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讲援,三国时期浙江温州名将?
蔡敬则(151-222)字文庄,生于东汉元嘉元年辛卯(见《上望蔡氏谱》),卒于三国,吴黄武 元年壬寅(见《旧县志,赐谥之年》)。系瑞安人,建罗阳县之前已是本地土著。历经东汉桓 帝、灵帝、少帝,献帝及三国东吴等朝生活时代。
会稽永宁(今温州市)人。通经术,负气节。东汉灵帝光和(178—184)中举孝廉,授南阳令,后弃官归隐。献帝建安(196—220)间举义兵援东平(今福建建瓯),授永宁东部都尉。立署于邵公屿(今瑞安城关镇东部),筑城郭,浚河道,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省刑节用,年谷屡丰,闽越避地者尽归。三国初年,罢兵归农,退处闲散。猛虎食人为患,又率众除虎。里人立祠祭祀,尊为“显祐王”和“忠义王”。
不丹也切断水源?
怎么听着好像是印度祸不单行呢?印度最近以来挑衅三国,结果遭到了当头棒喝。尼泊尔方面首先就关闭了两国交界的甘达克大坝,断掉了甘达克大坝上32座水闸当中的16座,这也让整条拉巴齐亚河的水量锐减一半,印军在东北部各军事基地的水源全面告急。
拉巴齐亚河是印度东北部非常重要的水域,比哈邦等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水资源对这里的农业灌溉就显得格外重要。尼泊尔修建的甘达克大坝蓄水量有220万立方米,是调节这个河流水量非常重要的设施。尼泊尔方面关掉其中一半的水闸,这意味着印度方面在水资源的获取上将会大大锐减,这显然会影响印度比哈邦等地的粮食生产。
然而,随着尼泊尔对印度展开的水资源反击,近日却又出现了另一个南亚小国对印度出手的报道。根据多家印度媒体的报道,南亚小国不丹近期因新冠疫情封锁了边境,不但让印度农民无法入境使用灌溉渠,还把水断了,导致印度阿萨姆邦25个村庄6000农民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消息,的确令人有些吃惊,秘境不丹一直受到印度的威胁,对于这样一个南亚地区的小国,哪有实力敢挑衅印度啊?
印度的阿萨姆邦与不丹国相邻,印度一方靠近边界的Tamulpur地区有25个村庄约6000农民几十年来,一直通过灌溉渠将不丹一侧的水引用,并且用来种植水稻。可是最近不丹方面却突然掐断水道,让该地区的农民无水可用。似乎不但成为继尼泊尔之后第二个对印度断水的南亚国家,可是这只是印度媒体的报道,而另一种状况却不是这样的说法。
在阿萨姆邦首席秘书克里希纳26日在推特上说,最近关于不丹封锁印度供水的报道有误,“真正的原因是流入印度农田的非正式灌溉渠自然堵塞,不丹一直在帮忙疏通。”不丹各级政府和民众“一直在尽最大努力,确保向我们的印度农民朋友供水”。而且克里希纳配发了一些不单各级政府正在帮忙疏通渠道的图片,已证明不丹政府并不存在切断流入印度农田的灌溉渠道。
由于最近以来南亚地区进入了雨季,大量的降水导致不丹境内的山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堵在了渠道,从而让印度方面无法获得从不丹境内流出的水源。实际状况也的确如此,只不过是印度媒体的偏激炒作,显然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新闻关注。不过这样的操作很有可能会将不丹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毕竟凭借不丹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印度对抗,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不单一直在印度面前唯唯诺诺的原因所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论统帅战功?
谢谢邀请。曹仁的能力和战功应该比曹真要强一些。
三国时候,曹魏集团喜欢任用亲信将领。这其中,曹氏、夏侯氏“宗室集团”有所谓四大天王和四小天王。四大天王是指曹操同辈的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四小天王则是曹操平辈的曹纯和下一辈的曹真、曹休、夏侯尚。
那么,四大天王中的曹仁,和四小天王中的曹真,谁更厉害呢?这个就要从两人的战绩和评价来说了。
曹仁从一开始就追随曹操起兵,再加上曹丕继位后的前几年,前后打仗三十多年,立下功劳无数。这里面,战果比较重大,或者敌人比较强的,就有以下的:
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太祖征吕布,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太祖征张绣,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馀人。太祖军还,为绣所追,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太祖壮之,遂破绣。到了官渡之战时候,曹操在正面对抗袁绍,刘备则带兵在背后发动游击战,曹操非常担忧。曹仁主动请缨:“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带着骑兵击败了刘备,收复失地。随后,曹仁又击败了袁绍部将韩荀的别动队,使得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又与史涣等击败了袁绍的运粮队,为官渡之战获胜立下大功。
赤壁之战后,曹仁镇守南郡,抵抗周瑜数万大军。曹仁部将牛金带三百人出城被包围。这时候,曹仁上演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此后,曹仁在讨马超之战中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打败马超。
后来曹仁镇守樊城,又攻灭了响应关羽的侯音。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仁坚守樊城,终于等到了援军到来,使得关羽“威震华夏”的锋头被挡住。
可以说,曹仁这一生,多次在不利的战局下立下功劳,也曾与刘备、周瑜、马超、关羽等强敌交锋。傅子评价: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基本上称得上曹魏方的第一勇将了。
接下来再看看曹真的例子。曹真比曹仁矮了一辈,是曹操的养子。他参加曹操军队的资历也比曹仁晚了至少十多年。在曹操时代,曹真的战功不多。首战是讨所谓“灵丘贼”,时间估计在公元215年左右,讨平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叛乱,就封了灵丘亭侯。
之后在217年,“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击破的别将是谁也完全没有说,估计就是个无名下将。相反同期的曹休明确担任曹洪的参谋长,击败了马超、张飞。
再往后,夏侯渊战死,曹操“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怎么看,曹真也只是个监军。
后来“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
以上就是曹操时代曹真的全部战功,说实话没见任何出彩。
曹操死后,曹真比曹仁多活跃了几年,地位不断提高,但战功寥寥无几:
张进等反於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曹睿继位后,曹真的高光时刻来临。他在228年初作为西线总指挥,击破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然而这次胜利对曹真却是个黑色幽默:一开始他就率领西线主力,被赵云邓芝的虚兵引诱到了斜谷,使得曹魏雍州防务空虚,一片风声鹤唳。逼得曹睿一面派张郃从中原紧急西进,一面亲自到长安督战。幸好诸葛亮错用马谡,张郃智取街亭,才瓦解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迫使蜀军全线撤退。而这个过程中,曹真基本上没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是在事后讨平了叛变的三郡。甚至曹真击败赵云的战果,曹真本传都不敢写——因为写了这个战果,反而将其中计扑空的丑事一览无余。
此后,228年末诸葛亮二次北伐,攻陈仓不克,但退兵途中杀死了王双。229年诸葛亮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接连失地折将,都是曹真的锅。
到230年曹真建议大军南征蜀汉,得到曹睿同意,于是大军南下。结果遭遇大雨,被迫撤军。这事儿其实是曹真的幸运。否则,二十万大军千里迢迢翻越秦岭到汉中,这可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决战机会啊……
等到曹真去世,曹睿给他的追悼文:“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对一个手握大军的将领,去评价他多么谦虚,多么遵守制度,却没提战功,这本来就是一个讽刺吧。
综上,曹真的统军能力和功绩,是完全没法和曹仁比较的。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
孟达曾杀死诸葛亮的姐夫,诸葛亮准备阴孟达一下,没想到最终鸡飞蛋打。
《三国演义》孟达斩徐晃历史上,徐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徐晃也是心仪有加,不乏夸赞之词,但是他的死却极其窝囊。
最后登场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身处上庸的孟达暗中与诸葛亮联络,企图叛魏归蜀。
孟达行事不密,被心腹李辅和外甥邓贤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暗袭孟达,徐晃作为先锋,先行抵达城下,开始叫阵。
孟达大怒之下,弯弓搭箭,正中叫阵的徐晃额头,徐晃当场阵亡。
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第二天,孟达出城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也是死得窝囊至极。
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当然,小说中的情节当不得真,历史上的徐晃并不是被孟达所杀,而是在此之前就死了。司马懿抵达上庸城下是228年正月,而徐晃病死于227年,不可能是被孟达射杀。
孟达叛刘投曹孟达与刘备谋主法正是老乡,都是扶风郡人。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投奔刘璋。
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各自率领2000人前去迎接。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三国志·刘封传》法正一见刘备,便奉为明主,与刘备情意相投,又因为是正使,随刘备带回蜀中。而孟达则统帅从益州带来的4000兵马留守江陵。
法正从此成为刘备的谋主,而当初与之同行的孟达却一直游离于刘备核心圈外。
直到219年,刘备进攻汉中之时,孟达率领一支偏军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死于战乱。
孟达很快攻破房陵,然后准备继续进攻上庸,这时候刘备却派义子刘封前来摘桃子,让孟达将手中兵马全部交给刘封统领,屈居于刘封之下。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三国志·刘封传》见大势已去,上庸太守申耽开城投降,被刘备继续任命为上庸太守,申耽之弟申仪为西城太守,孟达为房陵太守,刘封升为副军将军,统领兵权。
也就是在此期间,刘封与孟达产生矛盾。
孟达身为老将,却屡屡受到年轻小将刘封的欺凌,而刘封又是刘备义子,奉命前来统领孟达的军队,孟达敢怒不敢言。
关羽包围樊城、襄阳之时,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来援,但是上庸刚定、人心不稳,而且关羽战局一片大好,二人便拒绝了关羽的要求。
没想到,很快传来关羽兵败身死的消息,孟达本来心有怨言,又担心因关羽之死而被治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领仅余的4000家将投靠了曹魏。
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三国志·刘封传》孟达投降曹魏之后,曹丕派夏侯尚督领徐晃、孟达等军袭取了东三郡。在此期间,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其投降,否则一定会不被刘备所容,但是被刘封拒绝。
刘封逃回成都之后,果然如孟达所以,刘封被赐死,临死之前,刘封喟然长叹:“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啊!”
孟达投靠曹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以他的资历,却屡屡受到刘封欺凌,实在是欺人太甚。再加上当时关羽身死,难免被刘备迁怒,孟达此举实是因为刘备的作为太过令人心寒。
孟达叛魏投蜀孟达投降之后,颇受曹丕重用。曹丕还将上庸、房陵、西城三城合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重任。
曹丕死后,孟达就觉得魏国官场已经容纳不下自己了,尤其是之前与自己亲近的桓阶、夏侯尚都已经去世,孟达以降将的身份难以融入魏国官场,心中经常惴惴不安,经常担心自己被招入京中,闲置一旁。
正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他也察觉到了孟达在魏国的境况非常微妙。
身为降将,却手握重兵,被委以重任,如何能叫人放心?
于是,诸葛亮几次给孟达写信,表达蜀国愿意不计前嫌,原谅他之前投靠魏国的举动,希望他能带领新城回归蜀国怀抱。
诸葛亮的文采是毋庸多言的,感人肺腑,而孟达在蜀国多年,对蜀国的感情也很深厚,于是他动摇了。
诸葛亮担心夜长梦多,孟达会反复无常,为了逼迫他尽快叛魏,便将他们的密谋故意泄露给了魏兴太守申仪。
诸葛亮知道申仪与孟达有矛盾,必然会将此事告知曹魏都督司马懿,从而促使孟达坚定决心。
孟达得知密谋被泄露,果然大惧,准备马上起兵。恰逢此时司马懿来信宽慰,使得孟达又开始犹疑不决。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晋书·宣帝纪》诸葛亮虽然有坑孟达之意,但是并不希望孟达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司马懿快速平定了。毕竟,这么一来,自己所作所为都成了无用功。
所以,诸葛亮还是提醒孟达要加紧防范,孟达却说:“宛城(司马懿驻扎在宛城)距离洛阳相距800里,而离我这里有1200里。司马懿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至少要一个月,那时候我城池已经修固,做好了准备。”
当时司马懿虽然都督荆、豫二州军事,但是魏国与蜀国不同,司马懿有大型军事行动必须先禀报在洛阳的曹叡,然后才能行动,所以一来一去时间就要很久。
正是基于这一点,孟达虽然知道自己的计划泄露,但是并不畏惧,还在慢慢准备。
孰料,仅仅8天之后,司马懿突然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打乱了一切的计划。
司马懿得知消息之后,只是上书给洛阳的天子,未等回复,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赶到了新城。
不仅孟达没有准备好,连诸葛亮也没有准备好,蜀国和吴国都准备派军接应孟达,结果都被司马懿部阻拦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晋书·宣帝纪》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开始攻城,16天后,孟达的部将李辅、外甥邓贤开城投降,魏军入城,孟达被斩。
如果说孟达第一次投降魏国还是情有可原,那么第二次就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魏国有可能让孟达回洛阳养老,但是好歹也无性命之忧,作为一个降将,要有被冷遇的觉悟。
当然,再次叛魏投蜀是自找的,但是被诸葛亮泄露计划而导致兵败身亡,更主要的责任在于诸葛亮。
不得不说,诸葛亮是有意坑害孟达,毕竟他与孟达本身有仇在身,再加上此时的孟达为魏臣,能带领新城回到蜀国固然是好,但是兵败身死自己也没有心理压力。
诸葛亮跟孟达的仇恨在哪里?
主要是孟达之前攻破房陵之时,魏国房陵太守蒯祺死于乱兵之中,而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
其次,孟达是典型的东洲派系,不仅与之前的法正关系非常好,如果再次回到蜀国,显然也不是诸葛亮的嫡系,诸葛亮为了北伐,独揽大权,在国内排除异己已经很累了。
最后,孟达判蜀之时,曾劝刘封投降,而被刘封拒绝,但是最终结果是:在诸葛亮的力劝之下,刘备还是将刘封赐死,刘封临死之前叹息“悔不听孟子度之言”。
关于刘封之死,虽然孟达与诸葛亮并无交锋,但是众所周知,刘封之死非常冤枉,而诸葛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
所以说,诸葛亮招降孟达固然是真心诚意,但是他未必将孟达的性命放在心上,只是希望曹魏内乱,能将新城收入囊中固然好,最坏的结果也是让孟达叛魏,据新城自守,与曹魏正面交战,拖着一支曹魏部队,然后两败俱伤,为自己北伐出一份力。
只是,诸葛亮也没想到,司马懿能如此急速赶到新城,这么快就平定了这起叛乱,不仅没有拖住司马懿的军队,更是让曹魏再次掌控了新城,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想必,听闻孟达死讯的时候,诸葛亮也会叹息一声:“可惜!”
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什么?
我认为俄乌战争结束的唯一途径,还是要谈判。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美国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俄乌战争的谈判。才能结束俄乌战争。前段时间,俄罗斯有用有关人士就曾经表态过。俄乌冲突要想停止,必须要由美国发话。美国说什么时候停,就能什么时候停。
大家知道这次俄乌战争是由美国挑起的。美国最终目的还是要拖垮俄罗斯,就在前段时间,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乌克兰之后,他发表谈话说,美国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乌克兰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这次俄乌战争,俄罗斯的目的就是对乌克兰去军事化。让他保持中立,去纳粹化。还有一个就是要求乌克兰不要加入北约。不要危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所以,我们看到俄乌战争当中俄罗斯基本上就是按他所说的去做的,主要打击乌克兰的主要军事目标和军事设施,而没有打击他的民用设施。关于民生方面的水、电、气这些俄罗斯都没有进行破坏。就是想保证乌克兰普通民众的生活。
那也就是说俄罗斯不想把事做绝。还在争取乌克兰人民的人心。所以,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多次开辟了平民通道。让普通的老百姓及时撤离,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有消息说,普京也从国内运送了大量的物资。发给交战区的普通老百姓。所以,俄罗斯打击乌克兰主要是去军事化和纳粹化,并不是为了消灭乌克兰这个国家。
但是,美国为了达到削弱俄罗斯的目的,他是拼命的拱火乌克兰,拼命地向乌克兰提供各种援助,让乌克兰冲在前面反对俄罗斯。就像俄罗斯有关人士所说那样,美国人是想让乌克兰人流完最后一滴血,让乌克兰人战斗到还剩一个人,美国才满意啊,所以,这次俄乌战争。要想早日结束。战场的形势是一方面。但是,美国的做法影响是巨大的。只要美国想结束俄乌战争,那么就可以随时结束,如果美国不认可结束俄乌战争,那么美国就会不停的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同时,他不停的拱火、鼓励乌克兰和俄罗斯战斗。所以说,这次俄乌战争的罪魁祸首那就是美国。只有美国同意放乌克兰一马,俄乌战争也就结束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俄乌冲突。让乌克兰人民早日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最后马超去哪里了?
如果简单勾勒一下《三国演义》中马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大概有这 么几个关键词: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威名远扬、血海深仇、晚景凄凉。
马超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第十回。当时他跟随父亲马腾一起率军勤 王。书中对马超的样貌有个简单的描述:“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 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等到了小说第五十八 回,作者对马超形象的描述更加详细:“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 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这是个什么模样? 简单来说就两个字:帅哥。说到马超的武功,有人做过统计,小说中对马超 单独较量的武将一共有来自不同阵营的十六员大将。在这十六次交锋中,马 超杀掉了其中的四位:李通、梁兴、马玩、王方,擒获了一位:李蒙,打伤 了两位:韩遂、杨阜。居然无一败绩,可见的确是武功高强。马超的威名, 不但曹操说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就连被刘备包围的刘璋听说马超投 靠刘备,吓得立马投降,可见威名远扬,谁见到都有几分胆怯。最后要说说 马超的血海深仇。《三国演义》中交代,马超不但父亲马腾、兄弟马休和马 铁被曹操所杀,就连马超妻子杨氏、幼子三人及至亲十余口后来也被梁宽、 赵衢所杀。到最后身边只剩下了堂弟马岱。这个结局不可谓不悲惨。最为凄 惨的是,马超的最后结局在小说中居然没有一个介绍。似乎罗贯中在创作 《三国演义》的过程中突然把马超忘却了。直到小说第九十二回诸葛亮一出 祁山之时,才突然出现了拜祭马超坟墓的情节。似乎这时候作者才想起来有 马超这么个人物,堂堂的五虎上将就这么悄然无息在《三国演义》中消失 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既然在小说中无法了解一个完整的马超,读者自然就会想到通过历史典 籍来进行了解。但当阅读了历史上的相关记载之后,却又会出现一个巨大的 反差。历史上的马超不仅没有小说中那样神勇、那么忠义,居然还背负着一 个“背父叛君”的骂名,最后落得一个被人猜忌、郁郁而终的结局。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马超的父亲马腾早年投靠了凉州刺史耿鄙, 镇压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官拜军司马。在此期间,马腾掌握了一支军 事力量,骁勇善战。凭借这支劲旅,马腾终于在公元187年建立了自己的军 事集团,之后占据凉州部分地区,成为汉末割据势力之一。作为马腾的长子, 马超也逐渐在跟随父亲的征战中成长起来。
马超的第一次亮相,是在献帝建安初年,不过表现根本谈不上出彩,反 而差点丧命,这一点与《三国演义》中马超出场时的神勇比起来相距甚远。
当时,马腾与凉州另一个割据势力——韩遂集团发生武装冲突。马超奉 命出征与后来成为韩遂女婿的阎行交战。不过结果却出乎很多《三国》小说 迷的意料——马超差点丧命。《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说,阎行 在与马超单挑的过程中,长矛的矛头突然折断。阎行顺势将其扔向马超的脑 袋,差点就把马超给杀了。
自从曹操迎接汉献帝东归、把持东汉政权之后,马腾这一割据凉州的地 方势力受到曹操的关注。为了拉垅马腾,全力应付中原的战事,曹操授予马 腾前将军的职务,年仅二十余岁的马超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
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马超又参与了对袁绍残余势力——郭援、 高干的战斗。马超斩杀了郭援,但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战后,马腾被晋升 为征南将军,马超被任命为徐州刺史。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派张既游说马腾离开部队,人朝为官, 马超则被任命为偏将军,率领马腾的部属。从此,马超便成了这支凉州割据 势力的统帅,此时的马超也仅仅是三十三岁。《三国志?周瑜传》中周瑜曾 经在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向孙权提出“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 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的建议,说明马超集团的实 力和影响力之大,已经成为影响汉末时局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马超在接 替父亲马腾之后,其势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世人震惊不已。这便是马超父亲马腾之死。
在小说中,马腾早年就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后来又 打算乘曹操召见之时为国除害。不料事情败露而被曹操杀害。但历史的真相 与小说大相径庭。事情还要从曹操说起。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派张既游说马腾离开部队,入朝为官。 到达许昌之后,曹操封马腾为卫尉,并拜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 尉,同时将马腾的家属迁徙至邺城。马腾的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统帅 马腾的部属。就这样,马腾一家二百多口都成了曹操的人质。
公元211年,曹操开始着手解决西凉和汉中的割据势力。他派遣锺繇征 讨张鲁,激起马超、韩遂等凉州地方割据势力的联合反叛。对于凉州割据势 力的激烈反应,曹操是早有准备的。但是对于马超的背叛,曹操却始料不及。 他完全没有想到马超会弃宗族二百多口于不顾,带头起兵。战争开始后,曹 操并没有将马腾全家杀死,而是一直利用马腾在手的有利条件,引诱马超归 顺。在马超集团参加叛乱之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曹操都没有拿马腾一家 二百余口来祭旗,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争取马超集团的反水。直到马超势已去 之时,马腾全家的利用价值不复存在,曹操才下令诛杀马腾全家。而马超至 此也背上了“背父叛君”的骂名。
《三国志?杨阜传》中杨阜说马超“背父叛君”;同传中姜叙的母亲骂他 “背父之逆子”;《三国志?杨戏传》中杨戏说他“乖道反德”;后世孙盛更是 以“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来斥责马超的行径。可见马超的恶名 流传非常广泛,其危害性甚至影响到了马超与其他割据势力的相互关系。马 超向刘璋示好之时,刘璋手下的谋士王商就对刘璋说过:“超勇而不仁,见得 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见《三国志?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而 当马超投奔张鲁之后,张鲁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以换取马超对自己 的忠心,而张鲁的手下也对张鲁说了 “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之 类的话(见《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这也导致了马超的不被重用 及最后的背叛。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马超的“背父叛君”不仅确实是历史 的真实,而且流传甚广,对马超而言影响极坏。
公元211年三月,曹操命司隶校尉锺繇领兵,以征西护军夏侯渊作为后 援,出兵关中,关中之战由此开始。由于凉州联军不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 上,都不如曹操来得高明,短短数月时间土崩瓦解。公元212年,马超东山 再起。马超一方面拉拢凉州各少数民族势力袭击陇右各县,一方面向汉中割 据势力张鲁求援并得到张鲁派遣的数万兵力支持。公元214年正月开始,马 超开始围攻冀城,并与前来增援的夏侯渊展开激战。《三国志?夏侯渊传》 记载,此战以马超的胜利而告终。作战失利之后,夏侯渊退回长安,从此抛 下凉州不管。凉州再一次成为马超纵横的舞台。
夏侯渊大军的避战给了马超重整旗鼓的大好时机。通过兼并陇右地区其 他的割据势力,马超的力量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后来却遭到凉州地方实力派 的强烈对抗,马超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凉州。
马超投奔张鲁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张鲁对马超本来就十分猜忌, 而马超对张鲁所盘踞的汉中地区也没安什么好心。结果双方不但发生了武装 冲突,还造成最后马超仓皇逃出汉中,最后走投无路才投靠了刘备。在这个 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什么马超大战葭萌关、夜战 张飞之类的情节。一句话,此时的马超犹如丧家之犬,有个地方给他柄身就 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军力与刘备对抗呢?
刘备对待马超从表面上看是非常不错的。先是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后 来又拜为左将军、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漦乡侯。但在这些风光的背 后,刘备对马超是非常不放心的。马超到来之后直到病逝,刘备也仅仅有一 次让马超率军出战,而且在马超的身边还安排了一个嫡系—张飞。此战之 后,马超就被永久雪藏。而在《三国志?彭素传》中曾经直截了当地提到: 马超在益州寄人篱下,整天提心吊胆。
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马超自己身上。“背父叛 君”已经让马超的名声差到了极点,加上来到益州之后,马超又不断向刘备 要求打回凉州去,造成刘备的猜忌。其实在马超的心里,投靠刘备只是迫不 得已,杀回凉州去才是终极目标Q也正因为如此,刘备也在怀疑马超投靠自 己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他非常担心自己成为第二个张鲁而被马超算计。 如此一来就注定了马超在蜀汉的日子不会好过。晚景凄凉也是马超必然的一 个结局了。在这种情况下,马超年仅四十七岁就郁郁而终了。
历史上的马超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但是在罗贯中的笔下却成了一 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正面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究其缘由, 还是《三国演义》中“帝蜀寇魏”思想在作怪。以前不是有句这样的话 吗?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既然马超之前的对手是曹操,而曹操又是《三国演义》中的反面典型,那么 与曹操作对的自然也就成了好人,也就成了称赞和宣扬的正面人物,马超就 是沾了这个光。如果按照历史的真实来塑造马超,他是绝对成不了正面人物 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