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路三国杀,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结局是什么?
题主所说的九位封疆大吏,指的是九大总督吧。
其实清朝的封疆大吏,还包括驻防将军、巡抚、提督。驻防将军的品级和地位比总督还高,只是它和提督都是武职高官。总督、巡抚是行政长官,巡抚只是一省的行政长官。雍正帝在上谕中曾说过:“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事务,堪比一方诸侯,位高权重。清朝长期定制设置有八大总督: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四川、陕甘、云贵总督。加上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则全国共有九大总督。在清末的社会巨变大潮中,九位总督也无形中成为末任,选择愚忠、复辟、迎合时代潮流、隐居、叛国卖国者都有。这其中有可赞、可敬的人和事,也有可怜、可恨之人,人生命运结局各异,令人感叹。东三省总督东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根据地,因而清廷一直特殊对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实行行省制度,特别设立东三省总督。由此它也就成了九大总督中实际地位最高的。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赵尔巽是汉军正蓝旗人,进士及第,担任封疆大吏的资历深厚。任职期间,他大力推进多方面的“新政”,措施得当,成为当时的能臣、改革家。宣统三年(1911年),67岁的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当时东北地区匪患严重,赵尔巽设法招降了匪首张作霖,给予优待。由此被张作霖终生敬服,并结为儿女亲家。赵尔巽刚到任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武昌起义”爆发,民国政府成立。赵尔巽惊怒之下,与张作霖联手,剿杀东北地区响应革命的人士,力图维护清廷统治。由此,他成为当时的社会公敌,最后被民国政府解除职务。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邀请昔日同僚赵尔巽出山,并尊他为“嵩山四友”之一(另三人为徐世昌、李经羲、张謇)。但赵尔巽自认“不当贰臣”而拒绝。袁世凯为争取清朝遗老的支持,特地下令成立清史馆,聘请赵尔巽为馆长,编撰《清史》。赵尔巽则想通过纂修清史,以示不忘先朝隆恩。但他同时提出要求为他被革命党人镇压的弟弟、原四川总督赵尔丰“昭雪罪名”。袁世凯照办后,赵尔巽才到任,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率领团队耗费心血,积极编撰《清史稿》。到了段祺瑞执政期间,赵尔巽出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被当时人尊为“次帅”、“赵制军”,风光一时。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去世,享年83岁。次年,《清史稿》正式出版,全书五百二十九卷,为历代正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直隶总督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东各一小部)的军民政务,驻地为保定。直隶地处京畿要地,因而直隶总督一直是“总督之首”,但后来地位被东三省总督超越。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是袁世凯的兄嫂之弟,光绪年间进士。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十二月,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十几天后,清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委任张镇芳为老家河南都督兼民政长,风光无限。他秉承袁世凯的意旨,在河南恢复封建秩序,镇压革命党人,引起了社会公愤。袁世凯被迫将他撤职。随后,他投身商业,主持官商合股的盐业银行。1917年,军阀张勋拥护复辟,清废帝溥仪宣布复位,张镇芳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然而复辟闹剧很快失败,张镇芳则以内乱罪被捕,被判处无期徒刑。他则动用人脉、金钱,仅坐牢3个月后就重获自由。此后,他一直弃政从商,先后出任盐业银行、北方银行董事长。1933年病卒,时年70岁。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江宁(今南京)。兼管两淮盐政、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这一带是传统的江南地区,气候宜人、富庶,油水多,因而是总督里最实惠的职位。最后一任两江总督是张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奉令镇守南京,防御革命军,并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因而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二次革命”中,他奉命镇压“讨袁军”,不久被袁世凯任命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江苏督军,转任长江巡阅使。随后,他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后来,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加深。时任安徽督军的张勋,伪装成调解人,暗地里积极策划复辟清室统治。1917年5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北上进京。随后发动兵变,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发布“即位诏”,张勋成为头等功臣。但随即“辫子军”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张勋潜逃。后来北洋政府对复辟案犯实行特赦,张勋得以公开露面,隐居天津。他用搜刮积累的钱财在天津大肆投资,经营商业,富甲一方。有人先后请他出山,但他一直无动于衷,至死留着辫子,以“大清股肱之臣”自诩。1923年9月,他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被溥仪赐谥号“忠武”。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官署驻武昌。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段祺瑞。他青少年时喜欢军事,以“最优等”成绩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德国留学。后来,他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助手。“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上台,任命他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曾出国留学,因而反对封建统治,有著名的“三造共和”行为。他因明确反对、劝阻袁世凯称帝,而被迫辞职。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率军赶走张勋,恢复“共和”。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军队建设。他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一度是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曾四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一任临时执政(国家元首)。段祺瑞执政期间,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换取大量借款。此属卖国行为。但是他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保证了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4月,他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信佛、吃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被严词拒绝。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段祺瑞病逝,终年72岁,民国政府特地举行国葬。两广总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广州。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是张鸣岐。他由举人入仕,历任多职。1910年,他贿赂庆亲王奕劻而署理两广总督,随后兼任广州将军。他反对共和,大肆镇压革命党人,特别是指挥镇压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潜逃日本。袁世凯执政后,他回国,先后出任广西民政长、广东巡按使。他还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袁世凯死后,他隐居上海、天津。“九·一八”事变后,他竟然与白坚武狼狈为奸,勾结日本特务,后来公开投靠日本,甘做汉奸头目。到1945年3月,日军面临战败时,他竟然与王揖唐、殷汝耕等人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必胜”。日本战败投降后,张鸣岐在民众的声讨中死去。闽浙总督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后来正式设立台湾省,归闽浙总督管辖。官署驻福州。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松寿。他是标准的满人,佟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先后担任多个要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闽浙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省的革命党人策划发动起义响应,并且劝告松寿配合。但他一心尽忠清廷,严词拒绝。革命党发动起义后,松寿组织军兵拼死抵抗,经过一番激战而溃败。松寿便在福州的府邸内吞金自杀,以死效命。四川总督总管四川省的军民政务,驻地为成都。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宣统三年(1911年)4月,四川总督、赵尔丰之兄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驻藏大臣兼边务大臣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当时清政府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结果在全国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最激烈。赵尔丰受命镇压,捕杀积极分子,造成“成都血案”。川军不愿意继续镇压,清廷便派湖北新军入川平定动乱,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因而成都事件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四川革命党人响应,随后擒获赵尔丰,在成都召开公审大会,将其当场处决。后来,袁世凯执政,邀请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便提出条件为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不容抹杀的是,赵尔丰管理川边藏的几年里,“所收边地,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为后来西康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立下了历史功劳。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是李经羲。他是清朝大臣李鹤章之子、李鸿章之侄。他先后在多省任职,宣统元年(1909年)升任云贵总督。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曾兼任清廷云南讲武堂的总办,培养了一批军事将领。例如蔡锷、朱德等人。对于蔡锷等人的革命行动,他睁只眼闭只眼。后来云南革命党人起事时,他念及朝廷对李家的世代恩典,宁死决不犯上作乱。蔡锷也照顾他,派人护送李氏全家离开云南,辗转到达上海。随即,他应袁世凯之邀,出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拥护其称帝。因而他被袁世凯尊为“嵩山四友”之一(另三人为赵尔巽、徐世昌、张謇)。袁世凯死后,他闲居天津。后来,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李经羲随同张勋进京复辟,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然而很快“复辟”失败,李经羲化妆潜逃出城,被称为“短命总理”,。从此他就远离政界,隐居苏州,静享晚年。1925年9月,他在上海病逝,年65岁。陕甘总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兰州。最后一任陕甘总督是长庚。他也是标准的满人,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他历任要职,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陕甘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帝退位。长庚则将陕甘总督大印交给部属,自己离职而去。四年后去世。大家觉得里面谁去世最让人伤感?
回顾《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逻辑思维严谨,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的关羽和张飞以及刘备为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在三国的历史上画下了浓厚的一笔,为了扶汉大业生死与共。特别是关羽,面如红枣,身如重钟,手长及膝。过五关斩六将,十八路英雄斩华雄,官渡之战中斩杀颜良、文丑,威猛无比。可惜败走麦城,被小人斩杀!一代英雄就这样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
刘备和孙尚香的关系怎么样?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我来试着梳理一下这个问题,聊一聊刘备的“孙夫人”,Ps为什么我收到了这么多三国情感问题。
首先第一点,孙尚香的名字、长相都是后世杜撰即便借助小说、影视、游戏等,孙尚香的这个名字流传的非常广,算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超级爱豆。但是“孙尚香”这个名字实际上,历史上是没有的,她姓孙,身份是孙权恶妹妹那是肯定的,可是正史上并未出现她的名字。
“孙尚香”这个名字是千余年以后才出现的,最高应该是出现在戏曲《甘露寺》中,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元朝末年。但是由于这个名字影响力实在太大,我下文继续称呼她孙尚香。
另外,他的长相如何?正史上也没有提到,但是想见孙家一门的长相都还过得去,她起码不应该算丑。
第二点,他的婚姻纯粹是一桩政治婚姻赤壁之战后,孙权即刻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战火中饱经风霜的刘备,史书所载的孙尚香的特点是,才智敏捷,刚强勇敢,孙权嫁妹,还陪嫁了一百多名侍婢,各个都可以作为护卫贴身保护她。
按照我的想象,此时暂居荆州,颠沛流离的刘备需要的是温暖的呵护,而不是除了操心刘备集团发展,还要去迁就、包容这个新夫人。
刘备对孙尚香的态度是什么?害怕甚至畏惧!换位思考一下,你下了班,辛苦疲惫甚至担惊受怕的回到家里,面对一个“刚猛”(《资治通鉴》语)的老婆,你怎么想?肯定心里不舒服吧。
而且你还不敢跟老婆闹别扭,否则你的大舅子很可能带着凶狠的小弟来打你屁股。所以反映也就只能是怕!
孙尚香本来性格就彪悍,再加上刘备的放任,他带来的官兵侍婢愈发在荆州无法无天,目无法纪,刘备一方面让性格持重的赵云来约束、管理他们,另一方面,刘备在荆州公安城西专门为孙尚香建了一座小城,叫做“孙夫人城”,用来做什么?说的现实点,无异于软禁,两个人的关系也因此到达了“冰点”。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211年,刘备这个时期非常忙,忙于入蜀、夺蜀。孙权就派遣部队来荆州带走妹妹,孙尚香准备把刘备的肚子阿斗带走。可想,此时孙尚香不但是对刘备没什么感情,甚至还有恨意,这样的情绪来自于刘备的冷落,放任,不理解,不爱护,也来自于孙权的煽动。
赵云和张飞截江救回了阿斗,却无法挽回孙尚香远去的心了。
至于孙尚香之后如何,那就完全不见史料记载了,我们可以推测,她作为一段政治联姻的牺牲品,经过这么一段闹剧一般的婚姻,一定是非常的难受。
她的性格如此独特,身份如此尴尬,即便汉末三国,少妇很吃香,可是她可能还是不太好再嫁人的。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
1856年9月3日,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带着天王洪秀全的密诏率军讨伐东王杨秀清。
在太平天国内部,洪秀全这个天王兼教主实际上只是一个精神领袖,此人的能力与才干都无法撑起太平天国这么一个声势浩大的起义,真正带领太平天国从广西走向南京的正是这位东王杨秀清。他能力出众,大局观强,有极强的统帅能力,从广西永安之时就开始执掌太平天国的实际权力,到了南京之后更是登峰造极。
当然,打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好汉三个帮,杨秀清手下可不止哼哈二将,他有一大堆的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这些人遍布南京城内外,有相当强的实力。如果不对这些人及时进行清缴处理的话,一旦反扑起来,整个天京城的局势就不是洪秀全,韦昌辉之流所能控制的了。
所以既然开了杀戒,就必须斩草除根,免得到时候被对手一波流反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指挥大屠杀的北王韦昌辉以及燕王秦日纲毫不犹豫地对自己曾经的老兄弟杨秀清的阖府上下进行了大清洗,这里面就是几千条的人命啊。
当然光把东王府清理干净是不够的,杨秀清还有许多门生故吏也不能放过,所以韦昌辉立即命令军队在天京城内对杨秀清的故旧来一个定点清除,只要是被认为是杨秀清余孽的人都会遭到屠杀。
一时间南京城内血流成河,杀声震天,足足死了2万多人,这其中确实有杨秀清的余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无辜的。没办法,士兵们杀红了一眼,个个都是李逵附身,有仇报仇,没仇揩油。
当然对于南京城发生的一切,这个锅全部让韦昌辉去背,显然是不合适的,他只是在执行洪秀全的命令而已,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稍微放了点私货,造成这次惨案的罪魁祸首还是天王洪秀全。
当然这一切也算是洪秀全咎由自取,当年就是洪秀全在蜜月期把权力让渡给了杨秀清,让他独揽大权。洪秀全甚至也默许乃至默认那套鬼上身,代替洪秀全的上帝爸爸向洪秀全以及那些民众传话。
只可惜权力这个东西就像毒药一样,谁沾上谁都戒不掉,东王杨秀清到了南京之后膨胀了,连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假借天父传话的机会,还要天王洪秀全低三下四的认错甚至逼封万岁。如此种种,让洪秀全下了杀心。
洪秀全的这种心理变化,用周星驰的话说就是喜欢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不喜欢的时候就变成牛夫人了。只不过至尊宝对牛夫人还算礼敬有加,但是洪秀全对于杨秀清这个昔日的小甜甜却下了杀手。
杀小甜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几乎整个朝堂上一大半的人,都是杨秀清提拔上来的,要想这些人出卖杨秀清几乎不可能,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北王韦昌辉。
这个北王和东王结仇纯粹是因为东王实在是太横了,有一次北王的老爹在路上走,看到东王的仪仗过来没有来得及回避,就被骄横的东王抓了起来,准备痛揍。
这时候北王,韦昌辉立即跑到杨秀清那里求情,可是杨秀清却说了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别说是王爹了。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是北王代替老爹挨了50下板子。北王韦昌辉当时没说啥,但是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一直在找机会报复。
所以这次接到洪秀全的命令之后,二话不说就带着3000人马杀向了南京城,和燕王秦日纲一起,拿着洪秀全的命令,杀到东王府,把里面杀的一干二净。
洪秀全看到韦昌辉送来的杨秀清的脑袋之后,大喜过望,但是洪秀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生怕这个东北二王来出双簧,糊弄自己,于是就想出来一个损招。他下命令说韦昌辉杀害东王有罪,要对他当众实施鞭打400下。
那些东王的手下一看杀害自己老领导的北王韦昌辉要被鞭打,当然是要去看一看。所以一下子就涌进了五六千人来观看韦昌辉屁股上挨打,可是进去之后他们才知道上当了,他们被分别隔离在几间大库房里,大门紧锁。
他们欣赏到的并不是韦昌辉打屁股,而是一出太平天国版的斩草除根,一个个炸药包被扔了进来,大批的东王下属被炸死,紧接着大门打开,北王韦昌辉的手下兵卒,拿着大刀片子就冲了进来,将这些曾经一起上战场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送去见了他们的上帝。
应该说这个事情从头到底都是由洪秀全一手策划的,把锅全部甩在韦昌辉的头上,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然而韦昌辉没想到的是,他杀错了人在那些被杀害的人里有石达开的手下,石达开回来之后,看到这两位大哥的暴行之后,他立即指责了韦昌辉,至于天王洪秀全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骂他。
韦昌辉被石达开骂了之后心里不爽,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把石达开也给剁了。但是石达开是个机灵人自己逃跑了,只可惜他的手下和家人被这位残暴的北王全部给剁了。石达开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立即宣布讨伐北王韦昌辉!
石达开的举动得到了各地的太平军将领的响应,眼见的韦昌辉犯了众怒,于是乎,洪秀全就决定把韦昌辉给出卖了。韦昌辉在洪秀全的心目中,又一次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洪秀全将杀害杨秀清的锅,全部甩给了韦昌辉,并且给了他一份厚礼,五马分尸。更搞笑的是,这哥们还给自己下令诛杀的杨秀清平了反,还把杨秀清被杀的那天定为节日。
总体来说洪秀全的格局太小了,如果他愿意做一个甩手掌柜,天天和后宫的那些王娘们混,没准太平天国还真能成事儿。
中国历史上四次大统一的秦晋隋元为何都是短命王朝?
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之中,往往重复着一种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更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算不上什么特殊。但是在十余个统一的朝代之中,总有那么几个朝代对比来看,延续的时期要短得多。正常的王朝兴衰,都是以百年为基数计算的。
然而,秦、晋、隋、元这几个统一的王朝,不到百年的时间就结束了,甚至秦朝只有仅仅二十余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秦朝之因在于变法《中国通史》中谈论到秦国的强盛,必然少不了一个人物——商鞅。商鞅的变法,算是秦国正式走向强国的关键。在商鞅之前,秦国的领地偏远,经济也不行,历代的君主都为了提高国力而不断努力,但是依然无法提高国力。可在商鞅出现了之后,秦就一跃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强国之一了。
商鞅的变法,首先在于他大胆任用了六国的人才,不再只局限于秦国本土之中。其次,破除了秦国的贵族制度,建立论功行赏的制度,使得秦朝的士兵们在战斗力上,简直是如虎添翼,比其他国家的士兵们都要强上不少。在变法之后,秦就在短短数十年之内,就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乱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但是问题也正是出在这,变法在一地之内,那还是可以稳定实行的,但是要推广到整个中原的话,就需要更多的改进和考量。然而此时商鞅已死,秦始皇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的制度,却没有做好改进的准备。况且在秦始皇登基之后的短短时间内,就开始建长城,挖骊山,不让人民休息。在乱世之后又劳民,自然秦朝在短短数十年内,就走向了末路。
二、晋朝是因为没有抑制住豪强而晋朝的终结,和豪门贵族脱不了关系。早在三国时期,豪强就已经出现了抬头的趋势。比如说《吴录》之中就说过,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都是当地有名的士族门阀。而这四大家在孙权的手下,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而蜀国因为诸葛亮,魏国因为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虽然士族强盛,可有才能的统治者还是能够掌控得住他们。
然而随着曹家的没落,司马家的崛起,豪强士族开始走向了巅峰。司马家本身在东汉末年,就是士族大家出身,在建立了晋朝之后,又怎么会亏待自己原来的那些“老朋友们”呢?所以晋朝时期,司马家对于地方豪强的抑制和打压,都是非常薄弱的。但是士族豪强最忠诚的对象,不是国家和朝廷,而是他们家族自己,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卫国呢?
三、隋朝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隋朝对比起以上的两个朝代,在灭亡的原因上和秦朝中后期差不多。杨坚在位期间,隋朝打下的经济基础到最后,都被杨广给挥霍完了。在隋炀帝期间,据《隋史》记载,隋炀帝先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望,转移隋朝内部的矛盾,于是多次出征高丽,最后落了个劳民又费财的下场。况且在此后,隋炀帝又为了船运,专门征集劳动力,让百姓吃力不讨好。
虽然大运河在此后的朝代中证明,的确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百姓们看来,这条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又排不上什么用场,反而要自己出钱出力,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下,隋朝就算本来是个长命的朝代,最后也会落得个短寿的下场。
四、元朝的原因在于疆域太大,却没有一个继承人元朝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他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据史料记载,元朝的疆域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最大的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莱茵河,要不是大海和寿命阻挡了成吉思汗的脚步,恐怕元朝的疆域还要更大吧?然而,疆域越大,治理的难度也越大;命令的传达越久,离中央越久的领地,就更容易出现自立和叛乱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统治疆域,成吉思汗也特地把儿子们分封到了疆域的各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们为了成为皇帝,自然也是不择手段的竞争。这就使得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之中,元朝就出现了十多个皇帝。朝令夕改,这对疆域的统治自然也起不到好作用,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吴录》《隋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三国中结局死亡的五大猛将中?
三国里,死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猛将有很多,我精挑细选了一下,认为以下五个人,死的让人痛心。最冤的那个倒霉蛋我放在了最后。我选取的人物都是三国演义中和正史比较吻合的部分,认认真真选出来的。
何进之死,导致天下大乱东汉末年的何进是曾经的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他杀了西园新军的首脑大宦官蹇硕后,更是手握重兵,朝政上他一个人说了就算。
何进出身卑微,本是一介屠夫。何进的妹子有幸被汉灵帝看上,再加上宦官们的帮助,他俩这才逐渐受宠。何进能当上大将军足以说明那些问题。
看到何进权力日盛,汉灵帝为了制衡何进等外戚的权力,在其临终前的一年—公元188年,灵帝另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心腹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一把手;袁绍为中军校尉,二把手;曹操为典军校尉,四把手。西园新军的权力很大,就连当时的大将军何进都要接受西园新军首领蹇硕的辖制。
灵帝驾崩后,在选择是立刘协还是刘辩来为帝的问题上,何进与蹇硕分成了两派:何进和妹子何后想立刘辩为帝,董太后和蹇硕等人想立皇子刘协为帝。
蹇硕密谋杀何进,何进抢先一步,带领百官直接拥立刘辩为帝,反杀了蹇硕,接管了西园新军。这次何进的表现异常勇猛。
但是在处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的问题上,由于其妹何后的阻拦,何进想杀十常侍困难重重。何进听信袁绍之言,密调丁原、董卓等兵马进京,以图铲除十常侍。
十常侍肯定不愿意束手就擒,就利用何后,下召宣何进进宫。何进没有提防,刚进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十常侍等人,一拥而上,将何进剁成了肉泥!
你说何进死的冤不冤?何进如果听从曹操建议,不宣调董卓等人进京,而是选择直接把十常侍拿下,估计东汉不至于那么早就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毕竟那时候忠于大汉的人比比皆是。
何进死,董卓进京。董卓为了立威,行废立之事,排除异己,残暴无道,让东汉彻底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崩溃边缘。东汉从董卓进京后,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说,何进的死,很让人痛心疾首。但是他的死一点都不冤,纯属自找。手下人都劝他不要进宫,他觉得自己是大将军,谁又能把他怎样?更何况还是一帮阉党。结果被杀身亡。
孙坚和孙策父子,死的窝囊,死的不值!这爷俩,我给他算成一个人,因为他俩的死居然是同样的原因,都是中了埋伏,被射死或者射成重伤,没治好死了。
孙坚文韬武略,屡立战功。特别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先锋官。孙坚杀死华雄,逼的董卓想用联姻的方式来拉拢孙坚,被孙坚断然拒绝。孙坚接着又打败了温侯吕布。董卓为了躲避孙坚的锋芒,听从了李儒的建议,逼着皇帝、文武大臣还有几百万民众从洛阳迁都到了长安。你说,孙坚厉不厉害?
孙坚在洛阳皇宫井里打捞上来传国玉玺,就想私自带走。没想到被袁绍得知,向孙坚索取,孙坚就发毒誓说没见玉玺。袁绍大怒,写信让刘表半路截杀。孙坚打的刘表望风而逃,没成想在追击路上,却中了刘表手下大将黄祖的埋伏,孙坚当场被射成了刺猬而亡!
孙坚的长子孙策,号称“小霸王”,威震江东。他带着周瑜等众将打下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这样一个厉害角色,竟然被仇家许贡的三个门客给射死了。
这爷俩死的太可惜。不然的话,凭借孙坚、孙策的勇猛,绝对有改变三国进程的能力。所以,他俩的死,令人惋惜。不过,也属于咎由自取,自己粗心大意,怪不得别人。只是死的有些不值,有点窝囊罢了!
夏侯渊,死的一点都不冤!夏侯渊之死,直接导致了汉中丢失。夏侯渊不死,刘备不见得能拿下汉中。在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前,刘备率军跟夏侯渊、张郃在汉中打了一年的仗,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那时候曹操没来汉中,正忙着处理后方大事。
刘备因为是全力攻打汉中,搞得在成都留守的诸葛亮很搓火,足兵足粮的给前线打仗的刘备供应,甚至连妇女都动员起来参与了运输,怎么刘备还没有拿下汉中呢?
诸葛亮急,刘备更急!法正这时候给刘备出主意,让刘备集中兵力猛攻张郃。张郃吃紧,夏侯渊赶紧分兵一半增援。法正又建议刘备调转枪口,猛攻夏侯渊,派兵烧了夏侯渊营寨外围的鹿角。夏侯渊可能是被烧昏了头,居然亲自带着几百人,跑到远离大营15里的外围来修补鹿角。这下给了刘备机会,马上派黄忠前往突袭。老将黄忠宝刀不老,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
夏侯渊是征西将军,是整个西部战区的一把手。他一死,群龙无首,曹军彻底溃败。即使后来郭淮等人推举张郃为临时主帅,也就是暂时起点作用,汉中还是很快就丢了。曹操来救,也是无济于事。
夏侯渊的死,甚为可惜。他不死,汉中不会那么轻易丢失,曹操统一全国的机会还有。他一死,汉中丢失,曹操对统一全国也就不抱幻想了,只能寄希望于后代来统一全国。所以,夏侯渊之死直接改变了汉中局势,也让东汉末年更加动荡不安。
夏侯渊的死属于自取灭亡,一点都不冤!
关羽之死,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关羽死前,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孟达、刘封夺取了上庸,关羽也不负众望,水淹七军,杀了庞德,捉了于禁,襄阳和樊城眼看着就要被攻下。守卫樊城的曹仁一度想弃城而逃,还是满宠极力劝阻,陈述厉害,曹仁这才抱着城在人在,城丢人亡的决心,死守樊城待援的。
关羽这时候怎么也想不到孙权会突然出兵捅刀子。这就好比两大武林高手,正在生死关头对掌比试,旁边有个人拿了一把小刀,从背后捅了其中一个人一刀,被捅的人不死也是重伤啊!
孙权捅刀子也就算了。留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和潘浚等将领竟然全部投降了孙权!本来关羽受了重伤,还可以回荆州疗伤修养,后方家里人的集体倒戈投降,你说关羽还怎么玩?
所以说,关羽死的最让人气愤和痛心疾首。关羽死,荆州根据地丢失,更让刘备痛不欲生,恨孙权恨到了极点!刘备称帝后执意要讨伐江东孙权。可是,事不随人愿,仇没报,还在夷陵被陆逊打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一个人跑回了白帝城!
你说关羽之死,让人悲痛不悲痛?但是要说关羽死的最冤,那倒未必,因为下面这位才是三国里死的最冤的!
典韦:死的最冤!没有之一典韦不怵三国里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吕布、张飞等猛将。他可以在山里追得老虎到处乱窜,还可以单手扶大旗,在狂风中屹立,岿然不动!典韦勇猛无比,手持双戟,斩将夺旗,无人敢近身。
就是这样一员古之恶来,让曹操找的寡妇邹氏给间接害死了。同时死的还有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
这故事讲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话说曹操要打吕布,张绣兵犯南阳。于是曹操一边安抚住吕布,一边出兵南下去攻打张绣。张绣听从谋士贾诩建议,投降了曹操。张绣不战而降,让曹操大喜过望,自己引兵进入宛城,其余部队屯扎在城外。
张绣连日款待曹操。曹操一看张绣投降,南方的一块心病也了了,而且跟贾诩交流,也相谈甚欢,心里特别高兴,难免就多喝了几杯。
一日曹操喝醉酒,就问左右“此城中有妓女否?”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深知操意,就很神秘的告诉曹操,说我看到有个女的,特别美丽动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张绣叔叔张济的妻子邹氏,张济死,她守寡在家。
曹操一听大喜,让赶紧把她请来。邹氏哪里敢反抗,只能顺从曹操。不仅如此,她还告诉曹操说在城里怕张绣知道,更害怕别人议论,不如搬到城外你的大营里玩耍保险安全。
曹操第二天就带着邹氏回到城外自己的中军大营,让典韦在营外保护,其他人没有召唤不准前来,他和邹氏在大账内每日取乐,不思归期。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张绣的家人知道后,秘密告诉了张绣。张绣气愤填膺,问计于贾诩。贾诩让他借口新兵多,不好管理,请求曹操让他在中军附近扎营。曹操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于是,张绣就把兵马安排在曹操中军四周。他又让贾诩礼请典韦吃酒,借机灌醉了典韦,另派胡车儿偷了典韦的双戟。
晚上张绣借着巡营之际,悄悄靠近曹操中军大营,放火烧粮,金鼓大作,杀将进来。曹操赶紧喊典韦,典韦睡梦中听的金鼓喊杀声震天,赶紧起身,却找不到双戟,这时候张绣的兵马已经到了辕门,典韦赶紧拿了把腰刀就上去迎战了。
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挺长枪,抢入寨来。典韦奋勇向前,砍死了二十多人。典韦起得急,也没来的及穿铠甲,身上中了几十枪,还在死战。张绣的兵马也不敢上前,只能远远用箭射。典韦犹死不退,据守寨门,谁知道这时候曹操已经跑路,后寨失守,典韦背后又中一枪,这下要命了!典韦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他死了半晌,也没人敢从前门进来。
这还不算,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为了掩护曹操撤退,也死于乱军之中。
你说典韦死的是不是最冤?曹操因为一个女人,死了三员大将,代价何其大也?
据说曹操的妻子丁氏因为儿子曹昂的死,一直对曹操耿耿于怀,不肯原谅曹操,搞得夫妻关系破裂!曹操对儿子曹昂的死,也是愧疚了一辈子。
曹安民给他叔叔曹操介绍的邹氏,他死了倒不觉得可惜。典韦和曹昂的死,才可惜。
你说,典韦因为曹操喜欢邹氏而丧命,是不是三国里死的最冤的猛将?
以上分析来自《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史料。
欢迎朋友们讨论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