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 玲,有哪些演员出道就是巅峰?
有哪些演员出道就是巅峰?那就不得不提《海街日记》里的四妹,浅野铃(广濑铃 饰演)。具体为何说她出道就是巅峰,让人念念不忘,我们一起来看看。
《海街日记》:教会我们如何享受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生活美学2015年上映的《海街日记》,是根据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改编,同年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这是一部不想花太多笔墨叙述剧情,更是一部不想快进也不想暂停的电影,极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在导演是枝裕和首部自传性随笔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这本书中,作者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其中就讲到了关于《海街日记》拍摄前后的故事、分镜图、选址选角、以及影片中的诸多细节。四年前的电影,今天再来看,或许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解读。
四姐妹和家才是影片的真正主角《海街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小清新电影,看惯了悬疑推理烧脑的我们,一开始肯定会嫌节奏缓慢,但越往后就会越觉得好看。
这就是导演是枝裕和的影片风格魅力所在,有人会欣赏大姐香田幸(绫濑遥 饰演)的坚韧,喜欢二妹香田佳乃(长泽雅美 饰演)的直率,想要三妹千佳(夏帆、饰演)的发型,羡慕四妹浅野铃(广濑铃 饰演)的年龄。
影片的开始,就是二姐佳乃的剧情,性感与美通过视觉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给这部带着淡淡忧伤的电影定下了“模棱两可”的基调:有离别,有欢乐,有团聚,还有生活中的的一切美好事物。
之所以家和四姐妹才是影片的真正主角,是因为缺了其中哪一个都不能构成这部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四姐妹是主导剧情发展,那么“家”就是引导四姐妹的情感纽带,不可或缺。
祖母留下来的老房子是四姐妹的家,伴随三姐妹长大的海猫食堂又像是另一个“家”。不同的“家”都可以成为四姐妹的情感纽带,不离不舍,温柔绵长。
四个季节、三姐妹迎来了新的朋友和故事1.夏季出场,小铃和三姐妹初遇见。
影片开始就引出了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亲情,同父异母的小铃和三姐妹该如何去交流、沟通、乃至后面的共处。与此同时,将两个时空里的人物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就是他们共同的父亲的葬礼,从未谋面的异母妹妹浅野铃亲自来到车站接三姐妹去住处,一路上很少说话。
在葬礼结束之后,三姐妹要从山形的森林返回镰仓的大海,在车站邀请铃一起去镰仓,铃呆木了一会,说出来两个字“我去”。
2.深秋落叶,老屋庭院街道迎来了新的朋友和故事秋天到了,铃加入的足球队迎来了胜,高兴的和二姐三姐喝起了梅酒,不出意外的醉了,画面再想起还是很好笑,又觉得美好,跳出影片回想往事已经不记得自己第一次醉酒是在什么时候。辛姐和外婆很像,对老屋、对庭院,对梅树,她有自己的执念。
3.入冬取暖,围坐在厅桌四周既温馨又短暂影片中的冬季好像一带而过,并没有留下多少外景,更多的画面还是停留在深秋的红叶,转眼间就好似到了樱花盛开的季节。但从老屋,四姐妹身上,还是能感受到冬季的气息。
从辛姐的口吻来说的话,二姐佳乃又被甩了……回到老屋就拉起三妹千佳喝酒,铃则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做功课,静静等待着辛姐下班回来。
待辛姐回到家之后,看到这一幕好像已经习惯,简单埋汰了几句还是帮俩妹妹盖好被。这些画面,是如此细节微妙,语言的力量在他们面前不及万分之一。胶片美就是这样,让人怀念。
4.樱花七日,影片最美的季节大概就是春季樱花盛开的时节。樱花和铃是春季的主题,最美的场景大概就是春季樱花盛开的时候。铃的小伙伴尾崎风太,和铃漫步在海边,随手拾起被海水打湿的樱花,少年少女的对话就是青春的某种缩影,很隐秘又简单。
风太骑着单车带着铃去了一条“隧道”,满是樱花树布满道旁,美极了。这里也是导演是枝裕和魅力的一部分,将浪漫童真与美好风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没有一个人不对此动容。
影片的生命力来自于四姐妹的各自不同的生命状态当四姐妹走在海边,问起彼此:“我的最后回忆会是什么呢?”二姐佳乃第一个说出,可能就是男人和酒了;小铃说她有很多哦,现在都已经想到很多了呢;幸姐说了两个字:“走廊。”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一幕就不自觉的回想起四姐妹在一起,共同度过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的那些场景和时光。如此平淡,美好,治愈了很多人的心灵深处脆弱的往事。
除去四姐妹之外,影片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就是屋外走廊和庭院里的五十五年老梅树。屋外走廊是影片中最温馨的画面,四姐妹总是会齐聚在走廊上,谈笑聊天,望着庭院的老梅树。
提到外婆和梅树时,三姐妹不约而同的说出外婆的口头禅:“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四季流转,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纵然失去,也有留下来的东西,比如:走廊和时间亲情、生活、城市和时间,这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纵然失去了一些宝贵美好的人或物,也一定会有留下来的东西,比如“幸姐”、“铃”、“梅子树”、“走廊”、“美食”、“烟火和海边”。这些人或物穿梭都在城市之间,四季流转,时间也没有倒退一直往前走,而他们都选择留下。
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让观众感受到细腻、优雅、温暖、美景、美食、简单、日常、和谐…这些也都是影迷们包括我自己,都极喜爱的生活美学元素。
是枝裕和:不是作为一个作家,而是作为一个职人是枝裕和在首部自传性随笔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提到对自己的解读:“不是作为一个作家,而是作为一个职人。”
他讲到拍摄《海街日记》这部电影时,比起“作家”,自己其实更像个职人。我理解的是枝裕和,就是在借“作家与职人”两个角色角度表达自己的初心和拍摄《海街日记》时的心情与期盼。
作家,就是一遍写完几遍修改,自己觉得满意挺好的,就是这样了,至少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而职人不仅仅是要交出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更是要对观众对影迷负责,对得起主创演员们的辛苦付出。
很显然,“职人”导演是枝裕和做到了,也一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从第一部导演作品《幻之光》到《下一站,天国》,《距离》,2004年作品《无人知晓》入围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奖,2008年《步伐不停》,2013年《如父如子》。
2015年《海街日记》,直到2018年《小偷家族》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
是枝裕和从电视纪录片导演到编剧再到电影导演,一路披荆斩棘,收获好评。不记得是哪一次电影节映后交流会,一位观众向是枝裕和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是枝裕和想了一下,说:“我认为好电影,就是会让人看完之后,长久不能忘怀的,会真切的对你的人生造成一点点改变的电影。”
《海街日记》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就湿了眼眶。
教会我们如何去过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重复之中仍有新意,饱含深意;传递我们一种生活美学,包容,细腻,不失完美。毫无疑问,是枝裕和都做到了。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热茶电影原创撰写,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
关注知名影评人@热茶电影 手捧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甘宁和张辽的综合实力谁厉害些?
谢邀!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魏延虽不在五虎将,但是蜀汉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因此知人善任的刘备令人意外的未用张飞,而以魏延守汉中。但魏延和其他二人相比,私德上有极大的问题,与杨仪之争,弄的三国人尽皆知。
甘宁出身锦帆贼,归顺东吴后屡立战功,和凌统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张辽更是以800破孙十万名声大噪,估计是三人中粉丝最多,名声最大的。
但正史的详细记载如何,我们还是来比一比他们实际的战绩如何。
魏延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因为蜀汉自己不著史书,魏延的前半生不为人知,只记载魏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屡建战功而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正史中并没有魏延战文聘、魏延杀韩玄、诸葛亮因魏延有反骨要杀他,全部是罗贯中编的。估计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果却反而为诸葛亮引了大大的一波黑,而实际上诸葛亮是比较欣赏和重用魏延的。
刘备称汉中王后,迁治所到成都,想留一个大将镇守汉中。但是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连张飞本人都这么认为。等到刘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后,全军都震惊了。
当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今天委爱卿以重任,爱卿将怎么守汉中啊?”魏延自信的说:“如果曹操举天下的兵来攻汉中,我为大王阻挡;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十万兵马来,我就为大王吞了他们!”刘备认为回答的非常好。等刘备称帝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后又封封都亭侯。
刘备死后,建兴五年,诸葛驻守汉中筹备北伐,于是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建兴八年,诸葛亮命令魏延向西攻入羌中,当时魏将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溪。魏延大破之,因功晋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此后历次北伐,魏延都有跟随。在第一次北伐中,魏延提出了“兵出子午谷”但被诸葛亮否决。这里并不讨论子午谷是否可行,但是魏延用蜀汉差不多半数的精锐部队孤注一掷,表现出了其有极强的赌徒心理,且好大喜功,也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后来诸葛亮五丈原病重,秘密嘱咐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负责自己死后的退军事物,令魏延断后,姜维次子。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军队就自行开拔。
在蜀汉众臣中魏延和杨仪关系最差,据说到了只要两人见面就会吵架,魏延要拔刀杀杨仪的程度。但两人的确都非常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在时,基本都是各大五十大板,抑制两人的矛盾。
这事三国人尽皆知,孙权就曾说过:“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同时出于对两人的了解,最后为了保存蜀汉的为数不多的军队,这次诸葛亮站在了杨仪这边。
果然,诸葛亮死后,魏延坚决不肯撤兵,并想接管军队的指挥权。但因为诸葛亮临终的安排,魏延未能如愿,只能率部烧毁栈道,提前赶回。途中,杨仪和魏延两人分别上表告对方造反。但是刘禅难辨真假,便召董允、蒋琬商议,两人都更相信杨仪。魏延只有先占据南谷口,攻击杨仪,但是因为王平的呵斥,部曲们也认为此事是魏延不对,于是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逃往汉中,但是被马岱追上斩杀,此后魏延被夷三族。
实际当时人们都知道魏延是不会造反的,只是和杨仪的个人恩怨,并想代替诸葛亮继续北伐。但是魏延的举动将蜀汉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使人们暂时支持杨仪。而杨仪也因为人品不佳被众人怨恨,最终在建兴十三年被贬为庶人,不久后自杀身亡。
甘宁甘宁字兴霸,重庆忠县人。少年勇武,好游侠,但不务正业,纠结了一大批少年,自任首领,每天搭弓带箭的到处游荡。又因为喜欢在自己身上系个铃铛,所以大家一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甘宁来了,被人们称为“锦帆贼”。
甘宁也并非到处打家劫舍,只要谁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他就和谁结交,但如果谁轻视他,他就带弟兄们去强抢对方的财产。
后来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突然醒悟,开始认真读书。之后投靠刘表,但是刘表不重用他,他又去找黄祖,但是黄祖也不重视他。
就这样,甘宁最终转投东吴,在东吴周瑜和吕蒙都非常看重和推举他,于是也开始被孙权看重,待遇如东吴老臣。
甘宁被孙权重用后,便献计攻取刘表,被孙权采纳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和建安十三年(208年)两次西征黄祖,最终果然俘虏黄祖。此后,孙权分拨部分军队给甘宁,命其驻守当口。
后来甘宁随周瑜在乌林败曹操(赤壁之战实际历史记载极少,真实规模经过都知之甚少,甚至是否发生过都有不少质疑。),在南郡打败曹仁,但未能破城,后来献计先直取夷陵。
此后甘宁率军快速拿下夷陵,当时甘宁手下只有数百人,加上城中俘虏也刚好千人,却被曹仁派兵五六千围攻。甘宁镇定自若的防守数天,最终等到周瑜援军。
后来周瑜病逝,甘宁一直随都督鲁肃驻守益阳,防备关羽。
再后来,甘宁随孙权攻打皖县,身先士卒,亲自爬上城墙,攻破皖城俘获朱光,战后评功,吕蒙第一,甘宁第二。甘宁因此战升为折冲将军。
此后,曹操出征濡须,甘宁为吴军前部督,率一百多人口中衔枚,夜袭曹营,斩首数十级,而待曹军举起火把,甘宁已经退回。此战后,曹军信心丧失,驻扎一个多月后便撤军退回。孙权因此赞叹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建安二十年(215),甘宁随孙权攻打合肥十几天不下,结果又遇到瘟疫,军队撤回,只留下一千多士卒,以及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在逍遥津北岸。
张辽抓住时机,率军突袭,陈武战死,甘宁、吕蒙及凌统率军拼死抵抗。甘宁亲自引弓敌,并呵斥乐队为和不奏军乐,豪气凛然,大大提升了士气。最终保护孙权成功逃往南岸。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甘宁去世,历史上并为详细记载甘宁为何去世,但是220年前后几年,鲁肃、吕蒙、甘宁、蒋钦、孙皎等,包括蜀魏都有大臣名将突然病逝,应该与瘟疫爆发有关。并非演义中带病上阵,被沙摩柯射杀。
甘宁因为有少年游侠的经历,所以为人重义轻财,爱惜士卒,所以手下士兵都愿意为其效死。甘宁在黄祖麾下时,苏飞对其有恩,待黄祖战败苏飞被擒后,甘宁以死担保向孙权求情救下苏飞。
张辽张辽,字文远,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张辽祖上就是汉武帝时提出马邑之谋的聂壹,但马邑之谋失败后匈奴和汉朝两边都怨恨,因此为避祸改姓张。
年少时作为郡吏,因为勇武过人,被丁原征召作为从事。丁原被杀后,士兵包扣张辽都归属了董卓,董卓死后又归属吕布。
二十八岁这年,吕布被曹操打败,曹操收降张辽,并封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此后数战有功,提升为裨将军。
破袁绍时,张辽奉命率军平定鲁国诸县。
建安六年(201年),与夏侯渊一起围攻东海昌豨,数月未能攻下,粮食即将用尽,商量是否撤退时,张辽通过自己的数日观察认为昌豨现在正在犹豫,可以劝降。于是假借曹操的命令招降昌豨,昌豨果然想降。之后张辽单人进入昌豨家获得信任,最终使昌豨归降。
建安八年(203年),随曹操在黎阳征剿袁谭、袁尚,因功代理中坚将军的职务。后曹操攻袁尚邺城不克,受命与乐进拔取阴安。
第二年,跟随曹操第二次攻击邺城,城破,张辽单独被派往赵国、常山招降沿山各路贼寇以及黑山的孙轻等人。
建安十年(205年),再度随曹操击败袁谭,张辽奉命率军夺取海滨,击溃了辽东的贼寇柳毅等部,封为荡寇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张辽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屯兵临颖,受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随曹操征讨袁尚,在柳城遇乌桓,张辽出击,大败乌桓,杀死了单于蹋顿。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未定,张辽受命屯驻长社,夜晚军中发生叛乱。张辽与数十亲兵立于营中,稳定局面,并传令军中不想叛乱的都坐下。很快军中安定,张辽抓出煽动叛乱之人,将其处死彻底平息叛乱。
建安十四年(209年),庐江人陈兰、梅成作乱,于禁、臧霸讨伐梅成,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梅成诈降,在于禁退军后,又投奔陈兰,转入灊山据险自守。张辽亲自率军,打败陈兰、梅成,将二人斩首,俘虏全部叛军。因功张辽增加食邑,假节。
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转而与刘备争夺汉中,于是留下张辽与乐进、李典率七千兵马屯守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与臧霸攻破孙权江西营,擒孙权都督公孙阳。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趁孙权刚至立足未稳,亲率八百精兵冲击孙权本阵,孙权大惊失色不敢接战,知道发现张辽兵力稀少,才将军队收拢,层层包围张辽。张辽带数十人冲开重围,但见其余士兵未突围,重新杀入阵中,救出剩下的士兵。
经此一战,吴军锐气大减,围困合肥十多日始终不能攻下。恰逢当时发生瘟疫,孙权只有撤退,当时大军撤回江南,唯有孙权与甘宁、吕蒙、凌统等仅率一千人尚在江北。张辽看准时机,率各路人马追击,此战吴军大将陈武战死,孙权也差点被抓住。张辽因此升任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升张辽为前将军,其兄及子都被封为列侯。此时孙权再次叛变曹魏与蜀汉结盟,曹丕封张辽为都乡侯,驻扎合肥防备孙权。
曹丕称帝后,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食邑一千户,共二千六百户。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向曹魏称藩国,张辽回军屯驻雍丘,途中患病。曹丕派刘晔带御医亲自前往诊治。
不久孙权又叛变,张辽乘船同曹休到海陵县驻防。同年带病的张辽依然击破吴将吕范,但张辽的病情也日渐加重,最终病逝在江都,谥曰刚侯。
正始四年(243年),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
对比这三人当中,如果以最终成就和在各自国内的地位来说,无疑是张辽最高,魏延次之略高于甘宁。如果以战绩来说,也是张辽最高,这样和张辽历史上有更多表现和更详细的记载有关,魏延在汉中独挡一面也略高于甘宁,只是蜀汉相关记载实在太少。
但如果综合来说,魏延的性格情商却为他大大的扣分,因此落后与张辽和甘宁。所以最终排名应该是没有太大争议的,张辽第一,甘宁第二,魏延第三。
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杀掉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著名的谋士,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被世人称为“房谋杜断”。他们为李世民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却命令尉迟恭杀掉他们,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玄武门之变的前夜。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场悲剧,因为皇位之争,造成了骨肉相残。这场惨剧的根源在于李渊的处置错误,让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建立唐朝的战争中,李世民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唐朝取得了无数战功。为了对李世民进行安抚,李渊曾经对他许下了代替李建成为继承人的诺言。
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也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使得李渊在关键的时刻犹豫了,最终没有替换太子。后来他又想让李世民真实东都洛阳,把两人分隔开来,可也没有实行。这样,在长安的朝廷中,就出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政治集团,双方为了皇位争斗不休。
在长安中,由于李建成经营多年,李世民的势力处于下风。而且李渊又偏听身边人的谗言,对李世民日渐不满,偏袒李建成。为了彻底解决通往皇位的障碍,李建成和他的手下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决定以武力彻底解决李世民集团。
李建成等人先是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从秦王府赶走,随后又以抵御突厥入侵的名义,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转到自己的手下。他们还密谋准备杀害李世民,结果这个密谋被王晊得知,报告给了李世民。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武力夺取政权。
在发生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叫房玄龄、杜如晦入府谋划。可是尉迟恭回来说两人不来。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说自己有皇帝的敕令不允许再为秦王效力,今天如果私自来见秦王,必然会被诛杀,不敢听从秦王的命令前来。
李世民听了尉迟恭的回答,勃然大怒。他对尉迟恭说难道房玄龄和杜如晦要背叛我吗?于是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说,你且再去一次,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没有来意,你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一起拿回来。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到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二、房玄龄和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博弈。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合演的这场活剧,正是双方在心理上进行的一场博弈。最终,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形成了皆大欢喜的局面。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非是要背叛李世民,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激将李世民。李世民也并不是要真杀房杜二人,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决心。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拉拢了原本是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守将常何。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李世民才顺利完成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唐朝的政权。因此,要说李世民原本就没有武力夺权的心思,是不正确的。
可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心中还是很忐忑的。首先他的军事实力和李建成、李元吉相比是处于决定劣势的。长安是李建成、李元吉经营多年的老巢,手下的直属兵马就有数千之众。而李世民手中只有秦王府的八百将士,众寡不敌。
在朝廷中,由于李建成身为太子,又长期代替李渊执政,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拥戴。李世民曾经多方运动,可是收效甚微。就连跟随李世民长期征战的李靖、李勣、秦琼都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斗争中去。再加上李渊的偏袒,使得李世民的处境越发不利。
其次,李世民也不愿意背上杀害兄弟的恶名。他十分忌讳此事在历史上的影响,不想让自己的英名遭到杀兄屠弟逼父的玷污。但是由于形势日趋紧迫,留给李世民选择的日子不多了。他手下的几位亲信也看出形势不利,力主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在这些人中,态度最积极的就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李建成和李元吉正是看到了房杜二人对李世民的作用,才想办法把他们赶出了秦王府。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派尉迟恭去叫两人回府,也正是为了和他们商议如何发动政变。那么此举应该正中两人的下怀,可为什么他们却拒不回去呢?
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心中对发动政变还存有犹豫,故意使出的激将法。李世民自始至终对发动政变都是抱有犹豫态度的。他在政变前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停当后,还让人进行占卜吉凶。正好这一幕被他从外面进来的部下张公瑾看到。
张公瑾马上把占卜的用具都扔到了地上,并且进前向李世民说,凡是用占卜的办法的,都是用来解决犹豫,难以决定的事情的。现在我们发动政变的事情是无可疑虑的,哪里需要进行占卜。就算是占卜的结果是凶的话,形势也不允许我们回头了,请大家好好想想。李世民赞同张公瑾的话,随后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正是看到了李世民心中的犹豫,因此才以拒绝执行李世民命令的方式,对李世民进行了激将法。他们让李世民看到,如果他再不当机立断,发动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反击,将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连他最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也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会随同李世民同归于尽。
正是受到了房玄龄、杜如晦激将法的刺激,李世民才会派出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二人,还斩钉截铁地说,两人如果不听命令前来,就让尉迟恭斩了两人的首级回来。这个举动,代表了李世民的两层含义,让看透这两层含义的房杜二人欣然而归。
第一层含义是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已经决心发动政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敕令对李世民来说毫无意义。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自己的部下,必须听从自己的命令,跟李渊、李建成的朝廷决裂。
第二层含义是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对房杜二人的信任。房杜二人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也是要求李世民发动政变最积极的人。他们为李世民长期谋划,就是为了发动政变的这一天。李世民发动政变,专门派人叫他们参加,这表明了李世民把两人当作心腹,和他们联为一体,在生死关头共同进退。
我们可想而知,当房玄龄和杜如晦见到尉迟恭拿来的佩刀,不是感到害怕恐惧,而是欣喜若狂。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要得出结果,当然二话不说就随尉迟恭返回秦王府,辅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把他们都列入了最高的封赏人员行列之中。
结语: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叫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回秦王府议事,却遭到了两人的拒绝。两人的理由是有敕令不允许再为秦王效力,否则会被诛杀。李世民听后大怒,派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二人,如果二人不来就杀了他们。
其实这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心理博弈。房杜二人知道李世民心中的犹豫,为了坚定他的决心,两人使出了激将法。而李世民则用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决心和对二人的信任。因此,房杜二人见到目的达到,立刻回到秦王府,帮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