?!姜维又凭借什么讨伐中原继承孔明之遗志!?四十年来,弱小的蜀汉多次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借口进攻强大的曹魏,这全依赖于汉中这个益州门户。
而曹魏丢失汉中,导致在和蜀汉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史书记载,蜀汉方面,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三次挥师北伐,而曹魏方面,曹真、曹爽、钟会、邓艾仅仅进行寥寥数次南下伐蜀。曹真和曹爽父子二人的伐蜀之战,还因汉中道路崎岖难行导致无功而返。
公元263年,钟会和邓艾各自带领数万曹魏大军伐蜀,由于姜维战略部局失当,汉中之地被夺。钟会主力与姜维主力对峙于剑阁,而邓艾率军偷渡阴平,进入蜀汉腹地,迫降了刘禅,蜀汉遂亡。由此可知,汉中之地对战争双方是多么重要,夏侯渊之失汉中,影响深远。
还有,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
夏侯渊身死地失,等于说为刘备送了一块肥肉,肥的流油。不管刘备的吃相难不难得,毕竟是吃到了。而对于权力野兽来说,越肥的肉越能激起其更加强烈的欲望。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得到汉中之地的刘备,其野心应该说是急剧膨胀的。
就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在手下文臣武将一百二十多人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汉中、广汉、犍为、巴蜀等地作为封国。
再向后退五年,即公元214年,刘备以不甚仁义的手段从同宗同族刘璋手里取得益州之地的控制权。在这五年并不算短的时间里,益州土著士族与荆州流亡集团如诸葛孔明之间的地域矛盾利益纠纷始终没有妥善调和。如果刘备真的是为民着想,他应该做的是发展生产,奖励耕织,步步为营,壮大益州之地的势力。而不是心急火燎地自为得意地自封汉中王。
我们再分析,为什么夏侯渊之死是关羽之死的诱因——
黄忠斩杀夏侯渊,为刘备等于说是立了一件奇功。比起夺取益州之地中间充斥的少许龌龊,汉中之地之所得过程,显然要正气得多,干净得多。这对向来以仁义自居的刘备来说,不仅仅是一块根据地那么简单,毕竟他是从刘备口中“汉贼”曹操那里名正言顺地夺来的,为刘备的“正统”作了一个十分有力的注解。黄忠之所以能位列“五虎上将”之列,当因此功。
但是,黄忠之功在赢得刘备信任和倚重的同时,得罪了刘备身边两位军政要员——张飞和关羽。
夏侯渊不仅张飞的岳父,还是曹操的连襟,如此算下来,曹操是张飞的姨丈,这种亲戚关系着实不算远。
刘备是一代枭雄,织席贩履之时,与有如此得力的家庭背景关系的张飞结拜,你说他们之间没有互相利用的成分,任谁都不会相信。刘备对张飞表面上恩宠有加,暗中对张飞还是有所提防的。张飞在刘备手下一直没有做出什么耀眼战绩,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性情冲动,而是因为刘备对他刻意压制之下的必然。
夏侯渊是维系张飞和曹操亲缘关系的纽带,夏侯渊一死,纽带就断了,等于在事实上彻底断绝了张飞投效曹魏的可能。张飞用他老丈人的一条命,解除了刘备对他的心理戒备,再加上他性情中人,脑袋里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比起关羽来讲,更容易赢得刘备的亲近和好感。
还有一个事实是,张飞有一个女儿,关羽也有一个女儿,他们都想把女儿嫁给刘禅,即未来的“太子”。关羽之所以拒绝孙权的女儿,实在是有此考量的。
那么,如何赢得刘备的青睐,提升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就成为关羽不得不考虑的重点问题。
关羽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同一年,没有事先跟刘备商议,私自发动对曹魏的攻伐之战,一是给刘备称王立威,以壮声势,二就是让刘备高看一眼,告诉他,他关云长,绝非凡人,他的女儿,自然也非凡夫俗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先围曹仁于樊城,后水淹于禁七军,活捉大将于禁,再斩不投降的大将庞德,继而收编各地方豪杰,荆州刺史和南乡太守也束手归顺,一时之间,关云长之英明神武,威震华夏,传扬四海。
但好景不长,醒过神儿的曹操派出二路援军徐晃增援,连夺关羽数个营寨,解开樊城之围。关羽久攻樊城不下,就从荆州把防守东吴的兵调了过来。谁曾想,中了东吴吕蒙跟陆逊的调虎离山之计。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南郡。关羽手下士兵大都是荆州人,田产、妻子、儿女、家园也都在荆州。吕蒙这一击,彻底动摇了他们战场杀伐的勇气和斗志。关羽无奈,只能放弃攻打樊城和襄阳,回师荆州(南郡)。关羽派使者责问吕蒙为何背信弃义,袭击荆州,不仅没能达到他的目的,反而使他的荆州兵军心散乱了。在得知家人平安无事之后,他们那些人都纷纷归顺吕蒙。
关羽无奈之下,只能带领数十余骑出逃,一路狂奔。可惜,在突围至到距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时,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擒获,不久被孙权所杀。
关羽之死,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而他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第一,他直接导致了兄弟张飞的死亡。
《三国志》记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关羽死后,刘备复仇,让张飞率万人赴江州。还没来的及在对敌战场上施展拳脚,就稀里糊涂地被部将杀害了。刘备再失一臂膀,实力受损。而张飞的死,似乎是刘备悲剧命运的警示。一腔悲气,一场怨气,一腔义气,一腔恨气,刘备的不归路就此造就。
第二,刘备罔顾孙刘联盟这个战略国策,以怒兴师,以为关羽报仇之名,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结果以惨败告终。
魏蜀吴三大势力,曹魏占据北方中国大部,实力最强。东吴雄据江东,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的经营,实力日盛,不可小觑。最弱的是蜀汉,刚刚割据益州和汉中,统治基础远没有到可以劳师远征的地步。倘若不是欲令智昏,刘备对赤壁之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双方精诚合作,才侥幸取得了对曹操的胜利。若论单打独斗,哪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
现在,刘备举倾国之兵讨伐东吴,想夺回被关羽弄丢的荆州。鉴于荆州对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有着性命攸关的战略地位,显然,这将会是一场持久的彼此消耗战,最后无论谁胜,曹魏都将渔翁得大利。
还好,命运对他们双方还算照顾。战事还没有进行一年,刘备就兵败夷陵,呜呼哀哉了。孙刘彼此之间的征伐消耗也停止了。夷陵之战后,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双方搁置荆州争议,重新结盟。在强大的曹魏集团面前,重新赢得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第三:关羽身死,荆州丢失,标志着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彻底破灭。蜀汉跨荆、益两州以图中原的北伐伟业终成黄粱一梦。此后,诸葛孔明耗心费力进行的每一次北伐,都证明蜀汉集团有做梦的权利而无圆梦的能力。
在诸葛亮出山之际,给主公刘备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构想——《隆中对》。他是这样谋划的:刘备从荆州入益州,占据荆益二州,与曹魏、东吴三足鼎立。势力稳固之后,刘备从益州汉中出兵北伐,同时派能独当一面的上将从荆州出发,配合刘备主力北伐,只要配合得当,中原之地可得。《隆中对》是这样记载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与东吴结成稳固的战略利益同盟之后,诸葛孔明的战略规划是切实可行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件事,造成的战略影响是致命的:
①尽管诸葛亮从大局出发,重新修复了与东吴的同盟关系。但这种关系显然要比关羽死之前的关系脆弱得多。蜀汉集团从东吴身上看到了他们的反复无常。一旦有新的战事,东吴是否还会背后捅刀子,这是深深值得他们怀疑和考虑的。他们怎么可能从心底信任这个盟友呢?!
②蜀汉集团失去了北伐中原最重要的战略通道,战争成本加剧,北伐只剩下名义上的价值,而无实际利益,几乎是得不偿失。
诸葛亮及其继承者姜维,要想北伐,只能从汉中出发,走祁山一线北伐,路途遥远,山路难行。钱粮、辎重、军械等的调配,也成一巨大工程,往往是事倍功半,徒劳无益。诸葛孔明六出祁山,而终无所斩获,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此。倘若关羽没有丢失荆州,没有跟东吴撕破脸,刘备从汉中出发,攻击曹魏的后腿部,关羽联合孙权,取曹魏下腹部,曹魏则不可抵挡。北伐大业可成。
结语细节决定成败,大人物改变历史。而只有真正的伟人,才能创造历史。夏侯渊也好,关羽也罢,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曾大放异彩,推动历史滚滚前行。但终究来看,他们还算不上真正的伟人。
为何选不出一个二流武将?
方圆论坛观点
正所谓“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这就足以说明在古代武将地位是多么的高了。曹操收编得所谓青州兵。实际上就是在黄巾军起义失败后盘踞在青州的黄巾军余孽。而黄巾军本质上都是一些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他们是因为吃不饱饭再加上张角的蛊惑才加入了黄巾军起义造反。一群刚刚放下锄头,还没有从农民身份转变成士兵身份的乌合之众如何能出将军?为将者,兵法韬略,物资补给,奖惩措施等都要门清。而这些黄巾军士兵连识字的都不可能有。又如何能统帅了大军。汉朝时期能读书识字的都是世家大族的上流社会人士。而上流社会人士显然不可能和张角之流混在一起。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里要说一句,青州黄巾并不是战败才投降曹操的。而是没打就主动投降曹操了。而青州黄巾之所以回这么做就是因为曹操的“屯田制”政策。实际上古代的农民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吃饱穿暖打死都不会造反。历朝历代的造反都是因为农民无田可耕才迫不得已造反某一条生路。
而从上面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曹操接受的黄巾实际上并不止三十万人。实际上青州黄巾有百万之众。只不过其中军队体系有三十万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后勤人员。而曹操在这三十万大军中并没有发现一个有武将潜质的人才。基本上都属于随处可见的平民。而曹操在接受了青州黄巾之后也在三十万人中挑选了数万人组建曹操自己的青州军。
之所以曹操在这么多人中都没有发现一个二流武将,一方面是我上面所说的都是平民出现武将的可能性极小。另一方面的人原因是古代武将除了身体强壮气力过人之外还需要有着一身好本事。而不管是养壮身体还是聘请名师教导武艺都需要钱财来支撑。从历史上看三国时期除了个别人比如关羽是草根出身之外,其他的武将不管是一流武将还是二流武将都很少有草根出身。就连张飞都是一个地主出身的。要知道古代练武是十分费钱的。起码补身体就不是一般草根能承受的了的。所以说百万黄巾出不来一个二流武将实际上很正常。一个个都快饿死了靠着造反吃一口饭的人哪来的钱学武
但青州兵虽然没有出什么武将。但是青州兵可不简单。一方面骁勇善战,而且还战无不胜。另一方面青州兵只忠诚于曹操一人。除曹操之外无人可令其臣服。历史记载曹操死后青州兵顿时乱成一团,曹丕想要收复青州兵结果青州兵并不愿意效忠曹丕。后来青州兵主动要求退役为农。但是曹魏的大夫贾逵建议曹丕施恩于青州兵。既然他们不愿继续效忠您。那索性就大方的放他们回去为农。但为了防止他们造反要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曹丕接受了贾逵的建议重赏并且允许青州兵退役为农。 之后青州兵这支无敌军队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