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杀 睚眦,这样的人你喜欢吗?
睚眦必报,滴水之恩
按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逻辑思维来说,睚眦必报,滴水之恩是成立的!
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受人恩惠就要涌泉相报。大多数人都会赞成后者,反对前者。人心向善,这或许就是人类能在地球上绵延不绝的道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同世界上的树叶,你永远找不出两片完成叠合在一起的叶子。各人有各自性情脾气,有着他为人处事的道理,有着他做人的道德底线!有的人小气,但心底善良,有的人正直,但自私自利,有的人老实厚到,做事偏激,有的人心胸宽广,品质清纯……人间之所以成人间,就在于人间的包容。如同一地里的果实,有的饱满晶莹,有的瘦小瓷实,有的大而无肉,有的小而鼓涨……这才成其为庄稼。
睚眦必报的人,虽然可恨,但是他可能是爱憎分明的人。在以前,他受着贫穷的束缚,可能是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人。他也许经历人们的丑陋嘴脸,他也许受尽不公的对待。他的心可能是纯洁的善良的,是世俗让他改变了自己。他经过自己的奋争,他发达了。他受的种种屈辱和感激浮现在眼前!俗话说,人在困难只时最容易看清社会,最容易爱憎分明。谁对他的坏刻印在脑,谁对他的好铭记于心。一旦他辉煌,必然要报复的。朱元璋,一代明君。他受难时,有一个人帮助过他,有一个人痛恨并侮辱过他。他登基后,果断的给了相应的了断。他把那个落井下石的人杀了,他让那个帮他的人发达了!皇帝的胸襟不可谓不宽广,虚怀若谷。睚眦必报是人的本性。可是话又说回来,谁让你在人家落魄之时落井下石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的一种高洁的品质。如同空中熠熠生辉的彩霞永久的照耀在人间。可是,人类太多的是势利小人恩将仇报。有人讲,知恩不报非君子。且看,《水浒传》里面孙二娘,她收留了几个江湖侠士。可是他们本应该以恩报恩才对。他们反而无情的白眼狼般的杀死了她的父亲并侮辱了她。虽然后来张青替他手刃仇人。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再看《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曹操与刘备遇难,在我庄户家落脚,正好庄户家无粮。庄户只好杀死妻子招待他们!曹操知道后,以金百金相赠。都说曹操奸诈无比。但是这件事让曹操的名誉立刻大放光彩!这种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在现实中真的是少知又少啊!我们再看网络上的一个真事:一个母亲的孩子得了重病无钱看,人们捐款给她的女儿看病。她的女儿的病看好了,她不是想着把剩下的钱退回去,而且他用剩下的钱给自己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后来她的女儿病又犯了,仍然需要钱治病。她没有钱,依然想让人们捐款。当人们得知她买三轮车的情况时,没一人捐款。这就是现实。残酷的赤裸裸的现实。再说,一个小孩救了一个老太,老太不知恩报恩,反而诬赖小孩碰的。让小孩啊家长承担了医药费!呜呼,我说不出话来!现实中的人讲什么道理良知,简直禽兽不如啊!
我虽然反对睚眦必报的的人,但是在现实中,但愿这样的人多些。让那些吸血的禽兽受到应有的惩罚!我赞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这才是人的榜样啊!
最后,我说几句心里话:但愿人间没有恨,但愿人间没分寸,但愿人间融融洽洽,幸福美满!
能够劝刘备不伐东吴吗?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经感慨的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制止刘备,不让他向东攻打孙权。即便是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也不会遭受这么惨重的失败。那么,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真如诸葛亮所言,能够阻止刘备东征吗?
一、深受刘备和诸葛亮器重的法正。从诸葛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对法正的器重。这种器重是大家公认的,刘备也从来没有掩饰过这种感情。在法正去世的时候,刘备为他的死十分痛心。刘备痛哭流涕了好几天,并且亲自给了法正翼侯的谥号。这在刘备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连关羽的死都没能得到他的谥号。
法正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器重,是因为他的才能弥补了刘备的欠缺,他的志向与刘备相符合。法正是张松、孟达的朋友,他受张松委托,借刘璋迎接刘备入川的机会,和孟达一起带兵迎接刘备。刘备见到法正和孟达后,将孟达留在荆州,只带了法正入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和法正一见如故的感情。法正见到刘备后,就向刘备献上夺取益州的建议,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在随同刘备进行夺取益州的战争中,法正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刘备的嘉奖与重用。
法正在刘璋的手下一直不得志,在得到刘备的重用后,有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发起了汉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法正的计谋大放异彩。他在双方陷入相持状态后,向刘备建议插入敌军纵深,夺取定军山要地。在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夺的时候,在法正的策划下,黄忠斩杀夏侯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夏侯渊一死,曹军在汉中的防御陷入崩溃。曹操见势不妙,只得亲自率军来救援汉中。在刘备的凭险防御的战术下,曹操无法取胜,只得承认失败撤出汉中。曹操在得知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时候,说就知道刘备想不到这样的妙计,肯定是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感慨的说自己收揽天下英才,为何单单遗漏了法正呢。
法正的智谋连诸葛亮也十分佩服。诸葛亮在治理蜀中时,他崇尚从严治理。可是法正在得到刘备重用后,对于自己过去遭受恩仇都予以回报。史书说连一饭之德、睚眦之怨都不放过。有人将这种情况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却说法正对刘备劳苦功高,适当放他一马算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知道刘备对法正的器重,不想去对法正治罪罢了。
二、法正阻止刘备东征的可能性。既然法正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那么如果他还活着,能否改变刘备的决定呢?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存在这一可能性的。我们看当时刘备选择东征之前,和部下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有很多人都反对发起东征,这些人的幕后指使者就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战略中,联吴抗曹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这也是当时蜀汉最正确的选择。面对最强大的曹魏,弱小的蜀汉和东吴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魏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因此,在刘备选择东征的时候,就遭到了诸葛亮的反对。
不过诸葛亮深谙为臣之道,他身为丞相位高权重,再加上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因此诸葛亮不能公开的表达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一方面采取消极的态度,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让所有能够向刘备进谏的人员,劝说刘备放弃东征。
这些人的代表就是赵云、黄权和秦宓。但是这些人的劝说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而且秦宓因为言辞恳切还引起了刘备的大怒,险些遭到不测之灾。多亏诸葛亮等人的营救,才被关押起来,留了一条性命。
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当然会想起法正。因为无论法正是否和诸葛亮的战略观点一样,他在这次选择作战目标上是和诸葛亮一样的,那就是指向秦川方向。我们如果看法正向刘备提出的建议来看,他的观点和庞统差不多,都是建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依托它来争夺天下。
并且法正比起庞统,在战略上更进一步。他不但劝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还劝刘备北取汉中,作为下一步出兵秦川的根据地。这种选择与法正的出身有关,他原本是汉朝右扶风郿县人,也就是秦川人士。北出秦川既能够让法正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发挥熟知战场的人文地理的优势,又可以让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对于恩怨分明的法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他肯定会支持诸葛亮,倾向于北出秦川的选择。相比那些荆州出身,急欲夺回家乡的人士,法正更占有益州本土人士的优势。如果法正出面向刘备劝说,刘备肯定会认真考虑。这样,诸葛亮劝阻刘备的一派就有可能占据上风。
而且法正和憨厚朴实的赵云、黄权、秦宓不同,他不但和刘备关系密切,而且两人志趣相投,有着许多共同语言。法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谋,让刘备听从自己的意见。比如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战局不利,气得坚决不撤退,也没有人敢劝谏他。这时法正不顾矢下如雨,走到在刘备的前面。
刘备对法正说,你赶快躲避敌人的箭雨。法正回答说,你身为至尊,还亲冒矢石,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小人呢。于是刘备对法正说,好了,咱们一起撤退吧。就这样,法正在无形之间就解决了刘备的难题。相比赵云的直来直去,黄权的花言巧语和秦宓的犯颜直谏,法正的办法要高明百倍。相信如果法正还活着,他一定能够想出巧妙的办法,让刘备放弃东征的选择。
三、法正若在,夷陵之战可能的结果。在诸葛亮评论法正的话里,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即便是法正不能打消刘备东征的念头,也不会让刘备遭受惨重的失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东征的执念之深,黄权的劝谏里也说,如果刘备非要东征的话,自己甘愿担任前锋。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虽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也有失败的可能。
不过,如果刘备要发动东征,肯定会带上法正。因为法正是刘备阵营中不可多得的智计之士,连诸葛亮都对他感到佩服。我们看蜀汉的战争,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蜀军擅长打运动战、野战,他们强悍的战斗力,让对手感到惧怕。但是,这么强悍的蜀军,却每每受挫于敌人的坚强防御之下。
在夷陵之战中,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这种场面屡屡出现。面对采取坚强防御战术的对手,蜀军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的定军山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法正针对曹军的坚强防御,采取了迂回包抄,反客为主的战术,抢占了要地定军山,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为汉中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如果法正跟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可以预期的是,蜀军绝对不可能会被陆逊的防御所阻止的。法正可以针对陆逊的缺点,或者水陆并进,冲入吴军纵深。或者迂回包抄,从武陵直出荆州南部。这样就可以打破东吴的防御,逼迫陆逊与刘备决战。如果这样,没有威望,军心不稳的陆逊,不会是刘备的对手,蜀军很可能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法正即便是不能阻止刘备东征,也不会让刘备遭到惨败的含义。如果法正随同刘备出征,蜀军就不会被陆逊死死挡住形成相持。刘备对于这种局面无计可施,他的诱兵之计被陆逊轻易识破。如果法正来指挥蜀军,会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攻敌所必救,迫使敌人出来决战。
即便是无法战胜吴军,法正也不会被陆逊的行动所迷惑,识破他的火攻之计,蜀军也就不会遭受那么严重的惨败。可惜的是,法正的英年早逝,让刘备失去了唯一一个能够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谋士,也决定了夷陵之战的命运。
结语:法正是刘备最器重的谋士之一,他出奇制胜的计策,让刘备屡屡获得辉煌的胜利。如果在夷陵之战前法正还活着的话,他的意见肯定会受到刘备的重视。法正是坚定的北出秦川的支持者,他的出面会大大增强反对伐吴者的力量。再加上他智计百出,能够让刘备听从自己意见。在他的努力下,刘备很可能会放弃伐吴的选择。
如果法正不能阻止刘备东征,他也会在战场上为刘备出谋划策。面对陆逊的坚守不出的战术,法正是蜀军中唯一一个能够打破它的谋士。如同在定军山一样,法正会指挥蜀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调动吴军出战。这样蜀军就可能在野战中击败对手,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即便蜀军不能击败吴军,法正也会识破陆逊的计谋,不会让蜀军遭受惨败。可以说,法正的英年早逝,让蜀汉的命运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感慨法正的根本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谁写的?
作者是明朝的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
各种各样的杨慎像
一般人知道这首词是他写的,但他还有个贡献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生九子”有4个版本,他从他老师李东阳那里听来了一种,自己也整理出了一种: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明史》说,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杨慎为第一。传下来的作品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涵盖了经史、诗文、书画,以及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等领域。此外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放到今天,恐怕也只有郭沫若能跟他相比——四川人厉害啊。
他是个神童。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不过,后来因为持续批评皇帝个人作风和用人问题(其实是站队的问题),弄得皇帝很不开心,让他挨了棍子並发配到了云南。此后,他基本上就在老家和云南活动。皇帝一次问别人他情况怎么样了,别人回答他老了啊。听到这个情况,杨慎非常难过,“益纵酒自放”。所以,只有这种经历的他,才能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感慨吧。
《明史》记载,杨慎还在翰林院的时候,一次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有种星星名字叫注张,又写作汪张,这是什么星啊?”大伙儿都答不上来的时候,杨慎回答皇帝说:“这是柳星啊。”然后引经据典讲给皇帝解释了一遍,众人叹服不已。
关于学问,他有个名言叫「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翻译过来就是,自己资质再好那都不算什么,要不断学习,德行和学问才能提高。放到今天,大概就是一个条件比你好还比你努力的人吧。
这些儿子都是跟谁生的?
我国自古传说:“一龙生龙子,九子各不同”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这九龙(顺序是从一到九):
一、螭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通常被古人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此防火。
二、蒲牢:生性爱吼,喜欢音乐。怕鲸,遇鲸就会大声嚎叫,驱住其离开。古人用它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三、赑屃:形似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立万。古人就让它……驮石碑!
四:狴犴:形似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古人把它装饰在监狱大门上,用来恐吓罪犯。
五、饕餮:生性贪吃,认为饿了比死了还难受!还可怕!(所以形容人贪吃,才有“饕餮之徒”这个称呼)在九子中本事很大,因为饥饿吃遍九州之物,导致生灵涂炭。所以又被列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还有混沌、穷奇、涛机)古人因为它的习性,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六、狻猊:形似狮,因为喜欢烟火,被古人装饰在香炉上面。
七、椒图:样子似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已,因此被古人装饰在大门上,以此守门。八、睚眦:生性残暴,喜争斗厮杀,嗜血成性,所以才有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古人把它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九、趴蝮:平时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古人装饰在桥洞和桥柱、桥栏上。
它们都谁生的,古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从习性长像上看九子趴蝮母应该是海蛟(海龙的一种),二子蒲牢母应该是嗓门大,但怕鲸的龙类,三子赑屃母应该是海龟,四子狴犴母应该是老虎,五子饕餮母八成是熊,六子狻猊母为狮,七子椒图母是海贝,海螺之类的,八子睚眦母应该是狼。
董卓究竟有多么残暴?
陈寿说得很清楚:“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意思是说,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就没人比董卓更残暴。虽说陈寿没机会见后人之恶,但董卓的暴行确实是“前无古人”,这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喜怒无常,擅杀君臣董卓出身于边僻之地,久习夷风,还是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成长。这样的人,本就杀伐果断,心中没有仁慈可言。所以对董卓而言,他杀人放火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完全是随心所欲。
侍御史扰龙宗见董卓时,因未下随身佩剑,便被乱棍打死;大司农周忠之子刚到雒阳,董卓便命人直接将其斩杀;甚至在吃饭之时,董卓都能随意杀人,而后接着谈笑风生。除了擅杀朝臣,董卓还先后害死了少帝刘辩与何太后。如此悖逆之举,他竟毫不遮掩,何以至此?
盖因董卓深受游牧族的风气影响,崇尚强者为尊。司马迁说过:“(匈奴)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董卓虽然是良家子弟,但从小便生活在羌胡杂居的边境,习惯通过粗暴方式解决问题。
为了获取军功,董卓还曾“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将这些无辜百姓当成乱贼杀死。后世影视剧中恶贼屠杀村民以充军功的办法,大多都是跟董卓学的。
由此可见,在董卓心目中,杀人再正常不过。对这个冷血的刽子手来说,残害他人一是为了满足其内心快感,二也是为获取利益。这正是董卓残暴的根源所在。可只是乱杀人,董卓还不满足;他非要在杀人之时采取极其狠辣的手段,令人毛骨悚然。
二、行事粗野,手段狠辣董卓采取的杀人方式,突破了人们的下限。
何太后被毒杀后,董卓还残忍杀害了她的母亲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不许其他人为其收尸。死无葬身之地,乃古人最忌讳的一点,董卓不仅让死者不得安宁,甚至还经常毁尸泄愤。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去世后,董卓命人挖开了他的棺椁,将其肢解扔在园中。
在招降一批士卒后,董卓出尔反尔,命人当众对他们施以酷刑:“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
断舌头、斩断手脚、挖出眼睛、再放在大锅里烹杀……
这些操作都是“十八层地狱”处理恶人的常见方式,而董卓却毫不在意。更令人感到惊悚的是,董卓一边吃饭喝酒,一边“欣赏”这些惨状,其人品之卑劣、性情之歹毒残忍,可见一斑。
三、恩将仇报,毫无道义这样一个毫无道义之人,哪怕是他的恩主,也无法约束。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记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董卓能步入仕途,离不开袁绍的叔叔袁隗赏识。后来,他在边地中屡立战功,还得到过张温与皇甫嵩的庇佑。但对于这些恩人,董卓的做法再次令人感到不耻。
须知,恩主与故吏,是东汉时期颇为牢固的一种亲密关系,尤甚于师生之情。如冀州牧韩馥,便曾是袁氏门生,也正是因为这层身份的制约,韩馥非但指使不了袁绍,还最终被迫让出了冀州。
但董卓的做法,却令人“大开眼界”。他虽然也是袁隗门生,在入洛阳时更是在后者默许下才站稳脚跟;但在专权以后,董卓非但没有重用袁隗,反而借口袁绍组建关东联军,将袁隗与袁基一家满门处斩。
对于张温这个老上司,董卓也没有念及后者的庇护之情。因忌惮后者在军中的威望,董卓遂将其生生拷打致死。除他之外,就连平定黄巾之乱的皇甫嵩,也差点被董卓所害。
由此可见,董卓心中毫无道德感可言。究其根源,他未曾受到儒家《诗》《礼》熏陶,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无法对其形成约束,这便造成了董卓残暴不仁的卑劣性格。
所以,汉末有名有姓的人物,基本都把董卓拉出来痛骂,以此彰显自己的大义之名。于是乎,董卓凭借一己之力,就拉低了对边地武将的整体评价。
四、盗墓挖坟,不恤百姓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迁都长安后,董卓在封地郿县打造了一个“超级军事堡垒”,并把自己搜刮而来的各种财物、宝货收入。其中光是粮食,就足以支撑三十年之久。这么一笔巨额财富,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盗墓。在执掌大权以后,董卓不仅挖开了许多王公贵族家的坟墓,还胆大包天盗了汉灵帝的墓穴。因此,他不仅大发“战争财”,也发过很多笔“死人财”。
其次,董卓经常纵兵劫掠,在富饶之地实行“三光政策”。结合前面提到的,董卓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斩杀一大批当地百姓,充为军功,而后将他们的财产据为己有。
在董卓迁都时,为了不让关东群雄得到带不走的人口或财富,他竟然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如此暴行,实乃天人公愤。
最后,董卓还善于用卑劣的经济手段掠夺财富。他曾命人销毁了洛阳城中几乎所有的铜器,用来打造品相、质量都很低劣的“董卓小钱”,从而用它换回老百姓手中的优质五铢钱。
这个做法,直接导致了汉末经济体系的崩溃。哪怕曹操日后成功让北方百姓实现了安居乐业,钱币也仍未得到他们的信任。
总结综上可知,董卓诸多暴行的确是“前无古人”。也正因如此,“轻狡翻覆”的吕布才会选择背叛董卓。在后者被吕布杀死后,世人无不拍手称快,就连士兵和百姓们,也纷纷走到街上庆祝。至于董卓尸首,则被人点了天灯,如此下场,足以大快人心。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三国杀法正传说皮肤台词?
恩怨:【恩】得人恩果千年记/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怨】谁敢得罪我?/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眩惑:给你的,十倍奉还给我!
/重用许靖,以眩远近。
阵亡:辅翼既折,蜀汉衰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