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畯 三国杀,2021三国杀新武将列表?
首先是开年的第一个阴间武将:张陵。张天师军八不行,但是欢乐和排位阴间的不得了。1月20日,跟随着应变篇出来的晋国八雄:司马懿、张春华、司马师、夏侯徽、司马昭、王元姬、张虎&乐綝、杜预。
晋国八雄其实就改版前司马懿和张虎&乐綝比较弱,其他的强度都还可以,毕竟商城将,而我最满意的就是司马师和杜预,前者是有着应变第一男主之称的一拳超人,而后者则是OL七阴之一觉醒清场的大将军,这两个武将就算不为拿神将也应该买到手。
1月29日,吕凯上线,这强度估计还不如刘备。
2月8日,他来了他来了,OL七阴之首,一键复活的印牌机:卧龙&凤雏他来了。
2月19日,荀谌上线身份场,荀氏三杰终于齐了。
2月26号,严畯,评价:不如沮授。
3月18日,杂技武将曹性上架,界邓艾上线灵宝商城。
曹性+郭图&逢纪=物理完杀的活阎王,但是曹性本身不是很强,娱乐性较高。邓艾突破后确实很不错,但是因为个人不喜欢所以现在还没换。
4月15日,李肃,5月13日,司马伷,不说了,卡灯的。
你觉得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投刘备阵营后上演的第一场文斗大戏就是舌战东吴的群儒了,而诸葛亮的这段经历在历史也确实存在,只不过远没有小说中的那么精彩。
在孙策死后,孙权过的很憋屈,本来自己是一方之主,却总被江东的糟老头子们所节制,尤其是张昭。这日孔明来向东吴求援,想两家一起抗曹,孙权一听孔明来了,马上撇下张昭准备放飞自我,但诸葛亮一来就说你江东药丸啊,北方的汉子就要踏上江东劫掠了。孙权和诸葛亮年纪相仿,想着能和这个小伙子扯点别的,没想到诸葛亮一来带的就是坏消息。孙权说你别扯淡了,要死也是你家主公先死,你以为我十万水军是摆设吗?孔明接着说咱俩家现在处境差不多,唇亡还齿寒呢,你自己考虑后果吧。孙权思考再三,决定帮助刘备。
这就是诸葛亮去江东干的事情,江东群儒们压根就没搭理他。
要论谁舌战群儒过,其实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在年轻时候倒是上演过一出与大人顶嘴的场面,其中败阵者有孙权、张昭、范慎等人。被公认为神童的诸葛恪却给诸葛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觉得儿子风头过剩,成人后不一定能在宫中很好的被人接纳,那么诸葛恪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可以说他算是墙倒众人推的典范了。
我们回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体现诸葛亮的机智,把东吴群儒都设定成了一群贪生怕死的腐儒之辈。在诸葛亮来访时张昭首先发难,说你诸葛孔明总是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为了拉你入伙也是“费劲了心思”,但你刘家的荆襄之地却被曹操占领,你这不是打脸吗?孔明不慌不忙,说荆州刘表和我家主公是亲戚,想从年幼的刘琮手上拿下来实在是容易的很,但我家主公不忍心,刘琮又没有主见,所以先被曹操拿走了。张昭哈哈大笑,说人家管仲、乐毅一出场就替各自的主子拿下不少地盘,可据我所知刘备现在连个正经的栖身之地都没有…孔明反笑到,就算我家主公颠沛流离,身边也不乏许多忠勇之士,所以我们才能在博望坡火烧曹军,我主仁慈不忍丢下百姓,而百姓也愿意跟着我主一起逃亡,这是何等的凝聚力啊吗?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自恃位高权重整日溜嘴皮子的人,他们才是团队的毒瘤啊。
张昭准备继续反击,暴躁的虞翻出场了,他问孔明,曹军即将南下,先生有什么对策。孔明说曹军皆为草莽,不足为惧。虞翻冷笑道,你家主公吃过的败仗比我娶过的老婆还多,你还嘲笑曹操?孔明说,我们人数不多,也敢和北方的百万士兵抗衡,不像有的人,占据长江天堑,却只会龟缩防守,甚至有人还想投降。
虞翻哑口无言,正义感爆棚的布骘问道孔明先生难道想效仿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孔明看出布骘把二人定义成单纯的说客了,就说张、苏二人除了口才不错,二人也是当时豪杰,为了自己的家园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而你们一听到曹操的夸大之词,就吓得要投降,实在是令人可笑啊。
接着儒雅的薛综问孔明怎么看曹操这个人,孔明仅用“汉贼”两字就定义了曹操。薛综确认为汉朝气数将尽,并且颇得人心,你家主公与曹操抗衡不就是逆天之举吗?孔明装成很生气的样子,说薛综简直不明白道理,曹操食汉禄却行篡汉之举,简直妄为人臣,你薛综居然觉得他是正统,简直和糊涂至极!
薛综之后陆绩又来发问,说曹操身世可考,你家主公总说是汉室后裔,却没人能证明,说白了你就是卖草鞋的,拿什么和曹操抗衡。陆绩怀橘世人皆知,孔明早就想和这个孝子见见面了,于是便说道,我家主公的身份可是被献帝承认的,曹操身为汉臣却蔑视王权,况且高祖刘邦就是从区区亭长开始发展的,我们卖卖草鞋怎么了?
后来严峻、程秉等人也先后发言,最终黄盖出面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经鲁肃、诸葛瑾引荐,诸葛亮又智激孙权,终于两家达成了一致。
文/逻辑文史游
在罗贯中笔下,东吴群儒也是“反面角色”了。
鲁肃借刘备土地真的错了吗?
“借荆州”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桥段,刘备与孙权两家围绕着“借荆州”的事情而几番恩怨情仇,着实让我们这些后世旁观者看得柔肠百结、黯然销魂。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究竟对,还是不对?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的进行分析,首先小编以为,既然咱们谈的是“借荆州”,那么就要弄清楚其中的内容与原委。
一、“借荆州”这一典故的具体内容首先,所谓“借荆州”的典故,实际上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着曹操北返荆州空虚之际先后夺取南郡一部分,以及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孙权则是占据南郡的另一部分,以及江夏郡。而战败的曹操在此时仅保有荆州的襄阳郡和南阳郡。
那么这就出现一个现象,荆州地区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富庶的南郡被刘备和孙权一分为二共同拥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备便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实际上也就是让孙权将整个南郡的统治权
对于此事,东吴的两大重臣都是表示极为认可的,一个是鲁肃,另一个就是周瑜。而在这两位重臣的建议,使得孙权最终决定将自己所占据的南郡那一部分土地交给刘备来管理。而周瑜和鲁肃二人则是全程主导了这一事情的实施,在周瑜死后,鲁肃则是继续贯彻二人定下的既定方针。这里特别说一下,与《演义》当中不同,周瑜整体上是赞同“借荆州”的,不过他仅仅只是认可了刘备在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的统治权,而鲁肃则是更进一步最终将数东吴的南郡部分交给了刘备。
所以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借的是南郡隶属于东吴的一部分领土,而借荆州的主体是东吴之主孙权,鲁肃和周瑜则是这一事件的整体主导者。
二、分析东吴借荆州给刘备的目的这里就要谈鲁肃为孙权进行的战略规划了。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对刘备集团进行的整体战略规划,那么实际在这之前,鲁肃与孙权之间也进行过类似的战略分析,历史上称之为《榻上策》。
《榻上策》的内容与《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不同,是由东吴与曹魏二分天下,形成南北对峙的一种局面。实际上借荆州给刘备的目的便是在实践《榻上策》的战略规划内容:
一是坚持“联刘抗曹”的国策。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是其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联手,此时此刻唯有继续保持孙刘两家紧密的联盟关系,才能与曹魏集团持续的抗衡。所以,“借荆州”是巩固孙刘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是短时间内东吴在南郡地区难以站住脚。孙权与刘表两家是是世仇,所以孙权虽然占据了一部分南郡地区,但实际上短时间内并不能使其当地的豪族、门阀归附。那么孙权实际上就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占据南郡一边要不断经营收取民心,一边还要耗费力量随时抵抗曹魏的侵袭。这将使得在一段时期陷入到一种被动的局面当中。
三是把压力甩给刘备,使之成为吴魏之间的缓冲带。这实际上是前面第二点的延伸,如果将自己所占据的南郡一部分甩给刘备,那么实际上刘备集团就将直接面对曹魏一方来自襄樊方向的强大压力。而东吴这个时候一方面限制住了刘备,一方面避开了曹魏进攻的正面,于是恰恰可以腾出手来稳定内部并尝试收取西川形成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综合前文所述的三个层面来看,“借荆州”是东吴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行为,其核心思想在于:以刘备集团为缓冲,一方面顶住曹魏集团来自襄樊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限制住了刘备集团的发展,从而为东吴集团腾出手来收取西川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二分天下!
三、“借荆州”在战术层面存在的问题前面我们说了,东吴借荆州与刘备在战略层面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有!问题出在战略的执行层面!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积极倡导入蜀作战。如前文所述,借荆州给刘备的一个重要目的便在于腾出手来收取西川,进而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但是纵观这一时期东吴却始终没有形成入蜀作战的整体规划,反而是把进攻的重心放在了与曹操争夺江淮重镇合肥上。“孙十万”麾下十万大军北上,结果呢?濡须口寸功未建,反而让张文远打出了“威震逍遥津”的亮眼战绩。
当然,后来周瑜、陆逊相继病逝也是这一战略意图没有继续实行的重要客观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东吴在进取西蜀层面的努力远远不及刘备集团。然而收取西川却恰恰是二分天下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不得不说是东吴的重大失误。
二是没有把刘备推向抗曹一线。其次我们会发现,刘备在借得荆州之后,反而是退居到了抗曹的二线,在荆襄地区与曹操保持了一种较为“克制”的和平状态,然后进而腾出手了对西蜀进行攻伐。整个过程中,东吴孙权成了一个真正的看客,坐观其成而违背了当初“借荆州”的初衷。实际上,结合前面第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孙权应该将攻曹的重点放在襄樊一线,通过战争将刘备集团卷进来。如此一来,则刘备则根本不可能有余力取西川。
三是“讨还”荆州的时机不对。所谓的“讨还”,实际上指的是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事情。表面上看东吴算是拿回了原本失去的东西,甚至是更大的领土;而实际上却是失去了北上中原的绝佳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前面一系列事实已经证明,仅凭孙权一家是打不开曹魏正面防线的。而现在,偏偏最弱的刘备集团先后在汉中和荆州连续得手,硬生生给撕开了一个进军中原的“口子”,整个曹魏在中原的部署被彻底打乱。而孙权偏偏又在这个时候给关羽来个“釜底抽薪”,这就使得进军中原的大门彻底关上了。所以吕蒙是战术上的强者,战略上的矮子。
四、总结综合前文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借荆州”一事从东吴的整体战略层面是完全没有错的!若是不借荆州,东吴政权难以腾出手来开创新的战略空间。
但是,“借荆州”是一系列配套措施当中的一环,必须要将“限制刘备发展”和“积极进取西蜀”紧密的结合起来方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效果。然而东吴恰恰就是在另外两个环节上出现了具体执行上的问题,这就是使得“借荆州”没完全能产生原本期望的效果,反而成为了孙刘两家渐生龃龉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最终也导致了“关羽走麦城”,而孙刘两家同时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谁的情商最高?
纵观三国时代,情商最高的无疑是鲁肃。
若论智谋,鲁肃远不及诸葛亮、郭嘉;若论精明,鲁肃远不及周瑜;若论坚忍,鲁肃远不及司马懿;若论诡谲,鲁肃远不及陆逊、贾诩。
若要论魄力,与三大boss相比,鲁肃更是望尘莫及。
但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鲁肃这个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混得相当不错。
如果把三国诸人放到现代社会,鲁肃做官可至国部大员,经商可成亿万富豪,交友可得天下知已。其他人都会遭遇巨大挫折,只有鲁肃,可以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千万不要小看鲁肃,认为他是个老好人,窝囊废,那是完全错误的。鲁肃身上有其他人完全不具备的闪光点。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鲁肃这个人。
一、周瑜借粮
周瑜未跟随孙策起事之前,担任过低级官员,他缺少粮草,听说鲁肃家是个富户,就带领数百人上门拜访,希望能向鲁肃借一些粮食。
大家分析一下,周瑜这其实有点以势强逼的意思。当时周瑜地位并不高,而鲁肃是很有背景的,他其实并不怕周瑜。
那么鲁肃怎么应对呢?
鲁肃家有两个囤粮的大仓,每仓有三千斛米,见周瑜要借粮,鲁肃指着其中一个大仓,不需要借,我送给你。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鲁肃将家中的一半粮食送给周瑜,表达出几层意思:
1.我鲁肃并不是畏惧你;
2.一人一半,不卑不亢,咱们是平等的;
3.我愿意与你平等交往,成为朋友;
4.我看好你,并愿意扶持你。
这就是真正的明白人啊,知舍,知得。付出了一囤粮食,避免了一场冲突,结交了一个朋友,扶助了一个英豪,换来了一生的富贵安稳。
二、孙权抗曹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曹操派人向孙权下书,号称以百万之师,“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东吴朝野震怖,惶惶不可终日。各个官员更是惊慌失措,是降是战,议论纷纷。总体来说,投降乞和的声浪淹没了主战派。
孙权心中也是犹豫不决:若战,曹操势大,兵力雄厚,朝中众臣也不支持,毫无半分胜算;若和,父兄两代付出鲜血生命而努力打拼得来的基业一朝尽失,自己的前景也一片渺茫。
鲁肃晋见孙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局势下,谁都可以投降,但只有你孙权决不能投降的。比如我鲁肃,我要投降了,以我的名声的才能,最起码曹操也能让我当个小官。我鲁肃交际广泛,朋友也多,家有余财,上下打点,想混到省部级的位置上也并不难。而孙权你若投降了,你觉得曹操会怎么安置你呢?
言下之意,别忘了刘琮母子投降曹操后是什么结局!你孙权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也就是说,别看朝中那些投降者的声势浩大,理由充分,揭穿了,那是因为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富贵安危,而根本不为你孙权考虑!
大家都清楚,其实孙权这个人很难伺候,他对手下的臣子们可从不手软,不管曾经有多大功劳,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他疑心猜忌了,下起手来可狠着呢。
但孙权对鲁肃可是相当不错,从来都是极度信任的,不亚于周瑜。
这就牵扯到一个上下级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对很多朋友来说,都觉得特别难。咱们来说说。
其实,在皇权社会,当官无所谓清还是贪,是正是奸。海瑞犯上,嘉靖不杀;和珅巨贪,乾隆能容。为什么?是嘉靖爱惜海瑞的清名?是乾隆昏瞶不察?
都不是,是因为海瑞、和珅的所言所行的出发点都是真心实意地为了自己的君王。
不要怕说错话,办错事,只要你真心实意是为了考虑上级的得失,上级就愿意用你,调教你,提拔和信任你,就不会为难你。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崇祯,就是最标准的蠢货,多少真心维护他的人都被他弄死逼降。吊死他都是活该,不值得半分同情。
咱们继续来说鲁肃。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周瑜和鲁肃的思想是有很大矛盾的,两人对政治形势的观点和所采取的对策完全不同。
但周瑜临终前,却向孙权推荐,要求他把军政大权托附给鲁肃。
难道说周瑜临终前醒悟了,他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战略方针?当然不是。如果他周瑜能活着,以其精明智略,他会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自己的战略。
那周瑜是看中了鲁肃的哪一点呢?
因为鲁肃至公,有胸怀,用现在话来说,“格局”大。
孙策当年纵横天下,天下震怖,是因其威猛;周瑜在时,曹刘忌惮,是因其精明;鲁肃当政,魏蜀不犯,是因其格局。
说实在的话,鲁肃之后东吴的历任续承人,比如吕蒙、陆逊等,都是有雄才而无大略,欠缺鲁肃的格局。
鲁肃“有长者之风”,他的胸怀来自于对天下大势的清醒认识,对国家事务的至公无私。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几乎所有的人都尊敬他的品格,认可他的能力,愿意成为鲁肃的朋友。
像鲁肃这样的人,若在曹魏,地位不会低于程昱、荀彧,若在蜀汉,地位必与诸葛亮、法正相平。无论在哪里,鲁肃都绝不会混得比在孙权手下差半分。
如果把诸葛亮放到曹操手下能吃得开?把周瑜放到刘备手下能干得好?把司马懿送给孙权能保全家身?
鲁肃,是真正的国器。
用一句诗来说明你读过三国演义?
用一句话概括三国就是,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三國时代是一个苦难深重而又动荡不定的时代。这个从小说里老百姓拖家带口,赶牛挑坦地跟随着刘皇叔就可看出。中国历史上,在带兵征讨时,后面还跟着一群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无业游民,刘备肯怕是第一个。由于刘皇叔的仁爱之心,百姓们跟在他后面是在追寻一个避难所,寻找一份安全感。三国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总共不到一百年,这段历史中出的英雄人物比其它住何朝代都要多,排在前一百名的就有如下这些人,这仅是武将排名,1 吕布 2 赵云 3 关羽 4 张飞 5 典韦 6 许褚 7 张辽 8 孙策 9 马超 10 张郃 11 太史慈 12 颜良 13 孙坚 14 黄忠 15 夏侯惇 宁 男 17 文丑 男 18 夏侯渊 19 袁术 20 张21 马腾 22 魏延 23 华雄 24 徐晃 25 曹26 张任 27 周泰 28 沙摩柯 29 董卓 30 关索 31 庞德 32 关凤 33 严颜 34 周仓 35 曹仁 36 凌统 男 37 公孙瓒38 孟狼 39 牛金 40 周瑜 41 郝昭 42 袁谭 43 韩当 44 王双 45 马岱 46 俞涉 47 袁尚 48 黄49 陆逊 50 李典 51 关平 52 文鸢 53 徐盛 54 李傕 55 曹洪 56 吕蒙 57 何进 58 尚宠 59 李严 60 郭汜 61 乐进 62 孙桓 63 纪灵 64 曹真 65 严畯 66 朱桓 67 程普 68 雷铜 69 徐荣 70 樊稠 71 文聘 72 司马懿 73 卑弥呼 74 于禁 75 孟获 76 赵广 77 刘封 78 全琮 79 丁奉 80 侯成 81 吴兰 82 吕广 83 黄祖 84 诸葛亮85 司马昭 86 凌操 87 胡轸 88 邢道荣89 蔡瑁90 吴懿 91 朱治 92 陈到 93 刘琮 94 蒋95 张济 96马忠97 关兴 98 侯选99 廖化100 孟达
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谋士幕僚,能人智者,整个一部三国史,就是一部英雄史,
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诸葛亮唯一的归属只能是刘备集团,他根本无法融入到曹操集团和东吴孙权集团里去,那两家也不会接纳才华出众的诸葛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朝廷早已失去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而那些地方割据军阀说到底就是地方豪强和大地主阶层。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他们的根基都是以地方豪强为班底,以自己氏族势力为骨干,才能确保他们在当地的势力稳固。
曹魏集团曹操集团主要有两股势力,一派以谯沛人物为首的寒族势力,另外一派是以汝颖集团为代表的士族地主集团。谯沛人物很好理解,曹操是谯县人,他身边聚集自己氏族人物,既可信任,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辅佐。
而汝颖集团这些士族大家为何拥立曹操呢?在那个时代有“汝颖多奇士”的说法,汝颖集团集团的形成与当年灵、桓两帝时期的宦官之祸有关,作为朝中的文臣士族集团与宦官发生了巨大冲突,两派势力都得你死我活,最后宦官被清除后,又与董卓集团干上了。
董卓没有宦官好对付,汝颖集团几乎被董卓打成残废,最后他们都归于反董拥帝的曹操。汝颖集团非常看好曹操,他们对曹操的评价相当的高——“天下英雄,无过曹操”。汝颖集团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著名的谋士荀彧、郭嘉,以及著名的司马懿家族。
诸葛亮既不是谯沛势力,也不属于汝颖集团。诸葛亮家族其实是东汉末期没落的地方官宦家族,他的先祖诸葛丰虽然早年为官,官至光禄大夫,后来因为得罪权贵,被贬为平民。
诸葛亮的父亲并不出名,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他是被叔父诸葛玄养大的,诸葛玄在东汉末年也只是个地方官员,官至豫章太守。诸葛家族是山东琅琊的望族,但是诸葛亮很早就随着叔父诸葛玄到达了荆州,他们与北方的士族集团交往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交集。
东汉时期其实就是士族、地主、豪门的官斗时代,诸葛亮在那个讲究出生的时代里,他是不可能融入到曹操的谯沛势力集团和汝颖势力集团里去的。
即使诸葛亮投奔了曹操,也不可能受到重用,甚至还会受到曹操周围那些北方士族代表的排挤。
东吴集团既然诸葛亮不能投奔曹操,为何不去势力比刘备强大得多的东吴孙权那里呢?
东吴孙权更加不可能接纳诸葛亮,原因很简单,东吴的政治势力结构甚至比曹操集团更加复杂。东吴集团势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以孙坚为首的宗族势力以及追随孙氏家族的心腹部将,比如黄盖、韩当、程普等人;一方面是北方“宾旅寄寓之士”,这些人全部来自北方士族,他们在东汉末年为了躲避祸乱,投奔了东吴孙氏;最后就是东吴本土的豪强家族,他们被称为“江东士族”,其中以虞、魏、顾、陆四大家族为首。
东吴势力最为复杂的地方就在第三股力量上,也就是那四大家族对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比如赤壁之战东吴士族基本一致要求投降曹操,如果不是手握兵权的周瑜意志坚定,单凭孙权是无法作出决策与曹操一战;比如后期的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陆氏家族的陆逊对刘备采取强硬政策,孙权肯定要与刘备再次议和,甚至会将荆州归还刘备。
诸葛亮作为山东琅琊家族,其实完全游离于整个东汉地方豪强之外,他的哥哥诸葛瑾也只是以北方“宾旅寄寓”士人的身份入的东吴,诸葛瑾家族后来能够在东吴坐大的原因其实还是诸葛恪联合的“江东士族”力量。
诸葛亮时期他根本就无法融入到东吴集团里面去,参照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官职位宾侍)就能够明了。
刘备集团以上看来,诸葛亮根本无法进入曹操集团,也无法进入东吴集团,诸葛亮最初的选择也不是刘备,而是荆州之主刘表。
这就要说到为何诸葛亮为何呆在荆州,一直没有出仕的原因。东汉末期的军阀混战局面来看,最有实力的几家除了曹、吴、袁外,就是荆州的刘表。荆州是天下腹地,地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刘表治理荆州得当,荆州作为一股相当强劲的势力存在,在刘表初期,荆州甚至有实力将东吴吞并(刘表击杀了孙坚)。
诸葛亮本是打算投奔刘表,但是荆州的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就是外戚当政,刘表的势力受到了外戚蔡氏的威胁,如果诸葛亮入仕荆州,他面对的问题会非常的严峻。具有极强政治智慧的诸葛亮不想趟刘表那趟浑水,就隐居在南阳,等待机会。
诸葛亮等来了刘备,刘备对于诸葛亮来说先天条件是差了点,无兵无钱无底盘,但是却具有其他诸侯不具备的优势。
1、势力内部结构单纯
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两个毫无政治、家族背景的铁杆跟班外,就是徐州士族的靡氏家族(刘备的大舅子家族),而靡氏家族对于刘备的影响力并不大,他们只是在金钱上对刘备进行投资。
诸葛亮投靠刘备,那么他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组建全新的政治班底,形成新的政治势力,这也是后来一直把持蜀汉政权的荆州势力。
2、刘备的皇族后裔身份
对于诸葛亮来说,一个文人士大夫阶层最大的理想就是匡扶朝廷,中兴汉室,而恰好刘备也有这样的理想,并且他的身份具有极大的凝聚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有才华的人,除了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外,更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刘备和诸葛亮的理想在方向是一致的,这种理想的一体化让诸葛亮对刘备无法拒绝,至于实力问题,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