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go高智商选手怎么玩,网游道德委员会已经枪毙了20个游戏?
网络防沉迷,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尤其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后,更是将游戏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一时间,游戏实乃“精神鸦片”等言论,又一次死灰复燃。有人说游戏是“精神鸦片”,不少人被吓了一跳,作为游戏老玩家,这么说,我是天天在吸“鸦片”?要我说,游戏不是精神鸦片。打游戏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本来很简单的精神娱乐活动怎么会和“鸦片”扯上关系呢?其实啊,狂风之后,静下来仔细想想。说起鸦片,国人可是深受其苦,林则徐当年禁烟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什么事物要是和鸦片沾上了边,被污名化是跑不掉了。时过境迁,曾经那些年被叫做“精神鸦片”的名字,你还记得吗?15年前它叫早恋,30年前它叫偶像,35年前它叫香港电影或是武侠小说,现在它叫游戏。在《“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这篇文章中,说游戏是精神鸦片,这篇报道的攻击点和2000年的一些新闻报道如出一辙,当时的说法是,游戏是电子海洛因。以前有媒体把邪教称为“精神鸦片”,这其实一点不为过,但是把讨厌的事物都归类成“精神鸦片”,显然有些偏颇。游戏离精神鸦片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不必过度担忧它的危害。去年,我国的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接近2800亿元,这个大体量的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一些网瘾少年等社会性问题,这引起一些人担忧游戏的负面作用也是可以理解的。鸦片这个名字,在物质世界是个实实在在的名称;到了精神世界,说某事物是鸦片,这就没有客观的标准了,因为精神本身是感性的、带有情绪的。看戏不嫌事儿大的人可以把任何对他们精神产生不利影响的事物都叫做“鸦片”。分析任何一种事物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把游戏说得一无是处,本身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比起游戏,听歌与聊天同样会导致上瘾并且占用人们更多的时间,如果把“网上听歌或网络聊天说成是精神鸦片”,显然是可笑的;按照这个逻辑来讲,说游戏是精神鸦片,这么说是有问题的。让游戏承担所有的社会不良后果,恐怕不是正解。现实生活中,不论男女,爱玩网络游戏的人都不在少数,游戏不仅是一种陪伴,也见证人了人类智力的进步。阴谋论者说,如果你不玩游戏,那么成千上万的游戏从业者的工作不就白费了?他们的工作就是使你沉溺。其实,大部分玩家是自愿投入到游戏中来的,没有被五花大绑胁迫打游戏的。全球玩游戏的人口达30亿,月均游戏时长超过20小时。可以说每天打打游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打游戏,就感觉少点啥。爱玩的人以90后、95后居多,30岁以下人群占到近五成。另外,约三分之一的男性玩家喜欢在游戏中玩女性角色。女性游戏玩家喜好的游戏类型各异。其中,“同色消除游戏”和“家庭或者农场扮演类”游戏是她们最喜欢的两类游戏,女玩家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社交因素。在看游戏教程时,也是学霸附体,反复观看、反复研究、反复学习,懂得多玩得好。电子游戏是大众的脑力运动项目。不光年轻人爱玩游戏,退休的老年人闲来无事,也喜欢玩游戏。虽然身子骨老了,但这精气神是越玩越神气。重庆就有一位退休老大爷经常玩游戏到深夜,还养了四个小号,各种技能玩的飞起。游戏的好处像个线团,一时半会儿扯不完。比如,它能锻炼大脑,增强反应能力,预防痴呆,加强记忆;还能结交朋友,促进语言交流,防止独孤,避免抑郁症。游戏也有它教育的一面。如手机app中,有不少公司把幼儿教育与游戏相结合,苹果公司甚至在自己的App Store(应用商店)中专门设置了“儿童类App和游戏”一大类别,并按年龄进行了详细分类。随着科技不断融入游戏中,将激发人类的科技创新。有的游戏成为电子竞技的体育项目之后,不仅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衍生出的游戏周边产品还能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在不少地方,还催生了游戏监督师这一职业。游戏还能预防抑郁症,副作用比吃药小多了,电子游戏在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方面甚至优于药物。玩某种特定的电脑游戏跟一种被称为“黄金标准”的抗抑郁药依地普仑(escitalopram)对减轻抑郁症状效果相同。所以说,游戏不是精神鸦片,它也可能是治病的良药。防沉迷显然不能像早年间“有网瘾,电电就好”这么暴力解决问题。一电成名的杨永信的13号电击室给国人上了一课,正是这个治疗网瘾的臭名昭著的地方,曾经被无良媒体称为“产生奇迹”的地方。当年叱咤网瘾圈的、逆天改命的杨永信,颇具张角的风范,谁敢不服,随口就来:雷公助我!天下大事,为我所控(哼哼哼)。敢问杨大师,一通乱电,苍生何存?防沉迷,显然不能靠奇迹,在国外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在游戏防沉迷方面是出了名的严格,每天都有“网络巡查员”在日夜巡查,一旦发现某款游戏对未成年造成影响,将会遭到封号处理,不得不承认德国对待游戏问题上态度就是刚硬。另外,限制夜间时间,必须实名验证。这样一来,选择在晚上打游戏的高端玩家,再也不用担心白天被小学生坑到哭。游戏业发达的韩国,干脆来个“游戏宵禁”,规定深夜12点到早上6点间,所有游戏都禁止未成年登陆,而哪怕是白天玩游戏,只要是未成年,系统就会自动限制游戏网速。不想也知道,如果你的游戏天天卡成PPT,你还会沉迷吗?除此之外,所有韩国玩家在游戏中的剁手行为也会受到限制,未成年每月游戏消费不能超过420元,只要超过420元就会被封号24小时。更牛的是日本,不仅对游戏进行了分级,如果系统发现未成年游戏超过1小时,角色就会自动进入疲劳状态,不受玩家控制。中国的游戏公司感性大于行动,完全靠自觉,呼吁游戏行业禁止12岁以下儿童玩游戏。光靠公司有气无力的呼吁还不行,针对防沉迷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后未成年人周一至周四可要告别网络游戏了,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再想在未成年人那里薅羊毛可不容易了,因为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控制是一方面,另一面少不了自律和家庭引导。防沉迷还是要靠自家人,如果担心玩家沉迷于游戏,不妨通过培养唱歌、跳舞、阅读等兴趣爱好,从而养成健康全面的生活习惯。其实玩游戏没那么吓人,心态放平、眼望前方,游戏的好处远大于害处。事实证明,适当的玩游戏可以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起到放松身体和缓解压力的作用。我的个人感受是,说游戏是精神鸦片,这是在危言耸听。面对游戏沉迷,对于家长来说,不用过度焦虑。有人说:家长的病和孩子一样,也是沉迷;孩子沉迷于游戏,家长沉迷于孩子的成功;如果非要说沉迷,也是孩子继承了家长的基因。况且在现阶段的大部分家长眼里,有几个还是愿意在工作之余带孩子出去看看玩玩的?恨不得周末在家躺一天,所有人都别来烦我。所以,孩子玩游戏这件事,不是被家长默许了吗?因为“只要你在玩游戏,你就不会来烦我,我就能好好休息”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最后因为图自己轻快,导致孩子无节制的玩游戏,反过来把责任全部推给游戏,这不是强盗逻辑吗?所以说,家长的监管与责任心,比防沉迷系统有效,也高效的多。退一万步讲,不光是游戏,其实什么事做多了都伤身。游戏有它的益处,对于那些生活中除了游戏还是游戏的人,需要防沉迷系统的引导,让玩家不得不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从沉迷中走出来。但对于每周只在周末玩几个小时的孩子,你又凭什么说他们是“沉迷游戏的问题少年”呢?说电子游戏不好的家长,他们或许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背锅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掩盖所有失败的黑锅,现在这口社会乱象的黑锅背在游戏的身上。要我说,游戏本身是具有目的性和竞争性,单纯的说它是鸦片,这并不科学。每一位游戏成瘾者的背后,最后都能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游戏这条路,不能只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游戏行业在面对质疑时,要把我们这些用户的良好的消费体验摆在正确位置,才能让我们玩得开心。如何用一句话惹怒游戏玩家?
天哪这游戏好恐怖啊!
橙光?没听说过,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玩吃鸡
你居然不玩吃鸡和王者?还不刷抖音?那你是几零后啊?
我给你推荐个游戏,迷你世界,比这好玩多了
这个游戏好幼稚啊,还不如玩王者
橙光这么多无聊的养成游戏还要钱,太黑了吧
(就那么点花还嫌贵)
这游戏好像xxx啊!
你这什么破阵容啊!应该换个祭司!
(老娘特么就不换)
这个角色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xx
我就是要放血,咋滴?
别玩xx,换xx
求佛!
有哪些单机游戏你一直在玩而且超过500个小时?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是挺具有开放性的,在Win95/Win98电脑上常见的自带单机游戏:蜘蛛纸牌、空当接龙、红心大战、扫雷,在个人计算机尚未普及的80、90年代来讲,可能持续游玩时间不仅仅超过500小时(别的没得玩,其实也是没得选,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玩游戏的),甚至是超过1000小时。在XP时代的三维弹球,我自己也挺喜欢玩的,每次上课,或者在家时候都会玩,虽然但是已经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单机游戏,我三维弹球的累计游戏时长能有600小时吧。
然后这个问题中提及的一直在玩,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是持续玩,还是偶尔玩,毕竟由于生活的繁忙,偶尔玩也是延续着一直在玩的这种状态。就好像《魔兽世界》没有人真的AFK,有时间了大家还是会回来看看。
我看到很多人的回答中提及的,像《反恐精英》、《红色警戒》、《帝国时代》、《流星蝴蝶剑》等等,这类游戏严格意义上是联机游戏,并不属于单机游戏。
单机游戏就是人VS电脑的模式,像传统的RPG类游戏,《轩辕剑》、《绝代双骄》、《武林群侠传》这类的,以及MAXIS的《模拟城市系列》,以及牛蛙的《主题医院》,大宇的《大富翁》,这类的是纯单机,因为不含任何局域网、或网络对战的元素,当然上述这些游戏,个人的游戏时长均超过了1000小时。
单机游戏的话,就不能不提及沙盒类游戏,开放的游戏世界,像《看门狗》、GTA2、3这类的,其实《喋血街头》也算得上一款游玩时间非常长的游戏,不过游戏的内容非常的血腥暴力,又充满了恶趣味,玩这个也就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玩暴力游戏的人并不暴力。
从我个人来讲,目前一直在玩,且累计时长已经1000小时了,应该是《模拟人生3》,这种模拟经营类的游戏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像之前提过的《模拟城市》、《主题医院》,游戏时长早已超过了题中的500小时,只是由于画面的原因,被我雪藏已久。
游戏三大俗套,“枪、车、球”,三者随意挑出来一款,都可能会有很多游戏时长超过500小时的忠实粉丝。让我各选一款知名代表作的话,那就是《重返德军总部》,《极品飞车3》,《实况8》。换做你,你会选择哪三款呢?
游戏圈公认的难入门游戏有哪些?
所谓有挑战性才能抒发玩家的激情嘛,喜欢太空科幻题材的玩家,应该都有接触过
《EVE》这款经典大作。1、太真实
应该说是太现实,太残酷,游戏开始你啥也没有,就是挖矿挖矿挖矿,长时间的挖矿,不停止的挖矿,不眠不休地挖矿,然后就是建造飞船,如果你的飞船被击毁了,那么,只能从头再来,挖矿挖矿挖矿……望着以及的心血毁于一旦,想死的心都有了,没办法,还能怎么办?挖矿呗!参战的结果往往就是一爆回到解放前。
2、入门太难,对新手极其不友好
打开游戏就是眼前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两年玩家才算是萌新也就是正式入门这款游戏,如果有人带着玩的话还好,要是没人带,嘿嘿,自己琢磨去吧。
3、这款游戏让你感觉智商前所未有的不够用
这款游戏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这一大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虽然游戏内的宇宙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大战,但是它的节奏反而不是很快,在一些大的会战中不仅要听从指挥官的调遣,还要随机应变,面对眼花缭乱的屏幕这门是让人脑细胞先死一半。
4、太费时间
这款游戏所费时间不是一般游戏能够比拟的,LOL膀胱局根本不算什么!一场大战下来最少也是十几二十几个个小时,多则持续几天几夜,几个月就能让你的某个英雄练的炉火纯青,但是两年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小白。
5、没有规则
这款游戏的难度有时候就在与没有规则,它是高度开放的,没有既定规则,玩家们遨游在夜空里,看似宁静的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利益冲突,玩家们组成联盟,各个联盟有组成更大的利益集团,他们互相争夺资源、星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加入任何一方利益集团,选择海盗,反正没有规则。
作为鄙视链顶端的游戏,沙盒网游的天花板,玩家忠诚度极高的神作,这款游戏虽然上手难,但是它会让你感到此生无悔入星战。
《星际争霸》依然是非常难上手的游戏之一,这一点上毋庸置疑,其实这不光是《星际争霸》的问题,其实RTS类型的游戏整体都比其他类型的游戏上手难度要高,而《星际争霸》算是流行的RTS游戏里面上手难度比较高的一款了。
《大航海时代Online》《大航海时代Online》这是一个mmorpg游戏,你们肯定觉得不是很难,但这个游戏真正难得地方在于你进入游戏之后你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这个游戏恰恰就是因为他得开放性让人进去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真的很难,但一旦找到目标就好了。
《堡垒之夜》《堡垒之夜》不同于传统得射击游戏,这个游戏因为搭板这个设定,让很多又射击游戏经验得人都没有办法很快上手,而且因为这个玩法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所以很多人也不能一下子就适应。
《彩虹六号》彩虹六号是土豆旗下的硬核游戏,玩法5v5,有人质,爆破,肃清玩法,彩虹六号不是一般的fps游戏,游戏需要前期侦查,防守反向侦查。而且游戏内所有的建筑可以进行破坏,每个干员的技能不同用途不同。用不好技能多半会死的不明不白。而且游戏地图大,难记,对新手一般来说体验都是极差的。需要挨过新手期才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还有剩下的黑魂系列、血缘、只狼,不过在我看来是数值让游戏表现的很受苦,而不是玩法上的问题……
七彩虹gt240能玩csgo吗?
七彩虹gt240不能玩csgo。
这张显卡什么都玩不了,如果有人推荐你买这张显卡马上举报拉黑。gt240是2010年生产的低端显卡,现在已经2022年了,这张显卡的驱动早已停止更新。之前NVIDIA将9800GTX+更名为GTS250时,NVIDIA还有意将9800GT更名为GTS240,不过由于网友的一致不赞同最终9800GT无缘GTS240这个名字。
日常生活中你会感到孤独吗?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执生评论。
人到底需不需要孤独?
孤独,真的可以享受吗?
孤独,又该如何理解它呢?
我为什么要说“享受孤独”这种论调具有危害性?
孤独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吗?我可以一概而论讨论孤独吗?
本文3151字,将花费8分钟,提升你对“孤独”这个概念的认知。
如果把你放在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豪车有豪宅,有欣赏不完的美丽风景,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美食佳酿,换不完的品牌服饰,还有满足你娱乐的各种设施,但除了你之外,没有其他人存在,甚至没有动物的存在,也没有一本书,没有任何可以交流的事物,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感到“享受感”吗?如果让你一直活在那个世界里,你接受吗?
你仔细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即使【满足】了一个人那么多的【需求】,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是恐怖的。
上面这句话有两个词值得注意——满足和需求,我们应该从这两个词语为出发点,去思考“孤独”。
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交流和合作
史前人类,还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改造自然,他们在不那么容易受狼虫虎豹捕杀的山洞里群居,女人们结伴去摘果子,男人们结队带好武器去打猎,从那个时候,人类就开始了交流和合作,因为这些交流,催生了语言的出现,这些出生入死的合作,也是人类情感的萌芽。
那些不善于交流和合作的基因,早已被大自然所淘汰了吧?
也就是说,活在2020年的我们都继承了这样基因。
这种基因演化到现在,成了一种需求,它和水、食物、阳光一样重要,我们必须要满足它。不然,我们就会陷入不好的情绪当中,不是吗?
人到底需不需要孤独?
当今社会,很容易把“独处”和“孤独”两个概念搞混,然后侃侃而谈一些不接地气的大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
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独处”和“孤独”是不一样的。
独处——一个人单独生活(一般指一个人的主动选择)
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独处也是一种生活需要,考研的人独处学习、作家独处写作品、木匠独处造家具、小学生独处写作业等等,这都是一种主动选择,从我自身举例子,我太喜欢独处了,我可以看书做笔记,可以屯好食物打一整天的游戏,如果把我放在一个人很多的环境下,我反而更不自在些,我要花很多精力在我认为没有必要的小事上。
选择把独处当做朋友的人将通过考验,并最终体验到与独处做朋友的巨大好处——成功、自律、耐心、自信、处事不惊。与独处做朋友的人会进入良性循环,并借助“滚雪球效应”,成长越来越快,积累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独处可以让人更专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而孤独呢,通常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主客观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它可能来源于童年情感的缺失、自卑心、过于自恋自傲、得心理疾病、重大意外得影响、无法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小编讨论事情有个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讨论吧~
例子1、一个女孩,发育完整,心智正常,母胎单身,今年二十六了,北漂,独居,她想要一个男朋友。
例子2、一个男孩,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忙,在外地,从小到大父母从未有过什么关心和温暖,他很孤独。
留守儿童
例子3、刚毕业的小明进了家新公司,公司员工年龄都很大,都是有家庭的人,每天讨论一些养孩子和买车的话题,小明感到在这家公司相处不到朋友,感到很孤独。
例子4、阿杰年少成名,很火,火遍亚洲,虽有一些朋友,但因为社会地位的改变与他们渐行渐远,有几个圈内朋友但感觉没那么走心,路人向他要签名的时候,他感觉很孤独。
例子5、海哥是个诗人,他是个理想主义的人,内心中总有世外桃源,现实的一切与他的向往格格不入,他有才气也孤独,甚至想要自杀。
例子6、乔爷的智商很高,很少与周围人交流,他是个天才,创造出影响世界的东西,人们因为他的成就对他喝彩,他没有因为这种众星捧月而感到高兴,反而更孤独了。
例子7、76岁,男,丧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只过年才回家,除了过年,其余时间老人都一个人。
空巢老人
例子8、22岁的他平常看读书,他思考宇宙、人类发展、世界历史等,准备报考哲学系,他换了很多女朋友,但没有用一个能和他交流到一块。
例子9、梅梅很单纯,被骗过好几次,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爱情里,她都保持戒心,只有家人能让她一诉衷肠。
例子10、他是个海外华侨,二十多随父母来到海外,如今60了,想念故土,时常想回儿时的地方看一看。
1是单身孤独,2是情感缺失型孤独,3是人际交往型孤独,4是名人型孤独,5是思想境界过高型孤独,6是天才型孤独,7是情感缺失型孤独,8是文艺型孤独加思想境界过高型孤独,9是心理创伤型孤独,10是思念故乡型孤独。
还有很多种类的孤单,因为孤独症、创作、科技发展太快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上面不难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需求的缺失
也就是说,孤独的本质是一种缺失,我们的这种需要和食物、水、阳光同等重要,你饿了三天,你会说享受饥饿吗?如果你好久没喝水,你享受“渴”?
极端一点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要享受孤独吗?你要他们去享受什么?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亲密关系》米勒·罗兰著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应该分清“独处”和“独孤”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其次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孤独是一种需求的缺失,当我们处于孤单时,我们会陷入一种负面情绪,它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谈不上什么享受一说,“享受孤独”更像一种毫无营养的鸡汤,它本质是一种消极态度,它麻痹人对自我的感受,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积极阳光的态度去面对“孤独”,去尽力的改变它!
“享受孤独”这种论调的危害性
有的人说了,有的孤独涉及很多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这点我十分认同。但这也不是我们去”逆来顺受“和”麻痹自我“的借口,一个人需要清晰的了解自己的需要,这点非常重要,”享受孤独“的论调会让人麻痹 ,在拒绝这些负面情感的同时,我们事实上也把喜悦、感恩、幸福的感受拒之门外,因为我们麻痹的是自己的内心。
“享受孤独”是一种懦弱,是一种逃避。
总而言之,“享受孤独”这种论调本质是一种消极行为,认识到孤独的问题所在,是我们接纳自我重要一步。
为何当今社会总传播出“享受孤独”的论调?
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网民人数的激增,网络自媒体成为舆论场上的主导力量,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2016年7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就达到了13.04亿,用户能在自媒体网络上畅所欲言,自媒体的受众不一样,文化程度也层次不齐,这就导致了自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甚至很多内容都是裹着“华丽”的外表,实际稍有批判思维的人,稍加思索,就能看出一些内容的问题。
来自网络,这样的文章随处可见
如上面图片所述,很多文章都是“拿来主义”,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名人根本没说过这种话。
“孤独”、“自由”和“自己”,这些复杂的概念是三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吗?
这些言论裹了成功励志的学的皮,讲着一些心理学的内容。实际毫无营养。
“享受孤独”这一言论的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非常少,一方面来源于鸡汤文的泛滥,在什么领域都要“搅合”一下。
凡是鸡汤文设定的主题(挖的坑),就像给你出了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无论你怎么选,结局都一样:毁灭你的论点,让你重塑三观,它会一层层抽你的筋扒你的皮,直至你服气。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文章内容如同食物,有“富含营养”的,就有“毫无营养”的,有“新鲜”的,就有“腐烂”的,学会批判的思考,尤为关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结,一、“独处”和“孤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可以“享受独处”,但绝非“享受孤独”,接纳孤独,解决孤独才是良策。二、“享受孤独”这种论调本质是一种消极行为,三、学会批判的思考很重要。
大多数人把独处当成了孤独,这是非常搞笑的。
站在对的立场,讨论事物的本质,抛弃天真的幻想,拥抱残酷的现实,可以关注一下我喔,我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思有深度有营养的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