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东兴之战,为何无法统一中原?
东吴其实并不稳,特别是在孙权挂掉之后的局面,就十分尴尬了。
在东吴内部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以孙坚父子三人为核心的外来派和东吴本地派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孙权时代,两个派系之间尚能缓和共存,比如后期双方之间两个著名的人物,吕蒙和陆逊。
然而这个局面,终于在东吴赤乌四年年(241)完全打破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十分不寻常的事情,那就是孙权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孙登死掉了,太子之位悬空,孙和先是被立为太子,但跟鲁王孙霸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吴国大臣们因此分裂成两派,展开了长达8年的党争。
这个事情,十分令人费解,按道理来说,储君即定,那么久没有其他人什么事情了,但却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而孙权最后的处置也十分意外,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让人十分之想不通。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场争端的参与者们内在的矛盾,就会明白,孙和与孙霸的争夺,实际上是孙氏统治核心外地派跟江东本地派的一次权力斗争。双方争夺的是东吴下一代的绝对领导权。
而孙权面对这场争端的做法,其实就是利用党争,削弱本地派的力量。本来外来派大多支持太子,本土派多支持鲁王,当然其中也有另类,比如后期倾向于支持太子的陆逊,他曾几次上书表示坚决拥护太子,但因此招致强烈批评,而孙权的态度也十分奇怪。而陆逊自己也因本土派代表全琮全寄父子对陆逊不支持己方,而称陆逊的外甥甥顾承曾串通陈恂,谎报战绩给自己谋求高位,致使顾承和其兄顾谭被被流放。陆逊为此愤愤不平。
而在这场党争中,孙权先是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然没有被问罪,但也被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实际上大臣们打听点宫廷消息实属正常,可问题是,孙权这个处置就很不公道了,处理的人,清一色全是本土派,而陆逊也因为这件事,最终愤忿而卒。
党争结束后,外来派基本屁事没有,而本土派被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完全是孙权导演的一出大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本土派的崛起。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其实都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属国外来派与益州本土派的矛盾一直存在,而魏国司马氏的崛起就是很好地证明。这也是为何三国几十年打来打去,也不能统一的原因之一。
而这是吴国不能统一全国的政治条件,因为政治矛盾加剧,使得之后的孙氏政权并不稳定。而在经济上,江南地区此刻的开发,还不是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富庶,它具有极强的农业潜力,但相对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比较晚,也不受重视,南京石头城都是在孙吴时代才始键的,可见当时中原是多么不待见长江以南地区。
相比较农业生产成熟的北方,长江以南更像今天的大西部,跟东部的经济差距巨大,经济上的差距,导致人口增速慢,可以征召的士兵少,能够征收的军粮也就更少,所以孙吴的兵力实际上跟蜀汉在伯仲之间,略好一点,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孙吴的兵力大致上维持在10-15万之间的样子,而魏国长期兵力都在30万的样子,就以能养军队而言,魏国几乎可以同时跟吴、蜀两面开战,所以怎么看,孙吴的希望都不太大。
何况,从北攻南,只要突破长江防线,南京就无险可守,而一旦南京失守,那么东南半壁皆失,东南保不了,其他地方几乎传檄而定。看起来长江是一道天堑,但这道天堑其实也很容易被突破,而且还有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孙权竟长江而极的战略构想在夷陵之战后并未达成,蜀汉东三郡落在了曹魏手中,这对于孙吴防线无疑不是很大的打击。
历史上有没有哪个人能够文能提笔安天下?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出自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这句话评价的是蜀汉将领姜维的才能。
其实放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司马懿,周瑜,曹操,陆逊,庞统,诸葛恪,陆抗,姜维,羊祜,杜预等等,都算得上。例如诸葛恪,天才资质,文能担任吴国丞相,武能拿下东兴之战的胜利,只是恃才放旷,刚愎自用,自取灭亡。要是能够谨慎从事,性格收敛,不至于一败涂地。
战国时期的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吴起虽然有杀妻求将的污点,但他的战绩斐然,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这样的战绩足以证明吴起确实是“武能上马定乾坤”。
后来吴起害怕魏武侯猜疑而性命不保,逃往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担任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强盛到能够“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这里也足以证明吴起“文能提笔安天下”,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还是非常卓著。
当然,浩浩中华五千年,当然不只是吴起,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我是话说陈先生,喜欢我的回答的,点个赞加关注吧,谢谢支持。
诸葛恪叔父是谁?
诸葛恪的叔父是诸葛亮,诸葛均。
诸葛恪,字元逊,琅邪阳都人,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诸葛恪在陆逊病逝后任大将军代领其兵,之后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
三国战争天命武将哪个好?
1、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2、丁奉 吴国将领 四朝元老
年少时骁勇善战,经常奋勇杀敌 屡立功勋,此后又于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侵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杀东吴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 左军师
3、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广西怎么样?
广西南宁不错,比较宜居。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中国面向东盟十国核心城市和边境区域中心城市,环北部湾城市群特大城市,西南出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享誉中外,让南宁成为了“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南宁建制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690多年历史。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有“绿城”的美誉。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0.4度,极端最低气温-2.4度。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摄氏度,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9%,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相对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湿,而冬季稍显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夏天比冬天长得多,炎热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集中的雨季是在夏天。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丰富。“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说也是名副其实。
游览景点有青秀山(国家5A级景区)、南湖公园、广西药用植物园、人民公园古炮台和烈士碑、自治区博物馆等,附近有隆安龙虎山、伊岭岩、宁明花山、崇左左江石景林、德天瀑布、友谊关等游览胜地。
南宁十大景观是: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
南宁是中国热带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菜、果、蔗为龙头,种、养、加工并举的高产、高效、优质的城郊型农业格局。
三国丁奉外号?
没有绰号。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
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年(260年),假节,领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