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蜀国武将张良,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算无遗策:三国一代毒士贾诩的生平事迹
三国谋略之士多如牛毛,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不少,但最后能得到善终的似乎不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位人称“毒士”的贾诩贾文和,他不仅能乱世中发挥自己的才华,晚年还得到了善终,下面就让小编一起带你去看看他的事例吧!
早年经历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效力凉州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不久,牛辅遣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先向孙坚,在梁东大破其军。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后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公元195年( 兴平二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袭占长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权后,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多次打斗起来。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之,所以三人虽心中不和,但表面上还过得去。于是三分长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助自己。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贾诩多有出力。后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献计张绣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
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劝张归曹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辅佐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离间马韩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参见渭南之战)。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支持曹丕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位列三公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223年(黄初四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同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汉朝张良是什么神?
张良(前3世纪?-前185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臣,往往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刘邦正确建议。
诸如郦食其建议刘邦在与项羽对战时,不如大封过去六国君主的后裔,使其纷纷独立而对抗项羽。
刘邦听后十分心动,便派人赶快刻印玉玺游说,张良立刻反对,以免酿成后世大祸。
在击败项羽后,娄敬建议刘邦入都关中,但遭群臣反对。
刘邦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则认为长安条件比洛阳好,于是建都长安。
后来七国之乱时,朝廷军正好依照张良规划,沿着长安顺流而下进攻关东。
汉朝建立后,刘邦谈及张良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封为留侯。留,位在今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东南方。关于张良的后代,包含其子张辟疆,而历史上的东汉学者张超、蜀汉将领张翼等皆是其后。
道教创始者,五斗米道领导人张道陵相传也是他的后代。 张良在死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他的生平。 张家界张良墓
出现过能够比肩张良的谋士吗?
今天要讲的,就是历史上谋士当中的顶级人物——张良。对于张良这个人物,到底有多厉害,可以看后世哪些人敬仰他。可以说,但凡是张良之后比较厉害的谋士,都是非常敬重张良的,包括刘伯温诸葛亮等神人。
而且历史上公认张良为谋圣,圣这个字就概括了他的能力和功绩。可以说在谋略方面,张良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神!没错,就是神。因为他总是能够对各种局势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种能力不是普通人可以具备的,所以张良足以被称为谋圣这个称号。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当中也有很多玩弄权谋的人,可以说这个时代是谋士的天堂,因为谋士在这个时代当中会有很多的机会。这个时代就是著名的三国。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三国时期有没有能够比得上张良的人物。
三国时期的谋士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只是选取几个比较厉害的谋士。否则,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蜀国当中,有两大谋士,名为庞统和法正。很多人会在这时候跳出来。说诸葛亮才是蜀国最厉害的谋士。但是诸葛亮这个人,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谋士范围。他一个人可以说是身兼数职,谋士只不过是他初期的工作。可以说诸葛亮一个人就是萧何韩信张良三个人的组合,所以诸葛亮不能仅仅被称为一个谋士。而庞统和法正才是蜀国当中当之无愧的谋士。这两位最大的功劳在于帮助刘备这个屡战屡败的人物夺取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地盘——四川。
这两位的能力和张良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原因只有一点,因为这两位实在是太短命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华。他们的一生只有夺取四川这一件功劳。所以这一点比起张良差远。而魏国当中也有很多智慧非凡的谋士,像郭嘉等人。很多人说起魏国的谋士,首先会想起来荀彧,但是荀彧在魏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谋士。
他和萧何的工作有些相似,主要是整个魏国齿轮运转的推动者。所以荀彧不能单纯称作一个谋士。他应该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执政者。但是在魏国当中,还有一个有张良影子的谋士——郭嘉,郭嘉最大的缺点还是因为短命,可能是天才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如果郭嘉没有早逝,或许他是最有可能达到张良高度的谋士。
那么三国当中能与张良比肩的谋士有哪些呢?
1.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说贾诩有张良,陈平的才智)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2.郭嘉
曹操前期的首席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世人称他为“鬼才”.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操谋士,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
3.荀彧(曹操帐下仅次于郭嘉的谋士,向曹操提出过“修耕植,蓄军资”的著名建议)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4.周瑜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5、诸葛亮
诸葛亮充属萧何式的人物,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诸葛借风,空城计等,诸葛亮算得上是个军事人才。赤壁之战诸葛亮协助周瑜的,打得曹操百万大军丢盔卸甲,连苏轼都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大概也就这五个了,再就是法正和孙乾等等。
太子洗马是个怎么样的职务?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由土鳖君为诸位看官解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洗马的“洗”字。
洗,是一个很容易读错的多音字,
众所周知,当它发xi(三声)之音时,本意是用水清洁足部,后来引申为用水除去灰尘的意思。
同时,它还发xian(三声)之音,这是“洗马”这个官名的专属读音,这个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一音之差,意思天壤之别,甚至连古人都经常闹笑话。
下面土鳖君就跟各位看官一起,去认识一下“洗马”这个看上去十分奇葩的官职。
中国历史上最玩笑化的官名在明末大才子张岱写的《快园道古》书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笑话,
明成化年间,杨守陈由翰林侍讲升任太子洗马一职,在就职之后,杨洗马请假回家探亲。
由于交通不发达,古人的旅程十分的漫长而艰辛,但身为官员的杨洗马有权入住驿站。
驿站,肩负着传递军事情报、政务信息、接待往来官员重要职责,向来是严令管辖的重地。
按照《大明律》规定,官员需要凭兵部签发的符验和吏部发放的牙牌才能进入驿站。
某天,杨洗马见太阳西坠,便步入了附近的一座驿站。按规定,他把相关证件交给驿丞(驿站的站长)核验。
这驿丞也是个势利眼,见杨守陈器宇轩昂的走进来,本是点头哈腰,毕恭毕敬。
但见那证件上写的却是洗马的官职,以为不过杨大人是东宫的一员杂役,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员而已。
便有气势陡然而起,顿时站直了身子,要与杨洗马分庭抗礼。
他斜楞着眼睛问杨守陈,你的职务是洗马?你一天要洗几匹才能完成任务啊。
那杨守陈也是个诙谐之人,有心要跟驿丞斗斗闷子,便说,没有具体的任务,心情好就勤快点多洗几匹,心情不好就偷点懒少洗几匹。
两人正这样不咸不淡的聊着天呢,突然门外的门子来报,有位御史要入住驿站。
那驿丞慌忙起身前去相迎,奔走之间还催促杨洗马赶紧离开正堂。
杨洗马跟没事人一样,对那驿丞说,我现在还有点累,等御史来了我再让也不迟。
驿丞慌的也顾不上撵人了,跑到门外去把御史迎了进来,一边走还一边道歉,是在是不好意思,实在是不知道您来,上房安排给一个在东宫洗马的杂役了,您先等会,我让他收拾东西,去下处住去。
那驿丞不识货,但那御史确实正经系统内的同僚,知道驿站内已经住了一位品级比自己高的太子洗马,按礼制需要去杨大人的房间行拜见之礼。
御史也不在理会驿丞的胡说八道了,几步就迈进了正堂去给杨洗马作揖去了。
这时,那驿丞才琢磨过味来,原来这洗马的是位大官,慌忙匍匐在台阶之下,乞罪求饶,杨洗马大人有大量也没跟他一般见识。
同是明代的浮白斋主人在自己的笑话集《雅谑》里还记载了一则关于洗马的冷笑话。
话说是那景泰三年,会元刘定之升任司经局洗马,在回家的路上了正好遇上了好友兵部侍郎王伟,王侍郎有心要戏谑好友一番,便对刘会元说,这皇宫之中马匹不少,你可要一匹匹的干净吆。
那刘定之反应也快,马上回嘴说,不只皇宫里的马要洗,就连兵部大、少两位司马(兵部尚书尊称大司马,兵部侍郎尊称少司马),我也要洗得干干净净。
从前的“洗马”真的有马自秦朝之起就有“洗马”一职,
这个官职设立之初,还真跟马有一定的关系。
它最初的名字叫做“先马”或者是“前马”。
本是太子仪仗队之中一马当先的那位先导官。
在西晋司马彪所做的《续汉书·百官志》之中有载:“太子出,则当直,一人在前导威仪。
由于先导官有洗净街上人群的职责,一来二去,“先马”也就演化成了“洗马”,但读音却保留了下来。
太子爷的小跟班土鳖君记得第一次接触“洗马”这个官名,是在高中课本中,西晋文学家李密所作《陈情表》一文之中。
当时土鳖君也是十分好奇,就为了把李密弄到宫里去洗马,司马炎还专门下了道严诏?
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啊。
于是,土鳖君开始跑图书馆翻阅资料,去搞清楚这洗马到底是个什么品级的官职。
要说洗马的来龙去脉,得先从“太子”说起。
太子嘛,众所周知,封建王朝法定的储君,诸位皇子之中的老大(不管年龄大小),未来的皇帝。
基于太子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老爹在给他选择身边人的时候,也绝对是慎之又慎。
自殷商之时,就形成了一套专属太子的东宫官制,这套制度在秦汉时期逐渐固定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这套官制发展到顶峰,构建了一套复杂而成熟的体系,东宫官员品级更加森严,分工更加明确,更容易让人清楚明了。
土鳖君下面的介绍就是基于明清东宫官制而来。
按照明清官制,太子的老师分为师、傅、保三种,其中,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人尊称一声“三师”,乃是从一品大员,是太子素质教育的主要负责人。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则被尊称为“三少”,是“三师”的副手,正二品大吏。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师”、“三少”皆是东宫官职,切勿与“三公”、“三孤”混为一谈。
负责照顾太子起居的衙门叫做詹事府,正副堂官为詹事和少詹事(分别为正三品和正四品)。
詹事府内设左、右春坊,
左春坊之中设立左庶子(正五品)、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各两人,所任官员皆是自翰林院选调而来。
右春坊之中设立右庶子(正五品)、右中允(正六品)、右赞善(从六品)各两人。
按照中国文左、武右的制度,
左春坊主要负责太子的日常文事,包括图书、文档管理、记注纂修、秘书、礼仪、食药、印玺等事宜。
右春坊主要负责太子的日常武备,包括仪仗、护卫、通信、侍从等事宜。
左春坊下设崇文馆和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和宫门六局,右春坊下设家令、率更和仆三寺。
洗马,就是左春坊司经局的主要负责人。
司经局,顾名思义,主要负责管理太子的图书和文章,与皇帝那边的内阁和内书房相对应。
随着历史的演进,“洗马”逐渐从武职变成为太子爷管理文书、收集图书、资料的秘书,从仪仗兵变成了“太子近臣”。
到了雍正之后,虽然不在设立太子,但司经局洗马一职仍被保留下来,作为翰林们的荣誉称号。
马,也不是随便谁就能“洗”的太子,国之储君,那可是未来的皇帝啊。
洗马,就是太子的伴读、秘书。
是跟太子爷一起长大的近臣,太子也什么脾气秉性摸得一清二楚。
等太子变成了皇帝之后,那一定也是最亲近的大臣。
所以说,当上了“洗马”就等于买上了一支“潜力黑马股”,将自己的命运与太子的命运牢牢地锁在了一起。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管怎么说,能顺利接过老爹的枪太子爷还在多数。
为了给太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皇帝老爷在选择“洗马”时也是慎之又慎,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是先决条件,
品行端正、雍容有度也是一票否决项。
像汉朝名臣汲黯、写《陈情表》的李密、唐朝名臣魏征,都是至忠至孝大德之士。
前文提到的杨守陈和刘定之也都是品行俱佳的大学问家。
明清的“洗马”一般都是从翰林院中遴选而来,都是经过优中选优,大浪淘沙了多少轮的干才。
比如明朝的杨溥、杨廷和、徐阶、张居正,清朝的高士奇、陈廷敬、张之洞等人,都担任过“洗马”一职,日后也都成为了高居一品、权倾朝野的大学士。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关注我,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e�Z�F�
结合三国演义主题曲分析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大体来说,分为这样几点: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更为悲催的是,诸葛亮还有着张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汉室之后,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会允许他半途而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强烈的正义感
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 无敌的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蜀汉三杰和汉初三杰谁强?
汉初三杰是韩信,张良,萧何,韩信是攻必取,战必胜。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萧何是总览全局,保证粮草后勤,他们是刘邦成就帝业的最大功臣,蜀汉三杰应该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关羽是兵败麦城,张飞睡觉时被人割了首级,而刘备也是白帝城托孤,刘禅最后兵败投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