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建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世界。
遗憾的是,由于天灾(地震、火灾)人祸(战争、盗掘),古希腊文物遗留下来的大多都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最熟悉的卢浮宫“镇馆三宝”其中就有两个都来自于古希腊。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古希腊的展品足足占据了一楼三分之一面积的展厅!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第七代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Thomas·Bruce)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运了200箱回英国,已是世人皆知的丑闻!希腊一直在和英国交涉,希望他们能够归还文物,但高傲的英国人不想给又不想撕破脸,就一直“礼貌”地拒绝,表示如果归还,希腊并没有能力保护。
在大英博物馆的官网导览手册上是这样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展厅的:从青铜时代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约公元前3200年-公元476年),展品呈现了希腊世界横跨地中海并向外扩张的过程,展示了日益强大的意大利文明及其发展,以及二者在罗马帝国的交融。
一句话解读就是:从遥远的迈锡尼文明到亚历山大时期的世界,从呆萌的早期雕塑到裙摆飞扬的女神像,几乎包罗了世间万象
大部分游客都从中庭直奔复原了帕特农神庙的18号展厅,却忽视了在它前面的17号展厅“奈莉得纪念堂”。展厅里一座高大的神庙拔地而起,它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完整最精美的神庙,学名叫“涅瑞伊得斯纪念碑(The Nereid Monument)”,又因其外形俗称为“海之女神庙”。
别看外形像是一座神庙,它既不是神庙,也不从希腊来,而是出土于今天土耳其西南部,距离费特希耶不远的的桑索斯(Xanthos),建于公元前390-前380年,是当时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统治者埃尔比纳(Erbinna)的陵墓。虽然他不是希腊人,却为何选择了葬于希腊神庙的陵墓中呢?
桑索斯的位置
这就要从古老神秘的利西亚文明(Lycia Civilization)说起。利西亚是地处小亚细亚半岛西南部的悠久古国,范围大约就在今天土耳其西起费特希耶,东至安塔利亚的沿海扇形地带。早在公元前3000年,来自北高加索草原上的古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半岛缔造了古安纳托利亚文明,此后分成了若干个王国,其中之一就是公元前7世纪的利西亚王国。但好战的赫梯人始终未能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直到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小亚细亚,多数利西亚人远渡爱琴海,融入了希腊社会,利西亚语言、文化和制度却深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最终于公元43年并入罗马版图,成为其一个行省。古老的利西亚文明没怎么留下太多的文字和文物,却留下了独特的墓葬形式,就是今天在土耳其费特希耶附近及地中海沿岸看到的结构奇特的悬崖墓穴,多为统治者所用,“房屋”的样子和石棺体现了利西亚人高超的雕刻和建造工艺。
悬崖墓穴(土耳其费特希耶)
利西亚的位置
1838年,英国人查尔斯·费罗斯(Charles·Fellows)在桑索斯发现了这一遗址并将其运回英国。虽然当时利西亚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但受到雅典卫城爱奥尼亚式神庙的影响,纪念碑是按照帕特农神庙风格建造的。它建在一座高耸的墩座墙上,东西两面各4根立柱,南北侧面各6根立柱,上面装饰着两道中楣,四周遍布精美的叙事浮雕,将希腊和波斯两种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这座纪念碑的名字就来源于遗址附近发现的11尊海神女儿涅瑞伊得斯的雕像。神庙正面有3尊裙摆飞扬的女神塑像,可惜都没有了头颅。涅瑞伊得斯是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女儿,和波塞冬一起乐于帮助同风暴作斗争的古代水手。但许多雕塑的原始位置都无法确定,今天我们看到的复原展出的雕塑位置也一直存在争议。
顶部山形墙的雕塑展示了统治者夫妇(可能是埃尔比纳夫妇)在孩子和随从的陪伴下坐在中心。
纪念碑外侧浮雕带上奢华的装饰雕塑,也都展出于17号展厅房间的墙壁上。这段长1.2米的浮雕带融合了来自希腊和中东的创意,描绘了利西亚统治者登基的场景,装束类似波斯国王,站立在遮阳伞下,军队和朝拜的观众身穿希腊风格的服饰。
那么,这座纪念碑既然是作为墓葬,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在土耳其西南部的海滨小城费特希耶,就有大量的悬崖墓穴。顾名思义,在悬崖峭壁上直接雕凿而成,将石棺吊起放置在洞穴中,也有直接将石棺置于山上的显著位置。但为何要将棺材悬置于绝壁之上,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一片利西亚石棺(Stone Sarcophagi),大约始建于公元前450年,高耸陡峻的悬崖上被挖凿出无数密如蜂巢的深邃孔洞,每个洞窟内都存有珍贵精美的石棺,看上去有点像我国南方的悬棺。
这些石棺凝视着山下的城市和远方的海港,其中最高的一处是建于 350年的阿敏塔斯之墓(Tomb of Amyntas),同样也是一位统治者的坟墓,完全在峭壁上雕刻而成,正立面采用爱奥尼亚式神庙,和岩壁一体的两根巨大石柱撑起典雅的里面,极为壮观。可惜的是,它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霜洗礼,看上去远远没有大英博物馆里的神庙精美,却反而显现出岁月的沧桑遗痕。
扯得远了,还是回到大英博物馆的希腊展厅吧。穿过18号展厅的侧门,小小的19号展厅里,有一尊孤零零的女神像,就来自于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女神庙(Erechtheion)。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的雅典卫城和卫城博物馆吗?伊瑞克提翁女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前405年,是爱奥尼亚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南侧的6根大理石柱雕刻的女神像代替突兀的石柱撑起石顶,每一个女像柱的衣着、发型、神态都不同,站姿与迈步的幅度也不一样。既为了保证女神柱可以支撑起沉重的石顶,她们的颈部就不能雕刻的太细,太粗又影响美观,设计师为每位女神都添加了一缕秀发,头顶再加上花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女神庙
今天在雅典卫城看到的神庙上的女神像都是复制品,6根真品中的5根在卫城博物馆,另外一根就是大英博物馆里的这根。卫城博物馆里的那5根女神柱,夜深人静时依然会呼唤她们在伦敦孤零零的那个姐妹,缺少的一尊早已留出了位置。不知道何时英国人才能归还文物,让女神“回家”。
古代希腊的人物造型更加灵活,姿态多变,不再是所有人都姿势相似,向一个方向前进,而且打破了古埃及人作画时遵循的“正面侧身律”(我们常见的古埃及绘画都是侧面造型)。希腊雕塑虽然无头缺臂,但从其飘逸的衣服、身上夸张的肌肉、手持弓箭和盾牌的弧线及战马的各种姿势上,都能感觉出这些雕塑有着鲜活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延绵了千余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结束后,文艺复兴就从效仿古希腊艺术开始,重现人体肌肉线条,把人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