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大字,为何孙坚执之无用?
既然问的演义里面, 就以演义为准回答
为什么同一方玉玺,在孙氏父子二人手中却是带给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呢?
我认为, 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两人面对的天下形势不同,二是两人拥有玉玺的时候自身实力不同 ,欲望也不同,三是天下诸侯对两人的评价不同 ,对待两人的战略衡量自然也不同下面就仔细解释这三点不同
首先,两人面对的天下形势不同,孙坚得到玉玺的时候,是董卓刚刚烧毁洛阳 ,迁都长安的节点,此时虽然汉朝皇室的威严已经大大受损,但依然还有残存,天下诸侯在心理上基本还认为自己是汉室臣子,所谋求的最多也只是带兵勤王,继而权倾朝野罢了,还没有哪家诸侯此时就想着改朝换代,自立为王的,在这种情况下,孙坚得到玉玺的消息传出去后, 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孙坚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急忙带兵返回江东,可惜在荆州遭受伏击,中箭而死
孙策就不同了,虽然仅仅时隔五年,可这几年间大汉王朝的威严几乎已经没有了,长安城里董卓,王允,吕布 ,李傕郭汜等互相争锋,挟持天子,天下各路诸侯也相互征伐,抢夺人口地盘,或者干脆占据州郡自立,不再听从朝廷命令,失去了汉朝的威严加持之后 ,玉玺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就大大下降,再加上孙坚已死,诸侯也没有执着的非要从孙氏族人身上追回玉玺, 这才使得孙策安然无恙,后来,更是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三千,而后就以这三千兵力为基础,打下来江东六郡,成为吴国立国的基础
再说第二点, 两人拥有玉玺时候的实力不同,欲望也不同,孙坚拥有玉玺的时候,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虽然也托庇在袁术名下,但事实上是独立的一路诸侯,而且还是诸侯中战功最高 ,最懂军略的人之一,麾下拥有一支效忠自己的精锐军队,孙坚拥有这样的实力 ,自然认为自己拥有私藏玉玺的底气,心中想着自己天命所归,得到玉玺代表着自己可以图谋大事了,于是就做出了秘密领兵携玉玺回江东的决定,结果做事不密,消息传了出去,这才导致路上遇到刘表派人截击而死
而当玉玺在孙策手里的时候,孙策无兵无将,无钱无粮,也无立锥之地,本身还只是袁术麾下的一员武将,跟孙坚自己占据一方号称“江东猛虎”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 ,所以孙策几乎是别无选择之下 ,才做出用玉玺为质来借兵打地盘的决定,因为他很清楚 玉玺在自己手中也没用, 反而迟早会惹来灾祸,不如拿出来换回一些筹码, 使的孙氏家族可以安身立命,说白了,孙策不是不想要玉玺, 实在是实力不允许啊,就像是人有了几千万的身家之后,自己喜爱的文物自然是保持下来 ,留待以后慢慢把玩,但要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几乎都会选择把喜欢的文物卖掉,换的一些钱财 填饱肚子再说 ,这个比喻虽然不太恰当 ,可是能够比较形象的形容孙策当时的处境,此时孙策没有以玉玺为基争雄天下的野心,只想着先占据一些城池,成为父亲那样的一方诸侯再说
最后就是天下诸侯对两人的态度不同了,孙坚在世的时候,“江东猛虎”之名传遍天下,诸侯讨董石孙坚是众望所归的先锋,可见各路诸侯对他的认可,同时孙坚本人也是诸侯中战功最高、最通军略、最为骁勇善战之人,当时只有公孙瓒或许可以跟他在这方面相比,就连在会盟讨董的关键时刻,袁术还在担忧他日后势大难制,不惜断供粮草以致孙坚败绩,可见诸侯对孙坚的忌惮,所以一旦这样的“江东猛虎”得到了玉玺,立马就成了诸侯的心腹大患,所以孙坚后来才成为众矢之的,遭遇截杀而死
换成孙策就不同了,孙策虽然事实上也是骁勇善战,胆识谋略不下于孙坚,但天下诸侯真正把他当回事儿的没有几个,有一个细节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曹操刘备二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时 ,刘备提到孙策,曹操是满脸的不屑:孙策借父之名 ,非英雄也,此时的孙策已经带兵打下了江东六郡,成为事实上的一方诸侯,依然被曹操如此轻视,可见天下诸侯, 真正重视孙策的没有几个 ,这也给了孙策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就算得到传国玉玺,又能有多大作为呢?正是因为诸侯对孙策的不重视,才使得孙策前期没有受到父亲战死的牵连,后期进攻江东的时候也没有遭遇真正强敌的阻挠
综上所述,面对玉玺,孙氏父子的不同选择带给了二人不同的命运,这跟二人的个人能力没有关系,事实孙坚孙策两父子,不管是能力,还是性情都极为接近,他们面对玉玺之所以选择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所至,若是把孙氏父子换个位置,估计两人的命运也会换过来了大珍级别的古钱币价值怎么样?
五十珍
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9 国宝金匮直万: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
10 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史志无载。
11 太夏、真兴: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75)铸钱。钱文隶书,面重郭,存世极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铸钱。重二铢,钱形薄小,存世极少。
14 咸通玄宝:唐钱。咸通十一年(870)桂阳监钱官王彤所铸,寻即废止,存世极罕。
15 开平通宝、元宝:梁钱。开平是五代梁朱温年号(907-911),存世仅通宝、元宝大铜钱各一枚,对其真伪钱币界看法不同。另有开平元宝铅质小钱,系南汉刘隐奉梁正朔而铸。
16 天成元宝:五代后唐钱。天成年间(926-930)铸。
17 永平元宝:前蜀钱。永平年间(911-915)铸,存世极罕。
18 天德重宝:闽钱。天德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当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纪国号。
19 天策府宝:楚钱。马殷受梁封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铸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据《十国纪年》载,当时城中行用铁钱,城外使用铜钱。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内境外。铜钱又有背龙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宝(楚):楚马殷所铸大钱。有铜、铁二种,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铜钱数量少于铁钱,钱文隶书,与唐高宗乾封泉宝不同。
21 广政通宝:后蜀钱。孟昶广政年间(938-965)铸,有铜、铁、铅三种平钱。
22 大蜀通宝:后蜀钱。钱文形制与广政通宝接近。存世极罕。
23保大元宝(背天):南唐钱。李璟保大年间(943-957)铸,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极少。
24 永通泉货:南唐钱。显德五年(958),李璟铸永通泉货大钱,以一当十,钱文有篆、隶两种,篆书者较薄小,为后期的减重钱。
25 大齐通宝:南唐钱。此钱真品仅发现二枚,因其文字形制与大唐通宝接近,所以定为南唐开国者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建国号大齐时所铸。一说为南唐后期铸大唐通宝时所铸。
26建炎元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27至宁元宝:P金代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28大宋通宝(当拾):南宋大钱 大宋通宝当拾 直径一般:52MM.厚:3MM
29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6年)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30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俗称“垮牌”),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间(1241—1252年)所铸。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称为余杭郡,高宗南渡后建都于此,改称临安府。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31大朝通宝: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宝: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33天显通宝: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辽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太宗天显年间(947-950年)铸,仅发现1枚孤品,该钱已流入日本。
34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
36应历通宝: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国宝: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
38建国通宝:北宋 宋徽宗 赵佶有 建中靖国 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 小平 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39保宁通宝: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40至正之宝: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
41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42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庆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43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
44靖康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45天国通宝: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
46应运元宝:"应运元宝"铜钱,系北宋淳化年间李顺起义所铸起义军钱,
47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48应感通宝: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49崇庆元宝、通宝: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元宝、通宝两种。元宝为篆书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为3.5厘米);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全国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50元德重宝: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
三国名将邓艾之父是谁?
钟会命人抓住邓艾之后,骂了一句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话:
养犊小儿,何敢如此?养犊就是养牛,这是因为原籍义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邓艾在曹操取得荆州之后,和母亲、族人一起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作屯田民,此时邓艾年幼,做的确实是放牛的事情。
邓艾的父亲是谁没有史料记载,可能说明他的家庭就是一个相对普通的家庭,但是,新野邓氏有比较大的可能是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后代或同族,所以邓艾在更早的幼年就受过相对比较良好的教育,这才使得十岁出头就在放牛、出身可谓十分低微的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邓艾被司马懿发现了才能,辟其为掾,步人仕途。
邓艾早年的出身低微可以说是因为东汉末年时代的大动荡、大变迁引起的阶层沉降导致的,正如出身琅琊诸葛氏的诸葛亮也有村夫之称,但是在后来,他这个与大多出身曹魏功臣后裔具有士族身份的司马氏核心集团非常不同的家世和文化背景,使得他虽然功勋卓著,然而却与主公和其他同僚格格不入。
出身颍川钟氏这个世家大族的钟会辱骂邓艾,除了对政敌的仇恨,充满了豪门子弟看不起出身卑微的邓艾的情绪,即使在后来钟会谋反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冤死的邓艾也花了好长的时间才得到平反昭雪,可见司马氏对其的忽视和轻慢。
什么才算是干大事?
什么才算是干大事者?
可谓干大事者!乃雄心❤野!大笔写大字,大人干大事!名著《三国演义》三足顶立之一的蜀国承相,刘备,刚兴师时,将不过关张,兵不足三千!硬是凭着一凡雄心❤大略,干成一凡惊心动地的大事!战川蜀之地,立蜀国!战将也千成大事
我们应该怎样欣赏草书?
一.草书有难以言传的意象美和强烈动势,似巍峨的高山、似苍松翠柏,似雄鹰展翅、像黄河奔流、若龙凤飞腾。
(张芝冠军帖)
二、草书形态贵于变化,但整体是统一的。从心所欲不越矩,飘逸中有庄重、狂野中有沉静。寓飞动于平静之中。
(张芝冠军帖)
三、用笔上虽然钩环盘纤,但点画交待清楚。寓点画于使转之中。
(张芝冠军帖)
四、草书整体趋圆,但一不一味的圆,要适当叁以方,做到圆方变化自然。刚柔相济。
(张芝冠军帖)
五,草书作品中有书家的精神内涵,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张芝冠军帖)
怀素《苦笋帖》赏析:
此帖为纸本墨迹,共两行十四字。多用瘦笔,俊朗流畅。全文节奏为上疏下密,上轻下重,上放纵下收敛。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临此帖要注意连绵不断抑扬顿挫的笔势。
(怀素苦笋帖)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
古道名声大振何?操营邓艾度嵯峨。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命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其中邓艾引军三万直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三万余众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路。钟会引十余万主力军,分别从子午谷、骆谷、斜谷进攻汉中。姜维见汉中危机,绕过邓艾、诸葛绪驰援汉中,两军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将要粮尽之时,准备撤军。
然而邓艾却想出偷渡阴平、直取长安的奇谋。得到司马昭允许之后,邓艾率本部人马进入阴平古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翻越摩天岭,到达酱油,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邓艾偷渡阴平历尽艰险,然而阴平究竟在什么位置,地势有多险要?以下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阴平的地理位置。阴平又被称为阴平古道,开始于阴平郡,它也是因为阴平郡而得名。阴平郡是曹操改广汉属国而得名,地址位于今甘肃文县西北(鸪依坝)。阴平古道穿越文县县城,再经过青山县境内的摩天岭,并依次经过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最终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南坝乡),阴平古道全长约265公里。
据说这个数字跟《三国志》中的相关资料记载很相似。据《三国志》记载,阴平古道全长为七百里,而古人以360步为一里,现在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期的1.33里,经过计算与古人的测量不谋而合。阴平古道崎岖又漫长,除了当地人行走之外,基本上就是战争需求,明代的将领付有德,也曾率军经过此地。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做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其次分析阴平古道究竟有多艰险。从心阴平郡到达江油的道路上,崎岖不平,既有高山险阻,又谷壑纵横。长途跋涉,一般人不能顺利通过。邓艾率命本部人马,行程上千里地,山高谷深,天气变换。邓艾命令五千精兵, 携带斧凿器具,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又选取三万精兵,携带军粮绳索,每一百里留下三千人安营扎寨。因为道路太过艰险,运粮不济,魏军多次陷入困境。
到达摩天岭时,马不能前进,岭西皆是悬崖峭壁,邓艾之子邓中与开路壮士都大哭不止。唯有邓艾以毛毡裹身,身先士卒,滚下山坡,魏军因此死伤颇多。 阴平道路之险要,非常人能通过。演义中这样记载:
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岭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再次分析阴平古道的遗迹风光。阴平古道沿途有邓艾留下的遗迹,比如邓艾的磨刀石,士兵们休息时抖鞋用土之地——鞋土山,邓艾盖印的印合山,丢失衣服的落衣沟等。自从邓艾打通阴平道之后,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摩天岭之上更是有诸葛亮的孔明庙,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
相传孔明所立的碑也在此处,上面曾写: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横,不久将死。据说摩天岭上有一处大草坪,每逢盛夏,山花烂漫,红花遍地,犹如红旗招展,十分好看。过了摩天岭,便可以到达南天门,此处四面环山,谷歌纵深,更有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身临其境有进入仙境之感,美不胜收。阴平道虽然险要,但也不失其美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阴平古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