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解说1772,为什么很多东欧国家都与俄罗斯关系不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东欧国家之所以和俄罗斯关系不好,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传统意义上的东欧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的欧洲部分。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六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
东欧地区99%以上人口为欧罗巴人种,民族多为斯拉夫人,宗教信仰以东正教为主。按说这样一个内部相似度如此高的地区,应该更加紧密团结才是。
然而现实情况是,除了白罗斯,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都和俄罗斯反目成仇,这是怎么回事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历史因素
除俄罗斯之外的东欧地区,位于西欧和俄罗斯之间。因为这样的位置,历史上的东欧成为西欧国家和俄罗斯激烈争夺的区域。
以波兰为例,历史上的波兰曾经被瓜分过三次,其中两次有俄国参与。这使得波兰对俄罗斯直到今天都怀着极度的不信任,甚至愿意自费请求美国驻军保卫国土安全。
波兰的遭遇只是这些东欧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西欧和俄罗斯的此消彼长,东欧地区频繁易主,导致东欧地区长期以来难以发展,这也是今日东欧经济发展水平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地区的重要原因。
因为特殊的位置,连亚洲西部的奥斯曼帝国也一度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和沙俄展开了几个世纪的争夺。
沙俄作为东欧的一员,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地兼并和扩张,其噬土成性的特性让所有与沙俄接壤的东欧小国都深受其害。
而在二战之后,连不和俄国接壤的东欧国家也未能幸免。
一战彻底毁灭了沙俄帝国,但是没有毁灭北极熊扩张的本性。虽然迫使俄国吐出了很多东欧土地,但是很快俄国就如数追回。
二战期间,苏联先和德国瓜分波兰,然后又趁德国大举进攻西欧时,抢占波罗的海三国,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恢复到一战前的沙俄版图。
苏联的做法让东欧国家尤其是罗马尼亚大为愤怒,他们不惜和德国联手一起进攻苏联!
二战之后,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强大的实力使共产主义终于走出苏联,插满整个东欧,包括匈牙利在内的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如果说领土被野蛮掠夺只是皮肉之苦,那么国家制度的捆绑就是五脏俱伤。加上计划经济在和平年代的僵化性,导致东欧国家长期落后于欧美。
对经济彻底失去信心,也就失去了对苏联的最后一点好感!
等到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纷纷剧变,俄罗斯一夜之间多了诸国宿敌。
2、现实因素
苏联解体是东欧国家摆脱俄国的开始,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在摆脱了苏联的桎梏后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西方世界的新成员。
苏联的失败毫无意外地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直到今天,虽然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因为积重难返的经济积累,俄罗斯不仅没有因为甩掉加盟国的包袱而实现经济发展,反而因为失去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每况愈下。
再加上苏联不合理的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这深刻影响了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
对于东欧国家而言,如果继续和俄罗斯保持一致,纵然在短期内不会受到俄罗斯的压迫,比如乌克兰这样的情况。但是因为俄罗斯经济实力太过感人,跟着俄罗斯不仅得不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反而会因为疏远西方导致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
在制裁的情况下,如果俄罗斯经济强大还好,短期内不至于崩溃。但俄罗斯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照顾自己的小伙伴真的是力不从心。说难听点,不从东欧国家身上刮油就烧高香了。
而如果拥抱西方,固然有弃暗投明的意思,但是因为距离上帝太远,而距离俄罗斯太近,必然会导致俄罗斯的强烈反弹。乌克兰的危机事件纵然是因为乌克兰不合理的内外政策,但更多的还是俄罗斯的强烈反击。这是一般的东欧国家难以承受的!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看,俄罗斯的衰落只是个时间问题!东欧国家跟着西方走是大势所趋。而此时的西方,也在充分利用俄罗斯衰败的空窗期,对东欧各国进行各种动员和引诱,这使得他们在心底更倾向于和西方接近!
再说,同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罗斯更想融入西方,可惜西方不接纳。不过西方国家更愿意接纳东欧小国一起围堵俄罗斯。
概括起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俄国一直觊觎着东欧各国的土地。冷战时期又当了整个东欧国家的爹!没事就被边打。好不容易这个爹大病一场,控制力大减,大家纷纷逃出大院,肯定不想再去追忆那些“美好岁月”。不仅不会,还会想方设法忘掉那段屈辱!这就是当下东欧国家的心态!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人会选择饿着肚子去闹革命!如果先进的制度始终不能带来民众物质的满足,那么被抛弃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跟俄罗斯关系最差的国家有哪些?
这个问题让俄罗斯相当尴尬。
众所周知俄罗斯在国际上是几乎没有朋友的,普京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也直言俄罗斯今天和未来都不会有盟友。
但俄罗斯的敌人却很多,而且很多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作为噬土成性的国家,俄罗斯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领土膨胀400多倍的猛烈扩张,与周边几乎所有国家都进行了异常惨烈的战争,造就了俄罗斯今日在国际社会形单影只的局面。
概括起来今日和俄罗斯关系最差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的邻国,包括曾经的邻国,而这些邻国包括:
芬兰:
今天的芬兰与世无争,但历史上与俄罗斯却纠缠不清
1809年沙俄击败瑞典夺取芬兰,十月革命后,芬兰宣布独立并获得苏俄承认。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以惨重代价夺取卡累利阿地峡;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夺回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苏联反攻后这些地区再度失去。
苏联解体后,芬兰在西方国家和俄罗斯间保持中立,但如今的芬兰加入欧盟,并在军事上与北约进行合作,常年积怨使芬兰对俄罗斯异常警惕。
波罗的海三国:
相比于芬兰的警惕,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对俄罗斯恨之入骨。
1721年沙俄击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东岸后,直到一战后期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波罗的海三国获得独立。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入波罗的海三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入苏联。斯大林将三国反抗势力迁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但三国对苏联的反抗从未停止。
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率先脱离苏联宣布独立。2002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2004年三国加入北约,从此和俄罗斯彻底势不两立。
波兰:
同属斯拉夫民族的波兰,却是最痛恨俄罗斯的国家。
历史上的波兰强盛一时,但随着俄波实力的此消彼长,波兰分别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俄国、普鲁士等国瓜分。
一战结束后,波兰独立,但随即开始了对俄罗斯的报复,双方于1920年爆发了惨烈的苏波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于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惨案,波兰再次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二战结束后,波兰在苏联的铁蹄下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但波兰在苏联的阴影下举步维艰。东欧剧变后,波兰彻底与俄罗斯分道扬镳。
1999年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如今的波兰,为防范俄罗斯不惜出重金邀请美军入驻。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和斯洛伐克同波兰一样同属西斯拉夫民族。
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获得独立,一直延续到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家。
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同波兰一样,在苏联的铁蹄下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遭到苏联的野蛮干涉,从此捷克斯洛伐克沦为苏联的半殖民地,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90年代东欧剧变后,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和平分家。
时至今日,超过半数的捷克人不看好与俄罗斯的关系,认为俄罗斯是邪恶帝国。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虽在巴尔干半岛,但不属于斯拉夫民族,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关系紧张。
1806年俄国打败奥斯曼帝国,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但在一战结束后被罗马尼亚夺回。
1940年6月,苏联红军出兵比萨拉比亚,将其纳入苏联版图,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追随德国夺回比萨拉比亚,但很快因苏军的反攻而再度失去。
被夺走的比萨拉比亚一部分并入乌克兰,大部分区域成立了摩尔多瓦。苏联解体后,罗马尼亚试图和摩尔多瓦合并,但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
土耳其:
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
17~19世纪长达241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地区,前后进行了12次战争。
俄罗斯领土虽大,但缺乏温暖的出海口,在北冰洋、波罗的海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黑海成为俄罗斯的绝佳选择。
但时至今日,土耳其依然控制着土耳其海峡。不仅如此,土耳其还于1952年加入北约,成为对抗俄罗斯的急先锋。
乌克兰:
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东斯拉夫三兄弟之一,但历史上的乌克兰因为蒙古西征和俄罗斯分道扬镳。
历史上的俄罗斯和波兰分别占据乌克兰的东部和西部,为今日波兰的东西分裂埋下了祸根。
为控制乌克兰,俄罗斯除割占乌克兰周边大片土地外,还在乌克兰东部进行大规模民族渗透。
十月革命后乌克兰独立,但不得不于1922年重新与俄罗斯合并,共同成为苏联的发起国。
一战结束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西乌克兰被德国占领,随后成为波兰领土。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将西乌克兰夺回。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推行“大俄罗斯”主义政策。1932年乌克兰爆发大饥荒,超过500万人饿死,激化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
二战爆发后,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围歼66万苏军,而后苏军反攻,乌克兰成为苏德战争重灾区。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炉心熔毁辐射外泄事件,再次让乌克兰对俄罗斯失望透顶。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黑海舰队分家产生巨大矛盾。主动弃核的乌克兰渴望投向西方怀抱,摆脱俄罗斯影响,随后在2014年爆发克里米亚事件,乌克兰东西分裂趋势加剧。
而后乌克兰一意孤行,退出独联体后,将加入欧盟和北约等国策写入乌克兰宪法。
格鲁吉亚:
虽然是斯大林的故乡,在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却水火不容。
格鲁吉亚地处亚欧两洲交界处,历史上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激烈争夺的区域。
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独立,但俄罗斯实际控制着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地区;且占据北奥塞梯的俄罗斯在2008年对格鲁吉亚动武,夺取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地区。
另外俄罗斯还在阿扎尔地区煽风点火。
南奥塞梯战争结束后,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2018年格鲁吉亚加入北约。
日本:
作为美国的忠实小弟,日本和俄罗斯关系向来不融洽。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迅速膨胀,在1895年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后,日本取得对朝鲜的控制权,将魔爪伸向东北。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将沙俄势力驱逐出东北。同时,夺取了北方四岛和库页岛南部地区。
二战结束前夕,苏联消灭日本关东军,夺取库页岛全境和北方四岛。
如今的日本和俄罗斯围绕北方四岛进行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但俄罗斯始终未能令日本如愿,双方积怨不断加深。
我国:
作为俄罗斯在亚洲曾经最强大的对手,我国一度有效遏制了俄罗斯南下的野心,1689年《尼布楚条约》阻止沙俄在东北的扩张超过150年;
但沙俄利用清朝统治的疏忽,于乾隆年间窃据库页岛,与北上的日本展开激烈争夺;
但19世纪下半期,俄罗斯夺取我国外东北和外西北共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对蒙古虎视眈眈;
19世纪末,沙皇尼古拉二世抛出“黄俄罗斯”计划,妄图鲸吞大半个我国;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沙俄煽动蒙古高层独立,并于1924年建立亲俄共和国;
1940年苏联和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承认日本对伪满洲国的统治,严重损害我国主权;
1944年俄罗斯兼并我国飞地唐努乌梁海;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在导致蒙古独立后,拥有了使用旅顺军港等一系列特权;
1969年两国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爆发激烈冲突;
1978年苏联与越南结盟,我国对越南进行惩罚性战争,并间接拖垮苏联;
2007年,两国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我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
在当前中国有好的大环境中,虽然我国正式放弃了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声索权,但在今日我们的地图上,海参崴、伯力、庙街、库页岛等依然历历在目,时刻警醒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相比于邻国对俄罗斯的痛恨,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反而和俄罗斯有些惺惺相惜之感了。事实上虽然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针对俄罗斯,但希望俄罗斯当场去世的,永远是深受俄罗斯毒害的邻国,尤其是小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俄罗斯算不算是欧洲国家?
就地理概念而言: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俄罗斯为欧洲国家。有着1709.82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相当于我国和澳大利亚之和。在俄罗斯这1709.82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位于亚洲,四分之一位于欧洲。然而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却起源于欧洲——俄罗斯的前身是崛起于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在欧洲。广袤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是历史上沙皇俄国逐步蚕食吞并的,位于亚洲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受制于相当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开发相对较晚的现实只分布着占俄罗斯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俄罗斯的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集中分布于欧洲,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属于斯拉夫语族的民族,同东欧的乌克兰、波兰、捷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存在普遍的亲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俄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分支之一),俄罗斯因此被纳入到基督教文明圈,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上也是倾向于欧洲的,尤其是在彼得大帝进行西化改革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被国际上公认为欧洲国家,但在政治层面俄罗斯却遭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排挤,以致于俄罗斯始终处于徘徊在欧亚之间形单影只的状态,处于一种不欧不亚、非东非西的尴尬处境。那么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对俄罗斯存在抵触心态呢?
俄罗斯曾一度以为西方国家对自己的抵触来自于冷战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为主基调。按说随着苏联解体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消失后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成员之一的俄罗斯完全可以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事实上当时的俄罗斯也正是这样想的。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正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经济上由于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的GDP几乎减少了一半,苏联时代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GDP总量变成只有美国的1/10并被日、德、英、法等国超越,同时俄罗斯经济被寡头控制的趋势日益明显。军事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研发经费而不得不自废武功——苏联时代曾一共建造过九艘航母,然而俄罗斯最终只保留了“库兹涅佐夫”号这一艘。社会治安方面越来越多遭受存款缩水和失业双重打击的生计无着之人开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此同时车臣等地的分裂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在1994年-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付出了死亡3826人、负伤17892人、失踪1906人的代价,然而战后车臣却获得实际上的非正式半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迫切需要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争取援助。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为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内政上俄罗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按西方的话语逻辑重新定位苏联时代的历史,以此消除同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在外交路线上也积极致力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甚至一度试图加入本身作为西方国家遏制俄罗斯的战略工具而存在的北约和欧盟。然而我们知道最终俄罗斯并没加入北约和欧盟,西方国家也没放弃封锁遏制俄罗斯的既定战略,以致于迄今为止俄罗斯这个欧洲国家仍只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国家,而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往往是被西方国家排除在外的。
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波兰等前东欧华约阵营国家而言:历史上长期被俄罗斯控制的处境使其同俄罗斯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积怨。以波兰为例:沙皇俄国分别在1772年8月5日、1793年1月23日、1795年1月3日三次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使波兰经历了123年的亡国之痛。冷战时期波兰又长期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波兰民间始终潜伏着对对俄罗斯的敌意。作为和俄罗斯同文同种的东斯拉夫兄弟的乌克兰如今也因为克里米亚问题和俄罗斯关系紧张。可如果说前苏东阵营国家是因为同俄罗斯的历史积怨而有抵触情绪,那么西欧的英、法、德等国为什么也在诸多问题上抵触俄罗斯呢?事实上西欧各国一直以来对俄罗斯有一种歧视心态:西欧各国同俄罗斯其实既不同文,也不同种——西欧各国的主体民族几乎都是由日耳曼人演变而来,而俄罗斯却是斯拉夫民族。当然有人会说:波兰等国也是斯拉夫人,为什么就可以被西欧各国接受呢?事实上波兰等国尽管是斯拉夫人,但在历史上一直同西欧各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也皈依了西欧各国普遍信奉的罗马天主教派。而俄罗斯尽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员,但信奉的却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派,尽管东正教和天主教同为基督教分支,但历史上两派一直为竞争基督教正统的地位而存在矛盾。历史上俄罗斯曾被蒙古征服并占领过两百余年,因此俄罗斯在其他欧洲国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统的,这导致西欧各国在心理上对俄罗斯存在隔阂。也正是由于被蒙古征服占领的两百余年使俄罗斯同西欧各国发生的大航海运动、文艺复兴等失之交臂,尽管彼得大帝通过效法西欧强国使俄罗斯得以奋起直追,但俄罗斯的在经济文化领域始终落后于西欧,甚至直到二战时期苏联强大的军工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于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巨大的人力资源而缔造的,在技术层面仍是落后于西欧的。也正因为如此自认为文明层次更为先进的西欧各国视俄罗斯为蒙古化的蛮夷之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俄罗斯本身对西方文明也怀有一种艳羡之情。也有着数百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697年荷兰的赞丹港迎来了一支俄国使团,在这支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兰人颇为不解的是整支使团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下士礼敬有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位下士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1712年彼得一世将俄罗斯首都由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从此这里成为了俄国面向西欧的一扇窗户。彼得大帝所开启的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使俄国人开始热衷于在服饰、建筑各方面模仿西欧国家,彼得堡的宫廷开始热衷于说法语,以致于我们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战争与和平》就能从中发现许多法语单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俄国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明也随之到来并开始逐渐对俄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俄罗斯拥有1707.54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以及这辽阔疆域上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储备。在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的疆域则更大——俄罗斯疆域最大时一度达到过2280万平方公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前俄罗斯受制于高寒的纬度和出海口的缺乏难以对西伯利亚辽阔的冻土地带进行工业化开发,也难以和外界展开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拥有两千余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一直落后于在技术和制度层面更为先进的西欧、北美国家。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俄罗斯在极短的历史时间内获得了对广袤国土进行工业开发的能力。俄罗斯的体量实在太过巨大,即使俄罗斯在开发技术上仍落后于西方,但哪怕只是对这两千余万平方公里国土进行初级开发也完全可以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于是俄罗斯的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并具备了对周边国家颠覆性的地缘优势。这使西方国家普遍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战略威胁,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双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下尖锐对立了几十年,当时的西欧各国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的钢铁洪流始终充满恐惧感,即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力一落千丈,但西方国家鉴于俄罗斯庞大的体量仍对其充满戒心。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试图加入北约实际上就是缓和同西方的关系从而避免自己成为攻击目标的尝试。然而北约在东扩这一问题上其实是将俄罗斯与其他东欧国家区别对待的:北约对东欧国家采取的是拉拢的策略,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国家纳入到北约的框架体系之下;对俄罗斯可就是另一个概念了——比其他欧洲国家加起来都还大的俄罗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加入北约无疑将极大改变北约内部既定的权力格局,即使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苏联解体初期的改革阵痛之中,正处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低谷期,但就发展潜力而言却是西方国家不能漠视的。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时的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单边外交路线,极力维持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主导地位。对身为世界霸主的美国而言:最忌讳的就是区域性霸主的存在,即使身为全球霸主的美国在综合实力上强于区域性霸主,可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在某一地区存在区域霸主,那么这个区域霸主就能凭借天然的地缘优势阻遏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扩张,进而可能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挑战。俄罗斯由于其庞大的国家规模体量、强大的军事工业、丰富的资源储备使其具备一个区域霸主的实力,同时美国也需要塑造一个外部敌人来维系北约内部的一致立场,而俄罗斯恰恰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于是北约方面拒绝了俄罗斯的加入。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北约从政治军事上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欧盟则从经济上瓦解俄罗斯在东欧的传统市场范围。当然欧盟和北约毕竟不能完全划等号,欧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欧洲国家为了在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事实上欧盟国家和美国之间一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俄罗斯也并不是没尝试争取欧盟国家的支持:1993年底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俄罗斯同欧盟之间关于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联合政治声明》。1994年6月俄罗斯又同欧盟签署了为期十年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1997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出席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是提出了同时涵盖欧盟和俄罗斯的“大欧洲”思想。1998年5月俄罗斯与欧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在英国举行。与此同时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从1995年的603亿美元攀升到2006年的2310亿美元,欧盟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也从2004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亿美元,对欧盟国家的能源出口一度占到俄罗斯出口总量的90%以上,欧盟也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外汇来源地。尽管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一时期呈现日益深化的迹象,但欧盟的东扩仍使俄罗斯感觉到挑战: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5个。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7个。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如果俄罗斯加入欧盟的话,那么欧盟的东扩自然不会对俄罗斯构成挑战,但无论是欧盟方面或是俄罗斯方面都对俄罗斯加入欧盟一事顾虑重重,至少在短期内这是压根不现实的。迄今为止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仍延续着历史上的互不信任状态,如果放任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加入欧盟,那么究竟是欧盟消化了俄罗斯呢?还是俄罗斯消化了欧盟呢?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加入势必导致本来在欧盟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德、法等大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从而对欧盟内部现有的权力格局造成冲击,这也是这些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也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难说俄罗斯是一个亚洲国家,因为其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几乎都传承着来自欧洲的基因;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在欧洲一直保持着独立独行的状态,以致于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视为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更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恐怕仍将维持目前这种不东不西的状态:一方面俄罗斯种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方国家,苏联解体后的转型历程则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不复存在,俄罗斯也会积极试图融入到西方体系之中,以减轻来自于北约和欧盟的战略压力;然而另一方面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与西方国家之间始终存在隔阂,而俄罗斯庞大的体量又使西方国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除非俄罗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国家服软示弱并任其摆布,否则西方阵营是不会接纳俄罗斯的,然而俄罗斯的大国自尊又不允许俄罗斯这么做。
飞地加里宁格勒仅15万平方公里?
加里宁格勒总面积确实不大,只有1.5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孤悬在俄罗斯本土外。
从历史上来看,加里宁格勒也并非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但这并不代表俄罗斯会轻易放弃这片领土主权。
以立陶宛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一直在非议俄罗斯对加里宁格勒的拥有权。但是直到今天,俄罗斯依旧没有放弃这片土地,毕竟加里宁格勒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领土迅速缩减。在失去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俄罗斯东部边境线一下子缩短了上千公里。
现在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附近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周围的核心领土圈,只有不到1000公里。这就代表着若有国家对俄罗斯发动可能的武装突袭,精锐的装甲部队可以在七天的时间内就逼近俄罗斯的腹地。
现在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和当年苏联的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失去波罗的海三国后,俄罗斯其附近的优良出海口除了圣彼得堡外也都损失殆尽,这就更加凸显出了加里宁格勒的重要性。
而加里宁格勒本身就直接靠着波罗的海,它是一个相当优良的港口城市,而且加里宁格勒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手中唯一一个掌控的、可以深入欧洲地区的城市。
俄罗斯完全可以凭借在加里宁格勒附近部署战略防御网的方式来警告欧美国家,自己有能力利用加里宁格勒对他们在必要时进行全面战术打击。
这是俄罗斯深入欧洲腹地的一个钉子,从俄罗斯边境附近派出部队对欧洲国家进行打击的距离,要远远大于从加里宁格勒附近对欧洲腹地发动军事进攻,因此加里宁格勒这座城市是有相当重要战略意义的。
俄罗斯肯定愿意为维持在加里宁格勒的主权,采取一些必要性行动。而立陶宛直到现在还在以加里宁格勒为理由跟俄罗斯搞外交战争,其实也是有相当明确的政治缘由。
立陶宛和俄罗斯是世仇国家,别看现在的立陶宛只不过是东欧地区一个没存在感的小国,但是它的历史也曾经辉煌过。
早在13世纪时,立陶宛人建立过一个大公国。在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通过长达两个世纪的领土扩张,把国土面积攀升到巅峰,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甚至是欧洲最为庞大的国家,在俄罗斯帝国崛起前,立陶宛大公国都是东欧地区最为主要的政治势力之一。
在1569年7月1日,立陶宛大公国又与另一个东欧强国波兰王国宣布合并,成立了一个联邦制国家,历史上称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而波兰立陶宛联邦当时最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就是俄罗斯。
虽然理论上来看,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主体部分是波兰王国,但是事实上立陶宛大公国在这个联邦体制内与波兰王国是完全平等的,整个国家的权力基本是由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平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也是立陶宛历史的一部分。
而这个国家在最巅峰时,是东欧地区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世纪迎来了自己空前繁荣的60年,但是在17世纪中期却陷入到了政治混乱的时期,俄罗斯人也趁着这一段时期对波兰立陶宛联邦发动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的降维打击。
1772年5月,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在彼得堡举行会议,随后在1772年的8月5日签署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这三个国家通过军事压迫,使波兰立陶宛联邦割让了自己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而这还只是这三个国家第一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
在1793年和1795年,该国又先后两次被东欧地区霸主瓜分。在1795年的时候,波兰立陶宛联邦彻底成为了历史,立陶宛人历史上的辉煌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这并不是他们苦难的结束,还只是开始。当时的立陶宛人在俄罗斯的统治下过了差不多120年时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爆发后,德军控制了立陶宛。在十月革命后,沙俄被推翻,在俄罗斯广袤土地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在苏联刚建国时,面对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失去了对不少领土的控制权,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宣布独立建国的。
但是立陶宛的独立时间并不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苏联的强压下,波罗的海三国被迫和苏联签署协议,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只是这不代表着立陶宛人就会放弃反抗,他们一直对苏联抱有极大的敌意。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也是第一批站出来声称要退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最后经过一番周旋,以立陶宛为首的波罗的海三国最终还是获得了独立国家地位。
苏联解体后,立陶宛因为之前的历史缘由一直对俄罗斯并不友好,独立后的立陶宛十分积极与欧洲发达国家改善关系,并成功在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之后于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这也是为何立陶宛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不上不下的原因所在。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展开了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而立陶宛作为欧盟的一部分,也制裁了俄罗斯。也正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立陶宛趁机提出对于加里宁格勒的一些政策。
近些年来,立陶宛一直在外交层面质疑俄罗斯对加里宁格勒的主权,还试图抢夺加里宁格勒,但是如今以立陶宛的国力却很难动摇俄罗斯对加里宁格勒的统治的根本。
文学有阶级性吗?
感谢首页邀请,首先回答问题,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人脑中经过特殊加工的产物,因此势必会带有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固有特征,它无形中渗透了作者所处的阶级,亦或是表达了作者的阶级价值取向。这里的阶级性指的不一定是文学作品中鲜明的剑拔弩张式的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处于人在社会生长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意识形态中的东西。鲁迅与梁实秋实际上都处于同一个知识分子阶级,但是前者持左翼进步文学的阶级价值取向,后者持的是自由主义的文艺观,他们论争的事例也可以证明一点:文学具有阶级性,它表现了作者的阶级价值取向,但并不等于作者本身所处的阶级。
先生坐阵第一图
一、什么是文学?文学和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关系是?
首先,照例吊吊书袋,需要再次强调文学的定义。目前比较受大众和学界认可的是:文学是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定义的重点有三个,一、话语蕴藉。这个很好理解,话语就是语言文字构成的一种独立封闭的语言体系,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二、审美。强调的是文学带给人的作用,是美的感受,它通过给人丰富的审美体验来完善、充盈人的精神。三、意识形态。这是接下来要着重论述的重点,文学同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自然也就归根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并不根植于人脑中,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如所处政治环境、受到的教育和舆论宣传、社会价值取向以及自身思维能力的引导在人的思维体系中形成的观念结构,是观点、理念、价值观、审美理想等一系列精神要素的集合。其中,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渗透在人的意识形态形成中占据主要地位,自身的思维能力只是起到一定的甄别和整合作用。
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再造社会的工具”,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文学因为是人的精神产物,从个人的视角反映人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它自然也是意识形态。
既然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同样会带有所有意识形态的固有特征。意识形态的固有特征即现实性(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制度而带有现实功用性)、总体性(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组成)、阶级性(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不同的利益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依赖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从科学的定义而言,文学因为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是具有阶级性的。
二、举例说明:为什么文学具有阶级性?
先放一句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重点在第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还没认识月亮,就把它叫做白玉盘了。足可说明李白家境优渥,小时候还没认识月亮但是白玉盘早就在家里摆着了。经史书一查,李白家中经商,家财万贯,所以纵使以后李白仕途不顺,游历山水也能纵情畅意,恃才放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家完全不差钱,自然能寄情山水,涌出瑰丽雄奇,意境开阔的诗句。
“我有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再反观老杜和孟郊,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个在《秋怀(其二)》写的:“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一个比一个穷困潦倒,阶级差异一下子对比明显。
“我穷,但我穷且益坚”
以上权当段子博君一笑,但是也说明了阶级性其实是个定义很广的概念。当这一概念不表现为一种政治立场或者理想抱负时,它可以是一种标识作者身份的符号。当作者将现实处境或者自身生活经历作为素材用于具体的文本之中,阶级差异就会通过他们的表现内容传递出来,而这种“额外的”信息传递功能,在作者创作之时,很大程度是无意识的。因为李白本来就是为了咏月而不是炫富,杜甫也不是为了哭穷,这些东西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只是如实记录而已,而这样的无意识,正是反映了意识形态在社会环境形成过程中的、阶级性特征的固有性,你不一定能时刻注意它,它却渗透在你精神的方方面面。当你试图输出某些话语、传递某些信息时,你所处的阶级特征都会从中显露出来。
再回到最寻常的阶级性定义,指的是文学是否带有某些阶级的政治诉求和理想抱负。个人认为是有的。这种政治诉求不一定是弱小阶级推翻统治阶级,获得政治话语权。它也可能更温和或者表现为一种理想价值观的需求。
譬如神魔小说代表《西游记》,看似写了些妖魔鬼怪,师徒取经远离政治,但是其中也暗含着价值取向和诸多的政治隐喻。比如对玉帝神仙集团对孙悟空前倨后恭,妖精的主子后台们,对佛教似褒实贬,还有对孙悟空这一理想人格的塑造。都带有作者吴承恩作为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解放和功成名就的价值取向。假设这部小说换作官方文人来写,可能会着重突显唐僧如何临危不乱,指导大局,玉帝如何英明睿智,御下有方,出版书籍以后估计还要大量印发让民众熟读。《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小说也是如此。这都是不同阶级的人在虚构性文学作品中对自身阶级的政治理想的投射。阶级性,表现在文学中就是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阶级的利益追求。
三、鲁迅与梁实秋论争:孰对孰错?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实际是支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左翼文学价值观同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冲突。
彼时已经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正处国共内战,内忧外患的时期。在文艺上迫切需要更贴近现实需求,唤醒广大无产阶级分子,扩充革命队伍,争夺思想话语权的作品出现,鲁迅先生敏锐洞悉了时代变化,率先扛起了更激进同时也更能反映无产阶级现实抗争需求的左翼文学大旗,扬弃了前一个十年以自己为代表主张的相对和缓,不能立即收效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改用犀利泼辣的杂文尽情用嬉笑怒骂,嘲讽批判的方式针砭时弊。但是梁实秋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时期主张的“启蒙文学”思潮里,主张文学不应跟政治挂钩,表现阶级性,而是应该继续用审美,传递美的方式缓慢熏陶,化育大众,发挥“启蒙”作用改造国民性。
“文学应该启蒙人性!”
“我说这样不行!”
所以说从观念来看没有明显的错误,两人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梁实秋的文艺观已经不适应当时迅速变迁的社会,更激进,能调动大家革命积极性的左翼文学才是时代之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鲁迅先生是真正能应时而变,有大局观念的人。
至于骂梁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在都已经危机存亡火烧眉毛的时刻了,你的主子都没了你还惦记着那些资产阶级的精致又闲适趣味念念不忘呢?
就阶级性而言,梁实秋认为文学就应该表现美而不应该沾染政治,不能有阶级性。可是他的散文以闲适精致,文笔从容著称。《雅舍谈吃》这些细品佳肴的文章,确实美,有滋养心灵的作用。但是同样也体现了梁实秋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这也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性体现,从他自身的写作经历看,他提出的文学要剥离阶级性就是不成立的。
而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在写作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时候能够脱离自身的阶级属性,以广大无产阶级百姓的利益价值取向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虽然也有“拯救国民性”“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抱负的因素在(这也是他的阶级性特征),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真正跳脱出自己所处阶层,从整体社会阶层变动的角度去观照体察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并以人类打破阶级枷锁走向自由解放为己任的。
这样的人,历史上少之又少。马克思恩格斯算两位,列宁算一个,毛主席也是其中一位,再有就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了。
所以,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它不一定是作者所处阶级的体现,但一定是作者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波兰为什么对前苏联和当前的俄罗斯怀有那么深的敌意?
波兰和俄罗斯是有世仇的。有句话说:波兰人对俄国的仇恨是天生的。
波兰人是很聪明能干的,科学家有居里夫人,音乐家有肖邦,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咖。波兰人打战也很勇敢,历史上把条顿军团打的落花流水,沙俄在他身上也讨不到便宜。历史上,波兰是一片很大的地域,立陶宛、乌克兰就是他的地方。但悲催的是波兰历史上四次被灭国,而每一次都和俄国有关,你说能不结仇吗?所以两个国家有冲突打起来的时候,都是拼命的架势,无所不用其极,被对方俘虏基本没有活路,就这样新仇旧恨,这“敌意”当然就越来越深。原因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只能说这是上天的安排。
下面我们从头简单捋一捋。
一:这些斯拉夫人砍来砍去波兰初步建国应该在1385年,那一年波兰和立陶宛结成亲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当时的俄国一片混乱,许多的小的公国打来打去,国力空虚,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时期。东欧那一带的人其实都是斯拉夫人,往西南是日耳曼人、高卢人等、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挺乱的,不过在我们看来都差不多。在欧洲历史上,各人种之间打得挺厉害,再加上宗教冲突战争,比如那延续三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就是一部战争史。但同为斯拉夫人的波兰和俄罗斯这么打,不多。
波兰和立匋宛联姻后,就不断向东扩张,与俄罗斯的小公国冲突频繁。到了1569年,卢布林卡联合诞生了“波兰一一立陶宛共和国”,波兰就有了更大的野心,开始了与俄罗斯东欧争霸的战争,乱七八糟的俄罗斯在那时被波兰欺负的够呛,连乌克兰都被波兰占了。波兰还支持俄国的反对势力,基本要把俄国给灭了,波兰的国王明确表示要做波兰和俄罗斯的国王。
波兰人打战很勇敢,杀人也很冷酷,这一段时期,俄罗斯的人口、土地都受到很大的损失。波兰的压迫和侵略使俄国损失巨大,也激起了俄国人的反抗,期间的战争没有停过,但波兰逐渐不支,渐渐的俄国占了上风,直到1738年波兰自己国内因王位继承问题内讧,俄国人打到华沙,算是制服了波兰。
二、三次灭国波兰国家的贵族挺不着调,为了个人利益弄了个选王制,议会也奇葩,弄了个任何事情必须要全部同意才能干。这个我在上以前介绍过,不重复。一个好好的国家就这样经常选外国人来当国王,用膝盖都能想明白这样好不了,再加上国内停摆,国家基本瘫痪了。
从波兰立国开始,波兰人不单欺负俄国,周边诸国,一个没跑都被收拾一遍。到1772年,波兰自已把自己弄残了,俄罗斯帝国召集普鲁士王国(德国)、奥地利帝国开会达成协议,把波兰分了,土地三家分了,人口也三家分了,波兰灭国。俄国人报了几百年来的血海深仇。
法国在欧洲是传统强国,拿破仑时期,为了制约北部的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于1807年,拿破仑强迫三国割让出土地建立了华沙大公国,也算波兰复国了。可是好景不长,1815年拿破仑被打败,华沙大公国也就不复存在,再次灭国。这一次瓜分俄国人真没参予,但拿破仑因为俄国而败,波兰就把账算在了俄国头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在殴洲各国折冲下又复国了。复国后,抑郁几百年的波兰人推行大波兰计划,拳打俄罗斯脚踢德意志,把周边国家得罪一遍,终于如愿地于1939年被德国和苏联平分了,第三次灭国。这一段我前面有篇文章详细谈过,在此略过。
三、前进吧,华沙!英勇地前进按波兰说法,俄罗斯就是波兰的仇敌,波兰被灭国被瓜分都是俄罗斯干的;俄国人的说法,这是波兰自找的,反到俄国受尽了欺负。
在历次争斗中,两国砍杀绝对不手软,还互相挖坑。波兰在苏俄时期虐死三万多俄国人、二战时苏联制造的卡延事件以及更早的互虐都不提了,只讲一下二战中的华沙起义:
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俄国灭了后,流亡政府跑到了伦敦。
1944年,流亡的波兰政府以为德国马上要失败,加上苏联红军已经打到华沙城外。在英国人的鼓捣下,为了不便宜了华沙城外的苏联,流亡政府的科莫罗夫斯基下令仍在华沙的波兰救国军在华沙发动起义。行动当然不会告诉城外的苏联红军。他们以为最多2至3天,气数已尽的德军就会一败涂地。但是,他们遭到残酷的镇压,死伤惨重。起义者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发动了,向德军发起冲锋,德军机枪步枪火焰枪,坦克大炮,能用的基本都用上了。资料载: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922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苏联红军在城外,就是没有动静。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次起义非常惨烈,比波兰骑兵用马刀攻击德军坦克还惨烈,是波兰人永远的痛。波兰有一首进行曲,叫《前进吧,华沙》,非常好听,小调式的,雄浑悲壮,大学时听过,还久没听了。
现在的波兰,和俄罗斯仍然不对付。波兰现在的总统希望美国在波兰驻军,驻军营地的名字都起好了,叫“特朗普堡”,美国总统特朗普说,我想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