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义薄云天,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正史上的方腊极其残忍,只要俘虏官员皆开肠破肚,但最终自己也落了个秋后处决的下场。
在电视剧《水浒传》中,宋江带着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接受的最大一个任务,就是征讨同为起义军的方腊,双方经过惨烈的厮杀后,梁山一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方腊本人也被梁山好汉生擒。
但在正史上,方腊和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却没有什么交集,并且,正史上的梁山在方腊眼里,只不过是一群瞎胡闹的流寇而已。
真正的方腊,曾经一度是北宋末年令朝廷闻风丧胆的起义军首领,他所领导的起义,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不仅严重的削弱了北宋王朝的实力,更间接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而方腊本人,也是极其残忍的一个人,在他起义期间,只要朝廷的官员被其抓获,无一不被施以酷刑,或开肠破肚,或大卸八块,总之怎么残忍怎么来,而这名做的目的,就是方腊为了发泄对朝廷官员的愤恨。
不过,方腊最后还是落到了朝廷手里,在其起义末期,由于叛徒告密,最终导致其兵败被俘,之后,方腊被押往京师,不久便被当众处决,而在方腊被处死六年后,随着金兵南下,“靖康之耻”也随之爆发,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方腊原本是一个漆园主,日子过得虽说不算富庶但也有滋有味,而他之所以起义,完全是被宋徽宗给逼的。
所谓漆园,是专门栽种漆树的园子,这种漆树,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经济树种,其籽可榨油,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因此,漆树也被称作“涂料之王”。
而方腊正是经营者一座这样的漆园,本来按照其种植的规模,衣食无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常常穷到连买树种的钱都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说一说极具“艺术天赋”的宋徽宗了。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据说在他即将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宋神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谒,随后赵佶便降生,这种巧合让宋神宗一度认为儿子是李煜转世。
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从赵佶身上,却依稀有不少李煜的影子,其中最大的体现,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
根据史料记载,赵佶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对艺术极高的天赋,琴棋书画、笔墨丹青,可以说是无一不通,尤其是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颇具大家风范。
如果赵佶是一个普通人的话,那么在他长大后,就会成为一名书法、绘画大家,但雅不是普通人,他是皇子,并且未来还是北宋王朝的皇帝。
公元1100年,由于赵佶的哥哥宋哲宗英年早逝,在一番论资排辈之后,本是端王的赵佶意外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并在当年二月即皇帝位,史称宋徽宗。
在他登基成为皇帝后,对于自己极度热爱的艺术,并没有身份的转变而削减,而是更加的变本加厉,同时借助于皇帝的特权,以举国之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比如,宋徽宗十分喜欢奇花异石,而下面阿谀奉承的大臣们,就千方百计的满足他的爱好,为了搜罗能让宋徽宗开心的奇花异石,官员们巧取豪夺,甚至在看到某户人家有这种东西后,不惜拆房破屋,也要将此物弄走,因官员们掠夺而导致倾家荡产的百姓比比皆是。
像前文提到的漆树,正是宋徽宗为创作艺术作品时,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因此,全国上下的大小漆园,基本上都遭了秧。
而方腊的漆园,自然也不能幸免,当地的官员们时不时的就来砍伐漆树,砍完之后,分文不给,并且,一旦有所不满或者反抗,马上就会招来差役的一顿毒打。
对此,方腊是敢怒不敢言,他的漆园也因为官员们的掠夺,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与此同时,方腊家乡所在的苏州,也同样遭受着官员们的剥削和掠夺,由于宋徽宗十分喜欢花石,而苏州又出产这种东西,因此,宋徽宗就派了宠臣朱勔前来搜罗,既然是皇帝下令,那么朱勔更是有恃无恐,在搜罗花石的过程中,极尽所能的压迫苏州百姓,致使当地怨声载道。
而随着对官府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让一直深受盘剥之苦的方腊看到了机会。
什么机会呢?自然是反抗的机会,他寻思着把那些对朝廷和官府不满的百姓们联合起来,大家伙一同反抗,但这毕竟是一件大事,一旦失败那就是杀头的罪过,因此,方腊一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暗中联络着当地百姓。
真正让方腊下定决心的,是他的家乡睦州青溪县的邻居淳安县,曾经出现过的一个英雄人物。
在唐朝年间,淳安县曾有一个叫做陈硕真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孤儿,自幼父母双亡,历经磨难好不容易长大后,以为当地的地主家当仆人为生,但在有一年,当地遭受洪灾,庄稼几乎是颗粒无收,不少人因此饿死,陈硕真于心不忍,就偷偷打开了东家的粮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东家对她这个举动,自然是极为不满,当场就差一点将她打死,最后还是善良的百姓们将她救了下来,而为了逃避东家的追捕,陈硕真不得不躲进深山逃命。
就在她躲进深山的那段时间里,陈硕真发觉只有推翻朝廷,才能挽救百姓,因此,就对外宣称自己已经得道,借此召集了大量的信徒,在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陈硕真发动起义,自称“文佳皇帝”。
虽说陈硕真的起义最终失败,她本人也被杀害,但她却成为了历史上女性自称皇帝的第一人,而关于她的传说,在其家乡淳安县周边流传甚广。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有前人走过这条路,加上当地历来流传有天子基和万年楼的说法,因此,方腊逐渐地信心十足起来,最终,他下定决心,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正式起义。
一场北宋年间最大的,也是令北宋朝廷损失最惨重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方腊这个名字,将会成为北宋各级官员的噩梦。
方腊起义后,对外自称“圣公”,并仿照北宋朝廷制度,设置了官吏将帅等各级职务,其职务高低最大的区别,就是用头戴的红巾区分。
只要是方腊起义军的一员,都要头戴红巾,根据职务不同,红巾又分为六等,这种方式虽说简单,但确实也较为实用。
不过,在起义之初,方腊以及其部众多为一些失去工作,导致破产的无业游民,因此就注定了没有什么财力来武装自己,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方腊的起义队伍,只能是利用人们对神鬼之事天生的恐惧来吸纳更多人的加入。
而人数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方腊仗着人多,就开始对当地周边的富户进行劫掠,烧其房夺其银,总之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来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并且,为了快速吸纳人加入,方腊更是采用诱、逼等方式,让那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加入,几种策略加在一起,让方腊的起义军迅速的膨胀起来,最快的时候,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吸纳了十万余名民众。
人一多,自然就需要占领城池作为基地,而方腊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家乡青溪县城。
当年十一月,方腊派兵攻打青溪,说是派兵,其实用派一群普通百姓前去游行差不多,毕竟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如果靠着他们攻打官军,那几乎是有去无回,但方腊却胸有成竹,信心十分饱满。
之所以方腊信心满满,是因为他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击败官军。
在他的计划里,是先派一部分人,将官军吸引到青溪附近的山里,这里有方腊提前布置好的各种陷阱,并且,还能借助地形优势,对官军实行各个击破,最终围而歼之。
不得不说,方腊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头脑的人,他能结合自己的优劣势,有效地进行起义,而他能在后期声势浩大,令朝廷极为头疼的原因也在于此。
既然有了计划,那就展开行动,当时闻听起义军攻打青溪后,朝廷派出了两浙都监蔡遵带领五千兵马前来清剿,结果,大意的蔡遵当真着了方腊的道儿,被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引到了山谷之中,最终五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蔡遵本人也死在起义军的乱棍之下。
这次胜利,极大的加强了方腊的信心,更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同时,由于占据了青溪,让起义军不管是在装备上,还是在实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受到朝廷压迫的百姓,如潮水一般向青溪涌来,加入了起义军。
借助这个势头,方腊一鼓作气,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占据了睦州、歙州两地,其中,在攻下歙州时,因为郡守彭汝方拒不投降,在城破后,方腊派人直接将年逾六十六岁的郡守当街杀害。
在之后的时间里,起义军犹如猛虎下山,横扫了周边各州县,一些州县在听闻方腊到来后,干脆直接不抵抗,直接弃城逃走,因此,方腊的地盘范围越来越大。
到了公元1121年初,起义军已经逼近杭州,而杭州郡守也是一个胆小鬼,没有任何抵抗就将整个杭州城献了出去,自己则找了个机会,脚底抹油溜了,留下来的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皆被方腊杀害。
在方腊起义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行为,那就是对那些没来得及逃跑的官员十分残忍,但凡是被他俘虏的,都逃不过被施以酷刑的结局,并且,他所施展的酷刑,残忍程度令人不忍直视。
“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宋史》
之所以方腊会对那些朝廷官员下手这么狠,其实还是源自他内心中的愤恨,并且,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十分有效地树立其权威的方式。
前文讲过,方腊一直就对那些欺压他的官员怀恨在心,因此,在一朝得势后,自然是要对官员们进行报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最本能的行为。
与此同时,起义军里绝大多数都是穷苦人,既然是穷苦人,那就基本上都多多少少受过官员们的欺压,换句话说,他们对官员同样也是怀恨在心。
既然大家心中的“仇人”一致,那么在俘虏官员后,对其施以报复也就不足为奇。
并且,方腊的起义不同于历史上门阀、贵族的谋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极度缺乏自信心的,而其强大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官员们踩在脚下,并施以酷刑,只有这样,才能显得他十分强大。
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心理,更是当时起义军大多数人的心理。
占据杭州后,方腊的实力再次增强,与此同时,杭州周边的各种反对朝廷的势力,看到方腊势大,也纷纷前来投奔,一时间,苏杭两地,乃至整个东南地区,都为之震动,不少地方官员只要听到方腊军的逼近,几乎是望风而逃,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城池落入了方腊的手中。
那么,此时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干什么呢?
坦白来说,宋徽宗在方腊起义一段时间后,居然还对此毫不知情,这其实也不怪他,而是下面有人故意隐瞒了真相。
当时,朝中有个叫做王黼的宰相,此人善于巧言献媚,并且极为贪财,在他当上宰相之后,更是利用职权中饱私囊,正是他隐瞒了方腊起义的事情。
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怕宋徽宗因为起义之事迁怒于他,将他的官职罢免,这样他就会失去捞钱的门路,为了一己私欲,他选择了把方腊起义的事情压了下来。
但纸包不住火,尤其是方腊的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等到方腊占领了六个郡后,终于被宋徽宗得知,惊慌之余,宋徽宗来不及处置王黼,赶忙命童贯带领禁军前往镇压。
此次镇压,宋徽宗共做了两项安排,其一就是集结大军十五万,由童贯统一指挥,赶赴东南围剿起义军,另一项安排则是,他亲自下诏,废除了之前为他搜集奇花异石的部门应奉局。
第一项自不必说,而第二项其实正是宋徽宗的“高明”之处。
在得知方腊起义的事情后,宋徽宗与部分心腹大臣进行了商议,最终得出结论,此次起义必须要镇压,同时,也找出了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的。
这个原因就是,朝廷搜集奇花异石,但下面的官员却无所不用其极,并借此巧取豪夺,因此导致了百姓不满,所以才爆发了起义。
鉴于这个原因,宋徽宗认为,把负责搜集这些东西的应奉局撤掉,应该就能平息民怨。
且不论这个方式究竟有没有效果,前方的禁军已经展开了与起义军的正面对抗,虽说当时宋徽宗治下的北宋官场一片腐败,但禁军不管怎么说,也都是正规军,因此,在起义军和禁军开战后,战场形势很快形成了一边倒的状态。
倒的自然是起义军,占上风的也自然是朝廷的禁军。
历时三个月,被方腊占据的东南六郡,全部被朝廷收回,而起义军也损失惨重,眼见大势已去的方腊,不得不带领残部撤回发源地青溪,想以此为最后的阵地,以图东山再起。
之所以回到这里,是因为在前期方腊四处征讨的时候,他将掠夺而来的金银珠宝,以及各种物资全部藏到了青溪山中的帮源洞里,并且,这里还有方腊抢来的数百名良家女子。
在这里,方腊重整队伍,巩固了实力,同时,又在山中四周布置了各种陷阱机关,依托着地形来继续对抗朝廷。
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当时的方腊,兵力应该还有十万人左右,正是还有这样的实力,方腊才会有信心在青溪这里图谋发展。
只不过,朝廷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在当年四月初,大军赶到青溪,借助起义军叛徒的告密,大军得知了帮源洞的位置,双方的最后之战就此爆发。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朝廷在付出了一部分代价后,彻底击败了起义军,虽说起义军在作战时极为勇猛,奈何战术和实力上,与正规军并不是一个等级的,因此,在阵亡七万余人后,方腊宣告失败,剩余的起义军也皆被俘虏。
当然,方腊本人也没能逃出去,在看到大事不妙时,方腊带着妻子、儿子,开始在山里逃命,但最终还是被追上并被生擒。
关于方腊最终是被谁生擒的,《宋史》中并没有注明,当然肯定不是武松,而根据《韩世忠传》的记载,方腊在最后是被韩世忠亲自俘虏的,韩世忠也因此功官升了好几级。
“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擒)腊以出……转承节郎。”---《韩世忠传》
而在被俘虏后,方腊被押送往京城,并在审讯之后,于当年八月二十四被当街处决。
综上所述,正史上的方腊,并不是像小说中被鲁智深擒获的,也不是被武松独臂捉拿的,而是被朝廷的官军抓获的,至于是不是韩世忠所为,还有待考证,而方腊的最终结局,也是难逃一死,毕竟他曾经给北宋朝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况且,古代封建王朝对于起义也一直是零容忍态度,因此,方腊被处决,也是必然的结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