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国杀里面的梁纲,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
无论是史家、小说家,还是后世读者,都更喜欢翔实有趣的事迹和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
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缺乏令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战役,在《三国志》的传记中也是篇幅最短的一个。
可是,即便在这寥寥的记载中,依然能看出乐进特殊的贡献。
“五子良将”虽是后人称呼,但有来源《三国志》中的《张乐于张徐传》,将五将合传,并说在给曹操打天下的良将中,“五子为先”。后人因此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子良将”。有许多朋友说,这就是凑巧罢了。要是有篇幅,多几个人进来,“六子良将”、“七子良将”也不为怪。
史书并传还是很有讲究的。
在用人为贤的曹操阵营,官职基本能反应出将领在当时的贡献和地位。
公元209年,曹军将领中:前将军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
曹丕称帝后,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
除了诸曹夏侯,“五子良将”的地位是最高的。如果把官职作为对贡献的评价,“五子良将”也算实至名归了。
那么,乐进为何能列入其中呢?
“原始股东”乐进可以算是曹操集团“原始股东”之一了。
在讨董战争中几乎打了个精光的曹操,为了重新振作,开始招募精兵。
曹操本人,亲自到丹阳招募“丹阳兵”。乐进则会到家乡阳平募兵。汉末时期,募兵的私人属性非常强。基本上谁募的兵,就会一直跟着谁。
尽管乐进所募的不过千余人,但对创业期的曹操来说,也算是弥足珍贵了。曹操带着夏侯惇从扬州,也就只带回来4000多人。乐进的“股本”占到了1/5!
比起战功,军人在军队建设上的贡献常被忽视,但两者却同样重要!
从乐进长期的“陷阵先登”来看,他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于曹操亲自带来的丹阳精兵。
最关键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功对曹操来说,一生中最关键的战役,当然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的关键点,自然是奇袭乌巢!当时曹操亲率5000精兵攻击万余人把守的乌巢大营,背后是袁绍赶来的援军,当时的情况,可谓十万火急!
正是乐进所部,攻破了淳于琼的司令部,俘虏淳于琼,才使得形势豁然开朗!
乐进擒获淳于琼,才使局势豁然开朗。不过···乌巢之战,值得大书特书的主角当然是领导曹操,乐进的作为也就只能一笔带过了。
乏味却重要的“独当一面”乐进真的无法独当一面吗?
曹操收服荆州后,亲率大军继续推进。
当时,曹操的布局是:自率大军及荆州降军进军赤壁;曹仁在江陵;于禁、张辽、张郃等七将在赵俨的节制下分布在汝、颍等地防御许都;而曹洪、乐进留在襄阳,徐晃在樊城,一起歼灭和收降尚未降服的刘表余部。
赤壁之战后,乐进坐镇襄阳,与关羽周旋。不过,这段周旋,是由一连串小规模战斗组成的。这一段历史,史书一笔带过。
不过,至少在曹操看来,乐进不是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人。
相反,从曹操的安排中能看出:乐进当时担负的方面之任与曹仁、夏侯惇等曹家将领类似,可以担任重要的方面之任!
死得早了些这段“无聊”的经历,或许反映出乐进名声稍小的一个原因:死得早了些。
乐进与关羽的角逐之所以记载不详,主要在规模不大。因为那段时间的荆州不是主战场。
曹公是个勤奋的领导,一般大的行动都自己撸起袖子上。若非曹操做了魏王后亲征被劝阻,徐晃也没机会去和关羽叙旧了。
张郃,则更是在曹操死后,才迎来自己的代表作:街亭之战。
乐进活久一些,或许也有机会大打一盘!
但乐进有生之年,还真参加了一场大战,只是,风头被抢了!
合肥之战后封赏最多的人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千古流传。而乐进、李典似乎只是配角。事实上,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他们由护军薛悌协调关系(护军,就是曹操委任协调各将关系的)。
尽管张辽在此战中吸粉最多,但在最后的封赏中,曹操却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战后,张辽官升一级,成征东将军,无增邑;乐进官升两级,为左将军,增邑五百户,儿子封侯;李典没有升职,增邑三百户。
其中,乐进的封赏最多!
究竟是曹丞相赏罚不公,还是合肥之战的功劳要重新审视呢?曹丞相是否赏罚不公,不知道。但是,此战中张辽的大出风头和乐进“默然无语”,道出乐进记载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狠话不多!
人狠话不多在汉末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关于乐进的记载是最“无聊”的。
从攻某某,先登;攻某某,克;官至某某···
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流水帐”,没有故事。乐进说过什么话,怎么办的事,通通没有!
相比之下,其他良将的记载中,陈寿们多少会拿出一两件事迹来绘声绘色的描写。他们的将才韬略,性格特质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陈寿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乐进的事情,真没听说更多的了。也许他的故事有些被遗漏了,所以没有张辽、徐晃那么详细”。
鉴于乐进的后人并没有出现什么政治事故(乐进的儿子还算为国捐躯),因此,乐进的故事流传少,应该不是出于政治原因。
乐进就是一个人狠话不多的人。他就冲上去打,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动人故事。所以,实在没有留下什么“佳话”吧。对宣传部门和史家来说,动人的故事和启发性的言语,或许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对一个将军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乐进,当然配得上良将之名!
是因为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吗?
袁绍出生豪门,四世三公,声名显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绍身长貌伟,豪气冲天,俊杰三千,皆依附门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为总盟主,带领群雄,叱咤风云,把董卓赶出了洛阳,堪称英豪!
他主要是,官渡之战,一蹶不振。官渡战争一开始,双方悬殊太大,袁绍七十万大军,连绵两百于里,粮食充足,冀,幽,青,并,四州由儿子和亲信镇守,后方稳固。并且地理上也占了优势。战略上是绝对优势的。
反观曹操,七万人马,粮草不足,后方空虚,许昌政局不稳,西凉马腾,荆州刘表,江东孙策,都严重威胁着曹操后方,战略上曹操处于劣势。
从以上分析,袁绍稳操胜券!
然而,由于袁绍主观上一系列的错误,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结果惨遭失败。曹操成了以少胜多的英雄。
什么原因呢?诸葛亮总结了,袁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一点就是“人谋”的失败,就是不善于用人!
用人的谋划正确,劣势可以变优势。人的谋划失误,优势就变成了劣势,人是决定一切的主要因素,而袁绍恰恰忽略了人才的因素,所以官渡之战就是如此。
曹操善于尊重人才,正确使用人才。而袁绍却没有曹操的见识,他认识不到人才对于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他只知道地广人多,兵精粮足,靠自己雄厚的家底,这显然是不行的。
第五回中,公孙瓒把刘备介绍给袁绍时,袁绍骄横的豪门骄横气就出来了,本来就看不起刘备,听说是皇室后代,才让在末尾摆个座。
另外,关羽请战的时候,袁绍极度看不起关羽,“你一个步弓手,还敢请战?打出去!”觉得丢脸了,作为总盟主,不能正确识人才,用人才,没有远见卓识,没有大局观,他的人才观就是有问题的。
但是,从表面上看,袁绍虚心待人,礼节下士,广泛的招揽人才,河北名士多在他的帐下。文: 沮授,田丰,审配,逢记,郭图,辛毗……武: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可以说谋士猛将如云。
袁绍帐下人才济济,沮授田丰都有远见卓识,所献计献策皆是良策,又忠心不二,可惜,不为袁绍重用。许攸才智过人,只是有点贪财,如果扬长避短的话,也不至于把许攸逼到曹操那里去,以至于后来失了乌巢,至官渡败。
袁绍志向大,智术却短,遇到事情犹疑不决。在曹操攻打吕布时,他完全可以取许昌,但他按兵不动。当曹操打刘备时,孙乾求救,他不出手相救。此时许昌空虚,田丰力劝袁绍出兵,袁绍却因为小儿发病,弄得自己憔悴不堪,决意不发病。
大好机会白白错过,后田丰愤怒万分,哀叹大势已去!后反而被袁绍下了冤狱。
沮授见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善言良计,就知道袁绍必败,多说无益,散尽家财,愿战死报效主公。但还是冒死进言。
当关羽斩了颜良,袁绍命文丑领十万大军渡河追杀曹操,沮授就认为不可,应该“留屯延津,分兵官渡。劝不能轻易渡河,万一发生什么,都回不来了!”
而袁绍却认为沮授,“迟缓军心,有妨大事。”他不会根据敌情变化,非一意孤行,所以,沮授内心是悲哀的。
在官渡决战时,沮授还是正确分析敌我战况时局,可惜袁绍不采纳。反观曹操,积极防御,兼听谏言,终于捕捉到有力战机,劫了袁军粮草。可惜,袁绍派过去担任粮草重任的是“性刚好酒,军士多畏”的淳于琼。误了大事。
后来,袁绍死后,曹操在平定河北的时候,曾喟然长叹 :“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我可不敢觊觎这地方啊!”
袁绍,帐下人才济济,献良策计谋者甚多,而袁绍却不用,所以人们说袁绍,“能聚人,不能用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袁绍灭亡是必然的!
为何会早早的被灭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强者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乱得不成样子。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中,割据淮扬的袁术一度势力最强,并曾干出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称帝。然而这位冒牌皇帝的下场却极为凄惨,临死前连喝口蜂蜜水的梦想都无法实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袁术是袁绍的弟弟,自董卓篡权后起兵,鼎盛期曾割据扬、豫、徐三州11郡之地,以寿春为巢穴,纵横捭阖于江淮之间,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诸侯。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充,志骄意满的袁术便渐生僭逆之心,不断地为自己称帝建国制造舆论。袁术先是声称袁姓源出舜帝,以土命承火命(汉朝属于火命),当代替汉朝。接着又以自己的字“公路”来应和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来表明自己有当皇帝的命。
所以等到袁术从孙策手中得到玉玺后,便着手准备称帝事宜。恰巧此时河内术士张鮍为袁术算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这就更坚定袁术窃号自娱的心志。果然,在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寿春祭天称帝,建号仲氏,并设置公卿百官。袁术称帝的消息传开后,天下骇然,纷纷指责他大逆不道。
其实天下诸侯数十路,想要称王称帝者大有人在,可绝大多数畏惧舆论谴责,都不敢公然这样做,如今袁术主动站出来蛮干,自然便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袁术刚刚宣布称帝的消息,依附于他的孙策便宣布跟他断绝关系,而曹操、刘备、吕布三方势力也借此“群殴”袁术,使其在战场上备受打击。
与此同时,江淮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无以为生,甚至出现人食人的惨剧,连带着袁术的军队也出现大面积的缺粮和叛逃事件,对他来讲不啻于“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势下,袁术的势力迅速衰落,最终竟沦落到四处乞生的地步(“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忧惧不知所出。”见《三国志·卷六·董二袁刘传》)。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给哥哥袁绍写信,准备将帝号让与他,并希望他能顾及兄弟情分,忘却先前二人间的隔阂,派兵来接纳他到河北避难。袁绍收到信后很是感慨,便命人告诉袁术,让他去青州投奔袁谭(袁术长子)。袁术得信后很是高兴,便率残众北上,结果在途中遭遇曹操军队的拦截,无论怎样努力都冲不过去,无奈只好又下令退军。
袁术本想着重回寿春,但考虑到“京师”缺粮、难以维持,便在途中改变计划,想到灊山去投奔自己先前的将领雷薄、陈兰。可雷、陈二人此时见袁术已然成“落水狗”,非但没有对他施以援手,反而乘势劫掠他的部曲、资财,让昔日的主公更加陷入窘境之中。
袁术进退失据,于是又退军至江亭,然后思考下一步该去哪里。此时已是盛夏时节,袁术的军中已经完全断了粮,能用来充饥的仅有三十斛麦麸而已,至于米面、肉食连想都不要想。袁术吃了两口麦麸,觉得实在是难以下咽,加上天热口渴,便向粮官索要蜂蜜水解渴。此时粮官早已饿昏了头,见“皇上”向他索要蜜水,便没好气地跟他说:“臣这里就只有这些麦麸了,哪里还有什么蜂蜜?”
袁术又渴又饿,如今又被粮官抢白一番,心中更是郁闷不堪,坐在棂床上回首数十年的如烟往事,不仅连连叹息道:“我袁术一世英雄,没想到竟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袁术越想越气,越想越悲哀,最终竟口吐数斗鲜血而死。
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见《三国志·卷六·董二袁刘传》注引《吴书》。
孙策攻陷庐江,将袁术家眷掳往江东
袁术死后,部曲纷纷做鸟兽散去,没有离开的便跟随他的堂弟袁胤,带着袁术的妻子和灵柩去投奔庐江太守刘勋(袁术旧部)。半年后,孙策攻破庐江,袁术的家眷又被迁往江东,其中儿子袁耀在吴国官至郎中,女儿袁氏则成了孙权的妾室。此后,袁术家族的事迹再没出现于史册当中。
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僭号,自号“仲家“,并改九江太守为淮南尹,以寿春为京师,置公卿百官,建皇宫,设祠堂、明堂,郊祀天地,唯独不敢正式登基称帝。这就好比男女通奸偷情,甚至孩子都生了,却不敢正式结婚,一副按捺不住而又胆战心惊的猴急样,当真让人无语。
不过,与大家既定印象不同,袁术之所以在此时称帝,不止因为他自我感觉良好,更在于他此时的势力范围已达到巅峰,比他在南阳时混的好多了。
当初,袁术从南阳转战兖州受挫于曹操,便向南来到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在孙坚余部的帮助下,赶跑了扬州刺史陈瑀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宣示自己对整个淮河流域与江东地区的主权。
袁术这一招还是挺妙的,可谓神来之笔、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典范。既然兖州有曹操、荆州有刘表都不好惹,那不如就退以淮南为根基,捭阖纵横,巧施谋略,从而意外的在东南打开了一片新局面。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术派吴景(孙策舅舅)击败了丹阳的周昕,夺得丹阳郡;196年,袁术又派孙策率军南下,收取江东;随后又趁着刘备新领徐州,根基不稳,亲自领军北上,占其广陵郡和部分下邳郡,势力大盛!期间,袁术大肆分封,任命孙香(孙策族兄)为汝南太守;舒仲应为沛相;吴景为广陵太守;刘勋为庐江太守;袁胤为丹阳太守;孙贲为九江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当年,孙策等人又进军至会稽,打败了会稽太守王朗。在加上下邳郡、江夏郡和陈国的部分地盘,袁术在197年初的势力范围,已横跨扬、豫、徐3州11郡,按理实力应不逊于曹操袁绍两位大佬,所以袁术不管三七十一,先僭号爽一把再说!
袁术走了一步大臭棋,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取了大半个天下,都不敢称帝;袁术才刚混出点名堂,就抢着跳出来找打,岂不可笑?
可袁术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反正认为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啦,还在后宫搞了数百佳丽,绫罗绸缎的穿着,鼎食粱肉的吃着。虽然这些年江淮天旱岁荒,士卒百姓饥寒交迫,但再穷总不能穷政府,再亏总不能亏天子吧。
总之,计划跟不上变化。曹操本来还想留到最后收拾袁术的,可袁术自己先跳出来讨打来了,真他妈贱!既然如此,那就放过张绣,先去搞定袁术吧。只是麾下座下有孙策这位猛人,还有徐州牧吕布这个强大盟友,得想办法先拆散他们的联盟才行。
也就这么巧,曹操刚想睡觉,就有人送了枕头过来。袁术派韩胤去找吕布,想要与吕布结成儿女亲家。好在吕布受徐州本土势力陈珪陈登父子的影响,最终放弃了当袁术的“反革命家属”,更派人将韩胤绑送到许都,送了份大人情给曹操。
曹操大喜,立将韩胤以叛逆罪枭首于市;并褫夺袁术左将军的称号,将其转授吕布,并捐弃前嫌,亲自写信与吕布交好。吕布升了官,心中也很欢喜。
这样,曹操轻松离间了吕布、袁术间的关系。袁术遂起大军攻打吕布,却被吕布击败。
与此同时,在建安二年夏,曹操又派议郎王誧为使者,拜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并袭孙坚之爵位乌程侯。孙策与王誧讨价还价,又将“骑都尉”改为“明汉将军”,这样才算交易成功,孙策乃与袁术绝交,在江东更替太守,并将袁术手下的孙坚系吴景、孙贲等人全部策反,又令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全据江东。
袁术悲怆!想自己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一干白眼狼竟集体背叛,让江东这半壁江山为孙氏作了嫁衣裳。煌煌仲家基业,顿时缩水大半,哀哉!
而曹操此举,先借刘备、袁术之手制约吕布,再借吕布、孙策之手削弱袁术,纵横捭阖,实在高明。
另外一边,袁术外交阳谋受挫,只得实施阴谋,向陈王刘宠借粮,刘宠当然不给,袁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派部将张闿(当年杀害曹嵩全家的那位)将刘宠暗杀,随后派兵攻陷阳夏,收编刘宠部队,夺其粮草,大肆抢掠。
然而袁术这些无望的挣扎,只能加速他自己的灭亡。
汉献帝建安二年九月,袁术大逆杀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大怒,立刻检点兵马,东征袁术。袁术说我乃堂堂皇帝,曹操这种小角色哪有资格跟朕本人打仗!一溜烟南渡淮河跑回寿春,只让桥蕤、张勋、李豊、梁纲、乐就五大将在沛国的蕲阳(今安徽宿州,乃项燕战死、陈胜起兵之处)布置防线,抵挡曹操大军。
曹操觉得很没意思,主角跑了,随便打打吧,于是让乐进、于禁两个校尉主攻,将袁术先锋大将桥蕤围困于陈国的苦县(今河南鹿邑),破斩之,继而进击蕲阳,再斩杀李豊、梁纲、乐就三将,张勋孤身退走寿春。至此,袁术外围据点全失,主力大部被灭,大将基本死光光,千里仲家江山,如今也只剩下九江、庐江、沛国三郡地盘,正所谓众叛亲离,灭亡不久矣。
此后,袁术便一蹶不振,每天顾影而自笑,梦觉而自惊,惶惶不可终日,加之外援断绝,经济封锁,日子越来越艰难,于是他自暴自弃,愈发奢淫肆欲,征敛无度,以至士卒冻馁,人民相食,终于,到建安四年夏,曾经吃光南阳的袁术,又把淮南吃光了,直到山穷水尽,只得烧毁宫室,厚着脸皮跑到山里去吃部将雷薄的,结果竟被小气雷薄扫地出门,真是越混越低,低到尘埃里去了;到这时他也想通了,干脆就北上青州,去投奔那袁绍吧,顺便也把帝号让给他,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最后也能落个亲王当当,总比留在这里等死要强。
可曹操怎肯放这个叛逆去北方,于是派兵至下邳,阻住袁术北上之路后,袁术便只得再返回寿春,行至半途却已兵将离散,军粮也被部下分给了饥民,而最终困在了离寿春只有八十里的江亭。此时此刻,一代天子可怜巴巴的坐在连张草席都没有的破床上,回忆前尘往事,独自叹息了很久,始终没想通自己怎么会混到如此地步,只得一声长嚎:“袁术乃至是乎!”然后吐血斗升,丢人的一命呜呼了。他的残部以姬妾儿女,随即被孙策接收。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不想当士兵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一样不是好士兵,为了自己不切实际的野心逆时而动,是为愚者也。而愚者又不知其愚,是为狂妄。而狂妄而又不知悔改,是为自寻死路。
他是怎样灭袁绍袁术一统北方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董卓窜朝乱政,烧杀抢掠,天怒人怨。十八路诸侯揭竿而起共同组成义军进攻董卓。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回到家变卖家产。招募兵勇,参加讨贼,董卓死后,汉献帝逃亡洛阳,曹操率兵营救,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曹操已经拥有青州,兖州等郡县,战将如云兵甲十万。袁绍自以救天子的名义向曹操宣战,曹操听从郭嘉,荀彧等谋士建议,迎击袁绍。爆发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然后又陆续击败了袁军主力。袁绍昏庸,崇信小人,不听从许攸等人建议70万大军惨败官渡血流成河,最终病死。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最终被一一被灭。袁术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迫不及待称帝,被曹操率军大败,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从此之后北方4郡青州,兖州,徐州,冀州,北平全落入曹操之手一统北方
袁术的地盘很小?
袁术的地盘很小,只是一个错觉,其实汉末到三国这期间,在袁术称帝之前,曹操只是袁绍的附属,整个天下的形式,都是以『二袁争天下』这盘棋来理解的。
先说袁绍和袁术的关系。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就是袁家的嗣子袁逢。 其中袁术是袁逢正妻的儿子,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也就是侍妾的儿子。在嫡庶之分非常严重的古代,袁绍本来是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的。但是袁逢的二哥袁成早夭没有后代,所以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做嫡子。于是袁绍一跃成为了宗法上袁术的兄长。
在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又是首先从京师逃离的一批人,故而袁绍被尊为盟主,袁术就算不服也没有办法。后来联盟解散,袁术和袁绍单飞了。双方就开始各自搞小动作了,袁绍是鸠占鹊巢,当了冀州牧,就开始把自己的亲信,比如曹操表为东郡太守,作为自己的羽翼。而袁术支持孙坚,夺了长沙,封孙坚做长沙太守。
所以看后来的三国三巨头,曹操是袁绍的手下,孙坚是袁术的手下,而刘备漂泊不定。当时的天下,和这三巨头都没什么关系,是袁绍和袁术逐鹿的战场。
袁绍的手下有曹操,同盟有刘表,而袁术的手下有孙坚,后来还有孙策,同盟有公孙瓒和吕布,双方以中原大地为棋盘,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缠斗。
- 襄阳之战
孙坚大战刘表,孙坚中了埋伏身亡,孙策返归袁术。
- 界桥之战
公孙瓒进攻袁绍,袁绍利用大戟士和弓箭手,大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从此公孙瓒进入战略守势。
- 徐州之战
曹操借报父仇之名讨伐陶谦,屠徐州数城。
- 兖州之战
吕布趁曹操讨伐徐州的时候偷袭曹操的老巢兖州,曹操无奈只能返回和吕布争夺兖州,结果赶上大饥荒。这是曹操最黑暗的时刻,曹操几乎要放弃自己所有的独立性,去投奔袁绍彻底成为其属下。
而袁术的衰落,恰恰就在自己占了最大优势的时候。自以为众望所归,在淮南称帝。这个时候孙策在江南本来就是半独立、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反戈一击,宣布像朝廷效忠,吕布也同样和袁术断绝了关系。袁术随后讨伐吕布不胜。后来曹操率军讨伐袁术,一连斩杀了袁术数员大将。袁术的地盘只剩下扬州一小块。
又过了一年,这次轮到江淮一代饥荒,没有任何大战,袁术自己的势力就崩溃了。这个时候曹操讨伐吕布,吕布求救袁术甚至都没有实力帮助。后来袁术兵马溃散,他自己想投奔当年争霸天下的对手袁绍,把玉玺献给袁绍来换取容身之地,被刘备堵住了退路,无奈退回寿春,愤懑而死。
所以不要看袁术后来的地盘小,那只是称帝众叛亲离的结果,其实他当年还是有逐鹿天下的实力的。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