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幻叶无道,苗族是蚩尤后代这点是苗族自封的还是汉族附会的?
你问我来答,我是良人。
苗族是蚩尤后代,这个不是自封也不是附会,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苗族与汉族的故事发生于5000年前,那时候中华大地上有两个势力集团,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东夷率先进入农耕社会向西扩展遭到了华夏集团的抵抗,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爆发了神话时代规模最大的战争,史称涿鹿之战。5000年前爆发的涿鹿之战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成王败寇事例。
九黎族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大熊猫古称食铁兽,据说蚩尤的部落就是骑着食铁兽跟黄帝大战,黄帝估计就是骑着牛。不仅坐骑比不上,兵器也比不上。蚩尤也是当时叱诧风云的人物,在他的领导下九黎部落蒸蒸日上,成为继太昊、少昊之后东夷最强大的部落,他的传说可一点不必黄帝炎帝少。当时的九黎族能甩黄帝、炎帝部族几条街。
《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
《国语》曰 蚩 尤 九 黎 族 “民 神 杂 糅”“家 为 巫史”“民匮于祀”。这 种 宗 教 现 象,从 思 想 上 解 放了九黎之民,从行动上给人们以自由,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的强盛。九黎部落联 盟 通 过 农 耕、冶 金、宗 教 等 文 明行为迅速崛起,成为东夷集团继太昊、少昊部族后又一个强大的部族。
由此可见黄帝九败于蚩尤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黄帝打败蚩尤是靠天上神女的帮助,不过我猜测,黄帝这么聪明的人经过九次战争应该得知了,食铁兽这家伙不吃铁吃的是竹子。黄帝让众军拿着竹子上战场,食铁兽看见食物就走不动道了,还管他什么战争不战争的。
蚩尤人多势众关于“九黎”这个称呼,学者看法不一。
说法一:蚩尤连同兄弟九人都是姜姓黎氏,所以兄弟九人的部落联盟叫做九黎。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说法二:蚩尤的九个儿子分别统领了八十一个小部落,这些部落联合在一起都奉蚩尤为尊,所以这个部落联盟称之为九黎。“蚩尤”二字,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国奉此物为宗祖图腾神像,人们即以蚩尤为九黎国君之名。
不管那种说法都带有“九”和“八十一”,按照传统文化的规则,“九”“八十一”很可能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无非就是说明蚩尤部落人多势众。
《龙鱼河图》说“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弓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蚩尤的活动区域关于九黎的 活 动 区 域,史 书 未 见 记 载,但 据蚩尤的活动区域我们可以推测出九黎的活动区域。《逸周书·尝 麦 解》载“蚩 尤 宇 于 少 昊”;《路史·蚩尤传》载蚩尤“以伐空桑,逐帝(指炎帝)而居于浊鹿(即涿鹿)”;《史记 · 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进行大战;
《梦溪笔谈》卷三载“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少昊之地在今鲁西北一带,空桑在今山东境内,涿 鹿 在今河北境内,解州在今 山 西 解 县。据此可知,蚩尤所领导的九黎的活动地域均集中在今黄河下游,也就是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这可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地区啊。
苗族今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说白了就是山窝窝里,鸟不拉屎的地方。既然是蚩尤后裔,为什么苗族会聚集到这些地方呢?
这就要说说涿鹿之战了。
逐鹿之战,蚩尤兵败身死。不管蚩尤再牛逼,碰到bug级的人物照样得歇菜。黄帝有神女相助,结果蚩尤兵败身死。
关于逐鹿之战的起因有些样一个说法。
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华夏部落的首领都称炎帝。第一代炎帝传说是姜姓,蚩尤也是炎帝后代,为姜姓黎氏。《玉函山房辑佚书》载:蚩尤者,(初代)炎帝之后。《遁甲开山图》也有,“蚩尤炎帝之臣也。”的记载。
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是时候,蚩尤崛起。蚩尤与榆罔争夺帝位,榆罔战败。炎帝榆罔率残部西去遇到黄帝,双方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再次战败, 黄帝“三战得其志”,征服了炎帝族,双方组成了部落联盟。
蚩尤听闻此事率众与黄帝大战,《大荒经》谓‘蚩尤作兵伐黄帝’者,盖为兵败之炎帝复仇也。”
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神话 史 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 次战争,人、神、巫、妖四方都参与了大战,《史记》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个魃影响深远,史称旱魃。一个地方久旱不雨人们就说是旱魃作怪。
蚩尤手握巨斧的形象
鹿之战后,蚩 尤 为 黄 帝 所 杀,蚩 尤所统领的九黎族从此分崩离析,其余部一分为三:
一部分臣服黄帝,最后融入了华夏集团。《管子》载黄帝“得蚩尤(蚩尤之后九黎部落的首领都称蚩尤,跟炎帝一样成为了一个封号)而于明天道”,蚩尤受命冶金制兵,帮助黄帝征服各个部族。《韩非子 · 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 …… 蚩尤居 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一部分不愿臣属于黄帝族的“蚩尤之凶”,被“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邹地在
今山东邹县,屠地在今山东东平县。这部分最后也融入华夏集团。
最后一大部分九黎族人南徙进入江汉地区,数百年后一个新的强大部族三苗。至此,这部分九黎族完成了从“东夷”到“南蛮”的变化,九黎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三苗开始出现并活跃于历史舞台,并一直没有停息过同华夏族的斗争。
苗族演变过程首先就是蚩尤的九黎部,生活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再之后就是三苗。九黎的南迁,文献记载几乎没有,但从考古界有发现。
大汶口—龙山文化是东夷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是三苗文化遗存,分布于江汉地区。石家河遗址中还见有拔牙习俗,男女拔牙率大致相等,皆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一般是拔去上颌的两个外侧门齿。另外,还见有随葬猪下颌骨、猎头的风俗。这些习俗基本不见于典型石家河文化,而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及后来的龙山文化存在着惊人的一致。
我国境内的拔牙风俗最早出现在东夷集团,在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发掘的15座墓共有人骨17
具,拔除侧门齿者竟有 10具。因此断定石家河文化必然受到了东夷文化的影响,拔牙风俗基本可以断定是南迁的九黎族带去的。
考古推测九黎族的南迁路线是这样的:他们沿颖水、涡河到达豫东平原,而后溯颖水及其支流贾鲁河到达豫中的平顶 山、许昌、郑州等地,而后他们又从豫西迁到鄂西北的七里河一带,形成了新的部族三苗。
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曰:“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亦谓之三苗。
袁珂认为:“所谓三苗,相传就是帝鸿氏的后代浑敦,少昊氏的后代穷奇,缙云氏的后代饕餮。都是九黎族的一支。
据文献记载,三苗最早见于帝尧 时 期。《尚书》、《战国策》、《山海经》、《吕氏春 秋》、《帝王世纪》、《史记》、《墨子》、《说苑》等数十种文献都对三苗有记载。三苗主要活动在丹水、江淮荆州、洞庭彭蠡地区,也就是楚、蜀、黔三地。
《帝王世纪》载:“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
《吕氏春秋》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 丹江。
三苗基本上与尧舜禹处于战争状态。
三苗之后就是荆蛮三苗之后史书上又出现了荆蛮,三苗跟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被称之为荆蛮。荆蛮不断发展最后成为楚国的主体民族,楚国人的语法、文化、传说等与中原迥异,而且楚人喜好巫术,这都是受到了三苗的影响。
再之后就是苗族、瑶族、羌族等荆蛮之后形成了苗族、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蚩尤实际上是众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始祖。
苗族的迁徙古歌诉说着他们的悲壮历史:他们的先祖居住在大河(黄河)边,首领是格蚩爷老(蚩尤)。战 争 中 格 蚩 爷 老 被 杀,余族 被 迫 南 迁 到 大 江 (长 江)边。 后 来 战 争 又起,他们又被迫西迁进川贵黔大山中。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
蚩尤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始祖之一。
三苗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苗等少数民族拜祭的天神为“盘瓠”,盘瓠的传说后来在中原流传。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三国时期的徐整把这个故事收录进《三五历纪》,盘瓠也演化成盘古,成为手握巨斧开天辟地的大神。而蚩尤也是手握巨斧,所以很多人认为盘古就是蚩尤演化而来的。
喜欢看烽火戏诸侯骁骑校等的书?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而且唐穿明穿宋穿都看。
唐穿中写的最好的,个人推荐《唐砖》,作者功底深厚,对于唐朝的硬货奇多,看这本书几乎了解了半个贞观盛世。
月关的《醉枕江山》也可以,不过不是穿越类的,个人觉得这本是月关所有书中水平最差的一本,但是毕竟功底在那儿,可以一看。
宋穿的,像什么《新宋》之类成名已久的就不推荐了,而且这本书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会看睡着,书中大段大段的考据文字,可能有些注重情节的书友会看的很枯燥。
《宰执天下》和《步步生莲》是我个人觉得宋穿中写的最好的,宰执好就好在前半部,作者笔触细腻,铺陈耐心,不像其他穿越书,会一下子给你搬出一大堆的历史名人出来,情节不急不躁,很认真的将宋朝积贫积弱的弊端,借用北宋边境的重镇秦州这一小块地方慢慢的刻画出来。但是书的后半段,又走了其他穿越书的通病,大跃进开始,出现很多超前的东西,如果再回头看,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步步生莲,也是一样,最精彩的片段也是在前半部,主角在西北的四战之地经营起来一座边陲重镇,然后以此为跳板,走上了历史上李元昊的道路,建立西夏国,与宋庭分庭抗礼。后期从高粱河之战开始,写的过于潦草,为了匆匆结尾,形如故事大纲。
PS:这本书满足了很多男性读者的幻想,书中除了有折子渝这类极为出彩的女诸葛角色,还有和小周后、萧绰这类历史上著名女性的激情碰撞,(手动滑稽,菊花关名不虚传。
还有一部以南宋为背景的架空历史,《赘婿》我也很喜欢,作者历史功底不怎么样,但是胜在文笔非常好,文字细腻的像是个女作者,有村上春树和路遥的感觉,而且书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刻,尤其是女性角色,有种动漫少女的感觉。看这本书,就冲一个字,爽!情节铺垫很耐心,最后在主角的爆发中,看起来非常畅快。弑帝那一段,曾经让本书的书评区瘫痪。
至于明穿,经典之作太多了,像回明这类太出名的我就不说了,
《大官人》(作者倾向于建文帝,所以本书中黑永乐帝黑了一家三代,从朱棣黑到朱高炽、朱瞻基。)
《锦衣夜行》(这本跟大官人相反,是个永乐派)
《官居一品》(我最喜欢的一本明穿)
《锦医卫》(主角穿越前是个法医,前期的破案剧情非常精彩,中期着重刻画张居正。
五代十国为何没有人写成演义呢?
三国时期虽然也是动乱,但那是在汉王朝存在下的军事纷争,谱写了忠义、抱负、谋略等经典文学故事。五代十国之所以没人去写演义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
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时期唐朝灭亡后,国家分裂政权割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也从鼎盛时期极速的转为衰败。想想唐朝时期的盛世繁华,不觉得使人有些遗憾,感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我想没有任何人喜欢写全是悲哀的故事。
2、五代十国时期没有英雄代表人物五代十国战火纷飞政权更替,几乎没有什么大家能够记得住的人物。不像三国时期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涌现流传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五代十国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动人故事,所有根本就没法写成演义。
3、五代十国时间短朝代多国家多五代十国总共分两个时期,一共存在仅仅的77年,战火连年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古迹。不像三国里面,文化典故代代相传,历史古迹游览众多。所以五代十国就根本无法写出经典的演义故事。
4、五代十国没有对中国历史做贡献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无论是从经济、军事、文化和疆域上,都会或多或少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是五代十国却是似乎一点贡献都没有,还导致了西夏的独立,越南脱离中央集权统治,所以才使后期宋朝的国土面积急剧减少。
5、五代十国是容易被人遗忘的时期五代十国,似乎在中国历史上是被遗忘的时期,没有任何的文化历史传承。唐宋元明清,在历史朝代歌曲里面,它也是处在唐宋的夹缝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一下子跨越过去,被人们所遗忘。所以就没有人去写演义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另外一个类似五代十国的时期,那就是五胡乱华。三国后期司马家族建力晋朝,昏君无能国力衰退,导致北方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大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长达一百多年,这是华夏民族的浩劫与灾难,致使北方国土沦陷、人口急剧减少,经济颓废民不聊生。直到隋朝的统一才改变历史的局面。
希望历史永远不要重演,让我们携手同行,各族人民一家亲,全国人民一条心,共同建设我们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
明智光秀杀织田信长有什么好处?
怎么没有好处,明智光秀杀了织田信长后的第一时间就被天皇封为了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这个职务在那个时代象征着什么相信会来看这篇文章的人肯定知道,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不过正如题目所说,明智光秀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发动政变实在是与他明智这个名字不匹配。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本能寺之变到底为什么发生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定论,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有三种,下面麻花一一来分析一下。
本能寺之变男人的尊严男人嘛,自尊心强点也正常,不过作为打工人偶尔受点委屈在所难免,尤其像明智光秀这种在全国第一大佬手底下当差的,更是如此。
奈何明智光秀有一颗玻璃心,一碰就碎,自尊心太强。这事还得从1582年5月15日那天说起,那个时候织田信长统一日本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灭了武田信玄后,本州岛上诸如北条、伊达等势力已经表示臣服,也就上杉、毛利还在本州岛上和织田周旋,四国的长宗我部、九州的岛津基本掀不起什么浪花。
光秀这天,德川家康就跑到了安土城,参加一个扩建骏河国领土扩建的宴会,这个大佬跑到织田的大本营,织田自然要名人好生招待,这个人就是明智光秀。
然而明智光秀这个家伙不知道哪根筋扭了,竟然用了不新鲜的食材招待德川,结果这事就传到了织田那,然后明智光秀就被织田一顿羞辱,反正什么难听的都说了一遍。
作为一个资深的打工人,想想韩信连“胯下之辱”都谈笑风生,这点屈辱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明智光秀不一样了,自尊心强得有点过分,之后由于羽柴秀吉(后来的丰臣秀吉)准备攻打高松城来请求增援,织田就让明智光秀帅兵去帮忙了。
秀吉然后5月29日这天,织田进攻毛利家途径本能寺准备小憩几天。结果6月2日这天一早,本来带兵去增援羽柴秀吉的明智光秀突然就包围了本能寺,他手底下的士兵在明智光秀的忽悠下只知道敌人在本能寺内,而敌人究竟是谁他们根本不知道。
于是乎,年仅49岁的大魔王织田信长因为抵御无望,在本能寺中切腹了,史称“本能寺之变”。而结合不久前织田信长曾羞辱过明智光秀,于是就有了明智光秀不忍受辱叛变的说法。
事实上这种说法基本站不住脚,理由很简单,都是打工人,谁又会比谁差,这点忍耐力都没有还当什么打工人,何况明智光秀还不是一般的打工人,人家能力强着呢!
这不算什么我自己要当“大魔王”这种说法就是通过正常逻辑出发的了,也就是明智光秀本来就没打算当一个打工人,人家要做老板,野心不小啊。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毕竟历史上一般发动政变的基本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也就是从正常的逻辑出发来考虑。而且据一些史料记载,明智光秀在出兵龟山城时曾参拜爱宕神社并吟诵诗歌“这细雨绵绵的五月时节啊”。
爱宕神社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嘛!事实上“时节”一词在日语中的发音是“土岐”的谐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谐音梗。而明智光秀说巧不巧就是土岐氏,所以明智光秀吟诵的这首诗歌也可以理解为五月间,土岐氏要取得天下了。
所以明智光秀的野心盘变迁就已经暴露了,不过其实都不需要什么证据,在乱世,但凡有点能力,也有点地位的人谁还没点野心?羽柴秀吉没有?还是柴田胜家没有?若真的这些人都全部对织田忠心耿耿,织田家也就不会在“本能寺之变”后大分家了。
柴田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嘛,所以明智光秀肯定是有取织田而代之的野心的。而且当时的机会确实难得,织田只带了非常少的亲兵进入本能寺。只不过这种说法还是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明智光秀又不傻,在织田的阵营当中,他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会不知道?柴田胜家、羽柴秀吉哪一个实力不比他强?就算当时还比较弱小的德川家康都比他强。
他这么做无非就是在给别人做嫁衣,而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就算明智光秀有野心,但只要他不傻,是不会在这个时间点谋反的,所以这种说法也基本可以排除。
家康被人当枪使了这里所谓的被人怂恿了,实际上也就是日本战国史上最有野心的两个家伙,一个羽柴秀吉,一个德川家康,这里就放在一起说了。
这种说法乍一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不管是羽柴秀吉还是德川家康都有作案动机,而且羽柴秀吉的嫌疑最大。因为秀吉在事发后的反应速度实在是有点让人诧异,难道是事先就知道明智光秀要干什么?
虽然关于秀吉反应快这一点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但上面说过了,明智光秀不可能这么傻,而且不管是羽柴秀吉还是德川家康也没胆子在这个时候暴露野心。
真是我干的?至于德川家康,基本没有这个可能性,德川家康性格傲慢,根本就不可能干出唆使明智光秀干这样的事,而且以他当时的实力,就算明智光秀干了,他也没能力对付柴田和秀吉,何必吃力不讨好。
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的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明智光秀为什么要听此二人的?就算此二人许诺给明智光秀诸多好处,这样的交易也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毕竟要交易,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对等的实力。
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一方只能被当枪使,这一点明智光秀不可能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说法基本没有什么史料来支撑,单纯就是大家的臆想,所以这个这个说法可以排除。
我可不屑这么干我效忠的是天皇最后这种说法麻花认为最为可信。这就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三国时期,虽然当时天下已经大乱,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但由于大汉存在的时间太长了,对人们的影响也根深蒂固了,所以不少人在当时虽然在替不同的诸侯卖命,实际上都是效忠于汉室的,最典型的人物代表就是荀彧了。
而日本战国时期也差不多,天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至高无上的,就算后来名存实亡了,依旧如此,所以在那个时期依旧有人始终效忠于天皇,而这种说法就是基于这个逻辑,明智光秀效忠的人是天皇。麻花之所以这么说这种说法比较可信,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而在“本能寺之变”前的一个月,织田信长干了一件事,在“三职推任”的基础上,织田信长让朝廷给他封了将军等三种职务,而且随着织田的势力越做越大,天皇也怕啊,怕织田哪天一个不高兴就让他这个正亲町天皇退位,这就不好玩了,于是就让效忠天皇的明智光秀去干掉织田。
而“三职推任”这事在《天正十年夏记》中有所记载,所以可以作为证据。
“本能寺之变”中的信长再者,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后就立即进入了京都,天皇第一时间就任命明智光秀为征夷大将军,文章开头说过,征夷大将军这个职务在当时的日本代表着真正意义上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就算当时朝廷和天皇再昏庸,也不可能任命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在这个职务上,若是如此和直接任命织田有什么区别,要是哪天大权在握的明智光秀一个不高兴一样可以把他这个正亲町天皇搞下台。
最后就是“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还干了一件事,他把目标锁定了织田信长的儿子织田信忠,织田信忠是织田信长与浓姬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织田集团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知道了织田信忠的身份后,明智光秀要进一步解决掉织田信忠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织田信忠得知老爹身死后就退守二条城了。而以明智光秀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此城,但他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先围困了二条城。
二条城明智光秀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二条城中除了织田信忠外还有一个人,此人正是诚仁亲王,明智光秀怕战火波及到这位正亲町天皇的嫡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子殿下,所以明智光秀硬是在诚仁亲王离开二条城后才发动了进攻。
以上三点原因都能佐证明智光秀其实是朝廷的人,人家真正效忠的人是天皇而不是织田信长,当织田信长对天皇形成威胁之际,要么是出于个人保护天皇的原因还是受朝天之名,他在本能寺率兵谋反都不足为奇。
这也恰恰可以解释题目中明智光秀明知谋反成功率极低的情况下还要行事,因为要么他也身不由己,要么真的忠心耿耿。
正亲町天皇结语至于明智光秀究竟效忠谁这一个谜团,也随着明智光秀这个短命的“十三日天下”政权结束,明智光秀本人究竟是怎么死的这又一个谜团而成为了谜中之谜。值得一提的就是上面说到的在“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仅仅是发檄文,希望天下诸侯响应他,都还没来得及成立幕府就被反应神速的秀吉给剿灭了。秀吉反应为何如此之快?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什么值得阅读有价值的书?
必读好书推荐
球球觉得最值得看的100多本书!墙裂推荐!
经常看到或听到许多朋友说“好想看书呀,有哪些看完以后后悔莫得早点看的书”“有没有年轻人必须看的书”??
球球作为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小仙女,在这里必须认真推荐给你们我的书单,来终结此类话题。以后如果有人再提出这样的问题,直接送他一拐!(吼吼吼,开玩笑,直接把这篇文章甩给他!并附送一句:看不完不要跟我说话!)
这些书呢,有些是我读过几遍真的有感而发觉得惊艳推荐给大家,还有一部分是球球看到的高分高赞的,也是我接下来将要开始琢磨的书。
话不多说,开始构架!
大冰叔叔说的:
“五毒俱全的姑娘最动人——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思辨能力,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人格魅力。还有爱读书。好啦,这就是球球推荐的一百多本书啦!但这几本书总还是不能涵盖各个领域,先读这些吧!
球球呢,因为大学专业选的不合意,所以上课又不想好好听,(不敢胡说哦),就总想着找些什么书来提升一下自己,就总结了这些。因为毕竟从大学开始,我们的人生才开始真正的属于自己,将没有人来为我们负责。
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陈平出道晚,年龄比以上诸位都比较小,而且跟刘邦混的时间比较短。建国以后,陈平封侯排名靠后,在后期才真正显现光芒。
一、汉初三杰地位无可替代陈平相对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杰,年龄尚浅,性格轻浮,做事不稳,阅历不足,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资历和名望无论是在刘邦内部,还是在天下间,都不足以成为刘邦的栋梁之材,更别提心腹大患了。
汉初三杰是一个地位的象征,一个能力的标榜,一个功劳的记录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异姓王可比拟的,也是丰沛嫡系们望洋兴叹的存在。刘邦视其为肱骨,韩信统领汉军百战百胜,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是安定天下和后方的治政能臣,这都是刘邦争夺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陈平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阴谋诡计,对于大局只能推波助澜。汉初三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陈平这类人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陈平的作用在楚汉战争时是有限的。
二、陈平给刘邦的三个人情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就认为刘邦必成大器。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虽被封王,但是被项羽软禁,必须跟随项羽左右,可谓是有名无实。张良和陈平也有交情,两人设计了一场大戏,让项羽放刘邦去汉中。刘邦心里可是记着陈平这个大人情。
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立马从楚国阵营逃跑到刘邦阵营里。刘邦要打造任人唯贤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国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陈平为都尉,地位骤升。陈平成为了刘邦的谋士,掌管了刘邦的黑暗力量-间谍。但由于陈平不是刘邦嫡系,又是西楚过来的,在刘邦内部地位受到质疑。
陈平第二个人情就是反间西楚君臣,救刘邦一命。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一年,项羽又不同意和谈,情势岌岌可危。陈平挺身而出,先是动用4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大将钟离昧。然后派使者出使楚营,演出一桩双簧,再度成功离间项羽与首席谋士范增。这两步从内部打垮了楚军的团结。第三步,同时用诈降、美人计、金蝉脱壳三大计策,让刘邦等一众将相逃出生天。
陈平第三个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县的那帮老兄弟了,陈平再出美人计,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结果枕头风一吹,让刘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说,这三个人情都对刘邦有着救命之恩。只要陈平不谋反,刘邦必要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三、陈平的缺点是刘邦可控的这小子虽然一肚子坏水,但很对刘邦的胃口。一来陈平油嘴滑舌,最能讨刘邦的欢心。二来两者都爱黄老之术,政治主张相投,陈平是刘邦治国的帮手,尤其是剪除异姓王行动。三来陈平和刘邦性格很像,都不喜爱从事农业生产,都有一颗逐梦的心。
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来加以培养。从陈平投刘邦开始,刘邦就把陈平带着身边,培养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尤其是张良退隐后,陈平替代了张良的位置,开始开启了他的光芒。在日后的论功行赏上,将昔日与洛阳并肩的曲逆五千户封给了陈平。
刘邦宠陈平,让陈平遭到了沛县老兄弟们的妒忌。周勃、灌婴等人在刘邦面前进馋,说陈平盗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无知的劝言下,意思表明了: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最终还是重用了陈平。
这件事给刘邦一个坏印象:陈平这小子性格轻浮,做事不够稳重,日后要好好敲打一下,暂时不能重用。陈平的升迁之路经历了一道难关,资历还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韩信那样一飞冲天。
陈平有着战略家级别的敏锐洞察力,比起张良也只差一筹。张良毕竟还是有名师带进门,难能可贵的是陈平无师自通。楚汉战争的尾端,陈平能抓住时机,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再利用韩信杀项羽,最后设计陈州捉韩信,一套这一套,不得不说陈平太优秀了。
在刘邦弥留之际,要为帝国选择辅政大臣。首席是萧何,次者曹参,然后说到陈平,评价其为“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有稳重的王陵帮他,还是可以胜任的,可见陈平在刘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陈平在后期成为了政治老油条陈平很会搞关系,在刘邦这个大腹黑的熏陶下,迅速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以前周勃等人诋毁他,他并不计较,反而不计前嫌地与沛县兄弟团搞好关系。
比如智释樊哙这件事,一来完美解决刘邦交代的任务,二来搞好了樊哙等沛县兄弟团的关系,三来得到了吕后的赏识,可以说又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陈平在吕后执政八年时的政治资本。
吕后病逝,西汉王朝的继承又出了问题,是刘氏延续,还是吕氏取而代之?在当时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站队问题。陈平与周勃联手,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吕氏清除,拥立文帝即位,成为了从龙之臣,陈平再次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陈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资历不足为由,将右丞相让给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后,文帝考察两位执政能力,陈平与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见一斑,陈平为周勃说好话,周勃就坡下驴,辞了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由一个举止轻浮的小子到大汉王朝的顶尖栋梁,刘邦在地府里也要庆幸自己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汉室传承,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