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的真相,三国杀徐氏多少元宝?
三国杀徐氏是4500元宝。
徐氏,女,是由边锋桌游公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一张武将牌。武将设计来源是三国吴宗室孙翊之妻徐夫人。
角色背景
徐氏,孙权之弟孙翊的妻子,著名烈女。孙翊的部下妫览、戴员买通家将边鸿将孙翊杀死,并将全部罪责推给边鸿,又谋杀了前来查问的太守孙河。徐夫人一面用美人计色诱妫览、戴员,令其放松警惕;一面对孙翊生前亲信孙高、傅婴说明真相并晓以大义,最终成功地在内室中将杀夫凶手妫览、戴员诛杀。
大明王朝1566要是胡宗宪拿出毁堤淹田的供词?
一心玄修,闭关西苑,二十年时间靠着特务统治与内阁相互监督运营着大明王朝的军政大权,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明世宗朱厚熜作为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儿,他的一生都在被人对比着,朱佑樘统治时期创立了弘治中兴的局面,只不过可惜身后无子嗣,上天冥冥之中选择了道家子弟朱厚熜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偏远地区的藩王兴献王的世子,朱厚熜一生规划原本是守着封号世袭罔替,他与父亲倾心道学在武当山金顶修身养性不过问朝廷之事。
既然被上天安排做了天下人君父和天子,朱厚熜表现出了九五至尊的乾纲独断,内阁首辅杨廷和希望他按照体制礼仪做好朱佑樘的儿子,可是朱厚熜始终坚持自己是兴献王的儿子,他坚持自己的父王应该被册封皇帝,这就是明吵了历史著名的大礼议辩论事件,朱厚熜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纵横捭阖的翰林夏言力挺皇帝的兴献王为考的观点,杨廷和认为自己得不到皇帝的认可和信任屡次辞官。朱厚熜认为朝廷的机制在,谁干都一样,送走了三朝元老杨廷和,迎来了刚直雄辩的夏言,夏言晋升内阁首辅开始培植小圈子,严嵩开始向他靠拢了。严嵩书法俱佳且擅长书法得到朱厚熜的宠信,一入宫门深似海,胸怀抱负的严嵩开始沦为权力游戏的奴隶抛弃了读书人坚守的圣人之道,刚直衫辩的夏言抱着清流的原则不断劝柬和批判皇帝醉心玄学的兴趣,最终被严嵩构陷致死。
严嵩一路走来,经历了杨廷和和夏言,迎来了徐阶张居正高拱,他明白自己头上的那片天的雷霆和雨露,朱厚熜也习惯了用严嵩这样灵活与务实的臣子做内阁首辅。北方的鞑靼与女真,西边的流民匪患,东边沿海的倭寇侵扰,朝廷用于镇抚和围剿及救灾的款项捉襟见肘,这个时候工部的严世藩还在拼命的大修土木为皇帝修仙建造宫殿取悦龙心,工部每年花的钱几乎都超过了预算,有些决算的项目不知所以然,有些决算更是安到了兵部的账上,总之大明王朝的国库空空如也,皇帝的内库却是丰盈。为了充实国库满足朝廷两京一十三省的军政用度需要开源节流,能够快速回钱的方法只有继续郑和下西洋的商业路线用丝绸换白银,盘算了大明官方的江南织造局的产能和家底后内阁提出来增加养蚕的织户和种桑的田亩,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南洋订单的要求。
作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开始犯愁了,东南正在抗击倭寇需要大量的军饷,江南织造局与西洋商人订单交货在即需索官方协助完成以便换取军饷,可是此时此刻浙江百姓已经完成了插秧,如果改稻为桑需要重新毁地就劳民伤财。政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谋划,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需要,浙江的端午汛成为了天灾人祸的借口,浙江淳安和建德两个县被选中进行改稻为桑,而织造局官商沈一石并没有准备那么多市价银两,同时还要给小阁老严世藩及同僚们留足空间,于是毁堤淹田贱卖农田成为了当务之急。严世藩胆大妄为,他的自信来源于严家把控朝政二十余年从来都是有惊无险的渡过,于是严党上下齐手一起满天过海用省公安厅的警察谋划了毁堤淹田事件。胡宗宪对于毁堤淹田开始前并没有察觉,他的全部心思在戚继光抗倭的事情上,虽然兼着浙江巡抚,可是一应事务都在浙江布政使郑必昌和按察使何茂才身上,何况胡宗宪亲自栽培的杭州知府在改稻为桑事情上照应着。
严世藩对于江浙的地盘是放心的,父亲的门生胡陆贞担任两江总督主持东南抗倭,严家对于朝廷是不可缺少,他作为工部堂官提出改稻为桑的国策也是为了抗倭筹集军饷,这一次毁堤淹田谋划自己事前也与胡宗宪有书信往来,只是胡宗宪自己未看而已,没看并不等于不清楚不了解,毁堤淹田一旦泄露,自己作为严嵩门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如果自己揭露了郑必昌和何茂才的阴谋,那么自己也就无法继续得到严党支持从而继续支持东南抗倭大局了。这是两为难的选择,后来海瑞奉旨与新任浙江巡抚赵贞吉一同审案得出的结论是郑必昌与王茂才和商人沈一石及宦官杨金水顶罪,严嵩父子没有受到丝毫的牵连,倒是胡宗宪被免了浙江巡抚差事且自己亲戚被设计购买了沈一石的织布庄。
刚愎自用的朱厚熜在毁堤淹田事件中保持中立,他的锦衣卫不负责介入案情只是履行监督职责,严党的人与裕王的人及宫里的人上演三国杀,当真相抽丝剥茧呈现出来时,朱厚熜在等一个人态度,那就是胡宗宪,胡宗宪是否可以稳定东南和平衡权力呢?胡宗宪与裕王派到自己身边的人交了底,自己不会占到严党那边也不会偏护裕王阵营,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大局。
中国古代的机关术究竟有多厉害?
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起要云。”木牛流马,是很多人对古代机关术的扫盲帖,听起来神密又好奇。
那么古代机关术是什么?发展到什么境界呢?小编千辛万苦,采集了十大机关术供大家鉴玩。
一、连弩车
墨家发明,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二、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三、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四、陵墓中的连环板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五、投石机
六、木鸢。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在从事伟大的营造和工具发明之余,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天上飞翔的“木鸢”,这个飞翔的木质大鸟,应该是飞机的祖先。
七、古墓自来石
这种机构实际上以地上的挡板石条为轴,形成的杠杆机构,当然,石门关闭后,这个杠杆就被顶死了,门也就打不开了。这个机构就利用了重力,负压力的杠杆平衡,将墓门封死。
八、神奇的钻探技术
钻探技术可不是随便挖个坑就完了的,不然也不会有专门的“石油天然气钻探技术”这门课了。除了钻探技术,运输,投入生产应用,都需要配套的技术设备的支持。而我国实际上早在西汉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了。第一则引用的《蜀都赋》所写的景象就是天然气井将天然气挖掘出来并且燃烧的样子。九、暗弩
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 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十、定型的整体弩机
秦统一了六国时使用的是早期弩机,这种弩机有很明显的缺点,弩机的两个轴直接穿过了弓弩的弩身,弓弦的巨大的压力被传输到了很小的截面上,以至于使用这种弩机的弓弩很容易开裂,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弓弩的张力上限。这种弩机的优点在于制作成本相对低廉。 弓弩开裂绝对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普遍的问题,以至于改进型弩机的出现。这种改进的弩机在轴承部位在弩体外加了铜制的套,弓弦的力被传输到铜套上,从而保护弩身本身的木结构不开裂。这种弩机解决了早期弩机的开裂问题,但是要使用大量的铜来制作弩机套,造成战略资源浪费,而且体积笨重。 进入西汉以后,弩机制作定型,整个弩机成为一个完整的机械,轻便小巧,吸收了之前弓弩制作的精华,使弩身更加牢固。这种整体的弩机在中国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下面这个图片是山东淄博出土的改进型弩
A - 弩牙,望山B - 弩钩C - 悬刀D1,D2 - 键(铜轴)E - 小套管
男生约相亲对象除了去吃饭和看电影还能干什么?
除了吃饭和看电影,其实还有很多选择啊。两个人初识,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就得让双方更加深入的了解,除非你有信心,你可以通过外表吸引对方。约会的时候吃饭、看电影是很好的选择,初识的时候两人还不熟悉,双方都会有点拘谨。而吃饭可以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双方都能放下防备,能较快的熟悉。但是如果每次见面都是吃饭、看电影,久了也不免乏味。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01 一起运动两个人可以一起爬山、跑步、散步,组好是户外的,酣畅淋漓之后,人也会放松很多。
02 一起看书两个人到图书馆,或者一家优雅的咖啡厅、一个幽静的茶座,品茗畅读,双方还可以交换一些心得感受。
03 一起看展览、演唱会、音乐会其实每周都要大大小小的展览、演唱会、音乐会在进行,挑选两人都感兴趣的,一起看。
04 一起旅行两人初识的情况,旅行时间不宜太长,3-5日游比较合适。其实在所在城市也是可以旅行的,总有些你们没到过的景色,到过的也可以再去,重点不是风景,而是跟谁一起看风景。
05 一起做手工现在有很多DIY的作坊,产品设计也很广,有陶瓷、糕点、艺术品等,两个人一起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纪念意义。
06 一起参加朋友聚会参加彼此的朋友聚会,能尽快熟悉对方的圈子,以朋友的身份去参加,不要以相亲对象的身份去参加,这样能避免尴尬。
总之,两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是很多的,尽量选择一些可以更好了解对方,可以更好展示自己的事情一起去做。
三国演义当中英雄人物的经历告诉你哪些道理?
三国时代这几个英雄人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请看仔细道来就知道了。
讲三国。谈三国。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米之内都听不到鸡叫。但同时三国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周瑜临死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三国时代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英俊。事情做的也漂亮。当时吴中人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小伙子。那这个时候就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为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 帅哥。后来苏东坡。写词的时候说到周瑜的时候。那也是会露出那种敬佩和欣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冠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冠巾是什么意思呢?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冠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服饰原本是平民的服饰。因为我们知道。汉代。还有汉以前的周代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帽子的,戴冠乃汉官威仪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服。是汉代官员的官服。但是到了这个东汉末年的时候。贵族和官员开始平民化。喜欢穿平民的服饰。那就像现在美国总统穿牛仔裤一样。这是一种潇洒。如果是一个军事将领,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鹅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
当然了,文学家的话。也未必完全靠得住。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夸大了一点。没有那么潇洒了,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但是苏轼这样说。是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所以想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当了中郎将,就娶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和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所以有时候我读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还有那么一点嫉妒呢。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
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信度宽阔。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雅量高致?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呢品德很好。所以把周瑜说成这个细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他。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呢?都跑到孙权那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听他们的鬼话。三国演义更是描写得星火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如此遥远。戏剧形象中的曹操为什么是白脸家伙。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和现实的不同看法,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好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
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比方说三国志这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
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是包括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的。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呢,它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
给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那个曹操,你见过。没见过吧。他为什么出来说不像,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这但凡历史,就可能有这三种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呢。这个问题又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中,正统计年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王之后到了近代,对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分歧。这个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很重要的历史都可能会有。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代表了。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认为正确形象。比如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才。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有来历的。魏王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有道理。这些原因道理我们以后再说。在近代有一个叫郭聪的人。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他认为,现在市场对诸葛亮的这个推崇啊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调量。五世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啊,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那么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就是这个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其中第三件事情呢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它不是罗贯中这个编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来历。在郭聪的这篇文章里面。郭聪说,当时这个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那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用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据考证,当时司马懿荆州都督,驻扎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那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当然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个故事他很精彩。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一演再演。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是怎么回事。说是这个马谡。丢掉街亭。这个时候是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已经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啊,派一些老兵在门口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小孩子,就是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从楼上一坐唱卡拉o k。他怎么唱的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却原来是司马老贼发来的兵。然后他下面唱说你看这个马谡呢也不中用啊,他们将帅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的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好,你来打,你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啊。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吗?你在那犹犹豫豫的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这里只有人几个,我这里既无埋伏又无兵。你不要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哇,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 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 k 了。我才不上这个当。撤军了。
那这个事情。第一,我们前面讲的裴松之。已经说的很清楚。不是事实。第二点他也不合逻辑。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呢?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吗?对不对?就那么大一个城市里面能埋伏多少人呢?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买一飞毛腿导弹呢。对不对,也不可能有什么秘密武器呀?我派一个侦察小队。进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楼跟前的吗?你不是看见他在那抚琴神色自若吗?你不是听见他琴声不乱吗?他不还跟你打招呼,说,来来来上城来,我听我抚琴嘛,都听得清清楚楚嘛。可见距离不远嘛。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一箭射下来不行吗?第三点。按照郭聪的说法,或者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双方兵力十分的悬殊。那有说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的。你把这个城围起来,你不是十来二十万人吗?你把他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干嘛掉头就走呢?这个事情呢,裴松之当时做注 的时候都已经说了。说的很清楚,他说你可以把他围起来,为什么要走呢?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至于其他的方法,比方说这个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这个什么借东风?这都是历史上没有根据的。没有记载的。实际上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的贡献也主要是这方面。第一,为刘备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第二个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第三个最重要的是,刘备去世以后。治理蜀国。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这个陈寿是有一个评价。陈寿说诸葛亮是智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还是客观的。但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当中。他就成了一个军事天才,神机妙算。而刘备集团的那些大将关羽也好,张飞也好,赵云也好,黄忠也好,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诸葛亮将令一发,他们带着人就走,干嘛去了,不知道到地方,再说到地方掏口袋。抛出一口袋来,军师这么说的啊,锦囊妙计,掏出军师的锦郎妙计,招办就是。这个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啦。还有借东风。是不是啊?按照这个三国演义的描写和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穿着道袍,光着脚丫子披着散头发,手上拿把七星剑。这不该是他的形象。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是什么意思呢?妖人。不是妖精妖怪。妖精妖怪妖人有什么区别?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装神弄鬼的叫妖人。我就是神汉巫婆,当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这个妖人形象也是装出来的。
但是没有必要。当时这个孙刘对抗曹操的时候,应该还是同心协力的。至于后来为了争夺荆州,他们再发生战争,那是后来的事情。所以。把它描绘成这样一种妖人,形象是不合适的。像诸葛亮是一个帅哥。这个史书上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和现在四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且诸葛亮初初茅庐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大家想一想该是一个什么形象?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它是有距离的。
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和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像以上分析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的,只不过是文学家的艺术想象而已。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比如说关羽就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代表。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崇拜关羽,如何看待关羽的民间形象的呢?民间形象往往和这个文学形象它也有距离。比方说关羽。关羽的文学形象已经不同于历史形象了,民间形象就更怪了。我们知道民间呢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作品当中多半取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没有以红楼梦为信仰对象的。比方说我们民间把这个刘备奉为编织业的主持人。把张飞奉为屠宰业的主持人。把宋江奉为强盗的祖师爷,把时迁奉为小偷的祖师爷啊,把吕洞宾奉为风月业的保护神,没有听说把这个贾宝玉、王熙凤啊,奉 为什么祖师爷的。所以可见这个。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是远远超过红楼梦。把关羽奉为什么主持人呢,剃头匠的主持人。这个事情就有点怪了,这关羽生前也没剃过头啊。我们知道这个关羽是汉代的人,汉代是留全发的,不剃头的,剃头是清代的事情,清代再把头前面头发剃一半,后面梳一辫子是吧?就是到了清代才有了剃头匠。关羽怎么会变成剃头这样的祖师爷呢?想来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但是关老爷手上的刀,那是杀人的,那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啊。后来我想起这个清代有一家剃头铺,门口有个对联,叫做。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口气倒像关羽。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奉关羽为财神爷。你看现在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里供着谁呢?供着关羽。这关羽他是一个将军,你说他是战神嘛,这说的过去对吧?他怎么是财神呢?那当然有原因,我们以后再说。但是我觉得如果关羽可以变成财神,那他也可以变成爱神,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蜀记。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个故事。在华阳国志这本书里面也有记载。这个女人是吕布手下的一个人的妻子。当时曹操要打吕布。关羽就跟曹操去讲价,说把吕布灭了以后呢,那个女人你要让她嫁给我。曹操说可以啊,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不是关羽对曹操不太放心,怕曹操忘了。老去提醒曹操。
不打仗之前,他又去提醒曹操,曹操一想。什么样的女人能让关羽如此动心呢?我看看去。这一看完蛋了。曹操看上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肥水不流外人田,捷足先登弄到手,此事 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那曹操这个事情做的确实是不地道。说话不算数。你怎么能这样做事情呢?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三国人物。三国演义中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淋漓。民间传说中,对他们的事迹更是津津乐道。那么面对历史、文学和民间这三种形象,在今后品读三国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第一个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对于三国来说,我们要读的是这样一本书,就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四川南充。在西晋统一中国之后五年。他就完成了他的这部不朽的著作三国志。陈寿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因此,他虽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他都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甄别。但凡他认为不可靠或者存疑。或者靠不住的。他一般的说是不会写进他这本三国志的。因此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非常的简略。所以过了一百三十年。有一个山西闻喜人叫做裴松之的,为陈寿的三国志做了注。而裴松之的这个注呢,和一般人做注释不一样,一般人做注释他就做一些名词解释。或者标标一下这个地名是在哪里,这一年是怎么样。裴松之不是这样,裴松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史料,包括陈寿看过不用的,也包括陈寿没有看到的。他把它们收集起来。注在陈寿的原文后面,这就大大的丰富了内容。三国的史料多起来了。而且裴松之。在引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他也进行甄别。他觉得可靠的,他就注上。他觉得靠不住的,他也注上,但是。发表他的观点说,这一条恐怕靠不住,理由是什么什么?如果有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又得不出结论来,他怎么办呢?存而不论。就是把这些不相同的材料啊,他并列注在后面,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自学方式。
第二,我们就是要来看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虽然不等于历史形象,但是文学形象也是有价值的。比方说三国演义。就在后世被视为兵书。是为军事和政治的教科书。满清入关之前,曾经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交给他们的亲贵大臣们阅读,以便学习怎么样用三国演义教给我们的办法来对付明王朝。这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有一个满洲将军认识了一个汉人,交为朋友。关系很好以后呢,他把这个朋友叫来说,你虽然是个汉人,但是我觉得你也是个好人。来来来,你到我房间里面来,我给你看个内部文件机密的啊。打开一看三国演义。他确实三国演义啊。后面有很多人效仿钱钟书先生,就谈到这个空城计的问题。因为钱钟书认为。空城计叫做不欺受欺,就是用不欺骗来推销欺骗。就是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这里只有几个人,我是既无埋伏又无兵。你来嘛。我越说真话,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受欺。毛宗刚在三国演义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因为人们记住他平时的小心谨慎,他偶然大胆一回,谁都不相信。
所以那个成功它是一种心理战,它是有道理的,也是给我们有启发的。当钱先生的文章里面也引用了的话。魏喜说这个所谓诸葛亮的空城计呢,也得看情况,不是可以乱用的,他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是个读书人。这知识分子读书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想问题复杂。有时候书读多了也是不好。他老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老是在琢磨他怎么回事啊,他说如果碰上一伙强盗,一伙毛贼,一伙是山大王。还想那么多。老子进去再说,管他娘的。进去怎么样呢?诸葛亮抓走了呀。所以即便是文学形象或者是民间形象,我们来琢磨他。研究他也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来琢磨和研究这三种形象呢?钱穆先生说呀,读历史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历史意见。
第二种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时代意见。那我个人认为呢,还有一种意见,就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个人观点。所以对于历史来说,它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它也会有三种意见。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
三种意见,三种形象。我们把它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品读三国。就是想把观众朋友们带回那样一个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又使我们想起了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我们也想起宋人张生的。多少六朝兴废事进入。与抢先。其实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慈禧如何对付大老虎肃顺?
肃顺可不是大老虎。
肃顺这个人真的很神奇,从开始当官,一路升迁,从无降革。而且在满汉分明的清代官场,作为一个满族人,重用汉臣,对大多数满人却嗤之以鼻。直到最后死于辛酉政变,这一生是真的精彩。
肃顺,爱新觉罗姓,是努尔哈赤的兄弟的直系子孙。因为有这份血统,所以很理所应当的进入了官场。
一开始只是做个不起眼的侍卫,这也是许多皇族血统子弟的归宿;到了道光晚年,“授奉衰苑卿,管理各园庭,正三品”,虽然挂着三品衔,但实际上只是个闲散人员;不过在咸丰年间,不起眼的肃顺却成为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的顶梁柱。
1850年咸丰帝登基,面对的是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内忧未平,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患又起,八旗绿营兵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均一败涂地,加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令咸丰帝头痛不已,苦觅良策。
这时候,肃顺向咸丰帝建议:“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深得赞同,于是在咸丰皇帝的支持下,肃顺开始对朝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肃顺发现,被严重打压的汉族官员中有很多可塑之才,而高高在上的满族官员却多自以为是者,于是重用汉臣。当时出现了一个被人议论的现象:
在清朝满族人平时称汉族人是先生,这并不一定是尊重,而是处处透露着生份;而满族人称比他地位低的满族人为奴才,这并不是歧视,而是显示是自己人。
但是到了肃顺这儿就不一样了,他称呼汉族人先生那是真的尊敬;斥责满族人是奴才的时候那是真的不开心,有时甚至因为笨手笨脚的满族下人大打出手。当然肃顺对自己不满意的汉人官员也是直接呵斥。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后来青史留名的诸多汉族官员都是在肃顺的推举下才得以进入满清政局高层。
咸丰帝病重时,将肃顺等八人招来,封其为“赞襄”,也就是常说的“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去世后,叶赫那拉氏联合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夺下八大臣手中的大权,肃顺被捕,不久后在菜市口被斩首。
在肃顺被杀后,曾国藩凄然地感叹道:“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肃顺的死,一方面死于争权夺利,另一方面死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太过刚直,不懂委婉,尤其是在咸丰帝在位大刀阔斧政治改革整治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
关于肃顺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怀恨在心,终于报仇:
话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皇帝匆匆忙忙带着后宫宗室往热河逃,结果逃的匆忙,只有皇帝能坐上比较好的车子,而后宫“佳丽”们运气就不这么好了,只有从老百姓家征集的破车子可坐。
“佳丽”们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加上道路颠簸,破车哐啷哐啷,导致“北狩”队伍中有不少人对负责这次北上活动的肃顺心怀不满,这里边就有懿贵妃(后来的慈禧)。
由于逃得匆忙,储备粮食带的也不太够,一路上除了皇帝能吃点好的,其他人一天两顿可能都保证不了,这时候碎嘴的”佳丽“们中间又流传肃顺把好吃的全留下了,除了皇帝吃得好就是他了,这下饿的两眼发昏的懿贵妃更加不满意了。
所以后来就有人感叹“灭门之祸,起于饮食之微,可为唉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