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刘禅爸爸,你有什么冷知识分享吗?
我的兴趣在语言文字领域,就说两个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冷知识吧!
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两组汉字的颜色:
第一组:
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很快就说出来,我也是!!
第二组:
你是不是在识别第二组汉字颜色的时候,被汉字的意义所干扰,而花了较多的时间辨认出颜色?
即便你知道这是一个坑,你还是无法规避。
绝大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我也是。
好,再来,我们一个个来,手机或者鼠标下滑的时候,以最快速度说出汉字的颜色:
你的速度怎么样?我做这个实验是出奇的糟糕,要两三秒钟才能说出正确的颜色。
我看到YOUTUBE上最糟糕的测试者,要求在一秒钟说出正确的颜色,这家伙几乎每一个都说错:
这个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上很有名的一个实验,叫做——斯特鲁普颜色与文字实验(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简称SCWT):
斯特鲁普效应展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已是一个自动化的历程。当有一个新的刺激出现时,如果它的特征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便会加速人们的认知;
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征与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则会干扰人们的认知,使人们的所需的反应时间变长。 ---引自维基百科词条:斯特鲁普效应说简单一点:表示颜色的汉字,如果与文字颜色不一致:字义信息和字体颜色信息发生冲突,会导致大脑有一个困惑的过程,所以,没法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效应叫做斯特鲁普效应(英语:Stroop Effect)。这种现象在汉语、英语、法语。。。。。中都存在。-------------------------------------------------------------------
但是,假如叫一个不认识汉字的外国人,他能轻而易举的分别。
我现在没办法找一个外国人,我可以找一种你最不可能认识的文字,让你来做这个实验。
就用最奇葩的「猴子文」吧!如下图是「猴子文」的手机输入界面:
这种「猴子文」叫僧伽罗语(Sinhalese):
属【印欧语系】下的【印度语族】,是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族的语言,是斯里兰卡的主要官方语言。僧伽罗语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
「猴子文字母」的国际音标注音你完全不认识下面几个猴子文是什么意思,你就能很快的说出其颜色,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会被文字的意义所干扰:
其实,猴子文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红、黄、蓝、绿、黑」
我们再来用汉字表示,你还能准确的快速的说出颜色吗?不能的,会有所干扰。
如果用汉语拼音表示颜色呢?你可以试一下,相对汉字要容易点。
-------------------------------------------------
维基学院做的【改良版斯特鲁普效应实验】
测试者母语为中文
用【中、英、注音符号】三种文字符号见:https://beta.wikiversity.org/wiki/%E6%94%B9%E8%89%AF%E7%89%88%E6%96%AF%E7%89%B9%E9%AD%AF%E6%99%AE%E6%95%88%E6%87%89%E5%AF%A6%E9%A9%97根据这个实验所做的的统计数据显示,斯特鲁普效应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1、语言文字的熟悉程度(母语和非母语):
在【字体颜色】测试项目中,非母语的英文最快反应,斯特鲁普效应影响较弱。
在【词语意义】测试项目中,非母语的英文则需要最长的反应时间。斯特鲁普效应影响最强。2、文字的特性:
汉字的字形与颜色意义密不可分,在做【字体颜色】判断时,反应时间最长,斯特鲁普效应较强。
但用注音符号或者汉语拼音这种表音符号的表示颜色的时候,反应稍微快一点,斯特鲁普效应影响较弱。结论1就是说:越不熟悉的语言,对字体颜色认知干扰越少,所以用猴文字,你完全不受干扰。结论2就是说:汉字因为是独一无二的意音文字,对字体颜色认知干扰,是强于纯粹的字母表音文字,斯特鲁普效应较强。总的来说:汉字能以形索义,形和义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字义和颜色不一致发生冲突很强,导致我们判断时间加长。注意,这不是缺点,这是拼音文字不具备的优点。当然,拼音文字也有自身的优点。
汉字,形义结合紧密的这种特点,是可以通过测试脑电波测试出来,诉诸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这是当年很轰动的一项研究,这就是另一个冷知识点,以后有机会在讲。
-----------------------------------------------------------
好,总结一下冷知识点:1、文字信息与文字颜色不一致的时候,会影响大脑对颜色的判断。越释熟悉的文字,判断颜色越慢,越是不熟悉的文字影响越小。2、世界上最奇葩的文字:僧伽罗语,因为僧伽罗文的字母形状个个都像猴子,所以,网上称为猴文字。3、最后介绍一下【斯特鲁普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最早是由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里德利·史楚普(John RidleyStroop),在193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论文名字《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引用量达到一万六千多次。是学术史上最经典的论文之一。
论文信息源: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这种开创性的论文写一篇,就可以称为「著作等身」,够你臭屁一生,如:
图灵讨论奶牛身上的花纹是如何形成的论文,香浓提出信息熵原理的论文、高锟提出光纤通讯的理论模型的论文。。。。。都很短小,但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爱因斯坦在1905年这样的论文一共写了五篇:阐述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计算原子数量。。。。。等五篇划时代的小论文,
三国刘禅的孙子是谁?
我仔细查看了《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倒是提到了刘禅的孙子们,提到刘禅子孙封侯者五十余人,但都没有姓名,只是一带而过。指找到刘禅的儿子们的姓名,仅供参考。刘璿,刘禅长子,延熙元年(238)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刘瑶,刘禅二子,延熙元年(238)封安定王,蜀汉亡后投降。 刘琮,刘禅三子,延熙十五年(252)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病亡。 刘瓒,刘禅四子,延熙十九年(256)封新平王,蜀汉亡后投降。 刘谌,刘禅五子,景耀二年(259)封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遂于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刘恂,刘禅六子,景耀二年(259)封新兴王,蜀汉亡后投降。继承了刘禅的安乐公爵位。 刘虔,刘禅七子,景耀二年(259)封上党王,蜀汉亡后投降。
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孙策去世时虽有四个子女,可儿子只有一个,即孙绍,另外三个是女儿。所以,继承人只能在孙绍,及孙策的四个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和孙朗之间选择。
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孙朗,他是孙策的庶弟,时年约12岁,既没有嫡子身份,又过于年幼,两项指标都“不合格”。
孙朗时年不超过15岁,孙权18岁,孙翊16岁,孙匡年龄不详,上限15岁。这四人各有优势:
孙朗是孙策唯一的儿子,父死子继,他占有“法理优势”;孙权年龄最长,假如兄终弟及,他也占了“半个法理优势”;孙翊跟孙策就像“克隆体”,性格特长一模一样,占有“遗传优势”;孙匡虽然年龄小,但是他却最得孙策喜爱,父亲死后,孙策将本该属于他的侯爵,转给了孙匡,占有“感情优势”。四位候选人,最终胜出的,为何是只占了“半个”法理优势的孙权呢?
年龄,是客观环境下首要考虑的问题孙策去世时,江东集团占据了扬州刺史部的几个郡,包括庐江、九江、会稽、豫章、吴郡,算是初步具备了割据一方的雏形。
可是这个规模,相对于袁绍、曹操等寡头势力来说,太微不足道,况且这些地盘刚刚纳入孙氏集团,反对势力还很猛。孙权即位不久,就连连遭遇反叛,其中包括孙氏旁系子弟。
所以,江东集团立足未稳,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词——国赖长君。成年的继承人,有能力自己掌权,而不是靠别人辅政,甚至代政,避免了领导核心的空心化,可能带来的内乱。
孙权18岁,也只比侄子和弟弟们大2—4岁,似乎优势也不大嘛。对成年人来说,这点年龄差距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对青少年来说,差距就很大。事实上,孙权就是因为年龄略长,获得了四年的“社会实践”经验。
孙权14岁出任阳羡县长,后被举孝廉、举茂才,出任代理奉义校尉,后来又跟随孙策征讨刘勋、黄祖,文武两方面都得到过锤炼。其他三位,只有孙翊曾经有过短暂的实践,相比于孙权差了很多。
还有一个例证证明,当时江东集团对候选人年龄的重视程度。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曾经召来张昭、董袭等人,请他们仔细分析形势,这些小疙瘩豆,到底能不能守住江东。
因此,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法理上的第一顺位候选人孙绍,由于年幼,根本没有进入备选方案。
才能,孙权切合了江东发展的要求前面说过孙权比另外三位候选人,有社会实践的实际才能,再说说客观历史条件下,对于继承人才干的具体要求,看看孙权是否有优势。
孙策在临终前,拉着孙权的手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这段话可以看出,孙策对未来工作的关注重心:保!他认为,如今江东集团已经有了雏形,在争霸天下和立足江东上,保守基业更重要。
对孙策这种“霸王型”人才,说出这种话非常难得。这个既定方针,应该是孙策临终前,与江东集团讨论后,形成的方案。应该说这是一个务实的方案,孙氏没有袁氏豪门士族的根基,巩固基业,远比争霸更现实,否则很容易熊瞎子掰苞米。
与孙权对应的是孙翊,因为处处像孙策,他被张昭提名,结果被孙策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也侧面印证了江东集团,对未来的战略考量。
孙权的才华,正是体现在治才上。孙权常年跟在孙策身边参与决策,他的很多见解,连孙策也自叹不如。而且孙权还有一个特长,他极其善于交际,身边追随者甚众,已经表现出领袖的恢弘气度。
孙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指着部众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可见孙策早就认可了孙权的领导才能。
另外两位候选人,孙绍和孙匡,根本没有提及才能的问题。可见要么是因为年龄太小,看不出来,要么就是很平庸,不值一提。
拥趸,孙权有政治大佬们的鼎力支持孙权能够上位,除了他已经培养了个人的政治势力外,还跟周瑜、程普和张昭的支持有关,尤其是周瑜的力挺。
周瑜与孙策同庚,二人名为主仆,实为兄弟。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建安四年,孙坚攻破皖城,虏得桥公二女,哥俩平分,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
孙策临终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周瑜、程普和张昭。周瑜做了一个举动,表明了他对孙权坚定的拥护:对孙权执君臣大礼!
当时江东集团虽然割据一方,但是名义上依然是汉臣,打出的旗号还是“匡扶汉室”,孙权本人的职务,是汉献帝授予的“讨虏将军”。因此,大家拜见孙权,只是行上下级的礼节。周瑜却以他的行动,把孙权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
张昭虽然曾经提名孙翊,但是被孙策否决后,他公开表态,在孙权的领导下,江东可以站住脚。
我们虽然无法做假设,假如其他三位候选人当选,会不会获得政治核心大佬们的支持,但孙权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却是不争的事实。
异象,是孙权上位的外部推动力据《三国志》记载,吴夫人当初怀孙策时,曾经梦到月亮入怀,怀孙权时,梦见太阳入怀。孙坚为此高兴地说:日月乃是阴阳的精华,大富贵的象征。其实孙坚没敢说透,这何止大富贵,古代老妈梦日入怀的,哪个不是生了龙种?
孙权确实是天生异象,他身材高大,四四方方的大额头,阔嘴唇,紫色的胡须。从相术的角度,说这种长相异于常人,是福寿双全的表征。有资料说,后世的司马懿和桓温,神似孙权。
关于孙权的异象,还有一个故事。孙策被授予会稽太守、讨逆将军时,汉献帝派大臣刘琬来颁布诏书。因为这个缘故,刘琬见到了孙家哥五个。结果,刘琬见到孙权后,大吃一惊:
“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老孙家兄弟几个虽然都是才俊,但是都寿数不长,只有孙权异象,有大富贵,还长寿,不信走着瞧。
刘琬一语中的,孙家兄弟除了孙权,剩下哥几个都是霹雳火,脾气暴躁,勇武有力,结果刚猛易催。孙策终年25岁,孙翊终年20岁,孙匡终年20岁,孙朗终年约30岁。唯独孙权,不光称帝,而且活到了70岁。
当然,这种似是而非的事情,也不可全信。不过古人信呐,信道骨髓啊,几位候选人往那儿一站,孙权充满传奇色彩的异象,恁谁也要高看一眼。
所以,“神”也助攻了孙权!
为什么三国志没有记载?
刘禅被人拐卖的事情,确确实实记载于史书之中,不过可信度不高。
(影视剧中的刘禅)
《魏略》,是三国时期主要记载魏国的史书,作者是魏朝郎中鱼豢。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候,就引用了大量《魏略》的内容。可见,《魏略》虽然是个人私撰的史书,真实性还是很强的。
这本书中的刘禅的遭遇,可比我们常见的史书糟糕多了。《魏略》当中记载:“初备在小沛……遑遽弃家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
这个内容可能会震撼很多人,说是刘备驻扎小沛,没想到曹操前来攻打。慌忙逃离的时候,舍弃的家人。当时的刘禅年幼,隐藏于百姓之中,逃到了汉中。在汉中,刘禅被人拐卖。建安十六年,扶风人刘括又买下了刘禅,将他收为养子,并且为他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孩子。
(我们熟知的历史中,刘禅被赵云救了回来)
刘禅只记得自己的父亲字玄德,后来刘备派身边的简姓将军到了汉中,刘禅专门去拜访,两人互相印证说法,才确定刘禅是刘备之子。这样,张鲁才把刘禅送到益州,回到刘备身边。
这个说法不是近代人胡编乱造,而是《魏略》中记载的。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和其他史书都没有认同这种说法呢?首先,《三国志》记事极其严谨,笔法简洁,有疑问的会略去不写。所以,鱼豢私撰的内容,当然不能全信。
其次,这段记载,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被曹操追击舍弃妻儿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如果按照《魏略》所说,刘禅流落民间被拐卖的时候,还不足两岁,根本不可能记住自己的父亲字玄德。
再者,刘备建安十九年就攻下了益州,刘禅被立为王太子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立为皇太子的时间是章武元年(221年)。
所以,如果《魏略》记载属实的话,被“拐卖”的刘禅应该是建安221年之前来到益州的。大家算一下年龄,此时的刘禅只有十三四岁,娶妻了,还生了个孩子,几率不太大吧?
更关键的是,如果刘禅幼年失踪,长到十几岁忽然回来了,在当时没有基因检测的情况下,刘备能一点都不怀疑这个儿子的真实性?
(影视剧中的刘理)
如果说只有这一个儿子,必须让他来继承天下,倒还勉强合理。但是,那时候刘备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儿子呢……
依常理而言,失踪多年的儿子回来了,刘备不可能如此信任他,真要立皇太子的话,也应该首先考虑刘永和刘理。毫不犹豫的就立了刘禅,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刘备对这个长子的身份毫不怀疑。
由此可以推论,《魏略》中的记载,真实性不高,所以《三国志》不去记载这件事,排除在外了。为何说刘禅是最出色最聪明的?
不能说刘禅就是三国亡国之君最聪明的人,他只是装傻充楞装的最彻底的人,应该说刘禅是活的很明白的一个人,这也是一种聪明吧!
刘禅如果聪明的话,当年邓艾奇袭蜀国,直接打到蜀国首都城下,当时蜀国的军力并没有被消灭掉,邓艾只是打了个蜀国措手不及罢了,当时成都是有兵力抵挡的,只要刘禅能坚决抵抗,其他蜀国兵力就有时间过来救驾,蜀国也不会灭亡,可是刘禅就被吓了一吓,一点抵抗都没有就举城投降了,这是软蛋无能的表现,能说刘禅是聪明人吗,聪明的人肯定会知道抵抗,你就这么无能投降了,这就是糊涂之君啊,哪来的聪明之说啊!刘禅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活的最明白的人。他知道就算抵抗那又怎样呢,只能让蜀国再延续几年,最终结果还是被灭亡的,他也不想折腾了,人活一辈子不就是要开心的活嘛,刘禅就是那样开心的活着!刘备死后,刘禅也完全让诸葛亮管理国家,自己玩乐就行了,因为刘禅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诸葛亮,又何必去管呢,干脆全让给诸葛亮管理算了,自己活的轻松和快乐就行了!诸葛亮死后,刘禅也很明白,继续让诸葛亮的亲信姜维管理国家,当然其他人也一起配合,蜀国又安安稳稳的渡过了多年的太平日子,刘禅活的很自在开心!刘禅很清楚,诸葛亮这么牛,六次北伐都干不掉魏国,看来魏国才是最后统一天下的国家,自己也不反抗和折腾了,能有多少日子就开心的过吧,老爸刘备也不就是希望自己过的开心吗,所以最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反正注定了蜀国要灭亡,就顺势而为投降算了,大家都好过,不是吗!
投降后的刘禅也很明白,司马炎不会放心自己,所以在酒宴上表现“乐不思蜀”彻底让司马炎放心了,自己好过,蜀国的官员也好过,人生难得糊涂啊,何必去较真呢!刘协够不认命折腾吧,两次谋杀曹操都失败了,可曹操好心没杀他,还不是好好待他嘛,刘协最后也终于活明白了,让位给曹丕,最后活的舒坦!魏国最后一任皇帝曹奂也聪明,老老实实当傀儡,时间一到马上退位让贤给司马氏,换来以后的优待生活多好啊!吴国亡国之君孙皓顶撞过司马炎,好在司马炎没有计较不杀他,只是待遇有点差罢了,但还是过得去,反而活的最舒坦和开心的就是刘禅了,因为刘禅是亡国之君里面最快认命的人,也最明白的人,注定了结果,何必去折腾呢,反抗也没有意义,好好的顺天而为不就很好嘛,至少活的自在快心就比什么都好,简单就是快乐啊,刘禅知道这个道理,就这一点上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
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
一念忠,一念奸,实为权臣。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三国,从何进开始,董卓、曹操、诸葛亮、姜维、东吴孙綝,到最后的司马懿都是权臣。
当然,权臣也分好坏。
诸葛丞相这种就是鞠躬尽瘁的忠臣,而曹操、董卓、司马懿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为了反面典型,大奸臣是也。
但说到姜维,他却是最两极分化的权臣,诸葛丞相之子说他“外不能治姜维”,而三国小说的记载,姜维却是蜀汉末期的肱股之臣。
开个脑洞,姜维帮助蜀汉一统天下会怎样?姜维,最终也逃不脱历史安给他“权臣”标签的命运。
而但凡权臣,历史命运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生前就被群起而攻之,比如董卓;二是天道好轮回,自己篡夺的政权被以同样的方式篡夺,比如曹操;三是其他文臣武将联合起来,把权臣诛杀,比如东吴孙綝;四是司马家族这种篡夺政权,却被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和爱好者痛骂;五是诸葛丞相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被历史铭记。
属于他的命运,可能只有三种,要么他收敛所有欲望,功成身退,可以留下诸葛丞相一样被后世敬仰的忠臣之名;要么他的野心进一步体现,被蜀汉文臣武将合力击杀;要么姜维的实力足够大,成为下一个曹操或者董卓。
那么,姜维真的帮助蜀汉一统天下会怎样?首先,刘禅真的不像历史中的负面形象那样“扶不起”,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历史典范。他并不猜忌诸葛亮,虽说让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但相对其他权臣要么惨死,要么死后清算的结果,真的是一个忘记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明君”。
对比一下,辅政大臣这样的权臣中,张居正被死后清算,鳌拜被康熙诛杀,张学良诛杀杨宇霆……
所以,如果姜维是诸葛亮一样的肱股之臣,刘禅几乎不会有诛杀功臣,巩固皇权之心。
那姜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曹操或者司马懿呢?
有一定可能。
曹操曾说,他的野心是一步步起来的。所以,野心这种东西,不到最后是不会体现出来的。一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相当形象。
而姜维不是当年的何进,蜀汉宦官黄皓也不是十常侍,想用宦官制衡大将军姜维这种级别的人物,况且“已经”一统天下,这种想法很不现实。姜维下场取决于自己,他要不贪心就会留名青史,他要贪心注定遗臭万年。
如果姜维体现出了野心,他会不会被蜀汉朝廷制约?不会,很大程度上,他会成为比司马懿还司马懿的权臣。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他的野心何时出现,而会不会被他自己压制。毕竟,权力这个东西,会无限放大野心。曹操、董卓也都是反面例子,屠龙少年终变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