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魏延新皮肤,东吴五虎上将是谁?
历史上东吴并没有五虎上将,演义里也没有。如果非要在东吴找五个人出来,我想这几个人应该符合标准。
太史慈太史慈,字子义。太史慈忠义无双,武艺超群。他曾为解孔融之围而单枪匹马突围请刘备救援,也曾在
在神亭岭大战小霸王孙策,不分胜负。后来他和孙策,惺惺相惜,最终牵手成功。
曹操还曾想挖走太史慈,送了一封信,附带当归这样的药材,寓意太史慈当回到北方,为曹操效力。孙策虽死,太史慈却没有投靠曹操,而是为孙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太史慈临死时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东吴第一武将,非太史慈莫属!
甘宁甘宁,字兴霸。甘宁年少时作过海盗,长大些后罢手,开始攻读诸子百家。在逍遥津之战时,孙权十万送人头,被张辽打得满地找牙,丢尽了脸面,还好甘宁夜袭敌营,斩杀数十人而归,勉强挽回点儿孙权的面子。
孙权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甘宁为人粗暴,喜欢杀人,还经常违抗军令。但他却有勇有谋,非常豪爽,对士人也非常尊敬,深受士兵的拥护和爱戴。陈寿也评价他为“江表之虎臣”!
周泰周泰,字幼平。周泰就像是蜀国的赵云,赵云数次救幼主刘禅,周泰则是数次拼命保护了孙权的安危,为此,他身上伤痕累累。
孙权曾经说: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
周泰在孙权的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孙权最信任的人之一。陈寿称他为“江表之虎臣”。
吕蒙吕蒙,字子明。吕蒙因为杀了关羽,背上了很多骂名。其实吕蒙是个真正的武夫,武力值并不差。甘宁早年曾经杀了凌统之父凌操,后来甘宁来到孙权军中,凌统自然是想寻机会报仇。这一天,2人在吕蒙家喝酒,凌统借机舞剑,甘宁也舞起来,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候吕蒙赶紧站起来,一手用刀,一手用盾将2人分开。
可以说,在吴国的大都督里面,吕蒙是武艺最高的,加上大都督的地位,封个五虎将不算亏吧?
丁奉丁奉,字承渊。蜀国有老将黄忠,吴国也有一位老将丁奉。丁奉活了85岁,他早年常在甘宁、陆逊、潘璋等手下为先锋,常身先士卒,斩将夺旗,勇冠三军。
《三国演义》中,丁奉更是一箭击杀了名将张辽。
丁奉最大的贡献,是在吴国后期人次凋零,内乱不断地情况下,能审时度势,数次帮幼主解决眼前危机。
所以这个五虎将最后一个名额,应该给老将丁奉。
本文系“豫荐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豫荐你,百万爆文作者,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人类历史讲述者,关注我,了解更多!
三国演义中武力最强的三人都是保镖?
既然说的是武力最强的三人,那按照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应该是指的吕布、赵云和典韦了,那小院就按照个人理解来说一说。
首先,有资格成为保镖,武力高强是必要条件,这点从古至今是不变的。事实上,关张在刘备起家时候也只是类似保镖的角色,慢慢才独自领兵,成为一方大将。
吕布、赵云、典韦,既然在民间被排列为三国前三武将,武力肯定能保证。吕布勇武第一没有疑义,虎牢关杀得诸侯落花流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确实令人神往。赵云七十几岁时仍为蜀汉先锋,枪挑韩德一家,典韦逐虎过涧,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其次,艺高还要人胆大。武力再高,没有胆色也不行,这一点,三人同样具备。吕布辕门射戟,典韦飞戟杀敌,艺高人胆大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子龙更是被称为“胆大如斗”的人物,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保镖必须要忠诚。一个不够忠心的保镖,再怎样艺高人胆大,也只会成为祸害,成为刺客。在忠诚这点上,吕布和典韦、赵云就无法相提并论了。典韦赤胆忠心,三救曹操,最后为了掩护曹操逃跑独挡张绣众,力战身亡。典韦之死,曹操比死了亲儿子、亲侄子还难过:“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缺点的人物,对刘备的忠诚,那自也不用多说,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时代流传。
吕布就差得太多了,先叛丁原,再叛董卓,并且都是亲手将原先的主子杀死,这在三国时代几乎无法接受。
一叛丁原,董卓怜其勇武,所以接受并信任了他,二叛董卓,王允出于国家大义也接纳了他,等王允一死,再也无人敢信任他,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保镖的资格,想当军阀,能力又不够,所以最后只得兵败身死。
所以,三人都是保镖,结局却各不相同,武力只是前提条件,胆色、人品也缺一不可。
赵云是怎么死的?
赵云身强力壮,之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后突然去世,其实和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赵云都是蜀汉响当当的猛将,虽然很多人说赵云只是一个“保镖”,能力不强,但是在《三国志》中,陈寿直接把赵云和黄忠一同比作刘备的爪牙,这说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个相当厉害的猛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弱!赵云一生忠勇,结果在蜀汉第一次北伐后,很快就去世了,令人遗憾,而遗憾之际,我们不禁也要好奇了,为何强悍的赵云在北伐过后突然就去世了呢?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传闻中赵云是被他妻子用绣花针扎了一下,最终去世,这种说法太有神话色彩了,不值得轻信,而正史中关于赵云的死,记载也是非常简单,看不出什么原因,但是我们从赵云临死前发生的事情,倒是可以推测一番,得出赵云去世的真实原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刘备去世后,蜀汉动荡,国内混乱,于是在曹魏和东吴看来,蜀汉似乎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了,很难再恢复巅峰实力。曹魏上下更是一致认为,东吴才是最大的目标,集结重兵对阵东吴。不过令众人都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的能力竟然能有这么强,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平定内乱,稳定了蜀汉,还为蜀汉拉死了一支强军,更甚者,诸葛亮还主动北伐,进攻曹魏!
北伐之初,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想要兵出子午谷,突袭长安,但是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同意魏延的计划。诸葛亮的计划是这样的: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吸引魏军,然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祁山发起进攻。由于魏国一致认为蜀汉没啥实力了,所以对蜀汉的防备非常松懈,陇右三郡很快望风而降,只有两个郡还在坚守待援,这可吓坏了魏国,连忙命令大军前去增援。
诸葛亮第一次带兵,也犯了些小错误,反正就是迟迟攻不下剩下的两个郡,而魏国的援军又来得非常快,诸葛亮只能分出一部分军队前去守卫街亭,延缓魏军的行进步伐,结果由于马谡不听调度,被张郃轻易击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只能无奈撤退。而诸葛亮派出的疑兵赵云呢,他这一路打得怎么样呢?
关于赵云这一路军队的作战情况,记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反正最终的结果也是败了,至于是怎么败的,不同史书说的理由不一样。三国志赵云传中说,赵云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曹军比较多,而赵云这支部队是疑兵,没有多少人,所以打不赢曹军。
《三国志》: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似乎这场战败并非赵云之过,而且赵云还敛众固守,减少了很多损失,看起来赵云似乎还有点功劳,至少没有大败。不过我们从另外两处记载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情况。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把原因上奏给了刘禅,而在这份上奏中,我们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三国志》: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注意那句“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到,诸葛亮是把街亭之失和箕谷之败放在一起说的,可见箕谷这一战并非小输,赵云不仅仅是因为魏军比较多就退兵了。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诸葛亮说的是马谡违抗命令,而箕谷之战的失败,诸葛亮说的是不戒之失,这个不戒是不是指的是赵云没有做好戒备,遭到了魏军的偷袭,所以被打败撤军了?而诸葛亮后面那句“咎皆在臣授任无方”,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说自己不会用人,用人出现了失误,这样一串联起来的话,那诸葛亮的意思岂不是在说这次用马谡用错了,用赵云也用错了?再结合赵云被贬官来看,很可能箕谷一战,赵云是被魏军偷袭打败了,所以才撤退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汉晋春秋的记载,更加能确定,赵云在箕谷一战,表现确实不佳。
《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我们看诸葛亮说的这段话,他说大军在祁山、箕谷两处的兵马都多余敌军,也就是说,赵云其实是在自己拥有优势兵力的时候,被魏军击败的,这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赵云也是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实力非常强悍,在汉水之战时,他还曾临阵反击,打败过曹操,怎么到这一战,他却在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打败了呢?谁有这个能耐呢?
实际上这个人就是曹魏的曹真了,这个曹真可不得了,他是曹操的养子,军事素养非常高,一生罕有失败,连诸葛亮在他手上都曾吃过亏。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赵云败给他,似乎并非多大的耻辱,但是当时的人不这么看啊,赵云身经百战,到老了却遭受了这么一次战败,心里肯定是过意不去的,而且从诸葛亮的话语来看,似乎他对此也非常不满。注意那句“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话一出,谁受得了?赵云作为刘备时期的老将,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了,赵云在去世前经历了什么。箕谷之战,赵云统领大军做疑兵,牵制曹真,结果赵云用兵不如曹真,反被曹真以少量兵力偷袭击败,当赵云重整兵马时,曹魏大军杀到,赵云只能撤退。虽然赵云保住了大部分军队,但他的撤退也是非常狼狈的,他甚至烧毁了部分栈道,才得以阻止魏军的追击。撤退回去后,赵云因作战失利,受到了贬官的处理,最终郁郁而终。
赵云之所以郁郁而终,也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心中有愧
赵云是一个忠勇之人,当初他离开公孙瓒,就是觉得公孙瓒这个人不够仁义,所以才心向刘备。之后刘备怒而伐吴,赵云劝谏,也是因为赵云太过忠勇,看重大局,他认为曹魏才是真正的敌人。终赵云一世,都在为匡扶汉室、打回中原做努力,谁知道这一次北伐,他竟然遭到大败,心中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对不起蜀汉,愧对先帝,所以心中非常郁闷。
二、来自诸葛亮的刺激
诸葛亮在对刘禅的上书中,将赵云的箕谷之败和马谡的街亭之败相提并论,令赵云非常难堪。而且诸葛亮说到最后,把原因都归结于自己用错了人,这让赵云怎么想?打了一辈子仗,就败了这么一场,就这么说我?尤其是那句“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话怎么听怎么刺耳,马谡已死,这一人指的又是谁?赵云本身就比较羞愧郁闷了,一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这还有什么想头?于是悲愤交加中,赵云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气绝身亡。
结语
关于赵云的死,史书中并没有明说,不过本文根据赵云去世前发生的三件事情做出推测,认为赵云其实是悲愤交加而死的。箕谷之战,赵云被曹真击败,心中十分郁闷,觉得愧对丞相,愧对先帝,而回到蜀汉的赵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抚,反而因诸葛亮将自己和马谡之败相提并论更加感到羞愧,当诸葛亮说出,蜀军之所以败,不是因为兵少,而是因为大将不行之后,赵云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了,最终,他在悲愤交加中,郁郁而终。
京颜啥意思?
京剧脸谱颜色
脸谱分为各种脸色,所谓脸色是指脸膛主色而言,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色,脸谱上的面纹常衬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各色种红、黑、黄常用油料调和,效果倍增。
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一般为奸诈之人。勾粉白脸的角色一般戴髯口(胡须),髯口与脸谱上的眉目鼻窝颜色一致:黑眉、黑鼻窝者戴黑髯口(如《群英会》之曹操);灰眉、灰鼻窝者戴黪髯口(如《宇宙锋》之赵高);紫眉、紫鼻窝者戴紫髯口(如《甘露寺》之孙权),如是等等。勾粉白脸者一般勾尖眼,但也因人而异,如曹操是大奸雄,眼窝勾得并不很尖,一方面显其秀气,另一方面更显得奸不外露,而严嵩、潘仁美的尖眼就比较明显。有的凶狠过甚,则勾大尖眼,例如欧阳芳。也有不勾尖眼的人,如司马懿勾圆眼,表明他奸不外露,智谋广大。纣王勾垂尖眼,这也是一个特例。
红色脸谱,最初与人面色有直接关系,如表示关羽的面如重枣,关泰是红脸大汉。由于这些人忠勇正直,推而广之,许多忠勇良将,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红脸。如春秋时的颖考叔、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认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红脸,这就寓有讽刺之意。《海潮珠》之崔杼是弑君的朝臣,勾红脸是讽刺齐王荒淫;《祥梅寺》之黄巢是反叛唐王的举子,勾红脸是讽刺唐僖宗无道。有时勾红脸也是配合舞台美术的需要而安排的。如《四杰村》中之廖奇冲勾红脸为的是与勾白脸的鲍赐安、勾粉红脸的花振芳配合,使舞台色彩丰富。再有《白良关》之刘国桢勾红脸是与勾黑脸的尉迟恭、尉迟宝林父子对比,更明确地表示尉迟宝林不是刘国桢的儿子。有的人不勾红脸,但是在某一戏中勾红脸,例如刘瑾是反面人物,一般勾白脸,但是在《法门寺》中勾红脸,表示他作了点儿好事。有不少年迈的人,为显示他的年轻,如《英雄会》之黄三泰,勾直眼窝粉红色脸,粉红色脸属于广义的红脸。
紫色脸谱,为京剧中刚正威严的人物常用紫色脸。如《鱼肠剑》之专诸,《二进宫》之徐延昭等。这些人性情直爽,与黑色脸人有相似之处。但是用黑色显得粗鲁,用紫色有介于黑、红两色之间的意思。有的人物在小说中描写为紫色脸膛,因之也用紫色脸,例如魏延、濮天雕、费德功等,《柴桑口》的庞统勾紫脸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白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例如《四杰村》之鲍赐安、《闹昆阳》之耿衍;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如《战冀州》之杨阜、《艳阳楼》之高登;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马谡、《阳平关》之徐晃。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如《黄金台》之伊立。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
黑色脸:在京剧脸谱种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包拯脑门上勾一月牙形花纹,一般说法是他能下阴曹地府断案。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从猛智的张飞到丧门神样的苏宝童,可以说黑色脸是京剧脸谱中最丰富多彩的一类脸谱,集整脸、碎脸、花三块瓦脸之大成。
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希奇古怪,应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如《四平山》之李元霸,说岳戏中之金兀术。从广义上说,杂色脸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
黄色脸示人物之骁勇凶暴;兰色脸示人物之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剧中这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
简言之:
红色一般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关胜、吴汉等;
黄色一般表示枭勇、凶暴、沉着,如典韦、姬僚等;
蓝色一般表示刚强、骁勇、有心计,如窦尔墩、王陵、吕蒙、盖苏文等;
白色一般表示阴险、狡诈,如曹操、赵高、司马懿、董卓、伊利等;
黑色一般表示刚正、粗鲁、凶猛,如张飞、项羽等;
紫色一般表示刚正、稳练、沉着,如徐延昭、专诸、黄盖等;
金色和银色则通常用来表示神怪,如孙悟空、土行孙等。
三国演义蜀国魏延和东吴的武将任意一人单挑?
结合演义按照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24将排行的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夏侯惇,夏侯渊),二张(张辽,张郃)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江东豪杰里面至少有四个人排名在魏延前面,也就是孙策、太史慈、甘宁、周泰四人,但是这个排行榜历来被人们所诟病,所以我们就结合武勇表现来看一看这四人是否能单挑战胜魏延。
“小霸王”孙策“小霸王”孙策总排名第九,江东英雄中排名第一,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孙策在26岁的时候就已经席卷江东,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孙策受刺客暗杀,死的时候才26岁,不然排名还会再靠前。
孙策武艺很高,平定江东时候,孙策一人面对军阀刘繇几员大将,三回合生擒并挟死于靡,大喝吓得樊能坠马而死,孙策一箭把黄祖部将陈生射落于马下,神亭岭之战孙策与太史慈大战了一百多回合未分胜负。
孙策三合夹死一将可见力量惊人,喝死一将和张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箭射翻陈生,又和名将太史慈大战,孙策东吴第一将实至名归。
太史慈太史慈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家大将,助孙策其扫荡江东。孙权即位后,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可见太史慈的地位。
太史慈武艺箭术都是一流,太史慈少年英雄北海救孔融入城时,一杆长戟挑落数十人,出城时左右开弓,八面开射,对方战将无不应弦落马;神亭岭大战太史慈和小霸王孙策鏖战一百合;征讨严白虎,太史慈一箭将守将左手射透,牢牢钉在护梁上;合肥之战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个回合。
太史慈是东吴数一数二的武将,其实武艺和孙策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孙策死的太早又是君主,所以太史慈排到孙策后面也还行。
“锦帆贼”甘宁甘宁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甘宁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成为吴大将,江表虎臣之一。
甘宁的武艺在东吴也是顶梁柱之一,也是个箭术了得之人,甘宁在黄祖麾下时就射杀了东吴凌操,后来又射杀黄祖、蔡曛;射伤曹将乐进,水战砍死了曹将邓龙,赤壁之战时斩杀马延、张凯,爬城以后飞锤打倒朱光,虽然甘宁杀的都不是名将都是二三流将领,但是甘宁马步水战都纯熟,箭术也出色,是东吴最全能的一个武将。
周泰周泰,字幼平,孙策平定江东时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
周泰也是江表虎臣之一,周泰多次救过孙权的命,孙权很喜欢周泰,是孙权嫡系里的嫡系,周泰武功很高而且很拼命,周泰与孙权镇守宣城,山贼前来攻城,周泰为保护孙权杀山贼数十而被刺12枪,身受重伤未死;周泰水战斩曹将张南;合肥之战时,孙权被围,周泰奋力拼杀,救出孙权后翻身复入敌阵救出同时被围的徐盛,因此身中数十枪。
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蜀军,蜀军番王沙摩柯被周泰所杀。
周泰武功不错,但更厉害的是周泰的拼命死战不退,意志力惊人。
东吴四杰VS魏延魏延武勇实际上相当不错,仅仅凭击败马岱,突袭斩杀王双就可以稳居一流强将的水平了,毕竟马岱。王双可都是准一流的武将,尤其王双更可以算一流末水平了。但是汉中之战魏延被庞德杀退,虽然庞德是舍命救曹操,魏延只是被杀退,但是也反映了魏延武功的上限也就是庞德这个水平了,
江东四杰孙策,太史慈都有准超一流的水平,单挑魏延应该没有问题。
甘宁武艺箭术都不错,甘宁战绩大部分是射箭取得的,但是汉中一战魏延一箭射中曹操人中,可以看出魏延箭术也不错,魏延和甘宁单挑估计是旗鼓相当。
周泰战绩来看靠的是玩命,武艺实际上略低于魏延,但是周泰不要命的打法魏延也撑死打平,所以这两人也基本是平手。
所以东吴豪杰中,能单挑稳胜魏延的只有孙策和太史慈两个好兄弟了!
却为何不要仪表堂堂的关羽之女?
这事得分开来说,刘禅娶张飞的大女儿是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的当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事是刘备生前和诸葛亮商量过后做的主,然后由诸葛亮操作的,毕竟当时的婚姻都是父母指定,而刘禅身为一国之君,刘备在去世前肯定要为他解决婚姻大事。
223年,刘禅只有17岁,而且是蜀汉的皇帝,刘备为他选择张飞的大女儿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人物的婚姻大多数是政治联姻,刘备让刘禅娶张飞的大女儿也是政治联姻,但为什么是张飞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关羽的女儿不合适,那自然是张飞的女儿了。
关羽和张飞是最早随刘备起兵的人,并且三人的关系在表面上是好得像兄弟一样,选择关羽或张飞的女儿作为蜀汉的皇后,一是表彰元老功臣,二是政治联姻巩固势力。
关羽的女儿为什么不合适?
先看他们的爹,关羽待下级士卒很和善,对上层士大夫很傲慢;而张飞则敬重社会上层人物,对士卒百姓不加爱抚。既然刘禅要在两人的女儿中选一个,换了谁都会选择张飞的女儿,因为做这决定的人是刘备与诸葛亮啊,尤其是诸葛亮。
蜀汉未来的皇帝及皇后是要经常与朝中的士大夫打交道的,而不会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关羽看不起朝中的士大夫,还别说朝中的士大夫,就连马超这样名将之后,和黄忠这样的忠勇之士,关羽都看不起,那么他的女儿谁会支持呢?百姓支持没用啊,做决定是士大夫,是那些上层社会的官员,而不是百姓。
从这个方面来说,张飞的女儿更加得到士大夫们的支持,而关羽的女儿因为他老爹关羽老是看不起士大夫,生性高傲,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就没有人支持关羽的女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飞的女儿与刘禅年龄差不多,而关羽的女儿年龄比刘禅大。
张飞的老婆夏侯氏是夏侯渊的侄女,公元200年夏侯氏出城拾柴被张飞所得到,算起来的话,张飞的大女儿应该是在201年之后生的,而刘禅是在207年出生的,两人的年龄应该差不了几岁。
而关羽的女儿则年龄大得多,公元198年关羽与曹操围攻下邳城时,曾向曹操请求破城之后要得到吕布部将秦宜䘵的妻子,因为自已的妻子没有生儿子,只生了女儿,那么可以推断关羽的女儿应该是在198年之年出生的,算下来比刘禅大了十岁不止,年龄相差太多,也是刘备和诸葛亮没有考虑关羽女儿的原因。
还有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刘禅娶的张飞的女儿都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氏所生,这无形中为刘家与夏侯家扯上一层非常特殊的关系,有利于在将来如果出现问题,也许这层关系能够利用得上。这不还真利用上了,夏侯霸不是投降蜀汉了吗?多多少少有这个原因,毕竟自已的族妹的女儿是蜀汉的皇后,投降也投的放心。
另外,关羽的女儿曾被孙权提过亲,被别人提亲过的女人再作为蜀汉的皇后,就不再合适了,所以刘备与诸葛亮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张飞的女儿。
但是刘禅娶张飞的二女儿则是在238年,这个时候诸葛亮早已去世,是蒋琬执政期间,刘禅娶张飞的二女儿则完全是刘禅自已做主的。
刘禅为什么要娶张飞的二女儿为妻呢?并且还立为皇后?
只有两个原因:
1、张飞的女儿长得漂亮啊!
美女人人都爱,何况是刘禅,张飞的女儿据说长得很漂亮,张飞本人也是白面书生的样子,并不是五大三粗,长得漂亮当然喜欢了,刘备也希望能改善刘家的基因嘛。
2、刘禅重情,与张飞的大女儿感情很好,爱屋及乌就娶了张飞的二女儿。
刘禅与张飞的大女儿共同生活了15年,如果不是感情特别好,也不又娶了张飞的二女儿,自已皇后的妹妹,而且不久就立为皇后,当然也有可能是张飞的大女儿有过交待,不管怎么说,姐妹共嫁一夫,在当时挺多了,比如晋武帝的皇后杨艳和杨芷就是姐妹,不过是堂姐妹,也同时深得晋武帝的宠爱。
同样道理,刘禅也是这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