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修改器三国杀,三国食物起源?
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三国”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历史阶段。因为在三国之前是东汉王朝,而在其消亡之后又被晋朝取代。很多历史学家都喜欢将“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结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三国”并未形成系统,只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朝廷而已。
三国时期的饮食习俗或特色,主要是东汉时期的延续和完善。因为三国是从东汉分裂出来的三个政权,而且在分裂之前都属于正宗汉朝人。所以无论是饮食风格、习惯,还是食物种类等都没有太大变化。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三国时期的人,每个人都过着慷慨激昂的生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笔者认为就算是“慷当以慨”的曹操,在慷慨激昂之余也不免回归现实,因为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一、三国时期饮食文化特征
三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拥有更多丰富的食物。除了米面粮油肉蛋鱼之外,偶尔还可以吃到一些山珍海味。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的饮食文化的核心思想,应该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尤其是一些生活在社会上层的贵族,更是三国时期饮食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在用餐的时候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鱼大肉之外,还会吃一些比较入味的特色菜。“熟食”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美食,只不过老百姓仅能偶尔食之。
如果要深入探讨三国时期饮食文化特征,其实完全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生熟兼具、奢简相融、食材精细、烹饪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以制作精美食品而闻名的厨师。虽然当时社会战乱比较频繁,但是老百姓也有忙中偷闲的时刻。
二、三国时期老百姓用餐制度
大家都知道由于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生产力都比较低。所以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一直实行一日两餐制,简而言之就是只吃早饭和午饭。大多数情况下很多老百姓,因为没有太多余粮而选择不吃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用餐习俗。
这种制度一直保留到了东汉末年,在三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所以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新高潮。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拥有了比前朝更多的粮食。所以在这个阶段除了有一小部分人,依然在坚持实行一日两餐制之外,很多人都已经迈入了一日三餐行列。
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老百姓,虽然也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但是在饮食文化方面就做出了很大改变。早餐一般都在太阳初升时开始,而“昼食”也就是午饭,在上下午交替之时;晚餐称为“飧食”大约在下午三点之后。
“一日三餐”制,既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而且也是饮食文化变更中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一日两餐”再到“一日三餐”,既是时间上的跨越,同时也是古代社会饮食文化的一次飞跃。
“分餐”也是三国时期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简单说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每个人也都会使用一个餐盘,饭、菜、汤等一应俱全。这种用餐制度其实也是餐饮文化的一大进步,但随着时代变迁早已没入了历史洪流之中,
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三国时期虽然正处于社会大动荡时代,但由于南北方都特别重视农业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经济快速衰退。在这种大前提的影响之下,很多生活相对稳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而且还为饮食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丰富多彩的主食
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提升,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除了“五谷”之外还有荞麦、青稞等。而且豆类食物在此时也比较盛行,小豆、黑豆、绿豆、胡豆、豌豆、扁豆等,各种类型的豆类食物,被人们制作成了各式各样的美食。
煮饭、蒸饭、干饭、羹、粥、稀汤等,都是三国时期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食。“五谷”中除了豆子之后,都可以被煮成干饭来食用。粟米饭、麦饭等在当时社会十分普遍,同时粥或稀汤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早餐。
尤其是用黍、稷熬煮而成的粥或稀饭,在当时北方地区十分受欢迎。肉羹、菜羹是富贵人家餐桌上的寻常食物,将猪肉以及各种蔬菜切碎,然后放在锅中熬煮成肉羹或菜羹。不仅味道特别鲜美而且也十分有营养。
2.各式各样的“饼”
实际上当时老百姓的餐桌上,还出现了一种现代社会中,也经常吃的主食“饼”。但是三国时期的“饼”与现在的“饼”,无论是形状、味道还是用料上都有一定差别。面食、糕点、饼等都可以称之为“饼”,只不错制作方法和味道不同而已。
用开水煮熟的饼可以称为“汤饼”,比如,面条、面片或面疙瘩等,豚皮饼、细环饼、截饼、煮饼,也都可以称为“汤饼”;而用笼屉蒸熟的饼则是“蒸饼”,白饼、蝎饼都是蒸饼中的特色食物;直接用烤炉炙烤的饼被称为“炉饼”,包括烧饼、胡饼、髓饼等。
3.饲养“六畜”肉食品丰富
从先秦时期开始,“六畜”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端上餐桌。三国时期“六畜” 已经十分普遍,猪、牛、羊、马、鸡、狗,已经成为北方老百姓家庭中的必备之物。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三国时期的老百姓也可以吃上肉。
而且生活在南方地区的老百姓,由于离海比较近,所以可以打捞很多海产品,比较常见的就是鱼、蟹、鳖、虾等。但是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个现象,普通老百姓家庭吃猪肉,或者鸡、鸭、鱼、狗肉非常普遍,但是要想吃羊、马、牛,几乎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这主要是因为羊、马、牛属于大牲畜,一般都会用来产奶或当做劳动力,所以很少有人会轻易杀死这三种牲畜。而且按照古代社会中的法律来讲,马和牛都不允许老百姓杀了吃肉,否则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4.佐餐饮料“酒”
“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都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在三国时期但凡是一个英雄人物,就都会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是一种由粮食发酵而来的液体,很多人又将酒称为“粮食精”,小喝可以怡情,但豪饮却容易伤身。三国时期的酒文化可以说韵味十足,无论是武将还是文人都嗜酒如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社会中的饮酒之风,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朝代。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酒的魅力。但由于当时社会的酿酒技术不高,所以还没有发明出酿造白酒的技术。人们日常生活中饮用的酒,就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米酒,虽然度数不高但入口之后却十分甘甜。
为什么说少爷有一点私心?
“但凡少爷有一点私心,德云社就谁都红不了?”这句话是岳云鹏说的,但是否正确?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德云社演员能否出名,郭麒麟是做不了主的,别看他是少东家,是现任德云社班主和德云社董事长的儿子,也是未来德云社第一继承人。
要说德云社谁和郭德纲的关系最近,不是“相声皇后”于谦,也不是“德云一哥”岳云鹏,更不是“德云招财猫”侯震,必然是老郭的亲儿子郭麒麟,毕竟血浓于水。
早年老郭三入北京,吃尽苦头,百炼成钢,招得三五同好,办起了德云社,期间又经历过种种风波,方有今日成就。
如果说郭德纲在相声上投入精力之大令人敬佩,他对儿子郭麒麟的培养更是堪称天下父母表率。
郭麒麟幼年退学,却被父亲逼着读书学习,硬生生培养成一个“人间精华”,高智商、高情商,反倒是相声水平在老郭的一种徒弟中不显山露水,也算得上不温不火。
当然,以后郭麒麟能否在相声行业留下自己一席之地尚且难说,毕竟他还年轻。就目前看,台风、唱功、包袱水平不能算是德云社第一梯队。
但是郭麒麟相声也有优点,胜在两个字:人品。人品对相声演员太重要了,人品不佳,绯闻、丑闻满天飞,容易让人出戏,看到这个人都在想他和某某的爱恨情仇,就像现在的何伟和曹金,离开郭德纲业务素质下降了吗?并没有,为什么相声没有那时候的感觉了,因为出戏了,难以令观众入戏。
下面探讨一下,德云社演员能不能红和郭麒麟关系大吗?
一个相声演员要火,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有表现的平台外更重要的是迎合市场,郭德纲口中分分钟捧出一个岳云鹏这句话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德云社老郭捧的人不少,很多不出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
举个例子,张文顺老先生是德云社元老级别的功臣之一,为德云社的成立和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当同行排挤郭德纲时 ,张文顺第一个开怼:“我张文顺癌症,让他们来弄死我!”,他临死前托郭德纲照顾好闺女外孙,这种交情不是一般朋友可比。
郭德纲这方面做的不错,张文顺一家全在德云社庇护之下,他女儿张德燕是德云社剧场部经理,女婿是广德楼餐饮经理,张文顺外孙被郭德纲收为徒弟,起名宁云祥,视若己出,十分宠爱
只不过宁云祥性格恬淡,似乎并不喜欢出风头,郭德纲力捧不火,就随了他的愿望,德云社任凭其出入。
再说霄字辈的代表演员秦霄贤,他的爆红是靠捧出来的吗?并不见得,在秦霄贤火之前,老郭都没见过他几次,更别说郭麒麟了。
所以说,即使是郭德纲,也不见得能决定谁红谁不红,更别说是只是德云社一名演员的郭麒麟了。
那么为什么小岳岳要说这句话,说简单了,这是一种捧,也是一种夸奖,相声演员台上砸挂,台下相互之间还是非常尊捧,同行是冤家只是在某些对立的团体中才会出现。
小岳岳感恩郭德纲的提拔和培养,可能在他心里,郭麒麟应该是万众瞩目,受万千宠爱于一身,各种资源各种好处都是他享受。
现实上,郭麒麟应该很清楚,德云社属于他和他父亲郭德纲,小岳岳一众人说好听点是徒弟、师兄,说不好听,就是给他们地主家打工的长工。
这个团队越多人红,钱挣得越多,以郭麒麟的聪明才智,他肯定懂得这些。
郭麒麟在让,岳云鹏在捧,所以才有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结论不成立。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现代士兵有压缩饼干和各种行军口粮?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重要后勤,士兵口粮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食物品种的发现与种植技术的发展,行军口粮种类也一直在更新、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士兵们对于军粮的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要知道,军粮一定要容易携带,不易腐坏,简单易食,还要量大管饱——这样味道一定好不了,能快速补充士兵的体力,有力量快速作战。而且,随着历史发展,士兵们的口粮也一直变迁。
要理清古代士兵的口粮变迁,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
中国饮食结构变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艺五种”,说明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黍、稷、菽、麦、稻五谷,并且“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谯周·《古史考》)。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五菜、五畜、五果、五味等,还进一步丰富了粮食作物与蔬菜,出现了“粱”、“菰米”、“芥”、“蔓青”、芹菜等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肉类被限制在统治者食用,周天子甚至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礼记·王制》),以至于孟子专门提出“七十可以食肉矣”。这应该是统治者被称为“肉食者”的来历了。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北方——基本上就是中原地区了,以黍、麦为主食,吃羊、猪肉;南方以稻为主食,吃鱼肉。当然,北方也有吃鱼的,比如范蠡就写了一部《养鱼经》。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开始了大一统,各种产业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大力发展。吃的上面也更讲究了。在这时候,出现了面食,也就是面粉做的食物。当然,这时候面食都是上层人士吃的东西,普通老百姓可能连肚子都吃不饱。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主食基本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是食品原料增多了、食品种类增多了,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月饼、油条等等开始出现。
到了明代,中国饮食结构有所变化。嘉靖年间起,北方开始开垦水田,栽种水稻,大米成为主食之一;南方也引进了小麦。
而且,嘉靖年间,去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回了从南美洲传出的玉米,并在此之后慢慢推广,直至明朝末期,成为人们主食之一。
另外,红薯也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慢慢从南方扩散到北方,也成为了人们主食之一。
清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弄清了军队士兵主要吃些什么。
古代士兵主要口粮总的来说,秦汉之前,北方以小米、麦子为主食,南方以稻米为主食,做法大多就是煮与蒸;秦汉时期,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面食,但这只是上层社会的食物;到了明朝,才有了玉米、红薯的引进与种植。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麦子一直以来都是产量低,还要煮成麦饭吃,很不好吃,自然不能当做军粮主食了。黍(小米)产量高,味道不错,还耐储存。比如,《农书》就记载:“五谷之中,唯黍耐陈,可历远年。”所以,唐代之前,黍(小米)一直是军粮的主角,以至于汉朝的“输黍于边”体系一直被学者研究。
唐代之后,经济大力发展,种植技术也有很大发展,稻米、麦子种植慢慢扩散到全国,这才逐渐成为军粮的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蒙古军队作战时会赶着一群牲畜作为食物。他们还携带一种脱水的粉末状奶制品和风干牛肉条作为副食。
古代军队副食古代士兵们要么熬煮小米,要么用小麦粉做成烧饼,要么蒸煮大米作为主食,但蔬菜就没有那么种类丰富了,新鲜的肉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证易保存、易携带、易食用,菜类、肉类一定会处理好携带。一般有两种,一是各种大酱,二是腌制过的菜类肉类。
酱的制作在中国历史悠久。张岱的《夜航船》中就记载“成汤作醢”,这里的“醢”,就是肉酱。到了周朝,周天子食用的酱“百有二十瓮之多”。秦朝《传食律》中就记载,根据职务高低不同,对官差的配给是“半斗粺米,四分之一升酱”或者“一斗稗米,半升酱”。
腌制过的蔬菜肉类也是很好理解的,比如鼎鼎有名的“金华火腿”,传说就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凯旋时,沿途百姓争相送给将士猪腿,因路途遥远,不易保存,乡亲们就撒上盐做成了火腿。“火腿”这个名字据说还是康王赵构赐名的。
古代军队发明的美食古代士兵并不都是喝粥吃腌菜的,我们现在吃的许多食物,都和古代军队有些渊源。
馒头就不必说了,宋代高承载《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中就提到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只不过那时候的馒头是有肉馅的,现在应该称之为肉包子。
锅盔据说也和诸葛亮有关系,但也有地方传说和周文王有关系,比如文王锅盔(岐山锅盔)就在西北地区很出名。当然,传说中都提到锅盔是作为兵士的军粮发明的。
光饼在福州地区很出名,据记载是戚继光下令烤制一种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在兵士身上当干粮。
踅面,念作二声xue,也写作旋面。当地传说,韩信打仗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发明了踅面。这种面在制作时就已经快熟了,吃的时候在开水锅里捞煮一下就可以了。
古代军队缺粮时吃什么我们以上谈到的都是后勤充足时,士兵可以吃到的食物。若是缺粮少米,杀马吃肉是轻的,中国历史上也有吃人肉的。
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之战时,张巡坚守睢阳十月之久,士兵们从每日分到一勺米,到吃树皮草根,再到饥饿至死。张巡只好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后来又杀了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史载“凡食三万口”。虽然韩愈辩解是吃的死去的叛军的肉,但坚守睢阳的将士们确实吃了人。
后记古代士兵吃什么,这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败,比如曹操就是烧了袁绍的粮仓,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代士兵吃什么,也受到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限制,要不然士兵们吃了千多年的小米饭,直到唐宋才能完全吃上稻米和面粉。
古代士兵吃什么,总是比不上和平时候吃的时候。只希望后世再少些战争,军队罐头再有营养,也不如大锅里炒出来的饭菜好吃。
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蒋百里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位军事战略家,他也是预言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家。
蒋百里将军早年的时候在日本学习军事,是1906年日本士官学校第九期毕业学员,当时他是步兵科毕业生的第一名。他对日本非常了解,在保定军校担任教官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中日必有一战”。
1932年“一•二八”抗战刚开始的时候,2月1日蒋百里和朋友曹聚仁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咖啡厅喝茶,蒋百里手持一张上海《每日新闻》。看了一会他就对曹聚仁等人说,六天以后,即7日早晨,日军要有一个师团到达上海。
蒋百里将军怎么得知的呢?他当时并无内部消息或其他特殊途径,他指着他正看的报纸上的一条电讯,那简短的电讯说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昨天晋谒天皇。蒋百里解释说:这次入宫一定是日本陆军方面请求增兵,从获得批准到援军做好准备大约需要三四天,日本到上海的海路需要三天左右,因此六天后日本援军将会开到。以日本的运输能力,以及由长崎到上海的水程,估计7日早上,可运来一个师团。
果然被蒋百里将军说中了,7号早上,日军的第九师团到了上海,参加作战了。事实确证了蒋百里将军的预见,这些判断正是基于他对于日本军事制度、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的了解。当然,这些主要还是较为宏观层面的认识,属于一个军事战略家的洞察范围。
蒋百里将军的预言远不止这一此,在军事上面,他卓越的战略天分确实值得尊敬。蒋百里将军还预见,假如中日爆发全面战争,那么日军会轻易占据沿海和华北,中日两国的拉锯战场将会是湖南,后来的抗日战争的确又如同蒋百里将军所说的一样。
1935年,蒋百里将军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
蒋百里将军还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他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成为日后中国抗战的军事指导思想,可惜1938年11月蒋百里将军去世,他没能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人会吃哪碗饭?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活法,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我,今年53岁了,糊里糊涂过了大半辈子了,一路走来,感觉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
反正,我一切真的被我太爷说中…不服不行!
69年底,我出生在北方胶东半岛,莱阳一个小县城里。爸爸是电力工程师,妈妈是三甲医院护士。
那是爸妈上班忙,生下我,照顾不过来。
我在11个月就断奶了,然后回到老家跟随奶奶生活。当时我太爷还在,奶奶和我大伯家(我爸堂哥)轮流照顾。
对于重孙,老爷爷很疼我,一直拿我当宝贝看。这些都是我奶奶说的。因为从小我嘴特会说话。
老爷爷问我:“我,能活多大?”
“老爷爷,能活100岁…”
我非常认真,而且特别肯定的回答。
“哈哈,我重孙子懂事,嘴真甜…以后你能靠嘴吃饭……”
老爷爷把我爸给他买的午餐肉,给我吃。那个年代,物质极度缺乏,现在年轻人,是不会懂,什么叫条件艰苦的。
虽然我年纪小,这些事,我模糊了,但是午餐肉真好吃,那是我第一次吃,永远记得。
当时大人们都说我机灵,嘴甜,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奶奶隔代,特别疼爱和亲我,我性格胆大,做错事,嘴甜会认错,很少被奶奶打。
只有一次,偷骑生产队的马,奶奶怕我吃亏,好一顿揍我,不过,我没觉得疼。
上学一年级后,我回到县城。从乡下到城里不适应,想奶奶。长大后,上初中迷恋武侠小说,看得入迷。
当时我也想写武侠小说,真的,因为我的语文一直不错,作文比赛得过奖励。
可惜是我爸这个人,虽然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教育孩子,确是棍棒下出孝子,一一个字,不听话就“揍”。
我和弟弟没少被爸爸当陪练靶子,揍!
我今天动手能力差,至今一般修理活我绝对不干。
起因,小时候一次挨揍。
很小的时候,大概8-9岁,有天父亲组装收音机,用完电烙铁,放墙角。
好奇的我,去拿来看一下。
“啊要,烫死我了!”
当时疼的我大喊大叫,老爸心疼我,又气又恨。
最后结果,就是暴揍了我一顿。让我不要随便乱动工具。
从此我再也不愿意动手动脚了,现在家里什么坏了,我都是请人修理,因为自己不会。
到上高中的时候,是老爸托关系,我才上的学。其实那时,我想做个体户,万元户是我的梦想。
上课当然不认真,但是没事的时候,贩卖过几次瓜子,我想攒钱。
我还锻炼身体,想让自己壮实,也去冒险,从高处行走,高空杆子(学校盘梯上面的横杆),显摆自己胆大勇敢,也学会了抽烟,并且帮同学打架。
一切都是因为暗中喜欢上一个女同学。
大眼睛,双眼皮,特好看。但是感觉自己学习不好,有些自卑。
当时住校,离家远,每个星期放学回家,都骑自行车回家,我们经常一起走。
后来,她问我:“将来干嘛?”
“做个体户,挣大钱!”
“你该好好写作,你写的作文不错呀!”
我听了也很开心,被人夸奖作文好,而且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语文课,我最喜欢上。
可惜,发财是我爱好,加上其他功课不好,我就高中毕业后工作了。
一晃而过,转眼我到53岁了,经历过大起大落,资产千万我有过,不过高光时刻来的快,去的也快。
破产后,婚姻失败,我也四处流浪,好不容易还完债务。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回到故乡。
现在,住在城郊乡下,租住的民房。喜欢独处生活的我,万般无奈,身体不好,小生意,出苦力都不行了。
偶尔,选择了在自媒体今日头条上写作,勉强开始能糊口了,并且养了5条狗,(三条流浪狗)。一只大橘猫,有残疾。
流浪狗是我写作能糊口后,收养的。
我这辈子,还是回到靠嘴吃饭的路子了(我觉得写作就是说话,很简单的)。真没想到我太爷爷说对了。我暗恋的女同学也说对了。
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活法,一切都有老天安排。
往后余生,不知道会如何,但我有打算,好好写作,写点文章,往后再写小说。
攒钱,交易,翻身,也许是做白日梦,但是心若在,梦就在,我坚信。
其实写作也不容易,需要忍耐,需要坚持,需要灵感。
不管如何,我会好好努力的!
不管是不是天注定,自己努力,选好自己喜欢的事做,开心就好。
有同意我想法的没?
欢迎交流指点。
谢谢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