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十周年 界曹真,关羽战败后士兵为什么跑的一个不剩?
这个提问者一看就是“云吹”!想用这条来贬低蜀汉第一大将关羽,从而达到吹捧赵云的目的,提高蜀汉杂号将军赵云的位置!
关羽那是孤军深入,又被孙吴偷袭端了大本营,并被截断了后路被包围了,而赵云呢?赵云只是以偏师为疑兵去吸引曹魏主力牵制敌军,只守不攻,战略目的已达到,这个一开始已经设计好退路,从容退军。
有人说曹操麾下五位劳苦功高的谋士中?
谢谢邀请,要弄清楚荀彧和贾诩为何没有配享太庙,得先明白配享太庙的意义。曹魏有五次让功臣配享太庙的记录,大多是第一代的宗亲,功臣共有二十六人。其中,五大谋士中程昱,荀攸,郭嘉先后被追为配享太庙,而荀彧和贾诩则没有进入这一名单。不单是这二位谋士,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子良将之于禁,虎痴将军许褚也没有进入这份名单里。
曹魏的五次让太祖时期的功臣配享太庙,个人认为都是有当时的背景的。曹魏的第一次让功臣配享太庙,是在魏明帝的青龙元年,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于太祖庙庭。魏明帝如此做,是因为前不久东巡,意在整顿内务,安定人心。随后,就是让三位功臣入太庙,程昱是唯一一个外城加谋士,主要是程昱当年对刘岱的招募爱理不理,曹操一招募,程昱就屁颠屁颠过来,从此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众叛亲离时,又帮曹操稳定了三城,可是说程昱对曹操很是忠贞。这里也可以体现出所谓配享太庙,就是君王要大臣们忠心耿耿,并勉励他们建功立业。
(典韦)
第二次曹魏让大臣配享太庙,是在曹芳时代,曹爽掌权时。曹芳继位时才八岁,到了正始四年,才举行“元服之礼”,也就是代表成年人了。所以,这次入选太庙的名单,阵容强大,达到二十位,有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华歆,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等人。很明显,此时曹爽还没有全面掌权,曹芳也想让更多人效忠于他,所以一下让20人进了太庙,除了地位和功绩外,夏侯渊是牺牲在汉中的,典韦是为了保护曹操牺牲的,庞德是被俘不曲而死。特别是典韦和庞德,官职不算高,甚至不如许褚高,曹芳点出二人,就是为了体现大臣对君主的忠贞。另外,很多功臣之后,也在朝中,也可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荀攸)
第三次,进太庙只有荀攸一人,发生在正始五年,只是相隔一年。估计是荀攸出谋划策很多时候都是不为人知,因此功绩不明显,有增补之意。而且,就在这一年,曹爽讨伐了蜀汉。第四次,是在嘉平三年,此时司马氏已经掌权,司马懿去世,有司建议让司马懿配享太庙,并且排名第一。第五次是景元三年,还是只有一人配享太庙,就是郭嘉。此时,司马氏已经全面掌权,废了曹髦,立了曹奂。此时让郭嘉入太庙,可能也是因为司马氏已经准备好讨伐蜀汉了。郭嘉之所以最晚,也许因为他是从袁绍那边过来的,去世也比较早,功绩主要是靠谋划,无形中给曹操的帮助很大,但是表明上展现不明显,和荀攸如出一辙,但是荀攸好在当过尚书令,多了政绩。
(荀彧)
所以,从忠贞到勉励的角度,荀彧和贾诩并不合适入选太庙里祭祀。因为荀彧晚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做汉室之臣,和曹魏已经对立。如果让他入选,岂不是又人心思汉。也许,作为荀彧的侄子,比较晚进入太庙,多少也有荀彧的关系吧。贾诩更不用说了,自身经历了董卓,李榷和郭祀,段煨,张绣,最后才是曹操,谈不上忠贞不二。另外,于禁投降蜀汉,失去资格。许褚没有入选,这点连裴松之都想不通,可能是典韦,庞德的壮烈,更具忠贞的代表性吧。
张飞儿子张苞实力属于什么水平?
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两场大败,蜀汉的国力遭到重创,不仅仅是兵力物力上的巨大损失,更惨重的是蜀汉的根基——荆州势力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所剩无几。
值此“危机存亡之秋”,诸葛亮受托孤之重,临危受命,与少年登基的刘禅一老一少,情同父子,相倚相携地在风雨中蹒跚而行,内稳朝政,外却强敌,终于熬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撑起了蜀汉一片鼎立江山。
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之后,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宏伟计划就又被提上了日程。但盘点一下手中可用的强将勇士,不难发现,失荆州和败夷陵两场大战给蜀汉造成的巨大损失令诸葛亮在点兵派将时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身经百战的一帮老将逐渐凋零,只剩下一位年已七旬的赵云,壮年派主要靠魏延、马岱、王平等苦苦支撑,而在年轻一代中,关兴、张苞则是后辈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佼佼者。
张苞是张飞的长子,在新生一代中,他的武艺就算是相当不错了,而且曾经随着刘备参加过征吴的战争,具备一定的战斗经验。
但是正如关兴并不是“准关羽”一样,张苞也不是减配版的“小张飞”。与他威名赫赫的老爹张飞相比,还差距甚大,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咱们来检点一下张苞的战绩:
1.御前比武,争夺先锋之印,张苞“连射三箭,皆中红心”;
2.征伐东吴的界口之战,张苞与号称“万夫不当”的吴将谢旌阵前厮杀,二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
3.见谢旌不支败阵,东吴另一位“万夫不当之勇”李异抡蘸金斧上阵接战,“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吴将谭雄暗放冷箭射中张苞战马,张苞拔马回阵,栽倒在门旗下,李异抡斧来砍,关兴杀到,一刀将李异斩杀;
4.次日,吴蜀两军再战,蜀军乘胜大进,张苞冲阵,在乱军中遇到吴将谢旌,“被苞一矛刺死”;
5.朱然麾下将崔禹引兵来增援孙桓,遇张苞伏击,“交马只一合”,被张苞走马活擒;
6.猇亭之战,韩当麾下将领夏恂(xún)挺枪出马搦战,张苞挺矛与战,夏恂心怯欲走,被张苞“大喝一声”,一矛于马下;
7.张苞与关兴乘胜冲阵,“便取韩当、周泰”,韩当和周泰不敢迎敌,“慌退入阵”;
8.猇亭之战,关兴、张苞两人追击吴将马忠,叛徒糜芳和傅士仁领兵杀到,与马忠合兵,关兴和张苞“二人兵少,慌忙撤退”;
9.凤鸣山之战,老将赵云陷伏,无法突围,张苞率兵来救,“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张苞刺死;
10.南安城下,张苞背后突袭,“手起一枪”把崔谅刺于马下。
后来在司马懿入寇西蜀的陇西之战中,张苞追击魏将郭淮和孙礼,山道湿滑,张苞“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跌破了脑袋,送回成都后不治而亡。
在张苞的戎马生涯中,10战7胜,斩将4名,生擒1人,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但与其父张飞相比,仍然是云泥之别,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
咱们把三国诸将按照武力值的高低分成几个档次:
第一档就是吕布。实力最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勇士,所向披靡,独立巅峰;第二档包括蜀汉五虎、典韦、许褚、颜良、文丑九位“超级猛将”,他们比其他将领要高出一个层次去;第三档是“一流猛将”,其中属于“强一流”的有庞德、徐晃、曹彰、夏侯惇等,“中一流”有张辽、孙策、张郃、太史慈、夏侯渊、魏延等,而“弱一流”有乐进、臧霸、凌统、曹洪等。
以张苞的武力值,肯定进入不了以上这几个层次。后三国时期的“将二代”们本来就武力值降了一个层次,无法与他们身经百战的父辈们相提并论。张苞对战东吴两个水货“万夫不当之勇”谢旌和李异,三十合击败谢旌,二十合战平李异,哪有他爹猛张飞的半点风采?张飞要对付这些垃圾,不可能超过十个回合就能把他们全都挑了然后串成糖葫芦。
诸葛亮历次北伐,曹魏猛将张郃屡屡给蜀军造成巨大障碍,为诸葛亮所忌惮。而诸葛亮每次应对张郃都是派重将魏延与之相抗。可见当时在蜀军中能够与之抗衡的唯有魏延。如果张飞还在,早就扑上去拧灭了张郃的嚣张气焰,岂能允许他耀武扬威?而张苞还不具备抵挡张郃的实力。
结论:在三国武力排名榜上,蜀军年轻新锐张苞只能算是“强二流”,和他老爹“超级猛将”张飞接近巅峰吕布的实力相比,还差着两个层次呢!
但是,张苞毕竟是蜀汉后辈年轻人中不可多得的将才,他还是后主刘禅的大舅子。张苞身死,蜀汉荆州系的重将就又少了一位,不仅在军中诸葛亮失了有力的臂助,蜀主刘禅也少了一个强大的后盾,蜀汉的未来也呈现出难以挽回的衰退迹象。假如张苞能活下来,即使不再上战场而留在成都,对蜀汉也是强有力的支撑。咱们设想一下,邓艾偷渡阴平,兵进绵竹之际,蜀主刘禅派去领兵迎战的不是诸葛瞻父子,而是老将张苞,邓艾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张苞殒命,诸葛亮泣血而啼,哭的不是张苞,而是蜀汉江山过早逝去的青春。
你觉得谁把蜀国坑的最惨?
我是生活问道。
《三国演义》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丢:张飞丢徐州,关羽丢荆州,孔明丢街亭。都是丢,但是其意义人生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们先来看张飞丢徐州:
这件事之前发生的事叫做“三让徐州”,说的是陶谦为了结好曹操,派人护送曹操家眷归乡。不料担任护送的军士见财起意,杀人夺财,曹操起兵要为家人复仇,并且喊出了“屠城”。这也是曹操政治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公开将屠城作为目标的军事行为。
陶谦广发英雄帖,结果他寄予希望的袁绍,袁术,公孙瓒等有实力的军阀集团避重就轻,不愿意做这件没有好处的仁义之事。只有刘备向公孙瓒借兵三千解了徐州之围------这也是刘备第一次和赵云合作,为日后赵云的归顺打下了基础。
徐州之围的解除,刘备不但如愿以偿的达到了为自己仁义传名的目的,还额外的获得了陶谦愿意让出徐州的治理权的大礼。要知道,徐州牧可是皇帝亲封的,当值官员具表保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徐州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曹操梦寐以求的,因此在知道刘备不占而得的时候才会暴跳如雷。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做“德不配位”,这个德不光是道德,还有能力。刘备虽然得到了徐州,但是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以他的实力和能力,徐州随时有丢失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当吕布来投靠时他才会欣然接受。
吕布虽然反复无常,但有勇无谋,有时还很率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所有军阀集团中实力是最薄弱的,对徐州的威胁最小。和吕布的联手,可以达到刘备1+1〉2的目的。
正因为刘备对于徐州的丢失早有心理准备,尤其和吕布的联手本身就是权宜之计,因此,张飞丢失徐州,不过是将丢失的时间往前了一些。徐州也是三国中唯一的一次虽然丢了,但刘备还是可以和占领者和平共处的案例。不过刘备的确善于伪装,他早就把仇恨埋在心里,最终,在在曹操和刘备的联合攻击下,吕布殒命白门楼。
因此,对于张飞的丢失徐州,其实只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走交了出去而已。这件事并没有从根本上制约刘备的发展,唯一可惜的是好不容易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这么没了。但是刘备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义兵相助徐州,却为他日后可以三分天下打下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荆州:
刘备在联合曹操除掉吕布后,为了瓦解刘备潜在的威胁,曹操将刘备带到了汉献帝面前。此时的汉献帝被曹操把持,苦不堪言,在得知刘备身世后,按族谱循迹,确定了刘备皇叔的身份,自此,刘备有了刘皇叔的称呼。皇帝虽然势微,但毕竟是天下正统,皇叔的身份是刘备获得的最大的政治资本,估计曹操嘴上不说,肠子都快悔青了。
二人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天下风云人物不屑一顾,唯独对刘备推崇备至,一方面是刘备的能力的确令他刮目相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他直白的告诉刘备,你对我构成威胁了。机警的刘备借着惊雷又一次伪装了自己。并且借袁术谋反称帝的事由,向曹操借兵五万讨逆,离开了曹操的控制。我们不管此事是不是曹操庞大计划的一环,至少刘备脱离了曹操的控制。
曹操这么精明的脑袋又怎么会看不出刘备的心机。但刘备此时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仁义君子,放在身边,他找不到可以除掉刘备的借口。刘备太能伪装了,伪装的曹操亲自出马试探都被他躲过去了。与其放这样一个定时炸弹在身边,不如放出去在消灭,这样反而事情会简单的多------能用刀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刘备根本无路可逃,逃到荆州避险一是他除此无处可去,第二曹操的合拢计划把他撵到这里了。就和攻打徐州一样,他势必要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出兵的借口。
因为有皇叔的身份,他很容易就博得了荆州牧刘表的认同(原荆州牧丁原被吕布杀死了)。在避难期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助------诸葛亮就是之前从徐州逃出来的。因为曹操放出话来要屠城徐州,诸葛亮避难到荆州,他和刘表可是正宗的亲戚。
很多人有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刘表?
诸葛亮是正统文华继承者,这一点曹操就与他理念不和,尤其是曹操的屠城计划已经在诸葛亮心里打下了国贼的烙印,他不会为曹操效力的。
良禽择木而栖。刘表不会不知道他这个亲戚的能力,也肯定请过他,关键是在诸葛亮的心里刘表不是做大事的人。可以这么说,与其说《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的推荐,徐庶的走马荐诸葛,都只是诸葛亮出山相助辅佐的幌子。要不,也不会刘备去的时候,他早就画好了军事战略图等着刘备呢!
有了诸葛亮的刘备还是丢失了荆州,不管刘备心里是如何想的,他最终没有趁势夺取荆州。并且由于有了曹操喊口号屠城徐州的前事,新野百姓都哭着喊着要刘始君带他们一起逃难去。
在这种情况下,荆州易主到曹操手里。
之后的赤壁之战以孙氏集团为主导,刘备辅助的合作下,大破曹军于赤壁,连同破曹的战利品,荆州被东吴顺理成章的认为是属于他们的。
刘备诸葛亮在这里犯了个根本性错误。当时刘琦还活着,按照律法可以继任荆州牧,这也让鲁肃的政治诉求没有到达目的。但鲁肃声明,刘琦死后荆州就得是东吴的。这件事非常搞笑,刘琦既然是合法管理者,那他死后就应该按照朝廷律法确定荆州归属,如果朝廷不做明确裁定,那么刘琦是可以指定的。就这件事上,在鲁肃提出时,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刘氏集团高层,没有一个人坚决反对,这就为荆州日后争端留下了伏笔,最终荆州在双方口头协议确定为“借”的前提下为刘备占有。
既然是借,那就肯定有还的一天。刘备带兵出征西川,荆州留下以诸葛亮为首脑的强强阵容驻守,直接断掉了东吴的念头。按照这个组合驻守荆州,任谁来也讨不到便宜。
可偏偏刘备进攻西川遇到了麻烦,不得已调诸葛亮来助阵,随着诸葛亮的离开的,还有荆州大部分的主力。诸葛亮临行前特意叮嘱关羽“南联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说白了,这是能否守住荆州的底线。
东吴当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于荆州的索取之心。东吴其实是三国演义中最没有进取心的集团,聪明的孙氏集团不求向外拓展,只求内部稳如泰山。在乱世,稳定能压倒一切。鉴于赤壁大战时的危险,东吴深知荆州的战略地位。只是碍于关羽代表的刘氏集团越来越强大的战斗力和两家达成的共拒曹操的协议,实在不好背信弃义夺取荆州。
机会来自于曹操。
曹操进攻并拿下汉中后,随时可以挥师西川。此时的刘备刚刚入驻西川不足一年,实在没有信心发起一场这么大规模的战役。迫于无奈,刘备主动的也是唯一一次的以书面形式告诉孙权,只要你能帮我解除曹操的危险,我借你的荆州一定归还。
在历经数月的对抗后,孙权与曹操不分上下,出于对战略全局的考量,孙权与曹操达成和解。孙权也完成了刘备的对抗曹操的要求。但是当孙权去索取荆州时,又被刚刚大败曹军的关羽拒绝。对于关羽的做为,从刘备到诸葛亮应该都是默许的。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关羽因此而丢了性命,随着关羽的陨落,荆州的易主,刘备和张飞也分别死于对东吴的军事行动。
纵观荆州的得失,不得不说,虽然是关羽丢失的,但是从一开始战略错误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好比围棋中的劫争,将一块有争议的险地作为自己战略枢纽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这也让两家军事政治的联盟脆弱异常。并且,无论从哪角度来说,刘备集团都属于理亏的一方。最关键的,荆州的丢失其实并没有影响到整体实力对比。刘备集团如果没有兵出夷陵,继续与东吴保持联盟,那他依旧属于坐二望一的位置。因此,荆州丢失后的一系列后果,其实是刘备不冷静造成的,和关羽丢失荆州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最后来看看街亭。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我倒觉得街亭的丢失才是蜀国最后之败的转折点。
街亭事件中有两个当事主角:诸葛亮和马谡,还有一个已经死去的主要人物,刘备。
马谡在马氏五常中年纪最小,他的哥哥马良深的刘备信任,而马谡深的诸葛亮信任。刘备临终前就层叮嘱诸葛亮,马谡名不副实,不可大用。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事实上,诸葛亮也确实按照刘备的告诫对马谡进行了考察。
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篇章中,马谡因为替他的哥哥报丧,被诸葛亮询问该如何对付孟获,孟获颇有见地的提出诛人诛心的战略。这一点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在七擒孟获后,换来了孟获的臣服。因为这件事,再加上本人就对马谡偏爱,于是刘备的临终之言被忽略,马谡也成了诸葛亮内定的接班人来培养。
培养接班人无可厚非,但是需要循序渐进。马谡之前虽然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毕竟没有独立指挥过作战,尤其是关键战役的指挥。诸葛亮完全可以从不太紧要的任务让马谡做起,按照马谡的能力,很快就可以达到优秀指挥员的标准。但诸葛亮太过自负,很任性的任命马谡据守街亭,而放弃魏延,吴懿不用,这俩人可是名副其实的有勇有谋。
诸葛亮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为马谡配备了一个不太出名的副手,说不太出名其实有失偏颇,王平的能力也是深得诸葛亮赏识的,他认为再配上王平,以街亭地势之险要,万无一失。但是他忽略了马谡的傲娇,也忽略了王平是从曹魏处过来的降将,在蜀营中缺乏足够的威信。
马谡临阵拒敌经验不足的缺点实在太致命,其后果是诸葛亮都险些命丧司马懿之手。更严重的后果是蜀国从此丢失了北伐的战略优势。其后的北伐一次次铩羽而归,最终在五丈原耗死了诸葛亮。
对比三次丢地:
张飞丢徐州丢的仅仅是不属于自己的,最多是心理上的落差;
关羽丢荆州是高层战略错误的结果,而且,荆州的丢失从本质上并没有破坏孙刘联盟的大局;
而诸葛亮丢失荆州则要严重的多,这完全是任人唯亲,用人不善导致的后果,这样的局面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用人的错误,让蜀汉大业功亏一篑。
马超和赵云到底哪个更加厉害?
同为五虎上将,马超和赵云二人,到底谁更厉害?你看他俩初次见面时,马超的三个小动作!这足以揭示答案!
马超比赵云谁更强?
关于马超和赵云谁更厉害的争论,历来都是热门话题,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如果不看马超和赵云的交锋,单从他俩各自的战绩来看的话,其实两人都是差不多的,很难分出高低。比如穰山之战,赵云和许褚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两人又多次交手,但从未分出过胜负,而渭水之战,马超和许褚大战两百回合,也是未能分出胜负,两人的战力其实差不了多少!
站在马超支持者的角度来说,马超在潼关之战,曾二十回合击败了张郃,足见马超之勇。而穰山之战,赵云击败张郃,花了三十回合,由此可见,马超的战斗力是要超过赵云的。
不过站在赵云支持者的角度来说,穰山之战中,赵云从早打到晚,先是和许褚、于禁、李典对战,后来又马不停蹄地找寻刘备,没怎么休息,体力早已不再巅峰,所以才会出现他三十回合击败张郃的情况。若是让赵云处于体力巅峰,他必定也可以二十回合击败张郃!后来张郃与徐晃联手,碰到赵云不敢交战,恰好证明了张郃与赵云的武力差距!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单从外人的评价和马超赵云的战绩来比拼,是很难分清楚他俩到底谁更强的!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对象,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对于这种程度的猛将来说,要想分出胜负,必定需要他俩亲自较量一下!
很多人会说,马超和赵云都是刘备的手下,两人是队友,不可能互相交手啊!事实上,在刘备攻打益州时,马超和赵云,是有过交锋的!只不过这个片段不长,所以很多人忽视了!
马超和赵云的第一次交锋
刘备受刘璋的邀请,进入西川,帮忙抵抗张鲁,结果刘备心有异志,他想的并不是攻打张鲁,而是攻打刘璋!
刚开始的刘备,还挺不好意思的,毕竟刘璋没对他干啥坏事,他没有充分的理由进攻刘璋,但随着张松的死,刘备意识到,他和刘璋必须有所了断了,于是他命令手下,进攻刘璋!刘备带队进攻刘璋,将后方的葭萌关交给了霍峻,让他帮忙抵挡张鲁。而张鲁这边,也不甘寂寞,想要趁火打劫,趁着刘备进攻刘璋时,出兵攻下葭萌关。张鲁派出去进攻葭萌关的人是马超,而马超乃是天下闻名的战将,所以霍峻不得不向刘备求救,请求带人前来支援。
刘备是见识过大世面的人,知道马超的厉害之处,所以他不敢托大,立马找来诸葛亮商议。诸葛亮的建议是马超勇猛,必须派张飞或者赵云这种猛将出击才行,而当时的赵云正在外面执行军务,无法脱身,所以此时只能让张飞去对阵马超。于是接下来精彩的葭萌关之战便爆发了。最终的战果是马超和张飞打了个平手,谁也无法击败对方,于是双方约好,第二天再战。
张飞是个暴脾气,从来没有怕过谁,既然和马超约好了,他就卖力准备着第二天再战,哪知道诸葛亮突然出现了,他认为张飞和马超都是猛将,一旦拼死力战,必定会伤及一方,所以他决定,用计谋招降马超!刘备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便命诸葛亮立刻实施,就这样,马超和张飞再也没有打起来过了,因为他被诸葛亮劝降了!
当时的马超,在张鲁处寄人篱下,受人排挤,所以他过得并不爽,恰逢诸葛亮前来劝降,他觉得跟着刘备前途更大,更有可能击败曹操,于是便舍弃了张鲁,投降了刘备!
原文:玄德亲自接入,待以上宾之礼。超顿首谢曰:“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刘备对马超非常看重,亲自前去迎接马超,并待马超以上宾之礼,这令马超非常感动!相比于张鲁那边的排挤和猜忌,刘备的器重简直是太暖心了,于是马超立马说了“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这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超对刘备,是真心臣服的,他此时已经认刘备为主公了!而得到马超这员猛将的真心臣服,刘备也非常高兴,准备带着马超去成都前线,一同进攻刘璋。
刘备带着马超一行人,来到了赵云和黄忠驻守的绵竹,刘备准备在这里给马超接风洗尘,顺便把马超介绍给手下的猛将认识一下,结果刘备话还没开口,刘璋的军队就打过来了。
原文:玄德复命霍峻、孟达守关,便撤兵来取成都。赵云、黄忠接入绵竹。人报蜀将刘晙、马汉引军到。赵云曰:“某愿往擒此二人!”言讫,上马引军出。
赵云驻守在绵竹,正在奉命进攻刘璋,此时刘备刚到,刘璋就派人来攻,简直太不给面子了,于是赵云直接请战,由自己去对战蜀军!见赵云表现如此积极,刘备自然不好扫了大家的雅兴,所以干脆就直接在城楼宴请马超,顺便观战,让马超看看他刘备的手下,也是非常强悍的!
按照刘备的想法,他是打算和马超在城楼一边喝酒,一边看赵云作战的,正好以战事来助兴,结果还没等他把宴席准备好,赵云那边就回来了!
原文:玄德在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超曰:“不须主公军马厮杀,超自唤出刘璋来降。如不肯降,超自与弟马岱取成都,双手奉献。”玄德大喜。
大家注意看马超见到赵云斩将归来后的反应,从他的这个反应其实就可以判断出,马超和赵云,究竟谁更厉害!
赵云斩将,马超主要有三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是马超亦惊!这个“惊”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马超被赵云的武力惊讶到了,因为赵云此战表现得太强悍的!另外一种解释则是马超被赵云此举背后的深意震惊到了。在大家看来,马超原本是西凉军统帅,在地位上是和刘备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刘备的,所以他非常桀骜不驯,对刘备并不是非常服气,于是刘备安排了这场“演出”,让赵云去快速斩杀两员蜀将,以此震慑马超!
第二种说法说得有板有眼,而且非常契合网络中流传的阴谋论,所以大家坚信,赵云此举就是在故意打压震慑马超,目的是提醒马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别妄想和刘备平起平坐。不过在本文看来,这第二种看法有点过于解读的意思!
马超最开始确实是桀骜不驯的,但是随着他在凉州的大败,马超已经失去了自己曾经的地位,他已经进入了寄人篱下的状态。在汉中张鲁处,马超其实过得并不爽,张鲁身边的人都非常忌惮马超,而张鲁这个人又不是个明君,对马超越来越疏远,所以马超在张鲁阵营其实没什么前途,反而要时刻提防小人的暗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马超最终投靠了刘备!说白了,马超已经走投无路了,投靠刘备是他最好的选择了!这一点,从马超见到刘备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马超说“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就说明马超是真心臣服刘备了,并没有表现出逾越规矩的行为,而且马超又不傻,自己都走投无路了,有人收留他,他应该好好表现啊!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样子,这不是找死吗?
马超都向刘备表示了绝对的臣服,刘备不可能再故意去打压马超吧,再说原文明确说了,刘备他们刚到绵竹,刘璋的手下就打过来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刘备不可能去交代赵云打压马超吧?所以说,刘备一没动机,二没时间安排,他并没有让赵云故意打压马超,马超之所以惊讶,并非是被打压警告而产生的惊讶,而是真正的震惊于赵云的武力表现!
除此之外,马超亦惊的这个“亦”字,就是“也”的意思,马超也惊讶,这就说明当时在场的众人,其实也被赵云的武力震惊到了,大家都没想到,赵云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斩下敌军首级!
马超的第二个反应是倍加敬重!长坂坡之战,赵云的名声响彻天下,想必马超是知道赵云名字的,知道赵云武功高强,但是他没想到赵云强到了这种程度,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斩将而还,这要是换成他自己,估计也是完不成啊!所以说他才会倍加敬重!试问,若是赵云的这个战绩马超也能完成,他有必要震惊,有必要倍加敬重吗?
马超的第三个反应是主动请战!马超当众叫刘备为主公,并主动请战攻打刘璋,这其实就印证了第一个观点,马超是真心臣服刘备的,他并没有桀骜不驯。而且马超见赵云表现如此强悍,也不甘示弱,想要获取大功,不被赵云比下去。像赵云这么快的斩将速度,估计马超是没办法完成了,所以他才主动请命,攻打刘璋!
结语
虽然赵云和马超并没有真正的互相交过手,但是细细分析他俩的第一次见面、交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赵云是要更为厉害一点的!赵云迅速斩将而还的战绩,不仅惊讶了在场所有人,就连马超自己也感到惊讶,之后倍加敬重!为啥马超会惊讶,会倍加敬重,不就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完不成赵云这种战绩吗?要是他也能做到,他怎么会惊讶,怎么会敬重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你有办法防守吗?
《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太平寰宇记》记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大概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境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自古以来,街亭就是兵家必争之处,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它的成名,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丢失,导致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功亏一篑,不得不退兵,他就是马谡。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克复中原,复兴汉室江山”的大业,亲率大军伐魏,攻打祁山。蜀军一路势如破竹,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威震关中,吓得魏明帝曹叡亲自从洛阳赶到长安督战,派出命大将张郃领兵抵御。而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这一战的结果为,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合理意见,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拒城”,被曹魏大军四面围困,断绝水源。马谡军队在失去水源后,乱作一团,被张郃击溃,街亭就这样丢失了。那么,根据当时街亭的地形,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守得住街亭?
先弄清楚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意义
街亭地形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街亭,属于天水郡略阳县管辖,正好处于长安与陇右的中间位置,可以隔断长安和陇右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得街亭者,得陇右”,可知街亭的重要性。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两山夹一平川,旁边有河道。它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叫龙山,也叫断山,可能是马谡驻守的那座山。街亭易守难攻,在当道路口把守,张郃军队休想过去。
只需要在街亭把守即可一段时即可
诸葛亮当时想的是,参军马谡守住街亭,就隔断了曹魏军队从长安进入陇右的通道,他当时在陇右攻城掠地,只需要一两个月,就可以稳定陇右。到时候,即使街亭丢失,诸葛亮也不怕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坚固的根据地陇右。
可惜的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安营扎寨,而是到了山上。他这是效仿韩信“背水一战”,将自己置身于绝境,“背山一战”,却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个人认为想要守住街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马谡应该分一半兵给王平,在当道路口安营扎寨,成掎角之势。
在马谡带兵前去街亭时,诸葛亮就再三告诫,要当道安营扎寨,只要把曹魏增援的张郃部队挡住即可。而马谡来到街亭后,改变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私自上山安营扎寨。王平再三劝说,马谡都不听,始终认为自己的部署是对的。马谡不应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应分兵作战。他不该一意孤行,而是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分给王平一半军队,让他在五道路口安营扎寨。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三国志》)
其二,马谡应该在山上安营扎寨的同时,分兵把守水源。
马谡熟读兵书,考虑的是山上的地势优势,在山上安营扎寨,依靠南山的地势,能够有效冲击曹魏张郃部队。这没错,错的是舍弃水源,被张郃围困,导致蜀兵乱作一团。人类最不能离开的就是水源,一天不喝水,肯定口渴难耐,战斗力会大幅度下降。
因此,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的同时,就应该分兵把守水源,将水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万无一失。只要马谡将水源控制在自己手里,就有了和张郃部队拼杀的成本,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马谡应该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当道路口安营扎寨。
在军事部署上,诸葛亮比“纸上谈兵”的马谡强太多了,两个人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诸葛亮既然吩咐马谡,要在当道路口安营扎寨,是有他的道理的。马谡只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丞相诸葛亮的部署执行,就有很大的概率,守住街亭。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即使战事不利,丢失街亭, 诸葛亮也不会多说什么,更不会军法处置自己。
结语:根据街亭的地图,实地考察下,想要守住街亭, 应该注意以上三点,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兵把守当道路口,还需要分兵把守水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